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洛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崔家田
洛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不掛網公布此類信息。
如有合法需要,
可直接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
金猴獻瑞,吉星臨門。
祝你好運。
㈡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的學院領導
院長:萬振凡
黨委書記:查紅伶
副院長:梁民愫
副院長:項久恆
副院長:陳曉鳴
黨委副書記:謝兆元
㈢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知名校友
著名專家學來者如範文瀾、嵇源文甫、蒙文通、高亨、姜亮夫、郭紹虞、馬非百、朱芳圃、孫海波、孫作雲、黃元起、胡思庸、韓承文等先後在此執教,曾在這里求學的尹達、石璋如、白壽彝、韓儒林等也成為享譽中外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濃厚的學術氛圍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史學人才。
㈣ 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的學院領導
根據官網資料 顯示
院長:李佑新教授
主持全院工作
副院長:宋銀桂教授內
分管本科教學工作、思想容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
副院長:陳代湘教授
分管學科學位點建設、科研工作
副院長:王向清教授
分管研究生招生、培養及管理工作
院黨委副書記:吳華雲
分管本科生學生工作
㈤ 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師資隊伍
教授: 沈長雲孟繁來清 邢鐵 孫繼民 寧志新源 秦進才 王文濤 楊寄林 董文武 張翠蓮 王俊才
副教授:張建軍 谷更有 陳麗 張懷通 辛占軍 白國紅 孫文閣
講師: 王爾春 溫玉春 何艷傑 教授: 苑書義 王宏斌 董叢林 戴建兵 王翔 武吉慶 吳寶曉 張同樂 郭貴儒 封漢章
副教授:張大軍 徐建平 閱銳武 高冬梅 李曉晨 張小莉 范紅軍 任印錄 講師: 張書廷 門玥然 教授: 倪世光 劉廣太 趙克仁 蘇振興
副教授:駱繼光 孫鴻 楊愛芹 於海 劉雅軍
講師: 王立新 楊曉敏 李君芳
㈥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師資及科研
歷史文化學院現有教職工9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4人(含國家博物館4人),內教授、副教授48人,具有博容士學位者4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河南大學特聘教授4人,黃河學者1人,河南省省管優秀專家5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8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幹教師8人,省優秀教師2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曾憲梓教育基金獲得者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歷史學一級學科、旅遊管理學科均是省級重點資助學科,中國古代史、世界史為河南省精品教程。創刊於1951年的《新史學通訊》即現在的《史學月刊》,屬歷史類國內核心期刊,現已入選國家名刊工程。由學生自己創辦的學術刊物《歷史文化論壇》,從1977年至今刊出40餘期,為全國高校歷史系交換刊物。
㈦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師資力量
全院共有學院目前有教職員工 69 人,教師 56 人(佔全院教職員工總數的 81% ),其中版本院教授 30 人,副教權授 17 人。正教授占專業教師的 52% ,比例居各院系之冠。學院目前有博士生導師 34 人(含在我院招生的兼職博導 12 人)。學科建設的整體實力較強。近十年中學院連續 13 人破格晉升為正教授。近五年有 15 名中青年高層次人才從海內外引進。形成了一個以中青年學者為主體、在海內外學術界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梯隊。
㈧ 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學院領導
賈二強,男,漢族。1954年8月出生。1983年考取陝西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文獻學研究生,師從著名文史及古文獻專家黃永年教授。畢業後留校任教,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95年增列為碩士研究生導師,2001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歷任陝西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現並任陝西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站長、校學術委員會及學位委員會委員,社會兼職有陝西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西安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等。從事歷史文獻學、古籍版本學、文獻學基礎、唐史史料學、古文獻研究、專書研究等多門本科、碩士、博士生課程的教學工作。先後撰寫、整理出版學術專著及古籍10多部,發表論文數十篇。研究成果5次獲得省級優秀成果獎。承擔、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古籍整理項目2項。
從事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古代文獻整理研究和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尤其在古籍版本研究方面有相當造詣,曾承擔教育部古籍整理項目《清代版本圖錄》,與黃永年教授合作完成,199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成為古籍版本研究的必備之書,得到學術界廣泛好評。主要關注古代民間信仰問題的研究,發表了系列論文,並於1998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最終成果《唐宋民間信仰》2002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該項成果屬於填補空白之作,其中若干結論已引起學術界廣泛重視。 何志龍:長期從事中東歷史、政治與國際關系的教學、研究。曾給本、專科學生、研究生講授過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當代中東問題、現代國際關系史、中東近現代史、中東國別史等課程多門。
主要研究中東歷史、政治和美國與中東關系,曾在《世界民族》、《西亞非洲》、《現代國際關系》等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了《中東國家通史·塞普勒斯卷》專著。主持陝西省教育廳專項基金項目《中東南亞民族主義與我國西部開發和安全研究》,研究課題《冷戰後的美國中東關系研究》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參加了一項國家社科規劃項目和一項教育部課題的研究。 丁虹,女,漢族,1963年12月出生,甘肅榆中人,教育碩士。1983年9月考入陝西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習。1987年7月畢業留校在歷史系辦公室先後從事教學秘書、科研秘書、總支秘書和系主任助理等管理工作。1998年5月起任歷史系黨總支副書記。2005年12月起任歷史文化學院黨總支書記。
㈨ 山東大學有沒有歷史文化學院
有啊 一、概況
山東大學素以「文史見長」,歷史文化學院是一個學術傳統悠久,人文積淀深厚的學院,在海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
學院是國家「211」和「985」重點建設的單位之一,是教育部、財政部審定的「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之一。學院具有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博士點、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等重大學術平台,下有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1個碩士點。歷史學一級學科最新學術綜合實力連續兩年居中國大學排行榜第6名。二級學科中的考古專業曾以A++的最高分數排名第二,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曾以A++的最高分數排名第一。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77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17人。有國家教學名師1人,泰山學者3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3人;有二級崗教授4人,三級崗教授10人;有博士生導師34人(含兼職博導)。學院現有國家社科基金評委1人,有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檔案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有國家留學基金委評委1人。在全國性學會中擔任主要職務者6人。
學院設有歷史、考古、檔案、文化產業管理四個系,有韓國研究中心、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所、宗教、科學與社會問題研究所、東方考古研究中心、歷史語言研究所、美術考古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學院共有歷史、考古、檔案、文化產業管理、世界史5個本科招生專業,並面向全校本科學生開設《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精神》的全校公共必修課。近五年獲得「國家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和「國家精品課程」各一項。
2005年2月15日,中央電視台晚19點的《新聞聯播》節目中,曾重點報道過學院的本科教學工作。
學院團委為學校的五個「紅旗團委」之一,學生會主辦的《長風》雜志是全校的品牌雜志。
學院國際交流極為活躍,是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評委單位。中外合作項目眾多,在海外有著很大的影響。根據學校人事處2008年公布的最新資料,我院有長期海外經歷的教師18人,是除外語學院外人數最多的文科學院。
山東省委社科規劃領導小組批準的山東省文化產業研究基地、山東省東方文化研究基地,和山東省委宣傳部的工作指導網站「山東文化產業網」均設立在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韓連琪基金委員會、王仲犖學術基金評審委員會、《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基金委員會均設立在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學院現任院長為王育濟教授,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為趙愛國教授,副院長兼校博物館館長方輝教授,副院長趙興勝教授,張友臣、楊加深副教授,院黨委副書記為董雪梅副教授,辦公室主任薛辰兵,院團委書記兼院長助理朱偉,院辦公室副主任扈玉萍。
歷史系系主任為胡新生教授,考古系系主任為王青教授,檔案系系主任為劉旭光副教授,文化產業管理學系系主任為韓英副教授。
二、歷史沿革
1901 年官立山東大學堂(濟南)創建之初即開設歷史課程。後在省立山東大學( 1926 年後,濟南)、山東大學( 1930 年後,青島)、齊魯大學、臨沂抗日根據地山東大學中,歷史學科有極大的發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歷史系獨立成系,楊向奎先生兼任中文、歷史兩系主任。歷史系匯集了楊向奎、童書業、黃雲眉、張維華、鄭鶴聲、王仲犖、趙儷生、陳同燮"等著名的八大教授",以及丁山、趙紀彬、吳大琨、許思園、劉敦願、韓連琪、盧振華、徐緒典、孫思白、華山、蔣捷夫等一批知名學者,創辦了《文史哲》(楊向奎先生為第一任主編),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為山東大學贏得了 " 文史見長 " 的盛譽。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實行學位制後,山東大學歷史系擁有了國務院審批的第一批博士點(中國古代史)和碩士點。王仲犖、張維華、鄭鶴聲、韓連琪、劉敦願、田昌五等前輩學者培養了一批青年學術人才。另有一批中壯年教授成為各個研究領域中的著名學者。考古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外關系史、中國經濟史及史學理論研究均在學術界有較高地位。尤其是王仲犖、鄭佩欣、陳之安等先生的魏晉隋唐史研究和以路遙、孔令仁、李德征、陸景琪等為代表的義和團研究,在海內外學術界有著巨大影響。八十年代,在路遙教授的親自主持下,在五十年代的基礎上又開始了近二十年的大規模的義和團資料的田野調查。目前,路遙教授仍在繼續招收和培養義和團方面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後研究人員,以他為主任的 " 山東大學義和團運動與近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心 " 是國際公認的義和團研究重鎮。在此期間,王仲犖、葛懋春、李德征、呂偉俊教授先後擔任歷史系主任。
1996 年 7 月,山東大學在原歷史系的基礎上組建歷史文化學院,下設歷史系、考古系、檔案系、旅遊系( 2000 年劃歸管理學院),院長為呂偉俊教授。2000 年 7 月 22 日,原山東大學、原山東醫科大學、原山東工業大學合並組成新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保持原名稱、建制不變,2001年王育濟教授、於海廣教授分別擔任院長與黨委書記。
學院的歷史專業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951年全國院系大調整時單獨設歷史系;考古與博物館學、檔案學於1996年單獨設系;文化產業管理學於2004年設系。
學院的中國古代史專業是1983年國務院審批的第一批博士點之一;2000年考古專業被審批為博士點;2003年學院連續取得了專門史博士點、一級學科博士點和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博士點覆蓋了歷史學所有8個二級學科,即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考古與博物館學、專門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2007年,專門史中的中外關系史由國務院學位辦單獨審批為博士點,我院博士點增加到9個。
我院碩士點11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考古與博物館學、專門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中外關系史、檔案管理學和文化產業管理學)。其中檔案管理學、文化產業管理學授管理學的碩士學位。200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的文化產業管理學碩士點,也是全國第一個本專業的碩士點。
三、學科現狀
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為王育濟教授,副主任委員為姜生教授、馬新教授,委員為於海廣、方輝、任相宏、張金龍、陳尚勝、周曉瑜、胡新生、胡衛清、趙愛國、趙興勝、欒豐實、顧鑾齋教授。
全院現有教職員工77人,其中專業教師61人,教授 30 人,副教授 17 人。正教授占專業教師的 52% ,比例居全校各院系之冠。學院目前有博士生導師 34 人(含在我院招生的兼職博導)。
近十年中學院連續 13 人破格晉升為正教授。近五年有 15 名中青年高層次人才從海內外引進。形成了一個以中青年學者為主體、在海內外學術界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梯隊。
2003年,學院同時完成了專門史博士點、一級學科博士點、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的建設;2007年學院的中國古代史專業被評定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8年整個歷史學科被財政部、教育部審定為「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其中又以下述5個學科領域在學術界有重要影響:
1.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化
學術帶頭人姜生教授,1964年生。復旦大學史學碩士,四川大學哲學博士(道教研究),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一年期)。教育部首屆「高校青年教師獎」,教育部第二批「跨世紀優秀人才」,國家七部委「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4),美、法The G1obal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Spirituality國際獎獲得者(2005)。代表作《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漢魏兩晉卷,140.8萬字;南北朝隋唐五代卷,1 60萬字。科學出版社2002、2006)、《原始道教之興起與兩漢 社會秩序》《中國社會科學》2000、2002中英文版)等。美國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Religion(科學與宗教大網路全書)撰稿人之一。先後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重點項目3項。
其他重要學者有胡新生、曾振宇教授(先秦秦漢文化),譚世寶教授(魏晉隋唐文化),王育濟、張熙惟、范學輝教授(宋元明清文化),以及楊加深、葛煥禮、林威、宇汝松等副教授。
2.魏晉隋唐史
學術帶頭人張金龍教授,1965年生。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本科)、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南京大學(博士後),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霍英東基金獲得者(2002)。代表作《魏晉南北朝禁衛武官制度研究》(80萬字,中華書局2004)和《北魏前期禁衛武官制度考論》(《歷史研究》2003.3)、《北魏洛陽里坊制度探微》(《歷史研究》1999.6)、《李唐出於趙郡李氏說》(《歷史研究》1993.5)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
其他重要學者有齊濤教授(魏晉隋唐史)、譚世寶教授(魏晉隋唐佛教)、馬新教授(漢魏鄉村史)、周曉瑜教授(漢唐史學史)、王大建教授(魏晉南北朝史)、劉玉峰教授(隋唐經濟史),及張友臣副教授、譚景玉博士和王建峰博士等。
3.中外關系史
學術帶頭人陳尚勝教授,1958年生,中國朝鮮史研究會副會長。代表作《閉關與開放:中國封建晚期對外關系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明與清前期海外貿易政策比較》(《歷史研究》2003.6)、《唐代的新羅僑民社區》(《歷史研究》1996.1)等。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3項,韓國國際交流財團項目2項,現主持國家《清史》編修工程中的《清史·邦交志》項目。
其他重要學者有晁中辰教授(華僑史、明代中外關系史)、顧鑾齋教授(世界中世紀史及中外稅制比較)、李巍教授(加拿大史及中加關系史)、鄭群副教授(中西史學比較研究)等。
4.義和團與民間信仰和近代社會
學術帶頭人路遙教授是義和團研究領域中最負資望的老一輩學者(2002年由學院返聘,2003年由學校發文返聘為博士生導師)。近年代表作《山東民間秘密教門》(當代中國出版社,2000)、《義和團運動發展階段中的民間秘密教門》(《歷史研究》2002年第5期),主持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民間信仰與中國社會》,2004)、國家《清史》編修工程招標課題(2005)各1項。
其他重要學者有胡衛清教授(基督教在華傳播史)、劉平教授(清史、秘密社會史)、蘇位智、劉天路教授(義和團與近代中國),徐暢、趙興勝、劉培平、李平生(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和中華民國史)、趙愛國、董寶訓教授(當代中國史),以及牟東籬副教授等。
5.海岱考古與美術考古
學術帶頭人欒豐實教授,1951年生,山東大學博士。代表作有《海岱地區考古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大汶口文化社會發展進程研究》(《古代文明》第2卷,2003)。主持發掘的「丁公遺址」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主持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等資助的中美合作「日照兩城鎮考古研究」等項目。
學術帶頭人劉鳳君教授,1953年生,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代表作有《美術考古學導論》(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2002再版)、《青州地區出土北朝晚期石佛像與「青州風格」》(《考古學報》2002年第1期)等。
其他主要學者有於世永(環境考古)、於海廣教授(商周考古)、任相宏教授(商周考古)、方輝教授(商周考古),崔大庸教授(漢唐考古)、靳桂雲教授(植物考古),王青教授(史前考古),以及陳淑卿副教授,王芬、陳雪香博士等。
我院世界史專業的顧鑾齋、李巍教授,鄭群、白雪峰、牛淑萍、王廣振、解玉軍、孫一萍副教授在世界中世紀史研究和西方憲政史研究方面有突出影響;檔案學專業的趙愛國教授,劉旭光、王雲慶副教授,譚必勇博士在檔案管理、公務員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有較大的影響;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雖然2004年建立,但在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均走在全國最前列,曾連續兩年以A++的最高評價居中國大學排行榜年度新專業之首。劉玉平教授,張友臣、韓英、牛淑萍、王廣振、董雪梅副教授,丁培衛、楊東籬、蓋金敏、唐建軍博士在文化產業相關領域的研究中有較深造詣。
山東大學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中國哲學史、世界宗教史、古典文獻整理等學科方向均在國內外學術界有著重要影響,其主要帶頭人或學術機構分布在山東大學其他院系,共同構成了山東大學歷史人文學科發展的宏大格局。
學院科研基礎厚實,近十年來,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即高達 20 項。 2005 年我院曾同時獲得 4 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其中一項為重點課題)。2006年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1項。另外還有教育部重大攻關招標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 項,國家清史工程招標課題 4 項,教育部項目 27 項,省社科規劃項目和其他項目 82 項。2006年,山東大學召開五年一度的全校文科工作會議上,陳炎副校長公布全校文科科研經費統計數字,歷史文化學院的縱向經費(國家、教育部、教育廳)和橫向經費,均居文科院部第一。
學院設有韓連琪基金會、王仲犖學術基金評審委員會、《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基金委員會,鼓勵和支持相關領域的研究,並重點獎勵和支持品學兼優的優秀學生。
學院現有國家重點學科一個,山東省重點學科3個,山東省社會實踐基地3個。
學院近年來與國內外學術交流頻繁,每年都有數量不等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每個月都有國內外的知名學者來訪,中外合作研究課題眾多。濃厚的學術文化氛圍,和向海外開放的教育空間,為學生的成長營造了一流的環境。其中,姜生教授主編,由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眾多著名學者參編的《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和姜生教授所獲得的「GPSS-MAP」國際學術大獎,於海廣、欒豐實教授主持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日照兩城鎮研究、方輝教授主持的美國地理學會魯東南聚落考古合作項目,陳尚勝教授主持的中韓關系等均有著重要影響。德國的Mayke Wagner教授、美國的Anne Underhill教授,以及港台的丁煌教授等,均為學院特聘教授。
著名學者席澤宗(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李學勤(清華大學教授)、李文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中國史學會副會長)、錢乘旦(北京大學教授)、馬大正(中國社科院邊疆研究中心研究員)、朱誠如(國家清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正榮(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於化民(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郝振省(中國出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齊濤(山東省教育廳廳長)、劉長允(山東廣播電視局局長)、崔大庸(濟南市文物局局長)、江奔東(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張書學(山東經濟學院教授)等均為歷史文化學院兼職博士生導師,直接在我院招收和指導博士研究生。另有一批著名學者為我院兼職教授,從不同方面關心和支持著學院的學科發展。
四.學生工作、本科教學和其他方面
截至 2008 年 9月,全院有全日制在校碩士研究生 267 人,博士研究生 91 人,博士後研究人員 22 人,在讀本科生 470 人。自 2002 年起,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超過了本科生。憑借學院悠久深厚的學術人文傳統和學科的獨特優勢,形成了 " 傳道 " 與 " 授業 " 相結合的 " 綜合育人 " 的教學管理特色。近年來,本科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及學生的一次就業率在學校中均名列前茅。學院的共青團工作近年有突出發展,2007年被評為山東大學僅有的五個「紅旗團委」之一。學生會的《長風》雜志先後七次被評為品牌雜志;學生組織的中共黨史黨建研究會多次被評為全校學生優秀社團。
學院十分重視本科教學工作,形成扎實、嚴謹的學風。教師課堂的評分,歷年來均居全校前列。2005年山東大學在完成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評估中,我院等5個院部獲得最高獎。2002年以來,學院還面向全校4萬本科學生開設公共必修課《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精神》(又名《中華民族精神概論》),在國內外教育界有重大影響,先後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國家精品課程;中央電視台2005年2月15日晚19點新聞聯播節目中,以「揚歷史傳統,育民族精神」為題,對我院主講的這門課程進行了報道。2005年7月,在北京香山舉行的「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國際研討會上,「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精神」成為會議討論的重點問題之一,楊振寧、李學勤、湯一介、陳黛雲、韋珏(教育部副部長)劉小楓、郭齊勇、陳來、朱蘇力、甘陽等著名學者都從不同方面發表了意見。
學院有兩個多媒體教室、一個微機室,有考古、檔案和文化產業3個專業實驗室。院圖書資料室現有中外文藏書 14.7 萬種,各類中外文期刊 200 余種, 3 余萬冊。考古資料室現有考古類圖書 5 萬余種。我院的韓國研究中心,是目前國內收藏韓國歷史資料最齊全的機構。我院的宗教 、 科學與社會問題研究所是目前收藏山東道教碑刻資料最全的機構。學院的考古資料庫藏有一萬余件文物,是目前中國高校中文物收藏最多的庫房,其中 95% 以上是本科教學實習時發掘的成果,一級文物 75 件。學院收藏的丁公陶文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大辛庄甲骨文字是殷墟之外首次發現的商代甲骨卜辭。有四次考古成果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其中三次發掘的文物由歷史文化學院收藏,為考古教學和中國古代史教學提供了最充足的實物資料。
學院提出「教學、科研、創收並重」的發展方針,2002年創收500餘萬元,2003年創收430餘萬元,2004年「高碩」招生近500人,創收1200餘萬元,有力地支持了學術梯隊的建設和學科的發展。根據校財務處公布的數據,我院自2002年以來,連續每年創收總收入均列山東大學前十位,累計上繳學校提成達1000餘萬元,為學校做出較大貢獻。
山東省委社科規劃小組批准建立的「山東省東方文化研究基地」(2002年)、山東省文化產業研究基地(2003年)設立在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省東方文化研究基地」近年來完成了「齊魯商賈傳統」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山東省文化產業研究基地」近年來完成了「一山一水一聖人」、「風箏文化產業」、「山東公共歷史文化資源綜合研究」等課題;2006年提出「文化、創意、財富」的主題詞連續兩屆成為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山東省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的主題詞,在海內外產生過巨大影響。
山東省委宣傳部的工作指導網站「山東文化產業網」設立在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系,是國內點擊量最大的專業網站之一。
㈩ 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學院領導
侯建新: 歷史文化學院院長
孫立田: 歷史文化學院黨委書記
張 浩: 歷史文化學院行政副院長
楊 慶: 歷史文化學院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