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西壯族自治區有什麼歷史文化
廣西主要包括以下七大歷史文化:
以甑皮岩遺址為代表的史前人類文化;以靈渠為代表的古代軍事水利文化;以桂海碑林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詩文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以西南劇展為代表的抗戰文化;以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和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為代表的中國革命文化;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鴻故居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化。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主要有壯族的三月三歌墟、瑤族的達努節、苗族的踩花山和蘆笙節、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花炮節以及別具風味的打油茶等,其中農歷三月三的壯族傳統歌節,最為隆重。
198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節定為文化藝術節,後演化為廣西國際民歌節,1999年改為南寧國際民歌節,每年11月在南寧市舉行,吸引了眾多中外民歌藝術愛好者。
2016年7月15日,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藝術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2016年7月,經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批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40餘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柳州、桂林和北海,另外還有多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廣西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廣西日常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但境內南北亦有些許變化,在桂東南的玉林、梧州、賀州、南寧、北海、欽州等主要以清淡,在北部的柳州、桂林等部分地區有吃辣習慣。
廣西境內由於地理環境的關系,其早期的飲食已有種食稻穀和蔬菜、腌菜、飲茶、行酒禮等習慣。其中以南寧老友粉、柳州螺螄粉、欽州豬腳粉、桂林米粉、防城牛腩粉、梧州龜苓膏、巴馬香豬、賓陽白切狗、賓陽酸粉、玉林牛巴、玉林雲吞、玉林酸料以及各地的米粉、切粉、濾粉等為代表。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廣西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一帶及梧州市、賀州市部分官話地區,波及湖南南部地區與廣東西北隅。
㈡ 廣西壯族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一個民族的發抄展問題怎麼可能襲是一兩句話能夠說清楚的,真的想知道多找一些這方面的書籍來了解吧.
我認為壯族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歷史階段:
1\自由時代,時間約秦漢以前.是壯族先民自由發展的時代.
其中又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大約在戰國以前的巫神時代,社會體系以女權為主,通過巫神的崇拜形成統一的民族聯盟和國家體系.二是戰國至秦漢時期的青銅時代,受戰爭\航海及貿易的影響,青銅技術得到發展,女權社會開始解體,開始進入男權社會.
2\半殖民時代:從秦漢至元朝.秦侵嶺南後,開始受中原政權的半殖民統治.但仍以本民族的發展為主線,只受形勢上的殖民統治,本民族的發展體系未受根本性的破壞.
3\殖民時代:明至民國時期:
4\新中國時代.
㈢ 簡述廣西的歷史
3000年前左右,廣西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先秦時期廣西為百越之地,戰國時期屬楚。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中國,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今廣西屬桂林郡全部、象郡一部及南海、長沙、黔中等郡一部,廣西簡稱「桂」即由此而來。
秦末漢初,廣西屬南越國轄地。
漢武帝平定南越後,在廣西境內設蒼梧、鬱林、合浦三郡。
東漢末,廣西大部屬交州統轄,三國時大部屬吳國,桂西北小部分屬蜀國。
晉代分屬廣州、交州和湘州。
南北朝時,相繼屬南朝的宋、齊、梁、陳所轄。
隋統一後,始安、永平、寧越、鬱林、蒼梧、合浦等郡屬揚州轄,熙平郡和零陵郡之一部分屬荊州轄。
唐初因之。太宗貞觀後屬嶺南道。咸通三年(862)廣西屬嶺南西道,下設邕、容、桂三管經略使,基本形成廣西後來政區疆域輪廓。
五代十國時,廣西地區先後屬楚、南漢。宋代,廣西地方稱廣西南西路,簡稱廣西路,這是「廣西」得名的開始。
元朝,廣西屬湖廣行省。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湖廣行省南部增設廣西行中書省,開廣西省之先河。
明洪武九年(1376),廣西行中書省改稱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二十七年(1394),將原屬湖南的全州、灌陽一帶劃歸廣西,將原屬廣西的廉州府(今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屬地)劃歸廣東。
清初復設廣西省。
廣西大約在10萬棗2萬年前就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人們開始過定居的農耕生活,使用石器,種植水稻,構築干欄式住宅。
公元前217~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在今興安境內修靈渠,把長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聯系起來,促進了廣西同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
秦漢以後,中原人民陸續遷入廣西;唐代之後,還有一些被派遣或被貶謫的官吏來到廣西,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加上墾田、修水利和修築運河,從而促進了廣西經濟的發展。
宋代,廣西農業生產已廣泛使用鐵器和耕牛。礦治、紡織、陶瓷、交通運輸、商業和對外貿易也有較大發展。
明清兩代,由於人口、畜力增加,水利設施不斷完善,某些地方官吏採取獎勵人民墾荒和實行輕課減役等政策,耕地面積不斷增加,糧食產量有較快增長,原有的采礦和造紙、榨油、製糖、釀酒等家庭手工業也有了新的發展。
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後,廣西各族勞動人民遭受到封建統治階級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在農村,土地進一步集中到極少數的地主手中,地租十分沉重。
中法戰爭中,帝國主義強迫清廷把龍州、梧州辟為通商口岸,使資本主義經濟勢力大舉侵入廣西。同時,帝國主義又廉價掠奪廣西的農副產品和其他原料。同時,由於資本主義國家在廣西開設工商業和洋務運動的影響,也使廣西的資本主義因素有所發展。
國民黨桂系軍閥統治時期,廣西經濟文化事業發展較快,但由於統治階級橫征暴斂,勞動人民卻日趨貧困化。
抗日戰爭初期,由於淪陷區不少企業內遷,使廣西工商業一度出現繁榮,但到後期,因日寇入侵,廣西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從抗戰勝利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國民黨新桂系忙於內戰,無暇顧及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廣西社會經濟呈現一片敗落景象。
1949年12月11日,廣西全境解放。
1950年2月,廣西省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設立桂西僮族自治區,後改稱桂西僮族自治州,為廣西省所屬的民族地區。
1957年7月,根據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撤銷廣西省建制,成立廣西僮族自治區。
1958年3月5日,廣西僮族自治區在南寧正式宣布成立。
1965年10月,國務院決定將僮族改為壯族,並將明朝以前原屬於廣西的欽州地區從廣東省重新劃回廣西。
1983年試行市管縣和整縣改市的體制,邕寧、武鳴縣劃歸南寧市,柳江縣、柳城縣劃歸柳州市,臨桂縣劃歸桂林市,蒼梧縣劃歸梧州市管轄;北海市升為地級市,由自治區直轄;玉林、欽州、百色、河池等4縣分別改為市。至此,廣西共有8個地區行政公署,5個自治區轄市,6個縣級市,66個縣,10個民族自治縣。
199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地級防城港市,1994年10月,成立地級欽州市;1995年10月,成立地級貴港市;1997年2月,調整梧州地區和梧州市行政區劃,撤銷賀縣,成立縣級賀州市,梧州地區更名賀州地區;同年4月撤銷玉林地區和縣級玉林市,設立地級玉林市;1998年10月,撤銷桂林地區,其原來所屬各縣劃歸桂林市管轄。
廣西歷史簡述:廣西歷史悠久,在四、五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此勞作生息。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開鑿靈渠,把長江與珠江兩條水系聯接起來,促進了廣西與中原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漢代,蒼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貿集市,合浦成為海外貿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鄉出現定期圩市;宋代,出現與交趾商人展開貨物交換的搏易場;明清時,廣西采礦業有了很大發展,主要是金、銀、銅、鋁、錫、鐵等礦。據統計,清順治六年至十八年報開的礦場達127處,居全國第3位。
廣西是我國近現代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如金田起義、黑旗軍抗法、鎮南關戰役等的策源地和發生地,涌現了洪秀全、劉永福、馮子材等一批傑出人物。一代偉人鄧小平在廣西領導了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
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廣西絢麗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廣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創作的崖壁畫,漢代前創造的大銅鼓以及古樸曲雅、可避濕熱、防蛇獸侵害的干欄建築等,成為廣西當時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閣及三江侗族程陽風雨橋均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農歷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最為隆重。198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節定為文化藝術節,後演化為廣西國際民歌節,1999年改為南寧國際民歌節,每年11月在南寧市舉行,吸引了眾多中外民歌藝術愛好者。
廣西絕大多數人和地區(包括少數民族中的許多人)講漢語方言,有粵語、西南官話、客家話、平話、桂北湘方言、閩方言6種,為我國漢語方言種類最多的省份之一;少數民族中以講壯語居多,有1700萬人。地方曲藝主要有桂劇、壯劇、彩調劇、粵劇、邕劇、廣西魚鼓、銅鼓音樂等。
廣西歷史上的五大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歷史悠久。廣西人類的起源非常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20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類在此生活。距今2萬—1萬年前,生活在廣西的人類以「麒麟山人」為代表,已學會製造和使用簡單的石器。約在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已進入以血緣為紐帶,處在母系氏族社會初期的「柳江人」在桂西、桂北的山區活動。現在東南亞發現最早的人類的化石在廣西,就是「柳江人」。廣西最早納入中國統一的行政區劃,始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攻取嶺南,設置桂林、象、南海等3郡。其中象、桂林兩郡所轄縣大多在今天的廣西境內。唐朝於咸通三年(公元862年)設置嶺南西道,舊治在今天的南寧市。宋朝於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設置了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舊治在今天的桂林市。公元1363年,設置廣西行中書省,舊治在今天的桂林市。公元1376年,廣西行中書省改為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改為廣西行省,治在桂林。中華民國時期,廣西行省改為廣西省,初舊治在今天的南寧市,1936年遷於桂林市。1957年7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決定,撤消廣西省,設立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廣西僮族自治區更名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上桂林是廣西的省郡,所以廣西簡稱桂,又稱「八桂」。
第二個特點是起義多。廣西人有英勇、善戰的歷史。從春秋開始,廣西就有起義,元朝後進入頂峰。所以廣西歷史上留下很多著名的起義,最著名的有「金田起義」、「鎮南關起義」、「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等。
第三個特點是民族多。廣西是壯族自治區,有40多個民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有5個:壯族、漢族、苗族、侗族、瑤族。
第四個特點是文化獨特。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廣西絢麗多姿的文化。廣西的文化最獨特的有至今未能破譯的左江流域花山崖壁畫。左江流域數公里的懸崖峭壁上,畫有一幅幅赫紅色的人物、動物、器物畫像。懸崖峭壁上,有600多種動物,僅人的圖案就有3、4百種,大的幾十米,小的只有幾毫米。廣西的「銅鼓」是廣西的象徵。還有綉球,綉球原來是象徵愛情的信物,現在已經延伸為友誼、幸福、祝福的象徵。廣西還是個歌海,廣西的少數民族愛唱歌,廣西有「三月三」和國際民歌節兩個譽滿全球的歌節。廣西的少數民族用歌來對話,農民走親戚在村口就開始唱歌,一直唱到家裡,對方也用唱歌來迎接客人。廣西的獨特文化還有秦始皇時期修的溝通珠江和長江水域的靈渠,郭沫若說「北有長城,南有靈渠」。
第五個特點是方言多。廣西的方言之多,堪稱全國之最。廣西流傳比較廣的語種有6種:流傳在南寧市、欽州市、防城港市、北海市一帶的「粵語」;流傳在桂林、柳州一帶的「官話」;流傳在梧州市、玉林市和賀州地區一帶「客家話」;流傳在南寧地區、百色地區、河池地區一帶的「壯話」,以及「桂北湘南的方言」、南寧市郊的「平話」等,還有瑤話、侗話、仫佬話等語言。
㈣ 廣西50年的發展史
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以來,廣西各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十五」以來,廣西各族人民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治權利,牢牢把握發展這一主題,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之路,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激發和調動全社會的創業積極性,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人民生活實現總體小康。
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經濟總量從1958年的24.52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595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翻5.4番,年均增長7.9%。人均生產總值突破萬元大關,由113元增加到12555元,翻4.2番。財政收入由4.66億元增加到703.9億元,翻7.2番,年均增長10.8%。
開放合作日益擴大。外貿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2.69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92.8億美元,翻5.11番,其中外貿出口由2.49億美元增加到51.1億美元,翻4.36番。1979—2007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54億美元。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由共識走向實踐,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獲得國家批准實施,參與泛珠合作、西南協作及長三角、港澳台等的合作深化拓展,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實現總體小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89元增加到2007年的122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20元增加到3224元,扣除物價因素分別增長7.54倍和6.52倍。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86年1500萬人減少到65萬人。
㈤ 廣西在歷史上就很落後嗎為什麼
我們很多人對廣西的第一印象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因為我們的課本或者紙幣上都印有桂林山東的畫像,但是除此之外,廣西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窮。或許很多人感到奇怪,廣西怎麼會窮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廣西地處邊境,所以缺乏跟內地有效的溝通。再加上廣西種族混雜,難以管理和發展。
三、廣西窮是歷史的因素
明末時期廣西成為與清朝抗戰的地方,因此廣西地區再次遭受戰火的攻擊。縱觀廣西的歷史,可以發現兩千多年都在經受戰亂,怎麼又會不窮呢!
㈥ 廣東和廣西有什麼歷史淵源如今發展的怎麼樣
一·廣東和廣西是親兄弟
1.在歷史上,廣東和廣西具有非常大而且深遠緊密的歷史淵源,可以說廣東廣西就是一對親兄弟。
2.在地理上,廣東與廣西、越南,都是屬於中國嶺南地區。
3.不過,廣西發展相對落後的原因是有很多的:前後持續多年的対越自衛反擊戰發生在廣西和雲南,廣西錯過了大好發展時期;廣西地處中越邊境,一直是國防的重點區域;廣西地理環境多山少路;前期缺乏政策資金傾斜等等。
4.現在廣西奮勇直追,發展非常迅速,未來廣西十分可期。
㈦ 廣西的人文歷史是怎樣的
廣西歷史悠久,早在80萬年前廣西就有原始人類生息了。在四、五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此勞作生息。距今2-1萬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學會和使用鑽孔與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遺址則說明距今約1萬至6000年前,廣西古人類已開始從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
三國兩晉時期,廣西先屬吳,其後歸於晉及不斷更替的南朝宋、齊、梁、陳各政權。三國時期,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吳國分交州為廣州和交州,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7] 。晉屬廣州。宋、齊、梁、陳時,廣西屬湘州和廣州。
隋屬揚州部。隋末,廣西為蕭銑所據。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隸屬於嶺南道。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756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
唐咸通三年(862),分嶺南道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升邕管經略使為嶺南西道節度使,這是廣西最早成為一級獨立政區。
唐朝時期廣西經濟、文化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桂布」名聞遐邇;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鎮興起;修築了溝通桂江和柳江的著名水利工程相思埭。
五代十國時期,楚與南漢長期爭奪廣西,宋代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西路簡稱為廣西,廣西之名始於此。
㈧ 廣西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廣西,也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理位置位於中國的華南地區,東邊相鄰是廣東省,西邊是雲南省,西北邊是貴州省,東北邊是湖南省,西南邊與越南相接壤,廣西的行政區域土地面積是23.76萬平方千米,其管轄的北部灣海域面積約為4萬平方千米。
2018年末為止,廣西壯族自治區下轄有14個地級市,51個縣,12個自治縣,8個縣級市,40個市轄區;戶籍人口5659萬人,常住人口492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352.51億元。主要方言有粵語、壯語、桂柳話、客家語、平話、苗語、瑤語、湘語等。
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
宋朝時期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西路簡稱為廣西,這也是廣西之名的由來,廣南東路治所在廣州,有14州;廣南西路治所在桂林,有7州。
元朝時期,廣西屬湖廣行中書省,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設置廣西行中書省。
明朝時期,將全國劃分為13個布政使司,洪武二年六月(1369年),將原屬廣西所轄的廉州、欽州劃撥廣東統轄,洪武九年(1376),設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到明朝末年,今廣西地區境內設有13府、4州、44縣、34土州、6土縣和5個長官司。在明朝時期,今天廣西地區的地域大體形成。
清朝時,設立廣西省
清朝時期,將全國行政區域劃分為省、道、府(直隸廳)或州(直隸州)、縣四級。設立廣西省,省會駐桂林府(今桂林市)。到清朝末年,今廣西境內設有13府、4州、44縣、34土州、6土縣、10土司和3長官司。
中華民國時期,廣西地區沿襲清朝稱省,地域和清朝時期大致相同,民國時期,廣西地區為新、舊桂系軍閥統治。
1949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全廣西,設廣西省,省會是南寧。
截至2019年,廣西轄14個地級市,縣級行政區111個,鄉級行政區1247個。有南寧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崇左市、來賓市、賀州市、玉林市、百色市、河池市、欽州市、防城港市、貴港市。
㈨ 廣西的歷史是怎樣的
廣西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距今70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類在此勞作生息。距今10萬―2萬年前,在桂西、桂南、桂北山區活動著的古人類"柳江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初期。距今2萬―1萬年前,生活在廣西的人類以"麒麟山人"為代表,已學會製造和使用鑽孔與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人遺址則說明距今約 1萬至6000年前,廣西古人類已開始從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距今3000年左右,廣西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廣西最早的人類在史書中稱百越或百粵。壯族就是古代百越部族西甌和雒越支系的後裔,是廣西最早居住的民族。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開鑿靈渠,把長江與珠江兩條水系聯接起來,促進了廣西與中原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漢代,蒼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貿集市,合浦成為海外貿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鄉出現定期圩市;宋代,出現與交趾商人展開貨物交換的搏易場;明清時,廣西采礦業有了很大發展,主要是金、銀、銅、鋁、錫、鐵等礦。據統計,清順治六年至十八年報開的礦場達127處,居全國第3位。
唐代開始在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置羈縻州縣,任用當地民族首領世襲管理;宋代沿襲;元以後稱為土州土縣;明代廣西土司制度發展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實行土司制度的地區佔到了一半以上,土官在轄境內擁有統兵治民的大權,無異於土皇帝;清代,廣西土司制度已趨腐朽,於雍正年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流;土司制度最後於民國17年(1928)才在廣西完全終結。 廣西是中國近現代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如金田起義、黑旗軍抗法、鎮南關戰役等的策源地和發生地,涌現了洪秀全、劉永福、馮子材等一批傑出人物。一代偉人鄧小平在廣西領導了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
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廣西絢麗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廣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創作的崖壁畫,漢代前創造的大銅鼓以及古樸曲雅、可避濕熱、防蛇獸侵害的干欄建築等,成為廣西當時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閣及三江侗族程陽風雨橋均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農歷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最為隆重。198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節定為文化藝術節,後演化為廣西國際民歌節,1999年改為南寧國際民歌節,每年11月在南寧市舉行,吸引了眾多中外民歌藝術愛好者。
廣西絕大多數人和地區(包括少數民族中的許多人)講漢語方言,有粵語、西南官話、客家話、平話、桂北湘方言、閩方言6種,為中國漢語方言種類最多的省份之一;少數民族中以講壯語居多,有1700萬人。地方曲藝主要有桂劇、壯劇、彩調劇、粵劇、邕劇、廣西魚鼓、銅鼓音樂等。
廣西全稱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又名八桂。宋代設置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其中廣南西路包括今日廣西全境,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等地。"廣西"之稱由此而來。至於"桂"這一簡稱的由來,說法不一: 其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百越之地,設桂林,象郡,南海3郡。桂林,象郡所在之地多在現在的廣西版圖之內,因此而的名"桂"。 其二:廣西史志記載,自宋建州縣以來,即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多以桂林為政治中心而得名。
㈩ 廣西近現代史
廣西是我國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是我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也是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有壯、漢、瑤、苗、侗、回、仫佬、毛南、京、水、彝和仡佬族等12個世居民族,有40多個其他少數民族成份。據統計,至2007年末,總人口5002萬人。其中,常住人口4768萬人。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1853萬人,佔38.86%。壯族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主體民族,人口1566萬人,占自治區常住人口總數的32.85%,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
秦朝以前,廣西是百越民族分布的地區。秦始皇(前221-前206)統一中國,開鑿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促進了廣西與中原經濟、文化的交流。秦朝時廣西屬桂林郡,因此有「桂」的簡稱。宋朝(公元960-1279)推行區域制,全國分為15路,廣西屬廣南西路,稱「廣西路」,廣西由此得名。壯族源於古代百越部族中的西甌、駱越部族,是廣西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自南宋開始,稱作僮人。千百年來,勤勞勇敢善良的僮族人民與其他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民國時期,廣西建省。在國民黨反動政府和地方軍閥的統治下,廣西處於貧窮落後的狀態,各族人民深受壓迫,生活在苦難中。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11日,廣西全境解放,開始進入建設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時期。1956年隨著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全國實施,黨中央根據僮族的歷史和人口等現狀,為了更有利於廣西各族人民的團結進步與繁榮發展,倡議建立省級行政區域的僮族自治區。1957年7月,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批准成立廣西僮族自治區。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關懷指導下,1958年3月5日,廣西僮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勝利召開,正式撤消廣西省建制,庄嚴宣告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根據僮族人民的意願,經周恩來總理提議,將僮族改為壯族,廣西僮族自治區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自1978年起,自治區成立紀念日定為12月11日,與廣西全境解放和百色起義紀念日一致。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成立,是中國共產黨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一個具體體現和偉大勝利,標志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西各族人民平等、團結、互助、合作和共同發展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