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保護歷史遺址有什麼重要意義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為此,黨的十七大把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並號召全黨全國人民「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可見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同時還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意義重大。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不少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古建築、古遺址及風景名勝區整體風貌遭到破壞。文物非法交易、盜竊和盜掘古遺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在一些地區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境外。由於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於人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刻不容緩,具有更加現實的緊迫性。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高度,從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⑵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有哪些方面
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進入政府和社會關注的視野。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於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掀起了新的建設高潮,許多大中城市舊城區內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而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統文化與落後文化、舊文化的混淆,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在一些人看來,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干」。而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很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的風貌。這不但使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一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而且,長此以往更會帶來一個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悠久的文化,是承載於千年文化遺產,例如風俗、習慣、傳統表演藝術、古遺址、古建築等之上的。以建築為例,現代建築以鋼筋水泥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較差,而中國古代多以木質建築為主,它的建造結構使它具有更強的抗震作用。這一建築風格背後,蘊含的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再如,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上海市虹口區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地方得到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時,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
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⑶ 歷史文化遺產的目標是要保護其( )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目標 保護恢復和重新使用現有歷史文物,保護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風貌景觀,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內涵。
⑷ 政治考題: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是什麼
文化遺產是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種積淀,保護文化遺產就是對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一種認同,對於傳承文明、建設先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⑸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文化遺產
我記得我在三體中看到的一句話,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一個國家的文明,對於我們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我們一些精神的根本來源,讓我們感受到那些至真至善,和那些歷史的遺跡,透過歷史的眼眸,我們可以感受國家和社會在那一段時間的經歷,和我們該如何行動。文化遺產是我們先人的智慧結晶,更是我們當今可以學習的東西,而且這是象徵著我國國家綜合實力,代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因此我們必須要保護文化遺產,並且還要將它繼續發揚下去。
保護文化遺產是我們對文明的敬重,是我們自身發展的有利手段。現在的很多問題可以從孔子那裡得到解決,那些文化遺產不僅可以教育後人,也可以給後人以啟迪智慧。歷史浩如煙海,一些文化遺產可以讓我們更加直觀的接觸,讓我們能夠有一個了解,更好地敬重自然,敬重每一位曾經付出過努力的人們。提升國家地位,保護文化遺產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宣傳中國文化,文化遺產是可以建的,實在物體可以實實在在的讓我們去感觸那段已經不可接觸的歷史,感受中華民族強有力的生命力和尊嚴。
⑹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保護世界來文化遺產的對象雖然自是物質文 化,但強調的是精神文化——歷史、宗教、思想、藝術、技術等。這些「遺產」蘊藏著人類 的精神和智慧,以她們的歷史高度、文化厚度、自然生命告訴人們:經濟的發展不能破壞自 然和遺產,世界是人與自然、人與文化和諧相處的世界。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但留下來的不是通常所謂物質的「家 產」,而是口傳心授的活文化,包括內容和方法,它由人代代相傳下來,傳承人的血肉之軀 就是文化的載體。傳承方式有家族、師徒、族群、團體、社會傳承等。如果傳承一旦停止, 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成為歷史的見證,有時也就完全消失了。所以,沒有傳承人,也就沒有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重點是傳承人。
⑺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是
1、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要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保存全部歷史信息。要專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屬制帶,提出控制要求,要特別注意保護文物古跡的歷史環境,以便更完整地體現它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2、完整保存城市傳統風貌典型地段「歷史文化街區」要保存歷史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續性,要改善街區的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建築物的內部,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
3、對於「歷史文化名城」,不僅要保護城市中的文物古跡和歷史地段,還要保護盒延續古城的傳統格局和風貌特色,繼承和發揚優秀歷史文化傳統,保護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⑻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是要保護其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是要保護其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
⑼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義
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專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屬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與此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許多問題,形勢嚴峻,不容樂觀。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並發布了加強遺產保護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