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黃平泥哨的黃平泥哨
其題材廣泛,有飛鳥走獸、蝶蟲蛙魚、家禽六畜等。色彩一般以黑底點紅綠為主,版兼雜黃、白、藍權等色。近似當地苗族婦女的紫色衣裙和刺綉花塊,最負盛名的泥哨題材為中國民間傳統的十二生肖圖案。泥哨造型注重動物頭部特徵,強調神似形略,形成誇張變形的藝術風格。每個泥哨下部均留有一個吹氣孔和一個回氣孔,能吹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黃平泥哨形式多樣、色彩豐富,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與極高的收藏價值。亦是饋贈親友之佳品。
黃平泥哨是流行在黃平一帶的苗族民間玩具,系黃平縣石牛寨苗族泥塑藝人吳國清在傳統泥俑、陶俑基礎上,創新發展起來的小型彩塑泥捏,至今已七十餘年歷史。
㈡ 玩具的發展與不同時期的特點是什麼啊急!!!!!!!!!!
風箏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風箏是用細竹條作骨架,貼上鮮艷的紙或絲綢,再畫上畫。到了宋代,清明節放風箏就成為一種我們喜愛的活動。
香包
古時候 ,每當端午節,家裡的長輩用棉布、絲綢等材料製成香包,在裡面填上帶香味的葯材,戴在小孩子 的胸前或掛在床頭,可以除病 求福。等過了端午節就把戴過 的香包扔掉,表示棄除疾病 。 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別人扔的香 包,可千萬不能撿啊。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
空竹
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胡同里、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掛虎與大座獅
掛虎、大座獅是民間用來辟邪的掛飾,用泥土和紙漿製成,有黑白、彩色兩種,線條的變化很多,色彩的對比強。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掛虎從戲中的面具變化而來,後來被農民掛於門上,用以迎新驅鬼。
泥叫叫
泥叫叫是一種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顏六色,外表塗上油後,又黑又亮又好看,適宜兒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種,如:鳥哨、魚哨、豬哨等。
貴州黃平泥哨
陶響球
陶響球是一種重要原始樂器,也是最早的聲音玩具。出土的陶響球都是陶質的球形,中間是空的, 裡面裝有彈子或沙粒,搖動時嘩嘩作響。
九連環
起源於古代民間,在清代,婦女兒童都喜歡玩九連環。九連環被國外認為是人類發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奧妙是開解方法的巧妙和復雜。
撥浪鼓
撥浪鼓本來是一種古樂器,後來失去奏樂的作用,成為兒童的玩具。撥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系於兩側的小球擊鼓發聲。各個地區的撥浪鼓形狀不一,有長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還有四鼓疊加的,發聲時高高低低,響亮悅耳。
山西布藝玩具
打腰鼓
陀螺
不倒翁
彈弓
萬花筒
吹糖人
小雞窩(北京)
河北新城泥公雞
旋木娃娃(山東郯城)
刻花葫蘆(甘肅 )
白釉彩繪陶貓(山西運城)
水斗(江蘇無錫)
民間玩具之一:歲時節令玩具
1、民間歲時節令玩具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幾千年來,農業一直是立國之本,所以對農時的節氣節令非常重視,它們貫穿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歲時節令民俗。在各種歲時民俗活動中,都少不了民間玩具的參與。現按時間順序排列一下:
春節:是一年一度中最為熱鬧的節日,各種民間玩具在過年前近一個月時間就開始銷售。春節廟會是民間玩具最為集中的熱賣之地。在北京傳統廟會上,常見的傳統玩具有近百種,如風車、花燈、空竹、陀螺、削木玩具、風箏泥塑、紙花、益智玩具等等 。
二月二:河南人祖廟會賣「泥泥狗」各類泥玩具。
立春:民間有春雞(多為布制和泥哨)、春牛(捏泥玩具)。
清明:放風箏。寒食節(原是在清明前的一、二日。後來,民間將它與掃墓祭祀的清明 節合二為一。):北方有麵塑「寒燕」。
端午節(五月初五):各種香包。
七夕:七月七「乞巧節」,宋代都城賣「摩合羅」等泥玩具。
七月十五:北方黃河流域普遍有送「面羊」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民間使用月餅模和巧果模製作月餅和點心。
北京和南京有泥塑「兔兒爺」和「兔子王」等玩具。
十月至年底:開始准備年貨,包括各種玩具。
民間玩具之二:人生禮儀玩具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都經歷了人生禮儀,甚至當人還未出生時,婦女們就開始了「乞子」活動。從出生到滿月、周歲,再到成人、戀愛和結婚、祝壽、葬禮,玩具藝術都伴隨著這一系列人生禮儀。
1、乞子活動:由希望生子的婦女到當地的娘娘廟等神廟燒香祭拜,並買回象徵子嗣的「大阿哥」或「泥泥狗」一類的泥玩具。
2、生子和滿月:這是人生重要的開始階段,當孩子出生時,親友們都將送來賀禮,祖母和姥姥更是忙碌,這些禮品中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日用品和玩具,如童衣、童鞋,布老虎、童枕等。
3、周歲: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時刻,中國民間從南到北都有「抓周」習俗,讓孩子自己任意抓取身邊擺放的物品,其中不乏小兒玩具。
4、成長禮: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玩的玩具很多,甚至用來鎮宅拴魂的石獅子都成了孩子的玩具。羊拐、布娃娃、布口袋、翻花、連環玩具、陶模等等都是孩子離不開的玩物。有的地方在孩子長到12歲時,舉行成丁禮,以示孩子已經長大成人。
5、結婚:新婚夫婦在結婚當天會受贈大量禮品,心急的親友會送來小孩用的物品和玩具,以表達對新人「早生貴子」的祝願。其中的布猴和布虎是最常見的;一對雌雄布猴的作用是男女婚配的暗示。其他如麵塑(面花)等更是少不了的裝飾。
6、喪葬:早在史前時代的原始墓葬中,已有用玩具陪葬的習俗。後來演變為葬禮上,人們送來麵塑(北方)和紙扎人,這是為「喜喪」之家准備的東西,山西至今仍有為壽終之人在棺材中放置紙泥製作的「壽星公、壽星母」偶人的習俗。如果某人是暴斃而亡,則要請戲班演皮影戲為其招魂。
7、人的一生,孩提時代是使用玩具的主要時期,玩具也主要是為孩子們製作的,但這些出自成人之手的玩具,也陪伴了成人和老人。
民間玩具之三:日常生活游戲娛樂玩具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孩子們的生活,玩具無處不在。游戲活動是展現玩具的作用和風采之處。各地均盛行的體育活動如來源於古代的蹴鞠 —— 足球、踢毽、跳繩,還有小孩子玩的「過家家」(一種模仿成人生產和勞動的游戲,由孩子們扮演不同角色)、「騎竹馬」(以竹竿為馬,騎於胯下的小兒游戲,成語「青梅竹馬」即形容兩小無猜的友情)、「乞巧節」(每年七夕是傳統的「女兒節」,小女孩要拜月,聽大人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乞求自己能像織女一樣的手巧)、「丟手絹」、玩「嘎拉哈」(即「羊拐」—— 羊關節骨)、「跳皮筋」、「拼七巧板」、「玩打仗」(小男孩模仿戰斗的集體游戲,小兵器是這種游戲的主要道具)、跳格子(也叫跳房子)、盪鞦韆等等都是民間玩具使用的場合。
日常的家居生活也是玩具陳設之地,人們從廟會上買來的各種玩具擺放在家中——泥塑和陶瓷神像、大阿哥、栓來的娃娃都被供奉在正廳之位。牆上貼著年畫《陞官圖》,老人們還在玩著古老的「水滸葉子戲」 (以水滸人物作裝飾圖案的紙牌游戲)和連環玩具,這一切彷彿是一首悠然自得的田園牧歌
㈢ 唐朝和宋朝的民間玩具各有什麼特點
導航
宋代有哪些玩具種類?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芷天視頻
2020-02-10 04:00:00
關注
宋代有哪些玩具種類?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要說我國古代的文化產品那可是花樣眾多。其中最為令人矚目的,當屬一樣很有趣的東西——玩具。古代的玩具可是琳琅滿目,非常豐富,而且老少咸宜,是全民娛樂的絕佳選擇。
那麼古代都有哪些玩具?這些玩具又都分為哪些種類和玩法呢?我們不妨以宋代為例來看看。
一.名目繁多的宋代玩具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繁榮時期。當時已經堪稱是我國封建時期的「市場經濟」。商品交易空前繁榮,早就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不再被封閉在政府規定的城垣之內。
唐朝時期規定市場貿易可是有時間限制的,早上開始晚上結束。要定時結束,要是違背了時刻那可是要受罰的。到了宋代這些繁瑣的規矩可就全都沒有了
宋代的商販們分散於市民宅屋之間,有的街道上店鋪鱗次櫛比,形成了繁榮的商業街。
當時的汴京景象為:「漸次長立,正當輩毅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髻之童,但習鼓舞,班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相次,各有觀賞。」
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經濟也日趨興盛,店鋪林立:「馬行北去舊封丘門外襖廟斜街,州北瓦子,新封皇門大街兩邊民戶鋪席外,余諸班直軍營相對,至門約十里余,其餘坊巷院縱橫萬數,莫知紀極。
處處擁門。」夜市也更為繁華熱鬧:「夜市比州橋又盛百車馬聞擁,不可駐足」,最熱鬧的地方,市人通宵達旦,往來不絕。
大街小巷落倍叫賣食品雜物的小販「吟叫百端」,大小店鋪連綿不斷,夜市直至三更才結束,五更又開早市,可以說是熱鬧非常。所以北宋時期的開封也叫「不夜城」。
此外,還有定時開放的廟會集市:「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
相國寺廟會每月開放五次,商賈雲集,百貨陳雜,各種門類的商店和手工作坊都匯聚於此,各種珍寶異物也都薈萃其中。
手工業和商業發達,市民節日生活豐富多彩,在這個背景下,宋代社會文化活動空前發展起來,尤以玩具業最為典型。
清明節時開封周圍的鄉間到處可以見到小商小販進行販賣,比如: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當,謂之『門外土儀』。」「門外土儀」就是開封城外的各種土特產品,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深受人們喜歡。
清明時節,春暖花開,人們踏春遊玩,天黑才歸,攜帶了各式各樣的「門外土儀」,其中黃胖、掉刀、山亭、戲具、鴨卵都是當時兒童喜愛的玩具。
吳自牧介紹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街道夜間玩具買賣不停的盛況:四時玩具,沙戲兒。春冬撲賣玉柵小球燈、奇巧玉柵屏風、棒燈球、快行胡女兒沙戲、走馬燈、元子褪拍魚龍船兒、梭球、香鼓兒等物。」可見當時的玩具種類之多。
畫家蘇漢臣畫了一幅名作《貨郎圖》從這幅畫中,我們見到的兒童玩具大概就不下百數十種:「小鳥、鳥籠、撥浪鼓、小竹簍、香包、不倒翁、泥人、小爐灶、小壺、小罐、小瓶、小碗、六角風車、錐雞翎、小鼓、紙旗、小花籃、小築籬、竹笛、竹簫、鈴擋、八卦盤、六環刀、竹蛇、面具、小燈籠、鳥形風箏、瓦片風箏、風箏枕、小竹椅、拍板、長柄棒褪、單柄小瓶、哩哩瞪等等。」
宋代玩具名目繁多,自成體系,己經發展成為單獨的行會。當時甚至還有一批專業的玩具鑒定大師,他們專門鑒定玩具的優劣層次,進行玩具設計評價,那可是非常的專業了。
可見宋代玩具行業的發達程度。那麼宋代玩具既然如此發達,它又有哪些種類呢?
二.復雜多樣的玩具分類
宋代玩具歷史久遠,在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中逐漸發展成熟。它根植於民俗之中,在民間發展、流傳、演變,透露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宋代玩具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構思巧妙,造型誇張,色彩鮮明,是趣味性和觀賞性並舉的造型藝術品。
玩具生產地域廣闊、花色品種齊全,製作材料龐雜,幾乎各種物質都可以用來製作玩具;玩具的功能也比較復雜,一種玩具往往具備多種功能。
我們不妨將玩具分為節令玩具、觀賞玩具、音響玩具、益智玩具、健身玩具、實用玩具等。然後我們挨個兒來看看。
1. 節令玩具
節令玩具由來己久,它與四時節日風俗相結合而產生。元宵節的走馬燈、玩具燈,端午節的香包、布老虎、以及中秋節的兔兒爺等,這些玩具都是特定時間才會拿出來玩的。平時一般不會出現。所以才叫節令玩具。
根據統計,宋代節日共有37個,其中主要的節日有正月初一的元旦;正月初七的人日;立春;正月十五的元宵;春分、秋分時節的春社、秋社;農歷三月三日的上巳節;
清明及清明前的寒食;五月初五的端午;七月初七的七夕;八月十五的中秋;九月初九的重陽;冬至;臘月初八的臘八;大年三十的除夕等。
當時的玩具很多都和節令有關系,比如三月三的面燕、五月端午的布老虎玩具、立秋戴嫩葉、七月烙巧果、七月十五放河燈、重陽花糕、冬至九九消寒圖都是和節令有關。
宋代時期玩具就已經非常有講究了,足見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2. 音響玩具
除了節令玩具在宋代玩具中,發現了大量的音響玩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和刺激性,適宜於低幼兒童,製作材料較為廣泛。
琉璃喇叭、撥浪鼓、援叫音響玩具主要有:陶哨、瓷哨、泥哨、空竹、地軸、撲撲瞪、、花棒錘、小鑼鼓、小樂器等。
撥浪鼓是我國最古老、最傳統的玩具之一主體是一面小鼓,兩側綴有兩枚彈丸,鼓下有柄,轉動鼓柄彈丸甩動擊鼓發聲。
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還有泥的、硬紙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紙製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撥浪鼓最為典型。搖的小鼓就是撥浪鼓,是貨郎用來招徠生意、吸引顧客用的。
宋代的撥浪鼓種類豐富多樣,據統計在蘇漢臣的兩幅《貨郎圖》圖中可辨識的撥浪鼓共出現了「五種十二件。」
撥浪鼓能發出富於節奏、清脆悅耳的聲音,能讓哭泣的嬰兒破涕為笑。因此,撥浪鼓一般為母親哄逗嬰幼兒的用具或兒童自娛自樂的玩具,並且在玩的過程中還具有發展嬰兒的大肌肉運動和小肌肉運動的作用以及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功能。
可以說當時的音響玩具不僅功能強大而且非常受歡迎,製作還非常精美,確實令人贊嘆。
3. 益智玩具
益智玩具以啟發智慧為主要功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數理性、競技性。益智玩具分為棋類、板類、環類幾種,此類玩具以啟發智慧、刺激大腦活動為主要功能。
李清照的《打馬圖經》記載:「長行、葉子、博塞、彈棋,世無傳者。打揭、大小、豬窩、族鬼、胡畫、數倉、賭快之類,皆鄙但,不經見。藏酒、糯蒲、雙整融,近漸廢絕。選仙、加減、插關火,質魯任命,無所施人巧智。大小象戲、弈棋,又惟可容二人。獨采選、打馬,特為閨房雅戲。」
可見當時象棋對弈這些不僅是男性經常玩,女性也是樂此不疲。
比如下棋就非常的受到大眾的歡迎。宋代的象棋由兩人進行游戲,棋盤縱橫各11路,共有棋子32枚。晃補之在此基礎上對象棋進行了一些改進,使棋盤更為寬闊。著名的大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也愛好下棋,他在日積月累中總結經驗,創造出新的玩法一多人次下的七國象棋。
除了象棋、七國棋,人們玩的棋也不斷推陳出新,宋代的很多士人還喜歡一種打馬棋,它的雛型原是一種一將十馬的「關西馬」,和一種一將二十四馬的「依經馬」。
宋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尤其酷愛,她的《打馬賦》中記載:「打馬愛興,糯蒲遂廢。實小道之上流,乃深閨之雅覷。」
這種打馬棋尤其受閨中女子的喜歡。據說李清照的棋藝水平高超,己是難以棋逢對手。
除了平民士族喜歡這種構思巧妙的游戲,就連皇帝也不例外。南宋開朝皇帝宋高宗曾經用象棋進行一次占卜,如若康王趙構即位是天下歸心,則擲出的一枚象棋子,可以投到棋盤的九宮格裡面,而結果「一擲其子,果入九官……皇太後以手加額甚喜。」
然這一記載有些迷信色彩的存在,未必真實可信,但也可以看出象棋在宋代有多麼流行。
筆者認為:宋代玩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保存不易,大多消失了。即使發展到現在,也早己改頭換面,但各種含義及先人智慧長存其中。
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從祖先的智慧裡面感覺到他們的快樂,這些玩具早已不只是玩具,我們的文化記憶早已與它血脈相連。
參考資料
【1】陳寅烙:《金明館叢稿二編》
【2】林語堂:《吾國與吾民》
【3】陳鶴琴:《兒童心理之研究》
【4】倪寶誠:《另類童話一玩具》
【5】王連海:《中國玩具藝術史》
唐宋時,陶瓷玩具已普及,還出現了絲綢製作的人形玩具;《東京夢華錄》、《都城 紀勝》、《夢梁錄》、《武林舊事》均提及玩具生產情況;李嵩和蘇漢臣《貨郎圖》中,所繪玩具有幾十種。玩具按製作方法,可分:捏塑類,如面人、糖人、泥塑、料器等;削刻類,如東木、竹龍、空竹等;縫綴類,以織物、羽毛、皮毛、紙等為材料,用絲、線、釘、漿糊等縫綴粘連;編織類,用棕絲、麥秸、竹篾、玉米皮、樹皮編織。
風箏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風箏是用細竹條作骨架,貼上鮮艷的紙或絲綢,再畫上畫。到了宋代,清明節放風箏就成為一種我們喜愛的活動。
香包
古時候 ,每當端午節,家裡的長輩用棉布、絲綢等材料製成香包,在裡面填上帶香味的葯材,戴在小孩子 的胸前或掛在床頭,可以除病 求福。等過了端午節就把戴過 的香包扔掉,表示棄除疾病 。 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別人扔的香 包,可千萬不能撿啊。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
空竹
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胡同里、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種古代就已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工藝品,它又是很好的兒童玩具、室內擺設、饋贈禮品及個人收藏品。它品種繁多,流傳廣泛,是一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在中國人心裡,老虎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徵,而且還能保護財富。它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因此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期間,民間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畫虎臉,寓意健康、強壯、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單頭虎、雙頭虎、四頭虎、子母虎、情侶虎、布老虎枕頭、套虎等。布老虎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布老虎的存在源於民間百姓對虎的崇拜。
掛虎與大座獅
掛虎、大座獅是民間用來辟邪的掛飾,用泥土和紙漿製成,有黑白、彩色兩種,線條的變化很多,色彩的對比強。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掛虎從戲中的面具變化而來,後來被農民掛於門上,用以迎新驅鬼。
泥叫叫
泥叫叫是一種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顏六色,外表塗上油後,又黑又亮又好看,適宜兒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種,如:鳥哨、魚哨、豬哨等。
貴州黃平泥哨
陶響球
陶響球是一種重要原始樂器,也是最早的聲音玩具。出土的陶響球都是陶質的球形,中間是空的, 裡面裝有彈子或沙粒,搖動時嘩嘩作響。
九連環
起源於古代民間,在清代,婦女兒童都喜歡玩九連環。九連環被國外認為是人類發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奧妙是開解方法的巧妙和復雜。
撥浪鼓
撥浪鼓本來是一種古樂器,後來失去奏樂的作用,成為兒童的玩具。撥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系於兩側的小球擊鼓發聲。各個地區的撥浪鼓形狀不一,有長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還有四鼓疊加的,發聲時高高低低,響亮悅耳。
山西布藝玩具
打腰鼓
陀螺
不倒翁
彈弓
萬花筒
吹糖人
小雞窩(北京)
河北新城泥公雞
旋木娃娃(山東郯城)
刻花葫蘆(甘肅 )
白釉彩繪陶貓(山西運城)
水斗(江蘇無錫)
㈣ 要買黃平苗族手工藝泥哨
去飛雲洞去買 多的是
㈤ 黃平泥哨在貴州的凱里市哪裡有賣的
在凱里西江千戶苗寨里的樂器房 有28的 58的 76的 153的
㈥ 黔南州的歷史文化
黔東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源遠流長。 在春秋以前,黔東南被稱為「南蠻」或「荊蠻」之地,屬牂柯國和楚國的黔中地,後分屬夜郎國。秦時置黔中郡,漢時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今從江、黎平、錦屏、岑鞏和鎮遠縣等地均屬武陵郡的鐔成縣和無陽縣,無陽縣即今鎮遠縣的前身。在隋代屬牂柯郡、沅陵郡和始安郡,唐代改郡為「道」後,屬黔中道。元代在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分屬四川播州宣慰司、湖廣思州宣慰司和新添葛蠻安撫司;明代「改土歸流」「開辟苗疆」,遂廢思州宣慰司,分置鎮遠府、黎平府和新化府等,隸屬貴州布政司,黔東南也進入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清代區劃基本襲明代。民國初改府、廳、州為縣,今黔東南轄地分屬黔東道和黔中道,黔東道駐鎮遠,領26縣。1935年,國民黨政府在鎮遠設置行政督察區,所轄縣區劃多次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黔東南進入了歷史的新紀元。1949年11月,設鎮遠督察區專員公署,轄鎮遠、爐山、黃平、施秉、余慶、三穗、岑鞏、天柱、台江、劍河、錦屏和雷山等12縣。1956年7月23日,廢鎮遠督察區專員公署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余慶縣劃出歸遵義專區,爐山縣更名為凱里縣(於1984年撤縣建市),黎平、從江、榕江、丹寨、麻江五縣由都勻專區劃入,全州共轄16縣(市),州府駐地凱里。從此,翻開了黔東南歷史的新篇章。 黔東南州有不可移動的文物700多處,民族文物十分豐富。特別是以鎮遠青龍洞、黃平飛雲崖和從江增沖的侗族鼓樓、黎平地坪侗族花橋為代表的名勝古跡,記載了黔東南文化空間環境發展的歷史,底蘊豐厚,堪稱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在苗疆腹地台江有距今5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在侗鄉榕江板寨有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有石斧、石鏃等文物。凱里、麻江、黃平、岑鞏和天柱均有古脊椎動物化石出土。1998年,在錦屏亮江出土了一批戰國時期的青銅兵器及生產工具,有青銅劍、鏃、鉞和鋤等;在岑鞏新興和鎮遠勇溪出土了戰國前的青銅甬鍾。這些寶貴的文物充分展現了黔東南悠久的歷史。 黔東南的摩崖、石刻、碑記眾多,除凱里大風洞、施秉華嚴洞和鎮遠吳王洞摩崖外,還有麻江田哨的寫字崖、劍河翁座的「例定千秋」碑和天柱三門塘碑林等,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黔東南的古建築古樸典雅,富於地方民族特色。苗族吊腳樓和侗族鼓樓、花橋蜚聲海內外。鎮遠天後宮、四官殿,岑鞏禹王宮,天柱三門塘劉氏宗祠,錦屏飛山廟,黎平南泉山寺、地坪風雨橋、紀堂鼓樓,台江文昌宮,九擺苗族鼓樓,丹寨萬壽宮和麻江狀元第等雖歷盡滄桑,但都是歷史的見證。 黔東南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近現代革命文物十分豐富。紅軍長征時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榕江紅七軍軍部舊址、革命先驅龍大道故居和周達文故居等展現了黔東南輝煌的革命文化歷史。 黔東南有鎮遠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有黃平舊州鎮、黎平德鳳鎮和雷山西江鎮等三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有黃平、麻江銅鼓和劍河溫泉等三個國家文化部命名的農民畫之鄉,還有九個省級藝術之鄉,即郎德苗族歌舞藝術之鄉、黎平茅貢侗戲藝術之鄉、從江小黃侗歌之鄉、台江苗族反排木鼓舞藝術之鄉、黎平肇興侗族鼓樓藝術之鄉、黃平泥哨藝術之鄉、岑鞏思州石硯藝術之鄉、施洞苗族刺綉藝術之鄉和雷山挖拜苗族銀飾藝術之鄉。這些斑斕多彩的藝術珍品,不但鐫刻著深厚的文化歷史,而且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個性,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㈦ 1928年的時候,黔東南的農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居然又是你?
我狂汗////////
妄 我每天堅持回答有關黔東南的問題。
這下真是栽在你專手裡了,屬
郁悶中。
看來你真的很需要這答案,
我再想想辦法,
http://www.dongren.cn/bbs/viewthread.php?tid=1110&extra=&page=4
這個是原來那個,
現在馬上去找新的給你,
http://yugong.fudan.e.cn/article/Info_View.asp?ArticleID=120
㈧ 中國民間傳統玩具介紹
1、撥浪鼓
是一種古老又傳統的民間樂器和玩具,出現於戰國時期。早期的撥浪鼓是樂器而非玩具。撥浪鼓並不是某一個地方所特有的,我國各地、各少數民族地區都出現過撥浪鼓。撥浪鼓流行於甘肅省卓尼,雲南省中甸、維西、麗江,四川省鹽源和中國北方廣大地區。
撥浪鼓古稱鞀、鞀鼓、鞉鼓。藏語稱達瑪如、達克、繞魯、熱巴窮格阿和卓尼鼓。納西族稱為東巴鼓、手搖鼓。又稱小鼓、貨郎鼓、波浪鼓、播郎鼓、博浪鼓、江南有些地區又稱搖咕咚。
2、九連環
是中國傳統民間智力玩具,卓文君在給司馬相如的信中有「九連環從中折斷」的句子。清代,《紅樓夢》中也有林黛玉巧解九連環的記載。周邦彥也留下關於九連環的名句「縱妙手、能解連環。」
2003年3月8日,中國甘肅省嘉峪關市的王仲斌以3分57秒成功解出九連環,進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3、陀螺
陀螺是中國民間最早的娛樂工具之一,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干樂」,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河北吳橋地區被稱為bo。貴州等地方言稱為"geluo"ge讀第二音調,luo讀第一音調。
形狀上半部分為圓形,下方尖銳。從前多用木頭製成,現代多為塑料或鐵制。玩時可用繩子纏繞,用力抽繩,使直立旋轉。或利用發條的彈力旋轉。傳統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鐵制的倒圓錐形,玩法是用鞭子劈。現代已有用發射器發射的陀螺。
當然,還有一些「手捻陀螺」十分普及。陀螺,是青少年們十分熟悉的玩具。風靡全世界。中國是陀螺的老家。從中國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了石制的陀螺。可見,陀螺在我國最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4、竹蜻蜓
竹蜻蜓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民間兒童玩具之一,流傳甚廣。竹蜻蜓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竹柄。二是「翅膀」。玩時,雙手一搓,然後手一松,竹蜻蜓就會飛上天空。
旋轉一會兒後,才會落下來。它是中國古代一個很精妙的小發明,這種簡單而神奇的玩具,曾令西方傳教士驚嘆不已,將其稱為「中國螺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德國人根據「竹蜻蜓」的形狀和原理發明了直升機的螺旋槳。
5、風箏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2011年4月16日,英國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官吳曉紅在此間宣布,中國濰坊舉辦的萬人同放風箏活動,以10465隻同時放飛的風箏,刷新了2010年加沙6198人在此項目上保持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㈨ 黔東南有哪些歷史遺跡
紅軍長征時期抄中共中襲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榕江紅七軍軍部舊址、革命先驅龍大道故居和周達文故居
黔東南有鎮遠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有黃平舊州鎮、黎平德鳳鎮和雷山西江鎮等三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有黃平、麻江銅鼓和劍河溫泉等三個國家文化部命名的農民畫之鄉,還有九個省級藝術之鄉,即郎德苗族歌舞藝術之鄉、黎平茅貢侗戲藝術之鄉、從江小黃侗歌之鄉、台江苗族反排木鼓舞藝術之鄉、黎平肇興侗族鼓樓藝術之鄉、黃平泥哨藝術之鄉、岑鞏思州石硯藝術之鄉、施洞苗族刺綉藝術之鄉和雷山挖拜苗族銀飾藝術之鄉
苗族吊腳樓和侗族鼓樓、花橋蜚聲海內外。鎮遠天後宮、四官殿,岑鞏禹王宮,天柱三門塘劉氏宗祠,錦屏飛山廟,黎平南泉山寺、地坪風雨橋、紀堂鼓樓,台江文昌宮,九擺苗族鼓樓,丹寨萬壽宮和麻江狀元第等雖歷盡滄桑,但都是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