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岱廟歷史文化軸規劃

岱廟歷史文化軸規劃

發布時間:2021-03-05 06:09:16

1. 能不能跟我說到說到泰安的未來規劃 東部和西部 高鐵會有什麼發展 現在城區會怎麼改

泰安市目前的發展策略是以中心城區為城中心,進行重點區域片區發展。中專心城區是指長城路屬以東、溫泉路以西區域,以時代發展軸、歷史文化軸為兩個中心,歷史文化軸指岱廟區域,不規劃新建大型社區,以老舊社區改造或搬遷為主,保留歷史文化氣息;時代發展軸是目前市政府前的區域,像萬達廣場、文化藝術中心等都屬於時代發展軸內,2020年前都會重點打造這一區域,另外104國道規劃西移至京福高速以西,在長城路南段連接,目前的長城路規劃作為城內連接南部新城和市中心的快車道,作為泰城西部景觀大道,其發展潛力巨大。目前著重發展幾大片區為:東部片區()泰明路附近,目前東部片區房價較高6000+;南部新城:南、中、北天門構成的區域,房價較低,4500~5500規劃人口貌似在25萬;高鐵片區,大河路、京福高速、泰山大街構成的區域,房價較低4000~5500;天平片區、房價適中。

2. 岱廟漢柏院的碑刻

那啥,這也是我查的哦~
--------------------------

漢柏① 張鵬翮

古柏千年倚碧巒②, 太平頂上覺天寬③。 晴空白鶴時來舞, 雲外逍遙得靜觀④。

【作者】張鵬翮,清四川遂寧人,康熙進士,曾任河道總督,後擢為刑部尚書,雍正時,累官武英殿大學士。有《張文端公全集》。

【說明】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寫於康熙四十九年,現鐫在岱廟漢柏院石碑上。這首詩寫的是漢柏,而與泰山、鶴舞聯系起來,顯得詩品高曠,並且有哲理味道。

【注釋】①漢柏,在泰安岱廟漢柏院內,傳為漢武帝封泰山時手植。清乾隆時有六株,現存五株,有一株已枯死,其餘四株仍虯干蒼古,猶帶青蔥枝葉,為泰山八景之一。解放後在根部植欄保護,供遊人觀賞。

②漢武帝第一次封泰山為公元前一百一十年元封元年,至作者寫此詩時已有一千八百二十年,說漢柏千年是約數。碧巒,指泰山。

③太平頂,亦名玉皇頂,泰山最高處。覺天寬,在太平頂上一望無際,覺天地寬了。

④靜觀,靜心觀看,洞察仔細。

統觀全詩,頗有哲理味道。言漢相雖然生長高大,在樹下觀望,是看不到它的全貌的,只有象白鶴那樣,飛舞在晴空,逍遙於雲外,如同站在太平頂上,才能無阻攔地洞察一切,把漢柏看得真實全面。

文物薈萃的岱廟漢柏院

漢柏院位於岱廟東側,一處雅緻的小院,後因院中有古柏五株,據記載為漢武帝登封泰山時所植,而名「漢柏院」。這個院落,既有古建築,也匯集了大量的碑刻和古樹名木,成為文物較為集中的院落,同時漢柏院環境清幽,古柏、古碑、綠草、池苑構成了漢柏院獨有的景緻,是游覽小憩的理想之所。

漢柏院在古代主要為祭祀泰山神的三太子炳靈王的場所。漢柏院原名「炳靈宮」,或「炳靈殿院」。北宋王溥修撰《唐會要》:「泰山有五子,其三曰至炳靈王,配永泰夫人。」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炳靈公廟在泰山下,後唐長興三年(923年)詔以泰山三郎為威雄將軍,宋祥符元年十月封禪畢,親幸加封,令兗州增葺祠宇,王欽若自言:嘗夢睹神,又於廟北堧建亭,名曰靈感。」《泰山志》載:「(漢柏)院北部原有炳靈殿,內祀泰山神的三太子炳靈王。」《岱覽》記載:「靈侯殿東為炳靈宮,是祭祀炳靈太子之所」。可惜炳靈殿毀於 1929年,1959年在炳靈殿舊址建起漢柏亭。漢柏院南側舊有北宋名儒孫明復與石介講學的學館,金大定初年創建,祀魯二先賢祠於此,後因拓建岱廟而遷至凌漢峰下成立了泰山書院,1965年在此舊址上建茶室,供遊人休憩。今院內除炳靈門為清代舊物,尚保留古樸風貌外,院中其餘原有建築已經全無。

漢柏院因院內保存有五棵漢柏而得名。這幾棵古柏枝身扭結上聳,若虯龍蟠旋,雖然膚剝心枯,卻又繼生新枝,蒼古蔥郁。它以古雅的身姿、赫赫的高齡博得歷代文人的高度贊賞,為泰安八景之一。

漢柏院也是古今碑刻集中的場所。院內現存歷代碑碣90餘塊,其中漢柏亭台基四周嵌 23塊,1965年移置到院內東城牆內側和漢柏亭東側院牆上的歷代名人詩文碑刻53塊,院中立14塊。

在這些著名碑刻中,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乾隆皇帝登泰山詩碑26塊,詩30首,是古代帝王祭祀文化的重要歷史見證。東城牆內側鑲嵌較為著名的碑刻有張衡《四思篇》,曹植《飛龍篇》等。漢柏亭東南院牆內鑲嵌有著名的西晉文學家陸機和南朝詩人謝靈運所賦《泰山吟》。漢柏院中立有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河道總督張鵬翮題書《漢柏詩碑》、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四川巡撫張欽書「觀海」大字碑、明崇禎年間陳昌言繪制、左佩玹題篆的《漢柏圖贊》、乾隆皇帝御制的《漢柏圖》等,院內還有後晉經幢及當代眾多名人留下的墨跡。置身於碑林之中就象讀了一部中國的歷史,給每一個遊客的觀賞都留下不盡的思索。

-------------

漢柏院院中——朱德題詩碑、陳毅題詩碑

朱德題詩碑

泰山不算高,一千五百八。 飛過二千一,他把頭低下。 朱德。一九六0年六月二十八日,合肥起飛回京。

【說明】

此碑在岱廟漢柏院東側。碑高153厘米,寬70厘米。詩文4行,滿行10字,字徑10厘米,行書,朱德作詩。

陳毅題詩碑

萊蕪淄博戰血紅,我軍又獵齊魯東。 百千萬眾捉狼虎,七十二崮志偉功。

泰山雪霽照旌旗,渤海波翻唱大風。堪笑豪帥面縛日,叩頭請罪罵蔣凶。 豪帥指李仙州等。仲弘記。

【說明】

此碑在岱廟漢柏院東側。碑高153厘米,寬70厘米。詩文6行,滿行12字,字徑9厘米,行書。陳毅作詩,作於1947年2月。
摩崖石刻--------泰山石刻三大類:碑碣、摩崖、楹聯。 中國歷代摩崖刻石藝術博物館:又稱「歷史書法展「,全國名山之最,泰山石刻現存2516處,其中碑碣1239塊,摩崖石刻1277處。 31塊名碑名刻:由國務院批準的《泰山總體規劃》中規定,全部碑刻中其中有31塊是名碑名刻。 即1.秦泰山刻石;2.無字碑;3.衡方碑;4.張遷碑;
5.孫夫人碑;6.經石峪摩崖石刻;7.紀泰山銘摩崖石刻;
8.唐雙束碑;9.唐神寶寺碑;10.宋封祀壇頌碑;
11.宋天貺殿碑銘;12.宋東岳天齊仁聖帝碑;
13.宣和重修東岳廟碑;14.宋大觀聖作碑;15.金重修東岳廟碑;16.金大定重修宣聖廟碑;17.金重修天封寺碑;
18.元重修嵩里山神祠碑;19.元博羅歡神道神碑; 泰山旅遊網 20.元創建藏峰寺碑;21.元創建七十字記碑; 22.明洪武去封號碑;23.明洪武祭祀碑;
24.明重修泰山之山神廟碑; 25. 明重開山記碑;
26.明高山流水亭記;27.題曬經石水簾詩刻石;28.於慎行詩刻;29.康熙重修岱廟碑;30. 乾隆重修岱廟碑; 三大摩崖:即唐摩崖、宋摩崖、清摩崖。 泰山旅遊網 | ia9Xh fs
清摩崖:俗稱「萬丈碑」,是泰山最大摩崖石刻,也是泰山最長的碑。高30米,寬12米,每字1米見方。
曝經石:在經石峪,三字是泰山最大石刻字,每字1.85米x1.5米,約1.2平方米
經石峪: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刻於1400餘年前,2964平方米石坪上由東至西刻有《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原經上下兩卷三十二篇,5198字)上卷十六篇,44行,2799字,每字 50厘米見方,現存41行,1069字。1961年5月郭沫若斷定是「北齊人所書」。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第一」。
經石峪五最: 一、疑問最多;二、真跡最古;三、選刻最精;四、工程最大;五、價值最高。 泰山旅遊網 唐摩崖:高13、20米,寬5、30米的岱頂大觀峰石壁上刻有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撰文書寫的《紀泰山銘》,現存字1008個,下部因受損剝落有明朝人葉彬補書108字。1959年重新貼金。1982年再次重新貼金。
杜甫《望岳》詩刻:泰山有5處古今名人完整書寫杜甫《望岳》的刻碑。另還有多處摘自《望岳》詩詞句的石刻。其中四塊詩刻不知是心靈默契,還是無意巧合,古今四人詩刻地點恰合杜甫詩意,又是真草隸篆各用一書體。岱廟東碑廊內清乾隆年間泰安知縣何人麟草書詩刻,在這里遙望泰山,正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初步印象。過萬仙樓在路西巨石上清光緒年間朝臣、金石學家吳大徵篆書詩刻,剛好品味「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的意境。剛進入十八盤,在對松山東崖,清嘉慶年間山東巡撫、兩江總督、書法家鐵保真書詩刻,此時登者進入「盪胸生層雲,決訾入歸鳥」的最佳處。岱頂仙人橋南邊巨石上,當代學者李一氓隸書詩刻,「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時地均好,恰如其分。相隔二百年,古今文人神交物合,堪稱絕唱。
另一處是詩刻是1963年的郭沫若行草《望岳》詩碑,現在岱廟東御座南牆。

前些年,爬泰山經常出事,特別是逢節日時,曾幾次出現過踩死人情況,主要在台階較陡的地方如十八盤,人密密麻麻的。無論是上還是下,只要一人倒下後面就是一片。有一次,從十八盤下時我就遇到過一次,將膝蓋鐵破了,最後下到中天門,害怕了從西路走下山去。
山水說得那地方是叫捨身崖,那腳下用萬丈深淵來形容不過分。
言規正傳。泰山的碑刻藝術是一大特點。在國內名山中應當是首屈一指。
在泰山頂上玉皇廟門前立了一塊無字碑傳說是始皇封禪時所立,是功勞無法用語言形容呢,還是讓後人去評說?
最古老的當屬藏於岱廟里的泰二世的殘碑,這塊碑經過二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幾經磨難周折保存下來僅九個半字。按理說進岱廟的話,不進東御座看看這塊碑真是一大遺憾事。東御座是歷代皇帝登山時在岱廟里的行宮,一般皇帝登山時必從遙參坊進岱廟,然後出後門從岱宗坊開始登。
和孔廟一樣,岱廟里的古碑在文革中破壞了不少,其中不少是漢唐以來的名碑,在前半部有幾座新房子,牆基中會發現有用斷碑徹堆的痕跡,是在文革中拆除了幾座老宮殿,而建了幾間屋子用來做階級教育展覽館用,現在看來有些碑純粹是國寶了。 在泰山上最洋洋灑灑的莫過於唐玄宗李隆基的<紀泰山銘>了,洋洋灑灑的一千零幾十個字,經歷一千多年的風雨,雖個別字有所損壞外,保存完好。那位於泰山西側的丈人峰名字的來歷也與大唐天子有關了。
「禹二」,石刻的來歷具說是泰安城裡的一個店鋪的小伙計的傑作,當然這種說法只是我聽說的,沒有細細考究,破解這一字謎是郭老,郭老是詩人,又是書法家,在祖國的名山大山川中,基本是走到哪裡題到哪裡了。
在雲步橋上面的遠處的山崖上,遊人登山時總是看到白亮亮的一方,那是乾隆皇帝的萬丈碑。
在經石峪的石堋上傳說北齊人所書的字如斗大的隸書字,經過溪水的沖刷好多已模糊不清了。不知現在保護的怎樣了。在旁邊的石壁上有「高山流水」幾個大字,傳說伯牙曾在此彈琴,子期在此聽琴,高山流水,知音難覓的故事,自然由此而來。高山依舊,流水長逝,茫茫人海,知音難覓。站在這塊碑刻面前,睹物思情。也許,我們今生可能無法再有俞伯牙與鍾子期的千古絕唱了。 在黑龍潭長壽橋的的光滑的大石堋上,有「洗我國恥」四個大字,這一看就是近代石刻,這是二三十年代愛國人士所為。 在泰山西路的扇子崖處堆著一堆殘碑,都是白色大理石的,這些碑不知什麼年月破壞的,真可惜,莫非又是破四舊,立四新時砸的。

還有......泰山的古碑真是太多了,很難想像如果缺少了這些古碑,泰山的文化將要打多少折扣。但改革開放以後,一些所謂的名人的字跡也上了泰山,不知是在為泰山增色,還是在抹黑,估計與「到此一游」之類的行為強不多少,用「佛頭著糞」來形容不算過分。

八. 古代建築 --------- 古建築群:29處,總建築面積十四萬平方米。 五寺:靈岩寺、普照寺、玉泉寺、神通寺、光華寺。
 九廟:岱廟、王母廟、關帝廟、孔子廟、玉皇廟、後石塢廟、無極廟、元始天尊廟、天齊廟。 五宮:靈應宮、紅門宮、斗母宮、青帝宮、神憩宮。
三祠:碧霞詞、五賢祠、張良祠。
三觀:三陽觀、隱仙觀、蓬萊觀。
十九亭:遙參亭、御碑亭(兩處四座,均是乾隆詩碑)、五松亭(憩客亭)、
金星亭(葯王殿)、倚山亭、對松亭、香亭、悅仙亭、更衣亭、且止亭、茶亭、篩月亭、西溪石亭、長壽橋石亭、洗心亭、高山流水亭、酌泉亭(觀瀑亭)、望月亭、壽星亭。 十四坊:岱廟坊、岱宗坊、一天門坊、孔子登臨處坊、天階坊、紅門宮坊、玉皇閣坊、回馬嶺坊、中天門坊、五大夫松坊、升仙坊、大眾橋坊、靈岩勝景坊、蓮台勝景坊。 二樓:摩松樓、萬仙樓(望仙樓)。 五閣:摩空閣、蓬萊閣、壺天閣、御書閣、夢仙閣。
七塔(塔林):四門塔、龍虎塔、九頂塔、辟支塔、慧崇塔、靈岩寺墓塔林、 四門塔墓塔林。 十橋:八仙橋、高老橋、過仙橋(登仙橋、東西橋子)、步天橋、雲步橋、通靈橋(崇興橋、大石橋)、明空橋(小石橋)、新石橋、大眾橋、長壽橋。
一百二十八處古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新泰智人化石遺址、小王莊周代遺址等。
六天門: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西天門、東天門、北天門。
三天勝跡:一天門、中天門(二天門)、南天門(三天門)。泰山自古即被視作「天」的象徵,走進一天門就意味著進入了天界,開始登天了。 坊群:紅門宮前列的「一天門坊,孔子登臨處坊,天階坊,」三坊列隊,得此稱號。
齊長城: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長城。沿泰沂山脈蜿蜒凡五百餘公里,從今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鄉廣里村附近的黃河東岸開始修築,至青島市黃島區小珠山東徐山之北的於家河庄入海,歷經13個縣、市、區。「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源於此。
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塔:座落泰山北麓的四門塔,創建於隋煬帝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距今1300多年。
我國最高的文廟:又稱「孔子廟」,是明萬曆年間建於山頂的孔子廟,民國時被毀。1996年重新修復。 中國最大仿唐建築群:是位於泰山西溪長壽橋以北盤山公路東側的「竹林寺」。佔地面積47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
古代修建佛寺寶剎三個重要條件:一是「必去人境遠為勝」;二是「必依山之名而尊者勝」;三是「然山作面南觀,雖拔地依天,其氛翠變態,終不至奇邃,必之於其陰又絕勝也」。「泰山玉泉寺」是範例。
泰城廟宇知多少:據史料記載原有五十多座,現僅存五座,1、岱廟、2、火神廟(位於泰城南關)、3、觀音堂(位於青年路南即「萬字會館」)、4、靈應宮(位於泰城西南)、5、關帝廟(位於盤道起始處西側)。
泰山現有保存完好道觀:14處。
泰山現有保存完好寺院:5處。
東岳神府
華夏名山第一廟 : 是岱廟,舊稱東岳廟、泰山行宮,俗稱泰廟。全國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式古建築群。 岱宗之宗 :指岱廟。
中國十大古廟 :岱廟是之一。「秦既作疇,漢亦起宮」。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總面積9、6萬平方米。古建築160餘楹。鼎盛時,宋宣和碑記載:「凡為殿、寢、堂、闔、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合八百一十有三楹」。公元1101年重修一次,竟歷時21年。
岱廟城牆 :周長1300米,八個門,南面五個門,由東至西依次是「仰高」、「東掖」、「正陽」、西掖「、「見大」。東西北各一個門,東面是「東華」,又稱「青陽」。西面是「西華」,又稱「素景」。北面是「厚載」,又稱「魯瞻」。四個角樓按八卦方位分為,西北為乾樓、西南為坤樓、東北為艮樓、東南為巽樓。
 中國三大宮殿式建築 :岱廟天貺殿是我國三大宮殿式建築之一,另兩處是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
中國三大古建築群 :北京故宮,「有山(景山)無林」。曲阜孔廟,「有林(孔林)無山」。泰山岱廟,「山林俱全,山還是五嶽之首」。
宋天貺殿 :九五之制,重檐廡殿頂九脊,東西長48.7米,南北寬19.8米,高22.3米。殿前八根大紅木柱,殿身由60根大木圓柱組成柱網。中國最高級別宮殿,與「北京太和殿」相同,只是規模小,民間傳說比太和殿矮三磚,排第二位。「曲阜大成殿」低一個級別,重檐歇山頂,又比天貺殿矮三磚。 《泰山神啟蹕回鑾圖》 :岱廟天貺殿巨型壁畫,長62米,高3、3米,計繪有人物697位。畫分兩部分,東為「啟蹕圖」,西為「回鑾圖」。
三大銅亭 :岱廟銅亭是我國僅存三大銅亭之一,另兩處是北京萬壽山西山坡銅亭、昆明北郊鳳鳴山頂銅亭。另說「四大銅亭」,還有湖北武當山銅亭。
三大碑林 :岱廟有譽「古碑如林,石刻成群」,是目前我國三大碑林之一,有碑刻300餘塊。另兩處在西安,曲阜。 天下第一名刻 :也稱「天下第一碑」,《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現存最早的石刻,史稱《泰山秦碑》,俗稱《李斯碑》。距今兩千二百多年。原有222個字,現僅存7個整字,3個殘字。有譽「零星兩片石,卓越兩千年」。另還有一通《仿秦刻石29字碑》。是清泰安知縣徐宗干根據梁章鉅所存明代「《秦泰山刻石》殘存二十九字拓片」復制的,現藏於東碑廊。 泰山旅遊網G0IzXr/M*c
兩大豐碑 :宋《宣和重修泰岳廟記碑》,碑陰明人鐫刻「萬代瞻仰」;宋《大宋東岳天齊仁聖帝碑》,碑陰明人鐫刻「五嶽獨宗」。 山東第一大龜 :宋《宣和重修泰岳廟記碑》下,龜座高1.85米,寬3米,長5米, 石龜昂首俯卧,重達4萬余斤,龜身兩側各雕龍紋,俱呈欲騰之姿。
三美碑 :又稱「三美薈一碑」,《大金重修東岳廟之碑》,因是當時三位名人共創,黨懷英篆額,楊伯仁撰文,黃久約楷書,故名。 三體一碑 :《大唐齊州神寶寺碣》,碑額為篆書,碑文為隸書,碑東側佛經文為行書,一碑三體,書體典雅超逸,為碑中少見,故名。 七大漢碑 :岱廟所藏《衡方碑》、《張遷碑》是其中兩通。另五通均在山東其他地市,具體是《乙瑛碑》、《孔宙碑》、《禮器碑》、《史晨碑》、《魯峻碑》。 漢碑雙璧 :指《衡方碑》和《張遷碑》。《衡方碑》是泰山保存最早的漢碑,有譽「開顏真卿正書之漸」,「北魏洛陽書風之源」。《張遷碑》有譽「用筆己開魏晉風氣」。 中國古代三大長碑 :因碑文較長得名,《衡方碑》是其中之一。另兩通是《曹全碑》、《華岳碑》。 晉代三大豐碑 :《孫夫人碑》是之一。另兩通是歷城的《郛休碑》、河南的《太公望表碑》。
最奇特的碑 :唐雙束碑,又叫「鴛鴦碑」。有「四奇」:一奇兩塊相同的石條並立,寓意唐高宗與武則天共同治理天下,空前絕後。二奇碑上有武則天自創的12個新字,武則天當政44年,共創新字20個。三奇自立碑後的137年間歷經六位皇帝,不斷向上增加內容,成為一塊記事碑。四奇是武則天之後的唐朝皇帝,並未因武則天改朝換代而毀掉她的碑文。
一銘三頌 :「一銘」既唐玄宗李隆基御撰御書《紀泰山銘》;「三頌」是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壇頌》;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
三頌碑 :即《大宋封祀壇頌碑》,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東封泰山時仿效唐玄宗而立。
百碑牆:位於唐槐院北頭東牆壁上。1999年岱廟唐槐院復建時,從地下發掘出殘碑斷碣130餘塊,乃是「文革」中被砸毀的大量古碑殘骸。壁嵌於此警醒後人,莫忘前事。
漢畫像石 :岱廟有62塊,是山東四大畫像石集中區域之一。 古樹名木 :岱廟有212株。 岱廟兩大勝景 :漢柏,唐槐。 古柏六景 :掛印封侯、百鳥朝岱、麒麟望日、孤柏披衷、灰鶴展翅、雲列三台。
岱廟八景(版本一):漢柏凌寒、唐槐抱子、百鳥朝岱、龍升鳳落、麒麟望日、掛印封侯、灰鶴展翅、雲列三台。
岱廟八景(版本二):漢柏凌寒、唐槐抱子、麒麟望日、寧死不屈、孤柏披忠、掛印封侯、灰鶴展翅、雲列三台。
岱廟八景(版本三):漢柏凌寒、赤眉斧痕、群鷹爭食、龍升鳳落、麒麟望日、掛印封侯、灰鶴展翅、雲列三台。
小六朝松 :位於岱廟後花園。泰山樹樁盆景之最,相傳為明朝洪武年間遺物,至今巳600餘年。它是模擬普照寺那株1600多年的六朝古松,多次參展獲獎,譽稱「國寶」。
泰山文物 :1984年在原藏經樓舊址建仿古文物庫房樓48間,780平方米,內藏文物12000餘件,分為17類。古籍1000餘種,計30000餘冊。,其中一級文物137件,二級文物254件,三級文物2809件。
鎮山三寶 :沉香獅子,溫涼玉圭,黃釉藍花瓷葫蘆
七珍八寶 :清乾隆皇帝第四次登泰山,帶來的皇太後賜給泰山的十五件器物。「七珍」,又名「七政寶」、「七珍寶」,即金輪寶、女寶、馬寶、象寶、珠寶、主兵臣寶、主藏臣寶、。「八寶」,又稱「八吉祥」,即金輪、右旋白螺、寶傘、勝利幢、妙蓮、寶瓶、金魚、吉祥結。 泰山旅遊網

3. 山東省泰安市泰安海源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在哪

在泰安市岱嶽區,電話8108008

4. 冶底岱廟的建築景觀

冶底岱廟的始建年代不詳,廟內最早的建築遺存為正殿天齊殿,於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重修,此後金、元、明、清歷代又屢加整繕,現存格局成形於明永樂初年。全廟建築分上下兩院,高低錯落。
作為入選2001年第五批「國保」的古建築,冶底岱廟最珍貴的莫過於它金元風韻的舞樓和北宋正殿天齊殿。
沿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排列有山門、魚沼、舞樓、天齊殿。兩側設有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穀神殿等。廟里精湛的石雕、磚雕、栩栩如生的木雕、琉璃、壁畫無一不顯示著我國宋、金、明、清工藝的顯著卓越。 泰山以外唯一建有岱廟的地方
緊挨冶底岱廟旁矗立著一棵銀杏樹,據專家考證該樹至少已有6000多年歷史,是晉城所有樹種中最粗大十大樹王之一,在國內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岱廟門前,樹冠鋪散開來遮天蔽日,像一把撐開的巨傘。 原來這棵樹有8個支幹,在解放初期為了給村裡學校的學生做桌椅板凳砍掉6支,現在只剩下了兩支。
銀杏樹邊樹立的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它的簡歷,銀杏王:又稱公孫樹、白果樹。這棵樹高達25.4米,胸徑3.25米,周粗9.6米,盤根14.6米。據中國科學院估算,樹齡約5000年至7000年,是迄今省內現存銀杏樹中最大的一株,可與北京潭柘寺的銀杏樹相媲美。
岱廟的銀杏王在當地百姓眼中被看做「神樹」,銀杏屬於異株異花授粉植物,一般而言都是雌雄並植的。
岱廟的千年銀杏王,竟為單株結果,更令人驚奇的是在它主桿的側枝上發現一向下長的枝桿,該樹枝粗壯無葉,已有30多厘米長。銀杏樹干高5米,而樹高25.4米,要八人圍抱才能將樹合攏。而枝桿向下生長的狀態,在世界都實為少見。
相傳,自秦時從西京長安到泰山祭天必經冶底,帝王每到此處必焚香祭拜「銀杏王」,祈求神樹保佑。後在樹旁建成岱廟(泰山古稱「岱」,岱廟由此得名),冶底是除泰山以外唯一建有岱廟的地方。 舞樓始建年代或早於王報戲台
舞樓位於上院天齊殿對面,坐北朝南,下臨竹圃、魚沼,也是岱廟的主要建築之一。
整個舞樓八卦形木構架藻井,平面為正方形,單開間,寬約7米余,台基高1,03米,為十字歇山頂亭式建築。四角立柱,其中東北角柱雕有花、草、童子等圖案,其餘三根皆素麵且砂石質地有異,由此推斷應該不是同時之物。
碑錄記載,池之北左右石階而升高丈余,入左門二小門,之間有樓焉。南則俯視與池,然二覺其樓之高也;北則仰瞻於祠,恍然而悟其樓之卑也。碑錄里記載的「樓」即岱廟之舞樓。
早些年舞樓東北角石柱柱頭東側題牌中還有隱隱可見的字跡,字跡顯示舞樓創建於金正隆二年(1157年)。從已剝落的文字中看到「正隆貳」三字,應該是金海陵王正隆二年,即1157年。
另據廟內碑刻所載,重修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其中台基、台明、石柱、檐額及勾欄仍為金代遺構,斗栱及屋架、屋頂等顯示為明代風格。2003年,我國現存最早的戲台在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被發現,經過推算,王報村的戲台距今已有829年歷史,如此看來,舞樓建造年代可能比王報戲台還早26年。
不過,由於雕花的東北角石柱風化嚴重,現在石柱上的字跡已模糊不清,無法通過它確認舞樓確切的修建時間,不然我國最早的戲台很有可能會易主。雖然現有文字資料不足證明岱廟舞樓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戲台,但其仍是國內現存歷史較為悠久的戲台。 天齊殿建築工藝只有宋代才有
正殿天齊殿,又名五嶽殿,居岱廟中軸線最北端,是奉祀泰山神東岳大帝的殿堂。天齊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面一間為走廊。殿前四根方形抹角石柱和一米見方的方形覆蓮柱礎為宋代遺物,柱上有宋元豐三年題記。金代石刻門框選料講究,線刻龍、獅、菊、蓮、牡丹、化生童子等圖案,刀法洗煉,工藝精湛。殿內原有塑像現今早已不存,但是磚砌神台、神龕花罩均保存完好。
岱廟的天齊殿又名五嶽殿,是奉祀泰山神東岳大帝的殿堂。天齊殿坐落於廟內中軸線最北部。由總體院落地形高差來看,與其兩側的配殿、耳殿等實居於第三層台梯上。前檐石柱及石質門額上的題刻為該殿歷史提供了確切依據,是一座主體構架屬於宋代(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而局部木構件及裝修等歷經金代(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重修的木構古建。大殿坐北朝南,建於高1.64米的磚砌台基上,面闊、進深各三間,前檐兩椽出廊,單檐歇山頂。其建築風格挺拔古樸,集宋金石雕、磚雕、栱眼壁畫、各類瓦件、琉璃吻獸、木雕神龕、彩繪為一堂。
冶底岱廟的正殿天齊殿是宋金時代的建築,而其相對的戲台也是金代建築。金元時期的戲台相對的正殿建造時間都比較晚,有的正殿是明代的,有的是清代的。
天齊殿卻是絕對的宋代遺物,天齊殿台階上的磚與磚間,由一些黏狀液合攏,縫隙很小,連一根針都插不進去,這種工藝只有宋代才有。這就是冶底岱廟獨特有價值的地方。
天齊殿梁架斗栱構件的間隙之間,以磚坯封閉,內外白灰抹面,滿布壁畫。大面積畫法為水墨寫意各種花卉,畫面四周以墨線畫出栱枋輪廓。
其中前檐板門上方與攀間枋之間的壁畫三幅,不論其面積、繪制方法、內容還是保存情況均可堪稱闔殿壁畫的奇葩。壁畫內容為山水木石、漁樵耕讀,經多方面專家鑒定為宋代原物。三幅壁畫皆為水墨淺絳小寫意,山石披皴,濃淡墨的不同變化而深淺得宜,清新寧靜幽雅之境躍然壁上,體現出宋代鄉野生活的恬淡安然,具有極強的寫實主義畫風。
整個殿宇囊括石雕、木雕、磚雕、壁畫、琉璃等附屬文物於一起。所以說不論其建築技術還是其藝術成就,天齊殿都具有鮮明的特色,而且還反映出澤州地區宋金建築的一些共性,成為研究本地區早期建築的寶貴資料,具有極重要的文物價值。 岱廟是北方園林建築的「活化石」
通常意義上講,一般的北方寺廟更多給人的是凝重庄嚴的感覺,而岱廟卻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現在已經無法查知當初寺廟的設計者,但據考證是位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正是因為設計者別具匠心的園林布局及景觀點綴,才讓岱廟具有有別於其他廟宇與眾不同的風采,正如魚沼的設計就讓人欽佩不已。
魚沼位於一進院內中軸線上,北側由竹圃過渡於廟內第二層台梯石壁之下,為一個平面方形、四周條石砌成壁體的水池。因其平面呈方形,池內有魚,故名魚沼。屬於因泉聚水,因水砌石成池的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建築」。泉自池北壁中間的石雕龍頭口中涓涓流出落下方寒潭,頗似畫中之境。
相傳該魚沼有一奇特之處,就是它可以報旱澇。魚沼內側壁有石雕龍頭、虎頭各一,水淹龍頭多為澇年,虎頭外露則為旱年,龍頭不淹、虎頭不露即風調雨順,據說這非常靈驗。
魚沼北種有竹圃一方,再北石崖上方建有舞樓,舞樓兩側為東西雲水樓,這樣魚沼、竹圃、舞樓在立面上便形成了由下而上參差升高的風格。 岱廟沼壁為人工砌成,粗獷古樸的黃砂岩條石壁體與上述風格相融為一體,給凝重庄嚴的宗教祠廟平添了許多情趣與生機,屬於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協調融洽,再現了道教所崇衍的「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岱廟其以碧水青山、古樹翠竹輔襯殿宇亭台這一獨到之舉,也反映了先人們在廟宇規劃中的匠心獨具。難怪有專家考證後由衷贊嘆,岱廟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北方園林建築的形式,不愧是北方園林的「活化石」。

5. 泰山歷史文化軸線是哪兩軸

再現「厚土大來德—人間源鬧市—天堂仙境」三重空間

本報泰安3月9日訊(記者閆秀玲)為了挖掘和展示泰山文化內
涵及城市文脈,保護泰安這一歷史文化名城,泰安決定恢復泰山歷史
文化軸線,並已向國內外公開招標。
恢復泰山歷史文化軸線就是要再現厚土大德—人間鬧市—天堂仙
境「三重空間」的歷史風貌,充分展示泰山獨有的帝王封禪文化和民
間優秀文化。所謂「三重空間」中的「厚土大德」指的是以蒿里山為
中心,包括社首山,規劃范圍有:北、東至鐵路,南至靈山大街兩側,
西至泰山大街東首;「人間鬧市」(指古泰城),規劃控制范圍包括
靈應宮、靈山大街、古泰城南門、通天街、岱廟、紅門路、紅門及通
天街南部的南關大街及其以南;「天堂仙境」指的是自一天門到岱頂
及相關的景點(線)。具體建設項目初步計劃有:恢復社首壇、開發
蒿里山;復建泰安古城南門;通天街及其兩側按明清民居的風格建設;
實施大岱廟工程;再現古帝王封禪氛圍及登山路線等等。
泰山是世界上首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是馳名中外的旅遊
勝地,泰安市是山東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恢復泰山歷史文化軸
線,將延長登泰山遊客在泰安的駐留時間,提高泰山旅遊的水平和檔
次。

6. 泰山岱廟具體地址

http://www.daimiao.cn/index2.asp岱廟官網
岱廟所在位置路線:
從火車站乘3路、4路、6路公交車到岱廟下車;或者乘計程車(內打表容票價五元左右)到岱廟南門下車;如果您自駕車游覽,可沿東岳大街到岱廟南門下車。
岱廟位於登泰山的歷史文化軸線上,下山的遊客可徑直從岱廟北門進入游覽

7. 岱廟的建築布局

岱廟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圍環繞1500餘米 ,廟內各類古建築專有150餘間。總體屬布局上按照唐宋以來祠祀建築中最高標准修建,採用了以三條縱軸線為主,兩條橫軸線為輔,均衡對稱,向縱橫雙方擴展的組群布局形式。岱廟南起舊泰城南門,北至南天門中軸線上。
岱廟以其內部建築排列布局來展示儒家禮制觀念,整個建築群以一條南北向的縱軸線為中心,均衡的橫向擴展。位於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有:遙參亭大殿、岱廟坊、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中寢宮、厚載門。仁安門與天貺殿之間有東西環廊聯系,構成岱廟的中心封閉院落。其主體建築——天貺殿位於高大的雙層品級台上,東環廊的中間為鼓樓,西環廊的中間為鍾樓。天貺殿建在中軸線偏後點,面闊九間,重檐廡殿頂,等級最高;後寢宮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低一個等級;配天門、仁安門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為門的形式,又低一個等級。

8. 岱廟的來歷

岱廟創建於漢代,為泰山信仰的祖庭,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漢武帝時期(前140-前87年),漢廷於博縣境內建泰山廟(又名岱宗廟,後世習稱東岳廟,即今岱廟的前身)。

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武帝巡東萊,過祀泰山。於泰山廟中植柏千株,夾廟之兩階,是為岱廟漢柏之由來。

後趙建武十三年(347年),後趙永貴侯張余向泰山廟獻金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供奉於廟中神器庫。



(8)岱廟歷史文化軸規劃擴展閱讀

岱廟景點:

1、遙參亭

遙參亭為岱廟前庭,舊稱草參門、草參亭。古人凡有事於泰山,必先至此進行簡單參拜,而後入廟祭神。亭為二進院落。前院正殿,明清時祀碧霞元君;兩側為東西配殿。

2、正陽門

泰山岱廟有八門。南向五門,即中為正陽,兩側為掖門;掖門兩側,東為仰高,西為見大。東門名東華,又稱青陽;西門名西華,又稱素景;北門名厚載,又稱魯瞻。各門之上均有樓。

9. 泰安岱廟的布局規劃是怎樣的

岱廟創建年代很久遠了,史書上稱「秦既作峙」、「漢亦起宮」,後來歷朝歷代,進行過回無數次答的修整、擴建,到明清時,總面積達96000餘平方米。

岱廟總體布局規整莊嚴,正南中間為正陽門,東西設掖門,東為「仰高」,西為「見大」。岱廟還有東、西、北三門。東門叫「青陽門」,又叫「東華門」;西門叫「素景門」,又叫「西華門」;北門叫「魯瞻門」,又叫「後宰門」。從正陽門入,裡面是一個院落,正北為「配天門」。門外一對銅獅雄踞左右。由此往東走,通過「炳靈門」,便是漢柏院,六株粗大的漢柏聳立院內,相傳還是清乾隆弘歷。御制的《漢柏圖》及題詩石碑,詠贊了漢柏的古雅挺秀。

由漢柏院向北走,通過小花園便是「駐蹕亭」。過去這里是皇帝祭祀岱廟和泰山時居住之地,原名迎賓堂也叫東御座,清乾隆三十五年(1780)始改為今名,現在這里是支物展覽館。

10. 岱廟的歷史沿革

岱廟創建於漢代 ,為泰山信仰的祖庭,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漢武帝時期(前140-前87年),漢廷於博縣境內建泰山廟(又名岱宗廟,後世習稱東岳廟,即今岱廟的前身)。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武帝巡東萊,過祀泰山。於泰山廟中植柏千株,夾廟之兩階,是為岱廟漢柏之由來。
後趙建武十三年(347年),後趙永貴侯張余向泰山廟獻金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供奉於廟中神器庫。
東魏興和三年(541年),兗州刺史李仲璇重修岱嶽祠,並「虔修岱像(泰山神像)」。此為岳廟設立泰山神像之始。
隋開皇十五年(595年),文帝行巡兗州,遂次岱嶽祭天「飾神廟展宮懸於庭」。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文帝下詔保護泰山等神造像,稱:「五嶽四鎮,節宣雲雨,利益兆人,故建廟立祀,以時恭敬。敢有毀壞偷盜岳鎮海瀆神形者,以不道論。」
唐武德七年(624年),唐廷立制:東岳泰山祭於兗州,年行一祭,以立春舉行。武周時期(690-705年),武則天命將岱嶽廟(岱廟)由漢址升元觀前(今岱宗坊西南)移建於今址。開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封泰山,禪社首山。日本、新羅、大食等數十國皆遣使從封。禮成後詔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命拓修泰山廟。開元二十年(732年),泰山神進封王號後,其信仰較前更盛。天寶十一年(752年),朝廷遣朝議郎、行掖令孫惠仙諸人修整岱嶽廟告成,立題名碑柱於廟庭。唐時,於岱嶽廟植槐,今岱廟唐槐院古槐,傳為唐植。唐代(618-907年),隨著泰山神影響的增大,各地漸有行祠(於泰山以外地域奉祀泰山神的廟宇)之建,元和之前,兗州、魚台等縣已有泰山府君祠,其他關內、河東各道亦多建有東岳廟宇。
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遣太子右贊善大夫袁仁甫等重修岳瀆祠廟,此為東岳廟入宋後首次重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創建天貺殿。十月,詔封泰山神為「仁聖天齊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真宗詔翰林學士晁迥撰《大宋東岳天齊仁聖帝碑銘》,記加封泰山神帝號之事,立石於岳廟。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嗣位後,屢降詔命,增葺岳廟,至是竣工,稱「凡為殿、寢、堂、閣、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合八百一十有三楹。」詔翰林學士宇文粹中撰《宣和重修泰岳廟碑》。同期,民間報賽活動的頻繁舉行,泰山廟會逐漸形成,尤以三月二十八日之東岳廟會為盛。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東岳廟發生火災,惟存門牆,堂室盪然。次年金廷敕令知泰安軍事徐偉等加以重修。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岳廟因遭戰火,殿宇盡焚,僅存延禧與誠明堂。
元世祖中統四年(1263年)元廷以岳瀆諸廟多毀於金末兵火,命掌教宗師誠明真人張志敬分別修復。張志敬委泰山道士張志純提舉東岳廟事務。至元三年(1266年)四月,元世祖詔命重修東岳廟,構建仁安殿,以奉祀泰山神。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九月,惠宗頒旨,宣諭保護東岳廟產。元末,戰事頻繁,東岳廟被毀。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以「岳瀆之靈受命於上帝,非國家封號所可加」,詔去泰山神封號,改稱東岳泰山之神,立碑岳廟詔告天下。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十二月,下詔修泰安州東岳廟。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山東參政呂經改泰安東岳廟前草參亭為遙參亭。遙參亭原為岱廟之第一門,明代奉祀元君像於其中,遂與岱廟分隔。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岱廟起火,正殿、門廊俱焚,僅存寢宮及炳靈、延禧二殿。古樹、碑刻也多被毀。此後朝議重修,聚材鳩工,歷時十餘年始開工重建。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泰安發生強烈地震,東岳廟配天門、三靈侯殿、大殿等牆垣坍塌。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明延平郡王鄭經在東寧省城(今台灣台南)創建東岳廟,奉祀泰山神,自此泰山信仰傳入台灣。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重修泰安東岳廟竣工。此前東岳廟建築多因康熙七年地震而毀,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委張所存督工營繕,全部工程歷時十年。殿宇門牆皆予重修,並於正陽門前創建岱廟石坊一座。同期,在岱廟施工期間,泰安民間畫工劉志學等人應召在峻極殿(即今岱廟大殿)繪制《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壁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泰安官府於岱廟建御墨亭,以庋聖祖登岱手書。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東巡至泰安,謁岱廟登岱祀碧霞祠。高宗前後十次巡幸泰安岱廟,共題泰山詩百七十餘首。
1949年7月,開始修復岱廟。
1953年,整修岱廟天貺殿、東御座等主要建築8處。
1957年,翻修岱廟後寢宮、東靈侯殿、太尉殿、配天門等;漢柏院新建假山,並將石碑鑲嵌在該院東牆。
1984年5月1日 泰山岱廟天貺殿東岳大帝神像重塑完工,塑像高4.4米。原塑像毀於文革。同年,復建岱廟厚載門、正陽門。厚載門建築面積165平方米。厚載門兩側恢復城牆96.5米,並新建仿古建築100平方米。翻修御碑亭,續建廊房15間。
1986年2月1日,泰安市博物館成立,館址設在岱廟。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清單。
2004年,修復岱廟北、東城牆部分,至此岱廟城牆完善工程,基本完成。
2006年,完成歷代石雕、漢畫像石、歷代碑刻、岱廟神軸及配天門臨展廳等五個展室的改造。在鍾樓和西神門之間,復建廊房11間,面積339平方米。西花園進行改造工程。
2007年,建立了岱廟網站,涵蓋了岱廟景區建設和博物館管理的公共和研究信息。進行厚載門生態停車場改造。完成雨花道院建設工程、三靈侯、太尉殿兩個殿的彩畫和塑像。
2008年,完成了委重點項目漢柏亭和東御座過廊的維修,通過了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復核。
2009年,泰山東岳廟會在岱廟隆重舉行。舉辦「天貺殿、碧霞祠千年慶典」大型活動。進行東花園涼棚搶救性翻修、東御座垂花門及兩座儀門翻修工程。

閱讀全文

與岱廟歷史文化軸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