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呂梁市歷史發展

呂梁市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5 19:38:59

❶ 請教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的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網··ORG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區劃網站 呂梁市周初屬並州,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屬太原郡。晉為西河國、太原國。隋屬婁煩、西河等郡,唐屬石州、汾州、隰州、嵐州、並州等。宋增設晉寧軍,金屬石州、汾州、隰州、嵐州及太原府。元屬冀寧路。明、清屬太原府、平陽府、汾州府。民國屬冀寧道。1971年置呂梁地區。2003年設立地級呂梁市。 1954年7月1日,離石、方山二縣合並為離山縣。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縣並入汾陽縣,中陽縣與離山縣合並為離石縣,孝義縣並入介休縣,嵐縣分別劃入靜樂和興縣,石樓縣並入呂梁縣。1959年9月19日除孝義縣以外其它各縣恢復建置,1961年5月恢復孝義縣建置。1971年5月1日。呂梁地區組建,同時恢復方山縣,新增設婁煩、交口二縣;1972年4月,婁煩縣劃歸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設柳林縣(山西省革命委員會1971年7月5日報告實施,國務院1973年10月5日正式批准)。(出處) 呂梁地區 1971年設立呂梁地區,地區駐離石縣。將原屬晉中地區的臨縣、交城、離石、汾陽、文水、孝義、中陽等7縣及原屬臨汾地區的石樓縣,原屬忻縣地區的興縣、嵐縣劃歸呂梁地區。恢復方山縣(駐圪洞),由靜樂縣析置婁煩縣(駐婁煩鎮)。由孝義、隰縣、靈石3縣部分地區設立交口縣(駐交口)。轄13縣。 1973年由離石、中陽2縣析置柳林縣(駐柳林鎮)。呂梁地區轄14縣。 1975年將婁煩縣劃歸太原市領導。呂梁地區轄13縣。 興縣專區 1949年設興縣專區,專署駐興縣。轄興縣、臨縣、方山、離石、偏關、神池、五寨、河曲(駐巡鎮司)、保德、嵐縣、岢嵐等11縣。 1950年嵐縣駐地遷東村。 1951年原汾陽專區所屬中陽縣劃入興縣專區。轄12縣。 1952年(7月1日)撤銷興縣專區,將興縣、保德、河曲、偏關、神池、五寨、岢嵐、嵐縣等8縣劃歸忻縣專區;中陽、離石、方山、臨縣4縣劃歸榆次專區。 汾陽專區 轄汾陽、孝義、交城、文水、中陽、石樓等9縣。1951年3月27日汾陽專區撤銷,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等縣劃歸榆次專區,中陽縣劃歸興縣專區;石樓縣劃歸晉南專區。(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1949-1979)》史為樂編) 1992年2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孝義縣,設立孝義市。 1996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離石縣,設立離石市。 1996年8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汾陽縣,設立汾陽市。 ?年,呂梁地區轄2市11縣,計75鎮162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按當時行政區劃):呂梁地區 3,382,280 孝義市 414,154 離石市 235,678 汾陽市 387,046 文水縣 401,641 交城縣 207,404 興縣 259,451 臨縣 553,440 柳林縣 282,840 石樓縣 101,858 嵐縣 163,897 方山縣 135,598 中陽縣 131,812 交口縣 107,461 2003年10月2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2號)撤銷呂梁地區,設立地級呂梁市:(1)撤銷呂梁地區和縣級離石市,設立地級呂梁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離石區永寧中路。(2)呂梁市設立離石區,以原離石市的行政區域為離石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交通路。(3)呂梁市轄原呂梁地區的交城縣、文水縣、興縣、嵐縣、臨縣、方山縣、中陽縣、柳林縣、交口縣、石樓縣和新設立的離石區,原呂梁地區的縣級汾陽市和孝義市由省直轄。

希望採納

❷ 山西省呂梁市等市,為什麼嗎那麼多土山,山頂上還有沙江,怎樣形成的丨,可有歷史記載

你為什麼那麼多圖搞三長江形成的歷史都是有著慢慢歷史的進程,慢慢發展吧!

❸ 呂梁的文化品味和歷史沿革

呂梁地區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區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梯田環繞,是山版西的貧困地區之一。但是,歷史權給這里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呂梁風光相得益彰,成為今日的旅遊地。呂梁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品種齊全,除煤炭外,還有赤鐵礦、磁鐵礦、鉛礦、白雲石、石棉、石墨。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就在呂梁地區汾陽市內。武則天、劉胡蘭的故鄉文水縣也在呂梁地區。呂梁地區歷史上人材輩出,宋代名將狄青、唐代大詩人宋之問、唐代大將郭子儀也都是汾陽人。

❹ 呂梁有什麼歷史故事

文水劉胡蘭英勇就義,武則天的家鄉。五代十國期,石碣在離石起兵。紅軍東征,劉志丹犧牲地。

❺ 呂梁有什麼歷史故事、

文水劉胡蘭英勇就義,武則天的家鄉。

五代十國期,石碣在離石起兵。

紅軍東征,劉志丹犧牲地。

❻ 誰知道呂梁市的來由

呂梁歷史沿革

呂梁地區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當時呂梁地區有屈邑、平陵邑、中陽邑及瓜衍縣等。

呂梁地區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當時呂梁地區有屈邑、平陵邑、中陽邑及瓜衍縣等。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呂梁為趙國境域,境內設有中陽、茲氏、大陵等。秦莊襄王四年(前246)設太原郡後,呂梁遂為太原郡境域,設有大陵、茲氏等縣。

漢初,呂梁仍為太原郡境域。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設西河郡後,呂梁分屬西河、太原、平陽三郡。大陵、平陶、茲氏為太原郡轄縣;藺、皋狼、中陽、離石、土軍、隰成、臨水為西河郡轄縣;蒲子縣為平陽郡轄縣。王莽代漢後,茲氏縣改茲同,大陵縣改大寧,平陶縣改多穰,臨水縣改監水。東漢始立後各縣遂復舊名。東漢初,呂梁屬於西河、太原、河東三郡。離石、藺、皋狼、臨水、中陽、平周為西河郡轄縣;大陵、平陶、茲氏為太原郡轄縣;蒲子縣屬河東郡。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遷至離石縣,為呂梁境內最早的郡級建置。同年,臨水縣並入離石。中平年間美稷縣「南徒於茲氏縣界,尋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8年)「南匈奴內附」, 左部居於茲氏,中部居於大陵。

三國初分,呂梁為魏國境域。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設置西河郡,治茲氏縣,轄離石、中陽等縣;大陵、平陶二縣仍屬太原郡,蒲子縣仍為平陽郡轄縣。

西晉。呂梁境內各縣分屬於西河國和太原國,屬縣未變,僅茲氏縣改隰城。東晉十六國時期,呂梁境內較為混亂。後趙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以離石縣境荒廢」設置永石郡,尋改西河,後燕置離石護軍。永興後西河郡並入太原郡。

北魏初立,呂梁為太原郡境域,設置有大陵、平陶、茲氏等縣。天興初增設離石鎮,延和三年(公元434年)設吐京鎮,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吐京鎮下設嶺東、嶺西二縣,平陶縣移出區境,大陵縣改受陽。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復置西河郡,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吐京鎮改吐京郡,同年,廢蒲子縣,設汾州,吐京、西河等五郡為其轄郡。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設永安縣,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嶺東縣改新城,嶺西縣改吐京。

東魏,呂梁仍為汾州和太原郡境域,汾州轄西河、吐京等郡,隰城、永安二縣屬西河郡;吐京、新城二縣屬吐京郡;受陽縣仍屬太原郡,離石境域仍設離石鎮。

北齊、北周之際,呂梁當兩政權紛爭之地,北齊斛律金所築長城的起點——金鎖關即在區內黃蘆嶺上,今遺址尚存。當時呂梁境內設有西汾州懷政郡、南朔州西河郡、吐京郡神武郡和並州太原都。南朔州系由汾州改稱,治所仍設隰城,西河郡隸屬之。離石鎮改懷政郡,轄縣有昌化、良泉等縣,蔚汾縣屬神武郡,受陽縣屬太原郡,吐京、新城二縣屬吐京郡,後因裁郡改屬懷政郡。北周建德年間,西汾州改稱石州;大象年間,南朔州改稱介州;並增設定胡、窟胡、烏突三縣及同名郡。

隋,呂梁分屬於離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樓煩郡、龍泉郡。離石、修化(窟胡縣改)、太和(烏突縣改)、平夷、定胡、寧鄉等縣屬離石郡,西河郡轄縣有隰城、永安二縣,受陽縣仍屬太原郡,嵐城縣屬樓煩郡,石樓縣屬龍泉郡。

唐代,呂梁分屬於石州、汾州、隰州、嵐州、並州(後改太原府)。西河(隰城縣改)、孝義(永安縣改)二縣屬汾州,離石、平夷、定胡、臨泉、方山屬石州,宜芳、合河二縣屬嵐州;石樓、溫泉二縣屬隰州,交城、文水二縣屬並州(太原府)。

五代時期,呂梁境域內所屬未變。

宋代,呂梁分屬於石州、汾州、嵐卅、隰州,晉寧軍、太原府。離石、平夷、方山為石州轄縣。西河、孝義為汾州轄縣;宜芳、合河為嵐州轄縣;石樓、溫泉為隰州轄縣;定胡、臨泉為晉寧軍轄縣;交城、文水二縣為太原府轄縣。

金代,僅因晉寧軍被撤銷,轄縣改屬石州,其它州縣的隸屬未變。

元代,呂梁大部屬於太原路(後改冀寧路)管轄,境內設置有交城縣、文水縣、興州、嵐州、臨州、石州 (轄離石縣、寧鄉縣)、汾州(轄縣有西河縣、孝義縣)。石樓為晉寧路轄縣。

明初,呂梁除石樓縣屬隰州外,境內州縣均屬太原府。縣有興縣、嵐縣、臨縣、交城、文水,州有石州(轄寧鄉縣〕、汾州(轄孝義縣)。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汾州升為府,並倚郭設汾陽縣,原太原府所轄州縣、臨縣、永寧州及轄縣寧鄉縣和原汾州轄縣改屬汾州府,府治設汾陽縣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石樓縣改屬汾州府,清代沿用朝制,建置未變。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寧州廢州改縣,三年(1914年)1月,永寧縣改離石,寧鄉縣改中陽。民國七年(1918年),增設方山縣。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呂梁各縣均屬晉綏邊區(先稱晉西北)行政公署。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後,呂梁境內設興縣專區和汾陽專區,興縣專區轄有興縣、臨縣、離石、方山、嵐縣等11縣,汾陽專區轄縣有汾陽、孝義、交城、文水、中陽、石樓等9縣。

1951年3月27日汾陽專區撤銷,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等縣劃歸榆次專區,中陽縣劃歸興縣專區;石樓縣劃歸晉南專區。

1952年7月1日,興縣專區撤銷,興縣、嵐縣劃歸雁北專區;臨縣、方山、離石、中陽劃歸榆次專區。

1954年7月1日,離石、方山二縣合並為離山縣。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縣並入汾陽縣,中陽縣與離山縣合並為離石縣,孝義縣並入介休縣,嵐縣分別劃入靜樂和興縣,石樓縣並人呂梁縣。1959年9月19日除孝義縣以外其它各縣恢復建置,1961年5月恢復孝義縣建置。

1971年5月1日。呂梁地區組建,同時恢復方山縣,新增設婁煩、交口二縣;1972年4月,婁煩縣劃歸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設柳林縣。1992年孝義撤縣設市;1996年離石市撤縣建市;1996年汾陽撤縣建市。

❼ 離石有什麼歷史

離石發現千年古城原址

一座古代交通重鎮湮沒歷史塵埃近兩千年,經過太原師范學院歷史學回家考察組日答前考證發現,這座名為「於離古城」遺址位於呂梁市離石區吳城鎮吳城村。

7月中旬,太原師院歷史專家組十餘人完成了呂梁市旅遊整體規劃考察,發現了湮沒近兩千年的漢代於離縣城遺址。這一發現為我省歷史地理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糾正了相關的誤解誤判。

考察組專家介紹,於離縣始置於西漢初期,時為太原郡21縣之一,後屬西河郡。王莽時期反其意改名為於合縣,東漢復名於離,晉以後廢。因年代久遠,於離縣治所的位置坐落便成為「疑案」。

在歷代文獻中,關於於離縣的記載模糊不清。《元和郡縣志》等歷史典籍記載:「於離縣在汾州西。」《山西通志》等方誌載:「於離縣故治當在汾州府境。」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在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時,暫將於離縣治所標注在汾陽市西部。近50年來,我國不少歷史地理專家對確定於離縣位置做了大量工作,但「汾州西」的說法終無改變。近年來,汾陽、孝義、離石三地在編寫本地歷史資料時,又都把於離縣寫入各自的沿革史中,這樣於離縣的確切位置更加神秘。

❽ 山西省呂梁市

新中國建立後,離石縣屬興縣專區。1952年撤銷興縣專區後,劃歸榆次專區內(後改晉中專區)。1954年離石容、方山合並,縣名改離山縣。1958年離山、中陽合並,縣名復改離石。1971年5月呂梁地區成立後,原離石縣遷駐柳林,新置離石郊區。10月,離石縣改為柳林縣,離石郊區恢復為離石縣。離石縣城成為呂梁地區駐地,1996年5月離石撤縣改市,離石縣改為離石市。2004年6月呂梁地區撤地改市,離石市更名為離石區,屬呂梁市管轄。

❾ 山西呂梁市為什麼能夠發展的這么迅速呢

因為呂梁市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而且發展政策也特別好。

❿ 呂梁最具特色的是什麼 從古到今 要與歷史文化有關

呂梁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繁衍。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該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工業得到了很大發展。煤炭、電力、冶金、化工等能源重化工業也有長足的發展。

呂梁地區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區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梯田環繞,是山西的貧困地區之一。但是,歷史給這里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呂梁風光相得益彰,成為今日的旅遊地。呂梁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品種齊全,除煤炭外,還有赤鐵礦、磁鐵礦、鉛礦、白雲石、石棉、石墨。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就在呂梁地區汾陽市內。武則天、劉胡蘭的故鄉文水縣也在呂梁地區。呂梁地區歷史上人材輩出,宋代名將狄青、唐代大詩人宋之問、唐代大將郭子儀也都是汾陽人。
呂梁因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市區境內的骨脊山,古稱呂梁山。據《永寧州志》記載:「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華山在右,常山為靠,衡山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骨脊的古意與呂梁相通,故以呂梁山引申命名。

呂梁市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當時呂梁地區有屈邑、平陵邑、中陽邑及瓜衍縣等。歷代呂梁分屬於石州、汾州、嵐卅、隰州,晉寧軍、太原府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呂梁各縣均屬晉綏邊區(先稱晉西北)行政公署。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後,呂梁境內設興縣專區和汾陽專區。1971年5月1日,呂梁地區組建。2004年7月撤消呂梁地區和縣級離石市,設立地級呂梁市。全市轄一區,即離石區;二縣級市,分別是汾陽市、孝義市;十縣,分別是交城、文水、中陽、柳林、交口、興縣、嵐縣、臨縣、方山、石樓。148個鄉鎮(81鎮67鄉),12個街道辦事處,3110個行政村,81個居委會。
呂梁市的歷史發展過程
春秋時代 為趙國境域,境內設有中陽、茲氏、大陵等。 元時期 呂梁大部屬於太原路(後改冀寧路)管轄,境內設置有交城縣、文水縣、興州、嵐州、臨州、石州 (轄離石縣、寧鄉縣)、汾州(轄縣有西河縣、孝義縣)。石樓為晉寧路轄縣。
秦時期 為太原郡境域,設有大陵、茲氏等縣。 明時期 呂梁除石樓縣屬隰州外,境內州縣均屬太原府。萬曆二十三年五月,汾州升為府,並倚郭設汾陽縣,原太原府所轄州縣、臨縣、永寧州及轄縣寧鄉縣和原汾州轄縣改屬汾州府。萬曆四十年,石樓縣改屬汾州府,
西漢時期 為太原郡境域。 清時期 沿用朝制,建置未變。
東漢時期 屬於西河、太原、河東三郡。 民國時期 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寧州廢州改縣,三年(1914年)1月,永寧縣改離石,寧鄉縣改中陽。民國七年(1918年),增設方山縣。
三國時期 為魏國境域,屬河西郡。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 呂梁各縣均屬晉綏邊區(先稱晉西北)行政公署。
西晉時期 境內各縣分屬於西河國和太原國,屬縣未變,僅茲氏縣改隰城。 1949年 呂梁境內設興縣專區和汾陽專區,興縣專區轄有興縣、臨縣、離石、方山、嵐縣等11縣,汾陽專區轄縣有汾陽、孝義、交城、文水、中陽、石樓等9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 」設置永石郡,尋改西河,後燕置離石護軍。 1951年 汾陽專區撤銷,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等縣劃歸榆次專區,中陽縣劃歸興縣專區;石樓縣劃歸晉南專區。
隋時期 分屬於離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樓煩郡、龍泉郡。 1952年 興縣專區撤銷,興縣、嵐縣劃歸雁北專區;臨縣、方山、離石、中陽劃歸榆次專區。
唐時期 呂梁分屬於石州、汾州、隰州、嵐州、並州(後改太原府)。 1954年 離石、方山二縣合並為離山縣。
五代時期 境域內所屬未變。 1958年-1971年 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縣並入汾陽縣,中陽縣與離山縣合並為離石縣,孝義縣並入介休縣,嵐縣分別劃入靜樂和興縣,石樓縣並人呂梁縣。1959年9月19日除孝義縣以外其它各縣恢復建置,1961年5月恢復孝義縣建置。 1971年5月1日。呂梁地區組建,同時恢復方山縣,新增設婁煩、交口二縣。
宋代時期 呂梁分屬於石州、汾州、嵐卅、隰州,晉寧軍、太原府。 1972年-1996年 1972年4月,婁煩縣劃歸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設柳林縣。1992年孝義撤縣設市;1996年離石市撤縣建市;1996年汾陽撤縣建市。
金代時期 僅因晉寧軍被撤銷,轄縣改屬石州,其它州縣的隸屬未變。 2003年 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地區建制、設立呂梁市。全市現轄1區10縣,受省政府委託,代管兩個省轄縣級市

閱讀全文

與呂梁市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