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造船業發展如何
目前,中國造船業的手持訂單量、新接訂單量和造船完工量等指標已位內列世界首位。盡管容在規模和總量上已經是世界第一,但在自主研發能力方面,我國還不是造船強國,特徵為「大而不強」;但正在加速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轉變,不斷縮小與日韓等造船強國的差距。中國造船業的整體水平是「追趕型」,局部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貳』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造船業不斷發展的原因
您好!
從1980年代以來,我國造船工業突飛猛進的原因主要有:
1、正確的產業政策
我國造船業有一定歷史、相對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但1980年代初期,與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極大。為此,國家制定了對外開放、以我為主的產業政策,各造船企業利用勞動力成本優勢,一面積極引進先進的裝備、技術和造船規范,一面積極承攬低附加值海外訂單,在愛國華人海運資本的大力協助下,成功地實現了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突破。
2、國際造船業轉移的歷史機遇
造船業是重要的產業,長期以來為發達國家所壟斷。但是,隨著後工業時代的來臨,發達國家產業進一步升級,開始把這一資本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大部分中低端產品生產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如韓國從1970年代開始,造船能力迅速提高;而我國也趕上了這一產業大轉移的末班車。因此,在1980年代,我國得以用較低的代價,換取了船舶生產的先進技術工藝,但船舶設備如主機、輔機、推進軸、導航設備等核心技術引進則相對滯後,這一局面至今未得到根本改變,依然依靠國外技術授權生產或直接進口。
3、有利的市場機遇
1980年代以來,國際航運市場幾起幾落,但從總體上看,船舶新增需求量在繼續增加,而且保有量巨大,加之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增長,對船舶的需求很大,因此中國造船業獲得了發展所必須的良好的市場機遇。而隨著我國這一產業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對新工藝、新技術的吸收能力不斷提高,造船能力和效率不斷增加,保證了我國在船舶工業的終端產業鏈,即船舶製造、裝配領域逐步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成為船舶產量居國際第二位的造船大國。
4、國家持續不斷的投資
從1980年代以來,國家對船舶工業的持續投資一直沒有中斷,而且投資規模不斷增加。隨著一大批新裝備如機器人切割焊接設備、船板表面處理裝置、超大型船塢、超大型起吊設備等的投入使用,以及生產管理信息化的普及推廣,我國造船工業的面貌有了根本的轉變。
當然,我國目前還僅僅是造船大國,還不是真正的造船強國,在高端產品的設計、生產方面,在船舶重要配套設備的開發、設計和製造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即使與同樣是發展中國家的韓國,在這些領域也依然差距明顯,這需要在下一階段不斷努力去填平補齊。
『叄』 中國造船工業是什麼時候崛起的
縱觀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是中國船舶工業打基礎的時期。第二個階段從1979年到2000年,是船舶工業穩步發展的時期。第三階段從2001年到2008年,是船舶工業加速發展的時期。第四階段是2009年至今,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調整振興、轉型升級時期。
『肆』 近代中國船舶工業發展史
中國船舶工業發展歷程簡述 2005年6月16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張廣欽介紹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發布會開始,張廣欽主任就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歷程作了簡單介紹:
今年7月11日,是著名的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6月3日,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先驅——江南造船廠建廠140周年紀念日。中國造船業源遠流長,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歷史,開創了近代民族工業的先河。經過新中國五十多年的發展,船舶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造船業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紀元以來的兩千年中,有一千五百年左右領先世界。600年前,中國的造船技術達到了鼎盛,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 造船業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工業,1865年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創建,揭開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歷史。但是,由於政治腐敗,外敵入侵,到新中國建立前夕,中國造船業已是奄奄一息。
新中國成立後,在國民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國家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發展船舶工業。經過近30年的艱苦奮斗,基本建成了門類齊全的船舶工業體系,奠定了中國現代船舶工業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船舶工業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積極開拓國際市場,走出了一條投資省、見效快的自強振興之路。經過20多年的奮力拚搏,中國已發展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國。
新世紀以來,船舶工業步入快速發展時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從2000年到2004年的五年間,中國的造船產量年均增長26%。2004年,造船產量達到880萬載重噸,佔世界造船份額達到14%,連續10年列世界第三位。預計今年的造船產量將超過1000萬載重噸,約佔世界造船份額的18%。 中國已能夠自主設計建造30萬噸級超大型原油船和8000箱級超大型集裝箱船,並已成功進入液化天然氣船建造市場,打破了少數國家的壟斷。目前,除豪華遊船等少數船型外,中國已經能夠建造符合各種國際規范,航行於任何海域的船舶。
船用柴油機、甲板機械等產品的製造水平已達到或接近當代世界先進水平,並大量為出口船和國內遠洋船配套。在海洋工程裝備方面,已開發和建造了20萬噸級以上的浮式生產儲油輪和多型海洋平台。 中國建造船舶中有70%以上是出口船舶,已經出口到了包括美、日、德、法、加等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船舶工業已成為中國機電行業中重要的出口支柱產業。2004年出口船舶達到560萬載重噸,出口金額達到31.6億美元。目前中國手持船舶訂單中有85%以上是出口船訂單。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後,國防科工委負責船舶工業行業管理工作。船舶工業行業管理實行中央和省(市、區)兩級管理方式,國防科工委設有全國船舶工業行業管理辦公室,省、自治區、直轄市設有船舶工業行業主管部門。
中國高度重視船舶工業的對外合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後引進了100多項船舶和船用設備設計製造技術。除了民間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外,中國與歐盟、韓國、日本已建立了造船領域的政府間對話機制。2002年,經國務院授權,我委與外交部、商務部組成中國代表團參加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起的新國際造船協定談判,為建立公平、規范的世界船舶市場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船舶工業用30年的時間,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基本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又用了20餘年的時間,發展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國。當前,中國船舶工業正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我們相信,再用10餘年的時間,中國船舶工業一定會躍上一個新的台階,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為世界造船與航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伍』 中國古代造船技術世界領先嗎
是世界領先的。
秦漢時期的造船高峰
秦漢時期,我國造船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峰。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南方的戰爭中組織過一支能運輸50萬石糧食的大船隊。據古書記載,秦始皇曾派大將率領用樓船組成的艦隊攻打楚國。統一中國後,他又幾次大規模巡行,乘船在內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漢朝樓船
樓船(4張)
到了漢朝,以樓船為主力的水師已經十分強大。據說打一次戰役,漢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動樓船2000多艘,水軍20萬人。艦隊中配備有各種作戰艦只,有在艦隊最前列的沖鋒船"先登",有用來沖擊敵船的狹長戰船"蒙沖",有快如奔馬的快船"赤馬",還有上下都用雙層板的重武裝船"檻"。當然,樓船是最重要的船艦,是水師的主力。樓船是漢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發展也是造船技術高超的標志。
三國造船業發達之地
秦漢造船業的發展,為後世造船技術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國時期孫吳所據之江東,歷史上就是造船業發達的吳越之地。吳國造的戰船,最大的上下五層,可載3000名戰士。以造船業見長的吳國在滅亡時,被晉朝俘獲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見造船業之盛。到南朝時,江南已發展到能建造1000噸的大船。為了提高航行速度,南齊大科學家祖沖之(公元429年-500年)"又造千里船,於新亭江試之,日行百餘里"(《南齊書》卷五二)。它是裝有槳輪的船舶,稱為"車船"。這種船利用人力以腳踏車輪的方式推動船的前進。雖然沒有風帆利用自然力那樣經濟,但是這也是一項偉大的發明,為後來船舶動力的改進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造船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唐宋時期的造船高峰
唐宋時期為我國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時期。我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自此進入了成熟時期。秦漢時期出現的造船技術,如船尾舵、高效率推進工具櫓以及風帆的有效利用等等,到了這個時期得到了充分發展和進一步的完善,而且創造了許多更加先進的造船技術。隋朝是這一時期的開端,雖然時間不長,但造船業很發達,甚至建造了特大型龍舟。隋朝的大龍舟採用的是榫接結合鐵釘釘聯的方法。用鐵釘比用木釘、竹釘聯結要堅固牢靠得多。隋朝已廣泛採用了這種先進方法。
到了唐宋時期,無論從船舶的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體現出我國造船事業的高度發展。具體來說,這一時期造船業的特點和變化。
大龍舟
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為了要到揚州一游,命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
大龍舟高數層,船體要用很多大木料。木料的長度有限,這就要求把許多較小較短的木料連結起來。同時,船體的骨架與板之間,船體與上層建築物之間的連結技術要求很高,連結不好就不堅固,所以在龍舟的結構強度中,連結是極重要的。隋代大龍舟的連結方法是採用榫接結合鐵釘釘連。用鐵釘比用木釘、竹釘連結要堅固牢靠多了。隋代已廣泛採用了這種先進的方法。
鄭和寶船
鄭和下西洋船隊的主要船舶叫寶船,它採用的是中國古代適於遠洋航行優秀船型--福船型。它高大如樓,底尖面闊,首尾高昂,首尖尾方,兩側有護板,船艙為水密隔艙結構。底尖利於破浪,吃水深,穩定性好,安全舒適,是航行於南海和西洋航線最先進的海船,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木帆船。
特點與變化
編輯
船體增大、結構合理
船隻越大,製造工藝也就越加復雜。唐朝內河船中,長20餘丈,載人六七百者已屢見不鮮。有的船上居然能開圃種花種菜,僅水手就達數百人之多,舟船之大可以想見。宋朝為出使朝鮮建造了"神舟",它的載重量竟達1500噸以上。有的大海船載重數萬石,舵長達三-五丈。唐宋時期建造的船體兩側下削,由龍骨貫串首尾,船面和船底的比例約為10∶1,船底呈V字形,也便於行駛。
造船數量不斷增多
唐宋時期造船工場明顯增加。唐朝的造船基地主要在宣(宣城)、潤(鎮江)、常(常州)、蘇(蘇州)、湖(湖州)、揚(揚州)、杭(杭州)、越(紹興)、台(臨海)、婺(金華)、江(九江)、洪(南昌)以及東方沿海的登州(煙台)、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廣州等地。這些造船基地設有造船工場,能造各種大小河船、海船、戰艦。唐太宗曾以高麗不聽勿攻新羅諭告,決意興兵擊高麗。命洪、饒(江西鄱陽)、江三州造船400艘以運軍糧。又命張亮率兵四萬,乘戰艦500艘,自萊州(山東掖縣)泛海取平壤。可見唐朝有極強的造船能力。到了宋朝,東南各省都建立了大批官方和民間的造船工場。每年建造的船隻越來越多,僅明州(浙江寧波)、溫州兩地就年造各類船隻600艘。吉州(江西吉安)船場還曾創下年產1300多艘的記錄。
造船工藝越來越先進
唐朝舟船已採用了先進的釘接榫合的聯接工藝,使船的強度大大提高。宋朝造船修船已經開始使用船塢,這比歐洲早了500年。宋代工匠還能根據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製造出船的模型,並進而能依據畫出來的船圖,再進行施工。歐洲在16世紀才出現簡單的船圖,落後於中國三四百年。宋朝還繼承並發展了南朝的車船製造工藝。車船是一種戰船,船體兩側裝有木葉輪,一輪叫做一車,人力踏動,船行如飛。南宋楊幺起義軍使用的車船,高二三層,可載千餘人,最大的有32車。在與官軍作戰時,楊幺起義軍的車船大顯了威風。古代船舶多是帆船,遇到頂風和逆水時行駛就很艱難,車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這些困難。它是原始形態的輪船。
『陸』 新中國船舶發展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船舶工業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貨船、貨船和油船。60年代以後,中國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陸續建成多型海洋運輸船舶、長江運輸船舶、海洋石油開發船舶、海洋調查船舶和軍用艦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噸位已達30萬以上載重噸。除少數特殊船舶外,中國已能設計製造各種軍用艦艇和民用船舶。
解放初期——51年成立重工業部船舶工業局,52年劃歸一級部,任務是搶修改裝軍船支援解放戰爭(45-50年)和朝鮮戰爭;打撈沉船、修造民船、建造小炮艇;接管和改造舊中國的修造船廠;集中力量建造蘇聯轉讓的艦艇;組建船舶科技機構;著手研製萬噸輪等。
1961至1978年,是新中國船舶工業曲折前進的18年。63年正是成立六機部。主要任務調整方針任務,組建國產化協作機制,立足國內配套,調整生產方向以軍品為主,造船從仿製改進到自行研製(研製出核潛艇、遠洋探測船、萬噸輪等),貫徹戰略部署重點建設三線。文革中遭到創傷。
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保軍轉民再次調整生產方針,實行軍民結合、軍品優先,民用船舶迅猛發展。以五種軍船(導彈驅逐艦、核潛艇、常規潛艇、導彈快艇、護衛艦)為重點,研製完成兩項重大工程(彈道導彈核潛艇和遠洋測量船隊),造船業穩步全面發展。1982年改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以後又分為中國船舶北方重工集團和中國船舶南方重工集團。
『柒』 我國古代造船業在什麼朝代達到高峰
秦漢時期,我國造船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峰。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南方的戰爭中組織過一支能運輸50萬石糧食的大船隊。據古書記載,秦始皇曾派大將率領用樓船組成的艦隊攻打楚國。統一中國後,他又幾次大規模巡行,乘船在內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唐宋時期為我國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時期。我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自此進入了成熟時期。秦漢時期出現的造船技術,如船尾舵、高效率推進工具櫓以及風帆的有效利用等等,到了這個時期得到了充分發展和進一步的完善,而且創造了許多更加先進的造船技術。隋朝是這一時期的開端,雖然時間不長,但造船業很發達,甚至建造了特大型龍舟。隋朝的大龍舟採用的是榫接結合鐵釘釘聯的方法。用鐵釘比用木釘、竹釘聯結要堅固牢靠得多。隋朝已廣泛採用了這種先進方法。
到了唐宋時期,無論從船舶的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體現出我國造船事業的高度發展。具體來說,這一時期造船業的特點和變化。
『捌』 造船業最發達是什麼朝代
我國正鼎盛時期的造船業1279~1644年為我國元、明兩個朝代,共經歷了365年。在唐、宋內兩代造容船業發展到日臻成熟的基礎上,到元、明兩代則出現了中國古代造船業的鼎盛時期,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造船業發展中的第三個高峰時期。這個時期造船工場遍布全國,管理較為完善,各種船舶的建造講求制度化;造船的數量多、種類全、尺度大、性能好。元代雖然只有162年,但卻建立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
『玖』 中國船舶發展史
六機部沿革及任務:
解放初期——51年成立重工業部船舶工業局,52年劃歸一級部,任務回是搶修改裝軍船支援答解放戰爭(45-50年)和朝鮮戰爭;打撈沉船、修造民船、建造小炮艇;接管和改造舊中國的修造船廠;集中力量建造蘇聯轉讓的艦艇;組建船舶科技機構;著手研製萬噸輪等。
1961至1978年,是新中國船舶工業曲折前進的18年。63年正是成立六機部。主要任務調整方針任務,組建國產化協作機制,立足國內配套,調整生產方向以軍品為主,造船從仿製改進到自行研製(研製出核潛艇、遠洋探測船、萬噸輪等),貫徹戰略部署重點建設三線。文革中遭到創傷。
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保軍轉民再次調整生產方針,實行軍民結合、軍品優先,民用船舶迅猛發展。以五種軍船(導彈驅逐艦、核潛艇、常規潛艇、導彈快艇、護衛艦)為重點,研製完成兩項重大工程(彈道導彈核潛艇和遠洋測量船隊),造船業穩步全面發展。1982年改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以後又分為中國船舶北方重工集團和中國船舶南方重工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