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航天歷史發展歷程

中國航天歷史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2021-02-05 14:18:47

❶ 中國航天的歷史

中國航天史是從1956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1956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中國航天發展有四大里程碑:
(1)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鑽研。
(2)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成為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3) 載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4)深空探測-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並成功對接。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❷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

「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製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

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於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

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後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

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製、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製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後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後,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後,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並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載著中華民族沖擊太空新高度的夢想,飛上太空。 這是神舟飛船第七次飛入太空,也是中國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繼楊利偉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費俊龍和聶海勝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之後,今天,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位中國航天員的金秋之行,肩負著全新的歷史性使命——按照計劃,他們將在此次太空飛行中,實現出艙行走。

❸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

1960年2月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❹ 中國航天的發展歷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一九五六年三月,國務院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 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 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 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 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五月二十六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 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聶榮臻副總理就發展中國導彈事業 向中央報告,提出對導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 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十七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發展規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 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 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 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 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八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十一 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 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 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 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 際航行長遠規劃。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一 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 托,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 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 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 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 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 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 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 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 獲得成功。
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 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鄧小平、胡耀邦、 李先念、陳雲、彭真、徐向前等領導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講 話。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 科學實驗衛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 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 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 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 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 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 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 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 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時四十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 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 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 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 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時二十三分,中國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 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 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 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 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 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中國航天史創下九項第一
這九項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國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枚中程導彈。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國第一次導彈攜帶核彈頭的「兩彈結合」發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國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三顆衛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第一次為國外衛星提供衛星搭載服務。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這里進行第一次飛行試驗,成功發射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一九九二年啟動實施,短短四年時間,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建成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的載人航天發射場。該中心地處起源於祁連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勢平坦,多屬戈壁和沙漠。自然環境惡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年最低氣溫攝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氣溫四十二點八度。
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與展望
張道恆(安徽省阜陽市城郊中學)
一、迅速發展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這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從此拉開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國長征1號運載火箭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邁出了中國發展航天技術的第一步,標志著中國已正式進入航天時代,並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1981年9月20日,中國用風暴1號運載火箭同時將3顆衛星送入軌道,它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實現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1984年4月8日,中國用新研製的長征3號火箭首次將東方紅2號試驗通訊衛星送入赤道上空靜止軌道運行,中國由此成為世界第三個掌握氫氧發動機技術的國家和第五個獨立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1988年9月7日,中國長征4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風雲1號A氣象衛星,它表明中國是世界第四個掌握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技術的國家和第三個擁有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1990年4月7日,中國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的國家。1999年5月10日,長征4號乙火箭首次發射獲得成功,並把風雲1號C氣象衛星和實踐5號科學實驗衛星送入軌道,這也是長征系列火箭第65次飛行,總計發射衛星80顆,其中中國衛星51顆,外國衛星29顆。
中國運載火箭的捆綁技術、氫氧發動機技術、一箭多星技術、發動機真空狀態下二次點火技術等,使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從1.5噸提高到5噸,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從2.5噸提高到9.2噸,同時成功開發了用於近地點變軌的EPKM固體發動機和用於發射銥星的衛星分配器。長征火箭的最大運載能力與發射入軌精度已與美國、俄羅斯、歐空局的火箭相當。目前,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技術已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二、飛速發展的中國衛星技術
自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以來,中國的衛星技術也取得了飛速發展,研製成功了實驗衛星、返回式遙感衛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氣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等,並在衛星返回、一箭多星、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姿控、衛星熱控、微重力試驗和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試驗等方面達到較高水平,其中有些項目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1984年4月8日,中國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開創了中國衛星通信的新時代。目前中國已成功發射了5顆東方紅2號系列通信衛星,承擔著全國30路對外廣播、中央電視台一、二套節目和8000路衛星電話的傳輸,使全國收看電視的人口覆蓋率由30%提高到83%~84%。1997年5月12日,載有24個C波段轉發器的中容量通信衛星「東方紅3號」順利入軌,它可同時轉發6路彩色電視和近8000路雙程電話,相當於6顆東方紅2號甲衛星,能滿足200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衛星通信的要求。
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國先後發射了3顆風雲1號極軌氣象衛星,1997年發射了首顆風雲2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這不僅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同時擁有兩種氣象衛星的國家,而且還大大加速了中國氣象衛星的現代化,使其在天氣預報、減災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1991年7月~8月,長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澇災害,要不要分洪是個重大決策問題,氣象部門根據氣象衛星的雲圖資料,及時、准確地判斷出天氣變化趨勢,幫助政府作出了不分洪的決定,使40萬人免離家園,4萬公頃良田免遭水淹,僅此一項就減少損失6億多元。
1975年11月26日到1996年10月20日,中國共發射17顆返回式衛星,其中16顆安全回收。回收成功率達94%,這些返回式衛星是遙感技術衛星,它所獲得的衛片具有比例尺較大、圖像清晰、灰度等級較高、視野開闊、速度快、地面解析度高等特點。因此,在國土資源普查、地質勘探、水利建設、地圖測繪、環境監測、鐵路選線、文物考古、城市規劃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例如,在修建大秦鐵路時,最初認為桑乾河是不可通行的地段,鐵路需繞行40千米,還要佔用數千畝良田,後對返回式遙感衛星的衛片研究後發現,桑乾河的地質條件可讓鐵路通過,這樣就為國家節省了4億多元的投資。
1988年8月22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間研究院(INPE)在北京簽訂了關於聯合研製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的協議書,並於1999年10月14日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中巴聯合研製的首顆地球資源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地球資源衛星是一種利用星載遙感器獲取地球表面圖像數據,用以進行地球自然資源調查和生態環境監測的遙感衛星,具有視點高、視域廣、數據獲取快和可重復覆蓋、連續觀測等特點,可在國土整治、農林、水利、地礦、測繪、海洋和環境等方面大顯神威。它的研製成功,標志著中國傳輸型遙感衛星研製已獲得突破性進展,填補了中國沒有自主的陸地資源遙感衛星的空白。
三、中國已具備載人航天的基本條件
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東方1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開創了載人航天之先河。載人航天是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中從事各種探測、研究、試驗、生產和軍事應用的往返飛行活動。其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類活動范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更廣泛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並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
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進行了216次載人航天飛行,其中美國124次,蘇(俄)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開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間實驗活動。
40多年來,中國一代代航天人以「兩彈一星」精神創造了一個個奇跡,如今在運載器、測控、發射場和返回式航天器等方面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這一切,都為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中國目前已擁有發射載人航天飛船的運載工具。前蘇聯和美國第一代載人飛船東方號和水星號重量分別是4.73噸和1.8噸;第二代飛船聯盟號和雙子星座號的重量分別為6.9噸和3.8噸,而中國現有的長征2號E運載火箭的發射能力,已能把9.2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上述蘇(俄)、美兩代載人航天飛船均可被它發射入軌。
其次,中國研究空間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統已有20多年歷史。早在1964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就進行了航天生物學、醫學試驗。1990年10月,中國首次載有高等動物的科學試驗衛星在太空運行8天後安全返回地面,搭載的有小白鼠、果蠅、蠶卵和植物種子等生命體。試驗顯示:中國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統的設計是成功可靠的。
第三,中國已成功地進行了不載人飛船的發射試驗。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不載人試驗飛船「神舟」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新型長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於21日3時41分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又有新的重大突破。
此外,中國目前有兩名航天員被派往俄羅斯接受培訓,還有一批航天員在國內太空人培訓基地接受訓練。總之,中國已具備了載人航天的基本條件,中國的載人航天已萬事俱備、呼之欲出

❺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

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於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後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製、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製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後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❻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計劃開始實施,盡管在特殊的時期經歷了比平時更多的艱辛和困難,但經過五年多的努力拚搏,終於研製完成,星箭齊備,整裝待發。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成功地把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揭開了中國航天活動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航天科技工業實行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航天科技工業戰線全力以赴,在遠程運載火箭技術、固體火箭技術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出包含多種型號、能把各種不同用途的衛星送入近地軌道(LEO)、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和太陽同步軌道(SSO)的長征系列火箭。

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長征火箭於一九八五年十月開始走向國際市場,並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實施了第一次國際商業發射服務,把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上太空。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參考資料:濰坊王磊 - 舉人 四級 http://..com/question/3208442.html?si=1

❼ 中國航天發展歷程

20世紀航天發展
1956年2月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黨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3月
國務院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1956年4月
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
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五月二十六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1956年10月15日
聶榮臻副總理就發展中國導彈事業向中央報告,提出對導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十七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
1958年1月
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發展規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八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十一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1958年4月
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58年5月17日
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0年2月19日
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
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
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1964年4月29日
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4年6月29日
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導彈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
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
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
1965年10月
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託,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1966年6月30日
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
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1966年11月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1966年12月26日
中國研製的中程導彈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67年
「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
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
中遠程導彈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點35分
「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1971年3月3日
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
東風五號洲際導彈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
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
遠程導彈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
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陳雲、彭真、徐向前等領導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講話。
1981年9月20日
中國用一枚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1982年10月12日
潛艇水下發射導彈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1984年4月8日
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1986年2月1日
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
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88年12月25日
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21點30分
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1990年7月16日9點40分
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點23分
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1998年5月2日
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載人飛船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
2003年,「神舟五號」搭載首位中國宇航員楊利偉前往太空;
2008年,「神舟七號」搭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翟志剛完成首次出艙行走。
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測試飛行,成功實現天地往返。
神舟二號 2001年01月09日 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對工程各系統從發射到運行、返回、留軌的全過程進行考核, 檢驗各技術方案的正確性與匹配性,取得與載人飛行有關的科學數據和實驗數據。
神舟三號 2002年03月25日 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統冗餘、飛船應急救生、 自主應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這次任務載有模擬宇航員。
神舟四號 2002年12月29日 無人狀態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確保宇航員絕對安全, 進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飛船、測控系統的可靠性。
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載人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楊利偉,成功圍繞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
神舟七號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承載的宇航員是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 成功進行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
神舟八號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號 2012年6月16日下午 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景海鵬、劉旺和劉洋(中國首位女航天員)。6月18日下午,神舟九號成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自動交會對接。6月24日,航天員劉旺操作飛船順利完成於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
神舟十號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 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❽ 中國航天發展史簡介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
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中國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宇航員和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隨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8年9月7日,長征4號運載火箭在太原成功發射了風雲1號A氣象衛星。
1990年4月7日,「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研製的「亞洲1號」衛星,中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為發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宇宙飛船--「神舟」試驗飛船,飛船返回艙於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2號試驗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1月16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准確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3號試驗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4月1日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4號飛船。
載人航天工程又稱「921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1992年1月做出決策並開始實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隨後又成功發射了3艘無人飛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神舟5號飛船勝利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飛天」的千年夢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圓滿完成神舟六號飛行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2人5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❾ 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
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中國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宇航員和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隨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8年9月7日,長征4號運載火箭在太原成功發射了風雲1號a氣象衛星。
1990年4月7日,「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研製的「亞洲1號」衛星,中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為發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宇宙飛船--「神舟」試驗飛船,飛船返回艙於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2號試驗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1月16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准確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3號試驗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4月1日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4號飛船。
載人航天工程又稱「921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1992年1月做出決策並開始實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隨後又成功發射了3艘無人飛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神舟5號飛船勝利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飛天」的千年夢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圓滿完成神舟六號飛行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2人5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❿ 中國航天發展史

中國航天發展史
要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空間技術
1. 人造地球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運載火箭 。
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3.航天器發射場。
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測控。
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載人航天
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參考資料:
1.人造地球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閱讀全文

與中國航天歷史發展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