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夏朝的發展特點和重大歷史事件

夏朝的發展特點和重大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5 06:11:43

❶ 夏朝的歷史大事件都有什麼如題 謝謝了

禹時5星聚。《古今5星聚1覽表》中前1694年11月4-13日。還有大量地球的冬至、立春,月亮的回初1、15等甲歷時間記載答。以前沒有高精度天文數據,無法推算,不可能根據計算結果,來編造這些記載,只能是歷史記載。《日食路線圖》、《古今5星聚1覽表》等推算的難度更大,日食、5星聚等古代天象記載,更不可能是編造的。

❷ 夏朝的階段特徵.重大事件 與西方有聯系嗎

沒聯系,夏朝出現,西方還沒歷史

❸ 夏朝至清朝的開國皇帝,建立,滅亡時間及重大歷史事件分別是什麼

中國(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滅亡的原因簡單總結。

一、夏王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

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

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都失敗了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

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

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

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滅亡原因:

1、內部生產力的衰退;

2、外部環境的長期不穩定;

3、夏王朝統治階級的觀念;

4、夏「桀」的個人因素(整日沉湎與聲色犬馬,大興土木,親近佞人)。

(3)夏朝的發展特點和重大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

中華民族,歷史悠長。三皇五帝,傳位禪讓。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湯伐夏桀,滅夏建商。

武王伐紂,西周勝強。幽王貪色,身死國喪。

平王遷都,東周洛陽。春秋五霸,齊桓宋襄。

晉文秦穆,還有楚庄。戰國七雄,彼此逞強。

秦楚齊燕,韓趙與梁。贏政統一,自稱始皇。

反秦暴政,陳勝吳廣。楚漢相爭,勝者劉邦。

劉建西漢,長安稱帝。王莽篡漢,改朝更制。

綠林赤眉,農民起義。劉秀興兵,反莽殺敵。

重建東漢,洛陽登基。黃巾軍起,分崩離析。

魏蜀與吳,三國鼎立。司馬代魏,西晉是立。

五胡亂晉,擄走懷帝。睿都金陵,東晉續繼。

齊宋梁陳,南方更替。北十六國,五胡分治。

繼有北魏,北周北齊。南朝北朝,隔江對峙。

北周楊堅,取代周帝。自立隋朝,南北統一。

滅隋建唐,高祖李淵。一代女皇,武氏則天。

安史之亂,黃巢造反。朱溫滅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國,分裂重現。南北十國,各自苟延。

中原五代,梁唐晉漢。迨至後周,匡胤奪權。

趙建北宋,仍都於汴。穩定北方,統一江南。

西夏遼金,覬覦中原。金襲汴京,靖康國難。

高宗南渡,南宋臨安。蒙古崛起,成吉思汗。

忽必烈時,滅宋建元。一統南北,大都在燕。

洪武滅元,建明應天。成祖永樂,移都順天。

閹黨亂政,自成造反。明帝崇禎,自縊煤山。

闖王進京,四十二天。三桂請兵,清帝入關。

康熙宏略,皇輿拓展。鴉片戰爭,列強侵犯。

太平天國,曇花一現。戊戌變法,維新百天。

辛亥革命,領袖中山。締造共和,宣統交權。

王朝統治,從此絕斷。自夏至清,年計四千。

❹ 夏商西周到南北朝的興亡和重大歷史事件

按照《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結果,夏朝建立的准確時間是公元前年。

1、前2070年 禹建夏朝,都陽翟。
2、前1600年 湯滅夏,都於亳。
3、前1298年 盤庚遷都於殷,故稱商朝為殷商。
4、前1046年 周滅商,建都於鎬京,史稱西周。
5、前841年 國人暴動 周厲王本於彘,召公和周公共管朝政,史稱「共和行政」,這也是中國歷史有明確紀年的開始。
6、前771年,犬戎入鎬京,西周滅亡,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7、前772年,《春秋》編年開始。
8、前651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史稱「春秋首霸」。
9、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晉國完勝,晉文公遂稱霸。
10、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國完敗,楚莊王問鼎中原。
11、前473年,越滅吳,勾踐稱霸,即春秋五霸的最後一霸。
12、前403年,周烈王承認韓魏趙三國,晉國滅亡。
13、前359年,秦穆公任用商鞅變法。
14、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龐涓死於樹下。
15、前286年,六國伐齊。
16、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完勝。
17、前256年,秦滅西周。周朝結束。
18、前249年,秦滅東周。當時的東周小朝廷,僅洛陽附近200里土地,居然分成東西二周。
19、前230年-前221年 秦滅韓趙魏楚燕齊,一統天下。
20、前221年,秦始皇稱帝,史稱「千古一帝」。封建制結束,郡縣制開始。
21、前213年,焚書。
22、前212年,坑儒。
23、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沙丘,趙高矯詔胡亥繼位,史稱秦二世。
24、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
25、前202年,項羽自刎烏江,劉邦一統天下,漢朝開始。
26、前154年,西漢政府平定「七國之亂」。
27、前140年,中國歷史年號紀元正是開始。以前沒有年號。
28、8年,王莽稱帝,建立新朝,西漢結束。
29、25年,劉秀在洛陽稱帝,東漢開始。
30、166年,黨錮之禍。
31、184年,黃巾起義。
32、200年,曹袁官渡之戰,曹操奠定統一北方基礎。
33、208年,曹孫劉赤壁之戰,曹操失去統一天下最好良機。
34、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稱帝,曹魏建立,漢朝滅亡。
35、221年,劉備稱帝,史稱蜀漢。
36、229年,孫權稱帝,史稱東吳或孫吳。
37、263年,魏滅蜀。
38、265年,司馬炎稱帝,晉朝建立,史稱西晉,曹魏滅亡。
39、280年,晉滅吳,一統天下。
40、291年,賈南風誘司馬瑋殺楊駿等,八王之亂開始。
41、306年,司馬越毒殺晉惠帝,八王之亂結束。
42、317年,司馬鄴出降,長安失陷,西晉滅亡。
43、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王,東晉建立。次年,稱帝。
44、382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
45、383年,秦晉淝水之戰,前秦完敗,北方隨即再次分裂。
46、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魏國,史稱北魏、拓跋魏、元魏。
47、420年,劉裕代晉,晉朝滅亡,南朝宋建立,南朝開始。
48、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
49、471年,北魏孝文帝登基,在其外祖母馮太後的主持下,偉大與非議並存的孝文改革開始。
50、479年,蕭道成建立南齊,劉宋滅亡。
51、494年,北魏遷都洛陽。
52、502年,蕭衍入建康,南齊滅亡,南梁建立。
53、523年,北魏「六鎮起義」,北朝自此天翻地覆。
54、534年,北魏孝武帝殞命於關中,北魏滅亡。高歡扶持元善見登基,史稱東魏。
55、535年,宇文泰扶持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
56、550年,高洋建立北齊,東魏滅亡。
57、557年,陳霸先在建康稱帝,陳朝建立,南梁滅亡。宇文覺稱帝,北周建立,西魏滅亡。
58、577年,北周武帝滅齊,統一北方,加之先前占據的川蜀和襄北,北朝統一天下的趨勢已不可阻擋。
59、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北周滅亡。
60、589年,隋朝樓船下揚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隋滅陳,南北朝結束,隋朝一統天下。

❺ 夏朝、商朝、西周;重要年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都有哪些

夏朝(約前2070-前1600 ),重要事件有:鯀禹治水、塗山之會、九州、三苗、皋陶作刑、鈞台之享、滅有扈氏、太康失國、後羿代夏、寒浞奪位、少康中興、五十而貢、孔甲亂政、鳴條之戰等。

重要人物有姒啟,姒太康,姒少康,姒桀等。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重要事件有:商湯滅夏、景亳之命、伊尹放太甲、伊尹輔政、九世之亂、盤庚遷殷、武丁中興等。

重要人物有商湯、武丁、盤庚、商紂等。

西周(前1046—前771),重要事件有武王克殷、封邦建國、周公輔政、三監之亂、周公東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穆王西征、昭穆嬉遊、夷王伐戎、犬戎之禍等。

重要人物有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

一、事件

1、太康失國

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

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後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

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後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

2、盤庚遷殷

盤庚遷殷是發生在商朝中後期的一次歷史事件,是指盤庚繼位後,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今殷墟遺址。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後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

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時在統治者之間,對王位的爭奪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說應當父死子繼,有的人說應當兄終弟及。

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為爭奪王位,常常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他們為私利把國家搞得混亂不堪。就不得考慮遷都的問題。

自盤庚遷都殷後,商族才定居下來不再遷徙。從此,政局穩定,諸侯來朝,商朝遂強盛起來。

3、周公東征

周公東征,是約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40年周公姬旦(周公旦)為鞏固周朝統治,平定「三監」及武庚叛亂,征服東方諸方國的戰爭。

周武王死後,成王繼位,時年13歲,周公就輔助成王理政。但是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就散布謠言,說周公要篡奪皇位,與紂王之子武庚糾合,聯絡一批殷商的貴族,並且煽動東夷幾個部落,聯合起兵清君側,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力勸召公(周武王的弟弟)支持東征,在召公支持下,周公調動大軍,率軍東征。

在戰爭中,周公團結內部,採取軍事攻勢與政治爭取並舉的謀略,及先弱後強、各個破敵的作戰方略,首先以重兵沿武王伐紂路線,直取朝歌,擊潰武庚所部,攻佔管叔、蔡叔治地,殺武庚、誅管叔、放逐蔡叔,貶霍叔為庶人。

繼之進兵東南,採用先弱後強的方針,先攻徐、淮等九夷。經連續作戰,攻滅熊、盈族17國,遷殷民於洛邑(今洛陽)。

最後才揮師北上攻奄,迫使奄國投降。隨之,蒲姑等國也相繼降服。至此歷時三年的周公東征勝利結束。

二、人物

1、姒少康

姒少康(公元前1972年—公元前1912年),又名杜康,姒相之子,夏朝君主。

姒少康的父親姒相被寒浞所殺。姒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虞國(今河南商丘虞城縣)任庖正,在此期間釀造出了酒。

虞國君主虞思將其女二姚許配於姒少康,幫助姒少康積極爭取夏後氏遺民。

姒少康志在復國,派間諜女艾於澆,在同姓部落斟灌氏與斟鄩氏的幫助下,與夏後氏遺臣伯靡等人合力,攻滅寒浞,建都綸城(虞城縣西三十五里),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姒少康大有作為,史稱「少康中興」。

2、武丁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斷代工程將武丁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武丁在位時期,勤於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史稱「武丁盛世」。

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廟號高宗,死後由其子祖庚繼位。

3、姬誦

周成王姬誦(公元前1010―前1021年),姬姓,名誦,鎬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周王朝第二任君主,周武王姬發之子,母為邑姜(齊太公姜尚之女)。

繼位之時,年紀尚幼,由皇叔周公旦攝政,平定三監之亂。七年之後, 正式親政,營造洛邑、大封諸侯,命令周公東征、編寫禮樂,加強西周王朝的統治。

公元前1021年,因病駕崩,享年五十歲,在位22年。周成王與其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成為中國古代史上的一代明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夏朝

❻ 夏朝有什麼重要的事件(詳細的)

1、塗山之會

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作為都城。後又遷往陽翟。為了鞏固王權,禹又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和部落的首領,這就是「塗山之會」。

原來的眾多部落首領,到此時大都轉化成世襲貴族,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這次大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標志。

2、鯀禹治水

夏族早期活動於崇山附近。當時河水泛濫,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鯀被四岳推選領導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失敗。禹是鯀的兒子,鯀死後,禹受命,又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

禹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

3、建立王朝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在塗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塗山會盟,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

有一次在會稽(浙江紹興)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因遲到而被禹處死。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

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為繼承人,以示對傳統禪讓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沒有等及禪讓,比禹早死。禹又命東夷首領伯益為繼承人。

禹死後,益(伯益,也有人認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時代的兩個人)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為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完畢後,益沒有得到權位,而啟在民眾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

4、少康中興

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撫恤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發展生產,積蓄力量。又糾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及其餘黨,「整威儀東南行,求陽城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台,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

夏帝太康失國數十年後,少康終於「坐鈞台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史稱「少康中興」。

5、討伐三苗

禹治水有功,隨後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後,「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這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後,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首領。

❼ 夏朝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1、太康失國: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

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後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後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後羿代夏」的故事。

2、少康中興: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後,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後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領虞思膝下無子,僅有二女。他將二女許配少康,賜給他田一成、眾一旅,並把綸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組織餘下的夏族民眾,設官分職。派女艾到澆廷中密探,准備恢復夏室。

此時,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遺臣靡得知少康准備奪回政權,親自帶領斟灌、斟鄩氏的殘余民眾與少康會師,聯合擊敗了寒浞。復立少康為夏後。而後少康滅澆於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於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後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夏由此復國,建都綸城(今河南虞城縣利民鎮東南三十五里)。後世稱「少康中興」。

3、塗山之會: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朝建立的標志性事件。塗山位於今天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傳說禹建都陽翟(河南禹縣)後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領於塗山,史稱塗山之會。

4、討伐三苗:禹治水有功,隨後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後,「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這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後,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首領。

5、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❽ 夏朝的時代特徵是什麼

1、夏朝建立了武裝,設立了官職、監獄,制定了刑法,這一整套國家機器的設立,說明夏朝已經具備了一個國家的特徵;

2、經濟上,夏朝屬於金(銅)石並用時代,其經濟的初步發展為後代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3、文化上,夏朝的一些突出的文化成就如夏歷,對後代影響深遠。

(8)夏朝的發展特點和重大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夏朝的軍事力量

夏朝的軍隊,是為了維護統治而發明的專職征戰的工具。夏以前,各部落、部落聯盟之間的征戰由部落內部的青壯年男子負擔,夏建立後,中原形成了統一的部落共同體,並出現了國家機構,因此專職戰斗的隊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征三苗,稱他所統領的軍隊為「濟濟有眾」;啟征有扈氏,嚴厲告誡所屬的軍隊要嚴格聽從他的指揮。足見當時已有強大的軍隊。《甘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軍法。

夏朝統治者為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建立了一支奴隸主軍隊,於是原始形態的兵制也隨之產生。夏朝軍隊由夏王掌握。

在確立啟的統治地位的甘之戰中(甘在今陝西戶縣西),啟要求全體參戰者要嚴格執行命令,對勇敢作戰、執行命令的人給予獎勵,反之則予以懲罰。據《尚書·甘誓》記載:「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

可見,夏朝的軍隊已經有嚴格的紀律。由於夏朝處在階級社會早期,生產力還不是很發達,因而夏朝的軍隊數量不多。例如,夏五世國王少康逃亡到有虞氏時,住在綸(今河南虞城東南),只有500部屬。後來,少康聯合斟尋氏和斟灌氏兩個部落,推翻了竊據夏朝的寒浞,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

❾ 夏朝發生的重大事件

大禹治水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都失敗了。

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他們糾正了過去以塞為主的錯誤作法,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

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塗山之會

禹在確立王權的過程中,又繼續征伐三苗。他統領眾多邦國君長,並以奉行天命自居,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權,取得了「夏後」的地位。經過激烈的戰斗,三苗戰敗了。這是一次規模較大的武力征伐,通過這些征伐活動,不斷加強了夏禹的王權。

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作為都城。後又遷往陽翟(河南禹縣)。

為了鞏固王權,禹又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安徽蚌埠西郊懷遠縣境),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或部落的首領,這就是「塗山之會」。原來的眾多部落首領,到此時大都轉化成世襲貴族,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這次大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

後羿即是夏朝時的人物,他驅逐了啟的兒子太康攝政,但後羿卻沉溺於射獵,不理朝政,最後也被殺死了。

夏的最後一個國王是桀,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自大禹至桀共有十七個王。桀雖然有智有勇,但很殘暴兇殘,殺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勞民傷財,殘害百姓。東邊的商國便趁機騎兵伐桀,滅掉了夏朝。

❿ 中國夏朝至清朝的重大事件

1、九世之亂

九世之亂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後,連續發生王位紛爭,又屢次遷都,使王朝中衰、諸侯離叛的事件。

商朝的王位繼承製為「父子相傳」和「兄終弟及」相結合的繼承製度,這兩種制度的混用,造成王位繼承處於混亂狀態。

這一動亂歷經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亂」。九世之亂延續近百年,直到盤庚遷殷後才最終結束。

九世之亂使國家衰落,諸侯莫朝。同時此時期是商代由二里崗時期向殷墟期過渡的重要時期。

2、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是東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的歷史事件。

周幽王時,廢掉申後及太子宜臼,立其寵愛的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

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因鎬京曾發生過地震受損,殘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脅之下,於是平王在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

平王東遷是歷史學家劃分時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國勢的轉折點。平王遷都之後的周朝被稱為東周,而由周武王立國至周幽王被殺的時期則稱為西周。

平王東遷後,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不能擔當共主的責任,諸侯勢力不斷坐大。因為平王是由申侯擁立的,間接犯了弒父罪名,開始得不到諸侯的尊重。

而且,周天子無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須依賴諸侯國保護,致周天子地位不斷衰落,最終形成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

3、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

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

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不停回復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

到了天鳳四年(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飢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導致新朝的滅亡。

4、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5、清兵入關

清兵入關是指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滿洲貴族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擊敗李自成、攻佔京師(今北京)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滿洲貴族調滿、蒙、漢兵,幾乎傾巢出動,由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南下。

此次清軍的行軍路線,仍採用過去入關侵明的者路,即繞過山海關,由長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軍進至翁後(今遼寧阜新附近),接到鎮守山海關的明遼東總兵吳三桂的「乞師」書,立刻改道向山海關進軍。

山海關,依山臨海,形勢險要,是明長城東部的」個重要關口。吳三桂在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時,他已率精銳入山海關,李自成曾對其招降,不允,雙方發生激戰。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順軍數干騎兵進逼山海關西羅城下,城北翼一支明軍起義歸順李自成,山海關城陷在即。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疾馳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迎入。在吳三桂與清兵兩軍合力下,李自成起義軍寡不敵眾,只好撤退,於是山海關大門洞開,清軍大批進關馳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隨後逐漸建立了對全中國的統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世之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平王東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莽改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安石變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兵入關

閱讀全文

與夏朝的發展特點和重大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