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輔助教學,簡稱CAI,是英文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的縮寫。
美國是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研究和應用最早的國家,所以CAI的歷史基本上是以美國CAI發展歷史為主線。近四十年來,CAI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五個階段。
(1)1958--1965年
這是CAI發展的初期階段。在這個時期,主要是以大學和計算機公司為中心開展的軟體硬體開發研究工作,並出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系統。如:PLATO系統。
(2)1965--1970年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研究規模擴大,並且將以前的研究成果投入應用。斯坦福大學在1966年研製了IBM1500教學系統。
(3)1970--1975年
這一時期,CAI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並進一步趨向實用化。開發的科目除了數學,物理之外,在醫學、語言學、經濟學、音樂等多種學科領域均開展了CAI的應用。
(4)1975--80年代後期
微型計算機進入教育領域之後,形成了極大的沖擊,使之成為多種教育環境中的理想工具。
(5)80年代末以後
[1]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多媒體計算機的出現,被稱為計算機的一場革命,它具有能夠綜合處理文字、圖像、聲音、圖形的能力,顯示了計算機在教育方面的非凡才能,很快成為CAI發展的重要方向。
『貳』 多媒體教學的多媒體教學的發展歷程
多媒體教學其實古已有之,教師一直在藉助文本、聲音、圖片來進行教學。但是在專20世紀屬80年代開始出現採用多種電子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綜合運用與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技術又稱多媒體組合教學或電化教學,90年代起,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多媒體計算機已經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種教學媒體的綜合使用地位。因此,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多媒體教學是特指運用多媒體計算機並藉助於預先製作的多媒體教學軟體來開展的教學活動過程。它又可以稱為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
『叄』 如何利用多媒體有效提高歷史教學
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從單純地講授知識,轉變為設計教材,啟導學生學習;學生從單純地接受知識,轉變為自主學習,開拓智力,發展能力。因此如何運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也成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研究的主要課題。為此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的探討:
1、營造歷史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進一步運用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的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初中時期正是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施教時必須把握住這一良機,將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作為課堂設計的首要目標。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設計講授了《科技、教育和史學研究的成果》一節課。在這節課上,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新中國的重大科技成就--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背景,接著插入了一段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場面的影視資料,隨後就將媒體展示的重點放在了傑出的科學家鄧稼先身上。為此,我向學生展示了「兩彈元勛」鄧稼先和他的同學、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青年時代和中年時代的兩幅對比照片,讓學生在這種歷史氛圍中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世界諾貝爾獎和中國「兩彈元勛」的稱號孰輕孰重?如果是你,你將作何選擇?這個似乎無法准確、圓滿回答的問題,對學生的心理構成了很大的沖擊波。一時間,活躍的課堂頓時變得沉寂了,上課後一直處於激昂狀態的學如今卻相繼沉入深深的思考狀態之中。這一段沉寂,是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也是學生對人生價值取向的選擇!作為教師,我同樣無法對這個問題下准確的結論也不可能下准確的結論。最後,我只能以楊振寧在鄧稼先逝世後所講的一段話作為這個問題的回答與總結—「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途徑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和品質」。這節課後,「兩彈元勛」鄧稼先便成了學生談論的熱門話題。
在諸如此類輸入情感信息這些方面,歷史教學有其獨特的優勢--過去的歷史給我們留下豐富的多媒體素材。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多媒體素材營造歷史氛圍、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將歷史知識通過歷史體驗轉化為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使之服務於課堂教學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和完善學生人格的目標。
2、創設學習情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英國大哲學家培根在比較了各學科的不同作用後認為:「歷史給人以智慧」。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是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來看,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里,他們開始大量地接觸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規律這些抽象的概念。這些僅憑教師的口頭講解讓學生完全接受是比較困難的。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的條件下,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素材創設學習情境,在歷史思維的層面上實現一種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溝通,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如在講「英國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一結論時,我就根據學生的實際將側重點放在生產關系的調整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上。在這里,我首先選用一幅似乎與歷史教材沒有聯系的圖片:由於法官的秉公斷案--原告、被告在法官的笑盈盈的目光下握手言和;隨著圖片的展示,我接著向學生提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如何相互促進這一問題。經過短暫的思考,學生即能結合生產關系的內涵得出「生產關系的調整對生產力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等結論。這樣,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增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擴展學生的思路,實現了抽象知識的深度直觀,深化了學生的認知過程。
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是復雜而多樣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地選擇和使用多媒體素材,將多媒體放在最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的時刻和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思維方向、引導學生的思維進程的方面。這樣,才不至於使學生在復雜多樣的歷史事件的聯繫上不至於偏離思維軌道。
如講授《難忘九一八》這一節,如果將多媒體的重點放在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的過程上,勢必將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引到如何捉著蔣介石的情節上。我在製作這節課的多媒體課件時,採取了口頭講述這個過程、用多媒體素材展示蔣介石被扣壓以後國內外各派政治力量的反映上,讓學生據此分析、討論如何處置被扣壓的蔣介石?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刻理解了西安事變的歷史地位和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偉大歷史意義,而且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培養了他們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3、倡導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現代教育的任務主要不在於向學生傳遞知識,它的本質是引導學生的精神發展,知識主要起載體作用。在學生的精神發展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事實上,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人類的創新史。歷史學科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首先要考慮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中,然後引導學習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最後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進行創造性思維。
不難想像,當學生可以通過欣賞一段音樂去體驗一段流逝的歲月、可以通過觀察一幅圖像去解釋一種歷史現象、可以通過觀看一節影片來了解一段艱難的生活並為其制訂出行之有效的治國方略時,我們的多媒體歷史課堂將會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學生的參與意識會是何等的踴躍,那麼,在我們的多媒體課堂上學生對歷史的體驗便成了一種創造性實創新活動。
我在講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首先讓學生根據中國歷史上唐朝的開放和清代的閉關導致的兩種結果的對比資料,與我一起共同探討中國為什麼要開放、怎樣開放和在開放時如何吸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堅持什麼原則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再利用多媒體分層演示我國《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講述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的形成過程;最後,我又向學生提供了表現我國改革開放後出現巨大成就的幾幅圖片,讓學生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意義。就這樣,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他們認真思考、各抒己見,表現出了良好的參與意識。從長遠看,這樣做對學生將來適應社會和在社會中發展有很大的啟發性,也可以說,這樣做更接近現代教育的本質。
綜上所述,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於教學效果的提高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然而,在我所做的關於我校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反饋表上,還有近5%的學生提出了精力不夠集中、多媒體課堂秩序不如傳統課堂等問題。經過分析,我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的原因一是教師在製作課件的過程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技術上,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為多媒體所興奮,難以迅速實現思路的轉移。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成敗與否,關鍵在於教師教學設計水平。而教學設計水平的高低,則取決於教師的綜合素質。這些素質包括:樹立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觀念以及以學生為主題的教學觀念,科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建構新的教學模式,給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正確定位。只有這樣,才能以全新的觀念、全新的視野對現代化教學手段深入中小學課堂這一新事物加以審視,才能科學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探索和實踐
『肆』 多媒體技術發展歷程(1986—1993)
1986 互動式緊湊光碟系統CD-I 將多種媒體信息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儲在650MB的只讀光碟上,使用戶可交互地讀取光碟中的內容。
1987 互動式數字視頻系統-DVI DVI以計算機為基礎,用光碟存儲和檢索圖像、聲音以及其它的信息。
1989 普及型DVI商品 將該晶元裝到IBMPS/2計算機上。
1990 MPC(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 Level I 全世界的電腦製造商和軟體發行廠商有了共同的遵循標准,也真正帶動了CD出版物的流行。
1991 FREE BSD
1993 MPCLevelⅡ 吸引入的軟體,使人們能夠在計算機上播放和欣賞VCD及動畫。
(4)多媒體輔助教學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多媒體技術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集成性 能夠對信息進行多通道統一獲取、存儲、組織與合成。
(2)控制性 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中心,綜合處理和控制多媒體信息,並按人的要求以多種媒體形式表現出來,同時作用於人的多種感官。
(3)交互性 交互性是多媒體應用有別於傳統信息交流媒體的主要特點之一。傳統信息交流媒體只能單向地、被動地傳播信息,而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實現人對信息的主動選擇和控制。
(4)非線性多媒體技術的非線性特點將改變人們傳統循序性的讀寫模式。以往人們讀寫方式大都採用章、節、頁的框架,循序漸進地獲取知識,而多媒體技術將藉助超文本鏈接(Hyper Text Link)的方法,把內容以一種更靈活、更具變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5)實時性 當用戶給出操作命令時,相應的多媒體信息都能夠得到實時控制。
『伍』 多媒體技術發展歷史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向著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速度明顯加快,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改善了人類信息的交流,縮短了人類傳遞信息的路徑。應用多媒體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應用的時代特徵,也是計算機的又一次革命。
多媒體技術是使用計算機綜合處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不問類型媒體信息的技術。它是一種墓於計算機技術的綜合技術。包括數字化信息處理技術、多媒體計算機系統技術、多媒體效據庫技術、多姚體通俏技術和多媒體人機界面技術等。
(5)多媒體輔助教學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多媒體系統的應用更以極強的滲透力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如游戲、教育、檔案、圖書、娛樂、藝術、股票債券、金融交易、建築設計、家庭、通訊等等。其中,運用最多最廣泛也最早的就是電子游戲,千萬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為之著迷,可見多媒體的威力。
大商場、郵局裡是電子導購觸摸屏也是一例,它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又出現了教學類多媒體產品,一對一專業級的教授,使莘莘學子受益匪淺。
正因為如此,許多有眼光的企業看到了這一形式,紛紛運用其做企業宣傳之用甚至運用其交互能力加入了電子商務,自助式維護,教授使用的功能,方便了客戶,促進了銷售,提升了企業形象,擴展了商機,在銷售和形象二方面都獲益。
可以這樣說,凡是一個有進取心的企業,都離不開這一最新的高技術產品。首先多媒體的運用領域十分廣泛,註定了它可在各行各業生根開花。
其二,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新一代在計算機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已經習慣了這一形式,作為一個有發展眼光的企業,是不會放棄這一未來的消費主體的。其三,由於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國外已經非常普及,面對日益國際化的市場,只有跟上國際潮流。
『陸』 多媒體教學設備的發展歷程
多媒體教學經歷由模仿教學機器到自主發展的歷程。
早期的多媒體教學系統主要被用來模仿教學機器的程序教學――安排完整的學習環境,並通過一系列層次性的階段將行為引導到預期的最後狀態,其教學形式以指導和操練為主,具有程序教學的直線式或分支式結構特徵.它秉持教學機器讓教師擺脫繁重的例行工作(14)的初衷,計算機用來部分地替代教師的工作,也即我們今天所說的計算機作為導師的模式(computer as tutor)。
從六十年代中期起,多媒體教學開始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1962-1967年期間,由於美國政府及軍事部門的支持,導致了一批大的CAI項目的開發及應用,如為人們所熟知的PLATO,TICCIT等.這些教學系統的設計思想已明顯地超越了教學機器的限制,教學形式包括模擬和游戲,具有多樣化的特徵,今天的智能化CAI就是上述這類教學系統進一步發展的產物.與此同時,MIT人工智慧研究所的西摩.佩帕特開發的Logo程序語言,標志著多媒體教學另一個分支的形成――將計算機用作認知工具培養兒童問題解決能力,它的進一步發展最終形成了今天作為生成性學習環境(computer as learning environment)的多媒體教學思想。
到八十年代,很多學者更提出了將計算機作為工具(computer as tool)的觀點,主張讓學生學會按工作中使用計算機的方式來使用計算機.由此,隨著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對人類學習過程研究的日益深入,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發展和豐富。
『柒』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1986 互動式緊湊光碟系統CD-I ,將多種媒體信息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儲在650MB的只讀光碟上,使用戶可交互地讀取光碟中的內容。
1987 互動式數字視頻系統-DVI DVI以計算機為基礎,用光碟存儲和檢索圖像、聲音以及其它的信息。
1989 普及型DVI商品 將該晶元裝到IBMPS/2計算機上。
1990 MPC(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 Level I 全世界的電腦製造商和軟體發行廠商有了共同的遵循標准,也真正帶動了CD出版物的流行。
『捌』 如何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歷史課堂教學
摘要: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於課堂教學之中,能夠激發和強化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突破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輔助教學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優化課堂教學,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對我們教學過程的各環節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多媒體;網路技術;運用;突破教學
由於多媒體技術具有視聽結合、手眼並用的特點以及擁有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游戲的內在感染力,因此,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既是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成為了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1]。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有利於創造優美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突破教學重、難點,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進而改變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切實推進素質教育。 1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著力點
1.1激發學生興趣
多媒體技術,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果要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思考,親自參加學習實踐,就必須首先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2]。多媒體的使用可以提供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的教學信息,容易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進而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
1.2突破教學難重點
利用多媒體技術,有助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用多媒體,應恰當、准確地把握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演示契機,為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突出訓練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有效地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服務,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3]。如書60頁的場景1,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在備課、課件的設計和製作應精心設計和准備,才能極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當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1.3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利用多媒體技術,有助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利用多媒體技術,要充分啟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創造性和操作能力,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瞬間展示大量的信息,及時把新信息傳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這樣,多媒體的使用就具備和發揮了發展學生思維的功能。 1.4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巧設練習、鞏固新知。在教學中,應廣泛藉助多媒體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素材,更多的練習和表現自己能力與成就的機會。同時,也為教師提供及時獲得學生准確、真實的學習成效和學習態度及反饋信息的方法和途徑[4]。教學中用黑板能生動地講清楚的問題,最好不要去搬弄計算機,過多過濫的電子板書容易造成學生的視覺疲勞,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另外,教學過程是十分復雜的細膩的過程,也是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構建知識的過程,更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多媒體是沒生命和情感的物體,所以談不上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隨時隨地有針對性地與學生交流,必要的分析過程和運算推理過程還應通過板演充分展現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做到認知與情感的統一,使用計算機在課程教學中真正起到輔助的作用。
『玖』 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1、營造歷史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進一步運用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的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初中時期正是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施教時必須把握住這一良機,將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作為課堂設計的首要目標。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設計講授了《科技、教育和史學研究的成果》一節課。在這節課上,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新中國的重大科技成就--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背景,接著插入了一段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場面的影視資料,隨後就將媒體展示的重點放在了傑出的科學家鄧稼先身上。為此,我向學生展示了「兩彈元勛」鄧稼先和他的同學、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青年時代和中年時代的兩幅對比照片,讓學生在這種歷史氛圍中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世界諾貝爾獎和中國「兩彈元勛」的稱號孰輕孰重?如果是你,你將作何選擇?這個似乎無法准確、圓滿回答的問題,對學生的心理構成了很大的沖擊波。一時間,活躍的課堂頓時變得沉寂了,上課後一直處於激昂狀態的學如今卻相繼沉入深深的思考狀態之中。這一段沉寂,是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也是學生對人生價值取向的選擇!作為教師,我同樣無法對這個問題下准確的結論也不可能下准確的結論。最後,我只能以楊振寧在鄧稼先逝世後所講的一段話作為這個問題的回答與總結—「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途徑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和品質」。這節課後,「兩彈元勛」鄧稼先便成了學生談論的熱門話題。
在諸如此類輸入情感信息這些方面,歷史教學有其獨特的優勢--過去的歷史給我們留下豐富的多媒體素材。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多媒體素材營造歷史氛圍、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將歷史知識通過歷史體驗轉化為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使之服務於課堂教學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和完善學生人格的目標。
2、創設學習情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英國大哲學家培根在比較了各學科的不同作用後認為:「歷史給人以智慧」。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是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來看,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里,他們開始大量地接觸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規律這些抽象的概念。這些僅憑教師的口頭講解讓學生完全接受是比較困難的。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的條件下,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素材創設學習情境,在歷史思維的層面上實現一種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溝通,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如在講「英國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一結論時,我就根據學生的實際將側重點放在生產關系的調整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上。在這里,我首先選用一幅似乎與歷史教材沒有聯系的圖片:由於法官的秉公斷案--原告、被告在法官的笑盈盈的目光下握手言和;隨著圖片的展示,我接著向學生提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如何相互促進這一問題。經過短暫的思考,學生即能結合生產關系的內涵得出「生產關系的調整對生產力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等結論。這樣,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增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擴展學生的思路,實現了抽象知識的深度直觀,深化了學生的認知過程。
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是復雜而多樣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地選擇和使用多媒體素材,將多媒體放在最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的時刻和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思維方向、引導學生的思維進程的方面。這樣,才不至於使學生在復雜多樣的歷史事件的聯繫上不至於偏離思維軌道。
如講授《難忘九一八》這一節,如果將多媒體的重點放在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的過程上,勢必將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引到如何捉著蔣介石的情節上。我在製作這節課的多媒體課件時,採取了口頭講述這個過程、用多媒體素材展示蔣介石被扣壓以後國內外各派政治力量的反映上,讓學生據此分析、討論如何處置被扣壓的蔣介石?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刻理解了西安事變的歷史地位和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偉大歷史意義,而且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培養了他們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3、倡導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現代教育的任務主要不在於向學生傳遞知識,它的本質是引導學生的精神發展,知識主要起載體作用。在學生的精神發展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事實上,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人類的創新史。歷史學科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首先要考慮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中,然後引導學習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最後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進行創造性思維。
不難想像,當學生可以通過欣賞一段音樂去體驗一段流逝的歲月、可以通過觀察一幅圖像去解釋一種歷史現象、可以通過觀看一節影片來了解一段艱難的生活並為其制訂出行之有效的治國方略時,我們的多媒體歷史課堂將會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學生的參與意識會是何等的踴躍,那麼,在我們的多媒體課堂上學生對歷史的體驗便成了一種創造性實創新活動。
我在講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首先讓學生根據中國歷史上唐朝的開放和清代的閉關導致的兩種結果的對比資料,與我一起共同探討中國為什麼要開放、怎樣開放和在開放時如何吸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堅持什麼原則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再利用多媒體分層演示我國《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講述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的形成過程;最後,我又向學生提供了表現我國改革開放後出現巨大成就的幾幅圖片,讓學生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意義。就這樣,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他們認真思考、各抒己見,表現出了良好的參與意識。從長遠看,這樣做對學生將來適應社會和在社會中發展有很大的啟發性,也可以說,這樣做更接近現代教育的本質。
『拾』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歷史
多媒體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對文字、數據、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管理,使用戶可以通過多種感官與計算機進行實時信息交互的技術,又稱為計算機多媒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