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山東歷史文化展論文

山東歷史文化展論文

發布時間:2021-03-05 20:18:48

⑴ 贊美山東歷史文化及特產的文章

天目湖旅遊度假區作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之一,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處的江南歷史名城---溧陽市境內,距市區僅八公里。天目湖東臨煙波浩渺的太湖,北望工業發達的常州,西接六朝古都南京,南連蜿蜒起伏的天目山脈。距寧、滬、杭、蘇、錫、常等主要城市均在二百公里以內,滬寧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南京祿口機場的建成通航更拉近了天目湖與這些城市的距離。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新長鐵路距天目湖僅三十公里,已開工建設的寧杭高速公路從天目湖范圍內穿過。便利的交通設施給天目湖的旅遊開發帶來了無限契機,天目湖正以其清新脫俗的自然風貌、優越適中的地理位置、久負盛名的飲食文化和琳琅滿目的地方特產,吸引著大批遊客和客商前來觀光、考察,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不可多得的一塊凈土,度假旅遊、投資經商的一塊寶地。

茶香、水甜、魚頭鮮構成天目湖三絕,是天目湖精華所在。湖區周圍茶園茗香越岫,精製"沙河桂茗"、"南山壽眉"、"水西翠柏"已成為國家和省、市名茶。由於政府重視環境保護,湖內杜絕任何污染,湖水保持天然山泉的純度和礦物成分,經江蘇省環保部門測定,達到國家超二級飲用水水源標准。湖中魚類豐富,盛產特具風味的"沙河魚頭"的原料大灰鰱。"沙河魚頭"為天目湖一絕,構成天目湖獨特的飲食文化,許多國家領導人和七十二個國家的外交使節及夫人都品嘗過此湯,並且贊不絕口。
近年來,天目湖旅遊度假區的開發遵循"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充分利用"的原則,正確處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三者之間的關系,著眼於旅遊長遠的發展,先後聘請了上海同濟大學、蘇州城建環保學院和加拿大西風資源集團的專家多次進行考察、規劃、論證,最終編制了天目湖總體規劃,並得到了省政府的認可。在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分為旅遊中心區、度假休閑區、森林公園區、農業歷史文化區、環境保護區和湖上娛樂區六個功能區。目前,天目湖已形成初具規摸、頗具特色的集食、住、行、游、娛、購為一體的旅遊度假勝地。

天目湖的優勢不僅在於其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等有形條件,更重要的是在於其開發潛力與市場潛力。在深層次開發與大市場促銷的帶動下,天目湖的知名度正在不斷提高,以"天目湖"命名的新興企業和新特產品正在應運而生。此外,天目湖的客流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一九九二年的二十多萬人次增至二00一年的一百二十多萬人次,短短幾年時間接待量翻了近六倍。客源由原來以當地、常州、南京為主輻射到上海、無錫、蘇州、杭州等地,還有更多的遊客從更遠的地方慕名而來。天目湖的特產"砂鍋魚頭"已蜚聲海內外,南京、上海、北京甚至西安都有這道名菜。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天目湖,更多的人開始了解天目湖,更多的人開始走進天目湖。

⑵ 山東家鄉年俗600字論文

古人說:「袖手於前,方能疾書於後。」魯迅也曾說,靜觀默察,爛熟於心;凝神結想,一揮而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備,寫起來就會很快。有的人不重視寫作前的准備,對所寫的對象只有一點粗淺的認識就急於動筆,在寫作過程中「邊施工邊設計」,弄得次序顛倒,手忙腳亂,或做或掇,時斷時續,結果反而進展緩慢。所以,在起草之前要周密思考,慎重落筆。
在動筆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一旦下筆之後,則要堅持不懈地一口氣寫下去,務必在最短時間內拿出初稿。這是許多文章家的寫作訣竅。有的人寫文章喜歡咬文嚼字,邊寫邊琢磨詞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來查半天字典。這樣寫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斷。其實,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無關大局。暫時不必去改動它,等到全部初稿寫成後,再來加工不遲。魯迅就是這樣做的,他在《致葉紫》的信中說:
先前那樣十步九回頭的作文法,是很不對的,這就是在不斷的不相信自己——結果一定做不成。以後應該立定格局之後,一直寫下去,不管修辭,也不要回頭看。等到成後,擱它幾天,然後再來復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字。在創作的途中,一面煉字,真要把感興打斷的。我翻譯時,倘想不到適當的字,就把這些字空起來,仍舊譯下去,這字待稍暇時再想。
否則,能因為一個字,停到大半天。這是魯迅的經驗之談,對我們寫畢業論文也極有啟發。

⑶ 寫一篇關於家鄉歷史古跡的歷史小論文 題目自選 要求:字數1500以上,文字流暢,有史有論,有獨特的

你一中的

⑷ 求一篇關於齊魯文化的文章

在齊魯文化傳統中,顯然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社會影響最為深遠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和」,追求的是一種和諧一致的境界,孔子提倡的倫理行為規范等都是為了達到和諧。孟子基於性善論,認為人人都有先天的仁義禮智之心,道德履踐的可能性都是完滿、平等的,所謂「人皆可以為堯舜」,鑒於統治者和民眾在道德上是平等性,認為統治者應該推己及人實行仁政,而且這是實現長治久安的必要條件。
「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如孔子指出的:「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論語·學而》)孟子則對「和」作了進一步發揮,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儒家所講的「和」並不僅僅局限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是基於對周文化天道觀的繼承與發展之上。周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敬天保民,形成了天命靡常、天人感應、天人相通的觀念。周人所理解的「天」並非抽象實體或超時空的主宰,而是天地萬物生命的源泉、統一的基礎,是決定宇宙、社會、人生變動的根本力量。周人對天道懷有無比的尊崇與敬仰之情,強調對天命的體察與順應,認為只有效法上天的生生之道,才稱之為善政,才能保證國家的強盛與民生的安樂,提出:「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尚書·大禹謨》)因此周朝效法天地之道,把「六府三事」即「金、木、水、火、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作為治國方略,以實現長治久安,「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尚書·大禹謨》)。「和」追求的是一種和諧一致的境界,孔子所提倡的倫理行為規范等都是為了達到和諧,消除社會的紛亂與爭斗。但孔子的「和」不是千篇一律,毫無差別,而是「君子和而不同」,和諧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沖突,是多樣性的統一,是在保持差別和個性的前提下的和諧一致,和諧以共生共存。
周文化是先秦諸子思想的直接源泉,中國古代思想家成為道統與學統的傳承者,基於對周文化理解的不同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儒家和道家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孔子更是以周文化的正統繼承者和維護者自居,他有「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的自信,以克己復禮、維系和復興周文化的禮樂政制為己任,並把周文化提升到「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微妙境地。孔子對於天道盈虛與時勢變化有著極其豐富和深刻的感觸,因而能夠生存於天人相通的原初境域中,與時偕行,如他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因此孔子對「仁」、「禮」、「和」的理解都基於天人合一的背景之下,他指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凸顯了天道生成萬物與不言而信的至誠本性,作為他的思想核心觀念的「仁」也是天道生生道的體現,孔子強調「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人」,珍視包括動物在內的一切生命,如《論語》記載的:「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述而》)他反對一切戕害、漠視人的生命的行為,天道按其本來面目呈現自己,無需任何掩飾,自然而然,無私無欲,孕育生成萬物,即是後儒闡發的「不誠無物」,「(《中庸》)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系辭》)因此仁者效法天道,同時也能做到文、行、忠、信,剛毅木訥,至誠無私,生生與誠明之道是天人相通的必然途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道」(《中庸》)。在處理人與人、人與事、人與自然等諸關系時,孔子提出「中庸」的思想並把其視為最高的美德,「中庸」的本質含義是:「不偏之謂之中,不易之謂之庸」,無過無及,不偏不倚,主張在對立的兩極之間保持某種平衡,「中庸之道」是齊魯文化的邏輯思維方法。 儒家把統治者效法天道形成的仁德看作政治清明、國家安定的前提,孔子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孔子政治思想以禮治為核心,而禮是由內在的「仁」所決定的,是仁心的體現,如果缺乏仁德的修養,是不可能真正貫徹禮法的規范的,如孔子所說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他強調仁與禮互為表裡,內在的道德價值決定製度性的外在行為規范,形成以德教為禮治基礎的為政思想,「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綱領和原則,要求統治者以發自內心的自覺道德意識和自身的嚴格履踐引導人民,因此他強調:「政者,正也」(《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只有統治者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才能順利地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孔子還提出了治理政事的一些具體原則即「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論語·堯日》)所謂「五美」即五種基本的政治美德,「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它們都是以富民、教民、公正對待百姓為目的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論語·堯日》)所謂「四惡」是「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論語·堯日》)強調避免不教而殺、不戒視成的暴虐之政,統治要以教化人民為目的。
孟子作為戰國時期齊魯文化的最著名代表,在孔子思想基礎上發展出系統的仁政學說。孟子強調了人所具有的道德自覺心,在外在行為上則表現為自覺地「由仁義行」。「仁愛」體現了人道原則與理性原則的統一,要求每個人從人性出發,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強調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理解人,才能自覺地「由仁義行」,才能實現充滿愛心的溫情社會。孟子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之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

⑸ 高分求中國歷史文化1000字論文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負面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2、【毛澤東評秦始皇】 (1)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2)一次,他對章士釗講:你們講共產黨等於秦始皇,不對,超過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 (4)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5)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

⑹ 關於山東歷史的小論文

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的起點
摘 要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場內容廣泛而且影響深的社會政治運動。內容包括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它為中國的經濟、軍事近代化創造了條件,開創了近代文化教育事業的先河,客觀上促進了中國人現代民族意識的增長。它雖然沒能救中國, 卻為中國的進步、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是中國近代化鏈條上的第一環。因此,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起點。
關鍵詞:洋務運動、近代化、起點
洋務,最初稱作夷務,「泛指與西方資本主義有關的一切事物,諸如外交、通商、傳教以及輸入西方資本主義的武器、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等等,幾乎是無所不包」。[1](p31)「但是,洋務運動中所興辦的洋務,狹義的說,主要是指清朝政府為強化中國軍事力量和工業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場以引進西方的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強國運動」。[2](p477)然而,就是這場運動,史學界對其的評價一直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牟安世、祁龍威等認為洋務運動「促進中國社會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3]但以李時岳、孔令仁、胡濱為代表的史家們卻認為洋務運動「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3]也有人認為洋務運動只不過是「清王朝投靠資本主義列強,並與之結合,以謀求穩定其反動統治的產物」,「運動的進程和後果並無積極意義」。[4](p29)但筆者認為,自從19世紀60年代初洋務運動的發軔,一直到90年代結束,持續了30多年。在這期間,洋務派引進了西方的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發展了以機器生產為標志的近代生產力,造就了舊制度的掘墓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因此洋務運動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大門,可視為中國近代化的起點。本文將從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中體西用」的思想、洋務運動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嘗試等方面來闡述。

⑺ 山東地域文化的論文

山東有燦爛的齊魯文化
山東省歷史上稱為「齊魯之邦,禮儀之鄉」,不僅是個經濟大省,而且獨具豐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文化風貌。為促進與東盟各國的交流與合作,為便於新聞界同仁的交往和互動,請允許我向會議簡要介紹山東燦爛的齊魯文化。中華文明的搖籃地,目前公認的有六塊。它們是:泰山周圍、華山周圍、四川盆地、江漢平原、長江下游、遼西平原。其中泰山周圍是最早最大的一塊。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等,都是在泰山周圍首次發掘,並以發掘地的地名而命名的。中華文化的開拓者伏羲、炎帝、黃帝的活動和貢獻,相當多的是在山東。後來的齊國是炎帝後裔所建,魯國是黃帝後裔所建。

春秋時期,魯國因其保存了完備的周禮而成為當時中國思想文化的重鎮。齊國則在齊桓公、管仲的主持下率先改革,國力強盛,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戰國時期,齊國又躋身於七雄(秦、楚、齊、燕、韓、趙、魏)行列。那時的齊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軍事強大,一度稱雄於民。東方的齊國與同時期西方的希臘,成為世界的兩極。春秋戰國是思想活躍、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代。在齊魯大地上,涌現出孔子、孟子、曾子、子思、墨子、管仲、晏嬰、孫子等賢哲聖人。他們是齊魯文化的奠基人。齊魯文化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齊魯文化以「人」為本,以「仁」為核心,以「和」為貴,以「禮」為形式,以「天人合一」為目標,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山東近水樓台先得月,所受熏陶最深。有人作過統計,《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的山東人達1000多位。智聖諸葛亮,書聖王羲之,愛國詩人辛棄疾、李清照,短篇小說家蒲松齡等,既是齊魯文化的繼承人,也為豐富發展齊魯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山東人誠實守信、熱情好客、禮讓待人、吃苦耐勞、尊師重教、尊老愛幼、扶弱濟貧等傳統美德,其源蓋出自齊魯文化。

進入20世紀,山東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一片熱土。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醞釀把德國在山東省的種種特權轉交給日本,激起了中國青年學生、工人階級的極大憤慨,爆發了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抗日戰爭時期,山東是日寇實行「三光」政策最殘酷的地區之一。從膠東到魯西,從沂蒙山到微山湖,從鐵路線到台兒庄,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把向解放區進攻的重點放在陝北和山東。山東那時只有4000萬人,卻有100萬人參軍,1000萬人支前,出了22萬名烈士。孟良崮戰役、萊蕪戰役、濰縣戰役、兗州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著名戰役的勝利,都離不開山東人的浴血奮斗。有部電影叫《車輪滾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段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史和山東人民的巨大貢獻。

正是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這幾十年的革命斗爭,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眾的革命文化。山東人愛黨愛國、擁軍愛民、不屈不撓、前赴後繼、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賦予革命文化以豐富的內涵。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山東地處沿海,較早地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西向東逐步推開。擴大出口、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等開放政策,由東向西梯次實施。圍繞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社會主義新山東,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實施科教興魯、經濟國際化、城市化、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正在變為廣大幹部群眾的實際行動。海爾、海信、澳柯瑪、巨力、時風、皇明、魏橋、華泰、南山、金鑼、太陽紙業等一大批著名企業脫穎而出。山東人的誠實守信、公平競爭、人才觀念、創新意識蜚聲中外。這種適應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包括吸收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內的新文化,就是富有山東特色的現代文化。

總之,5000年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一個世紀以來形成的人民大眾的革命文化,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現代文化,組成了獨具特色的齊魯文化。這朵文化奇葩,是山東的,也是全國的、世界的。花香四溢,優秀文化的傳播是不可阻擋的;海納百川,優秀文化要做成現代大文化,就一定要吸收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歡迎各國新聞界同仁到山東來采訪、調研、觀光、作客,大眾報業集團一定會熱情接待,真誠合作,共同加深友誼,發展事業。

推薦到 CNKI下載篇論文:

山東半島地域文化的界定、內涵及其傳承趨向

依據地理環境認定,山東半島的地域文化應該是半島文化。山東半島的准確地理范圍應該是在河北省與天津市界地的岐口和江蘇省臨近山東省界的臨洪口一線之東,濟南到泰山一線是它的根部。山東半島的地域文化積淀深厚,異彩紛呈,其中漁耕文化、齊文化、賢哲文化和港口文化是山東半島地域文化獨特建構的主要文化形態。地域文化傳承通常有兩種方式,並遵循兩種規律。山東半島的地域文化傳承從總體上說屬於第二種傳承方式、第二種傳承結果。凸顯海洋文化、融合周邊文化、兼容日韓文化、趨同世界文化,這是山東半島地域文化傳承的基本趨向。海洋戰略將成為山東半島發展的主要戰略。
【作者單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地域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
【關鍵詞】:地域文化;內涵;方式;趨向
【分類號】:K203
【DOI】:cnki:ISSN:1008-7214.0.2006-02-015
【正文快照】:
無論從文化人類學還是地域文化學的意義上講,山東半島地域文化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對地域文化的認定,可以依據歷史積淀,也可以依據地理環境;可以依據民族區域,也可以依據生存方式;可以依據人文現象,也可以依據社會模式;等等。通常依據地理環境認定地域文化便於涵蓋其地域整個歷史的各個時期,從而更為科學。依據地理環境認定,山東半島的地域文化應該是半島文化。與山東半島南北對峙的遼東半島,也應該是半島文化,只是同為半島文化,因種種不同的歷史和文化的因素,而各有其不同的內涵。地域文化是國家和民族文化具體而實在的部分,進行地域文…

⑻ 以山東省為題寫一篇論文

美麗山東
山東是一個歷史悠久,美麗富饒的省份。
山東有風景壯麗的泰山,它植被豐富,樹木蔥郁,水源充足,地勢復雜,為各類野生動物提供了完美的條件。據調查,泰山現有獸類20種,鳥類150餘種,昆蟲類873種,魚類也很多,是野生動物的家園。泰山還有許多石刻,書體高雅,製作精巧,是泰山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山東濟南「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它位於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趵突泉最早見於古代文獻濟南名泉,迄今長達3543年,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泉」、「三股水」等名。它一年四季的溫度恆定在18攝氏度左右,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泉。
在山東還有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分布范圍很廣,在東營、濱州、德州、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8個市的28個縣(區),主要位於黃河下游的東營市。那一個個抽油機像磕頭蟲一樣,日夜不停地忙碌,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可是人們大量砍伐樹木,造成水土流失,森林減少,汽車排出的有毒氣體對空氣和人類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其實,環保並不是很難的事情,他就是一個好習慣,是由微不足道的小事積累而成的,比如說,少用一次性飯盒,一次性飯盒、筷子等等,都是環保。
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共建美麗山東。

⑼ 高一歷史小論文,最好是關於齊魯文化

齊魯文化指古代齊魯地區,也即今山東一帶地區之文化。春秋時代,泰山以北地區為齊,是周朝功臣呂尚封侯之地,泰山以南為魯,是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封侯之地。齊魯地區依泰山而瀕大海,向稱海岱地區。遠在石器時代,就創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是多源的中華文化主要發源地之一。由於其地理位置優越,在春秋時代即已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特別是一些古代文化巨子,如孔丘、孟軻、管仲、墨翟、孫武、鄒衍等都誕生在這里,不僅對齊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且對中華文化的形成也有巨大貢獻,尤其是戰國時期稷下學宮的設立,使儒、道、法、墨、名、兵、陰陽、縱橫諸家爭鳴於此地,融通薈萃於一堂,從而使得齊魯文化具有博大、豐富、尚禮、崇儒的特點,齊魯民風以「好文學」(《史記·儒林列傳》),「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國語·齊語》)而聞名天下。

齊魯文化旅遊
齊魯文化旅遊,系指與齊魯文化遺存(包括文化遺址、文物、遺跡、遺風、遺俗等)有直接關聯的文化旅遊活動。齊魯最初是西周時期周武王分封的兩處諸侯國,分別建都於營丘(今山東淄博)和奄(山東曲阜)。先秦時期,魯是小國,轄地以今曲阜地區為中心;齊是大國,其疆域最大時,以臨淄為中心,南至泰沂山區,北到渤海平原,西依黃河古道,東括山東半島,包括今膠東、魯中、魯西北的大部。廣義的齊魯文化,包括先秦及秦漢以後山東以及河北中部、南部大行山以東地區、蘇北部分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當代文化;狹義的齊魯文化,則指先秦時期齊國和魯國共同創造的文化。關於齊、魯兩地的風俗民情,司馬遷在《史記》中曾寫道:「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魚鹽。臨淄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斗,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其中具五民。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頗有麻桑之業,無林澤之饒,地小人眾,儉嗇,畏罪遠邪。及其衰,好賈趨利,甚於周人。」在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魯與齊較其他諸候國都更接近於周王室,因此受到周代禮制和文化的影響也更深。這種嫡系關系,應是後人把齊、魯並稱的最主要原因。當然,齊魯還同時承繼了夏商與東夷的文化傳統。魯祖周公旦封於商舊都奄地,得寶器、典籍,同時奏天子禮樂八佾,把周代的禮儀、典章、制度完整地轉移到魯國,並保有僅次於周天子的禮器法物和典冊史籍。因此,魯文化格外注重禮樂教化,其結果是誕生了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推出《論語》、《春秋》、《詩經》等代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典籍。齊祖姜太公,與周公旦同為周朝勛戚,享有「武力征伐」的特權,除推行周王室的法律、典章、文化制度之外,重「舉賢而上功」,其直接結果是承繼周初王霸之威,鼎故革新,及至管仲為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後又為戰國七雄之一,誕生了諸如管仲、鮑叔牙、晏嬰、孫臏等一批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管子》一書,綜論天下治理方略,則成為先秦時期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齊魯文化的兼融與合流,在先秦第二代思想家孟軻(魯)和晏嬰(齊)身上得到體現,那就是王權思想與禮樂政治並重以及仁愛民本的哲學。可以說,先秦時期的齊魯文化,基本上代表了中華民族早期文化的成就,除孔孟管晏外,這一時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著述,還有孫武與《孫子兵法》、墨翟與《墨子》、荀況與《荀子》、孫臏與《孫臏兵法》以及曾參、子思、扁鵲與《大學》、《中庸》等等,他們既是齊魯文化又是華夏文化的傑出代表。總的來說,弘揚王道、賓士天下的魯文化理想與力興霸業、一匡天下的齊文化,其追求是相貫通的,二者之間雖有凝重肅穆與功利通變的微別,而在總體上趨於融合,並在此後的發展演變中廣泛包容百家,對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形成與構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齊魯文化的重要旅遊地,有山東淄博市,這里有臨淄齊國故城、桓公台、管仲墓、晏嬰墓等;山東曲阜市,這里有少昊陵、孔府、孔廟、孔林、周公廟、魯國故城等;山東鄒縣,這里有孟廟、孟府、孟林等;山東臨沂市,這里有銀雀山與金雀山漢墓群、沂南漢畫像石墓等;山東莒縣,這里有荀子墓、莒國故城等;山東泰安市,這里有大汶口文化遺址、泰山岱廟等;山東青島市,這里有道教名山嶗山、海濱浴場、北朝石造像、海產博物館等,是著名的避暑勝地;山東煙台市,這里有明代抗倭遺址,是著名的避暑城市;山東蓬萊縣,這里因「蓬萊仙境」、「海市蜃樓」而聞名,始自先秦,歷史悠久;山東濟南市,這里有山東省博物館、千佛山、七十二泉、大明湖、李清照紀念堂、辛稼軒紀念祠等。此外,齊魯文化還反映在淳樸的民風民俗上,山東各地大都保存著典型的中華民族風俗傳統。反映在歌舞傳統上,儀式隆重的孔府樂舞帶有先秦時代典雅的藝術風尚,以中、和、祗、庸、孝、友六德標准為舞蹈語言基礎,以歌詩的字形字義賦予象徵型的舞蹈語匯,使用的樂器有鎛鍾、特磬、編鍾、編磬、古琴、古瑟、笙、排簫、洞簫、龍笛、篪、蘧、陶塤、梧、柷以及各類鼓等,集金、石、絲、竹、革、木、匏、土等古代八音之器;反映在戲曲藝術上,流傳在山東境內的當代戲曲品種有柳子戲、大弦子戲、羅子戲、八仙戲、山東梆子、萊蕪梆子、平調、東路梆子、棗梆、河北梆子、河南梆子、柳琴戲、茂腔、柳腔、五音戲、東路肘鼓子、燈腔、兩夾弦、北詞兩夾弦、一勾勾、哈哈腔、亂彈、呂劇、四平調、化裝墜子、山東八角鼓、漁鼓戲、藍關戲、王皮戲、京劇、評劇、皮影戲、傀儡戲等30多類,約佔全國戲曲總數的1/10;反映在飲食上,魯菜是各地方菜系中形成較早、影響較大的一個,在明清時代即自成體系,影響了整個黃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已被容納、吸收到北京菜、天津菜、東北菜和華北菜中,成為這些菜系的基礎和主要風味。齊魯之地,還一向以生產名酒而著稱,蘭陵白酒、煙台葡萄酒、青島啤酒以及近年來新開發的曲阜孔府家酒,均聞名世界,煙台和青島都舉辦過國際性的大型酒節。齊魯文化旅遊,包括訪古旅遊、仿古旅遊、藝術文化旅遊、民間文化旅遊、民俗文化旅遊等專項活動。且均以現存齊魯文化遺存為旅遊重要景點。

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山東特色論文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預測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學術論文也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上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討論或學術刊物上發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按寫作目的,學術論文可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

學術論文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後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
學術論文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標志。在學術論文撰寫中,選題與選材是頭等重要的問題。一篇學術論文的價值關鍵並不只在寫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於你選擇了什麼課題,並在這個特定主題下選擇了什麼典型材料來表述研究成果。科學研究的實踐證明,只有選擇了有意義的課題,才有可能收到較好的研究成果,寫出較有價值的學術論文。所以學術論文的選題和選材,是研究工作開展前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備工作。
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
基本類別
按研究的學科,可將學術論文分為自然科學論文和社會科學論文。每類又可按各自的門類分下去。如社會科學論文,又可細分為文學、歷史、哲學、教育、政治等學科論文。
按研究的內容,可將學術論文分為理論研究論文和應用研究論文。理論研究,重在對各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應用研究,側重於如何將各學科的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術和生產技術,直接服務於社會。
按寫作目的,可將學術論文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交流性論文,目的只在於專業工作者進行學術探討,發表各家之言,以顯示各們學科發展的新態勢;考核性論文,目的在於檢驗學術水平,成為有關專業人員升遷晉級的重要依據。

閱讀全文

與山東歷史文化展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