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碧螺春的歷史發展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歷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贊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關於此茶名稱的來歷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親賜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時就已有茶名的傳說,還有一種巧妙的解釋說取其色澤碧綠,捲曲如螺,春季採制,又采自碧螺峰這些特點,因而命名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歷史,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中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紅、泉城綠、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於早春。
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布,白毫隱翠;泡成茶後,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後有回甜之感。人們贊道:「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洞庭碧螺獨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為它生長在果園之中,並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養。其他碧螺春是沒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氣和青葉氣。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
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
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制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將實施新的國家產品質量標准,新標準的實施,將統領碧螺春茶產業發展的核心,調整茶葉種植、加工生產、銷售消費及政府監管的各個領域。
2. 介紹一下碧螺春的歷史
碧螺春屬於綠茶類。主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洞庭東、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湯清、味醇,是我國的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歷史。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並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贊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從此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
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采於早春而得名。據《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幾株,每歲土人持筐采歸,未見其異。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採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制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3. 碧螺春產地在哪裡 碧螺春有什麼樣的歷史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內)一帶,是中國傳統容名茶,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歷史。碧螺春茶芽,炒成後的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產於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沖泡後杯中白雲翻滾,清香襲入。
4. 碧螺春起源於何時
翻開史書,來亦有關於碧螺春自的點滴記載。據東山名士金友理清乾隆年間著的《太湖備考》載:東山碧螺峰石壁,有野樹數枝,山人朱元正採制,其香異常,名嚇殺人香。也許這位老先生三白年前著書時也無法弄清其茶源於何時,只能粗粗記上一筆,更讓後人費神思索。我曾循蹤在東山石橋村後的山頂上尋到那堵巨石,崖高約三米,上刻著碧螺峰三個筆力雄健的大字,右下端是一大方小字,因歲月風化,已難辨字跡。不知其茶何時得名為碧螺峰?又留下了迷中之謎。又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公元1675年清康熙在江南一帶巡遊,到了太湖,巡撫宋犖進「嚇殺人香」。康熙以其名不佳,並根據茶的特點,才起芳名碧螺春。皇帝身旁文人雅士一大群,給洞庭山茶起個雅名也無可非議,但碧螺春茶復雜而獨特的炒制工藝為何人創始?總不會是那些道貌岸然,之乎者也的先生吧。
5. 碧螺春的簡介和神話傳說
太湖中的洞庭西山、洞庭東山,是碧螺春茶的原產地和主產區,最早的產茶歷史,文獻記載見於唐代陸羽的《茶經》。碧螺春的前身是產於西山水月塢的水月茶,又稱小青茶。據《太平清話》載:「洞庭山小青塢出茶,唐宋入貢,下有水月寺,即貢茶院也。」現存於水月寺刻於明正統十四年(1449)的「水月禪寺中興記」碑,刻有多首名人題詠水月寺的詩,其中就有宋代文學家蘇舜欽題詩:「水月開山大業年,朝廷敕額至今存。萬株松覆青雲塢,千樹梨開白雲園。無礙泉香誇絕品,小青茶熟占魁元。當時飯聖高陽女,永作伽藍護法門。」 至明末清初,水月茶俗稱為「嚇煞人香」。成書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陸延燦的《續茶經》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山而細,味甚甘香,俗呼嚇煞人香。」
據《太湖備考》等史志記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康熙帝南巡至浙江回京,途經蘇州,江蘇巡撫宋犖以洞庭「嚇煞人香」茶進獻,康熙飲後大加贊賞,因其茶「清湯碧綠,外形如螺,採制早春」,賜名為「碧螺春」,自此,碧螺春每年進貢,名揚天下。民國初,碧螺春綠茶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時西山縹緲山莊經銷的碧螺春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10年在南洋勸業會獲優等獎,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章。近年,有外地茶葉按碧螺春方法炒制,也名之以「四川碧螺春」、「貴州碧螺春」、「浙江碧螺春」等,外形雖與洞庭(山)碧螺春相似,但因土壤及氣候條件的差異,品質遠較洞庭(山)碧螺春差,一作對比即可區分。為保護消費者利益,2003年起實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只有產自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和東山鎮的碧螺春綠茶,才能稱為「洞庭(山)碧螺春」,零售產品包裝上均貼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標志,並可通過網路驗證。
洞庭(山)碧螺春的品級與採制時間關系極大,可稱一日數品。採制於清明前,稱「明前」,為上品;採制於穀雨前,稱「雨前」,質量略遜於明前,但仍屬佳品。穀雨後氣溫高,茶葉生長快,葺毛少,體形粗大,只能稱為「炒青」。難得遇到溫暖的早春,採得春分之前的「分前」碧螺春,則尤為名貴,為數十年難得的珍品。1954年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帶去了東山西塢村和西山梅益村(包山塢)的「分前」碧螺春,與會者飲後,都贊不絕口;1971年周恩來與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簽訂「上海公報」時,送給基辛格的禮物,也是洞庭碧螺春。
洞庭(山)碧螺春採制的人工量極大,成本高,是真正的「功夫茶」。所用嫩芽是初展的一芽一葉(俗稱「一旗一槍」),長1~1.5厘米,寬不能超過1厘米,每斤成茶平均要5~6萬個頭,從采、揀、制、炒,約需6~8個人工。嫩芽葉背後有茸毛,新鮮時不明顯,製成後始顯露,品質越好茸毛越多,是為洞庭(山)碧螺春的一大特色。製作過程極繁,操作技術要求很高。從採摘到鮮葉揀剔,上鍋後的高溫殺青、熱揉成形、搓團顯毫、文火乾燥,前後經過6道基本工序,始成碧螺春。其間火候強弱的控制是關鍵性的,往往上品嫩芽,因火功、炒制技術上的缺陷,便成下乘碧螺春。製成後的洞庭(山)碧螺春香氣濃郁純正,外形具有「纖細多毫,捲曲呈螺,嫩香持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的特色。
飲洞庭(山)碧螺春,須杯中先注開水,後投茶葉,皆沉杯中不浮,然後茶葉徐徐展開,顯天然芽葉本色。若先將碧螺春入杯而後注水,則茶葉上的葺毛受沖擊而浮起,使茶水混而味亦遜。品嘗高級碧螺春頗有情趣。品茶時,採用潔凈透明的玻璃杯,先沖開水後放茶。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杯中葺毛翻飛,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清香、馥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貯藏方法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濕貯藏。隨著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採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余,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碧螺春不僅是名茶,亦可烹成「碧螺蝦仁」等名菜,色、香、味俱佳。
碧螺春的傳說
傳說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東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小夥子,名叫阿祥,打魚為生,兩人相愛著。但不久災難來臨,太湖中出現了一條惡龍,作惡多端,揚言要碧螺姑娘作它的妻子,如不答應,便興風作浪,讓人民不得安寧。阿祥得知此事後,便決心為民除害,他手持魚叉潛入湖底,與惡龍搏鬥,最後終將惡龍殺死,但阿祥也因流血過多而昏迷過去。碧螺姑娘將阿祥抬到家中,親自照料,但不見轉好。碧螺姑娘為了搶救阿祥便上山尋找草葯。在山頂見有一株小茶樹,雖是早春,已發新芽,她用嘴逐一含著每片新芽,以體溫促其生長,芽葉很快長大了,她採下幾片嫩葉泡水後給阿祥喝下,阿祥果然頓覺精神一振,病情逐漸好轉。於是碧螺姑娘把小茶樹上的芽葉全部採下,用薄紙包好緊貼胸前,使茶葉慢慢暖干,然後搓揉,泡茶給阿祥喝。阿祥喝了這種茶水後,身體很快康復,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然而碧螺姑娘卻一天天憔悴下去,原因是姑娘的元氣全凝聚在茶葉上了,最後姑娘帶著甜蜜幸福的微笑,倒在阿祥懷里,再也沒有醒過來。阿祥悲痛欲絕,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上,從此山上的茶樹越長越旺,品質格外優良。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鄉親們便把這種名貴的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後來有 「從來佳茗似佳人」來形容女子也正是因為如此。
6. 碧螺春的歷史
碧螺春茶名之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雲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麗、聰慧,喜歡唱歌,且有一副圓潤清亮的嗓子,她的歌聲,如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清脆,山鄉里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歌。而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一位青年漁民,名為阿祥。阿祥為人勇敢、正直,又樂於助人,在吳縣洞庭東、西山一帶方圓數十里的人們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揚宛轉的歌聲,常常飄入正在太湖上打魚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優美歌聲所打動,於是默默地產生了傾慕之情,卻無由相見。
在某年的早春里有一天,太湖裡突然躍出一條惡龍,蟠居湖山,強使人們在西洞庭山上為其立廟,且要每年選一少女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應其強暴所求,惡龍乃揚言要盪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聞訊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為保衛洞庭鄉鄰與碧螺的安全,維護太湖的平靜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靜之時潛游至西洞庭,手執利器與惡龍交戰,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阿祥與惡龍俱負重傷,倒卧在洞庭之濱。鄉鄰們趕到湖畔,斬除了惡龍;將已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的降龍英雄——阿祥救回了村裡,碧螺為了報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裡,親自護理,為他療傷。阿祥因傷勢太重,已處於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為尋覓草葯,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的流血處,猛可發現生出了一株小茶樹,枝葉繁茂。為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便將這株小茶樹移植於洞庭山上並加以精心護理。在清明剛過,那株茶樹便吐出了鮮嫩的芽葉,而阿祥的身體卻日漸衰弱,湯葯不進。碧螺在萬分焦慮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鮮血育成的茶樹,於是她跑上山去,以口銜茶芽,泡成了翠綠清香的茶湯,雙手捧給阿祥飲嘗,阿祥飲後,精神頓爽。碧螺從阿祥那則毅而蒼白的臉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裡充滿了喜悅和欣慰。當阿祥問及是從哪裡采來的「仙茗」時,碧螺將實情告訴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裡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於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將那飽含晶瑩露珠的新茶芽以口銜回,揉搓焙乾,泡成香茶,以飲阿祥。阿祥的身體漸漸復原了;可是碧螺卻因天天銜茶,以至情相報阿祥,漸漸失去了原氣,終於憔悴而死。
阿祥萬沒想到,自己得救了,卻失去了美麗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絕,遂與眾鄉鄰將碧螺共葬於洞庭山上的茶樹之下,為告慰碧螺的芳魂,於是就把這株奇異的茶樹稱之為碧螺茶。後人每逢春時采自碧螺茶樹上的芽葉而製成的茶葉,其條索纖秀彎曲似螺,色澤嫩綠隱翠,清香幽雅,湯色清澈碧綠;洞庭太湖雖歷經滄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卻仍是獨具幽香妙韻永惠人間的。
產於江蘇省蘇州市洞庭東西山,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 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
除兼具龍井茶之功用外,其提神健胃優於龍井,對上呼吸道傳染病及消化道疾病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采於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如何,該茶歷史悠久,早為貢茶是毫無疑義的了。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7. 茶葉碧螺春最早叫什麼
嚇煞人香,小青茶
洞庭(山)碧螺春採制的人工量極大,成本高,是真正的「功夫茶」。所用嫩芽是初展的一芽一葉(俗稱「一旗一槍」),長1~1.5厘米,寬不能超過1厘米,每斤成茶平均要5~6萬個頭,從采、揀、制、炒,約需6~8個人工。嫩芽葉背後有茸毛,新鮮時不明顯,製成後始顯露,品質越好茸毛越多,是為洞庭(山)碧螺春的一大特色。製作過程極繁,操作技術要求很高。從採摘到鮮葉揀剔,上鍋後的高溫殺青、熱揉成形、搓團顯毫、文火乾燥,前後經過6道基本工序,始成碧螺春。其間火候強弱的控制是關鍵性的,往往上品嫩芽,因火功、炒制技術上的缺陷,便成下乘碧螺春。製成後的洞庭(山)碧螺春香氣濃郁純正,外形具有「纖細多毫,捲曲呈螺,嫩香持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的特色。
飲洞庭(山)碧螺春,須杯中先注開水,後投茶葉,皆沉杯中不浮,然後茶葉徐徐展開,顯天然芽葉本色。若先將碧螺春入杯而後注水,則茶葉上的葺毛受沖擊而浮起,使茶水混而味亦遜。品嘗高級碧螺春頗有情趣。品茶時,採用潔凈透明的玻璃杯,先沖開水後放茶。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杯中葺毛翻飛,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清香、馥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貯藏方法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濕貯藏。隨著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採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以下冷藏箱或電冰箱內貯藏,久貯年余,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碧螺春不僅是名茶,亦可烹成「碧螺蝦仁」等名菜,色、香、味俱佳
8. 碧螺春茶葉的歷史傳說
太湖一地,流傳有許多關於碧螺春的美麗傳說,其中以碧螺春由來的故事最為人傳頌。
傳說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個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有一副清亮圓潤的嗓子,十分喜愛唱歌。她的歌聲象甘泉,給大家帶來歡樂。大家十分喜愛她。與西洞庭山隔水相望的東洞庭山住著一個小夥子,名叫阿祥,以打魚為生,水性好,辦事公正,武藝高強,又樂於幫助人,因而深得遠近人們的愛戴。阿祥在打魚路過西洞庭山時,常常聽見碧螺姑娘那優美動人的歌聲,也常常看見她在湖邊結網的情形,心裡深深地愛上了她。
這時,太湖中出現了一條惡龍,它要太湖人民為它燒香,每年送一對童男童女供他奴役,還要碧螺姑娘作它的妻子,如果不答應,它就要刮惡風,下暴雨,掀巨浪,拔樹摧房,打翻漁船,讓太湖人民不得安寧。阿祥下決心要殺死惡龍。他手持魚叉,潛到猢底,趁惡龍不備,用魚叉猛刺惡龍。一人一龍展開一場天昏地暗,地動山搖的搏鬥。最後,阿祥殺死了惡龍,但自己也因流血過多昏過去了。
鄉親們把為民除害的小夥子抬回了家。碧螺姑娘更是因為小夥子殺死惡龍,免除了她的災難而十分感激。她把阿洋抬到自己家中親自照料。可是,阿祥的病情一天天惡化,碧螺十分傷心。為了救活阿祥,她踏遍洞庭,到處尋找草葯。有一天,姑娘發現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早春寒冷時節,小樹卻長出了許多芽苞,茶樹周圍有許多暗紅色的血跡。姑娘知道這是由於阿祥鮮血滋潤的結果。她十分愛惜這棵小茶樹,每天給小樹澆水。早上怕茶樹凍壞,便用自己的嘴把芽苞一個個含一遍。清明過後不幾天,小樹伸出了第一片嫩葉。這時阿祥已水米不進,危在旦夕。姑娘淚珠直流,她來到茶樹旁邊,看到嫩綠的茶葉,心裡想:這些茶葉是用阿祥的鮮血滋潤的,是我的口含著長成的,我采幾片葉子給阿祥泡水喝,也表一表我的心意吧。於是姑娘採下幾片嫩芽,泡在開水裡送到阿祥嘴邊。一股醇正而清爽的香氣,一直沁入阿祥的心脾,本來水米不進的阿祥頓覺精神一振,一口氣把茶喝光,緊接著就伸伸腿伸伸手,恢復了元氣。姑娘一見阿祥好了,高興異常,她把小茶樹上的葉於全采了下來,用一張薄紙裹看放在菑v胸前,讓體內的熱氣將嫩茶葉暖干。然後拿出來在手中輕輕搓揉,泡茶給阿祥喝。阿祥喝了這茶水後,居然完全恢復了健康。
可是,碧螺姑娘卻一天天憔悴下去了。原來,姑娘的元氣全凝聚在嫩葉上了。嫩葉被阿祥泡茶喝後,姑娘的元氣卻再也不能恢復了。姑娘帶著甜蜜幸福的微笑死去,阿祥悲痛欲絕,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頂上。從此,這兒的茶樹總是比別的地方的茶樹長得好。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鄉親們便把這種名貴的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9. 有關碧螺春的歷史簡介,文化意義,對聯,詩詞,廣告
洞庭碧螺春 品香醉天下
吳中山水秀 賞景迷世界
洞庭碧螺春 品香醉嘉賓
吳中山水秀 賞景迷遊客
洞庭碧螺春 香醉天外仙
吳中山水秀 景迷八方客
碧螺春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早在隋唐時期即負盛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傳說清康熙皇帝南巡蘇州賜名為「碧螺春」。碧螺春茶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向來被人們視作茶中精品,在國內外茶葉市場有著極高的聲譽,暢銷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遠銷美國、德國、比利時、新加坡、日本等國家。蘇州吳中區東山、金庭洞庭(山)碧螺春茶原產保護地域已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玉品牌等5個洞庭(山)碧螺春茶品牌榮獲江蘇省重點保護品牌和江蘇省名牌產品,古尚錦牌等14個洞庭(山)碧螺春茶品牌榮獲蘇州市名牌產品。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采於早春而得名。據《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幾株,每歲土人持筐采歸,未見其異。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採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制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採制
碧螺春採制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凈。每年春分前後開采,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級碧螺春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干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採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10. 關於碧螺春的歷史。
「小青茶」就是碧螺春
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