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偉大歷史轉折」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召開的轉折性的會議有三次
八七會議: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版的轉折點
遵義會權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中國共產黨召開的轉折性的會議有三次
遵義會議是民主革命時期的歷史轉折點,它結束了王明的「左」傾錯誤,重新確立了黨的正確路線、組織路線和軍事路線,在中國革命的危機關頭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則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歷史轉折點,它全面糾正了自1957年以來黨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發生的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重新恢復了黨的正確的思想路線、組織路線、政治路線.
㈡ 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歷史使命
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歷史使命是: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培育和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使全國各族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鄧小平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進,他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這段話深刻的闡明了,實事求是的重要性,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改革開放的重要性,破除迷信的重要性,民族精神是衡量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全部實力的總和,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這些物質力量是基礎,但也離不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黨的三大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不僅對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中共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終結了西方文明模式「元敘事」的論調,同時向世界提供了應對發展困局、破解治理難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尤其在政黨治理、國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國共產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模式和方案。
中國政黨治理的重要經驗,是不斷提高政黨的制度化、組織化程度,持續加強和改善執政黨的領導,以有權威的黨中央,推動國家走向現代化。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推行協商民主,避免過多的牽扯。同時,在黨內積極推行民主集中制等改革,制度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開放和變革的姿態,不斷提高其執政能力。
無論是古代傳統治理經驗,還是西方現代治理經驗,凡是有利於執政黨治理國家,凡是有利於增進人民福祉,中國共產黨都積極接納吸收借鑒。這樣的開放性和謙遜姿態,在世界政黨中少見。
㈢ 黨的「三大法寶」的重要意義
黨的「三大法寶」的重要意義
1、不斷加強統一戰線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2、加強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保衛和鞏固改革開放的各項建設成果。
3、以黨的建設為核心,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三大法寶,即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這是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
(3)黨的三大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歷史由來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總結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揭示了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指出:「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這就是三者的相互關系。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
完整闡述
1949年6月,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對三大法寶的內容和意義作了更加完整的概括,指出: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採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一戰線;這三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主要武器。依靠這三件,使我們取得了基本的勝利。
㈣ 中國共產黨的三個偉大歷史事件及意義
1、南昌起義。
意義:抄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和堅強決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革命武裝斗爭的旗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開端。
2、秋收起義
意義: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起點。
3、井岡山會師
意義:1: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
2:保存、培養和鍛煉了紅軍事幹部:
3:開創了革命根據地的嶄新局面
㈤ 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歷史使命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歷史使命是: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培育和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使全國各族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鄧小平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進,他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段話深刻的闡明了,實事求是的重要性,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改革開放的重要性,破除迷信的重要性,民族精神是衡量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全部實力的總和,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這些物質力量是基礎,但也離不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發展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精神。這個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的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弘揚民族精神,對我們國家壯大實力,增強活力,提高競爭力,增強影響力,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綜合國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技術實力的綜合性指標,它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地位及其影響。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核心和靈魂。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促進了中國的快速發展。所以沒有民族精神作為載體,是不可能實現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被內心「黑勢力」牽著走,中國要想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不僅要以會通至極的微妙道德精神,解決信仰信念問題,更要寧靜歸根,使內心世界平靜下來,過一種「乃容、乃公、乃天、乃道」的正常生活。但是只有拯救了政治腐敗與人性的墮落,才可以講中國文化為世界做貢獻,我們要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凝聚力,把全國各族人民的熱情和力量引導、聚集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上來,為祖國的統一、繁榮和富強而共同奮斗。我們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擔負起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重任。
㈥ 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偉大歷史轉折是什麼
遵義會議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和根據地的各項工作中,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得到更加變本加厲的推行。在這種錯誤領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迫使紅軍放棄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長征初期,「左」傾教條主義者從進攻中的冒險主義變成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並且把戰略轉移變成搬家式的行動,使部隊的行軍速度非常緩慢,致使敵人有充分的時間調集兵力,對紅軍實行圍追堵截,紅軍在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為了擺脫尾追和堵擊的敵軍,毛澤東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去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企圖,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克黔北重鎮遵義.
西柏坡會議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召開了「九月會議」,這是從日本投降以來 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會議。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的進程,提出了大約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從根本上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日程表。對徹底推翻國民黨政府後,中共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政權,毛澤東在會上作了明確闡述:「我們要建立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政權不僅僅是工農,還包括小資產階級,包括民主黨派,包括從蔣介石那裡分裂出來的資產階級分子。政權制度採用民主集中制,即人民代表會議制,而不採用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也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解放軍叫人民解放軍,以示與蔣介石政權的根本對立。」
十一屆三中全會會的中心議題是根據華國鋒主席的指示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次全會前,召開了歷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黨的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和領導骨幹,對「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兩年來黨的領導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批評,對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政治方面的重大決策,黨的優良傳統的恢復和發揚等,提出了建議。中央領導在會議閉幕式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為隨即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充分准備。講話成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㈦ 黨的三大歷史功績是什麼
縱觀我國近百年的歷史變革,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專人民實現屬了三大歷史轉變,同時也建立了三大歷史功績。
(一)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黨領導人民奮斗28年,完成了從
舊民主主義的革命向新民主義革命的轉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二)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黨領導人民創造性地實現了由新
民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這是中國社會發生的最廣泛和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人類歷史進步的巨大飛躍。
(三)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領導億萬人民開創了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道路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黨認真總結國內國際的歷史經驗,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路線、綱領,使我國社會、經濟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㈧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意義是什麼
「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這就是三者的相互關系。統一戰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必須以武裝斗爭為支柱。中國民主革命的全部經驗證明,中國革命的統一戰線不論在哪一個時期,也不論有沒有資產階級參加,都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統一戰線必須有堅強的人民武裝作為它的支柱,才能鞏固和發展。武裝斗爭:一、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的特點和實質,黨的建設: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黨的發展、鞏固,是在革命戰爭中進行的,沒有武裝斗爭,就沒有共產黨的一切,當然黨的建設也無從談起。(2)統一戰線是實現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統一戰線必須以人民軍隊為支柱才能鞏固和發展,人民軍隊是由共產黨創建的,沒有共產黨,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軍隊。(3)黨的建設的目的是為了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以增強黨的戰鬥力。只有把黨建設好,使黨的思想、政治路線正確,組織堅強有力,黨才能正確地領導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
㈨ 中共三大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幫忙一 下下了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廣州恤孤院後街31號召開。出席大會的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 瞿秋白、 張太雷、張國燾等30多人(其中有表決權的19人),代表全國420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參加了會議。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之一。共產黨對這一策略的認識,是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的。在黨成立前,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南方有一定的影響和勢力,並進行著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革命斗爭。對於這樣一個政黨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黨的「一大」通過的決議認為,中國共產黨應採取獨立的政策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聯系。「一大」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到廣西、廣東考察了國民黨及當地的革命運動。馬林認為,國民黨是一個多階級聯盟的革命政黨,在南方有著廣泛的政治基礎,共產黨應與其聯合,共同進行斗爭。馬林並為此向國共兩黨提出了聯合的建議。孫中山方面表示,願意聯合共產黨,但由於國民黨是一個大黨,共產黨員必須加入國民黨,實行黨內聯合。而共產黨內的大多數同志則表示,同意支持孫中山,但反對加入國民黨。黨的「二大」專門對此問題進行了討論,通過了《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案》,決定與全國的革新黨派實行黨外聯合。中共的「黨外聯合」主張,沒能得到孫中山的同意。為了推動國共合作,共產黨於1922年8月底,又在杭州西湖召開特別會議,專門討論與國民黨合作的方式問題。會議雖然決定在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條件下,中共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但大多數同志對這種作法仍存疑慮,因此國共合作問題實際上沒有解決。1923年1月,共產國際執委會作出《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系問題的決議》,對實行黨內合作的形式進一步作了肯定。特別是京漢鐵路大罷工的失敗,使中國共產黨從實踐中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為了統一全黨的思想,妥善解決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共產黨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問題。 陳獨秀主持了大會,並代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作了工作報告。會議傳達了共產國際關於國共合作的指示,分析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把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改造成為工、農、小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革命聯盟的可能性。在討論中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張國燾、蔡和森等人反對全體黨員加入國民黨,尤其反對工人加入國民黨,認為那樣將混亂無產階級的思想。馬林、陳獨秀等人認為全體黨員、產業工人都應參加國民黨,全力進行國民革命,主張「一切工作歸國民黨」。大會著重批評了張國燾等人懷疑國共合作的「左」傾觀點,也不同意馬林、陳獨秀「一切工作歸國民黨」的右傾主張。大會接受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於1923年1月12日通過的《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系問題的決議》,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採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形式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 大會還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等文件。 大會選舉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王荷波、譚平山、羅章龍、朱少連、項英9人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李漢俊、鄧中夏、鄧培、徐梅坤、張連光為候補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常設機構是中央局,由陳獨秀、毛澤東、羅章龍、蔡和森、譚平山5人組成,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毛澤東為秘書,負責中央的日常工作。 黨的「三大」所確定的建立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策略,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使共產黨活動的政治舞台迅速擴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的步伐,為波瀾壯闊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