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歷史文化的作文700字
今天是我們祖國的60歲生日,在此我代表我自己對祖國說聲:「生日快樂!」
在今年我們的祖國經歷了太多的困難:在年初,南方一連幾個星期都在下暴雪,你想那裡可是好幾年都不下雪;在5月份,祖國又迎來了難得的5.12汶川大地震。但我國的人民很團結,有之歌唱得好「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剛,這力量是鐵.....」我們的人民在一方有難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捐衣服的捐錢的,實在沒有錢的就去災區救人。我們的人民解放軍也行動起來,有的解放軍連自己的家有難,也來幫助別的受災人民。 在今年我們也經歷了考驗:剛結束的北京奧運會,剛完成的「神七」飛天讓我們自豪。北京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取得了51金21銀28銅的好成績;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更是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讓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宇航員可以太空行走的國家。
雖然經歷了這么困難,但是我國人們在突發情況中的大氣,有毅力顯示出了大國得風范。我希望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經久不衰!!
我的祖國, 高山巍峨, 雄偉的山峰俯瞰歷史的風狂雨落, 暮色蒼茫, 任憑風雲掠過。 堅實的脊背頂住了億萬年的滄桑從容不迫。 我的祖國, 大河奔騰, 浩盪的洪流沖過歷史翻卷的漩渦, 激流勇進, 洗刷百年污濁, 驚濤駭浪拍擊峽谷湧起過多少命運的顛簸。 我的祖國, 地大物博, 風光秀美孕育了瑰麗的傳統文化, 大漠收殘陽, 明月醉荷花, 廣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還在熠熠閃爍。 我的祖國, 人民勤勞, 五十六個民族相濡以沫, 東方神韻的精彩, 人文風貌的風流, 千古流傳著多少美麗動人的傳說。 這就是我的祖國, 這就是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我愛你源遠流長燦爛的歷史, 我愛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 我愛你風光旖旎壯麗的河山, 我愛你人民的性格堅韌執著。 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雞-----喚醒拂曉的沉默, 你是沖天騰飛的巨龍-----叱吒時代的風雲, 你是威風凜凜的雄獅-----舞動神州的雄風, 你是人類智慧的起源-----點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個神聖的名字, 那就是中國! 那就是中國啊,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搏動的心臟跳動著五千年的脈搏,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涌動的血液奔騰著長江黃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黃色的皮膚印著祖先留下的顏色,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黑色的眼睛流露著謙遜的笑窩,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堅強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氣魄,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遼闊的海疆裝滿了我所有的寄託。 我的祖國, 可愛的中國, 你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你養育了偉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數千年的狂風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堅強, 抵住內憂外患闖過歲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 中華民族把自己的命運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開放氣勢磅礴。 可愛的祖國啊, 無論我走到那裡, 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 無論我身居何方, 你都溫暖著我的心窩。 可愛的祖國啊, 你把住新世紀的航舵, 你用速度,你用實力, 創造震驚世界的奇跡。 你用勤勞,你用智慧, 進行了又一次更加輝煌的開拓! 祖國啊,祖國, 你永遠充滿希望, 祖國啊,祖國, 你永遠朝氣蓬勃
Ⅱ 以文化影響人生為話題的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煉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大張旗鼓地宣揚通過變革以求發展的精神。可以說,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就人生價值來說,傳統文化突出地強調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當魚(生命)和熊掌(道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系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盡管這個"為"的有意識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後成為"人慾",但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它實際上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價值追求。正因為如此,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儒學與現代化無緣的絕對化的觀點實際上是不恰當的。
中國文化的核心范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經典《周易》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則是最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既是傳統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又是現代的,甚至與後現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陰一陽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維傳統的產物。無論是陰是陽,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發展,就需要異性的補充,就需要外來之性與自性的親和與轉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西互補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地一體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補。天人合一緣起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關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則主要是作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發生作用,是儒家學者以倫理為本位建構自己的世界圖景的產物。認識人與自然的差別並進行合理的調節,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並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天人有分思想最為重要的特點。正因為中國哲學是合一與有分的統一,所以並不缺乏作為哲學的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既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的內容,也為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需。
首先要認識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人倫關系的重心已經不同。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小農社會,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狹小圈子中完成,與之相適應的道德體系便以家庭道德為主體,這種人際關系是相當固定的長期廝守或相處的關系。傳統所說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中有三倫說的是家庭中的關系。因此在這種倫理體系下的人是家庭人、角色人(同時作為父、子、兄、弟、夫、婦以及多重親屬關系的人)。而現代社會是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知識經濟交錯的社會,每個人都有他的社會位置和工作。工作和事業成為個人生命中的核心部分。而社會生產是在廣泛的協作下完成的,人們的生活也突破了家庭的狹小空間,而在社會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運。在這種社會生活的模式下,人與人的平常交往,更多的是「五倫」之外的「第六倫」———社會公眾。因此,現代人可以說是社會人、職業人。
其次,應認識傳統人倫關系具有等級性和附庸性。傳統社會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它所表現的是一種絕對服從、隸屬的關系,正因為如此,許多傳統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級社會的烙印,比如講忠孝,總揮不去愚忠愚孝的歷史夢寐,講仁愛,也帶著貴族君子施捨恩蔭的意味。現代社會人民是主體,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體、責任主體,把傳統的忠孝仁愛思想拿到今天,由於時代變遷,人們往往找不著感覺。
Ⅲ 關於歷史文化名人的高中作文!急!!
不好意思,我只有材料。
高考滿分作文與歷史文化名人司馬遷
司馬遷(前 145或前 135前87?),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人物事略】
少年司馬遷 生於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後,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遷10歲起誦讀《古文》並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對他後來治學道路有深刻的影響。後隨父去長安,同當時著名經學大師孔安同、董仲舒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19歲為補博士子弟。
游歷天下 20歲開始了他的游歷生活。他的足跡到達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跡:到過姑蘇,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達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到過大梁,訪問夷門,並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遊沅湘,西至崆峒。壯游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臨危父命 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願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托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託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歷法 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歷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餘人,改革歷法。經這批專家通力合作,反復計算、選擇,終於在這年五月制定出新歷,這就是著名的《太初歷》
仗義執言 天漢二年 (前99),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辯言:"李陵轉戰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護短開脫,把他投人監獄,並處以腐刑。
忍辱負重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憤有為鼓勵自己,終於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經過六年的囚禁生活,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巨著一一《史記》
史書體系 《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體例。何謂紀傳體呢?紀,指本紀,即皇帝的傳記:傳,指列傳,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傳記。在《史記》中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司馬遷創造性地把這五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
開綜合纂史之法 《史記》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范圍之內,從而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我國歷史學的發展。
【名家點評】
(宋)蘇轍: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頗有奇氣。
(明)茅坤:渾渾噩噩,如長川大谷,探之不窮,攬之不竭,蘊藉百家包括萬代者司馬子長之文也。
白壽彝:如果說司馬遷也有毛病的話,那就是他很粗放。但他的粗放正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生命力,體現了漢武帝那個時代封建社會蓬勃發展的活力。
魯迅:(司馬遷)發憤著書,意旨自激?…¨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於史法,不圃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
郭沫若:龍門有靈秀,鍾琉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比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李澤厚:司馬遷繼承和發揚了屈原的美學思想,突破了儒家"一怨而不怒"的傳統,表達了一種強烈的反抗性,批判性和來自人民(主要是西漢時期發展起來的城市中較下層的白由民)的古代浪漫主義的英雄氣慨。
【 素材運用】
話題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獨自躑躕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於夜色仍明的街頭,你是否在為生活的不順而將痛苦放大?…¨其實人生中挫折與痛苦時常有之,但調整好心態,以正確的方法面對挫折與痛苦,才能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馬遷,生遭盡世人的白眼,死無顏面對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內心痛苦鬱郁而終,但平靜的心境與堅強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於地的殿臣站立成一個為民寫史的華夏史官,《史記》永表後世。(2004年黑龍江高考優秀作文《一蓑煙雨任平生》節選)
話題2:轉折
材料加工:
有轉折的風景是美麗的。便如黃河般百丈九回的浩盪、密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峰曲曲折折的奇偉,都是轉折造就的。更有那"山重水盡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帶來的驚喜與頓悟,也都是轉折的妙處。
如同奇風秀景,有轉折的人生才是精彩的。轉折帶給人的不僅僅是生活狀態的改變,更有對意志、生命力和對真理認知的考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就是由無數個轉折譜寫的。中華五千年的多少英魂,就是由無數轉折造就的。
司馬遷握著那桿沉甸甸的鐵筆走來。他那依然矯健的身姿,依然從容的步履,絲毫沒有帶著對那次人生轉折的滄桑與苦痛,他輕輕耳語:"是轉折賜予了我勇氣。"有些驚訝,那種肉體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沒能在他身上留下一點痕跡?不,留下了,留下了燦爛輝煌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沒有轉折,司馬遷恐怕還不知道自己修史的決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轉折賜予了他執著。轉折是如此神奇。(2003年高考北京滿分作文《轉折》節選)
話題3:心靈的選擇
材料加工:
作為社會意義上的人,我們無可避免地要面對選擇的考驗。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要想徹底拋棄選擇,恐怕謫仙人李太白都得搖頭嘆氣道:"噫吁唏!難於上青天也!"可見,要先學會選擇,之後才會懂得自下而上的立世之道。
我的腦海中走出一位頭發花白而嗓音纖細如絲縷的老頭子,這是誰呀?司馬遷。老司馬當年不過替李陵說了一句公道話,不想拂了聖聽,挨了武帝一刀子。司馬遷告訴任少卿說"每念及此,未嘗不發汗沾衣也。"他想到死,一了百了,也想到老父親的臨終遺言。終於,他選擇了含垢隱忍,寫一部"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司馬遷的選擇給那些稍遇挫折就 "臨清流而赴死"的人上了生動一課,他活生生地讓割睾丸的利刃變成接生《史記》的手術刀,其化害為利之術,良足謂今古奇觀。(2002年高考河北優秀作文《發自心靈的選擇》節選)
Ⅳ 文化對個人的影響!!急求一篇文章~~
在深圳「中國文化論壇」上的講話
各位學者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首先代表北京大學哲學系向當代視野下的中國文化論壇開壇熱烈的祝賀!並希望本次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本次文化深圳論壇的主題是:中國文化的價值和現代意義,可以說這樣的主題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歷史眼光。我認為它能成為一種標志,標志著我國今後的建設應該是以文化建設作為我們的戰略目標,而不完全停留在經濟建設。所以人類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只有文化的大國才有可能成為經濟的大國、政治的大國和軍事的大國,如果我們現在不抓緊中國的文化建設,我們就不可能成為世界上的文化大國。所以我認為中國文化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一個在文化方面具有二和三地位的國家,他不可能成為政治、經濟、軍事大國,所以我們中華民族的復興首先就是文化的復興,前一段深圳市提出文化立市,我想這個思想是很有戰略眼光的,所以我國的建設也應該是以學術文化建設為主。
我認為現在的經濟,不是原始社會自然經濟,它不是一個自然現象,而是人類奮斗的結果,所以經濟本來就包含於文化之中,文化建設要優於經濟建設,在歷史上中國曾經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大國,我們的文化對世界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十九世紀中期以來,由於西方世界的影響,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文化不如西方國家,中國事事不如人,處處不如人,但是一百多年的歷史表明,西方文化固然有它的長處,需要我們向他們學習。我們看到中國的文化有它優良的價值和現代的意義,所以現在我們應該向西方學習,但是我們必須立足於中國文化的本位立場。所以我們認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應該首先是中國文化的復興,那麼中國文化有序的進行調整應該是我國政府的戰略目標,我曾經就這個事到文化部和文化部的領導討論,我們提出很具體的關於中國文化的建設問題,他們很感興趣,比如網路建設等等問題,當時我提出文化建設立市的問題,他們給我的答復就是中國的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是一種很悲哀的事情,看到我們的學術界,我們企業家,我們的專家學者應該為中國文化的發揚光大復興作出努力。
對於我們這個有著悠久傳統的中國來講,我們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國,我們不能放棄文化建設,沒有文化,我們的國家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所以我認為中國文化的復興是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興衰不可分的,中國文化有效的調整應該是經濟持續發展真正的動力,應該是中華民族長治久安、和諧統一的根本保證,中國文化沒有進行有序調整是中國近百年來處於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所以有序的調整中國文化,也是使中國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以我們要確立一個文化建國的戰略目標。
到底什麼是文化,剛才主持人講了,文化是生命,文化是個體生命,從概念方面來講,你必須要說明文化是什麼,文化是民族的生存的模式,這個模式要以內涵來作出區分,我認為文化有三個層次,第一是行為模式,第二是制度模式,第三是價值模式。這三個模式又從外到內去區分,首先我們作為現象來說就是行為模式,這個行為模式就是政治活動,經濟運行,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等等有關。我對很多人類學家,文化學家考察人類活動他看到人類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製度的模式。從一般的意義上有什麼樣的制度模式,就決定我們具有什麼樣的行為模式,制度模式不是最根本的,因為制度模式是完全建立在價值模式上,所以我們要建立什麼樣的制度模式,首先問我們你有什麼樣的文化底蘊,有什麼樣的價值模式,所以文化最根本的核心是價值模式,中國傳統的文化也可以從行為模式,制度模式和價值模式來作出區分的。那麼我們這里特別強調,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關於人生價值,人生意義,人生的基本理念的價值模式,應該確立起來,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了,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確,提出來供大家討論。鄧小平同志最早講我們改革開放一個特點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先例可以遵循,完全停留在行為模式,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國家不斷地繁榮昌盛,現在有的專家提出來,說經濟建設不應該是我們政府的首要任務,而應該是以制度模式來代替經濟建設成為政府關注的工作焦點。這個做法現在在外面很流行。從我的觀念來講,這個觀念有些問題,就是制度根據什麼來確立,比如說有民族的理念,你建立民族的社會制度,那麼你具有非民族的理念,你不可能建立民族社會,所以為什麼「五四」爆發思想革命,因為他認為思想革命要先於社會革命、經濟革命和政治制度革命,所以文化的價值模式,文化的基本理念決定著我們中國以後走向什麼方向,所以我從對文化的概念分析,我想說明一個道理,我們無論從事什麼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或者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確立一種價值模式,一種文化基本理念。
我們這次論壇的觀念是當代視野和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並不排斥西方對中國有利的學術,我們應該站在中國的立場,去吸納包括西方文化系統在內的對我們有用的方面,這是我們的基本立場。另外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必須給現代警示,因為現在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現在的社會和古代的社會有很大的區別,社會現在變了,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他的基本理念並沒有因此而發生變化,我們的理念是中國傳統的優秀品質,他的價值理想超越了特色的實質,我們必須要吸收西方文化對中我們有利的東西。
這次我們當代視野下的中國文化,深圳論壇的講座,我們請了一些國內在研究領域當中最有影響,最有成就的著名學者,我們通過他們的精彩演講,就會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永久性的價值,最後預祝我們「當代視野下的中國文化——深圳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Ⅳ 請以國家歷史文化為話題寫一篇600字作文
寫作思路:圍繞東西方國家進行對照寫作,並敘述歷史文化對不同國家之間的影響。
在不同的國家,就是從國家這個具體的模式來看,即使處在同一歷史時代,西方古代希臘的那種鬆散型的城邦聯盟和東方中國的這種專制型的中央集權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文化的傳承同樣也是不一樣的,有中國式的一脈相承,有國家形式雖然消亡但是文化卻傳播到更為廣闊的地區的文明古國式的承襲,也有新航路開辟以後新大陸式的多文化的匯集。
從英國來的移民帶來了資本主義制度帶來了語言,從非洲來的黑人帶來了勞動力帶來了爵士樂,各方的文化匯集在一起,創造了美利堅合眾國。
(5)歷史文化對人的影響作文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
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盡管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這些也構成了不同的歷史。但是處在同一星球的人類還是有許多共通之處的,所有的語言中母親的發音都是"媽媽",所有對美的追求、對崇高精神世界的構建都是積極向上的,人類所共有的這些基因將促使我們走向最終的統一。
Ⅵ 作文:一種文化對我的影響(1000字左右,不要網上抄的。)急!!!
我與中國傳統文化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那可是數不勝數,而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這春節了。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其中有一個風俗習慣就是吃餃子。吃餃子之前當然要包餃子啊。我為了能吃上美味的餃子,便自己動上手。
想吃餃子就要包餃子,這餃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餃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進去。剛開始水倒少了,揉出來的面拿起來向下掉面渣。又加了點水之後,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總是加的不合適,光和面就這么難,等到吃上餃子要等到什麼時候啊!又加了一點乾的麵粉,面總算弄好了。可是一聽媽媽說面還要放半個小時,真等的我不耐煩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沖到面旁邊,拿出一小塊面學著媽媽以前包餃子的動作把面揉成一個細長條。結果揉的一節粗一節細的還好揉了好長時間終於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餃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流傳了下來,餃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製作難度。為了吃上美味的餃子努力!接下來開始把面切成小塊,再繼續擀皮。擀皮是最難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餃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餃子餡熟了皮沒熟。我把一小塊一小塊的面按成了可愛的小柿餅大小,便准備擀皮了。我一手拿著小餅,一手拿著擀麵杖擀餃子皮。哎,像媽媽那樣擀皮好難啊,我實在學不會最後我就像擀大餅一樣擀了餃子皮。雖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還是不錯。該包餃子了,媽媽給我做了我最愛吃的豬肉大蔥餡。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媽媽的旁邊學著包餃子。包出一個餃子之後突然覺得包餃子不是那麼困難。終於包好了開始煮了,我在鍋的旁邊盼著餃子煮熟。看著餃子在過的翻騰如同一條條白色的魚在歡樂的游戲。餃子煮熟了!嘴裡吃著餃子心裡說不出的開心。霎時,我覺得我離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愛中國傳統文化!
Ⅶ 以古代文化主題作文800字
中華傳統文化作文800字1中國傳統文化作文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創造了光輝的人是我們。氣憤的是我們傳統的端午節卻被韓國人給申報為了文化遺產,這不的不說是一種恥辱。如情人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盛行的今天,我覺得作為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更應該宏揚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抵制一些西方的腐朽文化侵蝕。首先我們來看下什麼叫文化呢?在中國古代"文治教化"即禮樂和典章制度等。什麼叫傳統文化呢?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保留在每個民族中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分為物質文化:歷史典籍等……與精神文化:社會心理,風俗習慣等……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願意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盡一份力。我願意多多地與朋友們分享中華文化的精華,願意奮力探索已經被淡忘的遠古文明,願意接近每一個樸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視野縱貫千古,橫及八荒,遨遊馳騁,此樂何及?中華傳統文化作文800字2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從現代追溯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們的失人,從他們身上演變而來的。比如,屈原是清明節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現在,絕對會是一位偉大烈士,供在中國最大的烈士陵園。由於屈老的堅貞不屈,為國為民,不畏強權,誓死不做賣國的,寧可跳入江中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會為了一點小利益,而出賣國家出賣自己的人格,不會踐踏自己的尊嚴。
應該多多宣揚。
Ⅷ 有關歷史人物的文化作文
林則徐
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廣總督,嚴禁鴉片,卓有成效。次年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煙,遂受命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赴粵查禁鴉片。十九年,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合力嚴緝走私煙販,懲處受賄官吏,迫令英美煙販交出鴉片237萬余斤,從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門當眾銷毀;又提出奉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確貿易方針,以孤立英國侵略者;會同水師提督關天培籌劃海防,倡辦義勇,屢挫英軍武裝挑釁。
為了解西方情況,他設立譯館,翻譯外文書報,編成《四洲志》,並譯外國律例、軍事技術等著述,開創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風氣。1840年初任兩廣總督。6月,英國發動侵略戰爭,因廣州防守嚴密,遂被上攻佔定海,陳兵大沽;因投降派乘機誣陷,旋被革職。次年5月,復受命往鎮海軍營幫辦軍務,又遭讒害,不久被流放新疆。
曾在該地屯田,興辦水利,推廣先進生產技術。1845年起,被起用為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1849年,因病退職返鄉。時英國侵略者強占福州城地築房,他聯合士紳上書閩浙總督劉韻珂,力主將侵略者驅逐出城。1850年,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病死於廣東普寧縣。贈太傅,謚文忠。
他對沙俄蓄謀侵略中國中國的野心有所覺察,晚年曾說:「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林則徐日記》等。
Ⅸ 我要一篇描寫歷史文化名人的作文!~急
孔子
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曲阜市南辛鎮)人。家中排行第二。我國古代偉大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古文獻整理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後人把孔子的言行語錄記錄下來,作成《論語》。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聖」「素王」,曾子則為宗聖。孟子為「亞聖」。他的言行被他的學生寫成創世巨作《論語》。他還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者。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裡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Ⅹ 作文 一種文化對我的影響
禪:以愛為名
香火裊裊的廟宇前,虔誠的身影長跪不起。那神聖過千年的佛像,面目慈善,高高在上。這時候,我也不可免俗地跪拜下去:「願一切善良的心靈受到庇佑,願所有苦難的靈魂得到救贖。」
立身合十,佛像含笑如常。
我不知道它們千百年間聽過多少各異的祈求:平步青雲、金榜題名抑或與子偕老。於我,佛學是一門文化,以關愛為淵、悲憫為源的禪文化。
林清玄說,當年釋迦牟尼於菩提下所悟得的禪理,乃是以對眾生平等的愛為起步。我於是相信:用生生不息的愛編成馨香四溢的花環,予眾生以芬芳,便是禪文化的不二宗理。
在敬老院,為老人擦凈身上的污物,我看到阿婆的笑容如菊花 婉,「好伢子,我又多了個孫女啊!」
在孤兒所,送給那裡的孩子幾串鮮艷的風鈴,風拂鈴動,我聽到屬於童年的樂音搖曳而出。
在重症病房,和那個同齡的女孩子講學校的故事,一直安靜的她睜著漆黑如墨的眼睛,目光里有了亮亮的憧憬。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禪文化」了:用一點點的熱去溫暖旁人的寒冷,哪怕是一點點的光也要去點亮暗處的明燈。佛的慈悲正如其掌上甘露,即便給不了整個春天,所潤之處卻也萋萋勝碧、花木扶疏。
豐子愷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頑童一腳踏碎螞蟻百隻,我勸其不要。今日處決了與他一樣天真無知的小小的螞蟻,這點殘忍之心若擴而散之,日後毀壞的便將是同胞的親人和家庭。」而幾百年前,凈土宗的祖師蓮池大師告誡弟子:「一芒觸而膚栗,片發拔而色變。己之身人之身疼痛痾癢寧有二乎?」眾生靈與你我一樣,同有父母,同有血氣,同有知覺,我們因為無知的好玩,卻造成多少生命的悲歌呢?
這些信奉「禪文化」的大師,冥冥之中是如何強烈地感動著我,影響著如我一般的後來人。是心懷中的愛與善帶來靈魂的升華,在我們內心被驚涼的時候,可以找到幸福而溫暖的歸宿感。
在這有缺憾有苦難的人間遊行,事無全美,福無雙至,我們其實都是那瘸腿的鐵拐李啊。若不是互贈靈葯,相互依持,又如何走得踏實、走得相濡以沫?
看到蹣跚的老人請多伸一雙援手,遇見抖瑟的孩子請為他披上春衫。「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人心己心,絲絲相觸,旁人的痛和苦楚就會蔓延上我們柔軟的心房。
如佛所言,我們都是在大化的岸邊同飲一溪水的人。我也願自己內心有甜泉甘醴,與你攜手溪岸,且聽風吟。
評點:
本文文質兼美,堪稱錦心綉口的才女文章。文章以禪文化為題材,深入剖析其愛的內涵,重點談它對人們的積極影響,談它給予人們的啟示和教益,字里行間可見作者對寫作對象較為深刻的領悟。尤須稱道的是,文章語言優美,詞語鮮活,妙句迭出,一些哲理性的文句折射出理性的光芒,大量比喻、排比的運用豐富了文章的表達,凸顯出作者較深厚的寫作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