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十大名鎮都包括哪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江蘇省崑山市周庄鎮、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浙江省嘉善縣西塘鎮、浙江省桐鄉市烏鎮、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重慶市合川區淶灘鎮、重慶市石柱縣西沱鎮、重慶市潼南區雙江鎮。
1、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
靜升鎮坐落在風景秀美的綿山腳下,依山傍水,一條大街橫貫東西,九溝、八堡、十八街巷散布於北山之麓。2003年,被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聯合命名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並位居榜首;同年又被建設部確定為首批全國重點小城鎮之一。
2、江蘇省崑山市周庄鎮
周庄位於蘇州崑山,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於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周庄歷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有獨特的人文景觀,是中國水鄉文化和吳地方文化的瑰寶。
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
甪直(lùzhí)鎮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是一座與蘇州古城同齡,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中國水鄉文化古鎮;該鎮位於蘇州城東南25公里處,是吳中區的東大門,北靠吳淞江,南臨澄湖,西接蘇州工業園區,東銜崑山南港鎮。
4、浙江省桐鄉市烏鎮
烏鎮,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地處江浙滬「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蘇州均為60公里,距上海106公里。屬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縱橫交織,京杭大運河依鎮而過。
烏鎮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5A級旅遊景區,素有「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之譽,擁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鎮史。
5、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
古田鎮隸屬於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位於上杭縣東北部、梅花山南麓,地處新羅、上杭、連城三縣(區)結合部。
相傳,古田的得名是因境內五龍村有一丘田為古代最早開辟而得名。古田鎮是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所在地,又是梅花山AAAA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入選2003年建設部和文物局評選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第一批)名單。
② 每個鄉鎮有哪些部門
一、財政所
1、、負責對鄉鎮國有資產的購置、登記、處置進行管理,確保鄉鎮國有資產安全和保值增值;
2、、負責對農民負擔進行監督管理;
3、、貫徹黨和國家財經方針政策,嚴格執行財政法規和財經制度,監督鄉鎮范圍內各單位的財務活動;
4、認真完成上級主管部門和鄉鎮交辦的其它事項。
二、土地所
圍繞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自身業務工作,宣傳工作到位,行風廉政建設目標明確,措施落實,工作人員無違法、無違紀、無違示,積極完成所在鄉鎮有關中心工作和市局布置的各項業務工作。
三、經管站
1、積極宣傳有關農村的法律、法規、政策;
2、嚴格執行農村興辦集體生產公益事業的「一事一議籌勞籌資」的審批程序和事後監督工作;
3、做好日常的會計業務培訓和人員管理工作;
4、做好農村的「三資」管理工作;
5、認真做好財務公布和監督檢查工作;
6、做好信訪工作和違法違紀案的調查取證處理工作;
7、認真按時完成上級有關部門的報表工作;
8、積極配合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完成黨委、政府交給的其他各項工作。
四、水管站
1、搞好農村水利建設、水土保持提供技術與管理保障;
2、搞好農村水利工程(規劃、勘測、設計);
3、搞好農村水利新技術示範推廣;
4、承擔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委託的代收和協助管理各項水行政事業性收費等。
五、計生辦
1、開展計劃生育業務培訓和計劃生育「三結合」活動;
2、協同有關部門加強本鄉流動人口管理,定期組織育齡婦女檢查;
3、承辦計劃生育來信來訪;
4、為搞好計劃生育提供技術指導。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生育指導與避孕咨詢、婚前保健與醫學檢查、婚前咨詢與新婚保艦避孕方法使用與知情選擇。
(2)每個鄉鎮都有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鄉政府構具有黨委和政府兩種職能,黨委領導政府工作。主要是政治思想和方針政策的領導,幹部的選拔,考核和監督,經濟和行政工作中重大問題的決策。鄉政府是基層國家行政機關,行使本行政區的行政職能。
參考資料
網路-鄉政府
③ 關於河南的文化,歷史。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1.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洛陽東郊12公里處,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是佛教傳入我國後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歷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相傳東漢明帝劉庄夢見一位金人在宮殿上空盤旋,遂派人前往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天竺(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永平十年,漢使梵僧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回洛陽,翌年建寺。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勞,故取名白馬寺。建成之後,又經宋、元、明各朝重修,才形成今日的規模和布局。白馬寺的由來據說是漢明帝夢見金人,臣圓夢稱佛故派人取經。因為佛經是用兩匹純白的馬馱回來的,寺院建成後,起名為「白馬寺」。 2.盧舍那大佛 石雕,始建於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 這座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龍門西山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咸亨三年開始修建的,共化了三年零九個月完成。它供奉的主神為盧舍那佛,「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民間又稱他為報身佛,除此之外還有肋侍菩薩兩尊,佛弟子、金剛、神王各兩尊,高度則逐漸降低,造成一種眾星捧月的效果。 整個像龕東西進深38.7米,南北寬33.5米,由西京實際寺善導禪師等人主持修建。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頭部高4 米,發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睜半合,俯視著腳下的芸芸眾生,嘴邊微露笑意,顯出內心的平和與安寧。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著威嚴,威嚴中又有著一種神聖與威武,是一個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的典範。大佛端坐於八角束腰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背光華美而富於裝飾性,烘托出主像的嚴整圓潤。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臨下,使前來瞻仰的人們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見到大佛,增添了人們的崇敬之感。盧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雖然手足有些殘破,但其整體所顯示的當時佛雕的高超技藝仍令人嘆服。 3.河南博物館(現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是我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院之一。其前身為河南省博物館。1927年7月,在馮玉祥將軍的極力主張下,成立了"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會,館址設在開封市三聖廟街。 4.二七紀念塔,位於鄭州市二七廣場,是為紀念二七工人大罷工而建。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各站工人在鄭州普樂園(今二七紀念堂),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由於遭到封建軍閥的阻撓和破壞,大會決定在2月4日舉行全線總罷工。2月7日軍閥吳佩孚、肖耀南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對鄭州、江岸、長辛店的罷工工人進行了殘酷鎮壓。全線工人同仇敵愾,不怕犧牲,同反動派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在這場斗爭中,共產黨員、工人領袖林祥謙、施洋以及高斌等40多人被殺,300多人負傷,激起了全國工人大罷工的革命怒潮。這就是有名的「二七大罷工。 1925年2月7日,京漢鐵路工人在鄭州召開全路工人代表大會,庄嚴宣布:恢復京漢鐵路總工會。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於1926年10月15日,又殺害了鄭州分會負責人汪勝發、司文德,並把二位烈士的頭顱懸掛在「長春橋」(今二七紀念塔地址)的電線桿上。但是,英雄的鐵路工人並沒有被嚇倒,他們繼續戰斗著。「二七」大罷工的偉大斗爭,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為了紀念這次偉大的罷工運動和「二七」烈士,繼承和發揚「二七」光榮革命斗爭傳統,1951年,在原「長春橋」舊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廣場,當時場內建一座15米高的木製紀念塔。1971年改修成現在的塔式。二七紀念塔,為雙身並聯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層(包括底座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塔式新穎、獨特,雄偉壯觀,具有中國民族建築的特點。鍾樓上高矗一枚紅五星。塔內陳列有「二七」大罷工的各種歷史文物、圖片、文字資料。塔底層有地道穿廣場與道口相通;登塔遠眺,全市風景盡收眼底。「二七紀念塔」是鄭州市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內外遊客必游之地。 河南文物古跡 河南文物古跡非常豐富,目前共發現各類有價值的文物點28168處,其中有51處(54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政府已公布第一、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527處(參見 河南省博物院)。1999年初,省政府同意公布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614處。河南共有7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即洛陽、開封、安陽、南陽、商丘、鄭州、浚縣。另外還有21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即許昌、禹州、濟源、淇縣、沁陽、淮陽、汝南、新鄭、新縣、朱仙鎮、荊紫關鎮、竹溝鎮、社旗、濮陽、湯陰、衛輝、睢縣、鄧州、陳橋、登封、鞏義。 八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即出現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殷商時代安陽附近出現了相當發達的文明。自周至宋又先後有10多個朝代在河南建都,因而文物古跡遍布全省,成為河南主要旅遊資源。如:上古文化遺址,太昊陵、東周王陵、北宋皇陵等古代陵墓,古陽城、夏台、姜里城遺址、龍亭等古代城池、宮庭建築遺址,蘇秦故里、玄奘故里、杜甫故里等名人故居,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龍門石窟等遺存,周公測景台、觀星台等古代天文設施,洛陽太學、嵩陽書院、應天府書院等古代學府。自唐而盛的少林武術,源於明初的陳氏太極拳,影響極廣。中嶽嵩山、滾滾黃河、清涼世界雞公山、奇特的岩溶洞穴等,則是主要自然旅遊資源。
④ 中牟縣有幾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哪些村
中牟縣有11個鄉鎮,分別是刁家鄉、韓寺鎮、官渡鎮、狼城崗鎮、雁鳴湖鎮、大孟鎮、萬灘鎮、劉集鎮、鄭庵鎮、黃店鎮、姚家鎮。
1、刁家鄉轄28個村委會:刁家村、宋家村、牛家村、水沱寨村、廟張村、葛家村、西陶村、趙集村、小王莊村、白家村、東陶村、城前張村、龍王廟村、坡東李村、蓮花池村、汴家村、
藕池任村、府李庄村、豆付劉村、沃孫村、石灰窯村、韓家村、溝張村、石家村、河田村、馬家村、蔣家村、孫家村。
2、韓寺鎮轄25個行政村:郭庄、史庄、孟庄、五里崗、榮庄、大洪、大李庄、西營、馬家、劉庄、東營、郭辛庄、南崗、古城、姚家、小韓、寺後、半截樓、陳橋、東崗、潘店胡、董店、你吾崗、瓦灰郭、胡辛庄。
3、官渡鎮轄42個行政村:邵崗、十里鋪、宋庄、冉庄、邱庄、 大段庄、小孫庄、邢庄、明山廟、前庄、官渡橋、李庄、板橋、馬庄橋、趙砦、魏砦、前於、店李口、惠庄、小王莊、鄭庄、董庄、周庄、段庄、孫庄、
付庄、田莊、吳庄、下板峪、倉砦、廿里鋪、大馬砦、小馬砦、小李庄、韓庄、後董庄、水潰、黨庄、前黑砦、後黑砦、西吳、許村。
4、狼城崗鎮轄15個行政村:西狼城崗村、辛庄村、南北街村、南韋灘村、北韋灘村、北堤村、瓦坡村、青谷堆村、太平堤村、南仁村、東狼城崗村、後史庄村、 曹寨村、姚寨村、全店村。
5、雁鳴湖鎮轄12個行政村:大山、大溝、小東溝、小山嘴子、腰甸、楊木嘴子、湖東、湖北、塔拉站、前進、勝利、燒鍋。
6、大孟鎮轄29個行政村:大孟、草場、李南溪、大呂、閻堂、洪崗、岳吳庄、朱大漢、土寨、毛拐、蘆崗、棗林朱、萬勝、崔庵、灣張、沙崗王、彥崗、鄭崗、信王、李小安、大廟李、大韓庄、茶庵、余庄、岩庄店、崗頭橋、邱堂、大衡庄、王林庄。
7、萬灘鎮轄15個村委會:李顯吾村、坡崗李村、董崗村、楊崗村、沙坡池村、七里店村、油坊頭村、十里店村、毛庄村、劉寨村、王莊村、關家村、安庄村、楊家、杜灣。
8、劉集鎮轄27個行政村:三王、段庄、徐庄、賀兵馬、馮庄、魯廟、大冉庄、祥符營、賀庄、小冉庄、崗趙、朱庄、崗吳、大吳、彥庄、西楊庄、西徐庄、北周庄、馬楊、趙寨、常白、後梁、劉集、馬仙李、王莊、朱塘池、崔庄。
9、鄭庵鎮轄35個行政村:潘店寨、范庄、螺蚳湖、小杜庄、前楊、坡劉、大白庄、大庄、黑牛張、東趙、硯台寺、台前、鄭油磨、彥張、劉庄、大汾店、郝庄、六里崗、劉巧、賈庄、前李庄、
後李庄、朱博士、畢虎、徐庄、桃村李、劉圪壋、占楊、後路儉、前路儉、韓河、路庄、賈堂、常庄、小庄。
10、黃店鎮轄21個村委會:綽王村、油坊王村、庵陳村、打車李村、祥付營村、八府趙村、杓王村、段村村、黃店村、羅家村、業王村、冉家村、馬庄村、馮家村、崗陳村、西謝村、王儉村、前杜村、李村村、武家村、袁家村。
11、姚家鎮轄22個行政村:姚家村、賢文村、義和村、孟家村、牛旺村、十里河村、漿水泉村、中井村、荊山村、窯頭村、丁家村、石河嶺村、鄧家村、林家村、西蔣峪村、姜家村、龍洞村、老石溝村、徐家村、盛福村、八澗堡村、草山嶺村。
(4)每個鄉鎮都有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中牟縣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的下轄縣,鄭州市東部新城組成部分,古稱圃田、牟州,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鄰省會鄭州市中心城區,東接八朝古都開封市。
中牟縣作為鄭汴一體化的核心區域和戰略支點,處於中原城市群、鄭州大都市區、鄭州航空港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區」疊加發展區域。
中牟自西漢初置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奴隸起義萑苻澤奴隸起義、著名的官渡之戰發生地,是戰國時期道家名師列子、西晉著名文學家潘安、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等歷史名人的故鄉。
中牟縣境內地層上部為距今200萬年的新生代第四紀鬆散沉積物發育而成,沉積岩為黃河沖積物和洪積物,土壤有亞砂土和粉砂土兩大類,雜有亞砂土和黑色淤泥夾層。
受沉積初期基面不平及地質構造差異的影響,總厚度變化很大,其規律是北厚南薄,黃河大堤至縣城的厚度為350-250米,縣城以南厚度劇減,至八崗、三官廟一帶,厚度僅有30-40米。
受新華夏系構造體系的影響,城北隱伏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斷層破碎帶,構造體系對縣境的地層厚度也有影響,地層厚度變化呈西升東降趨勢。
中牟縣屬黃淮平原,土地崗、窪相間,地形復雜,地貌多變。縣北中部受黃河、賈魯河沖積影響,沿賈魯河、運糧河形成自西北向東南略呈傾斜的兩大扇形槽狀地帶。南部受伏牛山余脈影響,崗壟起伏,自馬陵崗至馬河上源形成自西南向東北的分水嶺。
全縣基本地勢是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間低的槽狀地帶。西南部最高,張庄鎮湛庄村北的紅土井為全縣最高點,海拔154米;東南部最低,韓寺鎮胡辛庄村東全縣最低點,海拔73米;相對高差81米。縣城海拔78.1米。
中牟縣屬典型的中緯度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年平均日照2366小時,年平均氣溫14.2℃。全年農耕期為309天,作物活躍生長期為217天,無霜期為240天。
中牟縣水資源比較豐富,全縣年均降水量616毫米,年均可利用總量5.5億立方米。縣境內大小河流40餘條,有3個引黃閘,年均引黃水量3.01億立方米。
⑤ 急需一篇有關河南省歷史文化的800字左右的演講稿,求高手解答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悠久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可以鑒 史、育人、興業,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對外文化交流中,其現實意義都非常重大。
河南是個文物大省,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的中心,悠久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河南境內已明確的各類文物點有28168處,每個鄉鎮都有分部。僅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達96處之多,在全國各省市中占居第二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6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614處。世界文化遺產一處。特別是河南人文薈萃,造就了燦若星辰的歷史文化名人,象黃帝、伏羲、老子、李白、杜甫、李商隱、岳飛這些名人志士都在河南留下了不朽的業績,為中華民族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中華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在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的精神以及他們留下的大量的遺跡遺物等,是十分寶貴的文化資源,可以鑒史、可以育人,可以興業,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對外交流中,其現實意義都是非常重大的。但如何開發、利用和保護這些資源,為河南經濟建設服務,並運用文物來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樹立良好的河南形象,讓河南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河南。本文擬談幾點看法。
一、對歷史文化資源價值的再認識
文物古跡是歷史的見證,它的價值就在於它是歷史上形成的,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物質載體。"見了故物,如見其人",說明了實物表現的歷史、文化與感情,是文字的記載不能代替的。這些文化資源,能夠流傳下來的,一些是有形的,一些是無形的,它們是歷史的一面鏡子、是一種精神,可激勵人、感染人。我們今天搶救保護文物,是為了服務於人,以達到"觀今鑒古"、"古為今用"的現實目的。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在經濟、文化等許多方面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甚至對當今社會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張衡的地動儀、杜詩的水排、張仲景的方劑法、李誡的《營造法式》等,對今仍有借鑒的價值。
歷史文化資源中有許多愛國主義的生動教材。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已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中各族人民的共同旗幟。也是維系國家團結的重要的精神支柱,無論是在維護國家的統一,抵禦外來的侵略,還是在和平年代中進行經濟建設,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愛國主義等思想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史冊,不僅昭示了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發明創造的事實。而且還展現了為維護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無數英雄兒女英勇捐軀捍衛疆土的可歌可泣的史實。這面旗幟永遠激勵著炎黃子孫,使我們的國家永遠自強、自力。如民族英雄岳飛,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很多民族英雄中的一員,是南宋王朝最傑出的一名愛國將領。從開始從軍,到三十九歲被害身亡,一生的主要經歷是在抗金的斗爭中。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壯懷激烈的英雄氣概,都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積極上進的民族精神。湯陰縣岳飛紀念館,每年都接待大量的遊人,是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和反對封建迷信的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他們在介紹展示名人的同時,通過形象、生動、直觀的文物,配備輔助陳列,通過文字、圖片來豐富內容,使前來參觀學習的大、中、小學生及社會各界群眾經過潛移默化,使祖國、民族的觀念不斷得以加強。特別是加強了對青少年的教育,使他們了解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良的傳統,逐漸加深青少年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堅定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這是在其他地方體會不到的,也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現岳飛紀念館與當地學校、部隊和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相對穩固的聯系,被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命名為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是文明的窗口,發揮著教育人民、啟發人民愛國思想的作用。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在傳說時代,他是人,也是神。直到今天,黃帝的偉大業績,仍斑斑可見,仍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他開創的宏偉業績彪炳青史。千百年來對黃帝的奉祀不斷,在今河南新鄭、新密、靈寶等地留有黃帝時期大量的遺跡、遺物。因此,黃帝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我們今天祭祀黃帝,就是以"弘揚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促進祖國統一"的原則為主旨的,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在新鄭、新密、靈寶等地,相傳農歷二月初九為黃帝誕辰,每到此時,不僅附近的群眾自發舉行祭祀活動,遠自山西、陝西、湖北等地遊客也絡繹不絕。並有來自海外尋根問祖、緬懷聖德、領略黃帝文化精髓的。它不僅促進了對外文化的交流,使我們的文物古跡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風采,而且更能吸引大批的外國人來華參觀游覽。為加深世界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對河南省的了解,促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朱載育紀念館也同樣發揮著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朱載 育(1536年-1611年),是明代科學家、世界著名樂律學家。他一生潛心研究術數樂律,不僅是現代音樂理論的先驅,而且還是現代科學的開拓者。他創造36個"世界第一",被譽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人物"。他第一個發現了平均律原理;第一個創造了弦准;第一個提出了"舞學";第一個在數學上得出了求解等比數列的方法;第一個解決了不同進位制的換算方法;第一個在算盤上進行開方運算。在天文歷法方面,精確地計算出回歸年的長度值,判定出當時北京的地理緯度和地磁偏角。他一生著述甚豐,有《琴譜》、《律歷融通》、《律學新說》等已收入其名著《樂律全書》。另外還有《韻學新說》、《先天圖正誤》、《律呂正論》、《嘉量算經》等。學習朱載 育的精神,就是要以他為榜樣,為科教興國而熱愛科學,勇於奉獻,以實際行動為振興河南的科技文化事業作出貢獻。
縱觀歷史,舉不勝舉。這些名勝古跡、精美的展覽,是"一部部不分年級的教科書,一所所不放假的學校",是那樣具有永不衰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歷史這面鏡子,使我們更應該與祖國母親同呼吸共命運。要以無數的愛國仁人志士為榜樣,把祖國的前途與自已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為在和平年代鞏固江山和發展經濟,建設祖國,確立自已承擔起跨世紀任務的歷史責任。
二、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歷史文化資源是一種無價的資源,一些名人的勝跡由於保護和利用的好,不僅極大地提高所在地的知名度,同時也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即使如此,我們首要的任務還是要立足保護。所謂保護,是指防止、限制和禁止對保護對象的威脅、干擾和破壞,保證保護對象健康地可持續發展。沒有保護,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所謂可持續發展是針對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存環境。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興起的新城市主義中提出:「人類即要保護好自然的生態環境,也要保護好文化的生態環境,要保護好文化的多樣性。」「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不但有賴於保護,同時也為更好地保護創造新的經驗和物質條件。可持續發展和資源保護二者是相互聯系和互為因果的。可持續發展要以保護文化資源為基礎與資源的承受能力相協調。因此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是歷代文化的載體,它們記錄了先輩們物質文化活動,隨時給後人以激勵和啟迪。人們即使享受了最先進的現代文明,還是有追懷前輩精神之光的心理需求。近年來興起的「懷舊熱」、「文物古跡游」,就是其中的一個體現。文物保護是社會文明的標志,社會越進步,保護工作也會做得更好,這也是我們在為子孫後代的發展儲備資源。但是我們講的保護,並不是為保護而保護。為保護而保護,起不到利用文物的效果。如果這個資源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還必須要通過保護來開發。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就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其各種精神文化功能,並以此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任何沒有保護意識及科學保護措施,盲目發展文物景點,並圖一時之利的行為都將後患無窮。文化資源它是一種物質形態的精神文化和科學研究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不可取代的無價之寶,故以保護、保存為前提,以可持續利用為條件。做好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和人民賦予給我們的歷史責任,我們應當做到:「死保不保死,利用不惟利,改革不出格,發展是目的」。
河南是文物大省,各地豐富的文物古跡構成了發展旅遊經濟的寶貴資源。由於保護工作做的好的,他們依託文物古跡發展旅遊業在有些地方甚至已經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之一,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歸其原因,主要是當地有關部門本著科學慎重的態度,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讓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相輔相成地協調起來,在保護好的前題下,服從和服務於社會主義的兩個文明建設,建立以文物帶動經濟發展的新格局,使文物事業真正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如:河南新鄭不僅有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而且是黃帝的故里,並且歷史上有許多名宦如唐代裴度、宋代歐陽修、元代許衡、明代高拱等死後都葬於此。由於文化古跡之多,新鄭被稱為「露天博物館」。新鄭市對文物的保護意識特別的強,他們不僅成立了以市長和副市長為正副組長的文管會,而且在各個系統都在進行機構精簡、壓縮編制的情況下,將文保所的編制由原來的4人增加到16人。目前全市共有各級文物保護組織18個,文物保護員350名,有效地保護了新鄭這個「露天博物館」。
⑥ 西塘鎮的歷史文化
西塘歷史悠久,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
唐、宋時期就已形成村鎮。
在唐開元年間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後弦的《唐宋元明清》也是在古鎮西塘時有感而發而寫的。
到了元、明朝時,西塘憑借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發展成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窯業、米市、食品、制陶業等行業日益興旺。
西塘古鎮還有以提倡民族氣節,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體為志的南社,是在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浪潮洶涌澎湃的激盪下,於1909年11月在蘇州秘密成立的。南社的發起人是吳江著名詩人柳亞子,他在西塘發展南社社員18人,較為著名的有餘十眉、李鍾麒、郁佐梅、沈禹鍾、江雪塍等。南社是一個革命團體,它主要是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與同盟會互相呼應,成犄角之勢。一時京、滬、蘇、浙、湘甚至南洋等地不少報紙,都為南社社員所掌握。「欲憑文字播風雷」(柳亞子語),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聲勢。後來,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詩友,又組織了胥社,宗旨不變,人員不變,成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組織。胥社成員的詩文絕大多數保留了下來,這些詩和他們的「宗師」柳亞子在西塘留下的90首詩文一起,並且共同成為西塘的千古絕唱。
版本一: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
版本二:西塘鎮域東北有一個3400畝面積的湖盪,那是嘉善縣境內最大的湖泊之一。傳說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有一戶姓唐的大戶人家遷到盪邊居住,他們看到這個湖盪風景秀麗,盛產翠鳥和紅菱,這兩物為吉祥之物,又恰在祥符年間,就以「祥符」兩字稱呼這個湖盪。 關於廊街的由來,沒有官方的記 載,只有民間流傳的「為郎而蓋」和「行善而搭」兩個版本。
西塘有個開煙紙店的老闆,一天小店打烊時,見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讓他進屋來。叫花子執意不肯,老闆就拿了一卷竹簾連在屋檐上,臨時搭了個小棚讓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門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風雨,積善人家好運來。」此後煙紙店果然生意興隆。店主為感謝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個有磚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過小街直至河埠。
送子來鳳橋的傳說
據《西塘鎮志》記載,來風橋建於明崇楨十年(公元1637),清代兩度重修。相傳當初造橋時,適有一鳥飛來,市人以為祥瑞,遂取名「送子來鳳橋」。1988年改建為單孔鋼筋混凝土拱片橋。1998年重建,採用古典園林中「復廊」的形式,中有隔牆花窗,兩邊通道。據稱凡新婚情侶過此橋,男左女右,可卜貴子。又此橋赤名「滴水晴雨橋」』諧名「情侶橋」。前者能使人想起雨天的景象,在此坐憩,喝上一杯豈不更好? 坡。男子當然走台階步步高升,女子三寸金蓮小邁步,持家穩穩當當,老人們說:「新婚夫婦走一走,南則送子,北則來鳳」,要是有婚後還未得子的,不妨也來走一走。 田歌
田歌又稱吳地歌曲、子夜歌,是民間流傳下來的農村民歌,至今仍傳唱於江浙滬毗鄰地區,是太湖流域水鄉農村生活的歷史寫照。田歌是中國地方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其旋律特徵:一是自由,因為西塘地處水鄉平原,河網交錯,船行水上,對酒當歌,抒以情懷;二是清亮,優美而不失挺拔,歌詞內容多反映民間故事、農事活動,如落秧歌、放鴨歌、送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西塘田歌改編的原創音樂劇《五姑娘》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榮獲「文華獎」。
越劇
越劇是中國地方戲曲藝術之一,在西塘有著眾多的興趣愛好者,他們匯聚一起成立了西塘越劇協會,其中大多是中老年人,學越劇,唱越劇,演越劇,不僅陶冶情操,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業餘生活。每逢節日,或者廟會,或者旅遊節等喜慶日子時,他們都會用越劇來助興,不僅表演越劇名劇,而且還創作富有時代氣息的新越劇。現代著名劇作家顧錫東先生便是西塘人,他的代表作越劇《五姑娘》、《五女拜壽》、《漢宮怨》、《陸游與唐琬》深受人們喜愛。
廟會
每個地方都會有一個自己的保護神,在西塘百姓的心目中,七老爺就是他們敬仰的守護
神。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三,也就是七老爺生日的時候,當地老百姓會有隆重地慶祝儀式,廟會把七老爺的神像抬出廟門,從晚上11時許出發,經過既定的路線走,每到一處,都會迎來很熱烈的歡迎,一路上旌旗飄飄,鑼鼓震天,鞭炮齊鳴,絲竹悠揚,浩浩盪盪,直到第2天下午,才回到廟中安歇,於是開始演戲,連演三天。廟會期間,還有跑馬戲,搖燥船,盪湖船,踏白船等民間文藝活動。
從農歷四月初二的晚上開始,陸陸續續的香客從四面八方趕過來,有些是為了趕燒頭香,有些則是通宵達旦的念經、求神拜佛,祈求歲歲平安,晚上在廟內還有香客自組的社戲表演。出會定於農歷四月初三清早,出會時所抬的七老爺是他的座宮,即七老爺的塑像,出巡前,所有的綬帶、轎班都守候在暖閣,時間一到,即由4名綬帶搶出暖閣,同時有大批太保助威,出巡時按照既定的路線走,沿途設有社棚,善男信女們在七老爺休息的廠棚內迎接,社棚內還設有供桌,擺有雞、鴨、魚、時令干鮮水果等祭食,這叫迎會,另外也有各色各樣的役色,如起馬牌、開導鑼、龍虎將、紅、綠、黃、白、黑五營等,各役色分別由各業議定擔任,如龍虎將由綢布業,黑營由煤炭業擔任,一路旌旗飄揚,調龍舞獅、打蓮香等一些民間文藝匯演也會在出巡隊伍中。廟會期間,在鎮的各條街上,各種當地的文化活動也紛紛展開,打蓮香、扭秧歌、調龍舞獅、打腰鼓、盪湖船、挑花籃,人們用不同的形式來紀念這位守護神。 西塘方言,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⑦ 黃甸鎮的歷史文化
稱謂由來古時,本地多崇山峻嶺,因湍江千百年流淌沖刷,於現場鎮周邊形成開闊地帶,每到收獲季節,平坦的大甸上一片金黃,故名曰「黃甸」。歷史上為歷屆建制區、鄉、鎮行政機關所在地和經濟文化中心。相傳清乾隆年間本地財主黃天化在此設客店,客似雲來,久而成規模,遂將原場鎮由趕場埡(罐耳埡)遷至此處,以人名冠之,諧音為「黃天壩」,又曰「黃店」,後改為黃甸。
歷史沿革黃甸地處鹽亭腹心,鎮政府距縣城18公里,幅員面積103平方公里。民國時為黃天壩區;1950年設黃甸區;1955年撤並入城關、富驛、八角區;1960年恢復黃甸區,轄黃甸、定光、麻秧、利和、三元五鄉,後增轄凈銘鄉;1992年拆區並鄉,組建黃甸鎮,現轄25個村、2個社區,總戶數11478戶,總人口35870人,耕地總面積32531畝。
人文地理與雲溪、富驛、大興、林山、永泰、三元、麻秧、黃溪、玉龍、五龍等10個鄉鎮和工業園區接壤,全境呈淺丘地貌特徵,土壤肥沃。主要河流湍江全長26公里;主要交通干線義鹽路境內長23公里,成德南(成巴)高速公路境內長度11.3公里;綿西高速公路境內長10餘公里。著名文化旅遊景點道教發祥地真常觀、佛教勝地常樂寺、記錄黃帝嫘祖故事的黃閣府和功梓山、文化名人之鄉劍清故里、大樓街等。
社會發展以生態農業、商貿流通、倉儲運輸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導產業,是四川省首批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示範鎮,全省生態建設鄉鎮。2012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3.8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0.78萬元。未來五年發展規劃是: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總目標,努力建設農業強鎮、工商重鎮、宜居城鎮、暢通鄉鎮、和諧大鎮,實現團結興鎮。
犀牛傳說
犀牛簡介犀牛是陸生生物中最強壯和體形最大的動物之一,現主要分布於非洲和東南亞,是最大的奇蹄目動物,也是僅次於大象體型的陸地動物。其皮厚粗糙,毛被稀少,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獨角或雙角,體壯力大,喜獨居,是原始力量的象徵。因為犀牛角的經濟價值和葯用價值極高,它們受到人類的大肆捕殺,存量非常稀少,屬一類國際保護動物。
犀牛望月語出《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傳說犀牛原來是天上的一位神將,受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傳達起居規范,要求人們「一日一餐三打扮」,意思是注重禮儀,少食甘味。而犀牛到花花世界後被擾亂了心神,將玉皇大帝的旨意傳達成「一日三餐一打扮」,把天帝的意思全弄反了。天帝大怒,將其罰下天界勞作。由於它思念天宮生活,一到晚上就抬頭望月,這就是「犀牛望月」的緣起。
心有靈犀傳說犀角之中有白紋如線,直通兩頭,感應靈敏,有種種靈異作用,如鎮妖、解毒、分水,等等,故稱「靈犀」。後因以比喻兩情相悅、心意相通。唐代李商隱《無題》詩中「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形象描繪了靈犀的作用,成為千古絕唱。
⑧ 我國文化歷史悠久,文字上有字典,詞語上有詞典,詞源,可有否村典,村源
是啊,各鄉鎮都有檔案可查的,縣上有文化館,定期編制縣志方誌,世家大戶都有族譜的,中國歷史上這個制度還是很完善的!
⑨ 每個鄉鎮是否都有民族與宗教事務辦公室
這個沒地鄉鎮的話
沒有民族和宗教事務辦公室
因為有的地方經濟差
沒有條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