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常德歷史文化資源

常德歷史文化資源

發布時間:2021-03-05 05:07:04

A. 關於湖南常德市的歷史!!!

古代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澧縣雞叫城、桃源菜菱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淑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近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現代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消,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消,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2002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5個鄉;434個居委會、4004個村委會。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6個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99個鄉、4個民族鄉。

B. 常德有什麼文化

常德名人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號漁父,湖南常德桃源縣人,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家。
林修梅(1880—1921)孫中山總統府代理參軍長,陸軍上將。湖南省安福縣(今臨澧縣)人,林伯渠堂兄。
林伯渠 (1886-1960),原名祖涵,號伯渠,字邃園,1886年3月20日出生於今常德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
蔣翊武 (1885-1913),原名保襄,湖南常德今澧縣人,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勛。
翦伯贊(1898-1968)桃源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
王爾琢(1903—1928) 湖南石門人,黃埔一期,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將領,著名革命烈士,1928年犧牲於江西
丁玲(1904—1986),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常德臨澧人。
戴修瓚(1887—1957),字君亮,湖南常德人,漢族,中國法學家。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等。
吳碧霞,當代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學院教師,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陳思思,1976年生,湖南常德人,中國著名青年歌唱家,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新民歌領域的領軍人物。
魏文彬,1950年1月生於湖南桃源,曾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等。
袁純清,1952年3月生,湖南省漢壽縣人,現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員會主任。
余嘉錫,(1883-1955),字季豫,湖南常德人,當代著名目錄學家,古文獻學家,生前曾任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國文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等職。著有《四庫提要辨證》等。
歐陽常林,1952年12月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現任湖南廣播電視總台台長、黨委書記。
歌手有 香香,王櫟鑫,曾軼可等
古代在常德有重大影響的有 善卷、屈原、宋玉、車胤、春申君、髡殘等人

C. 常德有哪些名勝古跡

常德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遠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時期,就已築城設郡,是湘回楚文化的搖答籃之一。屈原、宋玉、陶淵明、劉禹錫等先賢曾留下許多名篇佳作;林修梅、蔣翊武、宋教仁、劉復基等近現代仁人志士在這里孕育成長,新中國的開國元勛林伯渠、文學家丁玲、史學家翦伯贊也誕生在這塊熱土上。

史書稱常德為「風景之國,文物之邦」。境內湖光山色秀麗,名勝古跡繁多。人間仙境桃花源林壑幽靜,人文薈萃,為古今游覽勝地。壺瓶山原始次森林驚現華南虎蹤跡,峽谷漂流有驚無險。花岩溪山水秀麗,風光迷人,數萬只白鷺棲息其間。石門前唐古剎夾山寺為千年佛教聖地和日本茶道源頭,寺旁奉天玉和尚墓被明史專家認定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禪隱之終跡。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是7000年前遠古人類的生活縮影。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柳葉湖旅遊度假區和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彭頭山、八十壋、鐵經幢等均聞名遐邇。

D. 常德有哪些文化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取《詩經·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義置常德軍而得名。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城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E. 常德的歷史文化是怎麼樣的大概介紹下 謝謝

常德古稱武陵,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歷來被稱為「洞庭明珠」和「湘西門戶」。回
常德名勝古跡答遍布,最有名的當屬晉代詩人陶淵明曾描繪過的桃花源。此外,位於常德市區的鐵經幢、德山寶塔、筆架城是省級重點文物,石門縣境內的壺瓶山生長著1000餘種珍稀動植物,龍王洞是一個可與武陵源黃龍洞相媲美的奇特群洞,石門古剎夾山寺建於唐代,歷來為佛教聖地;澧縣的文廟是全省最大的文廟。
常德不僅風景優美,而且人才輩出,歷代文人屈原、陶淵明、李白、劉禹錫等都曾在此寓居或游歷,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章;老一輩革命家林伯渠、著名文學家丁玲、史學家翦伯贊等名人都誕生在常德。

F. 常德的歷史文化是怎麼樣的

歷史沿革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取《詩經·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義置常德軍而得名。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桃源采菱城、臨澧申鳴城、澧縣雞叫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漵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消,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消,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2002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5個鄉;434個居委會、4004個村委會。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6個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99個鄉、4個民族鄉。

G. 常德有什麼歷史悠久的文化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澧縣雞叫城、桃源菜菱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淑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閱讀全文

與常德歷史文化資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