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諾貝爾發明炸葯的故事
諾貝爾於19世紀60年代在法國進行炸葯的研究。在一次事故中,他的弟弟被炸死。父親受重傷。浴室他租了一條駁船在馬拉倫湖上開啟了炸葯的新研究。
一次試驗中,一隻裝有硝化甘油瓶破碎,流出的硝化甘油被瓶底下用來減少震動的惰性粉末硅土吸收。諾貝爾意外地發現,硝化甘油與硅土混合物不僅使炸葯威力不減,而且生產、使用和搬運更加安全。後來,他用木槳代替了奎土,製成了新的烈性炸葯稱為達納炸葯,。
1887年,諾貝爾用硝化甘油代替乙醚和乙醇,也製成了類似的無煙火葯。他還將將硝酸銨加入達納炸葯,代替部分硝化甘油,製成更加安全而廉價的 「特種達納炸葯」,又稱 「特強黃色火葯」。諾貝爾的眾多發明,使他無愧於 「現代炸葯之父」的贊譽。
(1)炸彈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炸葯的歷史發展
炸葯經過苦味酸、黑索今等的發展,逐漸成為C4塑料炸葯。1771年由英國的P·沃爾夫首先合成苦味酸。1899年由德國人亨寧發明的黑索今是在原子彈出現以前是威力最大的炸葯。
C4塑膠炸葯原產捷克,現在美國也是主要生產國。這種炸葯能輕易躲過X光安全檢查,這一點是恐怖分子喜歡使用的原因。未經特定嗅識訓練的警犬也難以識別它。正是由於C4的這些性質,所以它一般都是各國軍隊使用的,普通民間難以得到。
❷ 航空炸彈有哪些歷史
航空炸彈由哪國誰人發明,已無從考證。據稱19世紀中葉,奧地利人就已開始從氣球上向義大利威尼斯城投擲爆炸性武器,這可能是航空炸彈最早的實戰應用。
1911年11月1日義大利飛機攜帶手榴彈改造的炸彈,轟炸了利比亞地區的土耳其軍隊,這被認為是世界上首次轟炸行動。
另一種說法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俄羅斯設計師B.B.奧拉諾夫斯基於1909到1914年專門設計了系列化的航空炸彈,包括殺傷、爆破等型號,重量從幾千克到幾百千克。
1916年A.雅科夫列夫又研製了最早的航空燃燒彈。德國人則聲稱1912年德國人研製了世界第一種航空炸彈。可以肯定的是,真實意義上的航空炸彈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作戰飛機的出現而面世的,估計一戰期間各國共投放了5萬多噸炸彈。
飛機誕生之前的1849年,奧地利軍隊就曾利用不載人氣球向義大利的威尼斯城投下炸彈,這是世界上首次空投炸彈。1911年11月1日,義大利軍隊從飛機上向利比亞的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由手榴彈改制的重量約為兩公斤的炸彈,這是世界上首次飛機轟炸。奧地利和義大利都聲稱擁有航空炸彈的發明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各國剛剛建立起來的航空部隊,在主要執行偵察任務同時,也經常從飛機上向敵軍投擲炸彈。但直到這時,各國使用的還是將普通炮彈加裝尾翼或是用手榴彈改製作為航空炸彈。從嚴格的意義上說,這還不是真正的航空炸彈。
俄國人認為,世界最早的專用航空炸彈是由設計師B·B·奧拉諾夫斯基於1909~1914年研製的。他設計的航空炸彈、殺傷彈有5種型號,爆破彈有8種型號,重量從4.5噸640公斤不等。1916年,俄國的A·雅科夫列夫設計的最早的航空燃燒彈也裝備了俄國軍隊。
而德國認為,他們於1912年研製出來的MAPR型炸彈才是世界上第一種航空炸彈。
但不論航空炸彈的發明權屬誰,航空炸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一經出現,便立即得到了普遍使用。大戰期間交戰雙方共投炸彈5萬多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炸彈得到迅速的發展,出現了集束炸彈、子母炸彈、穿甲炸彈和凝固汽油燃燒彈等新型航彈,航彈的重量也達到了數噸以上。
英國曾製造過重達10噸的「大滿貫」炸彈,1945年3月14日用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投放,炸毀了德國的比勒菲爾德高架鐵路。「大滿貫」至今仍是實戰中使用過的世界上最重的航空炸彈。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和美國相繼研製出制導炸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不斷改進航空炸彈的,以提高航彈在不同戰斗使用條件下的作戰效果,出現了多種多樣作用獨特、性能優異的新型航彈。
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德國最先研製成功並使用採用無線電制導方式的炸彈HS—293和FX—1400。HS—293有V2和V3兩種型號,分別於1940年5月和7月研製成功,它們是在SC—500型普通航空炸彈上加裝彈翼、尾翼和制導裝置製成的飛機型無動力滑翔炸彈,重約800公斤。
FX—1400是一種軸對稱制導炸彈,全彈重1800公斤,無推進系統。1944年德國在空襲義大利艦隊時曾多次使用這兩種炸彈,擊沉了4.25噸的「羅馬」號戰列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也研製了制導炸彈。
60年代以後,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和制導技術的成熟,使制導炸彈有了迅速的發展,電視制導、激光制導、紅外製導和雷達波來制導的制導炸彈相繼出現。
特別是1960年激光器誕生後,出現了不同型號的激光制導炸彈,精度大大提高,命中目標的圓周概率誤差也減小到7.5米以內。這就使一枚制導炸彈可以起到往幾十乃至到幾百上千枚普通炸彈的作用,並使載機的轟炸和攻擊次數大大減少,被敵方地面防空火力擊中的危險也明顯降低。在越南戰爭中,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和以色列都曾大量使用制導炸彈。
❸ 炮彈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所有早期的炮彈都不能爆炸,而是靠沖力來破壞或摧毀單個的目標。能爆炸的炮彈大約14世紀末才出現,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聖博尼法斯的戰斗中使用了安有導爆索的炮彈,威尼斯人1376年在賈德拉也使用了這種炮彈。使用這種帶導爆索的炮彈對炮手來說是極其冒險的:首先要在銅制或鐵制的炮彈殼內裝上炸葯,再安上引線,將其點燃,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放進炮膛內。結果是許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當即喪命。
1510年,又出現了鑄造的整發彈和球形實心彈。這些炮彈由稱作「榴彈炮」的特種火炮發射,彈上裝有彈托裝置,可以使「彈眼」和引信准確地對准炮膛軸線,朝向炮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研究榴霰彈。直到18世紀晚期,人們都把炮彈稱為「槍榴彈」,這個詞原意指「石榴」,因為彈殼內的炸葯看起來像無數的石榴籽。
英國人施拉普內爾於1784年發明了子母彈,裡面裝的炸葯不多。而在此以前設計的炮彈都裝葯甚多,因為人們認為是用爆炸力量使彈片向四面八方飛散的。施拉普內爾的想法是只用足夠的炸葯炸開彈殼,讓彈殼內的若乾子彈以炮彈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飛。子母彈於1804年在蘇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應用,但由於炮彈在離開炮筒時要點燃炸葯,給子母彈預點火,所以很難掌握時機。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進了這種炮彈,用鐵片隔膜把炸葯和引信與彈頭隔開。他的炮彈在1864年開始使用,稱為「隔膜彈」。
由於博克塞引進了時間准確的引信,從1867年起,標准炮彈有了很大的改進。1882年,黑色炸葯首次為苦味酸所取代,接著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開始用無煙火葯。至此,炮彈已發展成熟了。
❹ 鐵桶炸彈的歷史
早期,這種炸彈使用導火索引爆,投擲時需要精確拿捏點火時間,否則可能炸彈落地摔碎而不能引爆,或者在空中引爆而威脅直升機的安全。後來的鐵桶炸彈已開始採用碰炸引信,有些還安裝了穩定尾翼以提高精度。其最大的特點是炸彈本身的製造成本極為低廉,而用直升機投擲這種武器也比使用飛機投擲正規炸彈便宜得多。
在敘利亞,最初關於此種武器的報道見於2012年8月,當時有一段視頻顯示敘利亞直升機攜帶油桶飛行,俄羅斯軍事專家當時否認了這種武器的存在。但2012年10月,另一段視頻出現在網上,視頻顯示敘利亞軍人點燃導火線後將油桶投下。
外媒根據一張鐵桶炸彈凌空爆炸圖片推測其殺傷概率,可見鐵桶炸彈已具備定高空炸能力,可大大提高殺傷威力。
此後鐵桶炸彈在外媒上頻頻出現,得了個「巴沙爾鐵桶」的諢名。
部分人權組織和國際機構指責這種炸彈屬於燃燒武器,根據聯合國相關協議,應禁止在居民密集地區使用。一些人權組織甚至提出使用這種武器構成戰爭犯罪。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維多利亞·紐蘭稱美國觀察到敘利亞發射了「含有可燃物質的燃燒彈,其效果接近凝固汽油彈」,其中還往往填入鐵釘,發射方式除了空中投擲,還曾使用「某種發射器」發射。
2013年12月,部分國家在聯合國提出動議要求禁止敘利亞在平民密集地區使用這種「不道德的武器」,但俄羅斯否決了這一提案。
直升機「甩投」鐵桶炸彈(炸彈掛載方式可能與最上方圖片類似,在直升機上仰時可向前上方飛出)下方圖片為爆炸效果
2013年1月13日,英國外長指責使用這種武器是「又一種戰爭犯罪行為」。
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則以此為理由,要求西方國家援助更多的防空武器。
事實上,這類武器雙方都有使用,敘利亞反對派也有製造用粗大的鋼管焊接而成的臼炮,發射的炮彈則似乎是煤氣罐改造的。而更多的,無疑是各類路邊炸彈,事實上恐怖分子曾用高壓鍋為彈體製造炸彈在美國西雅圖引爆。
「巴沙爾鐵桶」本質上是一種簡易爆炸物,美國在越戰中使用過的「雛菊切刀」油氣炸彈與它實際上屬於同類。敘利亞軍隊之所以廣泛使用這種炸彈,主要原因是為了降低轟炸任務的成本,與制式炸彈相比,這種爆炸物的成本更加低廉,而經常用於投擲這種武器的米-8直升機載重量高達10噸,因此可以攜帶重磅炸彈。投擲同樣重量的爆炸物,使用運輸機或直升機自然要比使用轟炸機更加便宜。作為一種「窮人」的武器,「巴沙爾鐵桶」或許會在更多的戰場上出現。
同時,「巴沙爾鐵桶」也在發展,據報道,最初的此類武器使用導火索引爆,需要精確掌握點火和投擲時機,否則要麼炸彈落地摔壞無法引爆,要麼過早引爆威脅到載機安全。此後在鐵桶炸彈上改用了碰炸引信和更精確的定時引信,大大提高了炸彈的可靠性。而最近的鐵桶炸彈上出現了彈翼,使之可以更加准確的命中目標,甚至出現了部分外形類似常規制式炸彈的鐵桶炸彈。
❺ 子彈的發展史
人們常常愛用『彈丸之地『來形容一個地區的小。確實,彈丸是很小的,尤其是槍彈的彈丸更小。可是你不要輕看了這小小的槍彈,它有著悠遠的歷史和一番頗不尋常的經歷,在整個槍械發展史中還佔有重要的一席。
大約在八百多年前,我國已經出現了『槍『。宋朝有個叫陳規的特領用長竹竿製造了20條『火槍『。但那時還沒有槍彈,只是靠噴射火葯產生的火餡燒灼敵人和戰具。那時的黑火葯成份很復雜,除硝石、硫磺、木炭三種主要成份外,還常常攜有砒霜、巴豆、乾漆,瀝青等致煙致毒物。因此,火葯燃燒很不完全,總有許多渣滓隨著火餡一同噴射出去,這些渣滓對人體還有一定的殺傷力。久之,這種現象引起了軍事家的注意。
l232年金人在抵禦蒙軍的忭京(今河南開封)保衛戰中,曾在『飛火槍『中裝填火葯及鐵渣、磁末。這些鐵渣、磁末可稱是槍彈的胚芽。幾十年後,世界上最早的槍彈終於在我國誕生丁。
129年,南宋壽春府(今安徽壽縣)軍民在抗禦蒙軍的戰斗中,曾創制了一種『突火槍『槍中裝有『子窠『。雖說在對『子窠『的具體形制還眾說紛紜,但得到中外火器史學家一致肯定的是,『子窠就是世界最早的槍
槍彈問世後,在很長時期內只是一些不規則的圓形彈丸。我國元朝末年和明朝初年(14~15世紀)軍用的槍(當時稱為『銃『,一般都發射鐵砂。R世紀末歐洲出現的明火槍,也是用不規則的實心彈丸,用鐵而後用鉛製成。隨著戰爭的發展,對槍的射程和射擊准確度也要求越來越高,這種大小不一的彈丸是很難擔此重任的。於是,槍和彈都得到了改進。這種改進首先是15世紀時在歐洲實現的,爾後傳到日本,再傳到中國,被稱為『鳥銃『,因為用它可以瞄準擊中飛鳥。
鳥銃是前裝槍,彈丸和發射葯是分裝的。每發射一次、都要從槍口先裝入發射葯;用通條把火葯築實再下鉛彈,用通條把其送到底;然後打開槍管上的火門,裝填引火葯;發射時扣動火繩槍機點燃引火葯。整個過程十分繁雜,幾分鍾才能完成一次發射。在戰場上,弓弩的發射速度要比它快三四倍,所以火槍往往抵擋不住弓弩的攻勢,捉高裝彈速度這成為以後幾個世紀中改進的突出課題。
以往的火槍都是滑膛槍,當彈丸與彈膛之間的間隙過小時,裝填很費力;間隙過大時,發射時又會漏泄較多的火葯氣體,影響射擊精度和射程,為解決這一矛盾,許多人費盡了心機。15世紀末,普魯士人首先取得突破,在槍膛內刻上直線槽,用以減小裝填彈丸時與槍膛摩擦;還把槍彈包上一層浸油的毛織物或麻布,稱為浸油丸衣,用以填充膛線所造成的空隙,並使彈丸能順暢滑動。這種槍的裝填速度捉高了。
17世紀時,瑞典人有一項傑出的發明,把彈丸和發射葯裝在同一個紙筒內,裝填時將紙筒撕破(咬破),把發射葯和彈丸一塊裝入槍膛中去,既簡化了裝填過程,又保證了發射葯的定量裝填,它預示了一種新型的定裝槍彈的出現,
19世紀,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槍彈也告別了它漫長的『童年時代而進入『青春期『。19世紀初,英國人明了用擊錘打擊雷汞起爆的點火法,並進而製成了雷汞火帽,用於步槍點火。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葯室的步搶;裝填時,直徑比槍度口徑小的軟鉛彈丸能順暢地滑滾入槍膛而停於葯室前端,然後再用通條撞擊軟鉛彈丸,將其壓扁,使之緊貼膛壁。這雖然提高了裝填速度,但有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彈丸由球變扁,射擊精度受到很大影響。
1830年,德爾文發明了長形彈丸,這在槍彈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長形彈丸較球形彈丸優越,第一,重量相同時,長形彈丸的直徑要比球形彈丸的小得多,它的頭部還可做成尖形的,這可減小飛行時的空氣阻力。可大大縮小槍的口徑,減輕槍的重量,提高槍的堅固性;第二,長形彈丸同槍膛的接觸面積要比球形彈丸大得多,能更好地嵌入膛線,因而可減小膛線的深度。恩格斯高度評價了德爾文的這項傑出發明,他在《步槍史)一文中稱德爾文為『現代步槍之父『。
後來,法國的圖溫南和米涅又對德爾文式步槍進行了改進。圖溫南在步槍的葯室中央安了一根鋼心桿,這樣用通條沖打彈丸時,可使其產生規則的擴張。米涅是把彈丸底部掏空成圓錐形,再用一中空的碗狀鐵塞堵上,發射時火葯氣體推頂鐵塞使彈丸擴張而嵌人膛線;這種彈丸不必用通條沖打,井改善丁閉氣性。米涅式步槍首廣為歐洲各國所使用。
但德爾文、圖溫南和米涅的發明並未突破前裝槍的范疇。前裝槍彈要從槍口裝入,裝填線長、速度慢,裝填時人體動作幅度大,槍管需豎直,因而容易暴露目標。1805年時,英國人包利曾作過一種後裝搶的大膽嘗試,彈葯本身帶有點火裝置,可惜未能見效。1835年,普魯士的德雷澤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後裝擊發步槍和定裝槍彈。這種槍彈用紙筒作彈殼,將彈丸,發射葯和底火集於一身。裝填時用槍機從後面把搶彈推入葯窒,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擊針刺進紙殼,撞擊底火。引燃火葯,射出彈丸。這使整個裝填和發射過程大大簡化,提高射速4~5倍,而射手能以任何一種姿勢或在運動中重新裝填槍彈。德雷澤式步槍顯示出巨大的優性,普魯士政府馬上收買了這一發明,並秘而不宜和秘密生產。直到1848年才為世人所知,各國隨即相仿製,德雷澤式步槍很快就獨占鰲頭。
由於紙殼槍彈的裝葯易受潮,發射後又有殘紙片遺留在槍膛內,所以很快又被金屬彈殼取代了。l85l年,美國的毛爾斯試製成功了金屬殼槍彈,但美國當局遲遲沒有採用,直到l86l年的南北戰爭中美田才開始使用。金屬殼槍彈成功地解決了火葯的可靠密閉,使槍彈能長期儲存,還顯著地提高了槍的射速。金屬殼定裝槍彈導致了自動武器時代的到來。
1世紀末以前,槍彈使用的發射葯一直是黑火葯,發射後在槍膛中遺留的火葯殘渣較多,難以擦拭,1884年,法國維埃爾首先製成了硝化棉無煙火葯,並很快用於槍彈。隨,聞名世界的瑞典諾貝爾何成了巴力斯特無煙火葯,英國製成了柯達型無煙火葯。無煙火葯所產生的火葯氣體壓力大於黑火葯,因而不僅提高了槍彈的初速,還使得槍的口徑可進一步減小,同時,槍膛中留下的火葯殘渣也顯著減少。
無煙火葯還有溫度高的特點,往昔的鉛彈丸已無法承受,容易產生破裂和變形,於是,又誕生了新的彈丸一被甲彈頭。這就是將鉛心裝入鎳銅或軟銅的被甲之中,被甲彈最初用圓頭,後來為減少空氣阻力改為尖頭,後又改為流線型或船形。槍彈經過幾百年漫長的演變,至此,終於跨過了『青春期『而基本成型,直到今天。
進人20世紀以後,槍械有了很大發展,而槍彈的構造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對彈頭不聽改進,形成了各種用論的槍彈,現在常用的槍彈有普通彈,穿甲彈、燃燒彈、曳光彈、爆炸彈、穿甲燃燒彈、燃燒曳光彈,穿甲燃饒曳光彈等。
值得注意的是,西德從1967年開始研製的一種新型槍彈一無殼弗,經十多年的努力下在198l年已基本取得成功。無殼彈可以大大減輕槍彈的重量,增加士兵攜帶槍彈數量。無殼化,如今又成為世界上輕武器的主要發展趨向之一。可以預言,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槍彈家族的新夥伴,必會以它不凡的身手,令人刮目相看。
❻ 炮彈的發展和過程
01.炮彈最開始是鉛鐵砂,鐵搓屑製成的散彈;
02.然後隨著鑄造工藝提升,可以製造和炮膛吻合的圓實心炮彈,同時散彈發展成小鋼珠形式;
03.實心炮彈穿透力不足,破壞力不足,出現了卵形炮彈,包括實心彈和開花彈;
04.卵形炮彈發射出去彈道不穩定,出現膛線;
05.為了提高射速,出現後膛炮;
06.後膛炮出現後,為了簡化裝填,較小口徑的彈丸和發射葯被製造在一起,出現定裝彈葯;
07.由於定裝彈葯工藝的發展,彈丸最後定型為近似錐形的形狀
08.實心彈作為實彈消失(槍彈仍然存在),開花彈發展成為早期穿甲彈(AP)和早期榴彈(HE);
09.滿足海軍炮的需要,穿甲爆破彈被研製出來,本質是穿甲彈和榴彈的中間形態,使用延時引信,出現馬卡洛夫彈帽(增強穿甲能力);
10.滿足坦克炮的需要,出現了坦克用實心穿甲彈,炮彈為類似於實心彈的鋼芯或鎢芯穿甲彈,同時高爆彈定型(HE),並限定榴彈炮(包括迫擊炮)發射,穿甲彈限定加農炮發射;
11.根據瑞士某科學家的理論(忘記誰了),出現空心裝葯破甲彈(主要用於火箭筒,反坦克導彈,詳情見網路空心裝葯破甲彈詞條),金屬射流描述的就是破甲彈的攻擊方式;
12.出現脫殼穿甲彈(一般是鎢芯),同時出現碎甲彈;
13.由廢棄核燃料製成貧鈾穿甲彈,實質是貧鈾合金為彈芯製造的穿甲彈;
14.實心彈作為電磁炮彈再登場,同時出現激光武器。
❼ 一顆炸彈影響歷史
炸彈 只不過是 代指 朝鮮戰爭 中 美國 出打擊朝鮮
嗯.......
樓主 說的 應該是 朝鮮戰爭 的事情
當時 是 美國 和 蘇聯 的 冷戰時期
而俄羅斯 和中國 是 站在一起的
是 冷戰中的 一次 小熱戰
但是 蘇聯 沒有 直接出兵
戰爭對蘇聯的影響就十分復雜。一方面來看蘇聯是最大的贏家,戰爭令中美爆發直接沖突,而自己則從未正面介入。戰爭削弱了美國的實力,把美國超強的國力軍力從歐洲鐵幕一線的爭奪轉移到朝鮮戰爭的泥潭。為蘇聯爭取了時間在二戰後的廢墟上治療戰爭創傷,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
中國通過朝鮮戰爭贏得了國際尊重和認同。中國在朝鮮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日本嘛 促進了 經濟發展
韓國 算是 撿了 便宜 假如 美國 不幹涉的話 韓國就被 朝鮮 收了
朝鮮 呢 為了紀念這場戰爭,於1959年10月25日誌願軍赴朝參戰9周年紀念日建成了朝中友誼塔。坐落在平壤市區牡丹峰西北側的山崗上。
回到 樓主提出的問題上 ""甚至可能有更大意義——間接導致了一個國家日後發展走向的變化"" 這個 國家 可能是 朝鮮 也 可能是 韓國
但是 個人認為 更 可 能 是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