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都江堰管家花園歷史文化簡介

都江堰管家花園歷史文化簡介

發布時間:2021-03-05 09:58:25

❶ 都江堰的歷史故事300400字

都江堰主要歷史故事:

1、司馬遷考察都江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後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

2、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徵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3、張陵傳道青城山
東漢順帝時(公元126~144年),張陵從洛陽越秦嶺到鶴鳴山修道,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來青城山結茅傳道。張陵在青城一帶山區傳道13年,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頂。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發祥地,常道觀被稱為「仙都眾奧之妙,福地會昌之域,張天師羽化處焉」。歷代龍虎山的天師多來青城山朝拜祖庭,為漢天師張陵掃墓。 在天師洞旁有一顆古銀杏樹,要七八個大漢才能把它圍住,在四川省乃至全國的極其罕見,據說這個古銀杏樹是張陵親手種的。

4、馬可·波羅游歷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餘日抵成都,游覽了都江堰。後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

5、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來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曾於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書簡》中設專章介紹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詳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❷ 都江堰的歷史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2)都江堰管家花園歷史文化簡介擴展閱讀:

修建背景

都江堰位於岷江由山谷河道進入沖積平原的地方,它灌溉著灌縣以東成都平原上的萬頃農田。原來岷江上游流經地勢陡峻的萬山叢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減慢,因而夾帶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隨即沉積下來,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來時,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勢驟漲,往往泛濫成災;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乾旱。遠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國杜宇王以開明為相,在岷江出山處開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

歷史意義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

❸ 都江堰修建的歷史背景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回苦的人民,渴望中答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

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❹ 都江堰市的詳細資料

都江堰市 網路名片 都江堰市平面圖 都江堰市(Dujiangyan City)地處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縣,早在夏禹時代稱「導江」,傳說夏禹治水導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渠首工程位於市區西北部,1988,國務院同意撤銷灌縣建立都江堰市,由四川省直轄,是四川省最早的省直轄縣級市,同年四川省確定由原上級行政單位省會成都市代管,享受副廳級待遇(06年降格至局級),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以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聞名於世。中文名稱:都江堰市外文名稱:Dujiangyan City行政區類別:省直轄縣級市所屬地區:四川下轄地區:灌口鎮、幸福鎮、蒲陽鎮政府駐地:灌口鎮電話區號:028郵政區碼:611830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城西面積:1208平方千米人口:60萬人(2003年)方言:四川話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濕潤氣候著名景點: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山,龍池-虹口自然保護區車牌代碼:川A編輯本段概況都江 都江堰市堰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並獲得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市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眾多,旅遊設施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青城天下幽」之稱的青城山距都江堰16公里,是中國道教發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龍池-虹口自然保護區距都江堰景區24公里,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都江堰初創於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完成於秦惠文王時,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都江堰渠首工程位於市區西北部,灌縣改市以都江堰命名,說明都江堰水利在該市所佔位置的重要。都江堰初創於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建於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近2300年的歷史。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都江堰市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介於東經103o25'42"~103o47',北緯30o44'54"~31o22'9"之間。東西寬54km,南北長68km,地跨川西龍門山地帶和成都平原岷江沖積扇扇頂部位。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市山地丘陵面積佔65.79%,平壩面積佔34.21%。地勢從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級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對高差3,900米。都江堰市在地質構造體繫上,屬華夏構造體系,跨成都平原和龍門山地區兩個不同自然地理區,地貌單元屬岷江沖積扇一級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階梯分布,山地、平原、水域面積大體為6:3:1,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說。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都江堰市地處四川成都平原的西北邊緣,地跨川西龍門山地帶和成都平原岷江沖積扇扇頂部位。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為山地,東南為成都平原,境內山嶽、丘陵、平原呈階梯狀分布,大約為「六山一水三分田」。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岷江出山進入平原處,是由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設計建造的。工程「深作灘、低作堰」,以「無壩引水」為特色。岷江經此樞紐後,除金馬河繼續為幹流外,另分了六條河流灌溉農田,成為「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的繁榮基石,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編輯本段氣候資源都江堰市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歷年最冷月平均氣溫4.6oC,最熱月平均氣溫24.4oC。平均年降雨量為1,243.80mm。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年際總量變化不大;在空間分布上不均勻,由東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mm之間;雨季平均開始於5月21日前後,平均結束於9月14日前後;一次降雨持續最長日數20天。區內主導風向:NW,C,風向頻率(%):12、41,最大風速:17米/秒,平均風速:1.3米/秒,本地無台風出現。年平均最大相對濕度80,最小相對濕度75,月平均最大84,月平均最小60;年平均最大絕對濕度15.2,最小絕對濕度14.3,月平均最大絕對濕度32.4,月平均最小絕對濕度2.8;30年來的氣象監測表明,都江堰市空氣濕度指數低於成都市各區(市)縣。歷年平均氣壓933.7,極端最高氣壓958.7, 極端最低氣壓912.2;最熱季節的平均氣壓925.9,最冷季節的平均氣壓938.7,雨季氣壓928.0。全年晴天日數120天,陰天日數95天,霧天日數7天,歷年平均日照時數1,016.9小時,歷年平均雷暴日數28天。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都江堰市的歷史可追溯到在夏禹時代稱「導江」,傳說夏禹治水導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縣,因灌江得名。因地處都江堰首,故名灌縣。據《今縣釋名》:「漢文翁穿漕江灌溉,謂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寧縣,孟蜀改灌州,明改縣。」。一說今縣城古名灌口,戰國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陸,為灌之口而名。三國蜀漢置都安縣,北周又增置清城縣。唐代兩縣分別改名為導江縣和青城縣,元合並為灌州,明降州置灌縣。1988年,撤銷灌縣設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1994年,獲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城區靠近都江堰渠首,分布著許多文物古跡和傳統名居,有二王廟、安瀾索橋、城隍廟、伏龍觀、靈岩寺、千佛塔等重點文物。 都江堰市始建於蜀漢,因地處都江堰首,故名灌縣。據《今縣釋名》:「漢文翁穿漕江灌溉,謂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寧縣,孟蜀改灌州,明改縣。」一說今縣城古名灌口,戰國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陸,為灌之口而名。 都江堰市地圖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灌縣設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1997年,都江堰市面積1207.7平方千米,人口57.3萬,轄12鎮16鄉。市政府駐灌口鎮。 1999年,都江堰市轄12鎮、16個鄉:灌口鎮、蒲陽鎮、石羊鎮、玉堂鎮、幸福鎮、中興鎮、柳街鎮、聚源鎮、天馬鎮、崇義鎮、龍池鎮、青城山鎮;胥家鄉、駕虹鄉、金鳳鄉、向峨鄉、土橋鄉、安龍鄉、兩河鄉、大樂鄉、徐渡鄉、沿江鄉、民興鄉、青城鄉、大觀鄉、白沙鄉、麻溪鄉、虹口鄉。 2000年,都江堰市轄12個鎮、16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621980人,其中: 灌口鎮 75059 幸福鎮 122728 蒲陽鎮 26163 聚源鎮 30985 崇義鎮 26460 天馬鎮 29936 石羊鎮 26377 柳街鎮 21828 玉堂鎮 20894 中興鎮 26620 青城山鎮 10287 龍池鎮 6155 胥家鄉 26340 駕虹鄉 12307 金鳳鄉 14404 向峨鄉 14350 土橋鄉 12397 安龍鄉 11347 大樂鄉 11477 徐渡鄉 16524 沿江鄉 15006 民興鄉 13389 青城鄉 15671 大觀鄉 10761 兩河鄉 4721 白沙鄉 8472 麻溪鄉 5511 虹口鄉 5820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41號)同意都江堰市撤銷青城鎮及麻溪、金鳳、駕虹、土橋、沿江、徐渡、大樂、兩河8個鄉。將原青城鎮所屬行政區域並入青城山鎮;青城山鎮政府駐原青城鎮場鎮正中街。將原麻溪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紫坪鋪鎮;紫坪鋪鎮政府駐紫寬街。將原金鳳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蒲陽鎮;蒲陽鎮政府駐和平街。將原駕虹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胥家鎮;胥家鎮政府駐石龍上街。將原土橋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崇義鎮;崇義鎮政府駐官家花園。將原沿江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柳街鎮;柳街鎮政府駐五一村。將原徐渡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石羊鎮;石羊鎮政府駐政府街。將原大樂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安龍鎮;安龍鎮政府駐海棠路。將原兩河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大觀鎮;大觀鎮政府駐雙風路。 2004年,都江堰市轄17個鎮(灌口、幸福、蒲陽、中興、聚源、天馬、崇義、龍池、柳街、胥家、安龍、大觀、紫坪鋪、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個鄉(向峨、虹口),49個社區委員會、333個村委會;面積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都江堰市轄17個鎮:灌口鎮、幸福鎮、蒲陽鎮、聚源鎮、崇義鎮、天馬鎮、石羊鎮、柳街鎮、玉堂鎮、中興鎮、青城山鎮、龍池鎮、胥家鎮、安龍鎮、大觀鎮、紫坪鋪鎮、翠月湖鎮.2個鄉向峨鄉、虹口鄉,49個社區委員會、333個村委會;面積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 編輯本段物產資源農業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籽、葯材、蠶桑等多種農產品,是國家發展茶葉、川芎、紅梅、黃柏、杜仲、厚朴、獼猴桃生產基地。 有野生植物2000多種,有川西植物園之稱。 辟有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的保護區。 編輯本段旅遊文化都江堰市以世界著名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建於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風雨仍發揮著越來越巨大的作用,千年無壩古堰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市境西部的青城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也是正一道的祖庭,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稱。前山上密布宮觀,而後山則幽深古雅,保持了相當的原始風貌。目前,整個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已經被聯合國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並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編輯本段名勝古跡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前山道教文化、青城後山佛教文化等。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都江堰市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青城山-都江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 世界雙遺產城市:都江堰 編輯本段城市特點 都

❺ 都江堰的傳說,簡短

都江堰的傳說!!!!!!!!!!!!!

❻ 都江堰的歷史有什麼

都江堰(Dujiang yàn),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遊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變遷

名稱由來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 都江堰風景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修建背景
現在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經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國多雨地 區。發源於四川與甘肅交界的岷山南麓,分為東源和西源,東源出自弓杠嶺,西源出自郎架嶺。兩源在松潘境內漳臘的無壩匯合。向南流經四川省的松潘縣、都江堰市、樂山市,在宜賓市匯入長江。全長793公里,流域面積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總水量年均150億m3左右。岷江發源於岷山弓杠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流域面積14萬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資源1300多萬千瓦。岷江是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游,以漂木、水力發電為主;都江堰市至樂山段為中游,流經成都平原地區,與沱江水系及眾多人工河網一起組成都江堰灌區;樂山以下為下游,以航運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上游有黑水河、雜谷腦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區的黑石河、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馬邊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來自山勢險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間嶺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漲落迅猛,水勢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對整個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懸江,而且懸得十分利害。成都平原的整個地勢從岷江出山口玉壘山,向東南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達273m。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泛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鯨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為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秦相司馬錯語)。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國郡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修建簡介
都江堰位於岷江由山谷河道進入沖積平原的地方,它灌溉著灌縣以東成都平原上的萬頃農田。原來岷江上游流經地勢陡峻的萬山叢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減慢,因而夾帶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隨即沉積下來,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來時,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勢驟漲,往往泛濫成災;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乾旱.遠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國杜宇王以開明為相,在岷江出山處開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
李冰採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埂,叫都江魚嘴,也叫分水魚嘴。魚嘴是一個分水的建築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縣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築了離碓(同堆),離碓就是開鑿岩石後被隔開的石堆,夾在內外江之間。離碓的東側是內江的水口,稱寶瓶口,具有節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碓就成為第二道分水處。內江自寶瓶口以下進入密布於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統, 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 (《華陽國志·蜀志》),保證了大約300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 天府之國.都江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都具有比較好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工程規劃相當完善,分水魚嘴和寶瓶口聯合運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為了控制水流量,在進水口 作三石人,立三水中 ,使 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華陽國志·蜀志》)。這些石人顯然起著水尺作用,這是原始的水尺。從石人足 和 肩 兩個高度的確定,可見當時不僅有長期的水位觀察,並且已經掌握岷江洪、枯水位變化幅度的一般規律。通過內江進水口水位觀察,掌握進水流量,再用魚嘴、寶瓶口的分水工程來調節水位,這樣就能控制渠道進水流量。這說明早在2300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經掌握並且利用了在一定水頭下通過一定流量的 堰流原理.在都江堰,李冰又 作石犀五枚,……二在淵中 (《華陽國志·蜀志》), 二在淵中 是指留在內江中。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為都江堰歲修 深淘灘 的控制高程。通過 深淘灘 ,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過水斷面,這樣就可以保證河床安全地通過比較大的洪水量。可見當時人們對流量和過水斷面的關系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應用。這種數量關系,正是現代流量公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修建過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1、寶瓶口的修建過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許多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葯,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之所以要修寶瓶口,是因為只有打通玉壘山,使岷江水能夠暢通流向東邊,才可以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地區的乾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區,灌溉那裡的良田。這是治水患的關鍵環節,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魚嘴的修建過程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以後,又決定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由於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
魚嘴的建成將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當洪水來臨,由於水位較高,於是大部分江水從江面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3、飛沙堰的修建過程
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飛沙堰採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築,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游渦,由於離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因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准。[2]
在李冰的組織帶領下,人們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八年的努力,終於建成了這一歷史工程——都江堰。
歲修制度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證了整個工程歷經兩千多年依然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漢靈帝時設置「都水椽」和「都水長」負責維護堰首工程;蜀漢時,諸葛亮設堰官,並「征丁千二百人主護」(《水經注·江水》)。此後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縣令為主管。到宋朝時,制定了施行至今的歲修制度。
古代竹籠結構的堰體在岷江急流沖擊之下並不穩固,而且內江河道盡管有排沙機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積。因此需要定期對都江堰進行整修,以使其有效運作。宋朝時,訂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農閑時斷流歲修的制度,稱為「穿淘」。歲修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為准,堰體高度以與對岸岩壁上的水則相齊為准。明代以來使用卧鐵代替石馬作為淘灘深度的標志,現存三根一丈長的卧鐵,位於寶瓶口的左岸邊,分別鑄造於明萬曆年間、清同治年間和1927年。

❼ 都江堰介紹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都江堰有什麼歷史故事,為什麼可以入圍國家旅遊景區?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❽ 都江堰的資料

都江堰市 網路名片 都江堰市平面圖 都江堰市(Dujiangyan City)地處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縣,早在夏禹時代稱「導江」,傳說夏禹治水導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渠首工程位於市區西北部,1988,國務院同意撤銷灌縣建立都江堰市,由四川省直轄,是四川省最早的省直轄縣級市,同年四川省確定由原上級行政單位省會成都市代管,享受副廳級待遇(06年降格至局級),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以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聞名於世。中文名稱:都江堰市外文名稱:Dujiangyan City行政區類別:省直轄縣級市所屬地區:四川下轄地區:灌口鎮、幸福鎮、蒲陽鎮政府駐地:灌口鎮電話區號:028郵政區碼:611830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城西面積:1208平方千米人口:60萬人(2003年)方言:四川話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濕潤氣候著名景點: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山,龍池-虹口自然保護區車牌代碼:川A編輯本段概況都江 都江堰市堰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並獲得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市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眾多,旅遊設施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青城天下幽」之稱的青城山距都江堰16公里,是中國道教發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龍池-虹口自然保護區距都江堰景區24公里,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都江堰初創於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完成於秦惠文王時,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都江堰渠首工程位於市區西北部,灌縣改市以都江堰命名,說明都江堰水利在該市所佔位置的重要。都江堰初創於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建於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近2300年的歷史。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都江堰市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介於東經103o25'42"~103o47',北緯30o44'54"~31o22'9"之間。東西寬54km,南北長68km,地跨川西龍門山地帶和成都平原岷江沖積扇扇頂部位。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市山地丘陵面積佔65.79%,平壩面積佔34.21%。地勢從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級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對高差3,900米。都江堰市在地質構造體繫上,屬華夏構造體系,跨成都平原和龍門山地區兩個不同自然地理區,地貌單元屬岷江沖積扇一級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階梯分布,山地、平原、水域面積大體為6:3:1,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說。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都江堰市地處四川成都平原的西北邊緣,地跨川西龍門山地帶和成都平原岷江沖積扇扇頂部位。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為山地,東南為成都平原,境內山嶽、丘陵、平原呈階梯狀分布,大約為「六山一水三分田」。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岷江出山進入平原處,是由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設計建造的。工程「深作灘、低作堰」,以「無壩引水」為特色。岷江經此樞紐後,除金馬河繼續為幹流外,另分了六條河流灌溉農田,成為「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的繁榮基石,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編輯本段氣候資源都江堰市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歷年最冷月平均氣溫4.6oC,最熱月平均氣溫24.4oC。平均年降雨量為1,243.80mm。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年際總量變化不大;在空間分布上不均勻,由東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mm之間;雨季平均開始於5月21日前後,平均結束於9月14日前後;一次降雨持續最長日數20天。區內主導風向:NW,C,風向頻率(%):12、41,最大風速:17米/秒,平均風速:1.3米/秒,本地無台風出現。年平均最大相對濕度80,最小相對濕度75,月平均最大84,月平均最小60;年平均最大絕對濕度15.2,最小絕對濕度14.3,月平均最大絕對濕度32.4,月平均最小絕對濕度2.8;30年來的氣象監測表明,都江堰市空氣濕度指數低於成都市各區(市)縣。歷年平均氣壓933.7,極端最高氣壓958.7, 極端最低氣壓912.2;最熱季節的平均氣壓925.9,最冷季節的平均氣壓938.7,雨季氣壓928.0。全年晴天日數120天,陰天日數95天,霧天日數7天,歷年平均日照時數1,016.9小時,歷年平均雷暴日數28天。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都江堰市的歷史可追溯到在夏禹時代稱「導江」,傳說夏禹治水導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縣,因灌江得名。因地處都江堰首,故名灌縣。據《今縣釋名》:「漢文翁穿漕江灌溉,謂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寧縣,孟蜀改灌州,明改縣。」。一說今縣城古名灌口,戰國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陸,為灌之口而名。三國蜀漢置都安縣,北周又增置清城縣。唐代兩縣分別改名為導江縣和青城縣,元合並為灌州,明降州置灌縣。1988年,撤銷灌縣設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1994年,獲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城區靠近都江堰渠首,分布著許多文物古跡和傳統名居,有二王廟、安瀾索橋、城隍廟、伏龍觀、靈岩寺、千佛塔等重點文物。 都江堰市始建於蜀漢,因地處都江堰首,故名灌縣。據《今縣釋名》:「漢文翁穿漕江灌溉,謂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寧縣,孟蜀改灌州,明改縣。」一說今縣城古名灌口,戰國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陸,為灌之口而名。 都江堰市地圖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灌縣設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1997年,都江堰市面積1207.7平方千米,人口57.3萬,轄12鎮16鄉。市政府駐灌口鎮。 1999年,都江堰市轄12鎮、16個鄉:灌口鎮、蒲陽鎮、石羊鎮、玉堂鎮、幸福鎮、中興鎮、柳街鎮、聚源鎮、天馬鎮、崇義鎮、龍池鎮、青城山鎮;胥家鄉、駕虹鄉、金鳳鄉、向峨鄉、土橋鄉、安龍鄉、兩河鄉、大樂鄉、徐渡鄉、沿江鄉、民興鄉、青城鄉、大觀鄉、白沙鄉、麻溪鄉、虹口鄉。 2000年,都江堰市轄12個鎮、16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621980人,其中: 灌口鎮 75059 幸福鎮 122728 蒲陽鎮 26163 聚源鎮 30985 崇義鎮 26460 天馬鎮 29936 石羊鎮 26377 柳街鎮 21828 玉堂鎮 20894 中興鎮 26620 青城山鎮 10287 龍池鎮 6155 胥家鄉 26340 駕虹鄉 12307 金鳳鄉 14404 向峨鄉 14350 土橋鄉 12397 安龍鄉 11347 大樂鄉 11477 徐渡鄉 16524 沿江鄉 15006 民興鄉 13389 青城鄉 15671 大觀鄉 10761 兩河鄉 4721 白沙鄉 8472 麻溪鄉 5511 虹口鄉 5820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41號)同意都江堰市撤銷青城鎮及麻溪、金鳳、駕虹、土橋、沿江、徐渡、大樂、兩河8個鄉。將原青城鎮所屬行政區域並入青城山鎮;青城山鎮政府駐原青城鎮場鎮正中街。將原麻溪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紫坪鋪鎮;紫坪鋪鎮政府駐紫寬街。將原金鳳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蒲陽鎮;蒲陽鎮政府駐和平街。將原駕虹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胥家鎮;胥家鎮政府駐石龍上街。將原土橋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崇義鎮;崇義鎮政府駐官家花園。將原沿江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柳街鎮;柳街鎮政府駐五一村。將原徐渡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石羊鎮;石羊鎮政府駐政府街。將原大樂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安龍鎮;安龍鎮政府駐海棠路。將原兩河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大觀鎮;大觀鎮政府駐雙風路。 2004年,都江堰市轄17個鎮(灌口、幸福、蒲陽、中興、聚源、天馬、崇義、龍池、柳街、胥家、安龍、大觀、紫坪鋪、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個鄉(向峨、虹口),49個社區委員會、333個村委會;面積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都江堰市轄17個鎮:灌口鎮、幸福鎮、蒲陽鎮、聚源鎮、崇義鎮、天馬鎮、石羊鎮、柳街鎮、玉堂鎮、中興鎮、青城山鎮、龍池鎮、胥家鎮、安龍鎮、大觀鎮、紫坪鋪鎮、翠月湖鎮.2個鄉向峨鄉、虹口鄉,49個社區委員會、333個村委會;面積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 編輯本段物產資源農業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籽、葯材、蠶桑等多種農產品,是國家發展茶葉、川芎、紅梅、黃柏、杜仲、厚朴、獼猴桃生產基地。 有野生植物2000多種,有川西植物園之稱。 辟有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的保護區。 編輯本段旅遊文化都江堰市以世界著名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建於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風雨仍發揮著越來越巨大的作用,千年無壩古堰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市境西部的青城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也是正一道的祖庭,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稱。前山上密布宮觀,而後山則幽深古雅,保持了相當的原始風貌。目前,整個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已經被聯合國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並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編輯本段名勝古跡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前山道教文化、青城後山佛教文化等。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都江堰市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青城山-都江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 世界雙遺產城市:都江堰

❾ 誰介紹一下都江堰的歷史及作用

1、都江堰的歷史:

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古時曾在都安縣境內,稱為都安堰,宋、元以後稱今名。發源於岷山之南羊膊嶺的岷江,水源旺盛,自山區轉入成都平原,流速陡降,易游易決,在水利工程興建以前,水災特別嚴重。

戰國初期,蜀相開明決玉壘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於是郫縣、成都一帶,「民得陸處」(《蜀王本紀》)。到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父子訪察水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於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

(《華陽國志》)後代屢有擴建,主要設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籠裝卵石,堆砌成魚嘴狀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剛堤,使岷江在此分為外江及內江兩股。外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許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內江為人工渠道,鑿玉壘山成寶瓶口。由此向下辟為走馬河。

蒲陽河及柏條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為灌溉兼通航運的渠道。在都江堰附近,還興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漕、飛沙堰等工程,使進入內江過多的洪水、泥沙自動泄歸外江,以確保內江灌溉區的安全。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礫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須在外江。

內江輪流用榪槎斷流,以便進行淘挖。後人制定了「深淘灘、低作堰」的歲修原則,以及「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針。都江堰以下內、外兩江灌溉總面積曾達三百餘萬畝,後工程失修,灌溉面積逐漸縮減至二百餘萬畝。建國後,經整治擴建,現灌溉面積已擴大到八百多萬畝。

2、作用:

(1)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

(2)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

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

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路化的典範。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

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9)都江堰管家花園歷史文化簡介擴展閱讀:

都江堰傳說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成都壩子有對年輕夫婦,背著幼子,徒步來到灌縣。面對青山綠水,小兩口頓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就像入林的飛鳥歡快西行。他們順著岷江河岸,到了龍溪河口,飲水小歇後,沿溪而上,最後在龍池東岸落了腳。

小兩口抱著兒子唱啊跳啊,一切煩惱都甩在腦後。不曉得過了多久,他們選了塊背風的平地,墊了一層厚厚的乾草,鋪上被單就算是有了新床。女人砌灶煮飯兼看護兒子;男人就地取材,撿石壘牆,砍樹搭棚,新家很快建起來了。緊接著,小兩口開荒墾地。

種瓜種豆種玉米,養雞養兔養鴨子。一晃三年過去了,兒子長到五歲,胖墩墩的,虎頭虎腦,愛說愛跳,「爸爸」「媽媽」喊得甜甜的。小兩口一看到兒子,臉上就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雖說日子過得清貧,倒也有滋有味。一天,男人上山被牛角蜂刺了一下。

當時他沒在意,哪曉得回到家臉腫得像包子,眼睛都睜不開,左腳也腫得開不了步,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女人急得要命,用嘴在男人的傷口處吸吮,吸出了很多污血,可那腫還是消不下去。男人躺在床上,發高燒、說胡話,病情越來越嚴重。

女人看在眼裡痛在心尖兒,突然想起小時候聽大人說的青蒿能清熱解毒。於是,她含淚吻別丈夫,牽著兒子,沿松茂古道,翻過山嶺,趕到三十里外的羌寨。一位好心的羌族大爺教她認識了幾種解毒、消腫、清熱的草葯,還扯了一大包給她帶上。

為了早點兒治好丈夫的病,女人謝過大爺,背著兒子,匆匆往家裡趕。路上,兒子餓得在背上又哭又鬧。「兒子乖!」她拍著兒子的小屁股說,「兒子聽話。再等一下就到家了。一到家,把葯給你爸熬上,媽馬上就給你煮荷包蛋。荷包蛋,兒子,你最喜歡吃的!」

這下兒子不哭了,漸漸在母親背上打起了呼嚕。女人只覺得心裡發慌,她擔心丈夫出事,於是腳步邁得更快了。突然,眼前一亮,她定睛一看,前邊望夫崖下有許多紅色的圓點兒。哦,是蛇泡子。她走過去,摘了一大把,然後解開背帶,把兒子放下來。

兒子醒了,抓起母親手中的紅果果就朝小嘴巴里塞。看兒子吃得那麼香甜,當媽的心裡這才好受一點兒。她也確實累了,選了塊光滑的石頭坐下,喘喘氣、歇歇腳。她隨手扯起石頭邊的一棵小草,一聞,有一股清香的氣味。她驚叫一聲:「哎呀,青蒿!這就是青蒿!」

她站起身來,抬頭望去,前邊還有好幾棵呢。她對兒子說:「乖兒子,就坐這兒等媽一下。媽去給你爸再扯點兒草葯,這里有,難得碰到,多扯點兒帶回去!」兒子點點頭,說:「媽媽,不要走遠了。我等你!」女人離開兒子,順著山崖,又發現了另一種解毒的草葯。

她扯了一棵又一棵,邊扯邊哼起了歌兒,很快就扯了一大把。當她抱起草葯正要往回走的時候,聽到一聲兒子的尖叫。不好!她甩開草葯趕緊往回跑。哎呀,糟了,兒子在哪裡呢?她四下張望,左前方的草叢好像有響動,她毫不猶豫地跑過去,只聽傳過來一聲「媽媽」。

她趕緊答應:「哎!兒子,媽媽在這兒。媽媽救你來了!」等她跑去一看,天哪!兒子躺在草叢中,一隻黃毛老虎張開血盆大口……母親救兒心切,不顧一切地撲了過去!老虎見有人來搶自己已經到口的「美食」,氣呼呼地回轉身,張牙舞爪,咆哮一聲,想嚇跑來人。

哪曉得女人竟發瘋一樣直撲過來。老虎見來勢兇猛,一個躲閃,轉身叼起地上的「美食」就跑。女人在後面緊緊追趕!追啊追,攆啊攆,從龍池的西邊攆到東南邊,不曉得摔了多少跤,手腳鼻臉被劃出一道道血口。她爬上了東邊的一座山峰,見山那邊半山腰的一塊岩石上。

老虎正在大口大口地吞吃自己心愛的兒子,她頓覺心痛如絞,兩耳嗡的一聲巨響,心血噴涌,怒火中燒……她把牙一咬,躺在地上,順著山坡向老虎滾去……不曉得啥時候,女人醒來了。她睜開眼睛一看,自己躺在岩石上,石上有一灘血跡、幾塊小骨頭……兒子沒有了!

她捶胸頓足,號啕大哭。從白天哭到黑夜,從黑夜哭到天亮。路過這兒的人都陪著她流淚,勸解她、寬慰她。給她干糧,她不吃;給她水,她不喝。她口口聲聲要兒子!人們只好搖頭離去,無不感嘆:「為兒子,她去攆老虎!為兒子,她哭成這樣!真是慈母啊!」

失子之痛,把女人氣得死去活來。她已失去了理智,忘記了一切,忘記了病床上躺著的丈夫。她哭啊哭,不曉得哭了好多個白天晚上,嗓子哭啞了,眼淚哭幹了。等她那病中的丈夫找到她時,她的血液已經凝固了,身體化作一座山峰,平靜地躺卧在龍池的東南湖畔。

從此,人們就叫這座山為「慈母山」。據說,這位慈愛的母親每年都有一天會再現她的身影。

閱讀全文

與都江堰管家花園歷史文化簡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