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東南亞歷史發展

東南亞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5 04:20:39

1. 東南亞的歷史脈絡是怎樣的

東南亞在地理位置上位於亞洲東南部,主要包括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這兩大內部分。東南亞作為一個名詞概容念的出現,是在二戰之後。但作為一個與中國有著緊密聯系的外界巨大事物,並對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更接受中國對它產生的巨大影響和輻射,卻是古已有之的。
歷史上的東南亞小國林立,雖然也曾出現過個別雄霸東南亞的大國,比如高棉帝國,帝國包括寮國、柬埔寨全部,泰國的大部分,越南、緬甸部分地區。緬甸東吁王朝,東吁王朝統一了東南亞大陸部分。這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大的大陸王國,但這個最大疆域沒有維持多少年。還有滿者伯夷王國,他幾乎統一了除菲律賓以外馬來人區域,也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和印尼。但這幾個帝國猶如曇花一現,並沒有維持較長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沒有統一過東南亞。

2. 求有關中古時期的東南亞歷史詳細資料

屬於東南亞史的「古典時期」,當時佛教和興都教已通過貿易路
線傳進來。而1000年前這個區域的兩大文化中心,代表內陸文化的高
棉和海洋文化的巨港業已成熟。

高棉位於柬埔寨北部,自9世紀開始由高棉(Khmer)王朝佔領,
深受印度文化和佛教影響。為避泛濫成災的湄公河,他們於是向內陸
移進,並建造了先進的蓄水池以供給乾旱時用。

農業的發達使高棉人口增加,從1000年至1300年間,他們建造了
許多氣勢不凡的寺廟,其中最能體現當時物質文化和藝術高度的吳哥
(Angkor)窟,至今依然聳立。

巨港則屬於「維加亞」—— 一個由印尼馬來人靠貿易建立起來
的王朝所有,它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和印尼群島的海域和附近地區。在
7至13世紀間,它是中西貿易的橋梁,商品包括遠至波斯(現在的伊朗)
的葯品和中國的絲綢。巨港的興起與衰亡,也預示了這個地點的戰略
地位的浮沉。到了19世紀,已被新加坡的轉口貿易完全取代。

南亞次大陸時值強盛的左拉王朝,4個階級的種姓制度根深蒂固,
最高級的僧侶地位比國王還高。這是由於最尊貴的國王也只是屬於貴
族階級的代表,與被譽為活神仙的僧侶相比,他們還是略低一籌。後
者必須終生茹素,他也不能與最低級的賤民有任何接觸,連他們准備
的食物也不能食用。

3. 馬來西亞歷史發展是怎樣的

馬來西亞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在文化上和語言上,今天的馬來西亞與馬來群島之間並沒有多少的區別,然而,出自於外部的影響,今天的馬來群島地區被分劃成六個不同的主權國家,即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汶萊和東帝汶。
1957年8月31日,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獨立;1963年,馬來亞聯同新加坡、沙巴及沙撈越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首都為吉隆坡,聯邦政府則位於布城,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英聯邦、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主要參與的軍事行動有五國聯合防衛和聯合國維和行動。
1、史前時代
在馬來半島、沙巴與砂拉越均有考古遺留出土,人類在這個區域棲息的最古老證據可追溯到距今四萬年前,這些舊石器時代獵人可能是塞芒人的祖先,這個矮黑人群體在馬來半島具有極深的淵源。
瑟諾伊人似乎是個復合群體,有一半的母系DNA譜系來自塞芒人,另有一半來自晚近從中南半島遷來的祖先,學者主張他們是早期南島語族農耕者的後代,大約在距今四千年前,將語言與技術帶到半島南部,他們與塞芒人結合起來並混血。
原生馬來人具有較多樣的源頭,即使他們顯示某些與海洋東南亞的關連,有些人具有來自中南半島的祖先,約在距今二萬年前的最晚近的冰期高峰,某些人類學家支持原生馬來人源自今天中國雲南的說法,接下來則是在全新世早期,經由馬來半島往馬來群島的人口擴散。
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原生馬來人遭到次生馬來人推往內陸,次生馬來人是鐵器時代或青銅時代的人群,其祖源部分來自柬埔寨與越南的占族,這些次生馬來人是半島上第一個使用鐵器的人群,他們是現在馬來西亞馬來人的直接祖先。
2、早期王國
印度文明對馬來群島的影響,至少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古代印度人稱馬來半島為黃金半島(梵文:Suvarnadvipa),在托勒密的世界地圖上,也稱馬來半島為黃金半島(拉丁語:Golden Chersonese),馬六甲海峽則稱為象牙海灣(拉丁語:Sinus Sabaricus),印度商人來到馬來群島購買豐富的森林和海洋產品,並與和當時來到這里的華人商人進行貿易往來。
華人與印度人在2世紀與3世紀在此區域建立許多貿易港與城鎮,依據中國史料記載,數量多達30個,在公元的最初幾個世紀,馬來半島的人們信仰佛教和印度教等等的印度宗教,並採用梵語做為書寫文字,1世紀時佛教和印度教均在馬來半島立足,並從這里傳布到整個群島。
伊斯蘭教經由印度傳到馬來群島,而且有別於中東,這里的伊斯蘭教受蘇非主義的神秘傳統所影響,並吸收某些馬來人的原始泛靈論和印度教傳統,由於伊斯蘭教是藉由貿易者,而不是藉由軍事征服而引進的,因此並沒有強加阿拉伯語和阿拉伯政治習俗,由於大多數馬來族群無法閱讀以阿拉伯語寫成的《古蘭經》,因此馬來地區的伊斯蘭教不像阿拉伯世界那麼嚴格,而且由於當地的馬來統治者保有他們的權力,伊斯蘭教士不像其它伊斯蘭世界一般獲得政治影響力。
在2世紀與3世紀有為數眾多的馬來王國,依據中國史書記載達30個,吉打,在古代梵語稱為Kedaram或kataha,位於印度人貿易者與國王直接入侵馬來半島的路徑上,根據地位於現今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朱羅王朝皇帝Rajendra Chola,在1025年將吉打納入版圖,但他的繼承人Vir Rajendra Chola必須敉平吉打的叛亂,以打倒入侵者。
已知最早在現今馬來西亞地區立基的王國是古代帝國狼牙脩,位於馬來半島北方的珍尼湖附近,它與位於柬埔寨的扶南有著緊密關聯,扶南統治馬來西亞北部直到6世紀為止,依據《馬來紀年》記載,高棉帝國王子Raja Ganji Sarjuna 在7世紀於現今霹靂州木威(Beruas)創立剛迦王國,5世紀的中國史書提到南方的一座大港Guantoli,位於馬六甲海峽之中,在7世紀,史書記載有一個新港口名為「室利佛逝」(Shilifoshi),據信這是當時唐朝對三佛齊的稱號。
3、三佛齊帝國
在7世紀到13世紀之間,馬來半島的許多地區由三佛齊帝國所統治,三佛齊到底在什麼地方至今未能考證,估計位於蘇門達臘東部某條河的入海口附近,有可能就是今天的巨港。
三佛齊的國王統治著一個由蘇門達臘的濱海地區、馬來半島和婆羅洲所組成的、鬆散的海上王國達700年,其中有部分時間,三佛齊也控制爪哇島部分地區,不過爪哇島上的各個小王國始終抗拒三佛齊的霸權統治。
三佛齊是一個商業國家,歡迎每年一度來自中國和印度的船隊到這里來做生意,有時甚至有從日本、阿拉伯和伊朗的船隻到達,三佛齊最大的敵人是北方的暹羅,暹羅多次試圖從北部征服三佛齊,為了與中國結盟以對抗這些敵人,三佛齊向中國皇帝進貢,但從未受中國統治。
在1025年與1026年,剛迦王國遭到古淡米爾國朱羅王朝皇帝Rajendra Chola I攻打,使得三佛齊的第一個都城哥打格蘭基因而荒廢,朱羅王朝的入侵減損了三佛齊的威望,三佛齊曾將其影響力施展到吉打、北大年,遠至單馬令。
2世紀的一首淡米爾文詩Pattinapalai,描寫來自吉打的貨物堆積在朱羅王朝首都的景象。
7世紀的一出梵文戲劇Kaumudhimahotsva,將吉打稱為卡達哈州(Kataha-nagari),Agnipurana也提及卡達哈的領地以一座高峰為邊界,學者相信這就是吉打的日萊峰,來自Katasaritasagaram的故事描寫卡達哈的高貴生活,不久之後,信奉佛教的單馬令王國控制了吉打。
在11世紀,單馬令國王Chandrabhanu利用吉打做為攻打斯里蘭卡的基地,這個事件記錄在泰米爾納德邦Nagapattinum的石碑,以及斯里蘭卡的編年史《大史》。
從10世紀之後,三佛齊的勢力開始減弱,三佛齊從來不是一個中央集權國家,10世紀中葉,它與爪哇的一系列戰爭顯然削弱其商業發展,並導致國力衰敝,在11世紀,一支稱為末羅瑜(Melayu)的敵對勢力開始與三佛齊對抗,末羅瑜這個港口可能位於今天的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海岸的占碑省。
末羅瑜的影響力,呈現在它是馬來(Malay)這個字的字源這個事實上,與此同時,伊斯蘭教的普及也削弱了信印度教的三佛齊國王的勢力,最早皈依伊斯蘭教的地區如亞奇脫離了三佛齊的統治。
13世紀末,暹羅的素可泰王國控制了馬來半島大部分地區。
14世紀,爪哇的滿者伯夷帝國控制馬來半島,成為其屬地之一,但直到14世紀三佛齊依然控制著它最富饒的部分,所生產的香木、海產品、金、錫、香料、臘和果乾在中國和在西方均非常暢銷。
4、馬六甲和伊斯蘭馬來亞
位於馬來半島西岸的馬六甲港口,是由來自三佛齊皇室的一位王子拜里米蘇拉約在1400年建立的,《馬來紀年》稱他是亞歷山大大帝後代,敵國征服巨港,導致他和其他人逃離,拜里米蘇拉特別航向淡馬錫(Temasek,現在的新加坡)以逃避迫害,他受到來自北大年,由暹羅國王指派為淡馬錫統治者的馬來蘇丹Temagi所保護,不到幾天,拜里米蘇拉就殺害Temagi,自立為統治者,大約五年後,由於暹羅勢力進逼,他被迫離開淡馬錫,在這段期間,有一支來自滿者伯夷的爪哇人艦隊曾攻擊淡馬錫。
拜里米蘇拉向北前進,以建立一個新的根據地,在麻坡,拜里米蘇拉考慮將他的新王國建立在Biawak Busuk或Kota Buruk,在發現麻坡的地點並不合適後,他繼續往北走,據信他在沿路曾造訪Sening Ujong (雙溪烏榮Sungai Ujong的舊名,即現在的芙蓉市),隨後到達Bertam河(馬六甲河的舊名)的河口,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歷經時間演變,這個地方發展成今天的馬六甲。
依據《馬來紀年》記載,拜里米蘇拉在一株「滿剌加樹」(Malacca tree,又名余甘子)下,看見一條獵狗將一頭鼷鹿(mouse deer)逼到絕境,小鼷鹿為了自衛,將狗踢進河裡,他將這個景象視為好兆頭,決定在此建立一個名為馬六甲(Melaka,Malacca)的王國,他建立並改善貿易設施。
馬六甲建國時,中國明朝皇帝明成祖派出艦隊以擴展貿易,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使者尹慶造訪馬六甲,拜里米蘇拉遣使入貢,明成祖承認他是馬六甲合法統治者的地位,封他為滿剌加國王,為了交換定期的進貢,中國皇帝提供馬六甲保護,以抵抗暹羅的不斷威脅,隨後鄭和船隊七下西洋時也多次在馬六甲停留。
1411年,拜里米蘇拉還率妻子陪臣五百四十餘人與鄭和入貢明朝,答謝明成祖,「學習中國文化」,在這個時代前後,在馬來半島定居的華人和印度人成為今天峇峇娘惹和Chetti社群的祖先,根據一種理論,當拜里米蘇拉娶了Pasai公主之後,成為一個穆斯林,他採用當時流行的波斯銜頭"Shah"(國王),自稱依斯干達國王(Iskandar Shah)。
據中國史書記載,在1414年,這位馬六甲第一位統治者兒子晉見明成祖,告以父親去世的消息,拜里米蘇拉的兒子隨即受到承認,為馬六甲第二任統治者,名為Raja Sri Rama Vikrama, Raja of Parameswara of Temasek and Melaka,他的穆斯林人民稱他Sultan Sri Iskandar Zulkarnain Shah 或Sultan Megat Iskandar Shah,他從1414年到1424年統治馬六甲,透過印度穆斯林以及少部分來自中國的回人所影響,伊斯蘭教在15世紀變得越來越普遍。
馬六甲很快就占據了過去三佛齊所統治地區,與中國建立了獨立的外交關系,並控制中國通向印度的海上貿易道路。由於蒙古擴張,這時從中國通向西方陸路被阻,這條海上貿易通道就變得越來越重要,馬六甲建國後數年內,正式採行伊斯蘭教,其國王稱號由拉者(Raja)改為蘇丹(Sultan),馬六甲蘇丹王朝的政治勢力幫助伊斯蘭教傳遍馬來群島,馬六甲當時身為馬來亞半島最繁盛的王國,使這個信仰得以傳播到鄰國。
到了16世紀初,伊斯蘭教成為馬來人主要宗教,其勢力到達現在的菲律賓,只有巴厘島依然是一個孤立的印度教島嶼。
雖然馬六甲蘇丹王朝只維持一個多世紀,但它被看作是馬來人自主統治的一個黃金時代,馬六甲蘇丹成為所有後繼的馬來統治者的榜樣,馬六甲成為馬來文化的中心,它奠定了今天馬來文化的基礎:馬來土著文化與外來的印度、華人和伊斯蘭元素的融合,馬六甲風格的文學、藝術、音樂、舞蹈、衣著,及其宮廷人士的華麗銜頭,成為所有馬來人的標准。
馬六甲宮廷對馬來語賦予極高聲望,這個語言最初是在蘇門達臘形成的,在馬六甲建國時帶到此地,它成為所有馬來國家的官方語言,即使許多地區依然保有地方語言。
5、柔佛蘇丹王朝
奧斯曼帝國阻斷了歐洲與亞洲之間的陸路貿易路線,而且與印度及東南亞的貿易受到阿拉伯商人所壟斷,迫使歐洲國家尋找一條通向印度的海路。
18世紀馬來亞對歐洲的經濟重要性快速成長,尤其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茶貿易,增加了對馬來亞的高質量的錫的需求,錫用在茶葉箱的內襯,具防潮作用,馬來亞的胡椒在歐洲也享有盛譽,而且在吉蘭丹和彭亨有金礦,錫礦和金礦及其附屬工業的發展,導致了第一批外來移民湧入馬來人的世界,一開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後來則是華人,華人定居在城鎮並很快掌控了經濟活動,這建立了往後200年馬來亞社會的典型模式:鄉居的馬來人逐漸受到富裕的城鎮移民社群所控制,就連蘇丹也無法抵擋這些城鎮移民的力量。
6、英屬馬來亞與婆羅洲
1824年英國與荷蘭簽署1824年英荷條約,最終確立了英國對馬來亞的霸權,同時也決定了當代馬來西亞的雛形,荷蘭撤出馬六甲並放棄所有在馬來亞的利益,而英國則承認荷蘭對東印度剩餘地區的利益,這個瓜分在馬來亞地區劃了一條人為界限,這條界線遺留至今。
7、日本統治時期和緊急狀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在馬來亞的英國人可說是完全措手不及,在1930年代,英國為了對付逐漸增強的日本海軍威脅,在新加坡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海軍基地,但完全沒有料想到日本是從北方入侵馬來亞,由於歐洲戰場的需要,英國在遠東實際上沒有空軍戰力,因此日本可從法屬印度支那的基地發動攻擊,而不會受到抵抗,雖然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的頑強抵抗,但日本在兩個月內就占據了馬來亞。
8、馬來西亞的成立
1951年吉打王子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繼奧恩·加法爾之後,擔任巫統領導人,陳禎祿與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密切合作,由於1949年英國人宣布無論馬來人願意與否,馬來亞將在數年內獲得獨立,兩位領導人必須下定決心來提出在兩個社群均可接受的一個協議,成為一個穩定的獨立國家的基礎,這個巫統-華人公會聯盟(後來印度人國大黨於1955年也加入了這個聯盟)在1952年和1955年的大選中,在馬來人和華人地區均獲勝。
在1955年和1956年,巫統、馬華公會、印度人國大黨和英國共同制定一部憲法草案,承認所有民族享受平等的公民權,為了交換,華人公會同意國家元首由馬來亞蘇丹輪流擔任,馬來語成為官方語言,促進和資助馬來人的教育和經濟發展,實際上這個協議意謂著馬來亞將由馬來人治理,特別是由於他們繼續主導著管理機構、警察和軍隊,但華人和印度人在內閣和議會中將會具有合乎比例的代表,並治理他們佔多數的州屬,而且經濟地位受到保護,誰來控制教育系統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直拖延到獨立後都沒解決,1957年8月31日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成為獨立的馬來亞的第一位總理。
英國政府討論葛波委員會的報告後,又設立Landsdowne委員會來起草馬來西亞憲法的草稿,最後出爐的新憲法草案與1957年的馬來亞憲法基本上相同,只做了少部分修改,例如,原先對於馬來人特殊地位的認定,擴及到砂拉越與沙巴的所有土著,新加坡、砂拉越與沙巴這三個新加入的國,也被賦予某些自主權,這是原先的九個馬來亞州署所沒有的,因為新加坡、砂拉越與沙巴是以國的地位與馬來亞聯邦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
馬來西亞正式於1963年9月16日成立,由馬來亞、沙巴、砂拉越與新加坡共同組成,當年的馬來西亞人口約一千萬人。

4. 東南亞的歷史文化

東南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才出現的一個新的地區名稱.東南亞地區共有10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世界各國習慣把越,老,柬,泰,緬五國稱之為東南亞的"陸地國家"或"半島國家";而將馬,新,印尼,文,菲五國稱之為東南亞的"海洋國家"或"海島國家".1967年,東南亞地區出現了一個"國家集團"這就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發展至今已有10個成員國.

東南亞各國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且都是新興的國家.除新加坡外,均屬發展中國家.

東南亞各國都是多民族的國家.全區有90多個民族,東南亞地區又是世界上華僑,華人最多的地區.全區約有華僑,華人2000多萬,另有200多萬印度人,100多萬其它國家的外來移民.

今天的東南亞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有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在未來新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東南亞在政治,經濟上的作用和戰略地位將更加重要.

東南亞是中國的南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通向世界的必經之地.在歷史上,絕大多數國家就與中國有友好往來,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關系密切.在悠久的歷史交往中,中國人民和東南亞各國人民就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未來的歷史進程中,隨著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和社會進步,雙邊和多邊的友好,合作關系也將進入一個不斷發展,更加密切的歷史時期!

東南亞的兩大自然地理單元

亞洲東南部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意義,一方面它是亞洲緯度最低的地區,是亞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正扼亞澳之間的過渡地帶,這在氣候和生物界均有明顯的反映;本區也是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匯地帶.這種地理位置使東南亞具有濕熱的氣候,並形成繁茂的熱帶森林,是本區與其他區的根本差異.東南亞在構造地形上可分為兩大單元,一是比較穩定的印度-馬來地塊,一是地殼變動比較活躍的新褶皺山地.具有赤道多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兩種類型,自然植被以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林為主.可分為二個亞區.

1.中南半島區本區地形結構比較特殊,山川大勢多南北縱走,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基部地勢較高,地形結構如掌狀.氣候屬大陸性熱帶季風氣候,向南伸出的馬來半島為赤道多雨氣候.全年多雨的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的多雨海岸為熱帶雨林景觀,有干,濕季的中南半島為熱帶季風林景觀,雨量較少的內部平原和河谷為熱帶草原景觀,中南半島基部為山地混合林.北部灣和暹羅灣等沿岸分布著紅樹林.

2.東南亞島嶼區又稱馬來群島區,包括大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馬魯古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等.高峻的地形支離破碎,位於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造山帶的火山地震帶的會合帶,火山,地震活動非常劇烈.大巽他群島屬海洋性赤道多雨氣候;菲律賓群島屬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主要為熱帶雨林景觀.

金蘭灣

越南東南部的海灣,東南亞著名的天然港灣.位於富慶省南部海岸.港灣深入內陸17公里,南北長32公里,寬約16公里,群山環抱,東面島嶼屏蔽,面臨深海,為天然良港.港灣由沖空山和鳳凰山兩半島合抱成葫蘆形的內外兩個海灣.內港金蘭灣面積60平方公里,水深16米以下,灣口寬僅1300米,灣長20公里,寬6公里,可停泊大型航空母艦,戰略地位重要.

早在1905年,俄國艦只就曾在巴巍和金蘭鎮停泊.金蘭灣曾長期作為法國的海軍基地.1941年被日本侵略軍佔領.1965年美國軍隊在金蘭半島上建立空軍基地和其他軍事設施.1975年全國統一後,又辟為潛艇基地.

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連接中國南海和安達曼海的一條狹長水道,因而間接溝通了太平洋與印度洋.它因臨近馬來半島上的古代名城馬六甲而得名.

海峽西北部較寬,東南部比較狹窄,最窄處約40千米.整個海峽看起來像是一個向西北敞開的大喇叭.馬六甲海峽全長約1000多千米,水深25米~113米,由東南向西北海峽逐漸加深,可通行20萬噸級的輪船.由於馬六甲海峽地處赤道附近,風力微弱,峽道內總是風平浪靜,再加上完善的航標系統,行船十分安全.

馬六甲海峽是歐洲,非洲,中東及南亞地區通往東亞的一條主要海運通道,是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之間相互往來的海上樞紐,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據統計,每年通過海峽的船隻約5萬多艘,平均每天有140多艘船通過海峽,使馬六甲海峽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由於日本每年從非洲和中東地區進口的90%的石油,大量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輸送,海峽又被視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由於海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從16世紀起,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日本佔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六甲海峽才歸沿岸國家所有,現在海峽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三國共管.

湄公河

東南亞重要國際河流.源自中國境內瀾滄江,流入中南半島始稱湄公河.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大致由西北流向東南.總長4180公里,流域總面積81.1萬平方公里.湄公河長2668公里,其中約1200公里為國界河,包括中緬,緬老,老泰各段界河;流域面積63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4633億立方米,居東南亞各河首位.

上游段,從中,緬,老邊界到萬象,長1053公里,流經撣邦高原及其邊緣的破碎高地,大部分海拔200~1500米,地形起伏較大,沿途受山脈阻擋,河道幾經彎曲,河谷寬窄反復交替,河床坡降較陡,多淺灘和急流.

中游段,萬象到巴色,長724公里,嵌切在呵叻高原與富良山脈(長山山脈)的山腳丘陵之間.流經大部分地面海拔100~200米,起伏不大.萬象與沙灣拿吉之間,河谷寬廣,坡降和緩,水流平靜.沙灣拿吉以下,低丘束縛河道,多岩礁和淺灘,河床坡降較陡.

下游段,巴色到金邊,長559公里,流經平坦而略為起伏的準平原,海拔不到100米,河身寬闊,多網狀汊流.寮國南端邊境的孔瀑布,寬達10公里,高20多米,是全河最大的險水.桔井以下,河道展寬加深,有無數沙洲,蛇形河曲與成串小湖沼.磅湛以下為古三角洲,海拔不到10米.

三角洲河段,金邊以下到河口,長332公里.湄公河在金邊城東接納洞里薩河後,再分成前江與後江.前後江進入越南,陸續分成6支,最後由9個河口入海,故三角洲上的湄公河越南稱為九龍江.三角洲面積 4.4萬平方公里,地勢坦盪,海拔平均不到2米,大潮時海水可以上溯100公里,水網稠密,天然溪流與人工渠道縱橫交錯.

河水主要來自降雨和融雪,河流一半以上的徑流量為中南半島流域的降水,瀾滄江的雪山融水提供河流徑流量的1/6左右.5月份雨季開始,水位上升,9~10月為汛位高峰,最大洪峰流量曾達75700立方米/秒;1~2月枯水期,最小徑流量1250立方米/秒.桔井以上河道深切,河岸高出水面2~30米,洪水期少泛濫.泛濫地區主要在三角洲,湄公河汛水經洞里薩河倒灌入湖,7~9月份平均每天入湖3億多立方米,增加湖水量約14倍,湖面擴大3倍,達到100萬公頃,自古以來稱為"淡水洋".金邊以下,湄公河汛水溢出兩岸,分別漫入同塔梅平原和泰國灣.

湄公河航運不發達,河床坡降較陡,中下游多急流與瀑布,上下游航運不能直通,在孔瀑布附近實行水陸聯運.中游通小輪,金邊以下前江終年可通海輪.洞里薩湖曾是世界上淡水漁產最豐富的水域之一,由於泥沙淤積,水體縮減,已不利於魚群繁殖.富水力資源,干支流的峽谷地形有利於攔河築壩,水能蘊藏量幹流達1000多萬千瓦.50年代起,在聯合國主持下從事湄公河流域開發計劃的調整與工程建設,在泰國與寮國境內已建成水庫,水電站與輸電線路,增加了灌溉面積,但因戰爭及其它因素影響,工作進展緩慢.

最猛烈的火山爆發

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邊的松巴哇島北部,有一座坦博拉火山,它在1815年爆發時,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投在日本廣島的那顆原子彈爆炸威力的8000萬倍,是人類目前所知道的最猛烈的火山爆發.

1815年4月5日,在印尼中部,以松巴哇島為中心,方圓1000多千米范圍內的居民都聽到了一陣驚天動地的轟鳴聲.不久消息傳開,位於松巴哇島上的坦博拉火山爆發了.爆發的火山伴著轟轟的巨響,不斷向高空噴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氣體,厚重的火山灰在以後3天內將附近 480千米范圍內的天空完全遮黑.4月12日中午時分,在距火山幾百千米以外的瓜哇島,天空黑得幾乎伸手不見五指.坦博拉火山直到7月15日才停止噴射氣體和火山灰.從火山口傾瀉下來的熔岩流,在淹沒了山腳下大片農田後,流入海中,激起沖天水霧.火山爆發時伴隨的地震使海底地殼沉陷,引起了海嘯,巨浪將位於火山旁的坦博拉鎮吞沒了.

整個爆發過程中,火山上部失去了700億噸山體,形成了一個直徑達6000多米,深700米的巨大火山口.火山噴出的火山灰總共有600億噸之多,堆積厚度由近向遠逐漸變薄,在距火山400千米的地方,火山灰仍有22厘米厚.

目前,坦博拉火山高2851米,自1913年又有一次小規模噴發以來,這個創造了世界紀錄的火山一直在沉睡之中,或許它在為下一次噴發積蓄著力量.

東西方航行要道--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自古以來就是聯結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行要道,因濱臨海峽的馬六甲城而得名.

馬六甲海峽是一條西北-東南向的狹長水道,長1080公里,如果包括東部出口處的新加坡海峽,則全長1185公里.海峽呈喇叭形,西北端出口處寬370公里,東南部較窄,並分布有很多小島,最窄處僅37公里.海峽底部平坦,主航道水深約25~151米,由東南向西北遞增,一般可供20萬噸級的船舶出入.海峽因地處赤道附近,故全年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海流緩慢,適於航行.

除馬六甲海峽外,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還分布有一些海峽,但它們或者水淺多礁,或者位置偏僻,缺乏助航導航設施,又多位於印度尼西亞的領海之內,國際航線因此極少通過,這就使馬六甲海峽在很長時期內實際上成了溝通兩大洋的唯一通道,使之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戰略上都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尤其是自二十世紀60年代日本崛起為世界第三經濟強國以及遠東其他各國各地區得到迅速發展以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量大幅度上升,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因此更為突出,按其船舶通行的繁忙程度及其所載運的貨物數量計算,僅次於英吉利海峽,在全世界114個具有國際意義的通航海峽中居第二位.

在二十世紀70年代初,每年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舶有4萬艘,其中日本7千艘,英國6千艘.此後,海峽的航運又有了發展,近年每年的通航船舶已接近10萬艘.尤其是船舶日趨大型化,自日本於1966年建造了世界上第1艘15萬噸級巨輪"東京丸"以來,噸位更大的所謂超級油輪成批涌現,近年通過馬六甲海峽的18萬噸級以上的超級油輪就多達1500~1600艘.如此繁忙的航行,再加上船舶的大型化,使馬六甲海峽變得愈加狹窄了,從而增大了航行中的不安全因素.此外,馬六甲海峽內還有不少淺灘,其中水深不足23米的就多達37處,加上沉船,流沙,淤泥等使航道情況經常改變,更增大了發生事故的可能,對沿岸國家造成嚴重威脅.典型的如1975年發生了兩起重大的油船擱淺或碰撞事故,共流失石油8900噸.1979年一艘油輪與航空母艦相撞,又流失石油1萬噸,每次都造成嚴重的污染.

為減少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從1981年5月起在馬六甲海峽開始實施分航系統,它在海峽中劃出兩條相反的航道,各3海里寬(5.5公里),中間並有一條1海里寬的隔離帶.此外,載重28萬噸或吃水18米以上的巨型船舶禁止在海峽中通行.這些都使得各類事故明顯減少.

在馬六甲海峽沿岸,坐落著一批重要港口,如新加坡,馬六甲,棉蘭等,其發展都很迅速,如新加坡港1971年貨物吞吐量為4810萬噸,1990年已躍至1.88億噸;若按進出港船舶的總噸位計,新加坡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港,超過了著名的鹿特丹

夠嗎?
參考資料:網路http://..com/question/22743111.html?fr=qrl3

5. 誰能幫我介紹一下東盟的歷史及其發展

2007年8月8日是東盟成立40周年紀念日。40年來,東盟在促進成員國經濟增長、推進一體化進程、提升整體實力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為本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其前身是由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3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8日,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5國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盟成立。

東盟的宗旨和目標是本著平等與合作精神,共同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為建立一個繁榮、和平的東南亞國家共同體奠定基礎,以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東盟成立之初只是一個保衛自己安全利益及與西方保持戰略關系的聯盟,其活動僅限於探討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

1976年2月,第一次東盟首腦會議在印尼巴厘島舉行,會議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以及強調東盟各國協調一致的《巴厘宣言》。此後,東盟各國加強了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的合作,並採取了切實可行的經濟發展戰略,推動經濟迅速增長,逐步成為一個有一定影響的區域性組織。

1984年至1999年,汶萊、越南、緬甸、寮國和柬埔寨相繼加入東盟,使這一組織涵蓋整個東南亞地區,形成一個人口超過5億、面積達450萬平方公里的10國集團。

40年來,東盟不僅在經濟實力和影響力方面不斷得到加強,而且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初,東盟率先發起區域合作進程,逐步形成了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區域合作機制。其中,東盟與中日韓(10+3)、東盟分別與中日韓(10+1)合作機制已經發展成為東亞合作的主要渠道。此外,東盟還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歐盟、韓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10個國家形成對話夥伴關系。2003年,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發展到戰略協作夥伴關系,中國成為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非東盟國家。

根據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第九屆東盟首腦會議發表的《東盟協調一致第二宣言》(亦稱《第二巴厘宣言》),東盟將於2020年建成東盟共同體。為實現這一目標,2004年11月舉行的東盟首腦會議還通過了為期6年的《萬象行動計劃》,簽署並發表了《東盟一體化建設重點領域框架協議》《東盟安全共同體行動計劃》等。

今年1月,在菲律賓宿務舉行的第12屆東盟首腦會議上,與會領導人簽署了關於起草東盟憲章、加快東盟共同體建設等一系列宣言。

6. 急求近代東南亞歷史文化的特點,謝謝

在文化方面,一些國家受歐美文化的影響(如在語言和音樂上),但在長時間的侵內略和反侵略中,自己的容文化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形成了自己民族獨具的特色。歷史上,東南亞的國家都遭受了殖民地、帝國主義、軍國主義的侵入,二戰後,才走向獨立,但是,國家內部仍戰爭頻繁,政局混亂。

7. 東南亞地區誕生過哪些強大的古國,文化發展怎麼樣,出現過哪些有記載的文明

東南亞歷史上出現過一些強大的政權,不過其影響為地區性的:
1、越南李朝。李朝時代,越南的空前強盛,使得其出現了自認為和宋朝是南北朝關系的心態。李朝統治者名義上接受宋朝的冊封,「交趾郡王」、「安南國王」等,但實際則以「大越皇帝」自居。在南宋被蒙古所滅後,李朝的繼任者越南陳朝更是在詔書、檄文中公然自稱「中國」。
李朝大力提倡佛教,使之成為國教,大建廟宇,並讓僧侶參政,因此佛教在李朝得到長足的發展。
李朝政府實施的文教政策,亦受中國學風影響。1070年(神武二年),李聖宗修建文廟及立下規定祭祀孔子、周公等,此舉具有劃時代意義,史家陳重金(即陳仲金)稱越南「有奉祀孔子及諸先賢的文廟,始於此時」。
繼崇儒政策推出後,李朝政府進一步實行中國式科舉制度,取士任官。
2、貢榜王朝 Konbaung Dynasty(1752~1885) 緬甸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譯雍籍牙王朝、阿瑙帕雅王朝或瑞帽王朝、瑞波王朝。這個王朝初期被引入一個擴張主義時代,一度稱霸中南半島,並四度擊退中國軍隊。
雍籍牙在位時為緬甸的復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法治,下令編著各種緬文法典,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現今東南亞各國都經歷過多個王朝,有著近兩千年文明史。

8. 關於東南亞的歷史信息!

暹羅 安南 爪哇國

9. 東南亞國家歷史上的發展困境及其解決辦法

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似乎在接連不斷地受到「金融愛滋病」的侵襲。墨西哥金融體系因比索崩潰而瓦解,英國巴林銀行的倒閉,法國里昂信貸銀行的方空,巴西銀行危機、日元危機、歐元危機……正所謂風起雲涌,愈演愈烈。當人們還在周旋於應接不暇的危機時,殊不知97年7月,一場金融風暴從泰國驟起,橫掃菲律賓、印尼、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涉及台灣,遠達巴西,連美國華爾街、英國倫敦及東京股票市場也頻頻告急。金融危機震盪全球。

中國是幸運的,8%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維持著6.5%的通貨膨脹率——令人矚目的奇跡。中國市場經濟「軟著陸」的成功,不但貨幣動盪引發的連鎖反映未涉及中國,而且自身作為強大後盾支持香港捍衛港元。

現實留給我們的思考是深刻的。中國目前面臨的重要課題是如何使步入快車道的經濟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活力。所謂「前也不忘,後事之師」,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警示是什麼?中國經濟前景是否樂觀,本人僅談談自由一些粗淺的看法,起拋轉引玉之用。

提綱:

概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概況
東南亞金融危機成因探折
東南亞金融危機給我國的重要啟示

對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反思

1997年7月份以來的一場金融風暴從高經濟增長的泰國旋起,席捲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台灣、香港……。金融風暴象每年這個時候襲擊這個地區的台風一樣猛烈,不斷沖擊泰國銖、菲律賓比索、馬來西亞林吉特、印尼盾和新加坡元、港元。這種金融市場脆弱的影響一步步呈「多米諾骨牌」效應:捷克克朗、波蘭茲羅提已受影響,南非蘭特、巴西雷亞爾都未倖免。日本貶值幅度在30%—50%,加劇了持續六七年的銀行危機。

以上這些給我們許多深刻的啟示。雖然我們現在的總是還沒有東南亞那麼嚴重,因為外匯市場開放有度,政府行政手段支持銀行流動,但要回憶發展和擴大開放,問題須得到根本解決。

東南亞金融危機成因分析

一、東南亞各國經濟結構失衡,泡沫經濟崩潰。近十年來亞洲各國經濟增長迅速。極譽為「亞洲四小虎」的新興工業國年經濟增長率高達9%—10%,但從96年以來經濟長期普遍放慢,不同程度出現結構性失衡,表現為:

1.投資過熱,引起進口過度增長和國內工資上漲過快,出口商品競爭力削弱,形成龐大的經常項目逆差和財政赤字。泰國工資長幅大大高於鄰近國家,出口增長率由95年的22.5%猛降到3%,結果導致96年經常帳戶逆差增至162億美元,外債增至857億美元。加之受國際電子產品需求下降影響,東亞國家96年出口均出現下滑,勞動成本年均增長率達7%左右。

2.房地產過熱導致金融風險增大。近年來,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存在房地產供大於求的嚴重問題,大量住宅、辦公樓被閑置。地產商資金周轉不靈,銀行壞賬、呆帳激增。僅96年投向泰國房地產的外國直接投資達188.1億泰銖,占外國在泰國直接投資的1/3。96年泰國銀行呆帳達155億美元,97年預計增至200億美元。房地產的泡沫被吹破了,外資對泰國金融的信心產生了懷疑,人們擔心墨西哥式的危機將在亞洲重演,所以大量拋售泰銖,出現危機端倪。

二、東南亞各國匯率機制缺乏彈性,難以適應經濟開放和國際化需要。泰國等國十幾年來一直實行與美元持鉤的一攬子貨幣聯系匯率制。美元在泰銖匯率制定中的權重為80%,泰銖基本盯住美元浮動。這種匯率嚴重束縛了匯率作為經濟杠桿對進出口量和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95年美、日兩國為減少貿易磨擦達成協議,形成美元堅挺,日元疲軟之勢。所以實行固定匯率制的泰銖也不斷開值,嚴重削弱了出口競爭力,出口不景氣使經常項目逆差進一步增加,加劇了原有經濟失衡。

總而言之,與正處於全面上升時期的美元掛鉤,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引爆制,它一方面使上述的宏觀經濟失衡變得無法忍受,另一方面也使匯率過高變得難以忍受。從這個角度看,此次危機與92年歐洲貨幣危機有相似之處:匯率的大幅調整是結束經濟失衡的最後一招。

三、國際游資的沖擊導致金融市場動盪。據國際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流動的短期存款和其它短期證券至少有7.2萬億美元。各大市場交易電腦化普及可瞬間完成交易,當某一地區資本收益率可觀時,便蜂擁而至,引發通貨膨脹,而當這一地區出現問題時,或另有別的經濟熱點地區時,便又風卷殘雲般消失得不影無蹤,造成該地區經濟衰退。所以極可能直接引起一國或一地區乃至全球金融大動盪,危害經濟穩定。

巨額游資投機者最著名的是喬治·索羅斯(GEDRGE SOROS)。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在7月底東盟部長會議上指責他是摧毀國家經濟的罪魁禍首。當然這一論斷有失偏頗,但也不能排除使泰銖貶值20%或更多百分點的可能性。根據「大起大落理論」,他所管理的量子基金在以往的歐洲貨幣危機和墨西哥金融風險中扮演了興風作浪的主角。面對泰國經濟的惡化,造勢者早已窺探已久,5月份集資60億美元,大肆進出,獲取差價,牟得暴利。6至7月,「量子基金」雷利從14%急增至27.1%。相對而言,以具有較強投機性的游資結構,猶如給東南亞經濟埋下一顆定時炸彈。實質上,國際游資的追利性一方面給被沖擊國造成混亂,另一方面從反面對出現嚴重經濟結構的國家提出警告,起糾正錯誤經濟政策的作用。

四.金融有效監管乏力,從東南亞國家金融的脆弱性,我們可以看到:

1.第三世界國家,由於其金融體系本來比較脆弱,加之金融監管經驗不足,如果對國際金融活動的風險 認識不夠,缺乏周密的防範措施,更容易出現系統性風險。

2.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和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金融風險已呈國際化趨勢。隨金融創新、金融自由化的進展,在一些新的金融領域里,與巨額收益並存著巨大風險。

3.巴寒爾委員會新近調查表明,80%的國家對其所監管的國際銀行集團全球業務均遇各式麻煩與困難。濫用金融衍生工具,加劇金融市場動盪,衍生工具在傳統的股票、債券等基礎上衍生出包括外匯、證券等期貨、期權交易。目前這些衍生工具達1200種,競爭白熱化,交易額逐年上升,一方面滿足經濟發展及客戶投資保值需要,另一方面也對過度投機、金融動盪創造了交易手段與條件。

10. 東南亞歷史問題

你要看哪個時期。

從秦設置安南郡以來,中國僅僅統治過越南北部地區以及部回分緬甸地區。在東南亞答沒有中國的正式領土,除了上兩處地方,連藩國都沒有設立。

印度在暹羅(即泰國以西有領土,幾乎沒有到達中南半島,不過印度的文化、文字對高棉、寮國、泰、緬甸影響很大。

在英國殖民於印度之前,中南半島已經有幾個比較強勢的政權,處於競爭狀態——高棉、暹羅和緬甸。

馬來人總體實力不強,馬來西亞是60年代由馬來亞、婆娑和沙撈月三個部分構成,後兩者就是和印尼共一島嶼的東馬來西亞。

菲律賓15世紀開始被西班牙殖民,印尼17世紀就開始被荷蘭殖民。

被中國、印度佔領的領土估計也不超過東盟個10國總面積的10%。

閱讀全文

與東南亞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