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禪宗興起原因和發展的歷史
你太有才了!
你還不如直接問繇哥呢!
B. 佛教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上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吸收階段,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這么七八百年的時間。在這一時期內,中國基本上都是在吸收印度傳來的佛教文化,絕大多數的佛教經典,就是在這一時期翻譯過來的。第二階段是佛教中國化的階段。隋唐以來,天台、華嚴、特別是禪宗的形成和發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國已具有特色,逐漸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是這兩個階段的轉折點。唐代貞觀年間,玄奘大師從印度留學歸來後,使當時中國的佛教水平,已非印學所能范圍。這是一個重要的標志,表明中國向印度學習佛教文化的漫長歷史過程已經結束,並在隋唐時期形成了兩小宗、八大派。兩小宗是屬於小乘的成實宗和俱舍宗,這兩小宗實際上在中國都是大乘宗派的附屬。大乘八大派有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律宗、凈土宗和密宗。
傳說禪宗肇始於齊梁,由印度第28代祖師達摩把釋迦「拈花正宗」傳入中國,但真正的開山祖師應是六祖慧能。禪宗從分析名相、辯駁教理的百家爭鳴盛況中站出來,獨樹「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大旗,提倡「單傳直指」,把佛教的「四齣四入」全都會歸於心,擺脫了一切教條的束縛,並與生活打成一片,從生活中體驗身心性命、人生宇宙的真諦。在師徒授受方面,更是在日用動靜的起心動念、嬉笑怒罵、吹歌彈唱、激揚指點、殺活縱奪中實施。
故使禪宗成為似宗教而非宗教,似哲學而非哲學,似藝術而非藝術。這不但對佛教具有革命性,對各個欲得解脫的人們創造了一個歷史上舉世全無的特殊思想體系。有的學者把禪宗作為佛教中國化的典型,甚至認為禪宗的優點,在儒學內部本來就有,而儒學的思想,有的部分為禪宗所無。其實不然,禪宗許多特點都帶有儒學或道家等中國文化的思想。但是,禪宗的根本目的,是在於徹證「無生法忍」。這是印度佛教思想的精華所在,為中國文化所無。而禪宗內浸透了這一點,所以毫無疑問是接受了佛教思想,才能開放出這樣璀燦光明的花朵。
佛教講緣起,這些都是緣起法的重要內容。用這種方法來看,說禪宗乃至天台、華嚴都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消化吸收印度文化後所綻放的花朵。如果不懂得禪宗(還包括天台、華嚴),那麼從隨唐至宋元以後中國文化你就深入不了。宋明理學表面上是儒學,而骨子裡卻是禪學,它的形成和發展,自覺不自覺地受到了禪宗絕大的影響。如果在宋明理學中抽取出禪宗的成分,宋明理學就會黯然失色。這樣,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就講不下去。另外,在唐末至五代之後,禪宗成為了中國佛教的主流和核心,那段時期的中國,禪宗就代表著佛教。所以說,禪宗在中國文化史中是一個專題,不了解禪宗,就沒有資格說了解了中國文化。
深入研究中國佛教史就可以看到,如果沒有禪宗,中國佛教是難以承受唐武宗滅法運動打擊的。在那次遍及全國的滅法運動中,佛教在中國,除禪宗外的所有宗派都全軍覆沒了。這些宗派,失去了寺廟、寺廟經濟和經典文化的支撐,就難以有生存能力(印度後期佛教也是如此)。事實也是如此,唯識、三論、天台、華嚴、律宗和密宗在那次打擊之後就一蹶不振,有的便永遠地消失了。只有六祖大師開創的禪宗,不僅安然度過了這一劫難,反而如雨後春筍一般迅速發展,在滅法運動後的幾十年間遍布全國,取得了中國佛教的主導地位。所以,如果沒有禪宗,佛教在中國的生命能否延續至今就成了問題。而歷史本身也表明了,唐末滅法這一千多年來,中國佛教的發展,主要就是禪宗的發展(不包括藏傳佛教)。正是因為禪宗結合了中國文化的實際,所以才有如此綿長、如此輝煌的發展,也才有今天播及歐美世界的能力。
諸宗消沉,禪宗獨盛的原因是什麼呢?大家知道,禪宗的旗幟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由於禪宗在當時沒有寺院,寺院經濟及經典文獻上的包袱,唐武宗滅佛幾乎毀壞了全國的寺院和典章文獻,但卻沒有傷到禪宗的一根毫毛;同時,禪宗的方法簡捷可行,與傳統的儒道思想方法不相矛盾,並能貫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為士大夫們接受,有普及性;另外,禪宗本身含攝了佛教的全部精義,有蓬勃的生命力,一個禪者本身就是一粒種子,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可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禪宗的這些特點,較其它諸宗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遂使它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和主體。
說到禪宗就不能不說《壇經》,六祖慧能大師是真正意義上禪宗的開山祖師,是禪宗的源頭,而以上五代祖師還不具備這樣的意義。對這點,以後將要談到。第二,《壇經》內容豐富、生動、精深而質朴,對唐代的中觀、天台、唯識、華嚴、凈土都有涉及。這就便於結合各大宗派進行比較和分析,觀其異同,便可以從中看到禪宗在佛教內的地位和特點。第三,《壇經》是語錄體,文字簡明易讀,不像後來的公案晦澀艱深,局外人無從下手。
《壇經》是由六祖大師宣講,其弟子法海記錄而成的。為什麼取名《壇經》呢?這因為六祖是在廣州光孝寺受的戒,受戒之處有個戒壇,此戒壇傳說是南朝劉宋時期一個叫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的印度高僧所建。這位印度高僧對中國佛教貢獻很大,翻譯了許多佛經,他說光孝寺地方很好,並立碑預言說後世有肉身菩薩在此受戒。
六祖在五祖那裡得法後回到廣東,隱居了15年才到光孝寺。印宗法師是該寺的方丈,他請六祖說法,但六祖當時還是行者而不是比丘,所以印宗法師就給六祖剃發、授戒。受了比丘戒後,六祖就在戒壇上開始說法。弟子把六祖的法語記錄下來後,加了一個總題目,就是《壇經》。當然,《壇經》里講的內容並不都是在這里講的,但第一次是在這里講的,所以特別把這個因緣點出來。
C. 歷史上的禪宗有著怎樣的淵源,創始人是誰
關於禪的起源,一是在印度,一是在中國。
在印度,禪的起源是說,佛到了晚年臨於涅槃之際,有一天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麼。此時此刻,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在這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所說的禪的起源。
在那裡,九年面壁,等一個人來。從九年面壁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大家可以想見當時弘揚禪宗法門的艱難。
經過九年的時間,才有一位神光二祖到嵩山去依止達摩禪師,求安心法門。神光後來叫慧可,是由菩提達摩給他改的名。這個故事廣為流傳。
D. 禪的歷史淵源
禪
鄭碼:WSKE,U:7985,GBK:ECF8
筆畫數:12,部首:礻,筆順編號:452443251112
1、中國上古五代帝時期的創舉。
堯帝是首推禪事亘古第一人,禪的鼻祖。禪的創始人。
2、堯帝過世若干年後,隨著佛教的傳播,借用了禪的概念進行傳播。才有了佛教的定義。 禪,通「蟬」,萬變而不離其宗,如蟬(蠶)與蛹,雞與蛋,因緣使然,輪回變化,無有先後,無有始終,不同時空,不同體態,終是其宗!
禪變,禪讓,不論咋變或讓位與誰,終是其精神之延續。
不論是禪變還是禪讓,果終是因母雞覺識而隨緣精進造化之物。
故禪之變化,等同敬畏,皈依法不墮餓鬼,貪嗔痴迷,輪回之苦,無有窮盡,唯禁與敬方是盡頭。 一、禪(shàn )
(1)帝王的祭地之禮:封~。形聲。從示,單聲。從「示」的字多與鬼神祭祀有關。本義:古代帝王祭地禮。
1)
同本義 [worship]
禪,祭天也。――《說文》
正失禪謂壇墠。――《風俗通》
2)
註:「除地於梁甫之陰,為墠之祭地也。變墠為禪神之也。」
禪於始衍。――《史記·衛將軍傳》
禪,祭地於梁陰。――《續漢書·祭祀志》
封禪刻石紀號也,是墠為祭地,壇為祭天。
是以封泰山而禪梁父。――《大戴禮記》
(2)事物更(gēng )代。
(3)帝王讓位給別人:~位。~讓。受~。
1)禪讓,讓位,傳位,易位。
遂禪之。――《書·堯典》
禪五世。――《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
帝光禪位於虞舜。――《三國志·文帝紀》
2)禪,禪舉,善舉,德舉,道舉,真舉。
3)位 皇位,帝位,座位,位置。
4) 受禪:禪位(將帝位傳讓給別人);
5)也指傳位於繼承人
至孝惠時,唯獨長沙全,禪五世,以無嗣絕。――《史記》
6)禪文(禪讓皇位的文書),禪誥(禪讓皇位的誥書);
7)傳授[hand over]
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式相禪。――《莊子·寓言》
而不知其禪之者。――《莊子·山水》。司馬註:「授予也。」
8)禪代(替代);禪變(變化);禪化(變遷轉化)。
9)引申為繼承[inherit]
四先生歿後,廣仲尚能禪其家學。――全祖望《書宋史胡文定公傳後》
(13)通「殫」。盡[exhausted]
堯能禪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周禮·春官下·大司樂》鄭注
10)通「擅」。獨斷專行[make arbitrary decisions and take peremptory actions]
善禪其主,以集精微。――《韓非子·說疑》
11)禪讓(shànràng)
[abdicate and hand over the crown to sb.] 中國古代歷史上統治權轉移的一種方式,帝王把帝位讓給他人。指中國上古五帝時代實行過的一種特殊的王位繼承製度。相對於父子相繼的繼位制度,「禪讓」制度是指「逆父子相繼的繼位制度」。「禪」指「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
禪那:佛教語。可略為「禪」。指靜坐默念 [deep meditation]。如:禪法(佛法);禪坐(指僧侶端坐靜修)
二、禪(chán)
(1)表示與佛教有關的事物 [Buddhist]。如:禪門(佛教禪宗的教門);禪床(和尚用來打坐和睡覺的床)
(2)指禪房 [a monastic room]。如:禪室(禪房);禪閣(禪房)
禪房(chánfáng)
[a monastic room;Buddhist temple] 寺院建築的一部分,僧徒尼姑的靜修居住、講經頌佛的房屋,也泛指寺院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禪機(chánjī)
[Buddhist subtleties;Buddhist allegorical word or gesture] 佛家禪宗所傳播的機要秘訣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紅樓夢》
禪林(chánlín)
[Buddhist temple] 佛教寺院的別稱
禪師(chánshī)
[honorific title for a Buddhist monk] 敬辭稱和尚,尤指有德行的和尚
法海禪師
禪堂(chántáng)
[Zendo;meditation room in a Buddhist monastery] 參禪處所;僧堂
同入禪堂
禪院(chányuàn)
[Buddha Hall] 佛教寺院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禪杖(chánzhàng)
[Buddhist monk's staff;Buddhist cane] 佛教指僧人坐禪欲睡時用以敲擊使清醒的杖,後泛指僧人所用的手杖
禪宗(chánzōng)
[Chan sect;Dhyana] 大乘佛教在中國的一個宗派,著重以靜慮和高度冥想作為超度救世的法門。相傳如來以心印付囑迦葉為禪宗初祖。二十八傳至達摩,來中國,為東土初祖。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字並沒有(dān)這個讀音,讀作(dān)的是衣字旁的「褝」,新華字典中對於禪這個字也並沒有標注其擁有第三種讀音或者通假讀作(dān)的字,請廣大朋友千萬不要念了白字。
E. 禪宗是從何來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階段。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古印度僧人菩提達摩為初祖。它源自於達摩禪、形成於惠能禪、盛興於曹溪南禪。禪宗學以「靜中思慮」為修習的方法,以證悟本自心性,尋得佛心,故亦稱「佛心宗」。此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仍有經典作為傳法的依據,即《楞枷經》、《金剛經》等。唐代時期禪宗大為盛興,當時又分出「牛頭禪」一派;至五祖弘忍時代,而又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禪宗得以迅速發展,以致後來成為中國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階段。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古印度僧人菩提達摩為初祖。它源自於達摩禪、形成於惠能禪、盛興於曹溪南禪。禪宗學以「靜中思慮」為修習的方法,以證悟本自心性,尋得佛心,故亦稱「佛心宗」。此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仍有經典作為傳法的依據,即《楞枷經》、《金剛經》等。唐代時期禪宗大為盛興,當時又分出「牛頭禪」一派;至五祖弘忍時代,而又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禪宗得以迅速發展,以致後來成為中國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 一、禪宗學的形成過程 中國禪宗的出現是與菩提達摩來中國弘傳禪法聯系在一起的。南印度的菩提達摩於劉宋末或齊梁時代來華傳「南天竺一乘宗」之禪法,被奉為中國禪宗的東土初祖。其傳承則一直上溯至傳佛心印的摩訶迦葉。據說昔日在靈山法會上,大梵天王向釋迦牟尼佛獻上了一枝金色波羅花,世尊即「拈花示眾」。大眾不解其意,皆默然無語。唯有佛陀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心領神會「破顏微笑」。世尊便將「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正法眼藏」的微妙法門傳給了摩訶迦葉。這就是禪門著名的「拈花微笑」的典故。禪宗根據此尊摩訶迦葉為印度初祖。此後,歷代祖師「以心傳心」,傳至菩提達摩為第二十八代。達摩來到東土以後,又依次傳法於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此即稱為「東土五祖」。後來道信、弘忍之禪法,稱為「東山法門」。其實,禪宗發展到「東山法門」之時,才真正算得上初期創立。五祖弘忍門下,出現了惠能與神秀兩位大弟子,禪宗又分化為惠能南宗和神秀北宗這兩大基本派別。惠能被視為禪宗正脈,是達摩以來「以心傳心」的第六代祖師,世人稱為「六祖」。六祖以後,南宗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惠能門下形成了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三大系。青原系和南嶽系下又進一步演化出「五家七宗」,從而禪宗在全國形成了很大的規模。 禪宗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有一個演變的過程,雖然,中國禪宗的各個支派都將達摩奉為開山立宗的祖師。但實際上達摩並不是最早來華弘傳禪法者。在達摩來華之前,禪宗學已在中土傳播,根據《高僧傳》和《續高僧傳》的記載,在達摩以前或與達摩同時,從事禪宗經典翻譯,或修持禪學、傳授禪法者人數不少。從歷史上看,禪宗學在兩漢時期就隨著佛教的東漸而傳入中土。一般認為,最早來華傳譯佛經的主要是安世高和支婁迦讖,他們在分別翻譯小乘說一切有部的理論和大乘般若學的同時,也翻譯出了數部禪宗經典,把大小乘禪法介紹到了中國。由於安世高所傳的小乘禪學理論和禪修方法都與當時社會上盛行的神仙道術相近,因而在中土最早得到了流傳。隨著魏晉玄學的盛行,大乘般若學和禪宗學才相繼而發展起來。早期大、小乘禪學的傳播不僅使中土人士對佛教禪學的了解日益全面,也為日後達摩祖師的禪法展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中國化的禪學宗派的創立奠定了有利的條件。漢代得到流傳的小乘安般禪,雖然也主張「止觀雙運」,但實際上發生影響的則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禪數息」的形式與方法。就整個漢魏時期而言,中土的習禪之風也並不是很盛行。隨著大乘般若學的繁榮與興盛,禪法逐漸走向與大乘義學相結合的道路,東晉時期的道安、慧遠等人對般若與禪觀的會通,鳩摩羅什及其弟子對般若禪的弘傳,促使「禪智雙運」成為時代的風氣。魏晉以來,各種禪宗經典的相繼譯出,又為依教修禪進一步提供了方便。晉宋朝時期的竺道生等人對心性論的發揮,則為自心真性的禪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通達禪學的佛陀跋陀羅對大乘禪法的系統介紹,使中國禪學得以不斷的發展;佛陀跋陀羅以後僧稠、僧實等人弘揚禪學,終於使習禪之風盛行於中國的大江南北。 二、禪宗學的傳承與發展 佛教中國化同步展開的禪的中國化,使禪與禪行的內涵不斷被拓展,對心性的重視在禪學中日益突出,禪與禪行也逐漸突破原有坐禪入定的藩籬而趨向於觀心守心、隨緣安心。南朝時期的寶志和傅大士之禪就表現出了新禪風的趨向,而菩提達摩則成為印度禪向中國禪過渡以及中國禪宗創立的關鍵性人物。他主張「藉教悟宗」,將「開悟」作為修禪的重點,這成為後來中國禪學和禪宗發展的方向。 初祖菩提達摩傳法以《楞伽經》為「印心」。在達摩門下有以《楞伽經》相傳授的楞伽師,他們的禪法也就被稱為「楞伽禪」。其中就有達摩的得法弟子,後來被奉為禪宗二祖的慧可。慧可繼承了達摩禪法的特色,同時也有一定的般若思想,他對達摩的禪法是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特別是他從體用一如的觀點出發,強調了修行實踐上的自度自證,自我解脫。 二祖慧可傳法於僧璨,被奉為禪宗三祖。據現在資料,僧璨作有《信心銘》一書,他在進一步強調不取不舍、絕言忘慮的基礎上,發展了達摩禪法所要求的隨緣而行,提倡一種放之自然、任性逍遙的修行生活,把佛教的「萬法一如」、「即心即佛」與中國傳統的人生哲學理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達摩一系的禪法更加適應了中國人禪修的需要。 三祖僧璨傳法於道信,被奉為禪宗四祖。此後達摩系的禪法逐漸傳至般若三論思想盛行的南方地區,僧璨的得法弟子四祖道信開「東山法門」,進一步從理論上對般若與楞伽的會通加以論證,並廣泛引用了包括《金剛經》在內的大量佛教經論,提倡各種因人而宜的禪法,更好地適應了眾多修禪者的需要,使中國禪宗得以初步形成。四祖道信在達摩系禪法的展開中及中國禪宗的創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所處的地位是十分值得重視的,他可以說是中國禪宗的實際初創者。道信不僅奠定了禪宗思想的理論基礎,而且在組織形式和禪修生活方面,也都具有禪宗初具宗門的一大特點。 四祖道信傳法於弘忍,被奉為禪宗五祖。道信的禪學思想以般若實相與楞伽心性的結合為基礎,同時以「一行三昧」為安心禪法,圍繞「心」之體用而提出了知心體、知心用和守一不移等五種方便法門,在這五種方便禪法中,既容納了傳統禪法的修心內容,又以般若空觀發揮了慧可、僧璨禪法中即心即佛、萬法一如的思想,對後來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特別是道信把達摩禪法的隨緣逍遙的修行觀,置於當下即是自然之心的基礎上,從而提倡「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這樣一種隨心自在、無礙縱橫的修行生活,成為後來中國禪宗修行的一種方式和基本態度。道信付法於五祖弘忍,弘忍進一步發展了「一行三昧」的禪法而完成了「東山法門」的建立。 五祖弘忍繼承道信衣缽後,到了黃梅雙峰東山建立道場,以後在憑茂山傳法二十餘年,接引四方學眾,善巧化導,法門大啟,根機不擇地普遍傳授,弘揚佛法,改革禪法,發展禪學,創建中國化的禪宗,被人譽為「法妙人尊」。並繼承發展了道信的禪學思想和禪法的方便,規模空前,使憑茂山成為當時全國重要的禪學中心。由於憑茂山在道信弘法的雙峰山東去不遠,因而又稱「東山」,弘忍的禪法也因此而被稱為「東山法門」。這里的「東山法門」其實不僅僅是指弘忍一個人的禪法,而是包括了道信的禪法,因為弘忍的禪法是對道信禪法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建立東山法門是中國禪宗正式形成的重要標志。 其門下弟子(出家),根據記載的共有28人,其中一時稱「南能北秀」的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最為出名。他們各化一方,遂使東山法門傳播全國,使達摩一系禪學迅速發展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從此,中國禪宗已經真正形成,並且興盛起來。 五祖弘忍傳法於惠能,被奉為禪宗六祖。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以惠能為代表的「南宗」和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由於惠能系的禪法主要流傳於中國南方,神會又以菩提達摩「南天竺一乘宗」正傳自詡,而不許神秀門下「妄稱南宗」,因此,惠能系便獲得了「南宗」的稱號,而主要流傳於中國北方的神秀一系則被稱為「北宗」。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和以惠能為代表的「南宗」成為中國禪宗的兩大基本派別。安史之亂以後,盛極一時的神秀北宗逐漸趨於衰落,但仍綿延發展了百年之久。至唐武宗滅法,以寺院為主要依託的北宗禪才完全衰落下去。而保持山林佛教特色的惠能南宗一系則逐漸在全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F. 禪說的禪的起源
當然這個問題只能簡單地講,不能夠展開講。要展開講,這六天專門講禪的起源也講不清楚、講不明白。同時,像那樣講是比較學術化的方法,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場合不太適合。
關於禪的起源,我想分兩點來說明:一是在印度,一是在中國。大家知道,在印度,禪的起源是說,佛到了晚年臨於涅槃之際,有一天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麼。此時此刻,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在這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所說的禪的起源。當然這個公案 的用意,只是就禪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一件事提出,不能用我們 現在人歷史的、考證的眼光來看。有這件事,還是沒有這件事,究竟是歷史還是傳說,和禪都沒 有什麼關系。因為禪要說明的既不是歷史,也不是傳說,即使是歷史也說明不了禪。所以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這個公案就是禪在印度的起源。摩訶迦葉尊者是西天禪的第一祖,一直傳到菩提 達摩第二十八祖。
菩提達摩到中國來傳法,他既是西天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國的初祖,他的傳法經歷了許多的坎坷。達摩大師到中國來的時候正是中國佛教義理盛行的時期,義理的規模基本上具備了。在這樣一種環境下,達摩大師要來中國傳「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禪法就有相當的困難。達摩祖 師到了南京,跟梁武帝一席問答,相互之間不能默契。所以他只有辭別金陵,沿著往長安的路線 直抵河南嵩山。在那裡,九年面壁,等一個人來。從九年面壁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大家可以想 見當時弘揚禪宗法門的艱難。經過九年的時間,才有一位神光二祖到嵩山去依止達摩禪師,求安心法門。神光後來叫慧可,是由菩提達摩給他改的名。這個公案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佔用過多 的時間來講了。
慧可從達摩那裡得到安心法門,這就是中國禪宗的開始,經過兩百多年才傳到了六祖惠能。在六祖以前都是一個人傳一個人,所謂六代傳燈,這六代基本上是單傳。為什麼是單傳?並不是不想多傳,而是難得其人。這當中,從二祖到三祖、四祖,都是信受的人很少。
四祖就是黃梅雙峰山的道信大師。最近四祖道信禪師的道場正覺禪寺,在本煥老和尚的主持下,經過四年多的時間得到全面的復興。那個地方非常好,是一個出人才的地方。從四祖開始才開了一個道場,建立了傳法的基地,而且據文獻上描述,四祖是「大敞禪門,廣接徒眾」。就是說禪宗到了四祖,才真正逐步地打開了局面。
從四祖開始,不但是傳法打開局面,在生活資源方面,他也另闢蹊徑,自耕自食,自己來養 活自己,才真正走出傳法的困境。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廣大的信眾資源都是在弘揚教義的法師們 掌握之下,傳心地法門在當時還不能夠被很多的人接受。沒有信眾資源,在生活上一定是很困難 的。在中國托缽乞食行不通,又沒有信徒資源,怎麼辦呢?在山區里只能自耕自食。四祖的道場號稱住有1500人,自己開田,自己種糧食,自謀生活。由此以後,四祖傳五祖,五祖傳六祖,才真正使禪宗在中國開了花。中國禪宗的起源大略如此:達摩祖師開其端,二祖三祖承其緒,四祖 五祖六祖正式開創一個規模。六祖以後,禪宗才得到了廣泛的發展,這期間經過二百多年艱苦的傳法階段。中國禪宗的起源大略如此。
那麼禪到底是什麼?作為禪宗的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它是離開語言文字的,不是用邏輯思維可以解決的問題,只能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提示一下。至於究竟什麼是禪,或禪是什麼,還得我們自己切身去體會。
G. 禪宗的發展歷史主要分哪幾個階段
唐朝是文化的大熔來爐 禪宗自是在唐代由印度傳入我國的 不過是在玄奘取經之前 唐朝重視文明 全民受教育程度高 也接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文化
咽 王維晚年崇尚歸隱 一心想遁入空門 全詩的前三聯皆為景的描寫 後一聯則重於禪之理 清新淡雅 極富韻味 心想一人獨隱山中 與美景做伴 何嘗不為一種樂趣呢
H. 幫我簡述禪宗的發展歷史~,現在還有禪宗嗎
禪宗,又稱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版佛教權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求達到這種境界,這又稱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
少林寺啊
I. 禪宗禪宗的來歷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階段。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古印度僧人菩提達摩為初祖。它源自於達摩禪、形成於惠能禪、盛興於曹溪南禪。禪宗學以「靜中思慮」為修習的方法,以證悟本自心性,尋得佛心,故亦稱「佛心宗」。此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仍有經典作為傳法的依據,即《楞枷經》、《金剛經》等。唐代時期禪宗大為盛興,當時又分出「牛頭禪」一派;至五祖弘忍時代,而又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禪宗得以迅速發展,以致後來成為中國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階段。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古印度僧人菩提達摩為初祖。它源自於達摩禪、形成於惠能禪、盛興於曹溪南禪。禪宗學以「靜中思慮」為修習的方法,以證悟本自心性,尋得佛心,故亦稱「佛心宗」。此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仍有經典作為傳法的依據,即《楞枷經》、《金剛經》等。唐代時期禪宗大為盛興,當時又分出「牛頭禪」一派;至五祖弘忍時代,而又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禪宗得以迅速發展,以致後來成為中國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 一、禪宗學的形成過程 中國禪宗的出現是與菩提達摩來中國弘傳禪法聯系在一起的。南印度的菩提達摩於劉宋末或齊梁時代來華傳「南天竺一乘宗」之禪法,被奉為中國禪宗的東土初祖。其傳承則一直上溯至傳佛心印的摩訶迦葉。據說昔日在靈山法會上,大梵天王向釋迦牟尼佛獻上了一枝金色波羅花,世尊即「拈花示眾」。大眾不解其意,皆默然無語。唯有佛陀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心領神會「破顏微笑」。世尊便將「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正法眼藏」的微妙法門傳給了摩訶迦葉。這就是禪門著名的「拈花微笑」的典故。禪宗根據此尊摩訶迦葉為印度初祖。此後,歷代祖師「以心傳心」,傳至菩提達摩為第二十八代。達摩來到東土以後,又依次傳法於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此即稱為「東土五祖」。後來道信、弘忍之禪法,稱為「東山法門」。其實,禪宗發展到「東山法門」之時,才真正算得上初期創立。五祖弘忍門下,出現了惠能與神秀兩位大弟子,禪宗又分化為惠能南宗和神秀北宗這兩大基本派別。惠能被視為禪宗正脈,是達摩以來「以心傳心」的第六代祖師,世人稱為「六祖」。六祖以後,南宗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惠能門下形成了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三大系。青原系和南嶽系下又進一步演化出「五家七宗」,從而禪宗在全國形成了很大的規模。 禪宗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有一個演變的過程,雖然,中國禪宗的各個支派都將達摩奉為開山立宗的祖師。但實際上達摩並不是最早來華弘傳禪法者。在達摩來華之前,禪宗學已在中土傳播,根據《高僧傳》和《續高僧傳》的記載,在達摩以前或與達摩同時,從事禪宗經典翻譯,或修持禪學、傳授禪法者人數不少。從歷史上看,禪宗學在兩漢時期就隨著佛教的東漸而傳入中土。一般認為,最早來華傳譯佛經的主要是安世高和支婁迦讖,他們在分別翻譯小乘說一切有部的理論和大乘般若學的同時,也翻譯出了數部禪宗經典,把大小乘禪法介紹到了中國。由於安世高所傳的小乘禪學理論和禪修方法都與當時社會上盛行的神仙道術相近,因而在中土最早得到了流傳。隨著魏晉玄學的盛行,大乘般若學和禪宗學才相繼而發展起來。早期大、小乘禪學的傳播不僅使中土人士對佛教禪學的了解日益全面,也為日後達摩祖師的禪法展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中國化的禪學宗派的創立奠定了有利的條件。漢代得到流傳的小乘安般禪,雖然也主張「止觀雙運」,但實際上發生影響的則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禪數息」的形式與方法。就整個漢魏時期而言,中土的習禪之風也並不是很盛行。隨著大乘般若學的繁榮與興盛,禪法逐漸走向與大乘義學相結合的道路,東晉時期的道安、慧遠等人對般若與禪觀的會通,鳩摩羅什及其弟子對般若禪的弘傳,促使「禪智雙運」成為時代的風氣。魏晉以來,各種禪宗經典的相繼譯出,又為依教修禪進一步提供了方便。晉宋朝時期的竺道生等人對心性論的發揮,則為自心真性的禪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通達禪學的佛陀跋陀羅對大乘禪法的系統介紹,使中國禪學得以不斷的發展;佛陀跋陀羅以後僧稠、僧實等人弘揚禪學,終於使習禪之風盛行於中國的大江南北。 二、禪宗學的傳承與發展 佛教中國化同步展開的禪的中國化,使禪與禪行的內涵不斷被拓展,對心性的重視在禪學中日益突出,禪與禪行也逐漸突破原有坐禪入定的藩籬而趨向於觀心守心、隨緣安心。南朝時期的寶志和傅大士之禪就表現出了新禪風的趨向,而菩提達摩則成為印度禪向中國禪過渡以及中國禪宗創立的關鍵性人物。他主張「藉教悟宗」,將「開悟」作為修禪的重點,這成為後來中國禪學和禪宗發展的方向。 初祖菩提達摩傳法以《楞伽經》為「印心」。在達摩門下有以《楞伽經》相傳授的楞伽師,他們的禪法也就被稱為「楞伽禪」。其中就有達摩的得法弟子,後來被奉為禪宗二祖的慧可。慧可繼承了達摩禪法的特色,同時也有一定的般若思想,他對達摩的禪法是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特別是他從體用一如的觀點出發,強調了修行實踐上的自度自證,自我解脫。 二祖慧可傳法於僧璨,被奉為禪宗三祖。據現在資料,僧璨作有《信心銘》一書,他在進一步強調不取不舍、絕言忘慮的基礎上,發展了達摩禪法所要求的隨緣而行,提倡一種放之自然、任性逍遙的修行生活,把佛教的「萬法一如」、「即心即佛」與中國傳統的人生哲學理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達摩一系的禪法更加適應了中國人禪修的需要。 三祖僧璨傳法於道信,被奉為禪宗四祖。此後達摩系的禪法逐漸傳至般若三論思想盛行的南方地區,僧璨的得法弟子四祖道信開「東山法門」,進一步從理論上對般若與楞伽的會通加以論證,並廣泛引用了包括《金剛經》在內的大量佛教經論,提倡各種因人而宜的禪法,更好地適應了眾多修禪者的需要,使中國禪宗得以初步形成。四祖道信在達摩系禪法的展開中及中國禪宗的創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所處的地位是十分值得重視的,他可以說是中國禪宗的實際初創者。道信不僅奠定了禪宗思想的理論基礎,而且在組織形式和禪修生活方面,也都具有禪宗初具宗門的一大特點。 四祖道信傳法於弘忍,被奉為禪宗五祖。道信的禪學思想以般若實相與楞伽心性的結合為基礎,同時以「一行三昧」為安心禪法,圍繞「心」之體用而提出了知心體、知心用和守一不移等五種方便法門,在這五種方便禪法中,既容納了傳統禪法的修心內容,又以般若空觀發揮了慧可、僧璨禪法中即心即佛、萬法一如的思想,對後來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特別是道信把達摩禪法的隨緣逍遙的修行觀,置於當下即是自然之心的基礎上,從而提倡「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這樣一種隨心自在、無礙縱橫的修行生活,成為後來中國禪宗修行的一種方式和基本態度。道信付法於五祖弘忍,弘忍進一步發展了「一行三昧」的禪法而完成了「東山法門」的建立。 五祖弘忍繼承道信衣缽後,到了黃梅雙峰東山建立道場,以後在憑茂山傳法二十餘年,接引四方學眾,善巧化導,法門大啟,根機不擇地普遍傳授,弘揚佛法,改革禪法,發展禪學,創建中國化的禪宗,被人譽為「法妙人尊」。並繼承發展了道信的禪學思想和禪法的方便,規模空前,使憑茂山成為當時全國重要的禪學中心。由於憑茂山在道信弘法的雙峰山東去不遠,因而又稱「東山」,弘忍的禪法也因此而被稱為「東山法門」。這里的「東山法門」其實不僅僅是指弘忍一個人的禪法,而是包括了道信的禪法,因為弘忍的禪法是對道信禪法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建立東山法門是中國禪宗正式形成的重要標志。 其門下弟子(出家),根據記載的共有28人,其中一時稱「南能北秀」的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最為出名。他們各化一方,遂使東山法門傳播全國,使達摩一系禪學迅速發展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從此,中國禪宗已經真正形成,並且興盛起來。 五祖弘忍傳法於惠能,被奉為禪宗六祖。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以惠能為代表的「南宗」和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由於惠能系的禪法主要流傳於中國南方,神會又以菩提達摩「南天竺一乘宗」正傳自詡,而不許神秀門下「妄稱南宗」,因此,惠能系便獲得了「南宗」的稱號,而主要流傳於中國北方的神秀一系則被稱為「北宗」。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和以惠能為代表的「南宗」成為中國禪宗的兩大基本派別。安史之亂以後,盛極一時的神秀北宗逐漸趨於衰落,但仍綿延發展了百年之久。至唐武宗滅法,以寺院為主要依託的北宗禪才完全衰落下去。而保持山林佛教特色的惠能南宗一系則逐漸在全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用參究方法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亦稱"佛心宗"。相傳為菩提達摩(南朝宋末人)創立,下傳慧可、僧璨(can)、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時稱"南能北秀"。北宗主張"佛塵看凈"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佛學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後世禪宗流入禪語機鋒、呈口舌之辯,違反了禪宗的本意。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於中華氣功學的理論和方法有巨大貢獻。禪宗,屬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傳說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因早期不立文字,又稱「佛心宗」. 起源傳統說法 據佛經《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載,佛陀在靈鷲山為眾人說法時,閉口不言,拈花而立。全場只有摩訶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就在眾人不明的情況下,佛陀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傳給了摩訶迦葉尊者。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與摩訶迦葉」,因此摩訶迦葉尊者為西天(印度)禪宗第一代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秉承世尊衣缽,將法脈傳給二祖阿難尊者,法脈迭傳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祖師,達摩祖師秉承師父般若多羅尊者的囑咐,來到中國弘法,成為中土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於中國南朝劉宋時,乘商船到達廣州,從學於求那跋陀羅,後以四卷《楞伽經》教授弟子,屬當時的楞伽師之一。達摩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建康(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當時梁武帝一心欽慕佛法,不論是建寺、造經、供僧,皆不遺餘力,因而自認很有功德。達摩卻一語道破,告訴梁武帝毫無功德。因雙方會晤不契,達摩「一葦渡江」,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傳人。後傳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唐高宗鳳儀二年(677年),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影響漸大。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洛陽的明定南北總是非大會上,惠能弟子神會辯倒北宗,使得曹溪禪宗樹立了全國性的影響。 惠能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惠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達於極盛。禪宗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 近代學者胡適在《荷澤大師神會傳》中曾有考證印度禪的這二十八祖的法脈是後人杜撰的。敦煌本《六祖壇經》沒有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法脈的記載。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法脈的記載。近年來,中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六祖壇經》的基本內容代表了惠能的思想,同時其中可能也有後人增益的成分。歷史源流 禪宗的這個「禪」字本來是從梵文「禪那」音譯而來,意為「靜慮」、「思維修」。它是指一種精神的集中,一種有層次的冥想,小乘佛教將它分成毗婆舍那(Vipassana,意為觀、慧)與奢摩他(Samadhi,又譯為止、定、禪定、心一境性)二者。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它也是大乘六波羅密之一。安世高漢譯出的經典,是最早傳入的小乘禪修經典。其後鳩摩羅什及佛陀跋陀羅譯出更多大小乘禪修經典,但賦與它大乘的意義,是指對本體的領悟,或是指對自性的徹見,這是大乘禪觀傳入中國的開端。根據這些經典教授學習禪定方法的僧人,被稱為禪師。他們可以被視為中國禪宗的先驅,但是真正的禪宗建立者,則是菩提達摩。 禪宗早期的先驅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羅及其門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義上,他們與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有密切的關系,在修持上,他們重視頭陀行與禪定。菩提達摩為求那跋陀羅門下,為最早的楞伽師之一。他將楞伽宗傳播至中國北方,落地生根,成為一個獨特的門派。 禪宗另一個源流則是受到三論宗與天台宗影響,在中國南方地區所發展出的般若南宗,其領導者為牛頭法融,因此又稱牛頭宗。禪宗四祖道信,結合了楞伽宗的清凈佛性說與牛頭宗的中觀看法,遂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宗派-禪宗。 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六祖惠能大師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凈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凈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凈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禪為務,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鑒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至於現代禪宗的發展,仍有待觀察。 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宏法。因受嬉皮士運動影響,歐美人士嚮往東方文化,禪宗在歐美大受歡迎,遂將日本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禪宗在歐美大多被認為是日本的產物,至於中國禪宗反而湮沒不彰。
J. 佛教的發展史
3038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這是中國近代禪宗高僧虛雲大師提倡的版,現在權的主流是說2554年)我們把釋迦佛稱為佛祖,世尊,佛陀。世尊成佛後,天帝遙請世尊說法,世尊講經四十九年,然後示現圓寂。僧人在西周時已經來過中國,漢朝時傳入中國,佛教在中國慢慢分為五宗,南北朝時禪宗祖師達摩把禪宗傳入中國,為禪宗初祖,傳到六祖慧能後發揚光大,並分為禪宗也分為五宗,唐宋時期,禪宗在中國比較興旺,元朝以後由於人們的根基沒有古人的好,凈土宗開始比禪宗傳播得快。近代凈土宗的有印光,禪宗有虛雲,宣化上人等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