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高射炮兵發展歷史

中國高射炮兵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5 02:27:04

① 炮兵的定義和組成部分是怎樣的以及中國炮軍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炮兵是以火炮來、火箭炮、戰術源導彈為基本裝備的陸軍兵種。

炮兵一般包括地面炮兵、高射炮兵和戰術導彈部隊,具有強大的火力,較遠的射程,良好的射擊精度和較高的機動能力,能迅速、突然、連續地對地面、水面和空中目標實施猛烈的火力突擊,是合成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陸軍的主要火力突擊力量,有「炮兵是戰爭之神」的美稱。

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已把高射炮兵從炮兵序列中分出,與地空導彈部隊合編,成立了陸軍防

空兵。

② 中國自行火炮發展史

雖然我國擁有了新型自行加榴炮和卡車載加榴炮,但是由於其高昂的成本不能完全替代我國數量龐大的壓制火炮,還需要一種性能不錯的牽引加榴炮來替代我國目前大量裝備的59-1式加農炮、66式152毫米加榴炮、60式122毫米加農炮。我國於上世紀80年代末研製成功了45倍口徑身管155毫米牽引加榴炮--W一88型,但是由於其固有缺點,該炮並沒有進入炮兵裝備序列。那麼未來可供我國使用的牽引加榴炮就只有39倍徑和52/54倍徑155毫米牽引炮兩個選擇。52/54倍155毫米牽引加榴炮的重量普遍達到14噸以上,對於我國這樣需要在幅員遼闊的國土上機動的炮兵部隊來說,其重量過於龐大;而同樣採用52倍身管的「凱撒」155毫米卡車炮自重不過18噸多一點,卻擁有了幾倍於前者的機動性。39倍155毫米榴彈炮的戰斗全重最輕只有6~7噸,與我國大量裝備的59-1式130毫米加農炮重量相當。輕量型155毫米火炮更是達到了4噸,不僅可以牽引還可以用直升機吊運。

綜上所述,39倍身管、18.8升葯室的榴彈炮比較適合我們,滿足我們未來對於牽引榴彈炮的需要。M198型155毫米榴彈炮通過炮架採用大量輕合金來實現火炮減重,但由於使用了較大制退效率的制退器使得炮口沖擊波嚴重,炮兵工作環境惡劣。為了改善炮兵工作環境,我國39倍榴彈炮在炮架採用輕合金的同時,必須注意炮口沖擊波的影響。採用二維後坐技術來承受更大的後坐力,以便使火炮得以試用制退效率較小的制退器。在完成這些工作之後,我國39倍牽引榴彈炮的重量應該可以達到6噸以內。
假如我國未來要發展輕量型155毫米榴彈炮,無非就是在上述兩種火炮設計思路選擇其一。我國曾經研製了全液壓炮架的122毫米試驗榴彈炮,最終由於液壓管路的易損性而將其放棄,因此在超輕量155毫米榴彈炮上採用液壓炮架的可能性不大。雖然採用鈦合金方案的成本較高,但是可靠性和炮重上都較液壓炮架有較大優勢,筆者更傾向採用鈦合金炮架。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我國來說,6噸左右的39倍155毫米牽引榴彈炮和更輕量型155毫米榴彈炮兩者不能互相替代。從目前M777的情況來看,在實現了輕量化後,其射擊精度和射擊穩定性不如M198型牽引榴彈炮.

③ 大炮地發展史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武器——礮。至遲10世紀火葯用於軍事後,礮便用來拋射火葯包、火葯彈。在12世紀30年代,宋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火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這種身管射擊火器的出現,對近代火炮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

滑膛火炮的產生和發展 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製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銃。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元代至順三年(1332)製造的青銅鑄炮,重6.94千克,長35.3厘米,炮口直徑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順三年二月吉日 綏邊討寇軍 第叄佰號馬山」等銘文。炮的尾部有兩個方孔,可裝耳軸。中國明朝政府設有「兵仗」、「軍器」二局,分造火器,僅在正德到嘉靖年間(1506~1566)製造的火炮就達數十種。「虎蹲炮」用鐵爪限制後坐,射擊時後坐不過五寸(約15.55厘米),能裝小鉛彈百個以上。「攻戎炮」裝在車上發射,便於騾馬挽曳,用鐵錨限制後坐。「無敵大將軍炮」重千斤(約596.82千克),裝在車上,能裝鐵子500個,擊寬二十餘丈(約62.2米)。「毒火飛炮」、 「飛摧炸炮」能發射爆炸彈。這種炮彈為鐵鑄空心體,內裝火葯及其他葯劑,並裝有將葯線安放在竹管內的引信。發射時將彈丸裝入炮管,先點燃引信,後點燃炮管內發射葯,彈丸到達目標後爆炸。

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14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製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16世紀前期,義大利數學家N.F.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射角發射時射程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16世紀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種大口徑短管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和通過起伏地。16世紀末,出現了將子彈或金屬碎片裝在鐵筒內製成的霰彈,用於殺傷人馬。1600年前後,一些國家開始用葯包式發射葯,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17世紀,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英國物理學家I.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位期間(1611~1632),採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准化的辦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葯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葯,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17世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使用了榴彈炮。

18世紀中葉,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國炮兵總監 J.-B.V.de格里博弗爾曾致力於提高火炮的機動性和推動火炮的標准化。英、法等國經多次試驗,統一了火炮口徑,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屬重量比例更為恰當;還出現了用來測定炮彈初速的彈道擺。19世紀初,英國採用了榴霰彈,並用空炸引信保證榴霰彈適時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http://ke..com/view/115447.html?wtp=tt

④ 中國火炮發展史~

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武器——礮。至遲10世紀火葯用於軍事後,礮便用來拋射火葯包、火葯彈。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製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

到了十五世紀中期,火炮與火葯的技術已經達到高峰,躍升為重要的武器。最明顯的例子,是在1453年時,君士坦丁堡的城牆,被攻城巨炮所發射的大石炮彈所轟毀。雖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為小城門被轟開所致,但其實可歸因於炮轟讓突擊成為可能的因素。

中古時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時炮轟城牆以及在戰場上向大批的敵軍開火之用。它們可以精準地轟毀在城堡裡面建築物的垂直外牆,因此人們便發展出傾斜低矮的外牆取替高聳垂直的外牆。

現代的火炮是陸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擊力量。具有強大的火力、較遠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較高的機動能力,能集中、突然、連續地對地面和水面目標實施火力突擊。

主要用於支援、掩護步兵和裝甲兵的戰斗行動,並與其他兵種、軍種協同作戰,也可獨立進行火力戰斗。炮兵在歷史上有「戰爭之神」的稱號。

(4)中國高射炮兵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火炮是戰爭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裝備單元,在戰場上有「戰爭之神」的美譽。在常規戰爭中如果沒有高性能、威力大的火炮給予強大的火力支援,那麼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未開戰之前已經輸了。

所以世界各個軍事強國在進行裝備競賽中都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火炮的發展中。我國也不例外,從無到有,從落後到強大,現在我國的火炮已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

在現代立體化戰爭中,火力仍然是戰鬥力的核心。火炮——戰場上的活力骨幹,以其火力強、靈活可靠、經濟性和通用性好等優點,已成為戰斗行動的主要內容和左右戰場形勢的重要因素。

火炮既可摧毀地面各種目標,也可以擊毀空中的飛機和海上的艦艇。因此,作為提供進攻和防禦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規兵器中佔有鞏固的地位。

火炮的發展受到社會經濟能力和科學技水平的制約,同時也受到軍事戰略和戰術思想的支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技術的飛快進步,特別是微電子、計算機、光電子和新材料等技術的發展,是火炮在設計、製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變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換代的步伐。

現代火炮早已不是單純的機械裝置,而是與先進的偵察、指揮、通信、運載手段以及高性能彈葯結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武器系統。因此,從不斷發展的戰略、威力、反應速度和機動能力在內的綜合性能,是火炮系統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高新科學技術在兵器領域的應用,引起火炮技術的總大變革。液體發射葯火炮、機器人火炮、電磁炮、電熱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新理論火炮的出現,將揭開火炮發展世上的新篇章。

⑤ 炮兵的歷史

在中國,春秋時期就有操縱重型拋石機(炮)的士卒。宋朝,軍隊除用炮拋射石彈外,還拋射用火葯製造的火球、鐵火炮等,並把操作人員稱為炮手。元朝,軍隊中出現炮手軍、炮手萬戶府,最遲至1332年,已裝備金屬管形發射鐵彈丸的口徑為20毫米以上的火銃,從而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火炮。1409年(明永樂七年至八年)初,京軍中建立的以火炮、火槍為主要裝備的神機營,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隊。明成祖遠征漠北之戰,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發揮過重要作用,已成為軍隊的一個兵種。戚繼光薊鎮(今河北遷西縣西北)練兵時,編有車營和騎營,車營編官兵3100餘名、佛朗機炮256門;騎營編官兵約2700名、虎蹲炮60門。清朝, 八旗兵、 綠營兵、湘軍、淮軍都編有炮兵。清末,新軍每鎮編有1個炮標,每標轄3個營,每營轄3個隊,每隊編火炮6門。1911年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軍隊的步兵師編有炮兵團。20世紀30年代中期,國民黨軍隊編有炮兵旅。
在世界上,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製造技術西傳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14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先後製造和使用火炮,僱用炮匠進行操作,用於攻守城堡。15世紀,炮兵不僅用於攻守城堡,而且用於野戰
,從而出現野戰炮兵。16世紀,歐洲一些國家的炮兵,協同步兵、騎兵作戰,已成為一個兵種。17世紀,法國建立炮兵團,並創辦炮兵學校;瑞典也建有炮兵團,並給每個步兵團配屬兩門火炮,出現了團隊炮兵。18世紀,歐洲炮兵區分為野戰炮兵、攻城炮兵、要塞炮兵、海岸炮兵和騎兵炮兵。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法國軍隊在歐洲戰場上集中使用炮兵,把它當作殺傷敵人的主要兵種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高射炮兵、迫擊炮兵,一些國家炮兵數量達到陸軍總編成的30%。戰後,出現反坦克炮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坦克炮兵和高射炮兵得到迅速發展,同時出現自行炮兵和火箭炮兵。1944年,德國還使用導彈襲擊英國倫敦。蘇聯在衛國戰爭期間還建有炮兵旅、炮兵師、炮兵軍,戰爭後期,預備炮兵的比例大為增加,約為陸軍炮兵的一半。20世紀50年代以後,許多國家改進炮兵組織體制,研製新式炮兵武器,以火箭、導彈和其它新型火炮陸續裝備炮兵,使用射擊指揮自動化系統,運用新的技術偵察手段,研製包括核炮彈、中子彈、末端制導炮彈、子母彈、火箭增程彈、彈底噴氣彈、化學炮彈、電視偵察彈在內的許多新彈種,從而出現了反應更快、射程更遠、精度更高、威力更大、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新型的炮兵部隊。

⑥ 中國軍隊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前身:

1、創建了中共部隊: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葉挺、朱德、賀龍等 在江西南昌領導發動了「八一南昌起義」,打響 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創建了中共部隊。

2、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國民革命軍 起義部隊在湖南和江 西發動了秋收起義。

3、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 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 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 工農紅軍第四軍。

4、接受改編:1937年8月22日,國 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紅軍改編為國 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

5、1945年8月15日,八路軍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等提出部隊番號改稱「人民解放軍」,山東軍區機關稱山東解放軍總部。

6、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編成了五大野戰軍。經過數年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後又進駐西藏,統一了中國大陸。

解放軍成立後:

1、1949年11月11日,成立了空軍領帶機關1950年4 月14日,成立了海軍領導機關。

2、1950年5月1日, 成立了軍委通訊部。

3、 1950年8月,成立了炮兵司令部。

4、 1950年9月,成立了裝甲兵司令部。

5、 1950年11月8日,成立了公安部對領導機關。

6、 1950年12月,成立了防空司令部和工程兵司令部。

7、1953年9月9日,成立了鐵道兵領導機關。

8、1956年1月,成立了防化學兵部。至此,人民解放軍陸軍的兵種已基本上得到了完善。

(6)中國高射炮兵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軍隊現有的兵種:

我國主要有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武警部隊六個軍種。

1、陸軍又分:

摩托化步兵、機械化步兵)、裝甲兵(坦克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化學兵(防化兵)、導彈兵(火箭兵)、陸軍防空兵、陸軍航空兵,空降兵等。

還有最常見的就是中國的偵查兵和炮兵,他們都是中國陸軍的核心力量,而偵察兵也就相當於是中國陸軍的眼睛,他們主要就是為了打探敵人消息等等。

2、海軍:

現代海軍的主要兵種有,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岸防兵、海軍陸戰隊等。

3、空軍:

現代空軍的兵種主要有: 航空兵(包括殲擊航空兵、轟炸航空兵、殲擊轟炸航空兵、偵察航空兵、運輸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導彈兵、雷達兵、中滑翔翼特戰部隊等。

有些國家將高射炮兵、地空導彈兵列為防空軍的兵種。空降兵,有的國家作為陸軍的一個兵種,有的國家作為空軍的一個兵種,有的國家則作為獨立的兵種。

4、火箭軍:

中國火箭軍作為原來「第二炮兵」的繼承者,不但擁有原來的戰略導彈部隊,而且還有這眾多先進的戰術常規導彈部隊。後者明顯不擔負國家戰略核威懾的功能,反而是我軍高技術局部戰爭的高精度「殺手鐧」武器,甚至擔負著首波打擊的突擊作用。

5、戰略支援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是我軍新質作戰能力的重要增長點,主要是將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都很強的各類保障力量進行功能整合後組建而成的。

6、武警部隊:

武警部隊由黨中央、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實行統一領導管理與分級指揮相結合的體制。主要由內衛總隊、機動總隊、海警總隊、院校和科研機構等組成,主要擔負執勤、處突、反恐怖、海上維權執法、搶險救援以及防衛作戰等任務。

⑦ 火炮的發展歷史

火炮的鼻祖
「兩軍相遇,弓弩爭先」,弩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使戰場上的攻守與拼殺陡增
幾分慘烈。古代與弓弩共領風騷的,還有一種被稱為炮的「遠程」射擊武器。這種
炮就是拋石機,從作戰形式上看,它完全可以被認作是火炮的鼻祖,曾被稱作「軍
中第一攻擊利器」。
相傳拋石機發明於我國周代,當時叫做「拋車」。春秋時期,拋石機已經被應
用於戰事。據《范蠢兵法》記載,當時用拋石機可將重達6 千克的石頭拋至100 多
米的距離——這比徒手拋扔石塊遠多了。
拋石機的原理非常簡單,它實際上是一種依靠物體張力(如竹、木板彎曲時產
生的力)拋射彈丸的大型投射器。典型的靠扭力發射的拋石機由三部分構成。地上
的堅固沉重的長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彈射桿,頂上裝有橫梁的兩根結實的柱子。
彈射桿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絞得很緊的水平繩索里,繩索綁在長方形框架的兩端,正
好位於支撐架下面的位置。平時繩索使彈射桿緊緊頂牢支撐架上的橫梁。彈射桿的
頂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狀,有時在彈射桿的頂端裝一皮彈袋。彈射時,先用絞盤將
彈射桿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彈袋裡放進岩石或其它種類的彈體。
當用扳機裝置松開絞盤繩索時,彈射桿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復到垂直位置,並與橫梁
撞擊,用慣性將彈體以弧形軌道彈向目標。
拋石機在古代是一種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拋擲大塊石頭,砸壞敵方城
牆和兵器;而越過城牆進入城內的石彈,可殺傷守城的敵兵,具有相當的威力。這
種拋石機除了拋擲石塊外,還可以拋擲圓木、金屬等其它重物,或用繩、棉線等蘸
上油料裹在石頭上,點燃後發向敵營,燒殺敵人。在火器出現後,拋石機並沒有立
即從戰爭舞台上消失,人們還利用它「力氣」大的特長,用來拋射燃燒彈、毒葯彈
和爆炸彈。
衡量拋石機的作戰性能主要有兩點:一是拋物重量;二是拋射距離。拋石機的
射程一般在50至300 步之間,石彈重量由數斤至上百斤不等。拽炮人數可根據目標
遠近增減,普通拋石機需用40人,大型拋石機需用200 人至300 人拉拽,一次可將
重達200 至300 斤的石彈射到300 步之外,使對方「諜碎樓坍」,威力極大。
拋石機在當時所起的作用,實際上與後來的火炮相近。

原始炮車
拋石機發明伊始,即成為軍隊中的重要攻、守城兵器,在頻繁的戰爭中發揮著
重要的作用。但早期的拋石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它必須在敵人陣地前埋設,操作
人員在敵人的弓箭射程內施工,容易導致傷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種帶輪子的
拋石機應運而生。公元200 年,曹操討伐袁紹時,在拋石機的下面裝了四個輪子,
叫霹靂車,亦叫做發石車。這種發石車可以在作坊里製成,不需臨陣架設。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曹操率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內)迎擊袁紹軍隊
的進攻,史稱官渡之戰。當時,袁紹率十餘萬步卒和騎兵攻佔黎陽後,連中曹操用
兵之計,痛失顏良、文丑兩員大將。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於是變分兵進擊為
結營緊逼,企圖以優勢兵力迫使曹軍決戰。袁軍兵至官渡,依託沙丘修築工事,東
西計有數十里之長,形成了與曹軍對峙之勢。為了削弱曹軍的力量,袁軍在其營中
修築土山,造高櫓,以眾多的弓奇手居高臨下,在櫓的防護下向曹營發射箭矢,使
曹軍在一段時間內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為了穩定防禦態勢,打破袁軍的遠戰優勢,
曹操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造出了裝有輪子的拋石機——霹靂車,並且利用夜色的
掩護和有利的氣象條件,突然在袁軍營壘前展開。頓時,無數石彈飛人袁營,堅固
的高櫓被砸了個稀巴爛,大量弓弩手中彈喪命,小土山成了打擊的大目標,袁軍的
堅固工事損失慘重。霹靂車為官渡之戰中曹軍的勝利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官渡之戰以後的千餘年裡,歷次攻守城之戰幾乎都有發石車的身影。唐朝武
德4 年(公元621 年),李世民在東定中原戰爭中率軍攻打東都宮城時,使用了發
石車,拋射30千克重的石頭可達200 步。公元645 年,在第一次東征作戰中,唐軍
連續12天用發石車、撞車,晝夜猛攻遼東城,給守敵造成了重大傷亡。公元757 年,
史思明攻打太原城,守將李光弼製造了用200 人挽索發射的巨型發石車,向城外大
量拋射石彈,這些石彈鋪天蓋地般向圍城的守軍襲來,每發石彈能傷數十人,打得
敵兵難以招架,最後只得收兵回營。公元1234年,元軍攻打汴梁,架發石車數百隻,
晝夜發射,所發射的石彈幾乎填平了北宋的護城河。公元 1283 年正月,元軍在進
攻南宋的關鍵一仗中,先對樊城發起總攻,先以熟悉水性的士兵潛人水中沉木斷索,
燒毀浮橋,切斷其與襄城的聯系。接著兵分多路,並配以威力大、射程遠的新式發
石車,水陸夾攻樊城。北面戰艦直趨城下;西南面元軍先頭部隊撕破一個缺口,攻
人城內;東北方向元軍主力冒死強攻,終於破城而人。樊城陷落,襄陽如齒失唇。
元軍在加緊圍攻的同時,間以喊話招降,而且以發石車不斷轟擊城樓。2 月,南宋
主將呂文煥見突圍無望,又懾於元軍壓力,終以城降。此戰突破了南宋戰略防禦體
系,為元軍長驅直人南宋腹地打開了通道。
縱觀拋石機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拋石機拋物重量輕,毀傷能力有限,
在戰場上只能擊斃士兵,破壞戰車等。發石車還可用做攻城武器。自從火葯發明以
後,發石車還可用來發射「火葯彈」等燃物,因而成為縱火兵器。隨著火箭、火銃
的出現,發石車便退出了歷史舞台。

連發技術的萌芽
發石車的效率較低,作戰時往往貽誤戰機,而且拋射時投人人力較多,操作不
便。為適應作戰的需要,人們曾設想將它改進成連續拋射的兵器。三國時期,魏國
有一個名叫馬鈞的機械發明家,曾試驗利用車輪不斷轉動的原理,製成了轉輪式拋
石機,稱做「車輪炮」,能將石頭連續拋射出去,加大了發射頻率,提高了發石車
的殺傷破壞威力。
據史料記載,馬鈞是個肯鑽研的人,他曾創制過許多機械工具,如織綾機、翻
車(即後來的龍骨水車)、指南車等。在一次戰斗結束後,他看到繳獲蜀軍的戰利
品中,有許多據說是諸葛亮組織工匠製造的連弩。他認真而仔細地研究了這些連弩
的機械部分,很受啟發,認為這種弩機威力還可以提高好多倍。於是,他苦心鑽研
試驗,終於製成了一種用於攻城的車輪炮。
據有關資料記載,馬鈞在實踐中能針對舊拋石機不能連續拋射的缺點,進行大
膽的革新,採用旋轉車輪這種方法,使裝載著的數十塊大石頭連續飛拋出去,攻擊
敵城,這樣拋出的石頭能拋至數百步遠。由此可見,這種車輪炮構思相當巧妙,結
構也有其獨特之處。在古代能有此設想和實踐,實屬難能可貴。
明代茅元儀所著的《武備志》中對馬鈞的車輪炮作了這樣的說明:「每輪輻條
十八根,長一尺四寸。每條左右傍銃二桿。銃內裝火葯鉛子_一騾馱架二輪。以皮
條護鐵呂以固葯子,連木架重二百餘斤。三軍附之。如臨敵,將架置地,先取一輪
安在柱上,隨其高低轉打。二軍可執七十二人之器也。」
從這里可以看出,這種車輪炮的威力相當大,效能比單個拋石機提高幾十倍,
並採用騾馱,運送轉移方便靈活。它的結構設計也很合理,安裝了轉柱,便於車輪
轉動,一架車輪上可裝36發石彈,一騾馱兩輪,就有力發石彈炮。兩個射手可以連
續操作發射這么多石彈,其聲勢和威力可謂大矣!
車輪炮的出現,可以說是射擊兵器由單發到連發的最早嘗試和探索,這為火炮
向連動式發展提供了早期准備。

⑧ 中國高射炮兵獨立第二營是在什麼時候正式成立的

1952年12月復26日,地空導彈二營在高米店舉制行了成立大會,宣布高射炮兵獨立第二營正式成立。營設司令部、政治處、後勤處、技術處4個部門;1個指揮排、1個警衛排和1個目標指示雷達站;下轄3個連隊,1個制導雷達連,1個發射連,1個技術保障連。

⑨ 火炮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機。公元10世紀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後,這種拋石機便用來拋射火葯包、火葯彈。

宋代在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火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這種身管射擊火器的出現,對近代火炮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

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製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銃。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元代至順三年(1332)製造的青銅鑄炮,重6.94公斤,長35.3厘米,炮口直徑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順三年二月吉日綏追討寇軍第叄佰號馬山」等銘文。炮的尾部有兩個方孔,可裝耳軸。

中國明朝政府設有「兵仗」、「軍器」二局,分造火器,僅在正德到嘉靖年間(1506~1566)製造的火炮就有數十種。「虎蹲砲」用鐵爪限制後坐,射擊時後坐不過五寸,能裝小鉛彈百個以上。

「攻戎砲」裝在車上發射,便於騾馬挽曳,用鐵錨限制後坐。「無敵大將軍砲」重千斤,裝在車上,能裝鐵子500個,擊寬二十餘丈,「毒火飛砲」、「飛摧炸砲」能發射爆炸彈。

00這種炮彈為鐵鑄空心體,內裝火葯及其他葯劑,並裝有將葯線安放在竹管內的引信。發射時將彈丸裝入炮管,先點燃引信,後點燃炮管內發射葯,彈九到達目標後爆炸。

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14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製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16世紀前期,義大利人N·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發射時射程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16世紀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種大口徑短管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和通過起伏地。

16世紀末,出現了將子彈或金屬碎片裝在鐵筒內製成的霰彈,用於殺傷人馬。1600年前後,一些國家開始用葯包式發射葯,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

17世紀,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1611~1632),採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准化的辦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

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葯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葯,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17世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使用了榴彈炮。

18世紀中葉,普魯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國炮兵總監J·B·V·格里博沃爾曾致力於提高火炮的機動性和推動火炮的標准化。英法等國經多次試驗,統一了火炮口徑,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屬重量比例更為恰當:還出現了用來測定炮彈初速的彈道擺。19世紀初,英國採用了榴霰彈,並用空炸引信保證榴霰彈適時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從火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發射實心球彈,部分火炮發射球形爆炸彈、霰彈和溜霰彈。最初的線膛炮是直膛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前裝彈丸方便。

這種火炮發射速度慢,射擊精度低,射程近。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紀初歐洲各國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製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

螺旋膛線使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線膛炮出現的同時,炮閂得到了改善,火炮實現了後裝,發射速度明顯提高。

線膛炮的採用是火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線膛炮身還被廣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則為迫擊炮等繼續使用。

反後坐裝置的創制19世紀末葉前,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憐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

19世紀末期出現了反後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1897年,法國製造了裝有反後坐裝置(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譏)的75毫米野炮,後為各國所仿效。

彈性炮架火炮發時時,因反後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於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19紀末期,相繼採用纏絲炮身、筒緊炮身、強度較高的炮鋼和無煙火葯,提高了火炮性能。採用猛炸葯和復合引信,增大彈丸重量,提高了榴彈的破片殺傷力。

20世紀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為6500米,105毫米榴彈炮射程為6000米,150毫米榴彈炮射程為7000米,150毫米加農炮射程為10000米,火炮還廣泛採用了周視瞄準鏡、測角器和引信裝定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高射炮。飛機上開始裝設航空炮。

隨著坦克的使用,出現坦克炮。機械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提高炮兵的機動性有重要的影響。騾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當時交戰國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徑火炮外,還重視大口徑遠射程火炮的發展。一般採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彈炮和220~240毫米加農炮。

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公里。德國1912年製成的420毫米榴彈炮,炮彈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國還採用過在鐵道上運動和發射的鐵道炮。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葯、增大射角、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榴彈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彈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公里。

改善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性能,提高了發射速度。採用開架式大架,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由於火炮威力增大,採用自緊炮身和活動身管炮身,以解決炮身強度不夠和壽命短的問題。

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時間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徑和直射距離不斷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系統。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出現了無後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⑩ 炮兵戰術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說到炮,「龍的傳人」可以引為自豪——中國是火炮的故鄉。早在公版元前5世紀,我國權就發明了古代炮——拋石機。拋石機是用皮子包著石頭拋射出去,所以古代將石字旁加一個包字則為「A」。《戰國策》中記載,齊將田單曾巧用「火牛陣」大破燕軍。但當齊軍連續收復70餘城之後,卻在攻打狄族的一座山寨時碰了「釘子」,連攻3月,未能攻克。這個狄族山寨的壁壘森嚴之處在於布設了數架拋石機,准備了很多飛箭。每當齊軍兵臨城下,寨內士兵便齊拽拋石機。狂飛的亂石和弓弩手們發射的飛箭,使齊軍驚恐不已,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敗下陣來。這種原始炮在古戰場上一經使用,就大顯身手。隨著火葯的問世並用於軍事後,火炮成為冷兵器時代後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火器。

閱讀全文

與中國高射炮兵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