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土耳其和匈牙利都是怎麼發展起來的歷史有什麼淵源
土耳其大部是由突厥西遷發展而來,而匈牙利大部是由遠遷的匈奴發展而來,可以想像漢唐時期的中國是多麼強大。所謂『唐宗宋祖略識文采』這話聽著別扭。
㈡ 匈牙利的發展歷史
網路
匈牙利(匈牙利文:Magyarország)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與奧地利、斯洛伐克、烏克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接壤,截止2014年1月,全國總人口987.9萬人,首都為布達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
匈牙利是歐洲內陸國家,位於多瑙河沖積平原,依山傍水,西部是阿爾卑斯山脈,東北部是喀爾巴阡山。著名的多瑙河,從斯洛伐克南部流入匈牙利,恰恰把匈牙利一截成東、西兩部分。匈牙利資源貧乏,但山河秀美,建築壯麗。一年四季受地中海式氣候與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冬暖夏涼。[1]
匈牙利經濟發達,人均生活水平較高,自東歐劇變後,匈牙利經濟高速發展。到2012年,匈牙利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計算已經達到1.27萬美元,這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則匈牙利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2萬美元。匈牙利舞曲受全世界各國人民喜愛。
早期
匈牙利在距今35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征
服了匈牙利南部地區,歸屬於潘諾亞行省。
羅馬帝國滅亡後,各民族陸續遷移到這里。首先到來的是匈人,在阿提拉的領導下,他們建立了強大的匈帝國。匈牙利這個名字可能來源於此,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應該來自屬於突厥的歐諾古爾(Onogul)人。
在匈帝國解體後日耳曼部落統治了這里將近100年,接踵而來的是阿瓦爾人,在他們近200年的統治下,斯拉夫民族開始滲入。摩拉維亞人、保加爾人、波蘭人和克羅埃西亞人都曾經企圖推翻阿瓦爾人,但直到查理曼才成功的將其擊敗。查理曼死後,東法蘭克王國逐步衰落,形勢對斯拉夫人的崛起有利,大摩拉維亞領袖斯瓦托普魯克雄心勃勃地企圖建立一個摩拉維亞王國,但是馬扎爾人的到來結束了這一地區的紛爭。[2]
中世紀時期
匈牙利國家的形成起源於東方游牧民族──馬扎兒人游牧部落,
匈牙利
公元9世紀時他們從烏拉山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向西遷徙,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來。[4]
公元1000年,匈牙利大公伊什特萬一世在匈牙利推行天主教,並獲天主教教皇加冕成為匈牙利第一位國王。傳統上認為馬扎兒人國家是由阿爾帕德大公建立的,他於9世紀末帶領馬扎爾人來到潘諾尼亞平原。匈牙利王國是國王伊什特萬一世於公元1000年建立。匈牙利早期的歷史同波蘭和波希米亞密切相關,也同時受到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影響。
1241年到1242年蒙古金帳汗國的攻擊下,匈牙利曾經遭到沉重打擊。
1458年到1490年胡尼奧蒂·馬加什統治匈牙利。他進一步加強了匈牙利國力和政府的權威。在他的統治下,匈牙利(特別是北部,歸屬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地區)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一個藝術文化中心。
1526年土耳其入侵,封建國家解體,分裂成三個部分。匈牙利文化也影響了周邊國家,例如波蘭立陶宛聯邦。波蘭、波希米亞和匈牙利曾經組成過維謝格拉德集團(1991年波蘭、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國結成的同盟也沿用這名字)。[2]
共和國時期
1699年開始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1848年爆發了科蘇特領導的自由革命斗爭。
1849年4月匈國會通過獨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國,但不久被奧地利和沙俄軍隊所扼殺。
1867年與奧地利組成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1919年3月建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同年8月被以霍爾西為首的軍隊推翻,恢復了君主立憲的匈牙利王國。
1920年戰敗國匈牙利與協約國簽定特里阿農條約,喪失了72%的領土和64%的人口。
1941年,匈牙利加入德─意─日軸心國集團,1944年德軍佔領匈牙利。
1945年4月,匈牙利在蘇聯紅軍幫助下全境解放。
英雄廣場
1946年2月1日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國。
1949年通過憲法,改稱為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1949年8月20日宣布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1956年10月爆發匈牙利十月事件。
1989年10月23日,根據憲法修正案,決定將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稱匈牙利共和國。
1989年匈牙利政局發生急劇變化,同年2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社工黨)宣布放棄執政黨地位,實行多黨制。此後,匈黨內矛盾不斷公開化,最後導致黨的分裂。
1989年10月,社工黨改名為社會黨,提出要在匈牙利建立「民主社會主義」。
1989年10月23日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為「匈牙利共和國」,決定取消作為集體國家元首的共和國主席團,實行總統制;確立多黨制和議會民主的法治國家;取消馬列主義政黨在國家機構中的領導作用的規定。由社會黨和自民盟聯合執政。
1999年底通過王冠法,並成立以總統為首的王冠委員會。
2012年頒布新憲法,將國名「匈牙利共和國」改為「匈牙利」。[2]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境域
匈牙利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東鄰羅馬尼亞,南接塞爾維亞,西與奧地利接壤,北與捷克、斯洛伐克、烏克蘭為鄰。邊境線長2246公里,國土面積為93030平方公里。[2]
地形
凱凱什峰
匈牙利全境以平原為主,80%的國土海拔不足200米,屬多瑙河中游平原。多瑙河以東的匈牙利大平原,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還有西北部的小平原,大部海拔100-150米。山地不足五分之一,北部為喀爾巴阡山脈的一部分,海拔300-1000米。北部山地的凱凱什峰為全國最高點,海拔1015米。西部外多瑙山地為阿爾卑斯山的余脈,一般海拔300-500米,最高科里什峰,海拔704米。[2]
水文
匈牙利境內重要河流為多瑙河及其支流蒂薩河。包科尼山南麓的巴拉頓湖,為中歐最大湖泊;巴拉頓湖為最大淡水湖。[2]
氣候
匈牙利地處北半球溫帶區內,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的交匯點,其中受大陸性氣候的影響較大,屬大陸性溫帶落葉闊葉林氣候。匈牙利的氣候變化較大,國內不同地區之間溫度差別也較大,全年平均氣溫為10.8℃。7月和8月最熱,雖然夏天的平均氣溫在21.7℃之間,但這兩個月的氣溫有時會超過30℃,最高達到34.5℃。冬天也不很冷,最冷的月份在1月和2月,平均氣溫為-1.2℃。全年日照時間為2038小時,南方的日照時間較多。年平均風速為2.2米/秒。[2]
自然資源編輯
山區森林茂密,有櫟樹、山毛櫸、椴樹等;平原有大片草原,發育有肥沃的黑土。森林覆蓋率約為18%。
自然資源比較貧乏,主要礦產資源是鋁礬土,其蘊藏量居歐洲第三位。此外有少量褐煤、石油、天然氣、鈾、鐵、錳等。[2]
行政區劃編輯
匈牙利全國分為首都和19個州,有23個州級市,州以下設304個市和2826個鄉。
首都
布達佩斯(Budapest)。
鏈子橋
布達佩斯是該國主要的政治、商業、運輸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歐洲著名古城,位於國境中北部,坐落在多瑙河中游兩岸,早先是遙遙相對的兩座城市,後經幾個世紀的擴建,在1873年由位於多瑙河右岸的城市布達和古布達以及左岸城市佩斯合並而成。過去人們一般將它稱為佩斯-布達(Pest-Buda)。[2]
主要城市
其他主要城市有德布勒森(Debrecen)、塞格德(Szeged)、米什科爾茨(Miskolc)、佩奇(Pecs)、久爾(Gyor)等。德布勒森曾兩次成為國家的臨時首都,也是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2]
人口民族編輯
截止2014年1月,匈牙利全國總人口987.9萬人,人口密度106.2人/平方公里。主要民族為匈牙利(馬扎爾)族,約佔90%。少數民族有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德意志等族。[5]
國家象徵編輯
國名
以民族名稱命名。一般認為匈牙利的主要民族馬扎爾族即匈牙利族。「匈牙利」的含意是「十個部落」。2012年頒布新憲法,將國名改為「匈牙利」。[3]
國旗
國徽
匈牙利國徽由一面盾牌和一頂王冠組合而成,王冠在上,
國歌
《匈牙利共和國國歌》
歌詞大意:上帝保佑匈牙利,物阜民康稱心如意,遇有患難常相助,化險為夷莫拋棄。人民歷盡地獄苦,災難深重誰能比?過去未來一切罪,已經贖到底。
國花
天竺葵
政治編輯
政體
匈牙利實行多黨議會民主制。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每5年選舉一次,基本是禮儀性職位(虛位元首),但亦有權指定總理。總理由國會最大黨的黨魁出任,負責任命內閣部長並有權解僱部長。部長候選人必須經過一個或者多個議會委員會的聽證,並由總統正式任命。[6]
憲法
匈牙利於1989年恢復民主政治後采單一選區兩票制,國會386名議員中,單一選區佔176名,政黨比例代表則是「區域名單」(regional list)152名及「全國名單」(national list)58名;值得注意的是不只單一選區,區域名單也采兩輪投票,但這是以投票率為基準,未達50%進入二輪,須達25%始可分配席次。而全國名單又稱「補償名單」(compensation list),依各政黨單一選區與區域名單落選者的總票數分配,有利於補償小黨。另外特殊之處,即區域名單分配後剩下票數未足以產生議席者,只要超過當選票數三分之二即可再分配一席,差額票數從全國名單票數扣除。雖有補償效果,且政黨比例代表多於單一選區席次。議會採取一院制,議會大選每4年一次。國會負責起草和通過法律,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黨派須贏得5%以上的選票才能進入議會。憲法法院由15人組成,可以裁決法案是否違憲。
議會
國會是立法機關和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實行一院制,設386個議席,每四年普選一次。
政府
國會大廈
國家最高行政機構。按照法律規定,各部部長由總理提名,共和國總統任命。
司法
法院和檢察院是國家司法機構。法院分最高法院、地區法院、州法院和地方法院四級,實行兩審終審制;檢察機構分最高檢察院、州檢察院和地方檢察院三級。最高法院院長和最高檢察院檢察長由國會選舉產生,任期六年。最高法院院長鮑高·安德拉什(Dr. BAKA András),2009年6月當選。最高檢察院檢察長博爾特·彼得(POLTPéter),2010年10月當選。自1990年1月起設憲法法院,現任院長鮑佐勞伊·彼得(PACZOLAY Péter),2008年7月就任。[2]
軍事編輯
1990年2月匈牙利人民軍改名為匈牙利國防軍。
外交編輯
外交政策
奉行獨立的、以民族利益為基礎的對外政策,維護東西方平衡的外交關系。1999年3月,匈牙利正式加入北約。2004年5月1日,匈牙利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3]
對外關系
同美國的關系
1945年9月25日,匈牙利與美國恢復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的外交關系。1966年9月8日兩國外交關系升至大使級。2006年,布希總統短暫訪問匈牙利。2008年和2009年兩國分別簽訂了《打擊恐怖主義組織信息交換協議》、《刑事犯罪信息交換協議》和《匈美刑事犯罪法律援助協議》。[6]
同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的關系
匈牙利和俄羅斯兩國領導人互訪頻繁。2010年1月,匈牙利總理與俄羅斯總理共同簽署了「南流天然氣管道工程匈牙利項目」及南流股份公司的成立協議。[6]
同中國的關系
匈牙利解放十五周年紀念郵票(中國)
1949年10月4日,匈牙利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6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匈牙利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之一。
2011年6月2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抵達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李斯特國際機場,開始對匈牙利進行正式訪問。溫家寶總理此訪是24年來中國總理首次訪問匈牙利。中匈關系傳統友好,新形勢下雙方對進一步發展合作有著強烈的願望和高度共識。溫家寶說,中國對匈牙利的經濟抱有信心,願購買一定數量的匈牙利國債。為促進相互投資,中方決定提供10億歐元專項貸款資金,用於兩國企業合作項目。[3]
經濟編輯
綜述
匈牙利已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工業基礎較好。匈根據本國國情,研發和生產一些有自己特長的和知識密集型產品,如計算機、通訊器材、儀器、化工和醫葯等。匈採取各種措施優化投資環境,是中東歐地區人均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
農業基礎較好,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不僅為國內市場提供豐富的食品,而且為國家掙取大量外匯。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甜菜、馬鈴薯等。旅遊業比較發達。[3]
農業
隨著加入歐盟,匈牙利憑借自身農業生產的優勢,根據歐盟農產品市場和本國農產品市場的需求,通過政府積極引導、扶持和管理,重視技術研究、技術培訓與咨詢服務,鼓勵民間有機協會的發展等一系列措施,有機農業發展十分迅速,已成為該國家自1989年政治劇變和經濟轉軌後農業發展的一大特色,農產品出口創匯的主要來源之一。
匈牙利生產的有機農產品涉及農產品的各個領域,主要有穀物、油料、蔬菜、水果、蜂產品、乳製品、畜產品等以及加工的各類產品,其中80%的產品用於出口。有機農業生產成為匈牙利農業發展的一大特色,是農產品出口的重要來源。匈牙利也成為目前中東歐地區有機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7]
工業
汽車工業是匈牙利支出產業,占匈牙利出口總額的20%。匈牙利共有700多家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從業人數達11.5萬人,總產值約166.5億歐元,產值占匈牙利國民生產總值的10%,占工業總產值19.4%,占出口總額20%。外資在匈牙汽車工業中占據重要地位,乘用車和發動機生產企業基本為外資,本土企業主要從事商用車汽車零部件的生產。[8]
制葯業歷史悠久,是匈牙利最富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匈牙利也是中東歐地區最大葯品生產和出口國,出口額占該地區30%左右。[8]
匈牙利是中東歐地區最大的i產品生產國和世界電子工業主要生產基地,年產值保持在100億歐元左右,佔中東都和歐盟電子工業總產值的30%和4.5%。2013年,電子工業產值達93.37億歐元,占匈牙利製造業產值的13.29%,出口額約占匈牙利出口總額的10.8%,創造11.2萬個就業崗位。[8]
服務業
匈牙利國家服務業發展迅速。各種小商
旅遊業 (9張)
店、小飲食店、小旅館和其他服務網點的私有化已經完成。 2004年全國商業網點166212餘個,零售總額為53117億福林。2004年商業就業人數54.5萬,約佔全國就業人數的14%。[3]
旅遊業
巴拉頓湖
匈牙利旅遊業比較發達。2004年旅遊外匯收入32.6億歐元。全年接待外國遊客3663.5萬人次。2004年全國共有1096家旅行社,星級飯店824家,總床位33.6萬個,其中五星級飯店16家,四星級飯店105家。主要旅遊點:布達佩斯、巴拉頓湖、多瑙河灣、馬特勞山。
勞動力
匈牙利勞動力素質較高,其勞動力人口約為410萬,大都受過高等教育且具有特定的技能和專長。匈牙利受教育人口比例超過了人口總數的98%,大約三分之二的勞動力已經完成了一種專長或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和職業教育,匈牙利許多年輕人掌握英語、德語和法語等外語。
2001年匈牙利失業率為5.4%,大大低於歐盟的平均水平。匈牙利各地區就業狀況存在較大差別,西北地區技術工人短缺,特別是金融和市場營銷人才,而多瑙河的東部失業率則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
匈牙利的工資水平大大低於西歐地區,與中東歐的平均水平相差無幾。匈東部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比西部低,但勞動者的技術水平與西部不相上下。[3]
外國投資
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私有化進程,匈牙利開始實施積極引進外資的政策,一度成為中東歐地區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受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蔓延、外資進入空間趨於飽和等因素影響,匈牙利吸收外資勢頭有所減弱。2013年,匈牙利吸收外資流量為23億歐元;截止2013年底,匈牙利累計吸收外資總額806億歐元。
從投資領域來看,零售、金融、通訊、汽車、電子等行業是外商主要投資領域,約占吸收外資總額的三分之二。匈牙利移動通訊業、保險業、電力分銷企業幾乎全部由外資掌控,銀行業80%以上的資產由外資控制,批發零售業近一半市場份額掌握在外資受眾,95%以上的汽車由外資企業生產。
從投資國別來看,歐洲國家是外資主要來源地,占吸收外資總額的大部分。其中,德國為匈牙利第一大外資來源地,其次為盧森堡、荷蘭、奧地利和法國。美國為匈牙利在歐洲以外的第一大外資來源地。亞洲地區主要外資來源地為韓國、日本、中國(含港台)和新加坡。
匈牙利全國有3萬家外資投資企業。外商投資的主要地區是首都布達佩斯和匈牙利西部地區。外資企業增加值占匈牙利GDP的三分之一左右,出口額占匈牙利總出口額的74%[9]
對外貿易
匈牙利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並將在2004年成為歐盟的一員。它同時還是歐洲自由貿易協定(EFTA)、中歐自由貿易地區(CEFTA)的成員。另外,匈還與以色列、土耳其、克羅埃西亞和愛沙尼亞簽定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為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匈牙利取消了來自於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產品配額。從歐盟和中歐自由貿易額地區國家進口的工業產品的關稅也同時取消。[9]
匈牙利對外貿易分類
匈牙利的出口增長主要依賴於在匈投資的跨國公司,其出口額中的70%來自於這些企業。
90年代中期,隨著外國投資的大量湧入,匈牙利出口增幅較快,1997年和1998兩年的增長率均達到20%,2002年貿易增長率為12.6%,外貿總額達343億美元,其中進口增長了11.7%,達376億美元。
與過去相比,匈牙利主要貿易夥伴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歐盟的外貿額占其外貿總額的三分之二,而在1989年前,與前經互會國家的貿易占其外貿的三分之二。2002年匈牙利82%的產品出口到發達國家,其中75.1%銷往歐盟國家,而14%銷往歐盟國家,而14%銷往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國家。在進口方面,匈牙利從發達國家的進口占進口總額的66.8 %,其中56.3%來自於歐盟,16-17%來自於其它地區。
2002年,匈牙利主要貿易夥伴:德國、奧地利、義大利、法國、美國,對匈出口較多的國家分別為德國、義大利、奧地利、俄羅斯、中國、法國、日本和美國。
匈牙利外貿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出口產品中機械產品所佔的比例由1991年21%增至2002年的58%:製成品居於第二位,佔30.8%。燃料和電力維持在原水平(2-3%)。農產品、食品以及原材料在出口中所佔的比例在過去幾年持續下降,約佔9%。2002年,農產品和食品所佔比例接近7%,在進口方面,機械設備的進口佔比最高,為52%,其次是製成品,佔35.5%。
匈牙利進口的主要產品有:石油、天然氣、汽車零部件、計算機設備、汽輪機、測量儀器;出口的產品有:電子產品、機械設備、交通工具(非鐵路)以及化工產品等。[9]
歐元危機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匈牙利駐外使節年會上講話說,匈牙利以及其他中歐國家在處理歐元危機和尋找出路方面,要比引起這一危機的西歐國家成功得多。
歐爾班政府自2010年上台後,為了削減財政赤字,宣布向銀行系統連征3年銀行稅,向電信部門、能源部門和商業連鎖店連征3年危機稅。歐爾班說,負擔分攤政策將是今後20年匈牙利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10]
交通編輯
概況
匈牙利的交通基礎設施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了大規模重建,高速公路公里數不斷增加。
公路
截止2013年,匈牙利公路總里程為3.17萬公里,
鐵路
匈牙利鐵路發展歷史悠久,早在1846年就修建開通了第一條鐵路。
空運
截止2013年底,匈牙利有機場43個,其中國際機場5個。
水運
多瑙河
社會編輯
教育
15歲以上公民有98.9%的人具有基本教育水平。匈牙利語在世界最常用語的排名是40名,在歐洲是第12名。
匈牙利在體育方面是一個強國,
匈牙利傳奇球星——普斯卡什
在奧運會上獲得了大量的金牌,在皮劃艇方面領先其他國家。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匈牙利獲得8金、4銀、5銅,超過日本,位居第九名。其中包括皮劃艇3金、2銀、1銅,游泳2金、1銅等。匈牙利在奧運會上最高成績是1952年芬蘭赫爾辛基奧運會上,以16金、10銀、16銅位列第三名。
㈢ 普魯士和匈牙利的歷史淵源
http://ke..com/view/64785.htm
http://ke..com/view/6397.htm
德意志是一個大區域,古代德意志包括西里西亞、但澤(現歸波蘭)、哥尼斯堡(現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德國、奧地利(雖然奧地利和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但不包括匈牙利),幾乎是最純正的日耳曼人。德意志最早是一大片大小不一的大公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是其中一個,關系有點像現在獨聯體之於俄羅斯和烏克蘭。19世紀末,普魯士王國逐漸強大,德意志的統一時機也基本成熟,普魯士通過戰爭擊敗奧地利,並且北敗丹麥東平法國,最終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建立德意志帝國,而奧地利則被排除在德意志帝國之外。後來二戰前,納粹德國又用脅迫手段將奧地利合並,這是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德意志國家。
簡單說吧,德意志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普魯士和奧地利則各自是這個概念的一個子集
參考資料: 天涯
㈣ 匈牙利歷史
牙利概覽
匈牙利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與它接壤的國家包括奧地利,斯洛伐克,烏克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匈牙利社會制度發生變革,經濟嚴重衰退。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分別下降23%,30%和40%。
由於匈牙利政權過渡平穩,政局相對穩定,經濟法規逐步完善,已基本與歐盟法律體系接軌,為市場經濟運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尤其是大力推行私有化和積極引進外資,有力地推動了匈牙利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目前匈牙利私有化已基本結束,私有經濟成分在GDP中的比重已佔85%,原有的2000家國有企業只剩下不足300家,且仍在進行私有化。
據匈牙利經濟部統計,截至2002年底,匈牙利引進外資已達267億歐元。全國已建3萬多家外資企業,其產值占匈牙利GDP的近50%,出口額占匈出口總額的80%。
匈牙利經濟從1994年起開始走出谷底,並緩慢增長,1997年後步入穩定增長階段,一直保持中等發展速度。1997年?2001年GDP分別增長4.4%,5.1%,4.5%,5.2%和3.8%,經濟總量和居民生活水平已基本恢復到1989年劇變前的水平。
2002年,受世界經濟下滑的影響,匈牙利經濟增勢減緩, GDP增長3.3%,高於歐盟平均增長水平。
通貨膨脹率:1998年為14.3%,1999年為10%,2000年為9.8%,2001年為9.2%,2002年為5.3%。
失業率:1998年為9.1%,1999年為7%,2000年為6.3%,2001年為5.7%,2002年為5.9%。
居民收入增加:最低工資為50000福林(約合200歐元),居民實際收入增長13.6%,月平均工資12.25萬福林(約合510歐元)。
匈牙利經濟穩步發展,國際收支狀況改善,投資和融資信譽度提高,被歐盟和經合組織(OECD)稱為中東歐地區的「優秀生」,是首批入盟候選國之一
匈牙利概況
國名:匈牙利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Hungary)
獨立日:11月16日(1918年)
國慶日: 8月20日(1949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綠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紅色象徵愛國者的熱血,還象徵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白色象徵和平,代表人民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美好願望;綠色象徵著匈牙利的繁榮昌盛,象徵人民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國徽:為盾徽。盾面垂直分為兩部分:左邊為平行、紅白相間的寬條;右邊下方是綠色的山峰,峰頂上有一頂王冠,王冠上面是白色雙十字圖案,這是主教標志。盾徽上面是一個聖斯提芬大王冠,王冠之上有一傾斜的十字架,傳說十字架是王冠被竊時讓小偷壓斜的。
國家政要:總統 馬德爾·費倫茨 (Madl Ferenc ) ,2000年6月當選,同年8月宣誓就職。總理 邁傑希·彼得(Megyessy Peter) ,2002年4月任職。
自然地理:面積為93030平方公里。是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東鄰羅馬尼亞,南接塞爾維亞和黑山(南斯拉夫),西與奧地利接壤,北與捷克、斯洛伐克、烏克蘭為鄰。
人口:1004.4萬(1999年底)。主要民族是馬扎爾族(即匈牙利族),少數民族有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德意志和吉普賽等族。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主要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15歲以上公民有98.9%的人具有基本教育水平。
首都:布達佩斯(Budapest)
簡史:匈牙利國家的形成起源於東方游牧民族——馬扎爾游牧部落,公元9世紀時他們從烏拉爾山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向西遷徙,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來。公元1000年,聖·伊斯特萬國王加冕,正式建立封建國家。15世紀下半葉馬嘉什國王統治時期是匈牙利歷史上較為輝煌的時期。1526年土耳其入侵,封建國家解體。1699年開始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848年爆發了科蘇特領導的自由革命斗爭。1849年4月匈國會通過獨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國,但不久被奧地利和沙俄軍隊所扼殺
㈤ 旬牙利的相關資料
國名 匈牙利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Hungary)。
國名釋義 以民族名稱命名。一般認為匈牙利的主要民族馬扎爾族即匈牙利族。「匈牙利」的含意是「十個部落」。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綠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紅色象徵愛國者的熱血,還象徵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白色象徵和平,代表人民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美好願望;綠色象徵著匈牙利的繁榮昌盛,象徵人民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國徽 為盾徽。盾面垂直分為兩部分:左邊為平行、紅白相間的寬條;右邊下方是綠色的山峰,峰頂上有一頂王冠,王冠上面是白色雙十字圖案,這是主教標志。盾徽上面是一個聖斯提芬大王冠,王冠之上有一傾斜的十字架,傳說十字架是王冠被竊時讓小偷壓斜的。
國歌 《匈牙利共和國國歌》。
獨立日 11月16日(1918年)
國慶日 8月20日(1949年)
大屠殺紀念日:4月16日(1944年)
爭取自由斗爭日:3月15日(1848年)
民族 馬扎爾族占總人口的98%,其他有日耳曼族、斯洛伐克族、羅馬尼亞族、塞爾維亞族等。有一說法是中國古代的匈奴。
(有詩證明: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匈牙利詩人 裴多菲)
首都 布達佩斯(Budapest)。人口170萬(2006年1月1日)。
主要城市 米什科爾茨、德布勒森、塞格德。
貨幣 福林。
國花 鬱金香。
名勝 巴拉頓湖、巴拉德拉洞群、聖·伊斯特萬大教堂。
風俗 婦女婚後,便用花布把頭發包住,這是與未婚少女的最大區別。結婚需經求婚、訂婚和迎娶三個階段,訂婚的儀式必不可少,雙方都由一位女性親戚陪同去神父處登記。
國家政要: 總統紹約姆·拉斯洛 (Solyom Laszlo) ,2005年6月當選;總理久爾恰尼·費倫茨(Gyurcsany Ferenc) ,2004年9月當選,2006年4月,社會黨在國會大選中獲勝,贏得組閣權,同年6月,久爾恰尼宣誓就任總理。
人口
1006萬(2007年1月1日)。主要民族為馬扎爾族(即匈牙利族),約佔98%。少數民族有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德意志和吉卜賽等族。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66.2%)和基督教(17.9%)。15歲以上公民有98.9%的人具有基本教育水平。
自然地理
面積為93030平方公里。是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全境以平原為主,80%的國土海拔不足200米,屬多瑙河中游平原。多瑙河以東的匈牙利大平原,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還有西北部的小平原,大部海拔100-150米。山地不足五分之一,北部為喀爾巴阡山脈的一部分,海拔300-1,000米。北部山地的凱凱什峰為全國最高點,海拔1015米。西部外多瑙山地為阿爾卑斯山的余脈,一般海拔300-500米,最高科里什峰,海拔704米。包科尼山南麓的巴拉頓湖,為中歐最大湖泊。
山區森林茂密,有櫟樹、山毛櫸、椴樹等;平原有大片草原,發育有肥沃的黑土。重要河流為多瑙河及其支流蒂薩河。巴拉頓湖為最大淡水湖。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1月-4~-2℃,7月20~22℃,年降水量480~800毫米,自西向東遞減。東鄰羅馬尼亞,南接塞爾維亞,西與奧地利接壤,北與捷克、斯洛伐克、烏克蘭為鄰。鋁土礦儲量豐富,分布在外多瑙山地一帶;還有煤、石油、天然氣、鐵、錳、鈾等礦藏。全境三分之二地區有地下熱水蘊藏。
簡史
匈牙利國家的形成起源於東方游牧民族——馬扎爾游牧部落,公元9世紀時他們從烏拉爾山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向西遷徙,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來。公元1000年,聖·伊斯特萬國王加冕,正式建立封建國家。15世紀下半葉馬嘉什國王統治時期是匈牙利歷史上較為輝煌的時期。1526年土耳其入侵,封建國家解體。1699年開始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848年爆發了科蘇特領導的自由革命斗爭。1849年4月匈國會通過獨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國,但不久被奧地利和沙俄軍隊所扼殺。1867年奧匈協定宣布成立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1918年11月匈宣布成立第二個資產階級共和國。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同年8月被帝國主義干涉者聯合武裝進攻所顛覆,恢復了君主立憲政體,開始了霍爾蒂的法西斯統治。1945年4月蘇聯紅軍在匈牙利人民配合下解放了匈全境,1946年2月宣布廢除帝製成立匈牙利共和國,1949年8月20日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並頒布憲法。1956年10月爆發匈牙利事件。1989年10月23日,根據憲法修正案,決定將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稱匈牙利共和國。1999年底通過王冠法,並成立以總統為首的王冠委員會。
政治
1989年匈牙利政局發生急劇變化,同年2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社工黨)宣布放棄執政黨地位,實行多黨制。此後,匈黨內矛盾不斷公開化,最後導致黨的分裂。1989年10月,社工黨改名為社會黨,提出要在匈牙利建立「民主社會主義」。當月,匈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為「匈牙利共和國」,決定取消作為集體國家元首的共和國主席團,實行總統制;確立多黨制和議會民主的法治國家;取消馬列主義政黨在國家機構中的領導作用的規定。
經濟
匈牙利是一個具有中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工業基礎較好。匈根據本國國情,研發和生產一些有自己特長的和知識密集型產品,如計算機、通訊器材、儀器、化工和醫葯等。匈採取各種措施優化投資環境,是中東歐地區人均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
自然資源比較貧乏,主要礦產資源是鋁礬土,其蘊藏量居歐洲第三位。此外有少量褐煤、石油、天然氣、鈾、鐵、錳等。森林覆蓋率約為18%。農業基礎較好,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不僅為國內市場提供豐富的食品,而且為國家掙取大量外匯。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甜菜、馬鈴薯等。旅遊業比較發達。
匈牙利雖然資源貧乏,但山河秀美,建築壯麗和富有特色,這里溫泉遍布,氣候四季分明,各國遊客慕名而來。主要旅遊點有布達佩斯、巴拉頓湖、多瑙河灣、馬特勞山。坐落在多瑙河畔的首都布達佩斯是歐洲著名的古城,風光無限,有「多瑙河上的明珠」之美譽。歐洲最大的淡水湖巴拉頓湖也是吸引大批遊客的一個亮點。另外,匈牙利的葡萄美酒也為這個國家增光添彩,以其歷史悠久、酒味醇香聞名於世。匈牙利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使其成為旅遊大國,成為匈外匯重要來源之一。
1989年以來,匈牙利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其目標是盡快地與歐洲經濟溶為一體。隨著政治局勢的穩定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匈牙利於1996年加入了經濟合作發展組織,199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02年歐盟宣布將於2004年接納匈牙利、波蘭、捷克等申請加入的國家為其正式成員。匈現正按照歐盟的法律框架加緊完善其國內法律體系。
九十年代中期,匈大刀闊斧地推行了一套經濟改革計劃,即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實施私有化和經濟自由化的政策,大力吸引外國投資。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匈失業率逐年下降,通貨膨脹大幅度降低,外國投資不斷湧入,匈很快地走上了以出口帶動經濟快速增長的道路,近2000家國營企業在私有化過程中被出售,私營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989年的20%增至2000年的80%以上。
1997—2000年,匈經濟平均增長率超過了4%。2001年,盡管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幅放慢,但仍然是中東歐地區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且高於歐盟的平均增長水平。
在過去較長一段時期,匈牙利通貨膨脹率一直高居不下,嚴重製約著經濟增長。為此,匈中央銀行採取了嚴格的貨幣政策,確保物價的穩定,控制通貨膨脹的攀升。2001年,匈中央銀行放棄了執行多年的匯率小幅貶值機制,將其上下波動幅度各增加15%,並將原來實行的福林與美元掛鉤改為與歐元掛鉤。通過各方面的努力,2002年匈通貨膨脹率由上年的6.8%降到了5.3%,經濟增長率為3.3%,經濟增長主要得益於旅遊和建築業的持續增長以及政府採取的增加工資、擴大消費需求的財政刺激政策。2002年,經常賬戶赤字計劃保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4.5%以下。匈貨幣福林目前已實現了自由兌換。
2002年穆迪投資服務公司將匈牙利政府外幣債券的信用評級由BBB3提高到A1。匈在中東歐地區競爭力的排名僅次於斯洛維尼亞居第二位。
【工業】
匈牙利工業政策是以促進投資為宗旨,以支持企業的研發和創新以及建立起一個廣泛的產品供銷網路為目標,提高工業競爭力以便為加入歐盟做好准備。匈工業主要行業有機械製造、醫葯、信息技術和食品加工等。
匈2000年工業生產增長率為18.3%,而2001年降至4.1%,2002年更降至2.6%.匈工業生產增長主要來自於信息技術、電訊和家電等部門的發展。
【基礎設施】
匈牙利的交通基礎設施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了大規模重建,高速公路公里數不斷增加。鐵路仍屬國營,由於其運輸成本低且安全可靠而被廣泛地運用於工業運輸。匈牙利國際機場位於布達佩斯市郊,該機場擁有兩個現代化的航空集散站。
匈牙利電信系統較為完善,其移動通訊業尤為發達。為了符合加入歐盟的要求,匈牙利政府2001年通過了一個電信自由化法案。該法案開放了國內和國際固定電話市場,移動通訊市場亦已放開。目前,匈牙利國家電話公司在國際長途和國內固話市場上仍佔主導地位。匈牙利目前約有50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
【勞動力】
匈牙利勞動力素質較高,其勞動力人口約為410萬,大都受過高等教育且具有特定的技能和專長。匈牙利受教育人口比例超過了人口總數的98%,大約三分之二的勞動力已經完成了一種專長或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和職業教育,匈牙利許多年輕人掌握英語、德語和法語等外語。
2001年匈牙利失業率為5.4%,大大低於歐盟的平均水平。匈牙利各地區就業狀況存在較大差別,西北地區技術工人短缺,特別是金融和市場營銷人才,而多瑙河的東部失業率則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
匈牙利的工資水平大大低於西歐地區,與中東歐的平均水平相差無幾。匈東部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比西部低,但勞動者的技術水平與西部不相上下。
【匈牙利的外國投資】
外國投資是匈牙利外貿出口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通過私有化進程,匈吸引了大批的外國投資。
在私有化方式上,匈牙利並未採用大部分東歐國家所實行的票券私有化方式,因為票券私有化大大地限制了外國投資者收購匈整個公司的可能性。匈牙利鼓勵外國投資者整體收購國有企業。
自1990年以來,匈共有1500多家國有企業實現了私有化,私有化收入超過100億美元。自1995年6月《私有化法案》及其修正案頒布以來,私有化進程明顯加快,其程序也更加透明。匈牙利私有化和國有控股公司是負責管理和出售國有企業資產的專門機構。
自1990年以來,外國投資者在匈投資創辦了約30000家企業,投資額約為284億美元,約佔中東歐地區吸引外資的三分之一,匈牙利因而成為中東歐地區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匈人均吸引外資2480美元,位居中東歐地區首位。
在匈牙利投資較多的國家還包括法國、義大利、日本和英國等國。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中,美國佔29%,德國佔26%,法國佔11%,荷蘭佔10%。
外資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僱用了全國43%的勞動力,其出口額佔全部出口的70%。
外資企業對提高匈牙利的勞動生產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企業大多重視產品質量和技術創新,並開始建立起新的產業,如汽車組裝、零部件生產、電子工業元件等。外資企業對於匈牙利電信、醫葯和食品工業的現代化更是起到了關鍵作用。
外國投資的產業結構正發生變化:製造業的比例從2001年的50%下降至2002年的36%,而在房地產、租賃、輔助商業活動(16%)、金融服務業(12%)、電力和天然氣、供暖和供水(9%)等領域投資比例都有顯著的提高.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50家跨國公司中已有45家進駐匈牙利,其中包括:通用電器、通用汽車、奧迪、IBM,Elextronics、菲力普、諾基亞、Ameritech-Deutsche Telekom,Electrolux、西門子公司等。一些跨國公司將其在匈實現的利潤又進行了再投資。
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將注意力集中在高附加值、高品質的產品中。很多公司如通用電器、通用汽車、歐寶、諾基亞、奧迪、西門子、 Flextronics、菲力普、愛立信等企業已經遷往匈牙利。通用電器照明公司決定於2002年2月將位於倫敦的負責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事務的區域性中心遷至匈牙利。
由於匈牙利的地理位置優越,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傾向於在匈牙利建立輔助性服務中心,通用電器公司、Dlageo Pic和電子數據系統公司在過去的兩年中已經在匈牙利建立了輔助中心。
在過去的幾年中,匈政府重點鼓勵發展以下行業:住房、橋梁和高速公路建設、中小企業的發展、旅遊、創新和研發(特別是在信息科技領域)。
【匈牙利的外貿】
匈牙利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並將在2004年成為歐盟的一員。它同時還是歐洲自由貿易協定(EFTA)、中歐自由貿易地區(CEFTA)的成員。另外,匈還與以色列、土耳其、克羅埃西亞和愛沙尼亞簽定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為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匈牙利取消了來自於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產品配額。從歐盟和中歐自由貿易額地區國家進口的工業產品的關稅也同時取消。
匈牙利對外貿易分類
匈牙利的出口增長主要依賴於在匈投資的跨國公司,其出口額中的70%來自於這些企業。
90年代中期,隨著外國投資的大量湧入,匈牙利出口增幅較快,1997年和1998兩年的增長率均達到20%,2002年貿易增長率為12.6%,外貿總額達343億美元,其中進口增長了11.7%,達376億美元。
與過去相比,匈牙利主要貿易夥伴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歐盟的外貿額占其外貿總額的三分之二,而在1989年前,與前經互會國家的貿易占其外貿的三分之二。2002年匈牙利82%的產品出口到發達國家,其中75.1%銷往歐盟國家,而14%銷往歐盟國家,而14%銷往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國家。在進口方面,匈牙利從發達國家的進口占進口總額的66.8 %,其中56.3%來自於歐盟,16-17%來自於其它地區。
2002年,匈牙利主要貿易夥伴:德國、奧地利、義大利、法國、美國,對匈出口較多的國家分別為德國、義大利、奧地利、俄羅斯、中國、法國、日本和美國。
匈牙利外貿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出口產品中機械產品所佔的比例由1991年21%增至2002年的58%:製成品居於第二位,佔30.8%。燃料和電力維持在原水平(2-3%)。農產品、食品以及原材料在出口中所佔的比例在過去幾年持續下降,約佔9%。2002年,農產品和食品所佔比例接近7%,在進口方面,機械設備的進口佔比最高,為52%,其次是製成品,佔35.5%。
匈牙利進口的主要產品有:石油、天然氣、汽車零部件、計算機設備、汽輪機、測量儀器;出口的產品有:電子產品、機械設備、交通工具(非鐵路)以及化工產品等。
新聞出版
目前在匈辦報無須批准,到文教部登記即可。不少刊物有外國股份。2001年發行量較大的全國性報紙有7種,其它刊物87種。主要日報有《地鐵報》、《今日一瞥》、《人民自由報》、《民族體育報》、《匈牙利民族報》、《快報》、《匈牙利新聞報》、《人民之聲報》。匈牙利通訊社為國營,1880年成立。主要廣播電台有科舒特廣播電台(1949年成立)和裴多菲廣播電台,均為國營電台。此外還有鮑爾多克廣播電台和道努比烏斯廣播電台。主要電視台有匈牙利電視台,國營,1958年成立。多瑙河電視台,私營。
外交
奉行獨立的、以民族利益為基礎的對外政策。在維護東西方平衡的外交關系的同時,爭取返回歐洲,早日加入歐盟。1999年3月,匈牙利正式加入北約。2004年5月1日,匈牙利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
與中國關系 1949年10月6日,匈牙利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㈥ 匈牙利的經濟 文化 歷史 政治
政治
1989年匈牙利政局發生急劇變化,同年2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社工黨)宣布放棄執政黨地位,實行多黨制。此後,匈黨內矛盾不斷公開化,最後導致黨的分裂。1989年10月,社工黨改名為社會黨,提出要在匈牙利建立「民主社會主義」。當月,匈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為「匈牙利共和國」,決定取消作為集體國家元首的共和國主席團,實行總統制;確立多黨制和議會民主的法治國家;取消馬列主義政黨在國家機構中的領導作用的規定。
[編輯本段]經濟
匈牙利是一個具有中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工業基礎較好。匈根據本國國情,研發和生產一些有自己特長的和知識密集型產品,如計算機、通訊器材、儀器、化工和醫葯等。匈採取各種措施優化投資環境,是中東歐地區人均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
自然資源比較貧乏,主要礦產資源是鋁礬土,其蘊藏量居歐洲第三位。此外有少量褐煤、石油、天然氣、鈾、鐵、錳等。森林覆蓋率約為18%。農業基礎較好,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不僅為國內市場提供豐富的食品,而且為國家掙取大量外匯。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甜菜、馬鈴薯等。旅遊業比較發達。
匈牙利雖然資源貧乏,但山河秀美,建築壯麗和富有特色,這里溫泉遍布,氣候四季分明,各國遊客慕名而來。主要旅遊點有布達佩斯、巴拉頓湖、多瑙河灣、馬特勞山。坐落在多瑙河畔的首都布達佩斯是歐洲著名的古城,風光無限,有「多瑙河上的明珠」之美譽。歐洲最大的淡水湖巴拉頓湖也是吸引大批遊客的一個亮點。另外,匈牙利的葡萄美酒也為這個國家增光添彩,以其歷史悠久、酒味醇香聞名於世。匈牙利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使其成為旅遊大國,成為匈外匯重要來源之一。
1989年以來,匈牙利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其目標是盡快地與歐洲經濟溶為一體。隨著政治局勢的穩定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匈牙利於1996年加入了經濟合作發展組織,199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02年歐盟宣布將於2004年接納匈牙利、波蘭、捷克等申請加入的國家為其正式成員。匈現正按照歐盟的法律框架加緊完善其國內法律體系。
九十年代中期,匈大刀闊斧地推行了一套經濟改革計劃,即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實施私有化和經濟自由化的政策,大力吸引外國投資。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匈失業率逐年下降,通貨膨脹大幅度降低,外國投資不斷湧入,匈很快地走上了以出口帶動經濟快速增長的道路,近2000家國營企業在私有化過程中被出售,私營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989年的20%增至2000年的80%以上。
1997—2000年,匈經濟平均增長率超過了4%。2001年,盡管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幅放慢,但仍然是中東歐地區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且高於歐盟的平均增長水平。
在過去較長一段時期,匈牙利通貨膨脹率一直高居不下,嚴重製約著經濟增長。為此,匈中央銀行採取了嚴格的貨幣政策,確保物價的穩定,控制通貨膨脹的攀升。2001年,匈中央銀行放棄了執行多年的匯率小幅貶值機制,將其上下波動幅度各增加15%,並將原來實行的福林與美元掛鉤改為與歐元掛鉤。通過各方面的努力,2002年匈通貨膨脹率由上年的6.8%降到了5.3%,經濟增長率為3.3%,經濟增長主要得益於旅遊和建築業的持續增長以及政府採取的增加工資、擴大消費需求的財政刺激政策。2002年,經常賬戶赤字計劃保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4.5%以下。匈貨幣福林目前已實現了自由兌換。
2002年穆迪投資服務公司將匈牙利政府外幣債券的信用評級由BBB3提高到A1。匈在中東歐地區競爭力的排名僅次於斯洛維尼亞居第二位。
【工業】
匈牙利工業政策是以促進投資為宗旨,以支持企業的研發和創新以及建立起一個廣泛的產品供銷網路為目標,提高工業競爭力以便為加入歐盟做好准備。匈工業主要行業有機械製造、醫葯、信息技術和食品加工等。
匈2000年工業生產增長率為18.3%,而2001年降至4.1%,2002年更降至2.6%.匈工業生產增長主要來自於信息技術、電訊和家電等部門的發展。
【基礎設施】
匈牙利的交通基礎設施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了大規模重建,高速公路公里數不斷增加。鐵路仍屬國營,由於其運輸成本低且安全可靠而被廣泛地運用於工業運輸。匈牙利國際機場位於布達佩斯市郊,該機場擁有兩個現代化的航空集散站。
匈牙利電信系統較為完善,其移動通訊業尤為發達。為了符合加入歐盟的要求,匈牙利政府2001年通過了一個電信自由化法案。該法案開放了國內和國際固定電話市場,移動通訊市場亦已放開。目前,匈牙利國家電話公司在國際長途和國內固話市場上仍佔主導地位。匈牙利目前約有50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
【勞動力】
匈牙利勞動力素質較高,其勞動力人口約為410萬,大都受過高等教育且具有特定的技能和專長。匈牙利受教育人口比例超過了人口總數的98%,大約三分之二的勞動力已經完成了一種專長或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和職業教育,匈牙利許多年輕人掌握英語、德語和法語等外語。
2001年匈牙利失業率為5.4%,大大低於歐盟的平均水平。匈牙利各地區就業狀況存在較大差別,西北地區技術工人短缺,特別是金融和市場營銷人才,而多瑙河的東部失業率則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
匈牙利的工資水平大大低於西歐地區,與中東歐的平均水平相差無幾。匈東部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比西部低,但勞動者的技術水平與西部不相上下。
【匈牙利的外國投資】
外國投資是匈牙利外貿出口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通過私有化進程,匈吸引了大批的外國投資。
在私有化方式上,匈牙利並未採用大部分東歐國家所實行的票券私有化方式,因為票券私有化大大地限制了外國投資者收購匈整個公司的可能性。匈牙利鼓勵外國投資者整體收購國有企業。
自1990年以來,匈共有1500多家國有企業實現了私有化,私有化收入超過100億美元。自1995年6月《私有化法案》及其修正案頒布以來,私有化進程明顯加快,其程序也更加透明。匈牙利私有化和國有控股公司是負責管理和出售國有企業資產的專門機構。
自1990年以來,外國投資者在匈投資創辦了約30000家企業,投資額約為284億美元,約佔中東歐地區吸引外資的三分之一,匈牙利因而成為中東歐地區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匈人均吸引外資2480美元,位居中東歐地區首位。
在匈牙利投資較多的國家還包括法國、義大利、日本和英國等國。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中,美國佔29%,德國佔26%,法國佔11%,荷蘭佔10%。
外資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僱用了全國43%的勞動力,其出口額佔全部出口的70%。
外資企業對提高匈牙利的勞動生產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企業大多重視產品質量和技術創新,並開始建立起新的產業,如汽車組裝、零部件生產、電子工業元件等。外資企業對於匈牙利電信、醫葯和食品工業的現代化更是起到了關鍵作用。
外國投資的產業結構正發生變化:製造業的比例從2001年的50%下降至2002年的36%,而在房地產、租賃、輔助商業活動(16%)、金融服務業(12%)、電力和天然氣、供暖和供水(9%)等領域投資比例都有顯著的提高.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50家跨國公司中已有45家進駐匈牙利,其中包括:通用電器、通用汽車、奧迪、IBM,Elextronics、菲力普、諾基亞、Ameritech-Deutsche Telekom,Electrolux、西門子公司等。一些跨國公司將其在匈實現的利潤又進行了再投資。
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將注意力集中在高附加值、高品質的產品中。很多公司如通用電器、通用汽車、歐寶、諾基亞、奧迪、西門子、 Flextronics、菲力普、愛立信等企業已經遷往匈牙利。通用電器照明公司決定於2002年2月將位於倫敦的負責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事務的區域性中心遷至匈牙利。
由於匈牙利的地理位置優越,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傾向於在匈牙利建立輔助性服務中心,通用電器公司、Dlageo Pic和電子數據系統公司在過去的兩年中已經在匈牙利建立了輔助中心。
在過去的幾年中,匈政府重點鼓勵發展以下行業:住房、橋梁和高速公路建設、中小企業的發展、旅遊、創新和研發(特別是在信息科技領域)。
【匈牙利的外貿】
匈牙利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並將在2004年成為歐盟的一員。它同時還是歐洲自由貿易協定(EFTA)、中歐自由貿易地區(CEFTA)的成員。另外,匈還與以色列、土耳其、克羅埃西亞和愛沙尼亞簽定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為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匈牙利取消了來自於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產品配額。從歐盟和中歐自由貿易額地區國家進口的工業產品的關稅也同時取消。
匈牙利對外貿易分類
匈牙利的出口增長主要依賴於在匈投資的跨國公司,其出口額中的70%來自於這些企業。
90年代中期,隨著外國投資的大量湧入,匈牙利出口增幅較快,1997年和1998兩年的增長率均達到20%,2002年貿易增長率為12.6%,外貿總額達343億美元,其中進口增長了11.7%,達376億美元。
與過去相比,匈牙利主要貿易夥伴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歐盟的外貿額占其外貿總額的三分之二,而在1989年前,與前經互會國家的貿易占其外貿的三分之二。2002年匈牙利82%的產品出口到發達國家,其中75.1%銷往歐盟國家,而14%銷往歐盟國家,而14%銷往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國家。在進口方面,匈牙利從發達國家的進口占進口總額的66.8 %,其中56.3%來自於歐盟,16-17%來自於其它地區。
2002年,匈牙利主要貿易夥伴:德國、奧地利、義大利、法國、美國,對匈出口較多的國家分別為德國、義大利、奧地利、俄羅斯、中國、法國、日本和美國。
匈牙利外貿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出口產品中機械產品所佔的比例由1991年21%增至2002年的58%:製成品居於第二位,佔30.8%。燃料和電力維持在原水平(2-3%)。農產品、食品以及原材料在出口中所佔的比例在過去幾年持續下降,約佔9%。2002年,農產品和食品所佔比例接近7%,在進口方面,機械設備的進口佔比最高,為52%,其次是製成品,佔35.5%。
匈牙利進口的主要產品有:石油、天然氣、汽車零部件、計算機設備、汽輪機、測量儀器;出口的產品有:電子產品、機械設備、交通工具(非鐵路)以及化工產品等。
簡史
匈牙利國家的形成起源於東方游牧民族——馬扎爾游牧部落,公元9世紀時他們從烏拉爾山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向西遷徙,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來。公元1000年,聖·伊斯特萬國王加冕,正式建立封建國家。15世紀下半葉馬嘉什國王統治時期是匈牙利歷史上較為輝煌的時期。1526年土耳其入侵,封建國家解體。1699年開始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848年爆發了科蘇特領導的自由革命斗爭。1849年4月匈國會通過獨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國,但不久被奧地利和沙俄軍隊所扼殺。1867年奧匈協定宣布成立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1918年11月匈宣布成立第二個資產階級共和國。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同年8月被帝國主義干涉者聯合武裝進攻所顛覆,恢復了君主立憲政體,開始了霍爾蒂的法西斯統治。1945年4月蘇聯紅軍在匈牙利人民配合下解放了匈全境,1946年2月宣布廢除帝製成立匈牙利共和國,1949年8月20日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並頒布憲法。1956年10月爆發匈牙利事件。1989年10月23日,根據憲法修正案,決定將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稱匈牙利共和國。1999年底通過王冠法,並成立以總統為首的王冠委員會
[編輯本段]人口
1019萬(2007年1月1日)。主要民族為馬扎爾族(即匈牙利族),約佔98%。少數民族有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德意志和吉卜賽等族。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66.2%)和基督教(17.9%)。15歲以上公民有98.9%的人具有基本教育水平。
自然地理
面積為93030平方公里。是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全境以平原為主,80%的國土海拔不足200米,屬多瑙河中游平原。多瑙河以東的匈牙利大平原,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還有西北部的小平原,大部海拔100-150米。山地不足五分之一,北部為喀爾巴阡山脈的一部分,海拔300-1,000米。北部山地的凱凱什峰為全國最高點,海拔1015米。西部外多瑙山地為阿爾卑斯山的余脈,一般海拔300-500米,最高科里什峰,海拔704米。包科尼山南麓的巴拉頓湖,為中歐最大湖泊。
㈦ 匈牙利人是由什麼人演變而來的
匈牙利人自稱馬扎爾人(Magyars),其千年歷史的真正起源還未完全被科學地探究清楚。其中匈牙利人定居前的歷史爭論最多,至今沒有明確的定論。因為按最早的文字記載,匈牙利的歷史也只能追溯到馬扎爾人定居前後,定居前的史料很少,無從依據。
對於匈牙利人的起源,歷史學家們無從考證,只從語言方面找出了一定的淵源。據傳在1235年,貝拉四世(Béla IV)令多名教士向東方傳教,他們越過伏爾加河,發現在那裡的荒原地帶有一部分人的語言與匈牙利語接近。19世紀,匈牙利的語言學家們對那一地區部落使用的語言進行了考察和研究。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匈牙利人的原始聚居地是在烏拉爾山以東鄂畢河流域及裏海以北一帶,他們的祖先屬於烏拉爾民族的芬蘭-烏戈爾人(Finno-Ugrian group of the Uralic languages)的分支,公元前後移至烏拉爾山西側同伏爾加河與卡瑪河交匯的河套地區。後來,有科學資料證明,古代匈牙利人曾在這一地區與芬蘭-烏戈爾語系的其他民族聚居過。由於這個地區的地理特點,古代匈牙利人以漁獵為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大約從5世紀中期開始,大部分古代匈牙利人的部落開始由黑海以北的南俄羅斯草原向西南方向移動,首先到達頓河下游平原。那時的匈牙利人由7個部落組成,它們是:涅克、麥扎爾(即馬扎爾)、居特焦爾馬特、陶爾揚、耶諾、凱爾和凱西。其中麥扎爾部落最強,因此古代匈牙利人也被稱做麥扎爾人。傳說部落首領曾按照東方習俗滴血為盟,選舉麥扎爾部落的首領阿爾巴德(Arpad)任總首領。
根據考古研究成果證明,公元896年,在阿爾巴德的率領下,當時約有50萬馬扎爾人有組織地、且在犧牲較小的情況下進入了喀爾巴阡盆地。馬扎爾人遷移的時間比較長,達4個世紀左右。在這么長的遷移過程中,馬扎爾人始終在土耳其人所管轄的地區生活,也正因為此,9~10世紀的一些歷史記載常把匈牙利人稱做土耳其人。
喀爾巴阡盆地是一個沖積平原。在民族大遷移過程中,各民族很好地保持了自己民族和語言的主要特點,由此可見,馬扎爾人不是本地區的原有居民。他們同那些由東方進入歐洲的游牧民族一樣,由於血族關系而不是所處地理位置使馬扎爾人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這7個匈牙利部落包括大約100個左右的氏族,這些氏族的祖先應該都是共同的。匈牙利人與遷移到歐洲的其他民族不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他民族大部分操日耳曼語或斯拉夫語,都屬印歐語系,而匈牙利語屬芬蘭-烏戈爾語系,同時又受土耳其語和波斯語的影響。當然,馬扎爾人的外貌、民俗、曲調等都與眾不同。另外,與在這里定居的其他民族不同的是,馬扎爾人長期以來都有其相對固定的歸屬,而其他民族或是將自己歸屬於斯拉夫人,或是歸屬日耳曼人。同時,匈牙利人的文化是吸收了曾在這里定居的民族的許多因素,如土耳其、伊朗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文化。由於歷史原因,匈牙利具有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特點,這從他們的後來的文學、藝術以及音樂等方面可以充分表現出來。由於喀爾巴阡盆地有效地阻止了來自北方、東方和東南方的侵入,但無法阻止其他民族沿多瑙河從西方和南方的進入。因此,匈牙利也受到西方和南方,或者應該說是西方和東方強國的雙重製約,使得這個國家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參加到某個集團中去。事實上,匈牙利的語言、獨特的外貌和文化使得他們與同是定居在這里的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有根本的區別。
㈧ 匈牙利革命的發展歷史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匈牙利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的隊伍也逐漸壯大起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匈牙利約有100萬工人,其中一半在大中企業中工作,一半在小型工廠里。大工業基本上集中在首都布達佩斯及其周圍地區。當時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受著大資產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工廠的工人平均每天做工長達12至16小時,甚至十一二歲的童工每天做工也長達12小時或12小時以上。工人的工資很低,成年工人的工資只有奧地利工人的2/3,德國工人的1/2,童工和女工的工資更是少得可憐,生活十分悲慘。
長期以來,由於哈布斯堡王朝的民族壓迫,匈牙利成了奧地利的農業附庸國,因此,20世紀初的匈牙利基本上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全國 64%的居民從事農業,而 1/2的土地掌握在24000個大地主手裡,3/4以上的農民卻根本沒有土地,或者只有一點少得可憐的份地,農民缺地的情況十分嚴重。與此同時,資本主義關系在農村中也發展起來,這樣便加速了農民的階級分化,除了少數農戶上升為富農外,廣大農民由於無地或少地,只好給地主、富農當長工、打短工。不少農民被迫離鄉背井,出外謀生。他們除了遭受地主、富農的奴役、剝削外,還受到商人、高利貸者的盤剝,再加上名目繁多的捐稅,辛苦一年,難得溫飽。廣大農民群眾痛恨哈布斯堡王朝,要求獲得土地和解放的願望非常迫切。所以,革命前夕,匈牙利人民同哈布斯堡王朝的矛盾、資產階級同工人階級之前的矛盾、封建大地主階級同農民之間的矛盾都極為尖銳。 1918年 1月,匈牙利工人階級為抗議德國、奧匈政府拒絕蘇俄所提議的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爆發了有30萬工人參加的一月總罷工。罷工者高呼:「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萬歲」!一月總罷工開始於首都,很快地蔓延到其他城市,形成全國性的政治總罷工,塞格德罷工的工人強烈要求政府與蘇聯締結和約。奧茲德的罷工人懷著無限喜悅的心情通過一項決議,把召開群眾大會的廣場命名為「列寧廣場」。工人罷工運動和革命社會主義者的活動,加快了革命思想在士兵中的傳播。1918年2月1日,卡托羅水兵起義,參加起義的有40艘戰艦的6萬名水兵。他們逮捕了軍官,成立了水兵委員會,後被政府的主力艦隊和德國的潛水艇鎮壓下去。5 月20日,駐在貝奇城的步兵第六團後備營的士兵也發動起義,起義者佔領了兵器庫,奪取了一批來福槍和機關槍,並佔領了鄰近的兵營和車站。反動政府使用了大炮,才將起義鎮壓下去。
反動派用武力鎮壓群眾的革命運動,只能是火上加油。1918年 6月,布達佩斯又爆發了總罷工,這是繼一月總罷工之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行動。罷工中,工人與反動憲兵發生了流血沖突。在總罷工期間,首都及其他地方相繼出現了許多蘇維埃組織。一部分農民也起來奪取地主的土地。
匈牙利反動政府為了挽救其搖搖欲墜的統治,在實行武力鎮壓的同時,還利用報紙大造反革命輿論,誘騙國內人民停止罷工;並力圖和協約國進行妥協,以便集中力量來鎮壓群眾革命運動。1918年10月,奧匈帝國軍隊在義大利戰線遭到慘敗,迅速瓦解。奧匈帝國分崩離析,匈牙利境內人民沸騰起來了。10月30日,布達佩斯的工人在革命社會主義者和左派社會民主黨人的領導下,開始總罷工,舉行規模巨大的示威遊行,示威者高呼口號,唱著匈牙利國歌和馬賽曲在街上行進,道旁的群眾隊伍向示威者表示熱烈歡迎,婦女和姑娘們從窗口揮動著手帕。士兵們撕毀了軍帽上的王朝帽徽,把它踩在污泥中,奪過軍官們的指揮刀和手槍,參加了示威遊行的隊伍。當天晚上,首都工人和士兵發動了武裝起義。翌日,起義者佔領城中重要的戰略據點——橋梁、郵局、電話局、兵工廠以及城防司令部,並打開監獄,釋放被捕的革命同志。起義者要求建立一個獨立的匈牙利共和國。但是,由於這時匈牙利工人階級還沒有一個真正革命的政黨,社會民主黨人採取妥協政策,因此人民的勝利果實被資產階級攫取了,成立了以米哈伊·卡羅利為首的所謂「聯合政府」。這個「聯合政府」並沒有與哈布斯堡王朝斷絕聯系,相反地向皇帝宣誓就職。新政府還宣布革命結束,讓工人回工廠,士兵回營房。這一切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11月 1日,革命社會主義者組織大規模的群眾大會,抗議「聯合政府」這種違背人民心願的倒行逆施。大會通過議:「國內勞動人民和士兵一致要求:立即建立共和國,並斷絕同王朝的一切聯系」。這時,爭取建立共和國的斗爭席捲全國,許多地方的政權已掌握在工人代表蘇維埃手中;農民運動也非常活躍,在喀爾巴阡一帶,開展了奪取地主土地的運動。在人民群眾革命運動的強大壓力下,1918年11月16日,卡羅利政府才正式宣布匈牙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成立,哈布斯堡王朝被廢除。匈牙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匈牙利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但是,這次革命由於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缺乏政治斗爭經驗,在革命斗爭中建立起來的許多工人代表蘇維埃都被社會民主黨右派所把持,結果使卡羅利又竊取了總統的職位。 十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所建立的這個共和國,根本不是工人階級所希望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羅利政府沒有解決民主革命的任何重大問題,例如,土地問題根本沒有解決,少數民族平等權利和民主改革等問題,也都是一句空話。相反,卡羅利政府卻把鎮壓革命力量視為自己的天職。匈牙利人民剛剛擺脫哈布斯堡王朝的民族壓迫,又被「本民族」的資產階級套上了資本主義壓迫的鎖鏈。這種情況使匈牙利國內的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促進了革命運動的急速發展。
㈨ 奧匈帝國的歷史
奧匈帝國(德語:Österreich-Ungarn,馬扎爾語:Osztrák-Magyar Monarchia)是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國家。
在這段時間里,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聯盟,這個聯盟的德文全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斯蒂芬的王冠領地」(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皇帝同是同一個人。匈牙利對內享有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自治權,對外事務(外交和國防)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
奧匈帝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得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衷解決方法。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它的內政主要由組成它的十一個主要民族之間的爭執所決定。當時在歐洲各地民族獨立思想不斷發展。雖然奧匈帝國在其成立期間不斷有民族起義和其它糾紛,但在它所存的約50年間整個國家的經濟不斷發展,國家得到現代化,許多開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
奧匈帝國的領土
一般將奧匈帝國的領土分為兩個部分:內萊塔尼亞(CisLethania)和外萊塔尼亞(TransLethania)。
狹義的內萊塔尼亞僅指萊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奧地利,但廣義的內萊塔尼亞還包括斯洛維尼亞、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加里西亞和達爾馬提亞等地區。這部分被統稱為「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與領地」。
外萊塔尼亞,即萊塔河以東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還包括斯洛伐克、特蘭西瓦尼亞、克羅埃西亞。這部分領土被統稱為「聖斯蒂芬的王冠領地」。聖斯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國王,他後來被尊為聖人。
行政劃分
內萊塔尼亞的王國和領地包括
波希米亞王國 (Königreich Böhmen)
達爾馬提亞王國 (Königreich Dalmatien)
加里西亞-洛多梅里亞王國 (Kö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奧地利公國(包括上奧地利和下奧地利) (Erzherzogtumen Österreich Österreich ob der Enns und unter der Enns)
布科維納公國 (Herzogtum Bukowina)
卡林西亞公國 (Herzogtum Kärnten)
卡尼鄂拉公國 (Herzogtum Krain)
薩爾茨堡公國 (Herzogtum Salzburg)
西里西亞公國 (Herzogtum Ober- und Niederschlesien)
施蒂利亞公國 (Herzogtum Steiermark)
摩拉維亞侯國 (Markgrafschaft Mähren)
蒂羅爾和前阿爾卑斯地區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und Land Vorarlberg)
濱海省份 (Österreichisches Küstenland)
外萊塔尼亞包括:
匈牙利王國 (Königreich Ungarn)
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王國 (Kö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阜姆(里耶卡)自由市 (Stadt Fiume)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 (Bosnien und Herzegowina)屬於獨立的帝國直轄省份,由匈牙利和奧地利共同管理。
奧匈帝國的建立:1867年的折衷方案
1867年2月建立奧匈帝國的折衷出於多種原因。在此之前,奧地利帝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1804年—1867年)。但19世紀中葉以後,這個帝國被削弱了許多:1859年的義大利獨立戰爭使它在義大利的勢力被削弱;1866年的普奧戰爭迫使它退出德意志邦聯,同時匈牙利對維也納的統治也非常不滿。在帝國的其它許多地區民族主義思想也不斷加強。匈牙利對奧地利的統治不滿出於多種原因,其中之一是奧地利在俄羅斯的支持下對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鎮壓。
為了保障奧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約瑟夫皇帝與匈牙利的貴族舉行談判,尋求一個可以使他們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一些政府官員勸告弗朗茨·約瑟夫與所有民族運動家談判,來建立一個聯邦國家。他們擔心單獨與匈牙利貴族談判會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對。但弗朗茨·約瑟夫無法忽視匈牙利貴族的勢力,而這些貴族只肯接受一個他們與奧地利傳統貴族之間的二元體。
匈牙利貴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為匈牙利國王來證明匈牙利在帝國內的特權。他們還要求在布達佩斯設立一個有立法權的議會,這個議會設立的法律在歷史上歸屬匈牙利王國的地區有效。這個議會的組成保證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貴族和市民階層的精華)在其中佔多數,而國內眾多的羅馬尼亞和斯拉夫人少數民族則基本上無權。
政府結構
奧匈帝國有三個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一個位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奧地利各有各自的議會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權利理論上是至高的,但實際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負責陸軍、海軍、外交和對外貿易。
奧匈帝國內的一些地區如賈利希亞和克羅埃西亞享受特別地位,它們擁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兩個地區的共同政府由一個共同部長會議組成,這個共同部長會議的成員包括三個部長(財政、軍事和外交),兩個地區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每個議會派出一個代表團分別對共同部長會議的財政計劃進行表決,這樣每個地區政府對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最終共同政府的部長僅對皇帝負責,而皇帝本人有權對外交和軍事政策作最後決定。
兩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權力交叉往往導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軍隊在這方面受到阻礙。盡管軍事是中央政府的職權范圍,但奧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徵兵、提供駐扎地、運輸和補給,以及負責軍隊人員民事的和非軍事事務的責任」。因此每個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決定有很強的影響力,而每個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個機會來擴大它們自己的權力。
兩個地區之間奧地利部分佔總人口的約57%以及主要經濟資源。從1867年開始兩個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最大的爭執是關於每個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納多少費用的問題。這個問題每十年進行一次協商,而每次協商都造成很大的爭議。尤其是從1900年代中開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議會中民族主義者佔多數和組織政府開始,這個爭議問題造成了一個持久性的憲法危機。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這個問題在一個「始終如舊」的基礎上暫時獲得解決。
民族關系
在帝國的兩個部分起支配作用的兩個民族其實都是少數民族:在奧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佔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數。
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斯洛維尼亞人和義大利人都試圖在奧地利部分獲得更大的發言權。
同時在匈牙利部分,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統治挑戰。羅馬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還爭取與新成立的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王國合並。
相對於在奧地利部分的德國統治者來說,匈牙利的統治者更不願交出他們的權利。但1868年,在他們獲得自主權一年後,他們授予克羅埃西亞王國部分自主權。
奧匈帝國內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是語言的問題。哪些語言是官方語言或官用語言總是一個問題。少數民族總是希望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以及教育他們自己的語言。比如1897年4月5日奧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亞將捷克語和德語作為同等的內部官方語言結果受到整個帝國德國民族主義者的抨擊。最後這位首相被解僱。
經濟
在其存在的年間,奧匈帝國的經濟發展很快。技術的改進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在這50年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傳播到整個帝國。舊的封建主義制度不斷消失。尤其維也納附近、奧地利腹地、阿爾卑斯山麓和博希米亞是經濟發展的中心。19世紀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爾巴阡山脈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很快。整個帝國內的經濟發展速度相差相當大。總的來說西部的發展比東部高得多。20世紀初整個帝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都很高。從1870年到1913年國家每人平均生產率每年約提高1.45%。與歐洲其它國家相比(英國1.00%,法國1.06%,德國1.51%)這個發展速度是比較高的。但國家的經濟發展總的來說還是落後於其它國家,原因是它的起步比較晚。英國的數字約是奧匈帝國的三倍,德國是它的兩倍。這個粗的比較還無法體現帝國內部發展的不均衡性。
鐵路在奧匈帝國普及很快。1841年奧匈帝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就已經從維也納出發在西部建立了一個鐵路核心。此時政府認識到鐵路的軍事意義,因此開始在其建設上大量投資。布拉迪斯拉發、布達佩斯、布拉格、克拉科夫、格拉茨、盧布爾雅那和威尼斯都被聯入鐵路網。到1854年為止整個帝國內的鐵路網長度達2000千米,其中約60-70%為國有。由於1848年的革命和克里米亞戰爭帝國政府為解決其經濟困難開始將其鐵路出售給私人投資者。
從1854年到1879年幾乎所有的鐵路建設都是由私人投資完成的。在奧地利部分鐵路網延長了7952千米,在匈牙利部分鐵路網延長了5839千米。許多新的地區被連入鐵路網,現有的鐵路網被連接到一起。在此之前奧匈帝國的主要運輸工具是船運,鐵路網的發展使整個帝國的經濟發展得以協調。
1879年後政府開始慢慢地重新將鐵路網國有化。其主要原因是1870年代的經濟蕭條使私人企業對鐵路的投資減緩了,無法滿足政府的要求。從1879年到1900年奧匈帝國修建了25000千米鐵路,大多數是補充已有的鐵路網。在東部也建立了新的鐵路。一些地區一直到此時才接通鐵路。鐵路網大大地降低了帝國內的運輸費用,為其內部經濟打開了新的市場。
外交
奧地利部分和匈牙利部分地區政府對中央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態度也稍不相同。布達佩斯的政治家害怕帝國的擴大會使得匈牙利人的比例和影響變小,而帝國政府與德國對付俄羅斯的同盟則受到兩個地區政府的歡迎,因為它們都將俄羅斯看作最大的軍事威脅。
按1878年柏林條約奧匈帝國於1878年8月佔領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1908年10月它正式被並入帝國。這塊地方被作為雙方共同管理地區,並被率屬於財政部管理。為解決這個不正常的狀況一些維也納的政治家考慮將這塊地區與帝國南部的其它一些斯拉夫人佔多數的地區合並為帝國的一個第三個地區。當地的克羅埃西亞領導人肯定會更加偏向維也納,而反對布達佩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訪問波思維尼亞首都薩拉熱窩時被一個被稱為年輕的波斯尼亞的波斯尼亞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團體刺殺。
奧匈帝國此前就已經由於民族運動喪失了義大利人居住的皮埃蒙特,因此許多奧匈帝國人感到將南部的斯拉夫人地區喪失給塞爾維亞是非常可能的。塞爾維亞在1913年的第二次巴爾干戰爭中獲得了許多領土。這使奧匈帝國感到非常不安。一些政府成員早就想對塞爾維亞動手了。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因此決定在塞爾維亞在奧匈帝國境內挑動暴亂之前先發制人。它以這次刺殺為借口提出了塞爾維亞無法接受的十條要求。雖然塞爾維亞接受了九條,第十條僅拒絕了部分,奧匈帝國以此為由對塞爾維亞宣戰。
這個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後俄羅斯動員支持塞爾維亞,這導致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義大利本來與奧匈帝國結盟,但保持中立。1915年它倒向協約國並希望可以以此從奧匈帝國獲得更多的領土。
奧匈帝國的軍隊一開始可以抵抗入侵匈牙利的義大利軍隊並進入義大利。尤其1914年它的軍隊損失慘重。但總的來說它還是比較成功的。1915年5月和1917年它佔領義大利領土。但對於德國的戰爭領導人來說,奧匈帝國的戰場越來越次要。戰爭的最後一年中補給困難、低志氣和高傷亡度大大地較少了這支軍隊的戰鬥力。
奧匈帝國的解體
1918年夏戰事對軸心國越來越不利。雖然到此為止奧匈帝國內的少數民族領導人一直對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時他們不得不考慮他們自己的利益了。當協約國的勝利顯而易見時,對他們來說脫離舊的帝國,接受協約國所宣揚的民族主義是必走的路了。此時的奧匈帝國已經無法將這眾多民族聯合在一起了。其它社團也對帝國喪失了信心:經濟發展已不存在,經濟發展的希望消失,戰時許多戰前在奧地利部分引入的開放政策被取消,這使社會主義者非常氣憤。在這些條件下極端民族主義者獲得了許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區宣布獨立。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
戰爭的結束也是奧匈帝國的終止。對戰勝國來說,按照伍德魯·威爾遜宣布的十四點計劃奧匈帝國分裂為許多民族國家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奧匈帝國並非協約國的戰爭目的,這個建議一直到戰爭後期才獲得支持。相反的,許多人認為奧匈帝國的分裂並不解決當地的民族問題,而只是使得這個地區更加不穩定。
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布獨立,匈牙利其次。特蘭西瓦尼亞大多數地區加入羅馬尼亞,其中還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數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區聯合組成了後來的南斯拉夫。
戰後戰勝國承認這些新的邊界,大大地改變了當地的政治地圖。一系列條約保障這些邊界的合法性。
奧地利和匈牙利成為共和國,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驅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了一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但1919年羅馬尼亞入侵後保皇勢力又開始抬頭。1920年匈牙利恢復為一個王國,但沒有國王。奧匈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卡爾一世企圖占據這個王位沒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屬馬德拉群島,後來在那裡逝世。米克羅斯·霍爾蒂成為執政者。
以下這些國家從奧匈帝國(有些是部分)產生:
奧地利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現在分成捷克、斯洛伐克二國)
南斯拉夫(現在分成塞爾維亞與黑山、克羅埃西亞、波黑、斯洛維尼亞、馬其頓等五國)
波蘭
此外羅馬尼亞和義大利也獲得部分奧匈帝國的土地。
㈩ 想了解匈牙利歷史,有什麼值得推薦的書籍
我知道的有一部《歐洲通史》,這本書建議你可以看一看,裡面講述的各國歷史中匈牙利的歷史還是比較全面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