1. 安慶大觀區,華貿1958是屬於什麼街道什麼社區
安慶大觀區華茂1958就是屬於安慶市大觀區菱湖街道華茂社區。
安慶大觀區華茂1958就是屬於安慶市大觀區菱湖街道華茂社區。
2. 安慶的古跡有哪些
天柱山、司空山 [安慶]、振風塔 [安慶]、迎江寺 [安慶]、三祖寺 [安慶]、小內孤山 [安慶]、花亭湖容 [安慶]、桐城文廟 [安慶]、小孤山 [安慶]……等等有很多很多
古城牆北段及西段舊址、古城牆遺址、皖口古城遺址、張四墩遺址、夫子城遺址、三城禪寺、圓照禪寺、寶善庵、關南清真寺、天主教堂及神甫樓舊址、基督教聖誕堂及教堂小樓舊址、聖教主座堂舊址、天主教同仁醫院舊址、中華聖公會天恩堂、大清萬壽宮及安徽勸業場(安徽省國民政 府)舊址、兩江總督府(太平天國翼王府)遺址、明狀元府讀書堂舊址、太平天國英王府舊址及壁畫、太平天國樅陽會議舊址、太平天國古城牆戰壕遺址、集賢關及烈士陵舊址、大清安慶內軍械所遺址、
迎江樓舊址……長江外灘公園、長風沙碑園、黃鎮紀念館、獅子山公園……
3. 安慶怎樣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05年4月14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安慶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以專門文件發出。此前,國務院批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都是一批一批的,一共分為三批,這次卻專門為安慶發文,實屬不多見,也說明安慶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當之無愧,誠如國務院批復中所說:「安慶市城市發展歷史,特別是近代城市發展歷史,在我國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安徽是一個建省比較晚的省份,明代以前,往往以長江、淮河為界,隸屬不同行省(路)。明代開國以後,安徽地區南北一統,與江蘇地區組成南直隸。清初仍沿明制,改南直隸為江南省,並與江西省組成兩江地區,設兩江總督。此外,作為文化意義的江浙地區也並非僅指江蘇省和浙江省,而是指江南省和浙江省,這樣說並不是為安徽「融入長三角」尋找歷史依據,而是史實。康熙六年(1667)撤江南省,以原江南左布政使司所轄府、州、縣組成安徽布政使司,駐安慶。但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南明在南中國的反抗一直未停歇,接踵而至的三藩叛亂更令清廷頭疼,遲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才從江寧(南京)移至安慶。1911年11月8日安慶光復,民國政府仍以安慶作為省會,直至1949年4月23日安慶解放。從上述歷史過程可以看出,安慶作為安徽省的省會,時間為282年。雖然中間經歷了遷省預備時期(1667-1760)、太平天國時期(1853-1861)、日據時期(1938-1945)、還省時期(1945-1949),這段時期雖然省府辦公機構部分或全部不在安慶,也雖然這段時期有過遷徙省會的動議(如太平天國時期,安徽巡撫周天爵鑒於安慶已經陷落的事實,建議以廬州暫替安慶,作為安徽的行省),但官方並沒有任何正式文件宣布將省會從安慶遷往別處,所以從法理意義上講,安慶這段時期仍然是安徽的省會。
奇怪的是,一些人僅憑十幾年前安慶一位老人並不成熟的觀點,就斷定安慶作為省會時間只有178年,斬頭去尾只算1760至1938年,比清政府和民間政府認定的時間足足少了104年。如果說從1667年到1760年這一段時間作為省會有異議還可以理解的話,而通過清政府對安(慶)徽(州)省的命名和安慶作為法理意義上的省會,至少稱首府是不為過的。特別不可思議的是,將安慶作為省會的時間截止為1938年6月安慶淪陷,這涉及到民族大義問題,難道他們認為日本人佔領安慶是合法的嗎?民國政府從南京退往重慶,只稱重慶為陪都,南京依然是中國當時的首都。而1938年安徽省政府從安慶退往皖西山區,安慶就不是安徽當時的省會嗎?如果日據時期不算的話,那麼太平天國時期(1853-1861)怎麼又算呢?這一段時間安徽巡撫也從安慶退往了廬州,而他們卻認定這段時間在178年之內。太平軍佔領安慶,安慶還是安徽的省會,日本人佔領了安慶,安慶就不是安徽的省會,這是什麼樣的邏輯呢?還有,從1945年抗戰勝利至1949年安慶解放,這一段還省時期為什麼又不能算呢?而且這期間發生過很多大事,比如1946年4月21日省立安徽大學在原址復校,改名國立安徽大學。實際上,從1667年安徽建省到1949年安慶解放,這本來是安慶作為安徽首府的一段完整的歷史過程,時間跨度282年,卻被一些人閹割、蠶食只剩178年,這是治史者的悲哀。
去年11月,我和安慶博物館館長姚中亮先生應邀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考察組專家講解,在考察過程中,我向考察組成員、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協會秘書長王景慧先生和清華大學朱自煊教授交換了上述觀點,他們聽得很仔細,也很支持我的觀點。王秘書長認為,城市的發展史如同一條河流,有一段寬闊,有一段狹窄,有一段湍急,有一段平緩,都是正常的,安慶作為安徽地區的首府長達282年,這應該沒有什麼疑義,盡管開始一段時間政府機構沒有從南京正式遷過來,但南京在江蘇省,並不影響安慶作為安徽地區首府的地位。此後,中國社會在西方文明和列強炮火的沖擊下,從農耕文明向近代工商文明蛻變,安慶因為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中心地位,首當其沖,變化劇烈,史料豐富,這是一個完整的歷史過程,不可以也不應該閹割,包括遷省預備時期、太平天國時期、日據時期和還省時期,都值得研究,這才是一部完整的安慶城市史,也是一部完整的安徽發展史。王秘書長是一名建築專家,曾任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院長,他在看了由我主編的作為申報材料的《皖江文化與近世中國》一書後,一再強調,建築的力量是由文化支撐的,安慶的地域文化(皖江文化)研究還處於開創階段,應該加大投入,將其分門別類,包括皖江宗教、皖江學術、皖江文學、皖江戲曲、皖江書畫、皖江民俗、皖江飲食等等,真正把皖江文化的挖掘和歷史街區的保護、文物古跡的修復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安慶市在創建、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方面成為一個楷模。
歷史將證明,2005年在安慶城市發展史上將是極為關鍵的一年,其重要性可與1217年(安慶建城)、1667年(安徽建省,安慶位列首府)、1760年(省會從南京正式移至安慶)、1861年(曾國藩率湘軍攻克安慶,創辦安慶內軍械所)、1911年(安慶光復)、1938年(安慶淪陷)、1949年(安慶解放)相媲美。就在這一年,安慶市不僅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安慶區劃調整也被國務院批准,新的城市范圍跨越大龍山北側、皖河西岸,為打造皖鄂贛毗鄰地區中心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相信,隨著沿江高速的貫通和沿江城際高速鐵路的建設,安慶人將一掃數十年中心地位的淪喪而產生的消極情緒,與皖江兄弟城市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一起,奮力趕超,將皖江經濟帶建設成以為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與以武漢為中心的華中地區之間的黃金走廊。通過這一條黃金走廊,東部和中西部地區之間的人才、資本、產業、貨物、信息將高速流動,皖江走廊將真正意義上成為資本走廊、產業走廊、商品走廊和文化走廊,在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版圖上大放其光彩。 安徽安慶濱臨長江,襟帶吳楚,是皖江文化的發源地。南宋嘉定十年(1217),築城,距今已近800年歷史。清康熙六年(1667),江南分省,取「安慶」、「徽州」首字定名安徽。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寧(南京)移治安慶,始為安徽中心,至1949年,共189年省城歷史。安慶作為安徽老省會,在近代史上佔有顯著地位,其中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曾國藩建立的安慶內軍械所、徐錫麟領導的安徽巡警學堂起義、熊成基領導的炮馬營起義等,對推動中國歷史,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安慶還是中國京劇的發源地,黃梅戲的故鄉,並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兩彈元勛鄧稼先、天才詩人朱湘和海子、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名人的故鄉。中國最早的新興民族工業企業
中國第一台蒸汽機
中國第一艘機動船
中國第一部電話機
中國第一桿槍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王來聘
均誕生在[安慶]!!!!!!!!!!!!!!!!!!!!!!
4. 安慶市大觀區市府路房子要拆遷嗎
具體應當考察做出徵收決定的政府發布的徵收決定公告及後來公告的徵收補償安置方案,他們裡面載有徵收區域的四至范圍、安置對象的認定、補償方式、補償標准及搬遷期限、分戶認定等。
5. 歷史文化街區的意義
歷史來文化街區重在保護源外觀的整體風貌。不但要保護構成歷史風貌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築,還要保存構成整體風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牆、小橋、溪流、駁岸乃至古樹等。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成片的地區,有大量居民在其間生活,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有其特有的社區文化,不能只保護那些歷史建築的軀殼,還應該保存它承載的文化,保護非物質形態的內容,保存文化多樣性。這就要維護社區傳統,改善生活環境,促進地區經濟活力。
6. 你知道安慶市嗎 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
安慶市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 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東與安徽省池州市、銅陵市隔江相望版,南以長江與江西省權九江市相連,西界湖北省黃梅、蘄春、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
安慶市轄區面積1.54萬平方公里,現轄一市七縣三區,即桐城市,懷寧、樅陽、潛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七個縣和迎江、大觀、宜秀區三個區,總人口610萬人,其中市區72.7萬人。
安慶具有悠久的歷史。潛山薛家崗和市郊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生息、繁衍在這片美麗而富饒的土地上。 東晉詩人郭璞說「此地宜城」,故別稱「宜城」。南宋紹興年間置安慶軍,始得名「安慶」,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始築安慶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為安徽省省會所在地和安徽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安徽就是「安慶」和「徽州」首字的合稱。因安慶境內有座皖山,又有皖河繞流其間,春秋時期這里曾有過一個皖國,安徽簡稱「皖」即出於此,因此,人們常說安慶為安徽之源。
7. 全國哪些城市裡有歷史文化街
北京 西安 南京 。。。
8. 安慶的歷史遺跡的資料
1、迎江寺
安慶迎江寺位於安慶東門外,瀕臨長江,佔地萬余平方米,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歷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據《安慶府志》和《懷寧縣志》記載,迎江寺於明萬曆已未(公元1619年)由懷寧縣士紳阮自華募捐重建、
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
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雄姿。
2、振風塔
振風塔,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瀕臨長江。
安慶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該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
3、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地處安徽省潛山縣(安慶市代管縣)王河鎮永崗村和利華村交界處。它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古文化遺址。
現出土了大約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並發現了百餘座的墓穴。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范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跡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桐城文廟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
據《安慶府志》、《桐城縣志》,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於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
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5、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安慶代管縣市級)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
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尺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慶桐城文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振風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迎江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薛家崗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