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字的歷史資料800字作文怎麼寫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② 漢字的歷史資料800字作文怎麼寫
看我:
漢字的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③ 尋找一個漢字的歷史及其背後的故事作文300字
在我眼中,漢字不是僵硬而無生命的符號。漢字有感情,有色彩,有回氣味。它不光答神奇、有趣,還有著悠久的歷史,還含有豐富的文化。每一個漢字都蘊藏著一個故事;每一個漢字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它觀察、再現、描摹著這個世界;每一個漢字,都有著一對大大的耳朵,它能傾聽、接納、記錄這一個美麗的世界;漢字還有銅牙利齒,向我們訴說著許許多多美麗而遙遠的故事……
是啊,學習漢字,實際上就是在走近中華民源運流長的歷史,在觸摸著兩千多年前那跳動的脈搏。是漢字教會了我們學習,把我們引進了一個由神奇漢字創造的美麗境界中;是漢字讓我們能夠走近魯迅、冰心、朱自清、毛澤東,與他們對話,交談;是漢字讓我們知道王二小的勇敢,紅軍的長征艱難,黃繼光用胸擋槍的無謂……
正是有了方塊字的誕生,這一切看似不能發生的事,但都成為了現實。只要你翻開書,過去的一幅幅畫面、一個個故事中,不都展現你面前了嗎?是啊,漢字是會說話地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這難道不是漢字的魅力嗎?
愛漢字,就是愛自己的祖國,我是炎黃子孫,我愛漢字。
④ 有關漢字歷史的文章
漢字發展史 一:漢字發展史概況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國現代人能讀懂一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
到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鍾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鍾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內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封建割據,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才把文字統一起來。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於規范,書寫起來速度很慢,於是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原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並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到了漢朝,隸書十分盛行,「秦隸」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而「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燕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松自如。西漢時期流行的這種隸書。稱之為——「漢隸」。
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之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
在唐朝時期,「楷書」尤為盛行,盛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
由於楷書的工整,為了書寫快捷的需要,和書者為了抒發自己的的胸臆,寄情於筆端的創造,產生了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范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也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體。還不懂字體的時候,本人小時候就被要求練習行書。
到了宋朝,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被發明,「宋體字」也應此產生。最早產生於北宋,是有楷書變化而來。有肥體和瘦體之分,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
「仿宋體」也是模仿「宋體」而產生一種字體,這種字體的出現至今也不過七、八十年,但是發展十分迅速。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規範字體,在印刷品還有各種不同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黑體」也誕生了,這種字體醒目大方,筆跡全部一樣粗細,結構醒目嚴密,筆劃粗壯有力,撇捺等筆畫不尖,使人易於閱讀。由於其醒目的特點,常用於標題,導語,標志等等。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種字體紛紛誕生,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漢字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向》
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劉又辛教授負責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字發展史綱要",其最終成果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漢字發展史綱要》,這項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的觀點。
1、關於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分期是以漢字字體變化為標准,即以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為標准劃分為四個階段。這項成果提出,字體變化不是漢字發展中的本質變化,不能說明漢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而應從漢字的構造方法的變化來說明漢字的本質變化。這項成果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漢字發展三階段的理論。即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2、關於漢字的優缺點
現在世界上比較通行的文字有兩種:一是用幾十個字母記錄詞語語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漢字。這兩類文字體系,都各有優點和缺點,不能說哪種文字絕對好,哪種文字絕對不好。歐洲的一些學者認為,表音字是最進步的文字,漢字是一種落後的文字。這種偏見被國內的一些學者所接受,他們在書刊上談到漢字時,很少說到漢字的優點,這是片面的。
漢字的優點。漢字的最大優點,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國是地域廣闊、方言復雜的國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語言規范化,就是現在推廣普通話,也還不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漢字卻是全國通行的書面語言交際工具。語言不同,以筆代口寫出字來,卻完全一樣。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會出現廣東文、閩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礙人們思想交流。漢字的另一優點,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種符號體系,它可分為有理性文字和無理性文字兩大類。所謂無理性,是指純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等,這種文字純系一種符號,與要表達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系。所謂有理性文字如漢字,它除了表示詞的讀音,還是代表事物形類的標志。如"水"字,是從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它有表形和表音兩個作用。再如"汪"、"洋"兩字,用"水"表示類屬,用"王"、"羊"表示讀音,叫做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於識別和記憶。
漢字在表音方面的缺點。漢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長期被當作假借字使用,這是漢字中的表音字。由於它的數目不大,且多為常用字,可以不談。在這里,只講形聲字的表音功能。形聲字的聲符大都是可以單獨使用的表形字,用以當作表音的聲符,不如字母表音準確。漢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點,而主要是以下三點:a,形聲字的聲符不能區分聲調的差異,同一個聲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調.如"胡"字是陽平字,但"糊塗"的"糊"讀陽平,"糊弄"的"糊"讀去聲。b,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因語言的變易,而喪失或減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讀"shang"的第四聲,但以"尚"為聲符的"倘"、"躺"讀"tang"的第三聲,"黨"讀"dang"的第三聲,"徜"、"常"讀"chang"的第二聲,"敞"讀"chang"的第三聲。c,漢字的一字多讀的重音現象。如"參"字,在"參加"、"參觀"等詞中讀"can"的第一聲,在"人參"一詞中讀"shen"的第一聲,在"參差不齊"一詞中讀"cen"的第一聲,共有三個重音。
3、關於漢字的簡化問題
漢字是從圖畫文字演變發展而來的,若畫成其物,筆畫就多。從漢字發展史來看,簡省筆畫一直是漢字演變的明顯傾向。1956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又擴大了簡化字的范圍和字數,這是兩千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漢字改革。經過四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在普及教育和書寫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從另一方面看,簡化字也並非全無可議之處。如"鄧"、"歡"、"難"、"樹"、"戲"、"對"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聲韻不同的聲符,有些草書楷化的寫法同楷書的結構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處。但文字的規范一經確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漢字是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待漢字也要像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一是要繼承傳統而不能割斷傳統,二是要改革,按照漢字本身的發展規律進行改革,使之成為更好的交際工具。由於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使得學習漢語漢字的人越來越多。在各國教漢語的教師中,有的來自台灣,有的來自大陸,在教漢字時自然就會出現繁簡兩套教法。對這兩套教法是否統一,或如何統一,有待海峽兩岸及海外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共同討論解決。
4、關於漢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國家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為推廣普通話的工具,以及給漢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應用范圍還有擴大的可能。如小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不會寫的漢字,可以用拼音寫這個字,書刊中的難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國的人名、地名時,有人主張用拼音方案拼譯等。可以預測,這套方案將會同漢字一樣長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認為,人類語言的書面符號都應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文字一概視為落後文字。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偏見。漢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載體,而且在現在,仍然是全國人民以及國外炎黃子孫的共同交際工具。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外有識之士已認識到漢字的優越性,這個文字體系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關於漢字的教學問題
按照漢字的教學方法教學漢字,這個原則是對的。但是,陳腐的"六書"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造字方法)必須改革。這項成果根據比較文字學的研究,並在唐蘭先生"三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聲這個"新三書"說。它包括了"六書"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轉注"。表形字包括"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這三書;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稱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假借中還有一種借形字,無中生有,徒亂人意。在唐蘭先生的"三書"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強分為象形和象意兩類,都不妥當。"新三書"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糾正了前輩的不足之處。掌握"新三書"的劃分標准,對於漢字教學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今年八十九歲高齡的劉又辛先生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日記中寫到:"這本書終於寫成,算是了卻了五六十年來的一點心願。······這部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因為有了一點資助,這部書才得以完稿。我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這份答卷,希望我們沒有白白耗費了人民的這點寶貴資金。"著名語言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馬學良先生說:"這部《漢字發展史綱要》是(劉又辛)積多年對漢字研究的成果,與其傳人方有國合著公之於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漢字的本質與發展規律,且從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漢字改革的方向和漢字教學等一系列的重要問題,是一部研究漢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務實的論著。"
⑤ 《漢字里的歷史》的文章
漢字發展史 一:漢字發展史概況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國現代人能讀懂一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
到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鍾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鍾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內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封建割據,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才把文字統一起來。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於規范,書寫起來速度很慢,於是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原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並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到了漢朝,隸書十分盛行,「秦隸」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而「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燕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松自如。西漢時期流行的這種隸書。稱之為——「漢隸」。
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之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
在唐朝時期,「楷書」尤為盛行,盛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
由於楷書的工整,為了書寫快捷的需要,和書者為了抒發自己的的胸臆,寄情於筆端的創造,產生了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范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也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體。還不懂字體的時候,本人小時候就被要求練習行書。
到了宋朝,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被發明,「宋體字」也應此產生。最早產生於北宋,是有楷書變化而來。有肥體和瘦體之分,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
「仿宋體」也是模仿「宋體」而產生一種字體,這種字體的出現至今也不過七、八十年,但是發展十分迅速。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規範字體,在印刷品還有各種不同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黑體」也誕生了,這種字體醒目大方,筆跡全部一樣粗細,結構醒目嚴密,筆劃粗壯有力,撇捺等筆畫不尖,使人易於閱讀。由於其醒目的特點,常用於標題,導語,標志等等。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種字體紛紛誕生,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漢字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向》
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劉又辛教授負責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字發展史綱要",其最終成果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漢字發展史綱要》,這項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的觀點。
1、關於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分期是以漢字字體變化為標准,即以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為標准劃分為四個階段。這項成果提出,字體變化不是漢字發展中的本質變化,不能說明漢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而應從漢字的構造方法的變化來說明漢字的本質變化。這項成果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漢字發展三階段的理論。即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2、關於漢字的優缺點
現在世界上比較通行的文字有兩種:一是用幾十個字母記錄詞語語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漢字。這兩類文字體系,都各有優點和缺點,不能說哪種文字絕對好,哪種文字絕對不好。歐洲的一些學者認為,表音字是最進步的文字,漢字是一種落後的文字。這種偏見被國內的一些學者所接受,他們在書刊上談到漢字時,很少說到漢字的優點,這是片面的。
漢字的優點。漢字的最大優點,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國是地域廣闊、方言復雜的國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語言規范化,就是現在推廣普通話,也還不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漢字卻是全國通行的書面語言交際工具。語言不同,以筆代口寫出字來,卻完全一樣。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會出現廣東文、閩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礙人們思想交流。漢字的另一優點,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種符號體系,它可分為有理性文字和無理性文字兩大類。所謂無理性,是指純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等,這種文字純系一種符號,與要表達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系。所謂有理性文字如漢字,它除了表示詞的讀音,還是代表事物形類的標志。如"水"字,是從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它有表形和表音兩個作用。再如"汪"、"洋"兩字,用"水"表示類屬,用"王"、"羊"表示讀音,叫做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於識別和記憶。
漢字在表音方面的缺點。漢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長期被當作假借字使用,這是漢字中的表音字。由於它的數目不大,且多為常用字,可以不談。在這里,只講形聲字的表音功能。形聲字的聲符大都是可以單獨使用的表形字,用以當作表音的聲符,不如字母表音準確。漢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點,而主要是以下三點:a,形聲字的聲符不能區分聲調的差異,同一個聲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調.如"胡"字是陽平字,但"糊塗"的"糊"讀陽平,"糊弄"的"糊"讀去聲。b,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因語言的變易,而喪失或減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讀"shang"的第四聲,但以"尚"為聲符的"倘"、"躺"讀"tang"的第三聲,"黨"讀"dang"的第三聲,"徜"、"常"讀"chang"的第二聲,"敞"讀"chang"的第三聲。c,漢字的一字多讀的重音現象。如"參"字,在"參加"、"參觀"等詞中讀"can"的第一聲,在"人參"一詞中讀"shen"的第一聲,在"參差不齊"一詞中讀"cen"的第一聲,共有三個重音。
3、關於漢字的簡化問題
漢字是從圖畫文字演變發展而來的,若畫成其物,筆畫就多。從漢字發展史來看,簡省筆畫一直是漢字演變的明顯傾向。1956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又擴大了簡化字的范圍和字數,這是兩千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漢字改革。經過四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在普及教育和書寫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從另一方面看,簡化字也並非全無可議之處。如"鄧"、"歡"、"難"、"樹"、"戲"、"對"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聲韻不同的聲符,有些草書楷化的寫法同楷書的結構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處。但文字的規范一經確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漢字是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待漢字也要像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一是要繼承傳統而不能割斷傳統,二是要改革,按照漢字本身的發展規律進行改革,使之成為更好的交際工具。由於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使得學習漢語漢字的人越來越多。在各國教漢語的教師中,有的來自台灣,有的來自大陸,在教漢字時自然就會出現繁簡兩套教法。對這兩套教法是否統一,或如何統一,有待海峽兩岸及海外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共同討論解決。
4、關於漢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國家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為推廣普通話的工具,以及給漢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應用范圍還有擴大的可能。如小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不會寫的漢字,可以用拼音寫這個字,書刊中的難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國的人名、地名時,有人主張用拼音方案拼譯等。可以預測,這套方案將會同漢字一樣長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認為,人類語言的書面符號都應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文字一概視為落後文字。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偏見。漢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載體,而且在現在,仍然是全國人民以及國外炎黃子孫的共同交際工具。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外有識之士已認識到漢字的優越性,這個文字體系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關於漢字的教學問題
按照漢字的教學方法教學漢字,這個原則是對的。但是,陳腐的"六書"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造字方法)必須改革。這項成果根據比較文字學的研究,並在唐蘭先生"三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聲這個"新三書"說。它包括了"六書"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轉注"。表形字包括"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這三書;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稱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假借中還有一種借形字,無中生有,徒亂人意。在唐蘭先生的"三書"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強分為象形和象意兩類,都不妥當。"新三書"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糾正了前輩的不足之處。掌握"新三書"的劃分標准,對於漢字教學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今年八十九歲高齡的劉又辛先生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日記中寫到:"這本書終於寫成,算是了卻了五六十年來的一點心願。······這部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因為有了一點資助,這部書才得以完稿。我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這份答卷,希望我們沒有白白耗費了人民的這點寶貴資金。"著名語言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馬學良先生說:"這部《漢字發展史綱要》是(劉又辛)積多年對漢字研究的成果,與其傳人方有國合著公之於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漢字的本質與發展規律,且從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漢字改革的方向和漢字教學等一系列的重要問題,是一部研究漢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務實的論著。"
⑥ 關於漢字的來歷和起源,400字左右,不要作文!快
漢字的來歷演變起源發展歷史
漢字的來歷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隻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徵。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裡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漢字的來歷。一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漢字的來歷演變起源發展歷史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漢字的來歷演變起源發展歷史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
⑦ 漢字的歷史作文
我們平時讀書看報作文都離不開漢字,但是你對漢字有更多的理解嗎?經過了這兩星期的學習,我已經對中國漢字有更多的了解,但對漢字的探究並沒有結束。
漢字大約產生於四千多年前,經過很長年代的演變,這其中有著許多不解之謎。
通過學習《有趣的漢字》。讓我們體會到字謎的有趣,諧音的趣談,還有因為諧音而引發的後果和笑話,這些內容還為我們介紹了一個又一個的漢字來歷,和人類怎樣創造文字的過程,深深地體會到漢字的有趣。
通過學習《我愛你。漢字》。我們彷彿來到了遠古時代,一步一步地觀察漢字的演變過程,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還讓我們認清字體,不要寫錯別字,不然會造成一定的損失和笑話。我們要細心一點,遠離錯別字。這個內容還像一個向導,帶我們去觀賞中國許多名人的書法作品。我不禁地贊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獨特藝術,我們中國是一個具有詩歌傳統的國家,這些功勞都來自於漢字。
現在我明白了,漢字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一個中國人一定要學會漢字,漢字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堅信,在人類文化歷史長河中,中華漢字將被更多的人使用與珍愛。我們為祖國純潔的漢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⑧ 漢字的起源,發展,演變,地位和影響作文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 中國古書里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 說倉頡看見一名天神, 相貌奇特, 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 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 創造了文字. 有的古...
漢字的起源
五(2)班金珊杉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
最近幾十年,通過系統考察,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 商代文字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從漢字構形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這些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
以下是一些有據可查的象形文字的演化過程
1、介,像一個身上披著一片片鎧甲的人.鎧甲是一片一片連綴而成的,所以由連接引申出介紹之義.介紹就是連接兩個方面或諸多方面.由連接的反面引申就有間隔和不合群的意思,如耿介就是正直而不隨波逐流.
2、母,本同女字,所不同的是在女字的中間加上了兩點.這兩點表示女人的乳頭.女人用乳頭流出的乳汁哺育幼兒,這個女人就是「母」了.
3、老,像一個駝背、伸手、扶杖、頭戴大帽的老人.老字單獨用或作偏旁時都表示老人、長輩,成語有尊老愛幼、老當益壯、老成持重、老謀深算、老氣橫秋等.
.
9、呂,像人的背脊骨.
11、身,像一個孕婦.特別突出孕婦的大肚子.在那大肚子當中還有一點,表示母腹中的胎兒.後世稱懷孕為有身、有孕正是用了身的本義.由懷孕引申出身體之義.
16、帝,像一個稻草人.這是遠古時代人們用以代表主宰萬物的天神的偶像,所以帝有上帝之義.
.
20、黃,像一個身佩玉環的人.
22、黑,像一個被火煙熏黑面孔和全身的人.黑就是黑色的意思.引申指在黑暗中進行------私自進行的工作,如黑市交易.
五(2)班
金珊杉
漢字的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
人文社科圖書,王婷著,2002年05月中華學林出版社出版.其內容為:漢字起源於生殖崇拜文化,發明於太極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創造於刻契、繪畫、結繩、編貝...
漢字的演變過程 中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流行使用數千年,最早的文字、符號可以追溯到結繩時代.可以這樣說,如果站在五千年歷史之上看中國文字,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