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馬里發展歷史

馬里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5 21:05:02

㈠ 馬里帝國的介紹

馬里帝國抄(Mali Empire),又名曼丁戈帝襲國(Manding Empire)或曼迪聯邦(Manden Kurufa),是西非中世紀時的一個強大伊斯蘭教帝國,是北部非洲以南的廣闊內陸中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古代最重要的伊斯蘭文化與財富中心之一。馬里帝國興起於13世紀上半葉,17世紀初滅亡。據阿拉伯文獻記載,其全盛時期的版圖,南起熱帶雨林,北至撒哈拉大沙漠,西抵大西洋岸,東達豪薩人居住地區。首都為尼亞尼。

㈡ 古馬里國家是怎樣建立的

馬里國家是由曼迪人的一支馬林凱人所建立。早在世紀中期,就有過一個叫巴朗達納的馬里國王改崇了伊斯蘭教,並成為第一個到聖地朝拜的黑人國王。

但那時馬里還只是地處今巴馬科和尼日河上游的支流,散卡臘尼河左岸錫吉里之間的小國,依附於迦納。馬里國家的真正締造者是曼迪人穆薩·凱塔,他曾四次去麥加朝聖,定都坎加巴城。1235年,馬里國王馬里·賈塔(又稱松迪亞塔·凱塔,1230~1255年在位)利用迦納國勢衰微,外族蘇蘇人國王蘇曼古魯統治不穩的機會,興兵殺死蘇曼古魯,吞並了迦納,把馬里的疆域擴及塞內加爾及奈及利亞之間,成為西非一大帝國。在馬里·賈塔的侄孫曼薩·穆薩在位時,馬里臻於極盛。馬里成為富裕、興旺、太平、秩序良好的帝國。

從大西洋沿岸到今奈及利亞邊境,從南邊的森林到北方的大沙漠,到處呈現出有效的治理及有組織的交通和貿易。1324~1326年,曼薩·穆薩曾去麥加朝聖,排場盛大,豪華闊綽,充分顯示了國家的富有和強盛。因此,1339年的一張歐洲出版的地圖上,第一次收入了馬里這個國家。

15世紀以後,馬里衰落。其周圍各民族也不斷起義,侵襲馬里邊境。莫里族、圖阿列格族和桑海族侵佔了其東方及北方許多省份。1630~1646年,馬里國王馬馬·穆罕被富爾貝人和班巴拉人義軍打敗,退至坎加巴。從此,馬里的歷史記載中斷。

㈢ 非洲馬利共和國

馬利共和國是非洲西部的內陸國家。北部為撒哈拉沙漠地區,全國總面積約124萬平方公里,人口700多萬。首都巴馬科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全國共有23個部族,其中班巴拉族為最大的部族,佔全國人口的34.5%。其他較大的部族還有頗耳族、塞努福族、薩拉考列族和馬林凱族等。
馬里是一個西非古國,歷史上曾經是迦納帝國、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的中心地區。19世紀50年代遭受法國殖民軍入侵,1895年淪為法國殖民地,國名為法屬蘇丹。經過長期的英勇不屈的斗爭,馬里人民終於在1960年9月22日贏得了獨立。
獨立以後,馬里政府和人民為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馬里是個以農牧業為主的國家,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牧漁業生產,曾有「西非糧倉」之稱。主要農產品有小米、高梁、玉米、稻穀等糧食作物和棉花、甘蔗、花生等經濟作物。正常年景,全國可產糧120萬噸以上,棉花10多萬噸。棉花是馬里大宗出口商品之一。畜牧業是馬里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年景,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37%。活牲畜和畜產品是國家第二大出口商品。由於乾旱和沙漠化等原因,農業發展受到影響,致使糧食不能自給,國家每年得花大量外匯進口糧食。畜牧業也遭受嚴重損失,牲畜存欄數大為下降。1985年與1982年相比,牛存欄數減少380萬頭,羊減少290萬只。馬里的災民達200萬人左右,缺糧33萬噸。
面對嚴重的困難,馬里政府和人民並不氣餒。政府以202億非洲法郎的外匯進口了23萬噸糧食,並呼籲國際社會提供糧食援助;同時還允許商人在國家適當控制價格的條件下,進口糧食,保證人民的正常生活。廣大災民在政府幫助下也積極進行生產自救。為了同旱災和沙漠化作斗爭,馬里政府制定了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協調一致的戰略行動計劃,大力修建水壩,建造和整修水庫,改進灌溉系統;同時動員人民群眾、民主組織和技術服務部門大力植樹,反對燒荒。馬里政府還制定了以「實現糧食自給」為目標的農業發展戰略。經過努力,加上去年喜逢十年多來少有的充沛雨量,1985—1986年度糧食產量達140萬噸,是10年來最好的收成。近年來,棉花也獲得豐收,出口創匯近275億非洲法郎,佔全國總出口額的44%。
在國際事務中,馬里政府奉行中立、不結盟的政策,堅持反帝、反殖,強調非洲團結和反對外來勢力干涉非洲事務,主張南北對話,支持南南合作。
中國和馬里兩國相距萬里,但兩國人民在長期的共同斗爭中一貫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建立了誠摯的友誼。中、馬兩國自1960年10月25日建交以來,兩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里的友好合作關系不斷發展。這次馬里總統穆薩·特拉奧雷上將對中國的正式訪問,必將進一步促進這一友好關系向前發展。

㈣ 馬里歷史是什麼意思 《法語助手》法漢

馬利歷史 Histoire Mali

馬利為非洲西部的國家,原為法屬西非的一部份,亦即西部蘇丹。在十世紀前,曾創建一個強大的馬利帝國。

10世紀前的馬利帝國

遠在10世紀時,西非出現一個強大的馬利帝國,該帝國當時所統治的領土,曾包括今塞內加爾、幾內亞、象牙海岸、布吉納法索與迦納等地。而馬利為當時帝國的統治中心。據說1230年馬利帝國建國之時,在一次激烈的戰爭中,其國王和太子等12人,除後來有名的國王松狄塔·凱達外(為馬利共和國首任總統莫迪博·凱達的祖先),其餘同時被殺。

法屬西非及建國時期

從1880年開始法國入侵馬利。法國殖民地法屬蘇丹還包括馬利周邊的國家。1959年初,馬利與塞內加爾組成了馬利聯邦。1960年6月20日馬利聯邦從法國獨立,中華民國於同時派遺駐法大使館公使代辦陳雄飛前往聯邦首都達卡(Dakar),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聯邦總理凱達致賀,並承認馬利聯邦的獨立,聯邦總理凱達為此於6月27日致函感謝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數月後塞內加爾退出聯邦。同年9月22日在莫迪博·凱達領導下馬利共和國退出法蘭西共同體,於1963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遂與馬利共和國無外交關系。

現今

從其獨立到1991年一系列**者統治馬利。1991年的反政府抗議導致政變、一個過渡政府和一部新憲法。1992年阿爾法·烏瑪律·科納雷在馬利第一次**派、**選舉中當選為總統,1997年他再次當選。他加強政治和經濟的改革和打擊貪污。

2002年,阿馬杜·圖馬尼·杜爾當任馬利總統,杜爾在1991年的**運動中是一個關鍵人物。2007年4月29日,舉行總統選舉。

2012年1月,圖阿雷格人在北方發動新的武裝叛亂,新一輪馬利北部沖突開始。2012年3月21日,一批士兵在首都巴馬科發動政變,推翻杜爾,宣布中止憲法、解散國家機構。在國際社會壓力下,政變軍人4月6日與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簽署協議,同意交權,由國民議會議長出任臨時總統。4月8日杜爾辭職。在南方局勢不明的時候,圖阿雷格分離主義者在伊斯蘭激進分子幫助下趁機控制了馬利北部地區。稍後強硬派伊斯蘭激進分子撃敗圖阿雷格分離主義者,控制了馬利北部。2013年1月,伊斯蘭反政府武裝向南方進軍,法國出兵協助馬利政府作戰,迅速收復北方所有主要城市。

㈤ 馬里是一個國家嗎

國名:馬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Mali)

獨立日:9月22日(1960年)

國慶日:9月22日(1960年)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綠、黃、紅三色。綠色是穆斯林崇尚的顏色,馬里人近70%信奉伊斯蘭教,綠色還象徵馬里肥沃的綠洲;黃色象徵該國的礦產資源;紅色象徵為祖國獨立而戰斗犧牲烈士的鮮血。綠、黃、紅三色也是泛非顏色,是非洲國家團結的象徵。

國徽:呈圓形。圓面為藍色,中間是一座風格獨特的城堡,其上為一隻展翅的和平鴿,下方是光芒四射的太陽和兩張引箭待發的弓。圓周上方為法文寫的「馬利共和國」;下方用法文寫著格言「一個民族、一個目標、一個信念」。

國家政要:總統阿馬杜·圖馬尼·杜爾(Amadou Toumany Toure),2002年5月當選,2007年5月連任,同年6月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124萬多平方公里。位於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緣的內陸國。西鄰茅利塔尼亞和塞內加爾,北、東與阿爾及利亞和尼日為鄰,南接幾內亞、象牙海岸和布吉納法索。境內大部為海拔300米左右的台地,較平緩,最東部和中、西部有一些砂岩低山和高原。最高峰洪博里山海拔1155米。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中、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

巴馬科市內西非國家中央銀行大樓

人口:1352萬(2005年),90%是當地黑人,此外還有北非柏柏爾人的後裔和混血種人。全國有23個部落,班巴拉族(佔全國人口的34.5%)、頗耳族(佔11%)和塞努福族(佔9%)為主要部族。70%以上的居民通用班巴拉語,官方語言為法語。6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30.5%信奉拜物教,1.5%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首都:巴馬科 (Bamako)

在馬里首都巴馬科舉行的傳統非洲獵人聚會活動中,一個馬里獵人將一條活蟒蛇像帽子一樣頂在頭上。>>

簡史:歷史上曾是迦納帝國、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的中心地區。1895年淪為法國殖民地,稱「法屬蘇丹」。1904年並入「法屬西非洲」。1956年成為「法蘭西聯邦」的「半自治共和國」。1958年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定名為蘇丹共和國。1959年4月與塞內加爾結成馬里聯邦,1960年8月聯邦解體。同年9月22日宣布獨立,改國名為馬利共和國。莫迪博·凱塔任總統。1968年11月19日穆薩·特拉奧雷中尉發動政變,推翻凱塔政權,成立全國解放軍事委員會,掌管國家權力,特拉奧雷任主席。1979年3月馬里人民民主聯盟成立,特拉奧雷當選為總書記。同年6月全國舉行總統和立法選舉,第二共和國誕生,特拉奧雷當選總統。全國解放軍事委員會自行解散。1991年3月25日一批軍官發動兵變,逮捕了總統穆薩·特拉奧雷,成立了以阿馬杜·圖爾尼·杜爾中校為首的全國和解委員會。1992年1月,公民投票通過了新憲法,同年4月舉行全國大選,阿爾法·烏馬爾·科納雷當選總統,6月宣誓就職,成立第三共和國。

政治:是一個「民主的、世俗的和統一的」的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最高統帥。國民議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實行一院制。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議會選舉以兩輪多數選舉制進行。部長會議(內閣)各部部長由總統任命。

外交:奉行立、和平、睦鄰友好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願與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進步的國家建立友好關系,主張尊重國家主權,不幹涉別國內政,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地區沖突;加強非洲團結,促進睦鄰友好,積極推動非洲一體化發展。強調外交為經濟發展服務,努力尋求國際援助。馬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之一,主張維護不結盟運動,使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呼籲建立國際新秩序,主張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債權國和債務國共同分擔責任,尋求解決債務問題的有效辦法。積極參加中、西非地區維和行動,譴責一些非洲國家動輒軍事政變的做法。

與中國關系:1960年10月25日,馬里同中國建交。2004年7月,杜爾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㈥ 古馬里國家建立的過程是怎樣的

馬里國家是由曼迪人的一支馬林凱人所建立。早在11世紀中期,就有過一個叫巴朗達納的馬里國王改崇了伊斯蘭教,並成為第一個到聖地朝拜的黑人國王。

但那時馬里還只是地處今巴馬科和尼日河上游的支流,散卡臘尼河左岸錫吉里之間的小國,依附於迦納。馬里國家的真正締造者是曼迪人穆薩·凱塔,他曾四次去麥加朝聖,定都坎加巴城。1235年,馬里國王馬里·賈塔(又稱松迪亞塔·凱塔,1230~1255年在位)利用迦納國勢衰微,外族蘇蘇人國王蘇曼古魯統治不穩的機會,興兵殺死蘇曼古魯,吞並了迦納,把馬里的疆域擴及塞內加爾及奈及利亞之間,成為西非一大帝國。在馬里·賈塔的侄孫曼薩·穆薩在位時,馬里臻於極盛。馬里成為富裕、興旺、太平、秩序良好的帝國。

從大西洋沿岸到今奈及利亞邊境,從南邊的森林到北方的大沙漠,到處呈現出有效的治理及有組織的交通和貿易。1324~1326年,曼薩·穆薩曾去麥加朝聖,排場盛大,豪華闊綽,充分顯示了國家的富有和強盛。因此,1339年的一張歐洲出版的地圖上,第一次收入了馬里這個國家。

15世紀以後,馬里衰落。其周圍各民族也不斷起義,侵襲馬里邊境。莫里族、圖阿列格族和桑海族侵佔了其東方及北方許多省份。1630~1646年,馬里國王馬馬·穆罕被富爾貝人和班巴拉人義軍打敗,退至坎加巴。從此,馬里的歷史記載中斷。

㈦ 馬里曾是非洲最強大的帝國,它是如何沒落的

因為馬里遭受過襲擊,才沒落的。

西方貿易,在馬里社會引起了內部矛盾,最終使馬里解體。 1599年,曼薩·穆罕默德三世皇帝試圖奪回被摩洛哥佔領但被將軍擊敗的Diene。 1611年,馬里最後一位皇帝馬馬杜三世在尼日河和巴尼河之間的班巴拉(Bambala)擊敗,帝國滅亡。這樣,一個強大的非洲帝國在世界地圖上消失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馬里帝國寫下了沉重的一筆。它以前的豐富,強大的軍隊和系統的完整性對未來世界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馬里帝國已經走到盡頭,但它永遠不會結束。留在漫長的歷史河中。

㈧ 馬里的歷史沿革

馬里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曾是迦納帝國、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的中心地區。馬里原來是迦納南部尼日河上游康加巴(今巴馬科南部)地區的一個小國,居民主要是馬林凱人(黑人曼丁哥族的一支),信仰伊斯蘭教。
11世紀以前,曾隸屬於迦納。迦納衰落後,索索人一度強盛,馬里又被索索人征服。
13世紀,馬里強盛起來。
1235年,馬里王子松迪亞塔在人民的支持下,打敗索索人,隨後征服迦納,建都於尼亞尼(康加巴附近),是為馬里王國。松迪亞塔注意發展生產,砍伐森林,擴大耕地,種植穀物和棉花,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所發展。馬里的糧食自給,棉織品行銷國外,黃金大量運往北非。生產發展,經濟繁榮,馬里國家日益強大起來。
1895年淪為法國殖民地,稱為「法屬蘇丹」。
1904年並入「法屬西非」。
1956年稱為「法蘭西聯邦」的「半自治共和國」,1958年稱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國內為蘇丹共和國。
2012年3月22日,馬里首都部分軍人發動政變,杜爾政府被推翻。經西共體多輪調節,4月馬里成立過渡政府,國民議會會長特拉奧雷任過渡期總統。8月,馬里成立民族團結政府。12月11日,特拉奧雷總統任命迪安戈·西索科為新總理,重組政府。
2013年1月底,馬里國民議會通過了過渡期路線圖,明確了恢復國家統一和舉行大選兩項過渡期主要任務。3月,馬里成立對話與和解委員會,成員33名,任期2年,旨在通過對話尋求馬里各民族間的和解。
隨著馬里政局形勢的變化,政府於2014年4月21日改組,現任總理誒穆薩·馬拉。整體看來,馬里經濟正逐步復甦,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正軌。

㈨ 馬里帝國的歷史

馬里本是尼日河支流桑卡拉尼河地區的一個小酋長國,由說曼丁戈語的凱塔氏族所組成,一向臣屬於迦納王國,以黃金貿易著稱,到11世紀中葉逐漸強大。
據傳說:約1235年松迪亞塔在反抗蘇蘇人入侵過程中,團結曼丁戈人,打敗了蘇蘇國王蘇曼古魯的軍隊,繼迦納王國之後成為西蘇丹大帝國。松迪亞塔的統治奠定了馬里帝國的基礎,其子繼位後繼續征戰,擴大了王國的版圖。第 9位國王曼薩·穆薩在位時其版圖空前遼闊,進入帝國的黃金時代。
曼薩·穆薩1324~1325年去麥加朝聖,途中大肆揮霍黃金,在伊斯蘭世界中留下深刻印象,馬里的聲名自此遠揚西歐。
14世紀30年代後,一些西方世界繪制的地圖上出現了馬里和曼薩·穆薩的圖像。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圖塔大約在1352~1353年曾到過馬里。據他的記述,當時馬里境內秩序井然,商隊安全得到充分保證,但內部已開始出現權力之爭的跡象。
馬里帝國採取神化國王的措施,鞏固國王權力,如國王不在人前進食,不同人直接交談等,但對王位繼承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常因爭奪王位而影響帝國穩定。
1360年後馬里發生內亂,此後王位之爭層出不窮,國勢日趨衰落。
14世紀後,馬里帝國先後遭到莫西人和圖阿雷格人的襲擊和騷擾。其中1433年,廷巴克圖被圖阿雷格人攻陷。
15世紀上半葉一些原來被馬里兼並的地區紛紛獨立。
15世紀中葉,馬里屬國加奧發展成為強大的桑海帝國。
16世紀上半葉,在桑海的襲擊和摩洛哥的侵略下,馬里的東部疆域不斷縮小。此時西方殖民主義者已逐漸由沿海順塞內加爾河、甘比亞河入侵。西方的貿易,特別是非洲奴隸貿易,引起了馬里社會內部矛盾,最終使馬里土崩瓦解。
1599年,皇帝曼薩·穆罕默德三世試圖收復被摩洛哥占據的迭內,勝利在望之際被部將出賣而失敗。
1660年,馬里末代皇帝馬馬杜三世在尼日河和巴尼河之間被班巴拉人打敗,出走到康加巴,帝國告終(據[前西德]博伊歇爾特《馬里》)。

閱讀全文

與馬里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