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政治結合材料,梅蘭芳成功訪美對現代從事京劇的創作與演出的企業有何啟示
2014年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誕辰120周年。日前,「雙甲之約——紀念梅蘭芳大師誕辰120周年巡演活動」首站演出在梅蘭芳的故鄉江蘇泰州舉辦。接下來,多出梅派經典京劇將重走梅蘭芳當年的環球演出之路。國內的上海、香港等城市,以及美國、俄羅斯、日本等當年梅蘭芳留下足跡的地方,都將再度響起從容含蓄的梅派唱腔。
這項由北京市政府主辦、北京京劇院策劃的活動既是紀念,也是推動京劇藝術的傳承和傳播、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的「重溫之旅」和「展示之旅」。這既是對當年梅蘭芳先生成功訪演的回顧,也有助於進一步思索和探尋京劇藝術繁榮發展的出路。
梅蘭芳訪美始於1929年12月,彼時恰逢世界經濟危機,然而在紐約定價6美元的戲票卻被「炒」到16美元,連紐約人都驚嘆不已。雖然梅蘭芳此前曾兩次成功訪問日本,但是與訪美相比,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使此次異域演出顯得尤為特殊。此行的目的是通過交流使中國戲曲參與到世界戲劇中去,整個過程卻無處無時不展現出自信、創新以及對市場的准確把握和高超的商業運作手法。
推陳出新,藝術創作表現與觀眾審美需求相結合,是演出成功的核心所在。出訪團隊對美國觀眾的消費偏好相對陌生,為此,當年的團隊參考了外國人、在外留學生對中國戲劇的觀感和意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粗選了一些受歡迎的劇目,然後再依據大家的意見,考慮美國人的觀賞習慣,進一步遴選。為做到「劇目精」「時間不能太久」「內容要富於變化」,不僅將劇情壓縮,廢除檢場飲場陳規,而且要求演員按照導演構思塑造藝術典型,加入英文的觀演說明等。這些「二度創作」充分體現了京劇表演的環境適應性、靈活性和創新性。
精心的前期准備和有效的交流溝通為演出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赴美演出,梅蘭芳及他的團隊進行了長達七八年的醞釀和准備,整個准備過程可以用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全面出擊來形容。首先,盡可能創造機會為來華歐美人士展示梅蘭芳表演藝術,不斷強化「梅蘭芳」這3個字在歐美人頭腦中的印象。其次,通過舉辦茶會、宴會等形式對各國人士的來訪給予積極回應,招待會上的蔬果茶點、杯盤盞箸及裝飾品,無不展示出中華文化的瑰麗精深,為出訪造勢。再次,在出訪的經費籌集、劇院落實以及宣傳准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許多嘗試具有開拓性意義。如通過國外的各種渠道,甚至僱傭美國人與美國各報館通信,介紹梅蘭芳和中國戲劇;花費了大量精力用於宣傳品製作,包括編寫《中國劇之組織》、《梅蘭芳》、《梅蘭芳歌曲譜》,各種戲劇說明書、講話稿、新聞稿等,還專門准備了用於贈送外國人的禮品。
在當時舊中國商業不發達、專業化分工欠缺的情況下,訪美團隊承擔了大量的營銷策劃任務。他們在精選演出劇目的基礎上,對每場演出的出場人員、出場順序、演出時間等各個環節都做了十分詳細的安排和精確的計算。可以看出,知識營銷、整合營銷、關系營銷等已被運用其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過程中業已蘊含並呈現出好萊塢明星制度、明星經紀人以及導演制等現代理念和方式。演出團隊對梅先生的宣傳和包裝堪比明星制度的實施。就文化經紀人和導演制來看,團隊中齊如山和張彭春的職能與當代文化經紀人、導演無二,而且表現格外出色。
總之,梅蘭芳先生訪美演出的過程堪稱一次成功而高超的商業營銷運作案例,包含了幾乎所有成功商業運作所需的理念、資源要素和行動。中國京劇由此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獲得了一種世界性的視野,並成為中國戲曲現代轉型的一個重要契機。
時過境遷,京劇市場難現當年輝煌,走出去更面臨許多困境。歸結起來,主要包括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多元文化生態無所適從,走出去信心不足;對京劇傳承與創新、藝術與市場的認識尚存較大分歧,走出去動力不足;對國外文化和市場缺乏深入系統的調研和分析,走出去准備不夠;整體市場化意識和商業化運作能力薄弱,走出去能力欠缺等。作為京劇傳承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者,通過研究對比梅蘭芳訪美演出,筆者對京劇走出去之路有如下思考:
推動院團主體多元化,放寬准入,實現京劇文化的國際戰略布局。從供求及競爭機制看,可進一步優化京劇院團主體結構、產權結構和地區結構。一方面大力推動扶持民營院團、微小劇班,另一方面不斷加強國有、馳名院團的建設,強化京劇產業各環節中的中外合作,發揮產權的激勵和約束功能,推進京劇演出服務價值鏈在不同服務貿易模式下的實現。
進行科學的市場細分和定位,強化專業分工,不斷提升京劇表演服務的效率。在面對國際市場時,要進行認真的市場調研,進行市場細分,確定目標市場,從而提供差異化的京劇表演服務。比如出國後不再只演《秋江》、《三岔口》、《鬧天宮》「老三篇」,浙江京劇團和上海戲劇學院聯合創編了實驗京劇《王者俄狄》,將經典的希臘神話劇《俄狄浦斯》搬上京劇舞台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在西班牙引起了轟動效應。此外,要依據京劇產業鏈強化專業化分工,革新京劇創作、表演模式,創新京劇人才培養模式。
培育市場中介,加強與國外的合作和聯系,推動京劇藝術的國際化發展。中介組織在國際文化服務貿易中具有尤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進入市場經濟的體系中,京劇表演已然不能局限在自身產品概念階段,而是必須被納入到一般市場運行的規律和法則下,通過市場運作達到信息傳播、效用提升和價值實現的目的。因此,應該大力加強京劇表演服務中介,積極推進與國外著名文化中介組織、經紀公司的合作。
調動各方積極性,強化對京劇市場化的扶持,努力夯實京劇藝術發展平台。用開放的視野集合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強化對京劇傳承與發展市場化的支持,包括政府在財稅方面的支持,國際相關組織對京劇傳承與發展提供的支持和便利,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部門對京劇走出去給予的信貸、出口信用保險、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版權質押等方面的支持,教育部門及有關文化組織對京劇表演、管理經營及營銷人才的培養,法律部門及組織對於京劇表演國際合作給予的法律咨詢支持等。
❷ 梅蘭芳學藝
梅 蘭 芳( 1894 ~ 1961 )
梅 蘭 芳 扮 演 京 劇
《宇 宙 鋒》 中 的 趙 艷 榮 京 劇 表 演 藝 術 家。 工 旦。 原 籍 江 蘇 泰 州, 長 期 寓 居 北 京。 生 平 事跡 梅 蘭 芳 出 身 於 梨 園 世 家, 其 祖 父、 父 親、 伯 父 均 為 著 名 藝 人 或 著 名 琴 師。 他 早 年 父 母 雙 亡, 由 伯 父 梅 雨 田 撫 養 成 人。 8 歲 開 始 學 戲, 9 歲 拜 吳 菱 仙 為 師 學 青 衣, 10 歲 首 次 登 台 演 出 織 女, 14 歲 搭 喜 連 成 班 演 出。 與 此 同 時, 他 一 面 繼 續 向 吳 菱 仙 學 戲, 一 面 又 求 教 於 秦 稚 芬 和 胡 二 庚 學 花 旦 戲, 並 刻 苦 學 習 昆 曲、 練 武 功、 練 功 等, 還 廣 泛 觀 摩 旦 角 本 工 戲 和 其 他 各 行 角 色 的 演 出, 為 日 後 的 藝 術 創 造 打 下 了 堅 實 基 礎。 中 華 民 國 二 年、 三 年 (1913 ~ 1914) 間, 他 兩 次 應 邀 赴 上 海 演 出, 上 座 率 經 久 不 衰, 盛 況 空 前。 同 時 他 觀 看 了 反 映 近 代、 當 代 題 材 的 新 戲, 對 他 的 藝 術 思 想 產 生 了 積 極 的 影 響。 從 此, 他 開 始 排 演 大 量 的 新 劇 目, 並 開 始 了 對 藝 術 的 改 革 和 創 新。
民 國 四 年 (1915) 四 月 到 五 年 (1916) 九 月, 他 排 演 了 11 出 新 戲, 有 時 裝 新 戲, 古 裝 新 戲 及 昆 曲 傳 統 戲。 積 極 挖 掘 整 理 演 出 傳 統 劇 目, 對 京 劇 藝 術 的 發 展 起 到 了 承 前 啟 後 的 重 要 作 用。 梅 蘭 芳 在 藝 術 上 的 卓 越 成 就 引 起 了 國 外 人 士 的 重 視, 曾 於 1949 年 前 兩 次 赴 日 本 演 出, 一 次 赴 美 國 演 出, 一 次 赴 蘇 聯 演 出, 向 海 外 傳 播 中 國 文 化 及 表 演 藝 術。 所 到 之 處, 觀 眾 反 應 強 烈, 受 到 高 度 評 價, 並 榮 獲 美 國 波 摩 那 學 院 和 南 加 州 大 學 的 榮 譽 文 學 博 士 學 位。 梅 蘭 芳 不 僅 是 一 位 傑 出 的 藝 術 家, 還 是 一 位 偉 大 的 愛 國 主 義 者, 1931 年,「九· 一 八」 事 變 後, 他 在 上 海 排 演 了 《抗 金 兵》、 《生 死 恨》 等 劇, 傾 注 了 愛 國 熱 情; 在 日 本 帝 國 主 義 侵 占 中 國 的 艱 苦 歲 月 中, 他 身 居 淪 陷 區, 不 怕 威 脅 利 誘, 蓄 須 明 志, 拒 絕 演 出, 靠 寫 字 賣 畫 為 生, 一 直 堅 持 到 抗 日 戰 爭 勝 利, 表 現 了 一 位 藝 人 崇 高 的 民 族 氣 節。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建 立 後, 他 赴 朝 鮮 進 行 過 多 次 慰 問 志 願 軍 演 出, 並 於 1956 年 再 次 東 渡 日 本 演 出, 增 進 了 兩 國 人 民 的 友 誼 和 相 互 了 解。 1957 年 11 月, 他 作 為 中 國 勞 動 人 民 代 表 團 的 成 員, 參 加 了 慶 祝 蘇 聯 十 月 社 會 主 義 革 命 勝 利 四 十 周 年 的 大 會。 1959 年, 他 加 入 中 國 共 產 黨, 並 以 65 歲 高 齡, 排 練 並 演 出 了 新 戲《 穆 桂 英 掛 帥》, 這 是 他 的 最 後 一 出 戲。 1961 年 8 月 8 日 因 心 臟 病 發 作, 在 北 京 病 逝。
藝 術 成 就 梅 蘭 芳 在 50 余 年 的 舞 台 生 活 中, 精 心 鑽 研, 勇 於 革 新, 創 造 了 眾 多 優 美 的 藝 術 形 象, 積 累 了 大 量 優 秀 劇 目, 形 成 了 令 世 界 人 民 矚 目 的「 梅 派」 藝 術。 他 的 藝 術 經 歷 了 三 個 不 同 的 發 展 階 段 :
從 他 開 始 演 戲 到 民 國 四 年 (1915) 左 右, 是 以 繼 承 傳 統 為 主, 演 出 的 劇 目 多 為 正 統 唱 功 戲。 在 此 期 間, 他 已 顯 露 出 卓 越 的 藝 術 才 華。
從 民 國 四 年( 1915 ) 到 抗 日 戰 爭 前 夕, 是 他 創 造 精 力 最 為 旺 盛 的 時 期。 這 一 時 期 他 不 僅 連 續 排 演 了 一 些 時 裝 新 戲, 還 致 力 於 古 裝 新 戲 的 創 造 和 傳 統 劇 目 的 加 工 整 理, 完 成 了 京 劇 旦 角 表 演 藝 術 上 的 重 大 革 新, 突 破 了 傳 統 正 工 青 衣 專 重 唱 功、 不 太 講 究 身 段 表 情 的 局 限, 將 花 旦 和 刀 馬 旦 的 技 巧 融 進 青 衣 表 演 中。 他 還 排 演 了 一 些 歌 舞 成 份 較 重 的 劇 目, 豐 富 了 京 劇 的 表 演。 並 對 舞 台 美 術、 布 景、 化 妝 和 音 樂 進 行 了 重 大 的 有 突 破 性 的 改 革, 一 直 為 後 人 所 繼 承。
從 抗 戰 勝 利 重 返 舞 台 到 逝 世, 是 他 藝 術 生 涯 的 最 後 階 段。 這 一 階 段 他 的 演 出 雖 然 不 多, 但 對 人 物 塑 造 更 富 於 內 在 魅 力, 藝 術 達 到 爐 火 純 青 的 最 高 境 界。 代 表 劇 目 有: 京 劇 《洛 神》、 《霸 王 別 姬》、 《廉 錦 楓》、 《天 女 散 花》、 《麻 姑 獻 壽》、 《西 施》、 《宇 宙 鋒》、 《貴 妃 醉 酒》、《抗 金 兵》、《梁 紅 玉》、 《穆 桂 英 掛 帥》 等, 昆 曲 有 《思 凡》、 《喬 醋》、 《鬧 學》、 《游 園 驚 夢》 等。 他 的 《游 園 驚 夢》、 《貴 妃 醉 酒》、 《斷 橋》 等 均 已 拍 成 電 影。 梅 派 藝 術 傳 人 有 李 世 芳、 張 君 秋、 言 慧 珠、 杜 近 芳、 梅 葆 玖 等。
梨園世家
--------------------------------------------------------------------------------
梅蘭芳,本名瀾,又名鶴鳴,小名裙子,群子,字蜿華,一字浣華,別署輟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原籍江蘇泰州,1894年農歷9月24日,出生於北京李鐵拐斜街一個家道中落的梨園世家。祖輩長期居留北京.祖父梅巧玲(1842一1882),為京劇名旦,嗣領四喜班,在《雁門關》中飾肖太後,因其扮相俏麗,唱作俱佳.故有"活肖太後」之稱,列為"同光十三絕」之一。父梅竹狂(1874一1897),也是天才的京、昆旦角演員,又擅崑曲,能書畫,一鱗半爪,識者珍如拱壁,因
梅蘭芳與開蒙老師吳菱仙在一起
勞累過度,26歲因年早逝。母揚長玉(1876一1908),是著名武生楊隆壽之女。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與譚鑫培長期合作的著名著師,與譚鑫培,單皮鼓手李五全稱「三絕」。梅蘭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撫養成人。
梅蘭芳在梨園世家中,自幼受到藝術薰陶。但因幼失怙恃,依靠伯父操琴微薄收入,家境並不寬裕。幼年就參加挑水、買菜、洗衣、做飯等家務勞動。六歲時正值八國聯軍侵擾北京,他備嘗顛沛流離之苦,目睹侵略者奸殺焚掠,飛揚跋扈的種種獸行,使他幼小心靈蒙受巨大刺傷,激發和培育了愛國感情。梅蘭芳幼時不是梨園世家的寵兒,也不是天資超凡的神童。他是靠常人所不及的刻苦和認真,撞開了藝術殿堂的大門,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他八歲開始學戲時,一出旦角開蒙戲《三娘教子》的唱,久久不能成誦。老師失望地說:"祖師爺沒有給你這碗飯吃!」因而罷教。這一嚴重打擊,對於一個藝術學童是很難承受的,梅蘭芳卻沒有因此灰心喪氣,動搖初衷,反而更加以勤補拙,人十我百。他決心繼承用乃祖、乃父的遺澤,重振家聲。後來他成名了,那位老師愧恧地說:"我那時真是有限不識泰山!"梅蘭芳笑著答道:"我受您的益處太多,當初要不是挨您一頓罵,我還不懂得奮發上進呢!」
圖為「同光十三絕」,左起第三人為梅巧玲
梅蘭芳九歲從吳菱仙學藝。吳菱仙是「同光十三絕"名旦時小福的弟子,早年曾搭過梅巧玲的四喜班,舊誼深厚,故對梅蘭芳倍加關切,鈿心誘導,藝術上傾囊相贈。吳菱仙乃時小福得意傳人。時小福的唱法講究字音,噴口有力。梅蘭芳學的是《三娘教子》、《二進宮》、《祭塔》、《綵樓配》、《別官》、《祭江》等一些正工青衣戲。他遵師囑先背熟唱詞再學唱腔,每次要唱二十遍到三十遍。並學會了旦角的基本動作。梅蘭芳受到了良好的啟蒙教育,並射出異常的智慧之光。
舞台藝術女性 形象光彩照人
--------------------------------------------------------------------------------
梅蘭芳編演主要劇目及扮演婦女形象概述。戲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不僅是中國著名的美男子,而且也是在舞台上扮演女性的傑出乾旦,並成為京劇旦行創世立派的第一人。他在整整五十六個春秋(1904-1961)舞台生涯中,先後塑造了許許多多、真切感人的不同時代、不同地位、不同遭遇的婦女藝術形象,頌揚善美、鞭撻美醜,美化女性,凈化之社會,世稱國劇「美神」,風靡全球。
梅蘭芳的一生,是從事藝術活動的一生,是艱苦奮斗的一生,又是美化社會的一生。他先後創作排演四百出左右的大
小劇目,有資料可查的常演劇目約在百出以上,其中既有青衣角色行當,也有閨門旦、花旦、刀馬旦以及反串小生等角色行當。他的優美的歌聲、庄靜的姿態、嫻雅的動作,塑造了為數眾多、情態各異的女性。這些舞台藝術優美的婦女形象,不是一般的婦女形象,而是以藝術的手段,創造並再現了中國女性的本質特徵和意象,處處象徵化,著力追求美,顯示了中國女性溫柔,剛烈、含蓄、高雅等特徵。茲擇編梅蘭芳經常上演的幾出主要劇目,扼要地分其類、溯其源,介紹其創演時代、人物和特點及其社會效應,以饗讀者,供作參考。
高尚的人格情操
--------------------------------------------------------------------------------
藝術家的藝術素養和道德品質,往往是密切聯系著的,藝術美和心靈美往往互為表裡,這兩者高度結合,才能產生偉大的藝術。梅蘭芳就是這樣心靈愈美藝術愈真的千秋楷模。
梅蘭芳一生律己甚嚴,他是在淳厚的家風和人民的優美道德傳統的影響下,致力於自己的道德修養的。新中國成立後,他直接受到馬克思主義的薰陶,逐步達到共座主義的道德境界。
梅蘭芳青少年時代經歷過八國聯軍帝國主義侵略、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的腐敗,自幼從平話、戲劇里知道一些愛國的故事。兩次南下,受到一些戲劇革新的影響,他懂得立身處世要辨明美醜善惡,「中國人不當亡國奴!」抗日戰爭時期,蓄須輟演的愛國主義精神,更令人敬慕,光耀千秋!
在民族危難的歲月里,梅蘭芳表現了人民藝術家高尚的民族氣節和可貴的愛國主義精神。著名畫家豐子愷先生曾感嘆:「茫茫青史,為了愛國而摔破飯碗的「優伶」,有幾人歟?」
--------------------------------------------------------------------------------
藝術使節 美的化身
--------------------------------------------------------------------------------
中國京劇是全面繼承我國戲曲優秀傳統的藝術,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學成就的戲劇文化。但很久不為外國人所重視,在茶園式的戲館里,幾乎看不到外國人的蹤跡。
梅蘭芳是第一個把中國戲劇帶到外國去演出的藝術家,最早把中國戲劇介紹給世界劇壇的戲劇家,在促進我國與國際文化交流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當時外賓到中國旅遊,往往向外交部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觀光長城;二是瀏覽頤和園;三是訪問梅蘭芳。
從20世紀20年代初到他去世前,梅蘭芳曾先後三次訪日,一次訪美,四次訪蘇,一次訪朝,數次游歷歐美亞各國,把中國人民的情誼帶給了世界人民,使中國的民族瑰寶京劇躋入世界戲劇藝術之林。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與俄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國布萊希特的戲劇藝術,並稱為世辦三大戲劇表演體系。
中國的京劇藝術
--------------------------------------------------------------------------------
京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 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後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功。微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種以微調「二簧」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昆 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在200年的發展歷程中,京劇在唱詞、念白及字韻上越來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樂器,也融合了多個民族的發明,終於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
許多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他們不僅是舞台上的主角,往往還是劇團老闆。在一出戲的創作中,編劇、導演、作曲、舞台美術設計他們通統都參與。而創作本身也是為演員度身定作,以利於最大限度的發揮演員的表演藝術。這種戲劇文化發展成熟以後,許多古老的劇種都向京劇靠攏,來求得新發展;而一些新興的地方戲曲,如上海的越劇、滬劇,北方的評劇等更從京劇中吸取養料。
這樣,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京劇也就成了外國人了解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一個窗口。
早在1919年,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就把京劇介紹到了東鄰日本。1930年,他又到美國訪問演出,並在美國獲得了文學博士的榮譽學位。1935年,他又出訪前蘇聯,在那裡與另外兩位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師——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國的布萊希特進行了交流。
繼梅蘭芳之後,另一位藝術大師程硯秋訪問了歐洲。他在德國、法國等6個國家考察了他們那裡的戲劇、音樂、電影藝術,向外國朋友介紹了中國的京劇藝術。
近年來,京劇藝術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重視。美國、日本等國的一些名牌大學還設立了專門研究中國戲曲和京劇的專業。京劇成了一種文化象徵,是絕大多數公認的"國劇".
萬人空巷看梅郎----梅蘭芳回鄉二三事
--------------------------------------------------------------------------------
世上的事,許許多多,有的稍縱即逝,有的成了永恆的記憶。1956年,梅蘭芳返鄉訪問演出,其精湛的表演藝術,圓潤甜亮的梅腔,就給泰州人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古城泰州披盛裝,「萬人空巷看梅郎。」3月7日下午5時許,梅先生剛踏上故鄉的土地,頓時,爆竹聲聲,鑼鼓齊鳴,十里長街,全城沸騰。保衛人員防止發生意外,要求司機將車開快一點,梅先生見此忙解釋道:「這是家鄉人民對我的厚愛,我應該和大家見見面。」邊說邊將身子探出車外,不停地向歡迎人群揮手致意。在通往招待所的市中心地區,他徐徐步行,頻頻招手。
梅蘭芳和夫人福芝芳、兒子梅葆玖
在泰州本家陪同下到梅氏祖墳前祭掃
--------------------------------------------------------------------------------
鄉情濃於酒,句句吐真情。梅蘭芳回鄉後,興奮地告訴人們:「北京,我有個姑母還健在,她時常叮囑我,有機會要回故鄉看看,今日如願,怎叫人不高興?」並說。「女兒葆玥有演出任務,難以分身,要是全家人來,該有多好呀!」當介紹泰州族兄梅秀冬與他見面時,梅先生拉著老人的手,無限深情地說:"大哥,我終於回家來看望你們啦!"並呼夫人、玖兒與老人相見,談了良久,情真意切。在市人民委員會召開的「歡迎梅蘭芳返鄉演出大會」上,梅先
1956年,梅蘭芳率團返故鄉
訪問演出,受到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
--------------------------------------------------------------------------------
生致詞說:「返鄉是我多少年的願望,今天居然能達到目的,怎麼叫我不高興呢?在這次回來之前,南京陳副市長(遂衡)對我說,泰州是老解放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泰州人民英勇艱苦地斗爭,立下了汗馬功勞。我聽了這句話,感到非常的驕傲與光榮,因為我也是泰州人。」
梅先生為了讓更多的人能看到自己的演出,放充個人收入,主動降低了票價。因為只演5場,故仍有很多觀眾還是買不到票。後來,乾脆在城門口和坡子街上,架起了大喇叭,實況轉播。雖說春夜寒氣襲人,但黑壓壓的人群,秩序井然,個個聽得津津有味。有個老太婆,奔波幾天幾夜,沒有買到一張票,只好站在電線桿下
收聽實況錄音,梅先生唱戲一結束,她就當即奔到梅先生退場處,最後還是未能見到梅先生。有人問她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她說:"王瑤卿老先生說過,梅蘭芳的相,程硯秋的唱,見不到梅先生的藝術形象,就是最大的憾事"。後來不知此事怎麼讓梅先生知道了,臨別前一天晚上,特意讓人送去一張票,老人喜出望外,十分激動地說:「梅大師回鄉送戲進城,送票上門,我今生今世也忘不了他啊!」臨行前梅蘭芳說:「在我有生之年,今後一定再回來看看鄉親們!」又有誰知,這是他第一次返鄉,也是他最後一次呢!泰州,銘記在梅蘭芳的心中,梅蘭芳永遠活在泰州人民的心中。
桃李芬芳
--------------------------------------------------------------------------------
一代宗師梅蘭芳,在他五十六個春秋(1904-1961年)的舞台實踐中,刻苦學習,精益求精,在努力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又勇於創新,成功塑造了眾多優美的藝術形象,首創了京劇旦行表演藝術的重要流派----「梅派」,舉世矚目,光耀千秋,是中國京劇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學者有其師,傳者有其徒」。梅蘭芳自1919年起,親傳門人數十,廣傳逾百,遍布祖國各地,乃至海外。為弘揚「梅派藝術」,振興京劇事業,我們擇梅門弟子資料陳列於此,隨著時間的進展,將不斷充實完美。
梅蘭芳教戲格言
演員幼年學藝的基本工,非常重要,這如同蓋樓房,一定要打地基,地基打得結實,房子就堅固耐久。學戲也是如此,所以青衣要從《三娘教子》、《二進宮》、《綵樓配》等, 入手。這些唱工戲,唱腔比較平正通達,做工也不多,適合小孩子學習,把這些戲演熟了,自然熟能生巧,本身就起了變化。
名稱 作 者
--------------------------------------------------------------------------------
《梅蘭芳紀念館簡介》 馮伶 劉華
《梅蘭芳演劇觀簡論》 明光
《江總書記在梅苑》 陸鎮余
《梅魂誦---紀念梅蘭芳大師誕辰106周年》 陸蔭
敬賀陸蔭同志《梅魂誦》
陸希奎
介紹梅蘭芳研究的主要學術著作
書 名 作 者 出版日期
--------------------------------------------------------------------------------
《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二、三集> 梅蘭芳著 1953年第一版1981年再版
《梅蘭芳文集》 梅蘭芳著 1962年出版
《梅蘭芳戲劇散論》 梅蘭芳著 1959年出版
《梅蘭芳舞台藝術》 許姬傳著 1959年出版
《梅蘭芳年譜》 王長發、劉華著 1994年出版
《中國文化使者梅蘭芳》 王長發、劉華著 1995年出版
《我的父親梅蘭芳》 梅紹武著 1984年出版
《梅蘭芳游美記》 齊如山著 1985年出版
《懷念父親梅蘭芳》 梅葆琛著 1994年出版
《梅蘭芳藝術評論集》 中國梅蘭芳研究會等編 1990年出版
《梅蘭芳與二十世紀》 徐城北著 1990年出版
《梅蘭芳與中國文化》 周姬昌著 1994年出版
《梅蘭芳歌曲譜》 劉天華著 1979年出版
《梅蘭芳傳》 劉彥君著 1996年出版
❸ 梅蘭芳在京劇的地位
梅蘭芳作為中復國京劇藝術暨中國戲制曲藝術的大師,其歷史地位的確立依賴於各種內在和外在的條件,並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如果說列諸「四大名旦」之首是他地位確立的一個表面象徵,那麼旦角的取代老生領銜則是其背後的深層社會原因;如果說善於繼承發展是他成功的秘訣,那麼對於文化人的倚重則是他開辟藝術新天地的動力;如果說贏得國際性聲譽是他得以成為梨園領袖的條件,那麼人格的完善則是他作為大師的必要前提。梅蘭芳的成功,首先當然取決於他在藝術上的創造,但又決非僅僅如此,探討其中的原因,應該是一個有意義的理論命題。
❹ 梅蘭芳為何這么出名
梅蘭芳那麼有名主要是因為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他為京劇的海外 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而不專是因為屬他是男旦
男旦是歷史原因
梅蘭芳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一生三次訪日,兩次訪蘇聯,一次訪美。梅蘭芳的訪蘇應視為中蘇兩國文化交流的里程碑。梅蘭芳的三國之行,為京劇的海外傳播作了開路先鋒,使中國京劇藝術在世界藝苑中獨一無二,已為任何國家民族的藝術無法取代。
與梅同時期的好多男旦(比如 尚 程 荀 徐)都很有名 但是國際影響力不如梅
梅蘭芳在抗戰期間斷然蓄須明志,不為民族敵人演出,表現了一代藝豪不屈不撓的剛強骨氣。這一事件成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話,在中華兒女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奮勇抗戰的決心。
還有你再看看他的貢獻 就知道他是實質名歸 這里很全http://ke..com/view/8006.htm
❺ 梅蘭芳為什麼這么有名
因為他是梅蘭芳
❻ 梅蘭芳那時的中國
梅蘭芳,名瀾,字畹華,祖籍江蘇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
梅蘭芳先生是我國傑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藝術家,舉世聞名的中國戲曲藝術大師。他是中國京劇史上鼎盛期和新中國成立後繁榮時期承上啟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其精妙的藝術和高尚的品德,贏得全國人民的熱烈贊賞。他在五十餘年的舞台生涯中,精心創造,善於革新,塑造了眾多的優美的婦女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優秀劇目,發展了京劇旦角的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採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他與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並稱「四大名旦」,梅居其首。
另外,他不僅在京劇旦角藝術的發展中,起到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而且是最早將中國的京昆藝術推向世界舞台的先行者,曾於1919年,1924年,1956年,三次訪日,1930年訪美,1935年,1952年兩次訪蘇,在國際舞台上的精湛表演使國外廣大觀眾和戲劇專家嘆為觀止,為之傾倒,通過他的不懈努力,終使京劇藝術躋身於世界戲劇之林,高居巔峰。
同時,梅蘭芳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並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
梅蘭芳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早在五四時期,當二十一條國恥條約簽訂時,他激於義憤,編演了《木蘭從軍》,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九•一八」事變後,他又編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激勵人們抗敵救國,八年抗戰期間,他身陷敵佔領區,不顧威脅利誘,蓄須明志,堅決拒絕為敵演出,表現了一名藝術家大義凜然的高貴品質。
梅蘭芳的藝術成就成為了中國戲曲藝術體系的代表和標志。梅蘭芳的一生是創造美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一生,是色彩斑斕的一生。
❼ 梅蘭芳和京劇是怎麼走進世界與國際
中國京劇的一代宗師梅蘭芳,不僅是把京劇旦行表演藝術推向巔峰的藝術家,還是第一位把京劇介紹到海外的文化使者。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梅蘭芳曾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等國訪問演出,讓中國京劇這朵東方藝術奇葩亮相於世界舞台,躋身於世界戲劇之林。
民國初年,在中國的西方人把進戲園子當作是丟身份和不體面的事。京劇開始引起外國人的興趣,是在他們看了梅蘭芳排演了古裝新戲和時裝新戲之後,特別是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遊客,來到北京幾乎沒有不看梅蘭芳京劇的。1918年,日本帝國劇場董事長大倉喜八郎到北京旅遊,對梅蘭芳表演的《天女散花》贊不絕口,並向梅蘭芳發出赴日演出的邀請。此時梅蘭芳已接到好幾個國家的邀請,考慮到中日兩國文化背景相近,並渴望借訪問之機了解、研究日本的歌舞伎和謠曲,於是他將首次海外演出定在了日本。
1919年4月下旬,梅蘭芳劇團攜《天女散花》、《御碑亭》等劇目東渡扶桑訪問演出,從此邁出了中國戲劇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從東京到大阪再到神戶,梅蘭芳的演出大受歡迎。有日本媒體評論:「梅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他扮演的天女踏上飄渺的雲路時的舞姿,真是舉世無雙。」劇評家神田喜一郎在《看梅蘭芳》一文中認為:「作為象徵主義的藝術,沒有想到其卓越令我驚訝……它跟日本戲劇不一樣,不用各種各樣的道具,只用簡朴的桌椅……」
1924年東京帝國劇場重修開張,大倉喜八郎董事長邀請梅蘭芳再次訪日。當年10月,梅蘭芳第二次到日本演出,這次他帶去了《黛玉葬花》、《貴妃醉酒》等劇目。從《大阪朝日新聞》的晚報評論中可見觀眾對梅蘭芳表演的痴迷:梅蘭芳風格端麗,表演上突破了「花旦」行當,「照理說對梅的一貫風格也許不太合適……然而梅扮演的楊貴妃雖然很艷麗卻並不妖媚,其醉態的確可愛卻絲毫不含邪念」。
梅蘭芳的表演藝術不僅贏得東方國家的贊譽,也引來歐美人的關注。在梅蘭芳初次訪日不久,美國駐華公使保爾·芮恩施就曾提議:「若欲中美兩國民感情益加親善,最好請梅蘭芳去美國一次。」後來,時任燕京大學校長的司徒雷登偶與美國戲劇界人士哈布欽斯談起此事,哈布欽斯聽了對梅蘭芳和中國京劇的介紹後,非常愉快地說:「梅君若來美國,可以在我的劇場里演出,只要能溝通兩國文化,我就心滿意足。至於金錢,我不在乎!」司徒雷登很快給梅蘭芳的編劇齊如山發電報。梅蘭芳、齊如山等即刻開始赴美演出前的准備工作。
1930年1月,梅蘭芳一行20餘人乘「加拿大皇後」號輪船由上海赴美國,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梅蘭芳由華盛頓、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至檀香山,所到之處,受到盛情款待和熱烈歡迎。美國電影界認為梅蘭芳的表演藝術對電影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派拉蒙影業公司還將他表演的《刺虎》搬上銀幕,這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梅蘭芳藝術表演影像。美國劇評家羅伯特·利特爾發表評論說,梅蘭芳的表演使我為我們的舞台和一般西方舞台上的表演感到惶恐謙卑,因為這是一種以令人迷惑而撩人的方式使之臻於完美的、古老的而正規的藝術。美國學術界極為重視梅蘭芳的到訪,波摩拿學院、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先後授予梅蘭芳文學博士學位,以表達對這位藝術大師的欽敬之情。
訪美演出大獲成功,梅蘭芳遂萌生了去歐洲訪演,繼續拓展京劇影響的念頭。籌備之際,他接到了蘇聯對外文化協會的盛情邀請:「閣下優美之藝術已超越國界,遐邇聞名,而為蘇聯人所欽仰。」1935年2月下旬,蘇聯政府特派「北方」號輪船到上海接迎梅蘭芳。三周內,梅蘭芳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共演出14場,每場演出結束時,都要在觀眾的歡呼聲中數次謝幕。觀看演出的不僅有蘇聯政要,還有蘇聯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國戲劇界泰斗布萊希特,著名文學家高爾基、阿·托爾斯泰等也前來觀看。4月14日,在由莫斯科藝術劇院院長聶米羅維奇·丹欽科主持的文藝界座談會上,梅蘭芳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等一批享譽世界的知名藝術家共同切磋交流,共話對藝術的理解。
新中國成立後,梅蘭芳又先後於1952年、1957年和1960年赴蘇聯訪問,1956年第三次訪問日本,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贏得了巨大榮譽。他的精湛表演不僅讓世界對中國的「國粹」京劇刮目相看,還對日本、歐美的戲劇及電影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就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這樣的大師,也都在日後的創作中,自覺不自覺地融入了梅蘭芳表演藝術的精華。
❽ 梅蘭芳京劇團向世界梅蘭芳京劇團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意義
重新調抄整後組建的梅蘭芳京劇襲團,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領銜並擔任團長,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梅派藝術,創演新劇目。深化改革當中面向市場,以開發、建立、競爭國內外演出市場為目的。薈萃了諸多藝術家及優秀演員組成文武兼備實力雄厚的演出陣地。[1]
梅蘭芳京劇團曾出訪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丹麥、瑞典、西班牙、加拿大、日本、韓國等許多國家及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進行演出,所到之處深受歡迎聲名遠揚,為弘揚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彰顯京劇國粹藝術,進行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驕人的業績和獨特的貢獻
❾ 問:梅蘭芳訪美日時為什麼受到好評
首先我要說明一點,當時所謂的宣傳不過是杯水車薪,所以受到好評絕對不是因為這些
其次,今天很多外國人來北京肯定得看京戲,可在民國初年那會兒,西方人把進中國戲園子當作是丟身份、不體面的事,這樣的情形直到1915年美國駐華公使偶然地看了梅蘭芳的演出後才有所改變。美國公使Paul Reinsch離任前說了這樣一句話:「若欲中美國民感情益加親善,最好請梅蘭芳去美國一次。」他的這番話打動了梅蘭芳,於是梅蘭芳和他的一些好友開始了長達八年之久的准備。所以說之所以會這樣,主要上就是由於梅生前時做人的態度和他對京劇的詮釋,讓外國人有了對中國藝術形式不一樣的感想
其他的我給你推薦個網站,你參考下,裡面會講的更全面和詳細 http://www.ycwb.com/misc/2008-12/01/content_2020505.htm
http://you.video.sina.com.cn/b/15501028-122346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