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集寧的概況
烏蘭察布市(原烏蘭察布盟)首府,距內蒙古-山西交界50公里。面積300平方公里,典型的北方迷你型城市。右圖為集寧區中心廣場
政區位置 集寧區是烏蘭察布市市府所在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陰山山脈灰騰梁南麓,距呼和浩特市120公里,距北京市336公里。區位交通優勢十分突出。
政區沿革 集寧夏商為冀洲,周為並州。秦並天下三十六郡屬雁門、雲中兩郡地;漢屬雁門、雲中、定襄郡。後漢為幽州、代國郡。北魏為代郡;隋屬定襄郡;唐為冀州、並州;唐置河東關內道、雲州、雲中郡、單州都護府;遼屬西京道大同、天成、長青北境。宋屬雲中府。金屬西京路大同府;元屬中書省集寧路;明初屬興和路,後廢,清初屬蒙古察哈爾正紅旗游牧地;後為山西大同府豐鎮寧遠兩廳轄地,民國初期豐鎮、興和、涼城所轄地各一部。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開始設立「平地泉設治局」,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改為集寧縣,屬察哈爾省;1929年1月歸綏遠省。1948年9月27日集寧解放,成立集寧市;1949年9月緩遠和平解放,撤銷集寧市建制改為集寧縣,市區定為集寧縣城關鎮。1951年8月城關鎮又改為平地泉鎮,屬集寧專署。1956年4月撤銷平地泉鎮,設立集寧市。1992年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2004年4月撤集寧市,設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政區劃分 全區轄8個街道辦事處,一個鎮,一個鄉。
政區人口面積 全區總面積418.8平方公里,總人口3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2萬人,
政區自然特徵 全境北高南低,西北多系山地,東南多系平原。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4.4℃,年日照為3130小時,年均降水量384毫米,無霜期130天,平均海拔高度1417米,屬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陸性氣侯。
政區資源特點 集寧及周邊地區地上、地下資源豐富,形成「東土、南石、西陶、北鐵、遍地牛羊」的格局。農畜產品種類多,特別是莜麥、蕎麥、牛羊肉、皮毛、紅蘿卜、土豆等產量高、數量大。陰山山脈葯材資源十分豐富。現產中蒙葯材800多種,主要品種有麻黃、蒲公英、茵陳、黃苓、甘草、防風、柴胡、赤芍、毛知母等。地下礦產資源有900多處,80多個品種。
政情概況 2005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48.5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55億元,同比增長10.7%;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25.16億元,同比增長48.5%,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6.4億元,同比增長26.7%;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5.6億元,同比增長12%。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2:45:51.8。財政收入4.006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8075元,同比增長12.9%;農民人均純收入3755元,同比增長25.1%。
工業 全區集中力量培育了以農畜產品加工業、金屬製品業、生物制葯業和電子產品、電力建材業等五大主導產業。現已形成集寧電器廠、華北雙匯、福瑞制葯、納爾松釀業、奈倫澱粉、京都念奄堂葯業、利泰金屬等龍頭企業,另外,兆興實業、虎山乳業、綱絲繩等重點骨幹企業不斷壯大,增強了集寧工業經濟發展後勁。其中「衛星」牌電焊條等多個產品暢銷全國,遠銷國外。四大工業園區的建設,為工業的發展搭建了平台。
農業 全區農業人口5.4萬人,耕地面積88792畝,其中,水澆地面積20810畝,農作物以「兩麥一薯」為主。「菜籃子」工程建設速度較快,現有蔬菜大棚2000多棟,蔬菜種植面積1萬多畝,糧食總產量達16349噸,建立了11個寒羊養殖村,5個奶牛養殖村,奶牛發展到7676頭,小尾寒羊養殖量達到22348隻, 建有「蒙牛」、「伊利」大型奶站11個。
城市建設 通過經營城市,2005年集寧多方籌資18億多元用於城市建設。新區一期5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已經開工;舊區改造步伐進一步加快,城鎮人均住房23.8平方米;虎山、白泉山生態公園建設初具規模,形成了舊區、新區和生態園區協調發展的格局,城市面貌得到極大改善,進一步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檔次。
財稅金融 全區財政收入4.0068億元。金融機構齊備,可辦理國內外一切資金往來業務。
商貿投資 全區擁有各類商業網點4600多個,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5.15億元。建成農機、正大傢俱、煤炭市場等25個專業市場和9個大型集貿市場,從業人員30000多人。招商引資到位額34.4億元,其中外資12.5萬美元,出口創匯1417萬美元。
交通通訊 距呼和浩特市飛機場120公里,京包、集二、集通、豐准四條鐵路線,110、208兩條國道及七條公路干線在此交匯,(北)京——集(寧)——呼(和浩特)高速公路已經開通,交通和區位優勢更加突現。通訊發達,擁有裝機容量63570萬門的國際國內程式控制電話,鄉村全部實現電話程式控制化,移動用戶達到50630戶,普及率達到每百人75部。
文教科技 現擁有文化館、圖書館、群藝館、少兒活動中心等文化機構。有線電視台1座,廣播電台2座,家庭電視普及率100%以上。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作協、美協會員65名,三級以上演員12名。現有各類學校62所,大專院校4所,科研機構8家,在校學生58560人。全部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教育普及率達100%,脫盲率100%。全區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100多名,其中高級職稱的400多名。
體育衛生 有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等體育協會。有業余體校1所;有各類衛生機構12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210人,有烏蘭察布中心醫院、集寧醫院、鐵路醫院、衛校附屬醫院等19家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現代化醫療中心。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119人,每萬人擁有床位56張。
社會保險保障 保險業務有財產、人壽保險等27個險種,承保金額20多億元,綜合賠付率50%左右。有社會福利院1所,敬老院3所,收養80多人。
環境綠化 建有兩座容量為90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氧化塘,排污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標准。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成效顯著,城區新增綠化面積402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由過去的7.3上升到15.04%。
㈡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相沿成風、相習成俗」。民俗是文化系統中最具傳承性、穩定性的一個層面,也是最為豐富多彩的部分。客家地區自古族群多元,先後有十幾個族群在這里生息繁衍,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客家民俗。千百年來,客家人在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凝聚力量,創建了博白經濟的繁榮,維護了博白社會的穩定,促進了博白文化的興盛。
歷史發展到當今,民俗能延續文化,維護精神家園,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當代博白,經濟蓬勃發展,社會變革加劇,外來文化強烈沖擊,規則錯綜復雜,人們在現代生活世界裡往往缺少安全感和穩定感,無所適從。而傳統民俗可以帶來親切感和熟悉感,解除愁悶,增強自信,守望著精神家園。好比客家山歌所唱:「出門三步唱山歌,常唱山歌百歲多,男女老少齊歡唱,唱到大家樂呵呵。」在山歌民眾眼裡,山歌就是唱開心,大家或歌唱錦綉山川,或贊美甜蜜愛情,或歌唱辛勤勞動,或嚮往美好生活。人們聽唱客家山歌,在形象生動的歌謠中超脫繁瑣的日常生活的羈絆,開開心心。這是民俗的強大力量,用鄉民原始的生命力緊緊擁抱生活本身,滿足民眾精神生活,由此帶來安定和愉快。
民俗帶來文化認同,幫助人們建立一種穩固的社會聯系,以適應千變萬化的現代生活。有句客家格言叫做「寧丟祖宗田,毋忘祖宗言」,山歌本來就是唱出來的話,本來就有「以歌會友」交際功能,對於客家聚居地的山歌民眾來說,在山歌場,大家不僅是歌友,有共同愛好,大家還是同齡人,有共同語言;對於客家雜居地的山歌老人來說,在山歌場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客家人的母語情結,大家都講客家話,有共同的文化追憶,親切且熱情地相互交流各種信息和近況,增進感情和理解。並且,改革開放後,客家地區政府部門將之作為「外交名片」擴展到了「公」交,通過客家山歌這么一個傳統的「阿姆話」藝術,海內外客家人的心連在一起。從深層次講,這是客家人認同意識從政治、經濟層面向文化層面的轉向。民俗強大且豐富的和諧因素,利於社會交往,這是民俗維系民心、維護穩定的根本。
民俗還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源泉。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地方性、多樣性日益受到重視,作為人類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博白較早地認識到文化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也早認識到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需從深厚的民俗文化中尋找不竭的文化資源。客家民俗有著廣闊的開發利用價值和發展空間,其本身也能為博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而正是有了這樣的文化自覺,客家人打造出不少具有現代客家風格和博白氣派的文化精品,比如博白客家文化節、博白採茶劇和博白雜技團等等,促進了博白的文化產業迅猛發展。事實證明:越有地方特色的東西,越有開發價值,越受大眾歡迎,越有益於建立和諧的文化產業。
可見,民俗因其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而被當代博白人需要。盡管傳承人、參與者、傳承方式和功能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並且後繼者亟待培養,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熱潮,客家山歌夕陽正紅。客家山歌復興個案表明,鄉土文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得以在城鎮中精彩演繹,現代社會為傳統民俗開辟了更廣闊的舞台。民俗能夠滿足當代人需要,因此能夠被「無意識地傳承」,同時又被「有意識地發明」,這是當代民俗文化自我調適的結果。
民俗有如一條流動的河流,不舍晝夜,延續著客家文化,展示著文化的多樣性。如今,民俗活動參與者的老齡化是普遍現象,幸喜,民俗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已經成為政府、學者、傳承人、民眾、文化產業商人和大眾媒體共識。有賴於白州人的文化自覺,正如客家山歌唱響和諧樂章,民俗文化正延續著客家文化,構建著博白人的精神家園,並豐富了博白的文化產業,提高了博白文化競爭力,成為建設和諧博白的重要因素。
㈢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簡介
集寧,烏蘭察布市(原烏蘭察布盟)首府,距內蒙古-山西交界50公里。面積400多平方公里,典型的北方迷你型城市。右圖為集寧區中心廣場。集寧區是烏蘭察布市市府所在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陰山山脈灰騰梁南麓,距呼和浩特市120公里,距北京市336公里。
可以看一下網路
http://ke..com/view/214618.htm#sub214618
㈣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怎麼樣
很不錯,草原城市和風情濃郁、四季分明。
集寧區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4.4℃,年日照為3130小時,年均降水量384㎜,無霜期130天,海撥高度1417m,屬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陸性氣候。
集寧區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轄區,也是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的所在地。陰山山脈灰騰梁南麓,年平均氣溫4.4℃,年平均降水量384㎜,海拔高度1417m,建成區面積75㎞²。居住著蒙、回、滿、藏等16個少數民族。
風景名勝:
1、霸王河景觀工程
霸王河綜合治理工程是烏蘭察布城市規劃建設、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河道整治工程是霸王河綜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主河槽整治、護岸、攔河建築物等。霸王河水庫2009年8月開工建設,2014年水庫大壩已具備蓄水條件,大壩護坡、壩路一體建設已完工,大壩下游鋼壩閘及橡膠壩基礎施工已完成。
2、老虎山生態公園
老虎山生態公園位於烏蘭察布市中心,面積7㎞²,海拔1447.5m。2011年,烏蘭察布市對虎山公園進行大力度改造,突出重點景觀,以英雄主義為主題,以紀念在集寧戰役中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
3、集寧戰役紀念館
位於烏蘭察布老虎山生態公園內,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為紀念館題寫館名。通過多種先進的陳展技術和富有感染力的藝術手段,生動再現了集寧戰役的歷史全貌。集寧戰役紀念館是烏蘭察布人民新的精神家園和情感地標,成為該市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㈤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這好像都是個人銷售,沒有專櫃吧
㈥ 集寧區的歷史沿革
夏商為冀洲,周為並州。
秦並天下三十六郡屬雁門、雲中兩郡地。
漢屬雁門、雲中、定版襄郡權。
後漢為幽州、代國郡。
北魏為代郡。
隋屬定襄郡。
唐為冀州、並州。唐置河東關內道、雲州、雲中郡、單州都護府。
遼屬西京道大同、天成、長青北境。
宋屬雲中府。
金屬西京路大同府。
元屬中書省集寧路。
明初屬興和路,後廢。
清初屬蒙古察哈爾正紅旗游牧地;後為山西大同府豐鎮寧遠兩廳轄地。
民國初期豐鎮、興和、涼城所轄地各一部。民國十年(1922)開始設立「平地泉設治局」。民國十三年(1925)改為集寧縣,屬察哈爾省。民國十七年一月(1929)歸綏遠省。民國三十七年(1948)九月二十七日,集寧解放,成立集寧市。1949年9月緩遠和平解放,撤銷集寧市建制改為集寧縣,市區定為集寧縣城關鎮。
1951年8月,城關鎮又改為平地泉鎮,屬集寧專署。
1956年4月,撤銷平地泉鎮,設立集寧市。
1992年,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
2003年12月01日,撤銷縣級集寧市,設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㈦ 集寧在哪裡
集寧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的市轄區,也是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集寧陰山山脈灰騰梁南麓,地處東經113°10′,北緯40°01′,年平均氣溫4.4℃,年平均降水量384㎜,海拔高度1417m,屬典型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轄區面積526.5㎞²,建成區面積75㎞²。
截止2016年,烏蘭察布市集寧區轄10個街道、1個鎮、1個鄉。分別是:新體街道、橋東街道、前進街道、常青街道、虎山街道、橋西街道、新華街道、泉山街道、霸王河街道、卧龍山街道,白海子鎮和馬蓮渠鄉。
(7)內蒙古集寧區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解放戰爭期間,集寧曾是「三人小組」(共產黨代表、國民黨代表、美國代表)活動地點之一,敬愛的周總理曾乘飛機來過這里。
解放戰爭過程中,集寧是戰略要地,老虎山曾進行過多次戰役,無數的革命先烈為消滅國民黨反動派,解放集寧各族人民,光榮地犧牲在老虎山、卧龍崗上。他們的犧牲換來了集寧的解放,一九四八年九月,集寧回到了人民懷抱。
1949年12月,綏遠和平解放,為統一行政區劃,撤銷集寧市建制,將集寧市恢復為集寧縣城關區,集寧市人民政府更名為集寧縣城關區人民政府,隸屬於集寧縣政府。隨著城關區人口增加和工商業的發展,為加強對城市工作的領導。
1951年8月,集寧縣城關區改為平地泉鎮(縣級),中共城關區委和區人民政府改為中共平地泉鎮委和鎮人民政府,隸屬集寧專署(地委)領導。1954年3月,集寧專員公署撤銷,歸平地泉行政區人民政府領導。
1953年5月,集二鐵路開始動工興修,1956年1月正式通車運營。由於集寧發展規模迅速,人口增加,原來建制已不適應城市經濟的發展。同年4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平地泉鎮,設立集寧市,平地泉鎮人民委員會更名為集寧市人民委員會,隸屬於平地泉行政區。
1957年10月1日,撤銷集寧縣,將集寧縣所轄區域分別劃歸集寧市、察右前旗和察右後旗管轄。
1958年4月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平地泉行政區,將其所轄的15個旗縣市劃歸烏蘭察布盟,烏蘭察布盟行政公署由固陽遷至集寧。同年,集寧市將11個鄉整合為6個,即:那森格樂、老平地泉、大土城、慶德孟、白海子、希拉居力格。
1960年12月29日,集寧市將原來的兩個郊區人民公社調整為8個人民公社,即:老平地泉、三號地、白海子、馬蓮渠、三成局、煤窯、大土城和三岔口。其中馬蓮渠人民公社是由老平地泉人民公社劃分出的,駐馬蓮渠村,遂以村名命名馬蓮渠人民公社。
1964年8月25日,按照上級決定,將集寧市的平地泉、三號地、白海子、三成局、煤窯、大土城和三岔口7個農村人民公社劃歸察右前旗管轄,只保留馬蓮渠一個郊區人民公社。至此,集寧市轄區面積變為114.2平方公里。
1967年12月26日,經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批准,集寧市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於烏蘭察布盟革命委員會。1968年4月,全市各系統、單位及大部分企業、事業單位先後成立了革命委員會。
1981年5月,集寧市革命委員會恢復為集寧市人民政府,隸屬於烏蘭察布盟行政公署。撤銷街道人民公社,恢復街道辦事處名稱,新增設新體路、新華街、福利區3個街道辦事處,加上原有的3個,全市轄6個街道辦事處。紅衛人民公社復名馬蓮渠人民公社。
1984年4月18日,撤銷人民公社建制,馬蓮渠人民公社更名為馬蓮渠鄉,下轄7個村民委員會(榆樹灣、小賁紅、賈家村、翟家溝、李長慶、霸王河、馬蓮渠),28個自然村。
1992年11月25日,國務院批准集寧市為對外開放城市。
2002年,劃出橋東街道辦事處沙河以南的6個社區居委會,增設新區街道辦事處。
2004年4月26日,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將察右前旗白海子鎮和黃家村鄉劃歸集寧區,其中,黃家村鄉轄區內包括第一次撤鄉並鎮前的三成局鄉和黃家村鄉,集寧轄區總面積增加到418.8平方公里。
同年,經上級批准,將工業區、新區、福利區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前進路、泉山、常青街道辦事處。
2006年3月,將馬蓮渠鄉十個「城中村」劃歸市區後,社區居民委員會增加到74個,馬蓮渠村委會「村改居」變為通州和卧龍兩個社區居委會。
6月20日,經自治區政府批准,撤銷黃家村鄉,將黃家村鄉屬於原三成局鄉的九個行政村劃歸馬蓮渠鄉管轄;將黃家村鄉屬於原黃家村鄉的六個行政村劃歸白海子鎮管轄。
10月,經批准,馬蓮渠鄉將16個村委會整合為10個。大十號、大三號、四股泉整合為大十號村委會;三成局、三股泉合並為三成局村委會;合義永、六號渠、郭亮村整合為合義永村委會。
2008年4月17日,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通知(烏政辦發〔2008〕62號),決定實施內蒙古察哈爾工業園區行政區劃,將察右前旗黃旗海鎮和八大宏移民新村整體劃歸察哈爾工業園區管理.
同時將白海子鎮的喬家村、南界、章蓋營3個行政村劃歸黃旗海鎮管理;將察右前旗平地泉鎮老羊圈行政村的二崬村一隊、六隊、鄧士村民小組劃歸集寧區。
2010年,為建設集寧現代物流園區,將察右前旗平地泉鎮的賈家地、來家地等6個自然村劃入集寧區馬蓮渠鄉,增設賈家地村委會,馬蓮渠鄉共轄12個村委會。
2012年4月,經市委、政府批准,察哈爾經濟技術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集寧區管理,同時將原察哈爾經濟技術開發區黃旗海鎮霸王河以東的11個村委會共140平方公里劃歸白海子鎮。
2013年,設立霸王河和卧龍山街道辦事處,將白海子鎮的喬家村、沙泉社區居委會和馬蓮渠鄉小賁紅社區居委會劃入霸王河街道辦事處;將馬蓮渠鄉六合、杜爾伯特社區居委會劃入卧龍山街道辦事處。
至此,集寧區轄一鄉一鎮、10個街道辦事處,共74個社區、25個村委會,總面積526.5平方公里。
㈧ 請教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的歷史沿革
o(∩_∩)o...哈哈。 樓主,又是你奧~~~ 怎麼都是在問歷史沿革的問題呢??? 四子王旗現轄地域自古以來就是北方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歷史久遠,史實紛繁。據考古資料記載,早在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期,就有古人類在這塊水草豐美的草原上生息繁衍。旗境內紅格爾蘇木發現的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存和江岸二隊等地發現的單純石器地層、出土的原始船形石核,屬於中石器或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遺存。 唐虞時代為山戎、葷粥之地。夏商時期為淳維、鬼方、獫狁之地。春秋戰國時期屑林胡、樓煩。秦漢時為雁門定襄郡之徼外地、匈奴中部單於庭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為鮮卑跖跋氏據地。旗南部為北魏撫冥鎮轄區,北部是繼匈奴後興起的柔然族牧地。隋唐為東突厥據地。唐朝時隸屬振武軍兼單於大都護府。遼代屬豐州東北境,隸西京道。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設天山縣轄今旗境。金代屬西京路,為守衛金塹壕汪古部牧地。 元朝時期,今旗轄區隸屬掙州路,元朝後期歸屬於察汗部林丹汗右翼屬地。明朝時期,凈州廢棄。明廷勢力未達本旗轄區,沒有行政建置。陰山北麓部分地區由土默特部首領阿拉坦汗統轄。 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十五世孫腦音泰敖特根率部游牧於呼倫貝爾草原,生有四子,長子僧格、次子索諾木、三子鄂木布、四子伊爾扎術。天聰四年(1630年),四子相繼歸附後金,後因參加對明徵戰由呼倫貝爾遷來旗境。天聰八年(1634年),金廷為己歸順的蒙古各部劃定牧界,四於部落與鑲紅旗蒙 古以杜木達都騰格里克沃都爾台為界。崇德元年(1636年),因對明戰功賜鄂木布尊號達爾汗卓哩克圖,俾統四子部。順治六年(1649年),晉封鄂木布為多羅郡王,世襲罔替。從此,鄂木布後世子孫世襲四子部落旗王位。據(蒙古游牧記》記載, 四子部疆界四至:東至什吉罔圖山、南至伊克拜山、西至巴顏鄂博、北至 沙巴格圖、東北至額爾柯圖鄂博、西北至查爾山、東南至托克托瓦佗羅梅、西南至察汗和碩。扎薩克駐地——烏蘭額爾濟坡。旗下設4個道勞、20個蘇木。佐領20人。 民國時期,沿用舊制。民國三年(1914年),綏遠與山西分治後,四子部落旗隸綏遠特別行政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綏遠特別行政區改為綏遠省,旗地屬綏遠省烏蘭察布盟管轄。 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解放,四子王旗仍屬綏遠省烏蘭察布盟轄之,1950年4月1日四子王旗人民政府成立,隸屑烏蘭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領導。旗政府駐查干補力格,1952年遷至烏蘭花鎮。1954年3月5日,綏遠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合並,綏遠省建制撤銷,四子王旗歸屬烏蘭察布盟人民政府領導。1958年4月2日,烏蘭察布盟人民政府改為烏蘭察布盟行政公署,本旗隸屬烏蘭察布盟行署領導。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