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歷史發展有利有弊

中國歷史發展有利有弊

發布時間:2021-03-05 08:04:32

Ⅰ 你如何看待春秋戰國諸侯稱霸和兼並戰爭帶來的利與弊從中國歸納中國歷史在這一時期的發展趨勢。

春秋戰國時一個來難得的動亂大時期,源始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都洛邑,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才結束。期間550年的大動亂在中國歷史上都是i比較罕見的。
長期的動亂當然不是時時發生。當然,戰亂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可是,各國之間的競爭有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例如:封建郡縣制的產生,以及稅收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另外,這是一個從無知的神話時代到知識科技社會的過渡層,期間縱橫家的出現,以及各國之間的摩擦又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知識的豐富,例如:百家爭鳴的時代;孔子創辦私學,使得教育更加普及;各方面的著作的產生,推動了理論的發展。從另一方面來說,它為軍事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推動軍事理論的發展,經驗的積累,同時又是給統治者一個鞏固權力的方法(從中尋找穩固自己權力的心的思想,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生產力的管理制度)。
當然,它也是一個「禮壞樂崩」的時代,在孔子看來,是一個上下乖離的扭曲的社會,西周的等級觀念基本上崩潰,統治者的地位被「拉下凡間」,似乎與「人」,的區別再一度緩化,為後世篡朝的人提供了心裡的安慰!
當然,人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觀點,我最喜歡這段歷史,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真的很有意思的!

Ⅱ 中國歷史發展興衰的利和弊端

縱觀中國兩抄千多年的襲封建歷史,我們首先看一下漢朝,漢朝這個偉大的朝代的興衰應該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的。漢朝之所以興盛,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一個是統治者的勤政。之所以衰敗,是逃不過一些宦官之類的(東漢尤其嚴重)誤國。但這些都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財富——前車之鑒,所以可以說,無論是興還是衰,留下的都是「利」。如果一定要說弊端的話,那麼可以以清朝為例子,它的衰敗導致的是中華近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毀壞或遺失。 不求採納,但求解問就好。

Ⅲ 中國古代史上有哪些弊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政策

一、秦始皇修長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征發大量的百姓修建長城,因為期限太緊,造成大量老百姓死亡,害了多少家庭更是難以統計,最終天下人忍無可忍才有了秦末農民大起義。但是不得不說長城使用了差不多2000年,雖然不能完全防禦北方游牧民族,但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漢武帝反擊匈奴
匈奴強大,經常搶掠漢朝邊境。漢朝成立初期,國力非常弱,不得以與匈奴採取和親政策。經過4代皇帝的休養生息,漢武帝時期國力有了很大提高,於是對匈奴進行了反擊。前後長達44年。經過多年的戰爭,徹底擊垮了匈奴,迫使其部分歸順部分西遷,為後世幾百年解除了邊境威脅。但是多年的戰爭讓漢朝國力大減,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無數老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漢武帝自己也知道,專門發布過輪台罪己詔向老百姓道歉。
三、隋煬帝開鑿大運河
隋煬帝開鑿運河有好幾方面原因,溝通南北方的漕運,南方的糧食、布匹等等可以很便利地通過運河運到北方,同時也便於運兵,剩下才是為了滿足個人私心。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為了修通運河層層施壓,官府逼的老百姓幹活以致水裡把下身泡爛。最終激起隋末農民大起義。但是從運河本身來講,沿用了上千年,至今還有部分水段在發揮作用。因為運河溝通了南北方,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如果沒有京杭運河,元明清三朝都難以在北京建都。
四、元朝的版圖擴張
蒙古崛起,開始四面擴張,先後滅掉西夏、西遼、金、吐蕃、大理、南宋,所到之處,殺人屠城無數,激起各個地區的強烈抵抗。但是元朝將這些地方全部滅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這么多地區融合到一起,第一次奠定了中國今天的國土面積。雖然過程很殘忍,但是不這樣的話,今天新疆、西藏、青海、雲南、貴州、內蒙古很可能不屬於中國。
五、明清改土歸流
為什麼說元朝是第一次奠定,因為元朝征服了這些地區,實行的是土司制,就是靠當地的土司,實施本地人管理本地人。這樣一來這些地區只是表面屬於中國版圖,實際不能有效控制。明清兩朝開始對這些地區實施改土歸流政策,就是把土司制改為流動官員制,由官府任命官員去當地進行管理,從而對這些地區實行了有效控制。當然這個政策必然會遭到土司們的反對,因而各地流血沖突事件也不少,但是終歸還是成功了。可以說從那時候開始,這些地區才徹底歸入中國大家庭。

Ⅳ 歷史方面的(中央集權有弊的理由)

材料A:許多中學歷史參考書都將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制混為一談,使學生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搞不清誰是誰非。在此,筆者對這兩個概念作一甄別。

君主專制是指中央政權或地方政權掌握在君主手中,是非民主的政治體制,而中央集權制則是指地方政權直接歸屬中央,尤其是財政、政治、軍事等大權。君主專制政體包括中央集權制,但並非必須中央集權,也可以實行分封制、郡國制;中央集權制並不代表君主專制,也可以不是君主專制政體,如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在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時,大都採用中央集權制。一般情況下,實行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都實行中央集權制,在封建社會尤其明顯;而實行中央集權制的國家,也是以君主專制政體為主,在古代尤為如此。隨著社會發展,君主專制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台,並逐漸演變成為其他政體,如君主立憲制。

君主專制政體,在封建社會時期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它的不斷發展,使君主的權力不斷得到擴大和強化,國家穩定性也越來越大。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三司三使制、元朝的中書省制、明朝的內閣制、清朝的軍機處設立等等,這些都是君主專制有效的政治統治模式。它解決的是君主個人專權與大臣民主集中的矛盾,也是君主與大臣的權力分配問題。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人們對民主的要求越來越高,個人的意志凌駕於民主之上的現象越來越遭到人們的反對,因此,君主專制政體越來越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桎梏,它必然會被民主政治所取代。資本主義發展及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出現的事實很快便證明了這個規律的正確性。

中央集權制解決的則是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的關系,它的不斷加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它的加強,使地方的權力逐漸縮小,有利於國家的穩定,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中央集權制度,從秦朝的郡縣制發展到漢朝的刺使制,再到宋朝的三司三使制,地方權力基本上被削弱;到元朝明清時期的行省制,中央集權制度最終定型。雖然,中途有些政權也試圖實行分封制、郡國制,但結果都失敗了。這說明中央集權的確立、發展和強化是歷史發展的一種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君主專制雖然有利於中央政權的穩定,但更容易造成君主的獨斷專行,使國家的興衰成敗維系於君主個人品質的優劣。同時,權力的過度集中,更容易導致朝中百官、王公貴戚爭權奪利。而民主制則以公共意志取代了個人意志,公眾權利通過憲法限制君主個人的意志對國家的不良影響,從而盡量地避免了頻繁的政變與屠殺。中央集權制雖然容易形成集權,但它避免了頻繁的地方叛亂或分裂活動,從而利於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所以,只有不斷的完善與發展中央集權制,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與繁榮。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雖然實行不同的政體,如君主制、君主立憲制、總統制、共和制……但大多以中央集權制為主要的管理體制。

你在辯論的時候一定要分清兩者關系,別被人抓住尾巴.

材料B:
從中國角度而言,秦始皇廢分封,置郡縣,創立了有效統轄地方的中央集權制度,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基礎。但是,這里舊制度的「廢」與新制度的「置」,不可能一步到位,還會發生反復。於是,自秦朝之後經由漢唐,到宋代,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勢力之間,進行了長期激烈的較量和斗爭。
一、七國之亂與漢武帝的集權措施
漢初,郡縣制與封國制並存。諸侯王國名義上受朝廷節制,但它們有割據之實,專制皇權不能施行於王國所屬的郡縣。漢初王國問題成為西漢最嚴重的政治問題。盡管漢高祖所封同姓王曾一度起過拱衛皇室的作用,但諸侯王國帶有割據性質,伴隨其實力的增強,他們往往發展成為對抗朝廷的力量。面對這種情況,一些有識之士深感擔憂,建議對這種勢力加以控制,文帝的時候,就有賈誼上《治安策》,提出把大的諸侯國變成幾個小的以削弱其面積及實力。景帝的時候,御史大夫晁錯又上《削藩策》,提出削奪藩王的封地。景帝接受他的建議,著手削藩,這引起了諸侯的不滿,景帝三年,當下令削奪吳王劉濞的一些封地時,劉濞即與另外六國聯合起來反叛,史稱「七國之亂」。景帝先是殺晁錯,後派兵平叛。七國之亂是割據勢力惡性發展的結果,平叛後,朝廷稱平亂的餘威,免除了各王的行政權,使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為後來漢武帝進一步解決封國問題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繼位以後,進一步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繼續打擊地方勢力。
西漢以來,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權力極大,他們既能參與制定重要政令、輔佐皇帝總管全國政務,又能督察中央百官和地方告官,直接影響到皇帝的集權。為了加強皇權,限制相權,漢武帝親自過問政務、令九卿不通過丞相直接向他奏事之外,還提拔了一批中下層官員充當自己的高級侍從和助手,替他出謀獻策,發號施令。這些侍從包括尚書令、侍中、常侍等,由他們組成「中朝」,於是,在朝官中形成了中朝、外朝之分。中朝逐漸成為中央實際的決策機構,直接聽從皇帝指揮。而原來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就成了「外朝」,其實際職能也逐漸退居到執行政務的地位。
漢武帝時,為了加強對郡國的督察,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沒有固定治所,每年八月巡視所部郡國,考察吏治,獎懲官員,斷治冤獄。刺史位卑權重,出使時代表中央,但不直接處理地方行政事務。刺史的設立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
漢武帝時,諸侯王雖然不像以前那樣強大難制,但有些王國仍然威脅著中央政權。於是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後又酹金奪爵,王國問題得到解決。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鞏固了統一,但也帶來一些弊端。「中朝」的權力越來越重,逐漸為外戚和宦官與聞政事提供了空間和環境。中朝官地位越來越高,而其職又多引用宦官與外戚擔任,因此,自霍光輔政,至於東漢,終於造成了外戚與宦官專政的局面。不論外戚和宦官,都是作為中朝官而專朝政的。到東漢時期,刺史逐漸演變成郡縣之上的一級行政建制,形成威脅中央集權的地方割據勢力。
二、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唐朝中期以後至五代十國大分裂,長達二百餘年,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之間的矛盾是當時無法避免的政治問題。唐朝在軍隊的兵力部屬上出現一個失誤,就是把軍政的重點放在周邊。方鎮地方勢力得到迅速發展壯大。安史之亂的發生,根本上就是節鎮之兵「外重內輕」發展的結果。安史之亂後,藩鎮憑借軍事力量割據一方。唐朝中央政府無力控制,只能採取忍讓姑息的政策。但朝廷越姑息,節鎮越跋扈,其權力不斷膨脹,地方行政、司法、財稅大權被他們完全操縱。盡管後來有些皇帝企圖削藩,但已無能為力。近三百年的大唐一統政權,在藩鎮割據中被吞噬,分裂成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國。五代十國里,比較有作為的是後周世宗,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為結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三、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北宋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是,宋太祖卻常常陷入徹夜難眠的思考之中,思考如何避免步唐朝後撤,又如何避免再次成為短命的王朝。這種徹夜難眠的思考,引出了宋太祖與趙普等大臣的歷史性對話,引發「杯酒釋兵權」的歷史喜劇,引發了宋太祖一整套強干弱枝、加強中央、削弱地方計劃的出台。
961年,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等一批手握重兵的節度使的大權。同時規定,禁軍不再設置最高統率,撤銷殿前都點檢,分由三衙統領禁軍,但無發兵之權,發兵權掌握在直接向皇帝負責的樞密院手裡。打仗時,由皇帝臨時任命將軍,樞密院調兵出征,打仗時將帥也無自主權力,要嚴格按原計劃行事,不得應變,並受到皇帝派遣的監軍的制約。在兵力部屬上,採用「守內虛外」的原則,禁軍有一半駐防在京師及其附近,其餘分守各地,同時,還實行「更戍法」,禁軍的駐屯地點,每隔幾年更調一次,而將領卻不隨之更動,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防止軍隊為將領所私有。從此結束了武人專橫跋扈的局面。
宋太祖通過分化事權削弱宰相的實權,陸續解除節度使的權力,在地方上,規定州郡長官不能兼任一個州郡以上的職務,並且州郡的兵權、財權和司法權也歸朝廷,又規定州郡長官由文臣擔任,長官之外又設通判,使其互相強制。這樣,地方長官的權力分散,任期又短,武力削弱,無法與朝廷對抗。
宋朝還將地方的財權收歸中央,分全國為15路,設轉運使將州郡的財賦收歸中央。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基本解決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威脅中央政權的現象,促進了社會生產的恢復與發展,再沒有發生漢代「七國之亂」、唐代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那樣的內亂。但這些措施也帶來了許多嚴重的弊端和負面影響。權力過分集中,全國只有皇帝有權,其他人人無權,遇事則人人可以不負責任,政治上因循苟且,萎靡不振。官僚機構臃腫,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從中央到地方,增加了很多新的機構,機構重疊,造成衙門多而效率低。軍隊戰鬥力衰退。財政危機嚴重。龐大的軍事官僚機構,巨額兵餉和俸祿成了北宋財政上無法承擔的負荷。縱觀北宋一代,是「積貧積弱」「富而不強」的一代。
(三)鞏固小結:中國古代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斗爭經歷了漢、唐、宋上千年時間方告一段落。但中央集權政治體制除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系外,還突出體現在皇權為核心的中央中樞權力體系的調整和完善上。

Ⅳ 論述中國電影史發展的利弊

很高興為您解答論述中國電影使發展能力b非常快,特別好看,特別好看,非常的有辦法

Ⅵ 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太平天國運動處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洋務運動之前,清王朝處於世界科技加速更替的一個交接點。整場運動從1851年金田起義至結束持續了14年時間之久。目前大多數的數據顯示,這場運動造成了約合1億人的非正常死亡。

對於這場運動我們很難評判它的對錯,但從利弊關繫上來說它的弊端確實遠遠大於利的。首先,太平天國運動是以拜上帝會為首的宗教領袖洪秀全為首,楊秀清、馮雲山、韋昌輝、蕭朝貴等人為輔所發起的。但他們所倡導的宗旨在現代人看來或許更多傾向於洗腦或迷信。百姓在盲目之下跟隨這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從兩廣入兩湖輾轉千里,攻克了南京城。對於清廷治下的百姓來說他們是被號稱為長毛匪的存在,這一點在魯迅的文章中也映證過。

從筆者本人角度來說,若太平天國高層果是為國為民,造福眾生,富國強兵,那麼這場運動的價值是值得的,但在他們攻陷南京城後,他們安於現狀,封王爭權,無非就是一代新朝換舊朝的模樣。因此在國家層面上來說,他們是自私自利、分裂國家的罪人,也間接造就了這場完全無益的內戰。

Ⅶ 歷史老師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 那麼文革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好處

保持一條持續固定的通道以使社會底層實現向上層的躍遷,乃是社會穩定的必須要件。文革之前的中國社會各階層是什麼樣子,我不太清楚,這方面的專著也沒有看到過。今天我們說文革是一場浩劫,可能至關重要的是它打亂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劃分,工人階級成了名負其實的領導階級,因而對當時的上層社會而言確是一場大的劫難。但它對於社會的長期穩定卻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至少它可以使普通的工人、農民及其他們的後代能夠在文革後通過高考進入社會各領域,從而成為當今社會的中堅和精英。我不敢說這是不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社會基本保持穩定的重要原因,但從歷史的角度看,如果社會底層失去了向上躍遷的通道,社會恐難保持長期的穩定。今天,當由政治精英、知識精英、資本精英以及文化精英構成的社會上層已經逐步固化之後,一個大學畢業生進入上層社會的通道已基本封閉:如果政府里沒有關系,作公務員困難,從而失去了成為政治精英的機會;科研機構限於編制已人滿為患,沒有關系也是萬難進入,成為知識精英希望渺茫;各種產品與服務的市場份額已經被既得利益者瓜分殆盡,成為資本與實業精英的機會幾不存在。因此,能否建立與固定一條使社會底層成員進入上層社會的通道,應該值得政治領袖們認真考量。

Ⅷ 王安石的變法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是利還是弊具體分析下!

王安石的變法對於增加國家收入,有著積極的作用,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得以緩解。但王安石急於求成,推行過急,利弊互見,事前缺乏充分進行宣傳,無法吸引例如優秀的人才一並參與變法,並遭到許多守舊官員反對,在執行的過程中又用人不當。王安石又自視過高,不願接納別人的意見。倡行「市易法」的平民魏繼宗「憤惋自陳,以謂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議,都邑之人不勝其怨。」韓琦在熙寧三年奏疏中稱,「制置三司條例司雖大臣主領,然終是定奪之所」、「不關中書、樞密院,不奉聖旨直可施行者,如此則是中書外又有一中書也。」 熙寧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門監鄭俠畫《流民圖》,圖中流民或身背鎖械,或口食草根,告訴皇上說旱災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對變法產生重大懷疑。王安石認為「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司馬光又上《應詔言朝廷闕失狀》,隨著改革深入,變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發生動搖,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出知江寧府。變法運動由韓絳、呂惠卿等人繼續執行,呂惠卿師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滿。熙寧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復職,繼續執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年)愛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潛心學問,不問世事。
明代楊慎的《鉛丹錄》對王安石極盡毀謗之能事,謂為「古今第一小人」。最嚴厲的指控是:「王安石的變法葬送了奄奄一息的北宋王朝」。入清後蔡上翔則有《王荊公年譜考略》一文為王安石之辨誣,以為「荊公之時,國家全盛,熙河之捷,擴地數千里,開國百年以來所未有者。南渡以後,元佑諸賢之子孫,及蘇程之門人故吏,發憤於當禁之禍,以攻蔡京為未足,乃以敗亂之由,推原於荊公,皆妄說也。其實徽欽之禍,由於蔡京。蔡京之用,由於溫公。而龜山之用,又由於蔡京,波瀾相推,全與荊公無涉。」。 梁啟超的《中國六大政治家——王荊公》一書為王安石及其變法翻案代表作,在史料上大量參考蔡上翔的《王荊公年譜考略》,把王安石比作中國的克倫威爾,說他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垢」,稱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 青苗法和市易法實為近代「文明國家」的銀行雛型,免役法堪稱「與今世各文明國收所得稅之法正同」。熙寧八年(1075年),農田水利法推行五年之後,「荊公初執政,即分遣諸路常平官使專領農田水利,吏民能知土地種植之法,陂塘圩土旱堤堰溝洫利害都皆得自言,行之有效,隨功利大小酬賞。其後在位之日,始終汲汲盡瘁於此業。史稱自熙寧二年至九年,府界及諸路所興修利水田凡一萬七百九十三處,為田三十六萬一千一百七十八頃雲。」,「荊公所開水利,不可悉數,其大者曰浚黃河,清汴河。」 梁啟超對變法的結論是「實國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譽之社會革命」。 鄧廣銘、漆俠皆肯定王安石變法。王曾瑜則以聚斂為由,否定王安石變法。然而由於中國古老文化復古情緒嚴重,以及觸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而王安石在史書中並沒有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 台灣學者柏楊先生甚贊王安石改革精神。他在書中這樣寫道:「王安石是一個了不起的思想家與政治家,那個紙糊的宋王朝,如果不是他的整頓恐怕早就亡國了——早亡給西夏了,還用不著金國動刀動槍·······凡是抨擊王安石最烈的或對王安石人格和私生活最污衊栽贓的,用不著調查,我老人家敢跟你賭1塊錢,他準是條大醬缸蛆。」 列寧稱王安石為11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改革家。

Ⅸ 洪秀全發動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發展有利還是有弊

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發展有利還是有弊?
一、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發展有弊的表現:太平天國遲滯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1.太平天國打斷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2、太平天國破壞了富饒地區的生產力,遲滯了這些省份近代化進程,可以參見http://post..com/f?kz=226496962。3、太平天國實行的政策是社會倒退,更加劇了歷史的沉淪。
二、太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發展有利的體現:1、太平天國運動敲響了大清帝國的喪鍾;2、是辛亥革命的成功明燈與火種;3、太平天國運動加速了中國的民主化進程;4、太平天國運動導致了廣西省和湖南省的崛起;5、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西化的「催化劑」;6、太平天國運動使世人領略到了華南邊陲的人們的力量,不論是客家人還是壯人,都令世界為之一驚。這些邊緣勢力人群,讓主流人群汗顏;7、太平天國運動改變了世界政治勢力的版圖。大清帝國從此日落西山,古老的東方帝國從此讓位於新興的大國,而日本也剩機崛起。
總之,太平天國運動改變了中國歷史,無論好的方面,還是負面的,都對中國、世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所以說,太平天國運動,不能簡單概括為「利大於弊,或者弊大於利」,只能說,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Ⅹ 慈禧的存在對於中國歷史來說是有利大還是弊大

弊大,至於利么,來沒看出來,自晚清的幾個皇帝還都算是勵精圖治,當然是比起以前的亡國之君,大部分昏招都是這個老娘們出的主意。舉個例子,當時外國支持光緒皇帝掌權,老娘們為了一己私利,脅迫光緒同時向11國宣戰,11國啊!現在奧巴馬也沒這魄力吧,八國聯軍入侵,和這件事由直接的關系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發展有利有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