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明治維新對日本歷史的影響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改新事件,其重要性大大超過了大化改新。明治維新是在歐美盎格魯撒克遜人種侵凌其他有色人種之時,東亞人民自強自立的一次偉大而令人激昂的事件。這次維新,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的權威,打破了延續近七百年的幕府統治,掃除了日本發展資本主義的一些障礙,為日後日本成為世界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也應當看到,明治維新並沒有完全打破舊有的封建制度,尤其在農業部門,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國民,直到二戰之後重建時期,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政治方面雖然打倒了幕府,但是武家政治、軍人干政的遺毒仍在,這為後來日本走上軍國主義埋下了伏筆;工商業方面,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商品經濟水平也不能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提並論,盡管明治政府煞費苦心地營造有競爭力的壟斷企業,但是其經濟的脆弱性在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一覽無余,這個原因也許是日本不惜發動世界大戰的幾個重要原因之一;在對外方針上,明治政府制定了深遠但又缺乏可行性的政策,即所謂征韓侵華,進而統一世界,這種異想天開的主張,也許正是明治政府在擊敗清國和沙俄之後妄自尊大心理的表現;文化方面,日本大量吸收西洋文化,但是與此同時又和本國文化相糅合,產生了有著異樣姿態的東洋文化,生活方式也隨之而發生了巨大變化,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今日。
總而言之,明治維新作為一場以天皇為首的政治力量進行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相當成功的,它使得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日本,一躍成為與西方大國比肩的強國,是對西方種族主義者人種優越論的有力反擊。同時,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特別是日清戰爭中的勝利,讓東亞乃至整個亞洲的人民意識到腐朽的封建制已經無可能令民族得以自由解放。
㈡ 「明治維新」對日本的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1867年,封建割據、階級矛盾愈演愈烈,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虎視眈眈的情勢之下,幕府統治宣告結束,「明治維新」的推行標志著日本近代化和資本主義化的開始。
㈢ 明治維新對日本的影響和意義
.明治維新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教研室 孫友寧 江蘇省南京市秣陵中學 張遠龍
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廢除舊體制
廢藩置縣
四民平等
明治維新各項改革措施內容、特點及影響
政治改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問題探究
歷史比較
符合時代潮流的改革對實現富國強兵具有深遠影響
對待外來文化需要正確認識
發展新經濟
幣制改革
土地改革
殖產興業
日本發展資本主義工業與英美等國的不同
分析圖表
歷史比較
倡導文明開化
文明開化
教育改革
生活西化
學習外來先進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情境再現
分析圖表
建立新軍隊
改革軍制
日本軍事改革對世界的影響
問題探究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
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難點
明治政府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措施及其特點。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是本單元的重點,從四個方面介紹了明治維新的主要措施及其影響。在政治上以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為出發點,對封建國家進行改造,廢除舊體制,確立新體制;經濟上動用政府力量大力推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化上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舊文化,並同時進行教育改革;軍事上新建一支符合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新式軍隊。本課內容豐富,建議學習時注意前後教材的聯系,以及同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和中國近代史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加深理解。
本課引言引用了明治維新前夕天皇的「五條誓文」,這段誓詞反映了明治政府改革的決心,同時也揭示了明治維新得以成功的一個條件:推翻幕府封建統治後確立的明治政府的統治為維新變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建議教師設問:「倒幕運動成功最重要的意義何在?」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統治,為明治維新創造了條件。明治政府大力改革,廢除封建舊體制,確立新的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史稱明治維新。由此導入新課。
第一目「廢除舊體制」
教材闡述了明治政府在政治上對日本封建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確立了與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的新體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廢藩置縣」
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統治之後,各地藩國依然存在,並且擁有很大勢力,威脅著中央集權,不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廢藩置縣,廢除藩國,設立府縣,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這樣日本封建割據局面徹底結束,真正形成了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這樣一方面有利於明治政府各項措施順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需要注意的是在廢藩過程中,對各藩大名,明治政府採取了優撫政策,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2)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宣布「四民平等」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著手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四種身份,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權。這樣一種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體制開始建立起來。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二是明治政府用公債的形式逐步收回了華族和士族的俸祿和祿米。華族和士族的上層利用巨額公債投資於新興工業,成為資本家。其實質是利用國家力量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建議本目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本單元第一課的有關內容思考「封建幕府體制和封建等級制度對日本資本主義發展有哪些阻礙?」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概括政治改革的必要性,然後再根據具體改革內容探究改革的影響,尤其是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注意比較改革前後日本武士和平民地位的變化。
第二目「發展新經濟」
明治維新的根本目的是富國強兵,而富國強兵的關鍵又在於必須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建立資本主義新經濟。同時也為了解決政府面臨的財政困難,明治政府開始進行經濟改革,初期主要精力集中在土地改革上。
(1)土地改革
建議在此設問「為什麼明治政府首先進行土地改革?」原因有二:一是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二是在資本主義工商業不發達的情況下要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也不能不在土地上打主意。
改革進程:①1871年幣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貨幣。②1872年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③1873年,頒布地稅改革法令,以土地價格為標准,一律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者徵收土地稅,並以貨幣稅取代原來的實物稅。
關於改革的影響,建議設問「土地制度的改革有何影響?」「徵收土地稅以貨幣取代實物有何作用?」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土地所有權的確認和保護,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經營農業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同時地稅改革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2)「殖產興業」政策
建議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學思之窗】引文,了解「殖產興業」政策提出的背景。「殖產興業」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歐美國家後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於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發展經濟,以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此政策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利用政府力量引進技術和設備,創辦「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同時由國家興辦近代交通通訊事業,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建議投影日本近代第一列火車機車和近代紡織廠的投影片以加深認識。
第二,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具體措施:①政府把鐵路和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②政府通過補助金和優惠貸款等形式給予私人資本家資金支持。在政府示範企業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現了興辦工業的熱潮。在幾乎所有的生產領域,建立了許多資本主義企業。至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但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與政府關系密切的大資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團等,奠定了他們後來發展為「財閥」的基礎。隨著規模的擴大,財富的增加,這些大資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業,這構成了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特徵。
第三,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同時積極發展國內市場。
明治政府在初步實現富國強兵之後,作為日益崛起的東方強國,日本開始效仿歐美強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具體內容下一課時進行詳細闡述。對國內市場,明治政府採取撤銷國內各地關卡,禁止對商人任意抽稅加捐等措施大力發展。到19世紀末日本的產品迅速佔領了國內市場,還開始出口海外。
建議本目教學時與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進行比較,以加深對日本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過程及其特點的理解。
第三目「倡導『文明開化』」
明治政府在推廣「殖產興業」政策時特別注意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提高日本的生產力水平。但只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和掌握這些技術,因此明治政府大力倡導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即所謂「文明開化」。
建議投影1871年日本政府使節團出訪的影像資料,加深對日本人迫切了解西方文明願望的理解。
「文明開化」政策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讓更多日本國民了解西方文明。
(2)為提高日本國民的素質,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統一管理全國的教育,開始逐步建立了小學、中學和大學三級教育體制。小學為義務教育,所有適齡兒童必須上學。教學內容增加了許多自然科學的知識。對於教育改革的評價,可利用【學思之窗】中的問題:如何評價「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則?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概括:一方面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另一方面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
(3)在生活習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西化。如採用西方歷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等。但隨著學習西方高潮的到來,也出現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傾向。有的人甚至主張取消日語,改用「文明」的英語。關於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材料中有關「鹿鳴館」的文字圖片資料,加深認識和培養學生的辨別分析能力。
第四目「建立新軍隊」
富國強兵是明治維新的最終目標,因此政府必須加強國家軍事國防力量。而為增強這個力量就必須取消舊的軍制,建立新的軍制。1873年,明治政府頒布《徵兵令》。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仿照歐美組建一支常備軍。為了確保這支常備軍的實力,明治政府一方面大力改進軍事裝備,引進新式武器。並設立現代化軍工企業,仿製先進武器以作保障;另一方面,設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
新組建的這支日本軍隊與英、美等國不同之處在於:①它由軍部指揮。軍部只向天皇負責,稱為「皇軍」,不受內閣干涉。1878年發布的「軍人訓誡」第一條就要求軍人把天皇當作「神」來崇拜。②所有的軍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武士道」本來是封建武士的道德規范,它強調「忠君」、 「尚武」等精神。這一切都決定這支軍隊從開始就保留了濃厚的封建軍國主義色彩,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建議設問「明治政府建立的新式軍隊『新』在哪裡?與英美等國軍隊有何不同?」在學生討論探索的過程中完成本目教學。
明治維新使日本由一個封建落後國家逐漸變成一個封建色彩濃厚的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基本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這一切來自於明治政府大刀闊斧、行之有效的改革。在教學最後,請學生做【本課測評】第一題「用最簡潔的名詞概括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作為本課總結。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本課導入教師可以採用問題探索的方法。設問「幕藩體制對日本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有何阻礙?」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得出廢除舊體制的必要性。再設問「倒幕運動成功的意義何在?」得出推翻幕府統治為明治維新創造了可能性。隨後,明治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四個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廢除舊的封建體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史稱「明治維新」,由此導入新課。
第一目「廢除舊體制」的教學。首先結合導入中的設問讓學生明確廢除幕藩體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的必要性,然後由學生從教材中歸納出明治政府的具體改革措施(廢藩置縣,四民平等),最後探討「這些措施有何影響?」關於身份制度改革的影響是一難點:其一廢除武士特權,用公債補償的形式收回華族和士族俸祿和祿米,這樣做有何意義?其二,平民獲得更多自由又有何意義?
第二目「發展新經濟」。教材展示了三張歷史照片《明治政府頒發的地契》、《日本第一列火車機車》、《明治時期大阪紡織廠》,這三張照片反映日本經濟改革的歷史階段:土地改革→國營示範工業→民間興辦工業。其中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土地制度改革,在此可以設問「土地制度發生怎樣的變化?有何作用?」關於地稅改革,特別注意啟發學生注意:土地稅以貨幣代替實物對推動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作用。
關於「殖產興業」政策,設問「明治政府如何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有何特點?」「與英國工業革命有什麼不同?」通過討論,讓學生深入理解明治政府在興辦工業過程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目「倡導文明開化」。首先用實物投影或影像資料,再現以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為首的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的歷史瞬間。引導學生觀察:使節團的規模如此之大說明了什麼?主要成員著裝有什麼變化等問題。得出結論:明治政府如此大張旗鼓,反映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迫切願望。除了學習先進技術,科學知識,甚至生活方式也大力提倡「西化」。同時為了提高日本國民素質,明治政府如何大興教育的?對於教育改革的評價可利用【學思之窗】的問題進行。
對於日本文明開化政策,我們要充分肯定其進步作用,但在這樣過程出現的「全盤西化」、崇洋媚外等不良傾向一定要清醒認識。可以結合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現象進行比較,培養學生辨別分析能力。
第四目「建立新軍隊」。建議通過圖片或影視資料,給學生以感性認識,然後探討「明治政府創辦新式軍隊與舊軍隊有何不同?與歐美軍隊又有何不同?」讓學生明確新式軍隊的建立對於提高日本的國家地位有重要作用,但其封建軍國主義色彩也使日本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最後由學生用簡潔的語言對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作為本課小結。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介紹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實現「四民平等」這一問題時採用歷史比較的方法。
首先投影《幕府時代的等級制度示意圖》幻燈片,說明這一制度對資本主義發展不利因素,然後比較身份制度改革後武士階層和平民地位的變化,及其對資本主義發展的促進作用,由此加深對明治政府廢舊立新的意圖的認識。
案例二 在學習「發展新經濟」時,用實物投影或幻燈片展示三幅圖片:
圖片1 《明治政府頒發的地契》
地契:土地所有權的憑證。說明幕府時代的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被廢除,近代資本主義土地私有制確立。土地所有者對土地所有權得到法律的承認,大大激發了他們經營農業的積極性,推動了日本農業的發展。
圖片2.《日本第一列火車機車》
明治政府在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初期,充分利用國家的力量建設近代交通通訊事業,為工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圖片3.《明治時期的大阪紡織廠》
這是19世紀80年代,由一些華族投資成立的日本最早的民營的採用蒸汽動力的機器紡織工廠,說明日本工業開始由國營示範向民間興辦轉變。
案例三 介紹日本「文明開化」時用實物投影或播放影像資料《日本使節團出訪歐美》。 時間:1871年12月,地點:橫濱港。讓學生注意觀察了解以下幾個細節:
①使節團主要成員在明治政府中的地位?②他們的著裝。③送行人群的熱烈場景。④港口外的大型蒸汽輪船。通過觀察這些細節讓學生理解當時明治政府了解學習西方文明的迫切願望,以及對文明開化政策實質的理解。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1.為什麼大久保利通堅持「誘導獎勵」政策?
解題思路:大久保利通認為富國強兵的關鍵在於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思路引領:日本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人民致力工業與否,依賴於政府的誘導獎勵。
答案提示:明治維新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而富國強兵的關鍵又在於鼓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日本當時民智未開,經濟落後,人民群眾缺乏創辦工業的勇氣、信心、技術、資金等。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2.你對「和魂洋才」教育原則有何評價?
解題關鍵:對「和魂洋才」教育原則的理解。
思路引領:「和魂」指培養學生忠君、愛國思想;「洋才」是指要求學生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
答案提示:「和魂洋才」教育原則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了各種人才。但是另一方面又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用最簡潔的名詞概括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
解題關鍵:對明治維新內容理解基礎上的高度概括。
思路引領: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四個方面概括。
答案提示: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產興業;文明開化,教育改革;軍事改革,富國強兵。
2.日本發展工業的進程與英國工業革命有什麼不同?
解題關鍵:對日本工業發展的過程及英國工業革命過程的認識。
思路引領:日本發展工業主要以政府力量為核心,而英國工業革命是手工工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結果。
答案提示:英國工業革命是本國生產力的自然發展。日本發展工業的進程則是在外侵當前,變革圖強的結果,而且,日本發展工業之際,英國等國已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了趕上發達國家,日本在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同時,吸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先進成果。具體表現為:①日本政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創辦工廠,建設交通通訊事業。英國工業革命主要技術都是自己研發的。②日本政府對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大力扶持和保護,而英國實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場,而英國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開拓海外殖民地。等等
意義: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亞洲強國,並為亞洲國家一些立志擺脫落後狀況、實現民族振興的人們提供經驗。
㈣ 明治維新對日本的影響和意義有哪些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日本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舊日本時代的封建殘余。後來,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明治天皇經過明治維新而漸趨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在1895、1904年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清帝國與俄羅斯,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但其改革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並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系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1644~1911)與沙皇俄國(1721~1917),受到西方列強的注意,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福澤諭吉所提出的「脫亞入歐」論也在此時成為正論。
維新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而隨著俸祿漸次縮減,武士的經濟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種種皆導致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因此接二連三地發生。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以鹿兒島縣為中心,於1877年6月18日年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成為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戰役。戰敗之後,殘余的士族成員轉入地下活動,與板垣退助所主導的「民選議院設立運動」結合,透過「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
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並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㈤ 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復崛起,通過制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日本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後來,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㈥ 日本明治維新有什麼重要意義
、政治方面:
(1)廢藩置縣(作用:消滅了封建割據,加強了中央集權)
(2)廢除封專建身份制度,取消屬武士特權。
2、經濟方面:大力進行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1)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
(2)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
作用:為日本近代化工業迅速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3、軍事改革
(1)內容: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2)目的:①防止的抵禦外國入侵(對外)②加強鎮壓和對外擴張③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對內)
(3)評價:
①積極作用——廢除了武士對軍事的壟斷,建立了資產階級常備軍。②局限性——「皇軍」把天皇當作神來崇拜,宣揚武士道精神,並且有侵略擴張之意,所以軍隊成為日本對外擴張的工具。
4、文化方面:推行「文明開化」政策
(1)內容:①提倡新文化(資本主義文化),改造舊文化(封建文化)②發展近代教育,培養資本主義建設人才。
(2)作用:①普及文化知識,國民素質提高。②使日本從封建落後國家一躍而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
㈦ 求學霸解答: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1)它實現了社會形態的更替,使日本社會由落後的封建歷史發展階段過渡到資本主義的階段,並在這個基礎上使日本僅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就發展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2)它為日本擺脫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創造了條件,使日本成為亞洲唯一能夠繼續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因此,明治維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務,扭轉了日本民族的歷史命運,是日本歷史上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事件。
但是,明治維新也有其消極的一面。這首先表現在,日本雖然經歷了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但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因此,作為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又是不徹底的。其次,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日本雖然通過明治維新順利地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但卻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壓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成為一個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這不僅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㈧ 明治維新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於使日本
做歷史題要有綜合思維,像你說的這道題,ABD都可以歸納到C裡面。A.B是同類選項內且他們都是為日本走上資容本主義道路掃清障礙。而D的話只是C的表現,即日本的工業化是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表現。一般來說,做關於最重要的意義類的題目要選歸納性最強的,最深入的,而不是表面的東西。而且意義、根本原因一般都要選那個跟經濟有關的選項。你練多了題目就知道我說的對不對了。
㈨ 明治維新對日本有哪些積極影響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內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容
明治天皇經過明治維新而漸趨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使之擺脫了民族危機,從此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
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