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漢文字學的發展歷史

漢文字學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5 18:23:07

❶ 漢字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中國文字已有五千年歷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可得見,今傳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簡稱甲文)。所謂甲骨文,就是刻或寫在龜甲及牛骨上的文字。這些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另外在地下出土了很多商周時代的銅器,上面鑄有很多銘文,稱為鍾鼎文(簡稱金文)。這兩種文字,因為是現在所能見到最早的文字,所以又稱為「古文」。

周宣王太史籀曾做籀文(又稱大篆) ,一部份籀文形體還可以在說文解字中看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李斯奏同文字,於是小篆通行,說文解字一書,就是以說解小篆為根本。漢朝以後,文字漸趨約易,隸書變成漢代通行的文字。魏晉以後,字體變為楷書,楷書書寫容易,通行後就保持了相當大的穩定性,一直沿用至今。楷書通行同時,為了書寫的便利,也出現行書及草書,這些都是楷書的變體.

倉頡造字

《淮南子·本經訓》說:「昔日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說,過去倉頡造字的時候,天空下起了穀子,鬼在夜裡發出哭聲。《荀子》、《韓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關於倉頡造字的記載。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流傳更廣,影響更深。

過去的歷史學家們曾考證過倉頡是否實有其人,如果有,大約在哪個時代,由於缺乏確鑿的史料,很難得出結論。

有人推測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荀子·解蔽篇》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有人解釋說,這里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確的規律。荀子認為,倉頡是一個因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著它的規律從而整理了文字的專家。因此,一般認為,在漢字從原始的文字過渡到較為規范的文字的過程中,他起到了獨特的作用。由此推斷,這樣的一個人,在漢字起源階段的晚期,一定會存在的。

但「倉頡造字」的說法只是傳說而已。因為文字絕對不是倉頡一個人所能獨創,而是在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有文字記事的時候,人們在集體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過觀察自然的事物,並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而創制出來的。漢字是個龐大繁富的體系,不經過很長的時間是不能創製成功的。
陶文
漢字的遠祖。 在中國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漢字產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號就是陶文。陶文已經出土的資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樣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單個的符號。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現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為最早,大約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間。此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缽外口緣的黑寬頻紋和黑色倒三角紋上,極少數刻在陶盆外壁和陶缽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個陶文。對這些陶文的性質,學界看法不一。裘錫圭認為是「記號」,郭沫若認為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而於省吾等學者則認為已屬文字范疇。唐立庵(蘭)先生在談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時說,這「是現行文字的遠祖,它們已經有5500年左右的歷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難,至今也只有幾個字能猜測它相當於後代的某字。不過,陶文與漢字有淵源關系,應該是肯定的。

甲骨文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中國真正的文字。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這些文字因為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內容,除極少數屬於記事外,大部分是屬於當時王公問卜的記載,故又稱"卜辭"或"占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

金文

古代把銅稱為金,所以人們把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青銅最早出現在商周,形成我國歷史上燦爛的青銅文化,青銅器大致可分為十餘類,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車馬器及各種工具等。
西周中期起,青銅器中出現了大小相次的編鍾,它是祭祀和宴食的主要禮器。青銅器中的鼎多用作煮牲畜祭天敬祖的祭祀用器,後來鍾鼎還成了國家政權的象徵。由於鍾與鼎是青銅器中重要的禮器,所以金文又稱鍾鼎文。
金文是重要的歷史資料。《禮記》說:"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漢《銘論》說:"鍾鼎禮樂之書,昭德紀功,以示子孫。"以此顯示,金文主要是為統治者祭天敬祖和歌功頌德之用的。銘文的書法藝術與青銅器的造型藝術是一個整體,正是金文線條章法的書法藝術與瑰麗的造型裝飾藝術相輝映,使青銅器成為美的化身。
商代中期起青銅器開始加鑄銘文,商代後期到西周前期,青銅器變得厚重,製作日趨精美。常以雲雷紋為底,襯托饕餮紋和夔紋,給人一種深沉神密、猙獰威嚴的氣氛。金文是用泥范澆鑄的,這一點與用刀刻的甲骨文有很大區別。
《司母戊鼎》是商代的代表作品,金文文字以事物的形象構形,點畫採用描寫事物的天然曲線,常用一、二根線條高度概括客觀事物的特徵。西周的金文又有新的變化,1976年在陝西臨潼發現了武王征商的利簋,銘文記述了武王牧野之戰獲勝的經過,字跡凝重穩健,為西周早期的代表作品。到了西周後期,青銅器漸趨簡陋,但銘文卻不斷豐富,金文的書法藝術達到一個新的高峰,書體嫻熟、優美、奔放。當時金文主要有三類風格:第一類,運筆舒展,字跡端正,筆畫均勻,代表作品有《靜簋》、《大克鼎》、《毛公鼎》等;第二類,筆勢圓潤,形體遒勁華麗,疏密得當,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水準;到了西周末年,出現了如《虢季子白盤》一類字形方整的銘文,成為另一種風格,這類風格開拓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書風。

石鼓文

石鼓文 先秦刻石文字 。我國遺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屬《石鼓文》時間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別刻有四言詩一首,徑約三尺余。內容記述秦國君游獵,故又稱「獵碣」。因被棄於陳倉雲野,也稱「陳倉十碣」。所刻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原在天興(今陝西寶雞)三畤原,唐初被發現。自唐代杜甫、韋應物、韓愈作歌詩以後,始顯於世。一說為宋代司馬池(司馬光之父)搜得其九,移置府學,皇祜(1049—1053)間向傳師始得其全。大觀(1107—1110)中遷至東京(今河南洛陽)辟雍,後入內府保和殿稽古閣。金人破汴,輦歸燕京,置國子學大成門內。1937年抗戰爆發後,石鼓文南遷至蜀,戰爭結束後始運回北平,現藏故宮博物院。其刻石年代,唐代張懷瓘、竇皋、韓愈等以為周文王時物;韋應物等以為周宣王時物;宋代董逋、程大昌等以為周成王時物;金代馬定國以為西魏大統十一年(545)刻;清代俞正燮以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刻;以為秦物者,始自宋代鄭樵,清代震鈞以為秦文公時物;今人馬衡以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以為秦襄公時物,唐蘭則考為秦獻公葉十一年(前374)刻,詳見《石鼓年代考》。刻石文多殘損,北宋歐陽修所錄已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其中一鼓已一字無存唐初「虞、褚、歐陽共稱古妙」(引自《元和郡縣圖志》)。張懷瓘《書斷》雲:「《石鼓文》開闔古文,暢其戚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鐵針而端委旁逸又婉潤焉。」近人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謂:「《石鼓》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采。」傳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趙孟頫藏本(即范氏《天—閣》藏本)、明代安國藏中權本、先鋒本(亦稱「前茅本」)、後勁本,皆宋拓本。《天一閣》本已毀於火,後三種俱在日本。有影印本行世。原石現藏故宮博物院。

其書法字體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健,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充滿古樸雄渾之美。

小纂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范,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於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隸書
小篆雖然是較整齊的長方形,結構由均勻圓轉的線條組成,但是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由於種種缺點,故在民間很快地出現了一種新字體,將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這種字體據說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元,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元,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草書由於字形太過於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在楷書產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徵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麼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價倍受人們的喜愛。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鍾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歷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緻、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範本之一。

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後,字形還再繼續簡化,但字體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做為我國四大發明術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書做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化,寫得更加規矩而漂亮,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報刊上所用的字體,大致上是這一種風格的楷書變體。

❷ 漢語言文學的歷史改革

漢語言文學的改革是與中國社會特定的變革聯系在一起的,隨著中國社回會的不斷發展變化答,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時代在文學身上打上了鮮明的烙印。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創作局面,在九十年代興起的全民經商的大潮中,很快土崩瓦解。經濟基礎再一次顯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文學也逐漸從過度的繁榮興盛逐漸走向式微。
這表現為文學形式上的探索越來越少,而且也越來越與現實脫節,以往那些繁復的文學形式已經越來越受到讀者的摒棄,甚至在評論界也鮮有喝彩,許多雜志開始轉向,讀者的熱情日漸低迷。
真正在文壇堅守的作家已經越來越少,一些人下海經商,讀者的閱讀興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閱讀取向也更趨理性,更加現實。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社會與讀者在生活中也發生了變化,文學也開始讓位於經濟,文學回歸到它本來的位置。具體表現為早期的實驗性的各種風格流派的文學創作漸漸淡出文壇,有的很快銷聲匿跡,一些曾經紅極一時的作家也曇花一現。

❸ 許慎如何描述漢字起源,發展的歷史過程結合古文字學加以評述

漢 字 的 起 源 有 種 種 傳 說, 中 國 古 書 里 都 說 文 字 是 倉 頡 創 造 的。 說 倉 頡 看 見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長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繪 有 文 字 的 畫, 倉 頡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 創 造 了 文 字。 有 的 古 書 說, 倉 頡 創 造 出 文 字 後, 由 於 泄 漏 了 天 機, 天 落 下 了 小 米, 鬼 神 夜 夜 啼 哭。 還 有 一 種 傳 說, 說 倉 頡 觀 察 了 鳥 獸 印 在 泥 土 上 的 腳 跡, 啟 發 了 他 發 明 文 字 的 靈 感。 這 種 種 傳 說 都 是 靠 不 住 的。 文 字 是 廣 大 勞 動 人 民 根 據 實 際 生 活 的 需 要, 經 過 長 期 的 社 會 實 踐 才 慢 慢 地 豐 富 和 發 展 起 來 的。
從 1954 年 秋 至 1957 年 夏, 中 國 考 古 工 作 者 多 次 發 掘 了 半 坡 遺 址(今 西 安 市 東 郊 半 坡 村 北), 發 現 了 早 在 6000 年 左 右 半 坡 人 在 長 期 的 生 活 和 生 產 實 踐 中, 創 造 了 具 有 文 字 性 質 的 劾 劃 符 號 和 繪 畫、 雕 塑、 裝 飾 品 等 藝 術 作 品。 半 坡 人 的 刻 劃 符 號 多 保 留 在 彩 陶 上, 這 可 以 看 作 是 原 始 的 中 國 文 字。

近 年 來, 中 國 在 山 東 莒 縣 陵 陽 河 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的 一 處 遺 址 里 發 現 了 一 批 墓 葬 (距 今 已 有 4500 多 年), 出 土 了 大 量 的 文 物。 在 一 些 陶 尊 上 各 刻 有 一 個 圖 象 文 字, 共 發 現 了 10 多 個 單 字。 這 些 文 字 是 按 照 實 物 的 形 狀 描 繪 出 來 的, 所 以 稱 為 「象 形 字」。 字 體 的 結 構 與 甲 骨 文 上 的 象 形 字 十 分 相 似, 但 比 甲 骨 文 要 早 1000 多 年。 因 此, 「象 形 字」 是 中 國 最 早 的 文 字, 它 已 具 有 了 文 字 的 特 征。

漢 字 的 構 成 主 要 有 三 種 方 法:

象 形 法

這 是 形 成 漢 字 的 最 早 方 法, 因 此 創 造 了 最 原 始 的 文 字, 例: 「日」 寫 成 , 「月」 寫 成 , 水 寫 成 , 牛 寫 成 等 等。 這 些 象 形 字 經 過 逐 漸的 演 變, 到 後 來 都 改 變 了 原 字 的 形 體, 變 成 了 後 來 方 正 的 字 體, 有 的 筆 畫 減 少 了, 有 的 筆 畫 增 添 了, 由 不 規 則 變 成 了 有 規 則 的 字 體。

會 意 法

象 形 字 比 較 容 易 看 出 造 字 的 道 理, 但 它 們 不 能 表 達 抽 象 的 意 思。 古 人 便 創 造 了 另 一 種 造 字 法 —— 會 意 法。 就 是 用 不 同 的 符 號 或 借 用 「象 形 字」 加 上 一 些 符 號 來 表 達 一 個 抽 象 的 意 思。 例: 「明」 字 寫 成 , 意 為 「日」 和 「月」 帶 來 光 明。 「旦」 字 寫 成 , (意 為太 陽 出 地 平 線 而 升 起。

形 聲 法

象 形 字 和 會 意 字 都 能 從 字 形 上 看 出 字 的 意 義, 但 卻 不 能 讀 出 聲 音。 因 此 又 創 造 了 形 聲 法 來 造 字。 把 表 示 聲 音 的 聲 旁 和 表 示 意 義 的 形 旁 搭 配 起 來, 組 成 很 多 新 字。 例: 「爸」 字 是 表 音 的 「巴」 字 和 表 形 的 「父」 字 的 結 合; 「 芭 」 字 是 由 「巴」 和「++」 搭 配 而 成。 這 樣 文 字 越 造 越 多, 據 統 計, 形 聲 字 占 漢 字 的 90% 左 右。 漢 字 的 形 成 和 發 展, 成 為 人 們 交 流 思 想 的 重 要 工 具, 適 應 了 人 類 社 會 生 活 的 需 要。

❹ 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的漢語史方向主要研究什麼這一方向的歷史和現狀是怎樣的謝謝

簡而言抄之,如果以時間襲為橫軸,包括古代漢語、近代漢語以及現代漢語,可以進行階段性研究和歷時性研究。以研究對象為縱軸,則包括文字、音韻、訓詁等傳統小學,以及語法、語義等新開辟的疆土。

不好評價,是一門需要坐冷板凳的學問。

❺ 簡述文字形成和發展的歷史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後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今天所用字體。
漢字源於圖畫,由原始的圖畫演變而成。其似畫非畫,似字非字,我們稱為圖畫文字。圖畫文字經過了三千多年的逐漸演變,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到楷書,以至於現代的電腦字體。圖畫文字已成為筆劃省簡、具規模的漢字了。
漢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漢字在世界文字體系中有著獨特而又崇高的地位。首先,漢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廣的文字。一種文字通行面的廣狹,是要由它通行地區的大小和其使用人數的多少來共同決定的,我國領土面積世界第三,人口也有十億多,而其中使用漢語的又佔百分之八十以上,這是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所不能比的。
其次,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兩種,一種是楔形文字,距今5500多年,又一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約距今4100多年。而我們的漢字呢,從當今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出,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漢字的壽命是最長的,我們至今仍在使用它。
漢字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它是獨立創造,獨立發展起來的文字。對照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我們可以知道,它們大都是依傍著其他民族的文字改造的。而漢字則是由圖畫發展起來的象形文字,在它的發展過程中,跟埃及文走著不同的道路,埃及的象形文字最終變成了拼音字母,而發展成為一種拼音文字。漢字卻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用一種獨創的方法把音形義結合起來,成為一種豐富多彩的文字體系。
由於漢字的通行面特別廣,歷史特別長,我們民族的寶貴遺產靠它保存下來的也特別多。包括哲學的、科學的、歷史的、文學的,代表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全部結晶。通過漢字我們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狀況,聽到兩千多年前的百家爭鳴。總之,漢字對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有著莫大的貢獻。同時,漢字是唯一可以成為藝術品的文字。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的,成為一種線條文字,而線條結構是可以表現一種構圖美的。所以,漢字除了可以記錄漢語以外,還可以成為一種高級的藝術品。歷代都出過以書法名家的人,如漢代蔡邕的八分書,晉代王羲之的行草,唐朝張旭的狂草。在我國歷史上,書法與繪畫齊名,不分軒輊。其他民族的文字雖也講究書法的工拙,卻沒有哪個民族把書法列為藝術品。

❻ 文字的發展歷史

文字是人類傳達感情、表達思想、記錄語言的圖形符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國文字外,還有蘇美人、巴比倫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聖書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歷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聖書文字、瑪雅文字已銷聲匿跡不再使用,且該地區現行之文字和這些古文字也沒有淵源關系,故中國文字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國文字的主要發展歷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 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國子堅王懿榮得了大病,四處求醫找葯,無意中發現葯材中有一種刻了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很有價值的古物,於是便派人此處搜購,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一帶農民拾獲後賣給中葯店的,後來經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就是古老的文字,這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和文化界,從此,甲骨文受到許多學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視。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凶的,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凶,並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而這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 金文
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後期開始流行,到周代達到高峰。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後人把古代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於鍾和鼎在周代各種有銘文的銅器里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稱金文為「鍾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二百多年。 和現代的鑄鐵產品一樣,青銅器的鑄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預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鑄出來的,也有少數則是銅器鑄好後直接刻上的,因為陶范質地松軟,雕刻比龜甲、獸骨更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繪圖性質更強,更為接近原始文字。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范,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於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隸書
小篆雖然是較整齊的長方形,結構由均勻圓轉的線條組成,但是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由於種種缺點,故在民間很快地出現了一種新字體,將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這種字體據說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元,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元,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草書由於字形太過於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在楷書產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徵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麼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價倍受人們的喜愛。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 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鍾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歷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緻、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範本之一。

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後,字形還再繼續簡化,但字體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做為我國四大發明術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書做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化,寫得更加規矩而漂亮,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報刊上所用的字體,大致上是這一種風格的楷書變體。

❼ 漢字學的歷史發展

漢語文字學,研究漢字形體以及形體與聲音、語義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
內容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一種符號,每一個字代表一個音節。一個字可能是一個有完整意義的單音詞,也可能是一個復音詞的一個詞素(或稱語素),還可能是雙音節或多音節單純詞的一個不表示任何意義的音節。
漢字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產生了。最初用圖畫來表示語義,後來由圖畫發展為象形文字。以後,又以象形字為基礎,向表義以及一半表義、一半表音的方向發展。漢字一直沒有走上純粹用拼音符號來記錄語音的道路,始終守著方塊字形沒有變,在世界文字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研究漢字,是研究漢語的重要階梯。漢字學主要研究文字的結構、形體的變遷、文字的發展、字形的規范化和文字改革等問題。但漢字的形、音、義三者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對字形的研究往往不能脫離音和義。因此,字形研究與字音、字義研究相結合,成為漢字研究的重要特點之一。
發展史 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就有教授童蒙識字的教科書。《史籀篇》(已失傳)是其中著名的一種。秦統一六國後,實行統一文字。在《史籀篇》的基礎上,對籀文進行改造,努力使偏旁劃一,筆畫減省,字形整齊方正,形成了小篆。這次對文字的整理,在漢字發展史上有重大影響。到了漢代,漢字形體由小篆變成了隸書,這是漢字發展史上最關鍵的一步,使漢字進一步朝著符號化方向過渡。這時候著重於對漢字造字方法的研究,提出著名的六書理論。東漢許慎用六書分析篆書的形體結構,建立了研究文字的體系,著《說文解字》14篇,另有《序》一卷。全書收9353字,重文1163字,創造540 個部首。對每個字的訓釋,兼顧到音形義三方面。這是中國最有創造性、最有影響的字典。晉代呂忱著《字林》七卷,用隸書書寫,體例與《說文解字》相同。南朝梁代顧野王著《玉篇》30卷,是第一部楷書字典。魏晉南北朝的文字學主要表現在編纂字書上。唐代文字學主要表現在刊正字體上。南北朝時期,行書、草書、楷書盛行,字的寫法日趨混亂,這樣的現實決定了刊正字體是唐代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唐末五代時期,徐鉉、徐鍇兄弟二人開始深入研究《說文解字》,徐鍇著有《說文解字系傳》,徐鉉入宋後校訂《說文解字》。二徐的著述對《說文解字》的流傳起到重要作用。宋代開始注意對金石文字的研究。明代梅膺祚作《字匯》,把540個部首改造為214個部首,並創造同部首之中按筆畫多少檢字的方法。清代是漢字學大發展的時期,集中表現在對《 說文解字 》的研究上。這個時期研究《說文解字》的學者百家以上,卓有成就的有十幾家,其中最受人稱道的有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桂馥著《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著《 說文句讀 》和《說文釋例》,朱駿聲著《說文通訓定聲》。這些學者主要從訂正訛誤、探索《說文解字》體例、疏通字義、補充例證等方面研究《說文解字》,這對《說文解字》的廣泛流傳和普遍使用起到重要作用。近代文字學主要成就表現在對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上。特別是由於甲骨文的發現,使學者們看到殷商時代的文字 。通過對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 ,可以進一步考證《說文解字》的得失和漢字的起源。當代漢字學的重要任務是對現有漢字加以進一步整理,以促進漢字的規范化,使它更好地為記錄語言,為社會的發展服務。

❽ 漢語言文字學的介紹

「漢語言文字學」是研究漢民族語言文字的歷史、現狀及其內在規律的一門學科。版研究漢語發展權的歷史,它的起源,它的興盛與發展,也就是研究漢民族和漢民族文化的起源、發展和未來。現代漢語建立於古代漢語的基礎之上,又是當代中國人思維、交流和表達的主要工具,因此,對現代漢語的語音、語法、詞彙、修辭的構成規律進行系統研究也是本學科的重要內容。

閱讀全文

與漢文字學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