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鈞瓷
鈞瓷鑒賞
鈞窯瓷器歷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俱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它創造性地使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條件下燒制出窯變銅紅釉,並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紅、丁香紫、硃砂紅、玫瑰紫等多種窯變色彩,紅里有紫,紫中有藍,藍里泛青,青中透紅,青藍錯雜,紅紫相映,宛如蔚藍的天空中出現的一片彩霞,五彩滲化,交相輝映。
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微妙之美。鈞窯瓷器不但釉色絢麗多彩,周身還布滿珍珠點、兔絲紋、魚子紋、蟹爪痕和曲折迂迴的蚯蚓走泥紋等生動美妙的窯變流紋。加之其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達到了類翠似玉賽瑪瑙的美麗程度,形成了鈞釉無可比擬的獨有特色,確有巧奪天工之美,在我國陶瓷工藝美術發展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鈞窯瓷器豐富多彩的銅紅窯變釉的成功燒制,徹底改變了以往青釉類瓷器一覽無余的單色格局,極大地豐富了陶瓷裝飾的內容,並為以後中國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在中國陶瓷發展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鈞窯瓷器以其蘊潤雅緻,五彩斑斕的釉色著稱於世,同時它也是釉和造型完美結合的產物。鈞瓷造型既要講究實用功能,符合生活的客觀規律,還要考慮到藝術美,鈞窯瓷器的釉層豐滿且有流動性,為了適應鈞釉的這種特點,在造型上除了注意圓、扁、方、長、曲、直、縮、張格局合稱和虛實得當之外,還必須做到渾厚端莊,典雅大方,裝飾簡練,線條明朗,稜角突出,起伏得當,以增強鈞釉的藝術美。
其主要表現在:釉色美,銅紅釉的成功運用以及窯內溫度和還原氣氛的恰到好處;紋路美,釉在器型的不同位置就會出現拉絲、沉積、結晶等變化,呈現出兔絲紋、蚯蚓走泥紋、魚子紋和珍珠點等名貴紋路;流動美,厚釉在相應的器型上,經煅燒熔融流動,釉色與紋路相交出奇,渾然構成一幅幅神異的圖畫,這些流動的畫面,變幻莫測,猶如鬼斧神工,又如自然天成,隨著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呈現出各種絕紗奇景,如高山雲霧、峽谷飛瀑、滿山翠竹、星辰滿天、寒鴉歸林等,令人嘆為觀止,拍案稱奇。
尤為令人難以忘懷的是1997年7月1日,我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歷史時刻,河南省選擇了最能代表中原悠久歷史與璀璨文明的鈞瓷,製作成名為"豫象送寶"的特大鈞瓷瓶,作為賀禮送往香港,表達了河南9600萬人民對香港回歸祖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的良好祝願。
整件賀禮由瓶、座、墩、展台四部分組成,高貴的窯變紫紅釉鈞瓷瓶和寶石藍色的座墩上下疊放,三個部分總高1997毫米,寓意1997年香港回歸。其中墩為鼓形,飾有鼓釘。鈞瓷瓶的造型則借鑒於傳統的觀音瓶造型,古樸端莊,渾厚肅穆。整體釉色經紅色為主,紅中泛紫,紫中透藍,呈現出一派熱烈歡騰的喜慶氣氛。
鈞瓷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在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之後的今天,它又被重新挖掘出來,得到了更為空前的發展,並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如今的鈞瓷生產無論是造型設計,燒成工藝,還是品種釉色,藝術風格,都日臻完美。
當代鈞瓷取"宋鈞"釉厚均勻,采"元鈞"聚色成形,繼千年傳統技藝,融現代美學情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陶瓷愛好者所珍藏,收藏界也歷來就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之說。當我們欣賞它的時候,不僅會為它乳光晶瑩,五光十色的釉色感到驚奇,而且更會為它渾然天成,極富有詩情畫意,絢麗多彩的窯變景觀所折服,它的可貴之處也就體現在這一點,鈞瓷的窯變釉色是任何美術大師也不可能設計繪畫出來的,"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便是對鈞瓷窯變的形象說明。
② 唐代鈞瓷的歷史發展
20世紀60年代以後,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在河南郟縣黃道窯、魯山段店窯、禹州趙家(門里一個外)窯等處發現了花釉瓷器,即我們所說的唐鈞。
③ 關於宋代鈞瓷有哪些著作
鈞窯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創燒於唐,興盛於宋,復燒於金元,延至明清仍繼續仿製,歷經千年而不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與汝、官、哥、定諸窯齊名。迄今為止,在禹州境內已發現北宋鈞窯遺址多達四十處,尤以神垕鎮大劉山下最為集中。
創燒於唐代,興盛於北宋,經歷宋金至元代。以後歷代都有仿造。境內有窯地近一百處, 以小白峪歷史最早, 唐代已燒黑釉帶斑點器物,時稱「花瓷」,對宋代紫紅斑點裝飾有直接影響。宋代首創釉中加入適當銅金屬,燒成玫瑰紫、海棠紅等紫紅色釉,美如晚霞。北宋後期,專為宮廷燒制供養植奇花異草用的各式花盆與盆托;鈞台窯是宋代眾多鈞窯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窯址發掘出土數以千計供宮廷陳設用的這類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個從一到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絕大多數窯均燒窯器物,天藍、月白釉較多。一部分窯址還發現燒磁州窯白地黑花、三彩、紅綠彩等品種,其中以扒村窯質量最好。鈞窯,傳世不多,評價甚高。
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台,明代稱鈞州。
禹州現存最早的《鈞州志》中說:「瓷窯在州西大劉山下」。在禹州市神垕鎮下白峪村和萇庄鄉等地,先後出土黑、褐釉高溫窯變花瓷,被陶瓷學家稱為「唐鈞」,它是宋代鈞瓷的先聲。宋「靖康之變」後,宋室南遷,官鈞窯停燒,鈞瓷一時受挫。到金、元時代,鈞瓷有了新的發展,各地爭相仿製,風靡一時,鈞窯播火全國。元末明初,因戰亂和災荒,鈞窯生產漸衰。明、清時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諸名窯衰退,鈞窯也基本停燒。清朝晚期,鈞瓷復甦。到光緒三十年,神垕鎮燒制鈞瓷者已有十餘家。民,國年間,因,戰,亂、災,荒,頻,繁,鈞瓷生產舉步維艱。至民國三十一年後,因大旱和政,局,混,亂,藝人外流,鈞瓷生產趨於停產狀態。1949年以後,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被做為國禮,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鈞窯土脈細,釉彩有兔絲紋:紅的像胭脂、朱沙,青翠的像蔥,紫色如紫玫瑰等多種顏色,俗稱海棠紅、梅子青、茄皮紫、天蘭等色彩。鈞窯瓷器常發生窯變,除本色釉外還會變出其他顏色,而鈞瓷的名貴正在於其獨特的窯變釉色,其釉色是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故有「鈞瓷無雙」的說法,鈞瓷的釉質深厚透活,晶瑩玉潤,有明快的流動感。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一書中對鈞窯的評論:「均州窯色如胭脂者為上,青若蔥翠、紫若黑色者次之,雜色者不貴。」
鈞窯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號數,相傳一、三、五、單數為紅色,二、四、六復數為青色,但也有人說是數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窯工為方便辨認而作的記號罷了。
清代道光年間《禹州志》記載:"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亂山之中有鎮曰'神'。有土焉,可陶為磁。"對鈞瓷釉色之美,明代張應文著文"鈞州窯,紅若胭脂者為最,青若蔥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純而底一、二數目字型大小者佳,其雜色者無足取"窯變是鈞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贊美曰:「窯變之器有二、一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則工,故以|作幻色,物態直名之窯變。」蚯蚓走泥紋,是鈞窯的另一大特點,在古籍中同樣有記載。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鈞窯之釉,捫之甚平,而內現粗紋,垂垂而直下者,謂之淚痕;屈曲蟠折者,謂之蚯蚓走泥印,是鈞窯之特點也。」
鈞窯瓷極其珍貴,這在民間有眾多的說法,比如「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等等。對於鈞瓷的商業價值,當地民諺說:「進入西南山,七里長街現,七十七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進斗金錢」。
歷史發掘唐代鈞瓷(簡寫為唐鈞)最早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由於唐墓的發掘,一批窯變花注子、罐等器物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20 唐代鈞瓷[1]世紀60年代以後,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在河南郟縣黃道窯、魯山段店窯、禹州趙家(門里一個外)窯等處發現了花釉瓷器,即我們所說的唐鈞。 地點與形式唐鈞是在匣缽內燒成的,並非裸煤。從影響范圍來看,在河南境內,乃至陝西、河北、山西均有其類似產品的出土,突出的有禹州神後窯、魯山段店窯、內鄉鄧州窯、郟縣黃道窯、禹州扒村窯,乃至山西交城窯。 根據出土所掌握的資料,唐鈞多為器皿類,以實用功能為主。造型凝重簡練,莊重豐滿,如碗、盆、盤、罐、壇、注子、瓶等。注子有大小多種形式,罐有無系、雙系和四系三種,瓶有葫蘆式和花口者,盤有三足者,但口徑均較小。
從工藝上看,唐鈞胎質呈土黃色,其燒成溫度為1250℃~1300℃。從胎釉結合狀態看,應是一次燒成,不分素燒和釉燒。從釉色呈現狀況看,唐鈞應是先在素坯上均勻施釉,稍後進行點斑、潑斑或抹斑等隨意性操作。從足部處理看,多半無釉或半釉,主要是為了避免釉體流動過大,造成粘足等缺陷。從釉色上看,以黑釉上潑斑、爆彩為顯著特點。它以黑白為主色調,其間黑中隱藍,藍中泛白,藍白黑相間,且釉體斑紋隨著燒成工藝的運行產生出流動感,呈針尖狀、絲縷狀、流星狀、雨點狀等,變幻莫測,具有豐富的審美特徵。若從外觀上看,與宋代鈞瓷紅紫相映的窯變斑彩十分相似,似乎對後來的天青紫紅斑釉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但在釉料成分和燒制工藝上卻不盡相同。唐鈞是用含鐵、鈦成分的色釉人為點釉,在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宋鈞則是釉內含鐵、銅兩種成分在還原氣氛中自然形成。
觀察對比,可以發現唐代的的鈞瓷與其它瓷種有以下幾個特點,唐鈞以釉層豐厚,區別於當時的青瓷、白瓷、黑瓷,常有釉淚、釉痕、釉淌等凸凹現象,表明釉層是復式堆積的。 唐代鈞瓷的造型大多豐潤、渾實、莊重、素穆,拒絕小巧、靈瓏,秀麗、乖巧,是受時代文化思潮的影響,故以莊重著稱。 唐代鈞瓷的釉感堅實、強硬,有一種力量和動感,渲然著張力和亢奮,飽滿向上,而不輕浮,有一感重量。 唐代鈞瓷的藝術感受力,表現為厚潤、美滿,在沉穩的基礎上,追求一種奔放和激盪,故縱觀唐鈞的整體特徵,當屬「厚重」。
與同時代的其他瓷種相比,唐代鈞瓷有幾個特點:其一,唐鈞以釉厚區別於當時的青瓷,白瓷和黑瓷,常有釉淚,釉痕,釉淌等凸凹現象,以「厚」著稱,其二,唐鈞造型大多以豐潤,圓滿,渾實,莊重,肅穆的風格出現,拒絕小巧,靈動,秀麗,乖巧,輕盈等,其三,唐代鈞瓷釉感堅實,強硬,有一種力感和動感,渲染著張力和亢奮,飽滿向上而不委頹,輕浮,有一種「重量」感,其四,唐代鈞瓷的藝術魅力表現著合天地自然之美,無造作矯飾,厚潤美滿中張揚著恢弘和庄嚴,追求著奔放和激盪。 總的來講,唐代鈞瓷的特點是從花釉彩斑的藝術風格,結合豐潤端莊的造型,逐漸從日常生活用品過渡到審美需要的行列,以厚潤端莊的審美風儀稱雄於世,為以後鈞瓷業的興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考古調查,在中國北方地區發現燒制鈞瓷的窯口已有四省二十七縣、市。河南省除禹州外,有汝州、郟縣、許昌、新密(原密縣)、登封、寶豐、魯山、內鄉、宜陽、新安、焦作、輝縣、淇縣、浚縣、鶴壁、安陽、林州(原林縣);河北省磁縣;山西省渾源縣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等。河南各地窯口的產品以神垕劉家門窯為北宋早期的代表作,以鈞台窯的產品最為精緻,據考古發掘證明,鈞台窯屬於官窯性質,其產品完全是宮廷陳設用品。瓷藝精良,質量上乘。而禹州神垕劉家門窯屬於北宋早期典型的民窯,當地盛產瓷土、釉葯和燃料,附近山區更盛產銅礦石-孔雀石,憑著工匠們長期制瓷的經驗和對金屬特質著色機理的認識,把孔雀石研成粉末,加上草木灰配入釉中,經高溫還原焙燒,就能得到理想的鈞紅效果,這種新工藝一旦成功,便引起各地窯口的密切關注,所以群起而仿製,以禹州神垕為中心,燒制鈞瓷的技術逐漸向周圍傳播。在仿製過程中,各窯口不僅注重鈞瓷的原有造型,還根據各自的特點,增添一些新的品種,如新安北冶窯、石寺窯,除生產碗、盤器皿、還有瓶、罐、爐、缽等,並在釉色上也盡量做到與宋代鈞瓷相似,其中新安窯的窯變玫瑰釉者為最佳產品。河南各地仿鈞產品,雖多數比宋鈞大為遜色,但也有少數窯口保持了宋鈞的傳統工藝,窯變美妙,紅紫相映,青若蔚藍,紫若茄皮,晶瑩發亮,光顏甚佳的藝術效果。
河北磁縣是磁州窯的主要產地之一,然到了元代,由於受到禹州鈞窯的影響,為適應廣大鈞瓷消費者的需求,在產品激烈競爭條件下,也不得不改燒鈞瓷,但其生產規模不大,產量有限,其次彭城、觀台、內丘、隆化等地也相繼仿燒鈞瓷,山西省除渾源外,尚有臨汾、長治等地也仿燒鈞瓷,但施釉特厚,工藝欠佳,釉色以天藍居多,外部露胎處呈醬黑色,這與河南、河北兩省的鈞窯系瓷器露胎部分色調迥然不同,應屬於渾源窯的獨特風格。
至於內蒙古的清水河窯址和呼和浩特市的白塔村出土元代鈞瓷香爐,鈞瓷鏤孔高座雙耳瓶,不僅造型優美,製作工整,窯變美妙,釉色明凈,而且香爐印有「己酉年九月十五日自造香爐一個」的銘文,其燒造年代應系元武宗至大二年,這些銘文的鈞瓷香爐,的確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也是鈞窯斷代的好資料。
由於宋鈞名聲大振,金元以來,仿鈞之風,遍及北方各地,並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窯系,元代末年鈞窯系逐漸趨於衰落,而江南地區仿鈞又蔚然成風,及至明清兩代,仿鈞之風又悄然興起,以現有的考古資料表明,江南地區仿鈞主要有浙江的金華、江西景德鎮、江蘇宜興及廣東的石灣窯等。
清代道光年間《禹州志》記載:「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亂山之中有鎮曰『神垕』。有土焉,可陶為磁。」對鈞瓷釉色之美,明代張應文著文「鈞州窯,紅若胭脂者為最,青若蔥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純而底一、二數目字型大小者佳,其雜色者無足取。」同時期,文震亨也在他的《長物志》中對鈞窯的評論道:「均州窯色如胭脂者為上,青若蔥翠、紫若黑色者次之,雜色者不貴。」窯變是鈞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贊美曰:「窯變之器有二、一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則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態直名之窯變。」蚯蚓走泥紋,是鈞窯的另一大特點,在古籍中同樣有記載。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鈞窯之釉,捫之甚平,而內現粗紋,垂垂而直下者,謂之淚痕;屈曲蟠折者,謂之蚯蚓走泥印,是鈞窯之特點也。」
鈞窯瓷極其珍貴,這在民間有眾多的說法,比如「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等等。對於鈞瓷的商業價值,當地民諺說:「進入西南山,七里長街現,七十七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進斗金錢」。
在寂園叟的《詠陶詩·均盆歌》中,對均(亦作鈞)瓷作了比較全面的評價:「柴窯不可見,存者惟禹鈞,均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跡已陳,欹斜屈曲若隱現,以此辨其贗與真。宋後莫能仿製者,造化巧妙何其神。汝窯糊以瑪瑙釉,末若均紫彌可珍。均窯較多汝較少,宋均聲價高無論。均釉有青亦有紫,紫者麗色輝千春。青者俗謂之月白,亦自雅靚而溫純。元瓷青者偶類紫,均紫竟體膩且勻,底間稍堊芝麻醬,單數雙數號碼新,或以單雙判青紫,無乃齊之東野人。花盆有座狀如碗,一枚動值千餅銀。我得一盆大於斗,容顏嬌美盼日頻。仿紫最精世所罕,傳之子孫非長貧,千峰翠色浮幾案,雨過雲破無纖塵。紫者不貴有者貴。世事翻轉猶飈輪。蚓泥變幻哪能揣,淚痕流下方津津,蚓走淚流不一態,一燥一潤名有因。淚痕奇絕傲泥蚓,要以瑩澤勝枯皴。底竊有五碼則四,六角凹形淺淺唇。深藏寶剎七百載,何必瓦璽誇漢秦。一朝流傳屬村叟,使武件爾老病身。小松叢菊頗在眼,慎勿牢落增悲辛。」
趙青雲編著有《河南陶瓷史》、《汝窯的新發現》、《鈞窯瓷的鑒定與鑒賞》等專著,對收藏家、鑒賞家及廣大鈞瓷愛好者,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官窯分做兩個地方,一為北宋的汴京官窯,一為南宋南遷後高宗在杭州所另立的新窯「杭州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然此項分類尚有紛歧意見,因為汴京遺址長埋於開封市底下,考古難以挖掘,只能藉由古籍記載來推測當時燒窯的情況。根據幾本古籍,如明初曹昭《格古論要》、南宋人所寫《負暄雜錄》、以及南宋《坦齋筆衡》所載,官窯的確分作南北兩處。
汴京官窯 汴京官窯瓷器土脈細潤、紫色,體薄,紫口鐵足(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大觀官窯瓷釉有月白、粉青、大綠三色;政和以後的官窯瓷釉只青帶粉紅色,但是有不同濃淡。就現存的官窯文物來看,由於汴京官窯的燒制方法,器物里外施滿釉,底部用支釘支燒,與汝窯相類,所以汝窯與官窯可能有些關連。
杭州修內司官窯 宋朝遷都臨安後,邵成章提舉在殿中省修內司按北宋舊制度在鳳凰山下設立官窯,稱為內窯;後來又在郊壇建立新官窯。修內司郊壇官窯瓷釉有月白、粉青、米黃三色,有冰裂紋,隱紋如鷹爪。明初曹昭《格古論要》言:「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臃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坦齋筆衡》中提到「後郊壇下別立新窯」,為南宋初期設立的第二座官窯,稱「郊壇官窯」,也位於杭州。
官窯瓷器常發生窯變,除本色釉外還會變出黃色、紅紫色的蝴蝶、飛鳥,走獸等形狀。
「舊京官窯,著時未久,當以修內司所造為上,新窯為下」《古瓷合評》。
④ 誰能給我一本有關鈞瓷的資料啊!!!!
鈞瓷鑒賞
鈞窯瓷器歷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俱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它創造性地使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條件下燒制出窯變銅紅釉,並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紅、丁香紫、硃砂紅、玫瑰紫等多種窯變色彩,紅里有紫,紫中有藍,藍里泛青,青中透紅,青藍錯雜,紅紫相映,宛如蔚藍的天空中出現的一片彩霞,五彩滲化,交相輝映。
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微妙之美。鈞窯瓷器不但釉色絢麗多彩,周身還布滿珍珠點、兔絲紋、魚子紋、蟹爪痕和曲折迂迴的蚯蚓走泥紋等生動美妙的窯變流紋。加之其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達到了類翠似玉賽瑪瑙的美麗程度,形成了鈞釉無可比擬的獨有特色,確有巧奪天工之美,在我國陶瓷工藝美術發展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鈞窯瓷器豐富多彩的銅紅窯變釉的成功燒制,徹底改變了以往青釉類瓷器一覽無余的單色格局,極大地豐富了陶瓷裝飾的內容,並為以後中國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在中國陶瓷發展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鈞窯瓷器以其蘊潤雅緻,五彩斑斕的釉色著稱於世,同時它也是釉和造型完美結合的產物。鈞瓷造型既要講究實用功能,符合生活的客觀規律,還要考慮到藝術美,鈞窯瓷器的釉層豐滿且有流動性,為了適應鈞釉的這種特點,在造型上除了注意圓、扁、方、長、曲、直、縮、張格局合稱和虛實得當之外,還必須做到渾厚端莊,典雅大方,裝飾簡練,線條明朗,稜角突出,起伏得當,以增強鈞釉的藝術美。
其主要表現在:釉色美,銅紅釉的成功運用以及窯內溫度和還原氣氛的恰到好處;紋路美,釉在器型的不同位置就會出現拉絲、沉積、結晶等變化,呈現出兔絲紋、蚯蚓走泥紋、魚子紋和珍珠點等名貴紋路;流動美,厚釉在相應的器型上,經煅燒熔融流動,釉色與紋路相交出奇,渾然構成一幅幅神異的圖畫,這些流動的畫面,變幻莫測,猶如鬼斧神工,又如自然天成,隨著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呈現出各種絕紗奇景,如高山雲霧、峽谷飛瀑、滿山翠竹、星辰滿天、寒鴉歸林等,令人嘆為觀止,拍案稱奇。
尤為令人難以忘懷的是1997年7月1日,我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歷史時刻,河南省選擇了最能代表中原悠久歷史與璀璨文明的鈞瓷,製作成名為"豫象送寶"的特大鈞瓷瓶,作為賀禮送往香港,表達了河南9600萬人民對香港回歸祖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的良好祝願。
整件賀禮由瓶、座、墩、展台四部分組成,高貴的窯變紫紅釉鈞瓷瓶和寶石藍色的座墩上下疊放,三個部分總高1997毫米,寓意1997年香港回歸。其中墩為鼓形,飾有鼓釘。鈞瓷瓶的造型則借鑒於傳統的觀音瓶造型,古樸端莊,渾厚肅穆。整體釉色經紅色為主,紅中泛紫,紫中透藍,呈現出一派熱烈歡騰的喜慶氣氛。
鈞瓷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在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之後的今天,它又被重新挖掘出來,得到了更為空前的發展,並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如今的鈞瓷生產無論是造型設計,燒成工藝,還是品種釉色,藝術風格,都日臻完美。
當代鈞瓷取"宋鈞"釉厚均勻,采"元鈞"聚色成形,繼千年傳統技藝,融現代美學情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陶瓷愛好者所珍藏,收藏界也歷來就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之說。當我們欣賞它的時候,不僅會為它乳光晶瑩,五光十色的釉色感到驚奇,而且更會為它渾然天成,極富有詩情畫意,絢麗多彩的窯變景觀所折服,它的可貴之處也就體現在這一點,鈞瓷的窯變釉色是任何美術大師也不可能設計繪畫出來的,"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便是對鈞瓷窯變的形象說明。
鈞窯瓷器不僅具有強烈的古典魅力,使人產生出民族自豪感,而且它還把自然藝術、科學和歷史渾然融為一體,充分顯示出含蓄、柔和之美。"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願這靈性天地的鈞瓷珍品,能給世人增添無限的藝術享受。
來源:中國鈞瓷研究所
⑤ 鈞瓷的歷史傳承
鈞瓷是中國陶瓷大家族中的一個成員,但是它很特別、很另類,在中國陶瓷史上也有著與眾不同地位。
東漢開始出現的瓷器,至唐代時日趨成熟,並逐漸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體系,並以「南越北邢」兩大窯口為代表。但無論是越窯青瓷還是邢窯白瓷,它們的釉色都是單一的,非青即白,無有例外。鈞瓷則不同,它以獨特的自然窯變藝術效果在瓷林獨樹一幟、卓爾不群。
鈞瓷的釉色窯變藝術效果不是人為的,而是在窯內爐火的高溫下自然形成的。鈞瓷入窯的時候,是沒有任何色彩的,是一體素凈。那七彩輝映、讓人心旌動搖的絢麗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畫面都是在燒制過程中在窯內形成的,這就是窯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窯變原理就是釉料礦物在爐火高溫下轉化呈色的物理化學現象。好的窯變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復雜,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窯爐、器物在窯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學的燒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組合才能實現。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就是在人們對窯變現象有了相當認識和了解的今天,人們對窯變效果也不能完全掌握,往往是招之不來、不期而至,這也更增添了鈞瓷藝術震撼人心的魅力。
鈞瓷始於唐代。在神垕瓷區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窯遺址,出土了灰燼、匣缽片、瓷器殘片等制陶瓷遺存。唐窯殘片與眾不同、自成風格。形成了以罐、盤、碗、缽之類俱多,釉色則以褐為主,上有不規則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藍等色,揮灑自然、有煙雲變化之美盛,瑩潤典雅,耐人尋味。這就是唐花釉瓷。有人稱之為「唐鈞」,是不合適的,因為當時還沒鈞瓷這個名稱,彩斑釉色也不是真正的窯變。不過,學術理論界一致認為,鈞瓷窯變藝術是受唐花釉瓷的啟發,逐漸發展而成。這種觀點是成立的,唐花釉瓷產於神垕瓷區,年代早於鈞瓷,兩者彩斑復色釉有近似之處,而且和宋鈞一樣同屬兩液分相釉,唐花釉瓷應該是鈞瓷窯變藝術的萌芽,是鈞瓷的前期,嚴格地說,並不是真正的鈞瓷,鈞瓷藝術至北宋才完善成熟。可以說,萌生於唐代的「花釉瓷」利用釉的流動,使它出現像窯變一樣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淋漓酣暢,大膽潑辣,似有意,似無意,似有形,似無形。妙趣橫生,變幻莫測,為後來的鈞釉彩斑開啟了先河。 北宋時期,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為陶瓷藝術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花釉瓷經過長時期的探索,窯變技藝已經日漸成熟,經自然窯變形成的絢麗釉色玉潤晶瑩,已絕非唐時花釉瓷所能比擬。窯變釉以其驚心動魄的美麗震動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貴族的喜愛。到了宋徽宗初年,終於引起了朝廷的重視,宋徽宗傳下旨意,在禹州鈞台附近建官窯為皇宮燒制貢瓷,這就為鈞瓷藝術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機。
鈞官窯為皇家燒制貢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計工時,不計成本,好的送入宮廷,壞的打碎深埋,不準流入民間,因而工匠們得以把最為動人心魄的窯變精品呈現出來。這些工匠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創造性地建造了結構合理、性能優良的雙乳狀火膛柴燒窯爐。這種窯爐火網面積大,能使柴質快速燃燒,升溫迅速。火苗柔和,窯內溫度分布均勻,有利於窯變效果的形成。同時,也研製了科學的鈞釉配方,銅紅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正如《中國陶瓷史》所述:宋代的鈞窯首先創造性地燒造成功銅紅釉,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鈞紅釉的創燒成功開辟了新的美學境界,對後代的陶瓷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數十年之間,宋鈞官窯將鈞瓷窯變藝術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創造了鈞瓷藝術的輝煌。
宋鈞特別是官鈞窯的作品,窯變釉色自然溫潤,真正體現出火的藝術。我們能看到的宋鈞瓷窯變釉色大體上分為三類:一是窯變單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藍、天青、豆綠等;二是窯變彩斑釉,以天藍紅斑或乳白紫暈為代表;三是窯變花釉,主要有丹紅、海棠紅、霞紅、木蘭紫,丁香紫等品種。其中以窯變花釉的藝術價值為最高,因為它最能代表鈞瓷自然窯變的風格神韻。大多數意境精妙的景觀圖畫,都是由花釉窯變自然形成,從而使瓷器成為藝術珍品。 北宋鈞官窯締造了鈞瓷藝術的輝煌,但也成為鈞瓷藝術進入衰敗的起始。北宋末年靖康之變,趙構渡江南逃,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北宋滅亡。長江以北落入金人統治之中,宋鈞官窯自然煙消火滅,工匠們或逃或亡,宋鈞官窯的歷史也就劃上了句號,對於鈞瓷藝術來說,無疑是一場劫難。
兩宋的滅亡和鈞官窯停燒,使鈞瓷業遭受重創,工匠們在兵災戰火中亡命他鄉,就將制鈞技術帶到了全國各地。元朝統一中國後,為鈞瓷的生存提供了相應的條件,鈞瓷窯變藝術得以傳播延續,並播火全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中國陶瓷史》說:「鈞瓷的燒造雖始於北宋,但鈞窯之形成一個窯系,主要在元代。」以禹州為中心,不但在河南有眾多的窯口在仿製鈞瓷,而且波及廣東、江蘇、浙江、江西、河北、山西等地,其仿鈞製品達到了一定水平並產生了巨大影響。
元代鈞瓷一般較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勻、色暗而多棕眼,釉法堆積如蠟淚。不論造型還是釉色都根本無法和宋鈞官窯相比,也無法和宋代民窯相比,藝術品位不能同日而語。但在仿鈞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影響較大的窯口。這些大規模的仿鈞活動從元至清,一直都在進行,沒有中斷。但這些只在仿鈞,那麼,真正的鈞瓷又是怎樣的呢?
宋鈞官窯於北宋王朝的滅亡的同時解體,在之後至明初的一段時間內,地處中原的禹州受戰禍兵災之苦,幾至十室九空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制瓷業(包括鈞瓷)的停頓敗落也就十分自然了。入明之後,因為生活需要,生活日用瓷器的燒造得以逐漸恢復,但作為觀賞瓷的鈞瓷卻沒有復甦。
其實,導致鈞瓷斷燒的原因相當復雜。戰亂頻仍、時局動盪、民生艱難是其主要因素,而當時上層社會對手工藝的輕視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工匠藝人們社會地位低下,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沒有文化。在很長時期內鈞瓷領域沒有與技術相關的只言片紙存在。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全靠家族或師徒口耳相傳,一旦失傳,高難度、復雜的製作技藝要恢復難度更大,令人望而卻步,這些恐怕就是鈞瓷從明至清斷燒失傳達數百年之久的幾個主要原因了。 鈞瓷藝術在銷聲匿跡數百年後的清朝未年開始復甦,直至建國後,迎來了浴火重生的歷史機緣。
清光緒初年,神垕陶瓷工匠受古玩商人高價求購鈞瓷的影響,試圖恢復鈞瓷燒制,但因難度太大,大多一試即止。工匠盧振太及其子孫卻百折不悔,屢仆屢起,甚至不惜典賣田產,立志恢復鈞瓷。開始,盧氏家族用當地原料,以氧化鈷為著色劑,在氧化焰中燒出孔雀綠和碧藍相間的仿鈞瓷器,後又創燒在天青器上抹紅,飛紅加彩仿鈞製品,在仿鈞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試驗,最後用風箱小窯爐,採用捂火還原的燒成方法,燒製成功窯變鈞瓷。至此,鈞瓷窯變藝術得以重生。
但是,在鈞瓷恢復的五十餘年時間里,禹州和全國一樣,風雨飄搖,兵匪如蟻、旱澇頻頻,人民深受自然災害和戰亂之苦,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鈞瓷作為觀賞瓷種,燒成難度又那麼大,其發展命運可想而知。在這時期,神垕瓷區主要生產日用粗瓷器,而鈞瓷生產只是偶然現象。
新中國成立後,奄奄一息的鈞瓷藝術逐步煥發了勃勃生機。
1949年四月,神垕解放不久,戰爭創傷未愈,國民經濟尚未恢復,豫西行署五分署即派任堅著手恢復鈞瓷燒造,當時是建設科科員的任堅回神垕接收、代管逃亡匪霸經營的瓷廠,在此基礎上,辦起了人民工廠,這是河南省第一家全民性質的陶瓷企業。在周總理的關懷下,李志伊、劉保平、任堅、盧廣文等老一輩的鈞瓷專家通過對鈞瓷的理論研究、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對鈞瓷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從窯爐的設計建造到釉料的配製,最終於1958年,在倒焰形鈞瓷窯爐中用還原焰燒制出了絢麗多彩、晶瑩如玉的鈞瓷製品,至此,鈞瓷藝術在原產地神垕鎮全面恢復。1964年周總理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向有關國家領導人贈送的禮品就有國營禹縣神垕瓷廠鈞瓷藝術品。
進入到本世紀,鈞瓷的技術有了更大的發展,也有了更大的突破。宋代雙火膛窯爐復原了,柴燒工藝也恢復了,從而創作出媲美宋官居鈞瓷器成為可能。可以說,現在是鈞瓷藝術在浴火重生鳳凰涅槃後最為活躍和靈動的時代,在國家的鼓勵和重視下,鈞瓷藝術也將進入空前的繁榮和發展階段。著名書畫家和陶瓷藝術家鄧白老先生為鈞瓷做過一首詩,詩曰:「插得春芳第一枝,飛彩流霞禹州瓷,豪言莫做尋常看,正是東風得意時。」
⑥ 鈞瓷歷史知多少
唐鈞最早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由於唐墓的發掘,一批窯變花釉注子、罐等器物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20世紀60年代以後,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在河南郟縣黃道窯、魯山段店窯、禹州趙家窯等處發現了花釉瓷器,即我們所說的唐鈞。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花釉瓷胎體結構化驗分析表明:「瓷胎的化學組成和顯微結構與宋鈞瓷胎也非常相近,但所用原料較軟。」
唐鈞多為器皿類,以實用功能為主。造型凝重簡練,莊重豐滿,如碗、盆、盤、罐、壇、注子、瓶等。注子有大小多種形式,罐有無系、雙系和四系三種,瓶有葫蘆式和花口者,盤有三足者,但口徑均較小。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拍鼓是個例外,該器物兩頭廣而中腰細,鼓身有弦紋七道,似表明唐鈞已從實用功能向裝飾審美方向發展。
鈞窯從唐代創燒,到北宋初,神垕的鈞瓷製作水準已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尤以神垕劉家門和劉庄窯為代表。這個具有五彩繽紛美麗效果的瓷種,在北宋末期受到了宮廷喜愛。宋徽宗年間,為了滿足建造園林的需要,宮廷選派職官,集中民窯優秀工匠,將原禹州城裡古鈞台附近的民窯作坊,壟斷為官辦鈞窯,完全按宮廷需要專門生產御用鈞瓷,其燒造的品種也由原來的民間生活用瓷改為宮廷喜愛的陳設工藝瓷。
⑦ 宋代鈞瓷的時代背景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氛圍、政治環境、時代精神,反映在宋代便版誕生了極具個性的道權教思維傾向。宋王朝建國初期,吸取前朝亡國的教訓,感嘆創業來之不易,效仿開明皇帝,進行了「慶歷新政」、「熙寧變法」,取得了生產力的部分解放,政治相對穩定、經濟呈顯繁榮,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烙印到陶瓷上,便誕生了鈞汝官哥定五大歷史名瓷,從唐代的雄渾、高遠、曠達,吭鏘、輝煌、瑰麗,步入了宋代婉約清純、寄情、思辯、理性、尚志的新階段。
宋朝時的鈞瓷當以北宋末年徽宗趙佶執時期最為典型,是鈞瓷發展史中最為燦爛的階段,這與崇尚道教,自封為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有著密切聯系。這位歷史上的昏君,雖治國無方,卻對藝術有著獨特的鍾愛和天賦,尤愛鈞瓷別具的神韻。因此鈞瓷以瑰麗多變的釉色、莊重古樸的造型、特殊的審美風儀,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別具個性的治世思惟,卓立瓷林、入主宮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御用珍品——「君王之瓷」。
⑧ 鈞窯的圖書
書 名: 鈞窯(中國歷史名窯大系)
作者:
趙青雲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1-1-1
ISBN: 9787805318806
開本: 16開
定價: 88.00元 中國陶瓷的發展已有一萬年甚至更長的歷史,陶瓷器的燒制和使用對華夏文明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義。中國陶瓷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有的歷史價值已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在探求和尋覓古代文明足跡的過程中,引發並形成了中國陶瓷研究的。熱潮,其標志是更多研究領域的開拓:
除了方法的更新以外,資料的豐富和真實是推進陶瓷研究的關鍵。可供我們使用的陶瓷信息資源有三類,即傳世文物、文獻資料和出土器物或標本。
傳統的陶瓷研究依靠有限的傳世文物。但經世事滄桑,古代器皿遺存者不足百一,難窺中國陶瓷全貌。宋元起,各種文獻中有關陶瓷的內容漸多,並出現陶瓷方面的專著。在這些文獻中,記錄了古代陶瓷的品種、特徵、窯口、燒造等方面的情況,是非常寶貴的文字資料。但必須看到,因缺乏大量實物資料的支持,表達往往語焉不詳,後人對先賢著述的引證和詮釋又難免穿鑿附會,使今天的讀者迷茫失措難見真容。
本書從鈞窯的創燒與發展,鈞窯系的形成及對各地的影響,都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尤其對鈞台官窯作了具體剖析,從其造型特徵、燒造工藝、鈞台窯的年代及性質等,都有較科學的論述,然後對歷代鈞瓷造型工藝、窯變機理、理化特徵及其鑒定與鑒賞,也都作了具體說明。
本書文字簡練,科學有據,內容豐富,圖文並茂,雅俗共賞,對收藏家、鑒賞家及廣大鈞瓷愛好者,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總序
序
一、鈞釉工藝和鈞窯系的形成
鈞釉工藝的形成
鈞窯系的形成
北宋鈞官窯的出現
金元鈞窯的興旺和影響
三、北宋鈞官窯——鈞台窯
鈞台窯及其發現
北宋鈞官窯瓷的特徵
北宋鈞官瓷工藝
鈞台窯的年代及性質
三、金元鈞民窯
窯址分布及發現
金元鈞民窯瓷的特徵
四、歷代鈞窯工藝
鈞賽的造型藝術
鈞窯的窯變工藝
鈞鈾的理化特性
鈞窯瓷器的鑒定
五、鈞窯名瓷特徵和欣賞
蚯蚓起泥紋
宋鈞官窯器底編號數字
歷代鈞窯釉色變化
北宋鈞瓷釉色
胎骨、化妝土和底面釉漿
宋鈞窯址出土標本
⑨ 鈞窯的歷史記載
清代道光年間《禹州志》記載: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亂山之中有鎮曰'神垕'。有土焉,可陶為磁。窯變是鈞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贊美曰:窯變之器有二、一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則工,故以|作幻色,物態直名之窯變。蚯蚓走泥紋,是鈞窯的另一大特點,在古籍中同樣有記載
明張應文撰《清秘藏》「均州窯,紅若臙脂者為最,青若蔥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純而底有一二數目字型大小者佳,其雜色者無足取,均之釉無論深淺濃淡皆混然一律,元瓷之釉濃處有時或起條文,淺處有時仍見水浪」
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鈞訛作均,相沿已久,胎質細,性堅其體略重。釉具五色,渾厚濃潤,有兔絲文。紅若胭脂硃砂者為最,青若蔥翠紫若墨者次之。其釉分為兩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橘皮釉。橘皮釉亦屬後起者,故兼有紫斑者居多。無釉之處呈羊肝色或芝麻醤色,乃真物也。均稱厚而勻、元瓷釉厚而垂、均之胎釉皆細、元瓷之胎釉皆粗、均之釉無論深淺濃淡皆混然一律、元瓷之釉濃處有時或起條文,淺處有時仍見水浪。鈞窯之釉捫之甚平,而內現粗紋垂垂而直下者謂之淚痕,屈曲蟠折者謂之蚯蚓走泥印,是鈞窯之特點也。」 民國劉子芬《竹園陶說》「古瓷不重彩繪,所有之器皆純色,市肆中人呼為一道釉。其實高貴之品,自以一道釉為古雅,青花亦較五彩雋逸。世風漸薄,彩瓷風行一世,不知古意既失,價值自低,唐宋人尚青,明清尚紅,近日西商則重紫,均窯紫器一枚價值萬金,安得起古人而正之哉?雖然彼亦有說以處之矣。宋時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濃麗無比,紫定,紫均,其器皆純色,元瓷則於青釉中夾紫釉數片而已。古窯瓷器,釉汁滋潤,均窯之釉如脂膏。」
鈞窯瓷極其珍貴,這在民間有眾多的說法,比如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掛紅,價值連城,鈞不掛紅,一世受窮「等等。對於鈞瓷的商業價值,當地民諺說:進入西南山,七里長街現,七十七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進斗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