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對外投資對誰投資去哪裡投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簡析
中國公司走向海外已經成為中國融入到全球經濟當前階段的一個鮮明的特徵。但中國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中的比例仍然較小。此次金融危機給眾多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使他們進行了一系列標志性海外並購。在雷曼兄弟倒下後的10個月里,中國企業宣布了50個對外直接投資要約,總價值約500億美元,單筆交易額均超過了3000萬美元。 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前沒有實質性的對外直接投資,到2004年之前對外直接投資也一直處於低位。隨著中國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錫、鐵礦石、鋅、鋁、銅和鎳消費國,以及第二大鉛和石油消費國,中國目前面臨著上述資源供給不足。對此,政府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200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幾乎是2007年的兩倍。 為什麼進行對外投資? 中國企業走出去主要基於以下幾種戰略考慮。一為拓展市場,擴大出口渠道,提高市場份額,並規避貿易壁壘;二為提高效率,但由於中國成本已經相對較低,提高效率並不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驅動力;三是尋求資源,由於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更加熱衷於對澳大利亞、拉美和非洲等地進行資源類的並購;四為戰略資產投資,主要針對歐洲和北美等發達國家進行投資以獲取知識、技術和國外品牌。 關鍵問題是對誰進行投資? 對於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項目的比例我們目前還不得而知。但一些數字表明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都大量參與了對外投資(2008年共有8500家企業進行了對外直接投資)。事實表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來自大型國企,近年來,估計央企對外投資所佔比例分別為2003年73.5%、2004年82.3%、2005年83.2%,其餘部分由地方國企、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投資組成。 由於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歷史相對較短,中國國企的對外投資經常被認為是政府行為。事實上,對於來自中國和中東地區的投資,大多數西方國家近年來從嚴了投資立法。總之,投資保護主義現象在加劇,中國企業走向海外過程中經常遇到發達國家保護主義的抵制。 在立法繁瑣的復雜跨國投資交易中,中國企業大都顯得缺乏經驗和信心,這也表明了他們在一些走向海外必要的專業技能方面的缺失。一方面快速的對外投資增長暴露了中國企業在處理西方國家類型並購中的不足,但同時,另一方面在許多中國對外投資目標國家,特別是非洲和亞洲國家,中國企業在商業慣例、知識產權保護、政府幹預和不同體制公司管理等方面也均不完善。 去哪裡進行對外投資?非洲、其他地區 非洲有相對豐富的未開發資源,如能源、木材、農產品和漁業。到2006年為止,共有超過800個中國企業在49個非洲國家從事商業活動。中國的大型國企主導了中國在非洲地區的投資。例如,中國最大的跨國石油集團——中石油從1996年以來一直開始參與蘇丹石油工業開發,顯示了其在石油開采運營管理方面的國際水平。 中國企業在非洲的商業活動也招致了一些非議,如中國公司壓低勞動力和管理成本,導致其在競標過程中贏得關鍵性的優勢。還有一些說法指出缺乏環保和社會責任意識使得一些中國國企在非洲(特別是尚比亞)的活動受到影響。不過一些如中石油和中石化這樣的大型國企正逐步將社會責任列入到公司議程,隨著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融入到全球市場中來,對股東責任不斷增加以及對管理原則的堅持,其商業行為也將隨之逐步改變。 中國目前的對外直接投資也許已經從非洲較弱的法律環境和較強的政府幹預環境中找到了一種合適的模式,但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使得這種模式並不能持之以恆,未來十年中國的對外投資模式可能會效仿西方國家的最佳經驗。中國的目標,用中國最大石油企業之一——中海油負責人的話說,「不是推翻,而是參與和加強世界秩序,並從中受益。
②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管理體系建立是什麼時間
中國的投資政策體現在各個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綱領、決議和政府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長期規劃和五年計劃之中。在2000年以前,中國的國際投資政策是以鼓勵吸引外資、限制對外投資為主要特徵的。2000年以後,中國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從限制對外投資逐漸向放鬆對外投資管制和鼓勵對外投資轉變。登尼特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政策的演變。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政策-「走出去」戰略的演變
在「走出去」戰略中,既包括對外投資的內容,又包括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的內容,而以對外投資的內容為主。當時提出的「走出去」戰略,鼓勵三類對外投資。 「帶動出口」、「獲得資源」和「技術進步」是當時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主要理由。在「走出去」戰略的內容中還提出了兩大實施手段,即「健全服務體系」和「規范對外投資的監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戰略目的方面, 2006年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將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出口」改為了開展境外加工貿易「促進產品原產地多元化」。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一是不再提對外投資的支持體系或者促進體系,二是不再提「走出去」的戰略目的,而是強調「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原則,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這些變化意味著,未來的「走出去」戰略,其實施手段除了前面提到的加強服務之外,開始朝著放鬆投資管制或者投資自由化的方向發展。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政策-審批與管理制度的演變
現行的對境外投資的審批與管理制度是根據2004年7月16日通過的《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和2008年8月1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來確定的。前者確立了對境外投資管理由審批制向核准制的轉變,並明確規定發改委負責境外投資項目的核准,商務部負責對境外開辦企業的核准。後者確立了外匯管理由強制結售匯向自願結售匯的轉變。這里主要討論發改委、商務部和外管局的審批與管理制度。
依據《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發改委於2004年10月9日發布了《境外投資項目核准暫行管理辦法》,除了對核准程序和核准條件做了詳細規定以外,還對核准許可權做了進一步細分。
在此之前,凡是中方投資額100萬美元以上的對外投資項目,均必須由國務院或者相關部委審批。新辦法對審批許可權做了一定程度的下放。不過,相對於企業自主進行投資決策而言,審批許可權的下放是有限的。只有中央企業的小額投資才有真正的投資自主權,不需要核准。對於地方企業的小額投資,只不過將審批許可權從國家發改委下放到了省級發改部門而已。另外,考慮對外投資的財務損益應該由企業自己負責,發改委只對項目的投資方向及合規性負責,因而新辦法不再審查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只核准項目申請書(之前有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報告兩道審批)。可見,新辦法在核准內容上確實有更大的合理性。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政策-鼓勵政策的演變
中國對境外投資鼓勵政策的出台,經歷了兩個階段。其一是從1998年以來一系列資金方面的支持與鼓勵措施,二是2006年以來國家發改委提出的框架性的鼓勵政策。
在資金方面的支持與鼓勵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國家開發銀行從1998年以來,與其他國內外機構合資設立了三個產業投資基金和一個發展基金。其次是中國政府自2000年以來先後推出的四項涉及促進境外投資的政府專項資金。第三,2004年10月,國家發改委、中國進出口銀行等頒布了《關於對國家鼓勵的境外投資重點項目給予信貸支持的通知》,每年安排「境外投資專項貸款」,享受出口信貸優惠利率。2005年8月,為推動非公有制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商務部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做出了《關於實行出口信用保險專項優惠措施支持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通知》。政策性金融機構在促進對外投資方面確實發揮了一些實質性的作用。但是,從當前來看,政策性金融機構對大項目的支持較充分,而對中小項目的支持還是不足的。
另外,發改委於2006年7月5日發布了《境外投資產業指導政策》和《境外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在這一文件中明確規定了鼓勵類和禁止類境外投資項目。對鼓勵類境外投資項目,國家在宏觀調控、多雙邊經貿政策、外交、財政、稅收、外匯、海關、資源信息、信貸、保險,以及雙多邊合作和外事工作等方面,給予相應政策支持。而對禁止類境外投資項目,國家不予核准並將採取措施予以制止。具體的支持政策,還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制定和實施。
③ 試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意義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主要論述在中國入世的新形勢下,企業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有關問題。特點:以相關對外投資理論為指導,在總結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既指出中國企業面臨的問題和不足,又明確我們的優勢和潛力。核心內容是為未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進一步發展提出戰略選擇,並指出政府和企業兩方面各應採取的措施,以及在此過程中投資企業應注意的問題,希望可以為國內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一些借鑒。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取得的成績、具有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並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本章還分析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中國對外投資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已具備的條件與潛力。 產品周期理論。弗農將產品周期從該產品進入市場時起劃分三個階 段:創新階段、成熟階段和標准化階段。假定世界有三類國家,一是 新產品的發明國,通常為發達國家;二是發達程度略低的國家,通常 為較發達國家;三是落後國家,通常為發展中國家。費農認為,新產 品隨其產生、成熟到標准化將在這三類國家間進行轉移,其轉移過程 是:在母國生產並出口——轉移到較發達國家投資生產,母國減少生 產和出口——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投資生產,母國停止生產,改 為從海外進口。 雖然產品周期理論並沒有直接講述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問 題。但實際上,該理論通過分析產品在不同階段其生產在不同類型國 家之間轉移的情況,間接提出了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應根據其 所處的產業發展階段不同,選擇不同投資產業的思想。 (三)小規模技術理論 小規模技術理論的中心思想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比較優 勢來源於小規模生產技術,這種小規模生產技術帶來的低生產成本等 比較優勢能夠使生產者獲得比較利益」 從三個方面分析了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比較優勢:(1)擁有為小 市場需求服務的小規模生產技術。低收入國家製成品市場的一個普遍 特徵是需求量有限,大規模生產技術無法從這種小市場需求中獲得規 模效益,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正是開發了滿足小市場需求的 生產技術而獲得了競爭優勢;(2)「當地采購和特殊產品」。由於普 遍存在的外匯短缺和收支逆差問題,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府都採取了各 種限制進口和鼓勵進口替代的措施,這促使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積極探 尋用本地投入來替代特殊進口原材料的技術。一旦擁有了這類技術, 它們就可以將之推廣到面臨同樣問題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從而在東道 國擁有了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所不具備的特殊優勢;(3)擁有低價產品 營銷戰略優勢。物美價廉是發展中國家產品最大的特點,這一特點成 為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提高市場佔有率的有力武器。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 坎特韋爾和托蘭惕諾主要從技術累積論出發,提出了兩個基本命 題:一是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說明了發展中國家企業技術能 力的穩定提高和擴大,這種技術能力的提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結果。 二是發展中國家企業技術能力的提高是與其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直接 相關的。現有的技術能力水平是影響其國際生產活動的決定因素,同 時也影響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形式和增長速度。 在上述兩個命題的基礎上,該理論的基本結論是:發展中國家對 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變化的, 並且是可以預測的。坎特維爾等人還分析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外 直接投資的地理特徵和產業特徵。在地理分布方面,發展中國家跨國 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遵循下面的發展順序:首先是在周邊國家進行直 接投資,充分利用種族聯系;隨著海外投資經驗的積累,種族因素的 重要性下降,逐步從周邊國家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擴展直接投資;最後,在經驗積累基礎上,為獲取更先進復雜的製造業技術,開始向發 達國家投資 對外投資--經濟全球化之必然趨勢 1),對外投資相關理論 2),對外投資的重大意義 3),企業對外投資的動因 4),對外開放以來我國對外投資概況 5),對外投資取得的成績 6), 對外投資的特點 7),對外投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 8),對外投資的條件與潛力 9),入世給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10),世界成功的跨國公司給中國的啟示 11),實證分析:摩托羅拉和德國大眾 12),中國對外投資企業得到的啟示 13),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選擇 14),對外投資戰略選擇 15),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和資金來源 16),政府的作用及企業的措施
④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歷年世界排名或者就各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哪裡能查到啊
聯合國貿抄易和發展會議的資料庫襲http://unctadstat.unctad.org/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可以查到歷年世界各國對外直接投資或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排名以及金額
⑤ 關於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
首先,現在已經有相關專題的書籍銷售了,你可以去借一本看看:
http://www.welan.com/226327/
其次,給你看看一篇這一專題的分析文章,對你應該有所啟發: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優勢、特點與問題
2004-07-07 08:42
對外直接投資是我國「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也是維護我國家經濟安全 , 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 主動參與國際分工 , 利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 規避國外貿易壁壘 , 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及時掌握外部信息的積極舉措。近二十多年來 , 由於政府的支持和企業的努力 ,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持續增長。據商務部統計 , 截止 2003 年底 ,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累計 7470 家 , 投資金額 114 億美元 (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 , 中國累計對外投資金額近 350 億美元 , 約相當於韓國的對外投資規模 ), 目的地多達 167 個國家和地區。盡管如此 , 我國對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研究卻比較有限。本文試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依據、競爭優勢、突出特點、 碰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相關的對策建議進行一些分析和探討。
一、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競爭優勢
1、大中型公司具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 , 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批有競爭力的大中型跨國公司 , 它們具有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 , 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 , 在國際競爭中明顯具備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 , 如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石化、海爾集團和首都鋼鐵總公司等 , 在境外市場競爭中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 英國著名的跨國公司問題研究專家約翰?H ?鄧寧教授 , 提出了著名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已成為研究跨國公司經濟活動的主流理論學派 , 被世界公認為是指導跨國公司實踐的權威理論。該理論認為 , 一個企業如果具有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時 , 就完全具備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條件。有學者認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 中國企業與西方雄厚實力的大企業相比不具備所有權優勢 , 在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方面也相形見拙 , 所以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不適合於解釋中國企業的境外直接投資行為。 但本人認為以上觀點值得分析和探討。
首先 , 鄧寧所提出的境外投資企業的 3 種競爭優勢 , 並非絕對地超過其他競爭對手的綜合優勢 , 而是一種相對優勢。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 , 任何一個企業不可能在某個行業永遠佔有絕對優勢地位 , 並且其相對優勢地位在激烈競爭中也會不斷發生變化。其次 , 中國企業經過幾十年的技術引進、吸收和創新以及自主開發 , 生產規模、技術、產品日益成熟, 已具備了相當的競爭優勢 , 如果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投資 , 是具備相當的所有權和內部化優勢的 , 近年來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所取得的成績即為明證。鄧寧教授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中國企業的境外投資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小型企業亦擁有比較優勢
發展中國家歡迎外國資本的流入 , 但其能提供的投資環境並不完善 , 市場范圍小 , 從客觀上限制了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的進入。我國小型企業尚處於小規模階段 , 可避免與大型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 , 適合發展中國家投資環境的需要。另外 , 中國跨國公司派出人員的費用 和出口零部件相對便宜 , 使中國境外加工的產品能以低價佔領國外市場。美國經濟學家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理論指出 , 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與其母國的市場特徵緊密相關的低生產成本 ;英國經濟學家勞爾的技術地方化理論也證明了落後國家企業以比較優勢參 與國際生產和經營活動仍可具有一定的競爭能力。中國企業實現跨國經營 , 開展境外直接投資 , 從理論上說是具有可行性的。應當指出的是 , 上述兩個理論從不同方面闡明了發展中國家企業在跨國經營中的競爭優勢 , 指出了發展中國家企業發展境外直接投資的可能性 , 對於指導發展中國家企業境外投資具有重要意義。兩理論有一共同點 , 即強調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具有競爭優勢不是絕對優勢 , 而是相對優勢。這個「相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 一方面相對於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 , 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擁有更加適合當地市場條件的生產技術 , 因此 , 在同類型發展中國家市場中具有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 , 相對於欠發達國家的當地企業 , 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又具有先進的生產技術 , 因而具有競爭優勢。我國企業發展境外直接投資正是具備了這種相對優勢。
3、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
我國長期自主開發形成了某些傳統專有技術和高精尖技術 , 如中葯、氣功、園林、烹調、生物工程和航天技術等 , 較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傢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 可以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一顯身手。
4、中國的特殊產品和特有渠道
中國特殊產品 , 如中式菜餚和中醫等具有鮮明的特色 , 為特定消費者一一華人所鍾愛。這些華人雖然居住他鄉 , 但有相同的文化語言背景 , 互相之間容易溝通。依靠這種特有的華人渠道 , 在僑民集中的地區直接進行投資設廠 , 生產特殊產品 , 是中國跨國公司發展境外直接投資的一種特有優勢。福建省是著名的僑鄉 , 絕大多數福建海外企業是通過華僑牽線搭橋建立起來的。
5、政策環境良好
中國與大多數國家簽有投資保護協定和避免雙重征稅協定 , 這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必要的保護和良好的政策環境。
6、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和外匯儲備的增加
目前 , 中國 GDP 總值位居世界第四 , 人均 GDP 突破 1000 美元 , 在一些沿海發達城市甚至超過 5000 美元。截止 2003 年底 , 我國外匯儲備達 4033 億美元。這些為我國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強大保障 , 提高了外商與中國企業開展合資合作的信心和決心。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外匯儲備的增加已成為我國企業發展境外直接投資的一項重要競爭優勢。
二、當前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突出特點
1、境外投資企業規模小 , 產業集中 , 生產性企業以合資為主 , 國有企業盈利少
目前我國境外投資企業中平均投資規模約 153 萬美元 , 產業大多集中在貿易領域 ( 約占總投資的 60%), 生產性企業的 70% 以合資為主 , 虧損或持平企業約占 2/3, 盈利企業僅有 1/3 。
2、每年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大 , 但增長迅猛 , 投資目的地國逐漸從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
2003 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金額為 21 億美元 , 增長 110%, 其中53% 的投資流向發展中國家 ( 發達國家占 33%, 港澳地區占 14%)。
3、經營主體和經營方式多元化
我國的境外投資正在從單一的國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向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對外直接投資轉變 , 從在境外設立流通領域的貿易企業和貿易機構為主向設立境外加工貿易企業和專業市場等形式轉變。特別是民營企業已成為我境外直接投資的「黑馬」。由於產權清晰 , 機制靈活 , 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成功率很高 , 如青島金王集團和浙江萬象集團等。
4、在國外設立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已成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新亮點
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可以有助於利用國外的技術創新來改進和提高國內產品的技術含量 , 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企業運行模式 , 促使我國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 , 如山東的海爾集團和浙江省的華立集團分別在美國和日本設立了研發中心 , 通過境外產 品開發來推動國內產品的技術升級和出口競爭力的提高。
5、並購國外企業以獲得技術或生產許可證已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新方式
例如 , 三九制葯集團收購日本東亞制葯公司和上海電器集團收購日本秋山印刷廠都是成功的例子。
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遇到的主要問題
據調查 , 盡管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 , 但也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 歸納起來主要有 :
1、企業體制因素導致境外投資失敗
在我國 , 由於歷史及現實的原因 , 多數大型企業仍是國有或國有控股。國有企業在治理結構上的缺陷 , 包括所有者和經營者在目標取向方面存在扭曲 , 責權不對稱 , 對企業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不足 , 使得國有企業在國外市場競爭中缺乏效率和國際競爭力。
另外 , 我國企業在財務管理、技術標准以及產品質量標准等方面都與國際慣例有一定差距 , 也使自己在國外競爭中處於劣勢。
2、資金短缺
我國的國有企業由於長期低效率運行 , 基本不具備依靠自有資金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實力 , 而我國的金融體系還很不健全 , 資本市場尚不發達 , 國有銀行體系並未與國際接軌 , 銀行對企業的海外投資項目缺乏科學和全面的評估 , 存在「惜貸」現象。
3、人才匱乏
跨國經營需要技術、管理、法律、財務和營銷等方面高素質的人才。我國企業由於受傳統體制因素影響 , 人才的待遇和培訓比不上外企 , 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由於缺乏高素質的人才 , 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會面臨很多風險。
4、信息缺乏
由於對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社會風俗、市場、行業和產品等信息缺乏深入了解, 企業往往有對外投資的願望 , 卻無法實施相應的計劃。有時即使實施了 , 也會因為信息缺乏而失敗。
5、管理環節過多
我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管理環節過多和審批時間太長 ( 有企業反映 , 有些項目審批時間需花 2?3 年 ) 的問題 , 不利於企業抓住商機。
6、缺乏核心技術
從總體上看 , 同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企業的技術優勢不足。對於許多引進技術缺乏吸收消化 , 創新不夠。即使是當前非常看好的家電行業 , 許多產品 , 特別是高端產品的核心技術仍然依靠進口。
7、監管體制不暢
目前存在著「重審批 , 輕監管」的現象。對國有企業境外機構來說 , 加強監管是提高經營效率 , 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手段。目前 , 境外企業監管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
四、對政府決策的相關建議
目前 , 我國既不屬「資金飽和型」投資國 , 也不是技術創新國 ;對外直接投資尚處發展初期 , 企業對國外環境不很熟悉 , 缺乏必要的境外投資的經驗積累 , 因此 , 為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資源 , 幫助企業在境外投資中增強抗風險的能力 , 我國政府有必要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制定戰略規劃和提供必要的促進、支持和服務。具體建議如下 :
1、結合國內經濟發展情況和產業結構調整 , 制定對外投資戰略規劃 , 明確對外投資的重點區位和產業 , 對已確定的重點區位和產業 , 應進行深入研究 ,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戰略規劃 , 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 , 分階段實施 , 以求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穩定的拉動作用。在區位選擇上 , 應優先選擇有資源、有市場、有效益、有優惠政策和雙邊關系友好的重點國家和地區。在行業選擇上 , 應優先考慮資源導向性項目、 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家電和輕紡等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以及被歐美等國家徵收反傾銷稅而使我喪失市場的產品領域。
2、應當盡快完善相關法律體系。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法律體系尚不完善 , 僅有一些內部規定或實施辦法 , 沒有完備的法律體系。《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經營法》應盡早出台 , 明確投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
3、要大力培育核心技術 , 強化所有權優勢 , 提高對外投資的技術含量。企業應加大研發力度 , 國家應進一步推動實施高精尖技術產業化。
4、堅持「幫大扶小」的原則。 選擇有實力、管理好、擁有自主品牌的重點企業拓展境外投資業務 , 給予必要優惠政策 , 以充分體現國家的對外投資產業導向政策。同時也應鼓勵民營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 取消歧視 , 使其在優惠貸款、信息交流、境外投資保險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待遇。
5、建立並完善促進體系。
一是政府促進 : 重大項目要納入雙邊經貿合作框架 , 利用雙邊經貿混委會 , 及時予以推動和促進。若東道國政府對經濟干預較深 , 我國政府也應做好企業後盾 , 特別是對資源開發型項目更應如此。
二是制度促進 : 建立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制度促進體系。一方面在財稅和金融等方面對企業進行支持 , 逐步放寬境外投資外匯管制。另一方面對企業返回的資源產品應給予進口配額、稅收和外匯等方面的支持。 同時參照法國外貿保險公司的做法 , 設立境外投資保險機構 , 對境外投資進行政策性保險。
三是人力資源開發促進 : 進一步加大政府或中介機構對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力度。不僅要使企業了解國內外的相關信息 , 而且應大力推廣對外投資成功企業的經驗和模式。先有貿易或工程承包後開展投資是其中一種成功模式。
6、建立支持體系。
一是體制支持 : 要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 進行股份制改造 , 建立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制度 , 完善國有企業境外資產的內部治理機構。同時 , 結合《行政許可法》的實施 , 簡化審批手續 , 提高審批效率。審批要做到規范、透明 , 妥善解決目前在審批過程中國務院部門間的協調問題 , 建立良好的工作機制。應對審批制度進行改革 , 逐步將審批制改為審批和備案制相結合 , 對以自有資金或商業銀行貸款進行境外投資的企業 , 原則上實行備案制。
二是資金支持 : 一方面要建立金融服務體系 , 努力解決制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資金瓶頸 , 充分發揮各商業銀行融資主渠道的作用。 另一方面降低外貿發展基金和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的使用門檻。同時還應充分發揮援外資金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的作用 , 建立「雙邊 互利合作基金」, 即從我對外無償援款中拿出部分資金設立合作基金 , 供雙方的「合資合作項目」有償使用。當雙方的合作項目遇到資金困難時 , 經過辦理一定的批准手續後 , 可從基金帳戶中得到優惠貸款 ( 基金帳戶實行優惠利率 , 可以是低息甚至無息 ) 。
三是理論和人才支持 : 一要加強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研究 , 為對外投資實踐提供理論依據。二要加強人才培訓 ,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國內院校和企業聯合辦學、國內專業培訓以及出國培訓等方法 , 盡快培養建立一支穩定的對外投資人才隊伍。
7、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
一是信息服務 : 參照發達國家做法成立境外投資促進機構 , 如日本的貿易振興機構 , 進一步發揮信息網路的優勢 , 為企業提供國外政治、經濟、法律、社會風俗、市場、產品和行業等方面的信息 , 減少企業在海外投資和生產經營時所遭遇的風險。
二是完善社會中介服務 : 充分發揮法律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作用 , 加強與國外中介組織的合作 , 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法律、財務、認證等服務 , 積極穩妥地通過社會力量幫助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三是各地商務部門和國外的使領館應強化服務 , 為企業國際化經營創造條件。
8、完善監管體系。實踐證明 , 依靠審批制來實施監管是缺乏效率的。應針對不同的投資 主體 , 制定不同的監管辦法。控制境外投資風險應更多依賴投資主體內部風險控制機制。對國有境外企業 , 應通過監管國內投資主體來監管境外投資企業 ;對自籌資金的民營企業 , 應從宏觀角度進行監管 , 政府只應起到「守夜人」的作用。
作者:王其輝(商務部亞洲司)研究院《國際經濟合作》第3期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s/200407/20040700244854.html
⑥ 截止2019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狀況是怎樣
據商務部、外匯局統計,2019年,我國對外全行業直接投資8079.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