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會寧文化歷史
會寧是歷史文化古城。會寧「地控三邊,縣居四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素有「秦隴鎖鑰」之稱。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自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設置祖厲縣,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古城會寧,城辟四門,東為「東勝門」,西為「西律門」,南為「通寧門」,北為「安靜門」。城郭形如鳳凰展翅,故有「鳳城」之稱。秦始皇、漢武帝、林則徐、左宗棠、譚嗣同等曾到過會寧,留下了戍邊足跡,翰墨詩賦。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
會寧是中國革命聖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揭開了中國革命歷史上嶄新的一頁。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於此,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當時,中央領導曾在西津門樓上開過會,故於1958年將西津樓改建為紅軍「會師樓」。
為了弘揚紅軍精神,會寧人民修繕了會師樓,擴建了革命文物陳列館,並於1986年建造了高達28.78米,共11層的紀念塔,正面雕刻著鄧小平題寫的「中
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18個大字。塔內還懸有甘肅楹聯學會會長安維翰撰寫的對聯:「會一二四方面紅軍,憶井崗舉旗,遵義籌策,大渡橋
橫,金沙水拍,過草地,爬雪山,除腐惡,斬荊棘,長征途中三軍明良遇,將相和,肝膽相照,風雲際會;寧千萬億倒懸黔首,顧祖厲激浪,香林放彩,關川穗碩,
青江風徐,去郭城,穿韓砭,越溝岔,翻坡寨,枝楊鎮上全民簞壺迎,袍澤與,詩文傳捷,酒看犒師。」會寧縣大墩梁和慢牛坡還修建有紅軍長征紀念碑。
朱德、彭德懷、劉伯承、賀龍、徐向前、聶榮臻、任弼時、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留下過光輝的足跡。會寧紅軍會師舊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宣部確定的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國家安全教育基地。
B. 用一句話概括會寧會師的歷史意義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創內舉,也是中國革命由容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從此,開始了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轉變,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長征,它將成為人類歷史上堅定無畏的豐碑,它永遠是銘記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紅飄帶.
C. 追溯民間藝術,傳承會寧文化
會寧人民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見證,也是會寧地區眾多民間民族手工藝術...另一方面,資金短缺,專業人員少,也制約著會寧刺綉藝術的保護和傳承。
D. 會寧鎮的介紹
邢台縣會寧鎮位於邢台市西北郊,距縣政府8千米,鎮政府駐會寧村。面積回104平方千米,第五次人口答普查總人口 37117 人。1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鎮政府距離市區僅10公里,京廣鐵路、107國道縱貫東部,邢昔(陽)、黃(寺)褡(褳)公路、南水北調主幹渠和市規劃中北環貫穿全鎮。會寧鎮資源豐富,經濟雄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E. 會寧縣的歷史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禹貢》中屬雍州。殷、周為西羌所居。戰國至秦屬北地郡。
兩漢時,地居「絲綢之路」北線,用兵河西孔道。據《史記》記載,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厲縣(祖厲音嗟賴,以祖厲河而定名),屬安定郡,治所在今縣北郭城驛鎮,有祖厲縣故城遺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西巡到此。《漢書.武帝記》載;「(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疇,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王莽篡漢,改祖厲縣為鄉禮縣,東漢初,廢鄉禮,復為祖厲縣。安帝永初五年(前111年),遷縣治於今會寧縣會師鎮南十里鋪村窩鋪村民小組厲河之濱,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
三國時屬魏地,隸武威郡。
魏晉以來,會寧之地陷於荒蕪。西晉初廢祖厲縣。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在涼州(今武威)近側另設祖厲縣,後遷縣於郭城驛故地。
東晉十六國時,祖厲縣前後隸屬前涼、前秦、後涼、後秦、西秦5個政權。
南北朝時,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厲縣為祖居,遷址平涼境內,後在今靖遠縣境內置會寧縣,為「會寧」縣名之始。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周太祖為西魏相時,置會州會寧縣,治所在今靖遠縣東北。《元和志》載:「後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於此,土人張信謦資犒軍,太祖大悅,因置州以會寧為名」。「周太祖置會寧縣,屬會州。」會寧縣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北周屬高平郡烏蘭縣。隋屬平涼郡會寧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會寧鎮,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復為會寧縣,屬平涼郡,後改涼川縣。
唐屬會州會寧郡,所轄會寧、烏蘭二縣。貞觀八年(634年)改會州為粟州,同年又復名會州,屬關內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於吐蕃,更名「汝遮」。
宋屬會州敷川縣。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黨項人克會州,地屬西夏。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收復會州,屬熙河蘭會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築起會州新城(即今敦蝦蟆古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縣。宣和中(1120年)嘗置刺羌城於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時稱「甘泉堡」。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於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寧縣(今張城堡西寧古城)。至此,今會寧縣境內同時有兩縣(敷州、西寧)、一州(會州)。
金屬會州保川縣。又置西寧縣,屬秦州,治所在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有西寧故城遺址。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寧縣為西寧州,仍屬會州,後又降州為縣。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會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復會州。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並縣入州,屬鞏昌路,隸陝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寧地震嚴重,「詔改會州為會寧州」。
蒙古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八年(1236年),蒙古軍佔領會州。元初,遷會州治所於西寧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並西寧縣入會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詔令改會州為會寧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會寧縣,隸陝西布政司鞏昌路。會寧縣名從此沿用,歷經明、清兩代,至今600多年歷史。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隸鞏昌路。
清初隸鞏昌府。
民國二年(1913年),截府留縣,改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會寧會師期間,曾建縣蘇維埃政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屬甘肅省第九行政檢察專員公署(治所臨洮)。
1949年8月22日,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設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22日,會寧分區易名定西分區,會寧為其屬縣;1985年8月1日,會寧縣改隸白銀市至今。
1950年代初,全縣有5個區,81個鄉。1957年,陸續撤並為3區、1鎮、29鄉。1958年,建立10個人民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曾增加到40個。1965年,合並成20個人民公社、1個城關鎮。1969年,城關鎮撤銷並入城關人民公社。
1973年,增設王廟、侯川、太平、青江、馬路、草灘、掌里、土木、新莊、塬邊10個人民公社。1976年,增設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增設柴門人民公社。
1980年恢復城關鎮。1983年7月,撤社建鄉,城關鎮更名會師鎮(因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而得名),全縣共建鄉32個、鎮1個。
2000年8月,撤銷郭城驛鄉,設立郭城驛鎮。2001年9月,撤銷河畔鄉、頭寨子鄉,設立河畔鎮、頭寨子鎮。
2005年1月,撤銷桃花山、王家廟、塬邊、掌里、青江驛5個鄉,2005年9月,全縣轄6個鎮、2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284個村、6個社區、2039個村民小組、29個居民小組。
2015年,撤銷中川鄉、漢家岔鄉、劉家寨子鄉、白草塬鄉、大溝鄉、四房吳鄉、老君坡鄉、平頭川鄉,設立中川鎮、漢家岔鎮、劉家寨子鎮、白草塬鎮、大溝鎮、四房吳鎮、老君坡鎮、平頭川鎮(甘民復[2015]2號)。調整後,全縣轄14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F. 會寧名人傳記文化社會民生
概述
會寧,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帶,土地構造復雜,多以變質岩和花崗岩為基底,其上廣泛沉積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系黃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整個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全縣以祖厲河為基幹,分布樹枝狀溝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07公里的溝壑。總體南高北低,東北角、中西部有海撥2200米的山塬和峰巒。南部、中部為山地,多屬黃土堆積侵蝕長梁、梁峁地貌;北部多為川、塬地,為梁峁頂面殘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溝谷地階地貌。
折疊編輯本段基本簡介
會寧位於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總流域面積6439平方公里,會寧縣風光(20張)全縣轄24個鄉、4個鎮,58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55.8萬人,境內有漢、回、壯、哈薩克、藏、維吾爾、東鄉等7個民族,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溫帶季風性氣候,境內海拔在1500—2400米之間。國道312線、309線橫跨東西,省道靖天路、定會路貫穿南北,交通便捷,信息暢通。會寧縣位於白銀市南端,東與靜寧、西吉、海原三縣接壤,南與通渭縣毗鄰,西連定西、榆中兩縣,北靠靖遠縣、平川區。南北長約140公里,北部東西寬約90公里,南部寬約50公里,總土地面積64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6.06萬畝。縣境群山連綿,梁峁交錯,溝壑縱橫,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平均海拔2025米,年均降水量332.6毫米,年均氣溫7.9°C,年均無霜期155天。主要河流有祖厲河、葫蘆河、清水河三條。地下水系分四個水文地質單元,即大豹子川、厲河、關川河、祖厲河等四個河谷。水資源短缺,地表水大部分苦咸,乾旱是主要自然災害,霜凍、冰雹、風災、洪災、病蟲害也比較突出。行政區劃:轄32個鄉鎮,248個村民委員會。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11.34萬戶,鄉鎮總人口56.43萬人,鄉鎮從業人員29.00萬人。六通情況:有348個村通電,309個村通郵,253個村通電話,322個村通公路,9個村通自來水。文教衛生:有各級各類學校529所,在校學生159361人,教師6544人。有醫院、衛生院35所,病床683張,醫生812人。經濟指標:2004年,限額以上工業總產值3624萬元,農業總產值(現價)96270萬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91.57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9.83萬畝,糧食總產量17488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50元,財政總收入3155萬元,政支出27600萬元。名優特產:扁豆、莜麥、蕎麥、燕麥片、良穀米、黑穀米、萬里緣杏仁露、鐵木山礦泉水、發菜、白靈菇、肉鴿、羊羔肉、90道仿古地毯、HT一1型、HT一2型化學投影儀等。旅遊景點:張城堡西寧城、二十鋪村漢墓群、郭城驛鎮郭蛤蟆城、頭寨子鎮馬明心教堂、牛門洞「甘肅仰韶文化」遺址、鐵木山、會師景園、紅軍長征勝利景園。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會寧縣:據《史記》記載,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即有祖厲縣建治,屬安定郡。王莽篡漢,改祖厲縣為鄉禮縣,東漢復祖厲舊名。三國時屬魏地,隸武威郡。西晉初廢祖厲縣。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在涼州(今武威)近側另設祖厲縣,後遷縣於郭城驛故地。東晉十六國時,祖厲縣前後隸屬於前涼、前秦、後涼、後秦、西秦5個政權。南北朝時,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厲縣為祖居,遷址平涼境內,後在今靖遠縣境內置會寧縣,為有「會寧」縣名之始。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置會州,州治會寧。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會寧鎮,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復為會寧縣,屬平涼郡。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改會州為粟州,同年又復名會州,屬關內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於吐蕃,更名「汝遮」。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黨項人克會州,地屬西夏。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收復會州,屬熙河蘭會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築起會州新城(即今敦蝦蟆古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縣。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於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寧縣(今張城堡西寧古城)的建置。至此,今會寧縣境內同時有兩縣(敷州、西寧)、一州(會州)的建置。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升西寧縣為西寧州,後又降州為縣。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會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復會州。蒙古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八年(1236年),蒙古軍佔領會州。元初,遷會州治所於西寧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並西寧縣入會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詔令改會州為會寧州。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隸鞏昌路,屬陝西布政司。清初會寧隸鞏昌府。1913年,改屬蘭山道,1927年廢道後直屬甘肅省。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會師於會寧,在會寧曾組建蘇維埃政權。1944年會寧改屬甘肅省第九行政檢察專員公署(治所臨洮)。1949年8月22日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屬定西專員公署。1985年8月,會寧縣改隸白銀市至今。 會寧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禹貢》雍州之域,殷周為西羌所居,戰國至秦屬北地郡。西漢於會寧境內置祖厲縣,屬安定郡(祖厲音嗟賴,以祖厲河而定名),治所在今縣北郭城驛鎮有祖厲縣故城遺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西巡到此。《漢書.武帝記》載;「(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疇,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王莽時祖厲縣改為鄉禮縣。東漢初,廢鄉禮,復為祖厲縣。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遷縣治於今會寧縣會師鎮南十里鋪村窩鋪村民小組厲河之濱,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兩漢時期,會寧地居「絲綢之路」北線,用兵河西之孔道。魏晉以來,會寧之地陷於荒蕪。南北朝時期,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周太祖為西魏相時,置會州會寧縣,治所在今靖遠縣東北。《元和志》載:「後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於此,土人張信謦資犒軍,太祖大悅,因置州以會寧為名」。 「周太祖置會寧縣,屬會州。」會寧縣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北周屬高平郡烏蘭縣。隋屬平涼郡會寧縣,後改涼川縣。唐屬會州會寧郡,所轄會寧、烏蘭二縣。宋屬會州敷川縣。金屬會州保川縣。又置西寧縣,屬秦州,治所在今會寧縣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有西寧故城遺址。此地宋時稱「甘泉堡」。宋宣和中(1120年)嘗置刺羌城於此。貞右四年十月(1216年)西寧縣升為西寧州,仍屬會州。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並縣入州,屬鞏昌路,隸陝西行省。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寧地震嚴重,「詔改會州為會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會寧縣,隸陝西布政司鞏昌路。會寧縣名從此沿用,歷經明、清兩代,至今600多年歷史。清隸屬甘肅布政使司鞏昌府。
中華民國2年(1913年),截府留縣,會寧縣改屬甘肅蘭山道。16年(1927年),廢道後直屬甘肅省政府。25年(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寧會師期間,曾建縣蘇維埃政府。
1949年8月12日,會寧解放,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設立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22日,會寧分區易名定西分區,會寧為其屬縣。
新中國成立後,會寧縣[3]隸屬定西地區行政公署。1985年8月1日,白銀市恢復建制,會寧縣改屬白銀市。會寧縣在建國初期,全縣共有5個區,81個鄉,到1957年陸續撤並為3區、1鎮、29鄉。1958年全縣建立10個人民公社,1961年人民公社曾一度增加到40個,1965年合並成20個人民公社和1個城關鎮,1969年城關鎮撤銷並入城關人民公社,1973年增設王廟、侯川、太平、青江、馬路、草灘、掌里、土木、新莊、塬邊10個人民公社,1976年增設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又增設柴門人民公社,1980年恢復成立城關鎮,到1983年7月撤社建鄉,城關鎮更名會師鎮(因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寧會師而得名),全縣共建鄉32個、鎮1個。2000年8月撤銷郭城驛鄉,設立郭城驛鎮;2001年9月撤銷河畔鄉、頭寨子鄉,設立河畔鎮、頭寨子鎮;2005年元月撤銷桃花山、王家廟、塬邊、掌里、青江驛5個鄉,截止2005年9月,全縣共轄4個鎮、24個鄉。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遺跡
會師塔是會寧人民為了弘揚紅軍精神紀念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50周年於1986年修建,會師塔現已成為甘肅省會寧縣地標性建築。
會師塔高達28.78米。共11層的紀念塔,象徵長征途中總共經歷了11個月。塔的整體為三塔環抱,前九層分開,最後兩層合在一起。象徵著"九九歸真,三軍統一"。
正面雕刻著鄧小平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18個大字。
塔 內懸有甘肅楹聯學會會長安維翰撰寫的對聯:"會一二四方面紅軍,憶井崗舉旗,遵義籌策,大渡橋橫,金沙水拍,過草地,爬雪山,除腐惡,斬荊棘,長征途中三 軍明良遇,將相和,肝膽相照,風雲際會;寧千萬億倒懸黔首,顧祖厲激浪,香林放彩,關川穗碩,青江風徐,去郭城,穿韓砭,越溝岔,翻坡寨,枝楊鎮上全民簞 壺迎,袍澤與,詩文傳捷,酒看犒師。"一塔,象徵三軍會師勝利。
會寧會師塔會寧會師塔
折疊編輯本段重要事件
為了更好的了解民情民意、加強與網民互動交流,甘肅會寧縣人民政府於2013年05月17日 加入新浪微博。微博名稱是 會寧發布 並在當天付出了首條微博:會寧位於甘肅中部,是歷史文化名城,是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革命聖地,是享譽全國的教育名縣,是充滿希望的綠色產業基地。甘肅會寧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的 官方微博,這是政務信息公開、為民便民服務、地方形象展示、了解民情民意、加強與網民互動交流的綜合平台。敬請關注、收聽和推介!
折疊編輯本段相關新聞
折疊會寧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寧縣全面落實從嚴治黨要求,完善制度,強化措施,嚴密安排部署,扎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紀律保證。
自去年以來,全縣查處「不作為」問題16起,通報4次,給予黨紀處分2人,誡勉談話9人,受理問題線索89件,給予黨政紀處分47人。
與此同時,會寧縣積極打造網路微平台,開展「廉政書畫展、警示教育、宣講教育、『廉政一課』」等四項活動,讓黨員領導幹部接受經常性的反腐倡廉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增強黨性,提高廉政自律意識。[1]
折疊甘肅會寧將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
2016年,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暨長征勝利80周年,屆時,甘肅省會寧縣將舉辦紀念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暨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2015年4 月,經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批復,80周年紀念活動由甘肅省委、省政府和甘肅軍區的名義舉辦。目前,紀念活動總體方案已上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審批。
為加強對紀念活動的組織領導,會寧縣委、縣政府組織成立了紀念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暨長征勝利80周年活動籌備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積極籌備紀念紅軍三大 主力會寧會師暨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拓展會師舊址保護范圍,打造國內一流的紅色講解導游團隊,提高會師園和長征勝利景園知名度,提升紅色旅遊影響 力,建設甘肅紅色旅遊第一縣。[2]
G. 會寧縣的文物古跡
早在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留下了以牛門洞遺址為代表的大量地下文物,隋唐兩代絲綢之路的開通,都經過會寧,歷朝歷代的變遷,也都留下了珍貴的遺跡,成為會寧縣豐富的文化遺產。
會寧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牛門洞新石器遺址、郭蛤蟆城遺址、西寧城遺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鐵木山磚照壁、漢墓群、王莽之父王曼墓等代表的古人類墓葬近10處等。
截至2013年,會寧縣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8處,館藏各類歷史文物1075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件,二級文物72件,三級文物658件,館藏各類革命文物近20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件,二級9件,三級14件。與此同時,在省級文物保護點設立了永久性保護標志,並成立了鄉、村、社三級文物保護小組,實施對文物點經常性保護。另外,館藏還有幾十幅珍貴古字畫和5000餘冊古舊善本書。1997年,會寧縣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牛門洞新石器遺址,位於頭寨子鎮牛門洞村,面積約16平方公里。牛門洞周圍的大地梁、慶條灣、清明灣、中灣頂、華岔陰山等山樑的陰面,多為墓葬區。1920年當地秦安移民墾荒時首次出土彩陶罐。70年代農田基本建設中,發現在上述山樑深1米處,每間隔1米,即有墓穴,內有大量壺、瓮、罐、缽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紡輪等隨葬品;並在生活區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權杖頭等。文化層厚1-2米,鑒定屬馬家窯文化馬廠、半山類型。198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郭城驛鎮郭蛤蟆城遺址,該城築於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城垣內一外二,壕塹三道,夯土築成。1993年省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寧城遺址,位於翟家所張堡東,北宋崇寧五(1106年)涇原路經略使章咨築,稱甘泉堡。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於此置西寧縣,改稱西寧城。蒙元初會州州治遷於此。東中西三城相連,城牆底寬17.4米,高17米,東西長740米,南北寬500米,城北倚山,南臨祖河。有東西兩門。2003年省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H. 會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總共有哪些要全!謝謝啦!
會寧皮復影戲和會寧剪紙制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會寧舞獅、會寧剪紙、會寧皮影戲、鐵木山廟會、桃花山廟會等24項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會寧剪紙又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曹氏中醫正骨法又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I. 會寧會師的歷史意義
標志著紅軍戰略退卻的終結和戰略轉移的完成,開創陝甘寧蘇區新局面戰略階段的開始
J. 會寧最大的城市是哪座
政府駐地:會師鎮
會寧縣
城市名片:
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
西北教育名縣
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中國小雜糧之鄉
中國肉羊之鄉
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遊縣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甘肅歷史文化名城
紅軍會寧會師舊址
紅軍會寧會師樓
中國優秀紅色文化旅遊名縣
中國優秀紅色旅遊目的地
基本簡介
會寧位於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東與靜寧、西吉、海原三縣接壤,南與通渭縣毗鄰,西連定西、榆中兩縣,北靠靖遠縣、平川區。
旅遊景點:張城堡西寧城、二十鋪村漢墓群、郭城驛鎮郭蛤蟆城、頭寨子鎮馬明心教堂、牛門洞「甘肅仰韶文化」遺址、鐵木山、會師景園、紅軍長征勝利景園。
會寧概況
會寧是歷史文化古城。會寧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軍事重地,素有「秦隴鎖鑰」之稱。境內牛門洞、窠立台等地出土的文物見證,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2100多年前漢武帝時就設有祖歷縣;古絲綢之路穿境而過,沿途留下了許多重鎮驛站和城堡遺址,秦皇漢武、成吉思汗、林則徐、左宗棠、譚嗣同等皇帝重臣在會寧留下了戍邊足跡、翰墨詩賦。
會寧是中國革命聖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實現了中國革命的歷史大轉折,會寧由此名垂青史,會寧已經被列入「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中蘭州——定西——會寧——靜寧——六盤山——銀川線,同時被列入「一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中國20個紅色旅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