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發展過程
中國文學概況
中國文學,即中華民族的文學,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自己的審美觀以及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系。
發展概況
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學都有各自發生、繁衍、發展的歷史,也有各自的價值與成就,它們之間相互滲透和交融。例如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維吾爾族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傣族的《召樹屯》、彝族的敘事長詩《阿詩瑪》、蒙古族的敘事詩《嘎達梅林》等,都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互相補充,使中國文學表現出極大的豐富性和多層次性。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最早的詩篇產生於西周初年,最晚的產生於春秋中葉。緊接著,又興起了一種新的詩體——楚辭,楚辭的光輝代表,即是偉大的詩人屈原。《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個典範。以創作方法而言,《詩經》和《離騷》分別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
漢魏六朝,出現了帶有民間文學剛健清新風格的新詩體——樂府,強烈的現實感,是它們的重要標志。《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等,都是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中的瑰寶。在樂府詩的發展過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漸引人注目,到漢末出現了《古詩十九首》,五言詩體便基本成熟了。
七言詩的產生要晚於五言詩,它的廣泛流行,大約在晉宋之際。經過齊梁間以沈約為代表的「永明體」詩歌在聲律方面的充分准備,唐代,近體詩進入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古體詩和近體詩全面發展,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中國詩歌同音樂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兩者的關系發展變化經歷了「樂府從詩」、「采詩入樂」和「倚聲填詞」三個階段。「倚聲填詞」是詩與樂各自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進行的一種更為高級的形態組合。
詞,是一種音樂化的文學樣式,起源於民間,盛唐以後,文人才士填詞漸成風氣。五代時,中國第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問世。到宋代,詞的現實內容和表現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的程度,成為可與唐詩並列的中國文學的另一座高峰,出現了蘇軾等一大批傑出的詞作家。
南宋後期,詞逐漸失去了和樂能力。而以「胡樂」結合北方民間的「俚曲」,配入通俗化語言而形成的新的詩歌樣式——散曲,則引起了人們新的興趣。由於散曲大量吸收民間方言俚語,具有濃厚的市民通俗文學色彩,並且具有以往詩歌中少見的詼諧和幽默,給詩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氣。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興盛的體裁之一。同時,傳統詩歌仍創作有大量作品,宋、元、明、清各代均數量巨大且有自身的特色,但總成就都沒有超過唐代。
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與詩詞並列的文學正宗是散文。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記敘文和議論文的集子是《尚書》,它是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雖然文字佶屈聱牙,但已略能敘事,初具文學特質。
戰國時代,群雄爭霸,戰爭頻仍,士人們紛紛獻計獻策、著書立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散文亦得以迅速發展,其中主要是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歷史散文以《左傳》、《國語》、《戰國策》為代表,諸子散文以《論語》《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為代表。由於儒、道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兩大流派,所以《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在文學史上影響最大。這時期的散文,有感情激越、論辯性強;辭藻華美、結構嚴謹;多用寓言、善使比喻等特點,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經確定。
漢代散文更講究文采,對偶句增多,有辭賦化傾向。這時期,司馬遷的《史記》問世,這部巨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規模宏大又結構嚴謹,無論寫景狀物,還是刻畫人物性格、抒情議論,都獲得極大成功。因此,《史記》不僅被視為史書傑作,而且傳記部分也是中國傳記文學的典範。
駢文興盛之後,散文式微。直到唐代韓愈、柳宗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對過於矯飾、漸趨空洞的駢文,散文才恢復了它的生機與地位。唐宋古文,直承秦漢傳統,尤以游記散文清新雋逸、生動活潑。後世純文學散文一直沿著這條軌道前進。明清小品文是純文學散文的一種重要樣式,吸收唐代散文的精髓,融入魏晉南北朝筆記文的諧趣和雋永,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賦與駢文,是中國文學中介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兩種體裁。賦源於楚辭體,流行於兩漢,有詩的韻腳,崇尚鋪張揚厲。駢文則興盛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追求句式的整齊,強調對仗工穩與音律的和諧,不要求押韻。
在中國的傳統文學觀念中,小說,常被當作街談巷議之言;戲曲,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所以,小說和戲曲,由於不受重視而發展較晚。至元、明、清時代,小說和戲曲才迅速發展起來,一些偉大的作家與作品相繼出現,如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戲曲《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也均為文學珍品。《紅樓夢》更是紀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國文學推向了新的高峰,並足以和世界許多著名的小說媲美。中國古代文學雖然在不斷發展著,但卻表現出異常穩定和凝固化的特點,與西方文學相比,統一性和單一性相當明顯。這種特點是和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關的。中國文學大部分在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土壤中產生,幾乎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中,在重視文化思想,並對之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發展。所以中國古代文學與外國文學的聯系相對說來較少,大部分時間處於封閉的環境中,除了特殊歷史時期外,總的說來與宗教的關系相當淡漠。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凝重穩健的性格。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隨著中國封建社會開始發生的重大變化,這種性格開始打破。中國古代文學的正宗詩文,到清代中葉,大都由於因襲舊藝術形式、缺乏新思想內容而走向末路。鴉片戰爭以後,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本民族經濟文化上的弱點,文學上出現了龔自珍、黃遵憲等為代表的「開明派」;戊戌變法運動前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代表人物梁啟超、黃遵憲等提出了「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的主張,要求「崇白話而廢文言」,號召革命的政治小說也相繼產生,例如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等,都是揭露當時社會黑暗的「譴責小說」。與此同時,出現了以柳亞子、秋瑾為代表的一群愛國詩人,他們救國圖存的作品,形成了近代文學中新的文學潮流。「五四」新文化運動,使中國文學進入了光輝的現代時期。這時期的文學,已成為自覺、獨立而又面向整個社會的藝術。它以改變文學語言為突破口(以白話代替文言),對文學的形式、表現手法、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變革,產生了不同於傳統文學的新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還引進和創造了散文詩、報告文學、電影文學等新體裁,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強化。對於人的命運和人民、民族命運的關注,現代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成了新的文學主潮的思想基礎。知識分子的道路、農民的苦難、抗爭與解放、武裝斗爭,是作品常見的題材。作家與讀者有了更廣泛而親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廣泛地汲取了世界文學新潮的營養。正是通過外來影響的民族化和文學傳統的現代化,才創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學,並成為現代世界文學的自覺成員。這時期的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出現了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家。魯迅創作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藝術性的小說及大量雜文,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最偉大的里程碑。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文學一方面發揚了「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傳統,一方面又表現出新的歷史時期的時代特色。在更廣泛更深刻的程度上與人民結合,積極表現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的革命精神,努力反映社會主義時期中國人民新的生活風貌,出現了一大批富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文學停滯時期,從7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文學又出現新的轉機,大群新作家走上歷史舞台,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得到恢復和發展,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方法獲得多方面開拓,文學內容也獲得很大程度的深化,中國文學呈現了新的繁榮局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台灣省文學及港、澳地區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另一軌道上相對獨立地發展,也為豐富祖國的文學寶庫做出了貢獻
❷ 中國文學的歷史
我對中國文學也不是太了解,只知道中國文學始於黃老之學.也就是從黃帝那時候開始的.
❸ 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中國文學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 文學發展變化的九個方面 上古期 中古期 近古期
如果將中國文學史比作一條長河,我們從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頭是一片渾 茫的雲天,不可詳辨。我們找不到一個起源的標志,也不能確定起源的年代。那 口傳時代的文學,應當是十分久遠的,後來的文字記載不過是對那段美麗夢幻的 追憶而已。最保守的說法,從公元前11世紀,也就是《詩經》中的一些詩篇出 現的時候起,這條長河的輪廓就已經明朗起來了,後來逐漸匯納支流,變得越來 越寬廣。這中間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終沒有中斷過。若論文學的悠久,只有古 希臘文學、古印度文學可以與中國文學相比;若論文學傳統的綿延不斷,任何別 的國家和民族的文學都是不能與中國文學相比的。
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中國文學史也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這就 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國文學史大的時代斷限。在三古之 內,又可以細分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兩漢(公元3世紀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漢
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第三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
第四段:唐中葉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鴉片戰爭(1840)
第七段: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1919)
三古、七段說主要著眼於文學本身的發展變化,體現文學本身的發展變化所 呈現的階段性,而將其他的條件如社會制度的變化、王朝的更替等視為文學發展 變化的背景。將文學本身的發展變化視為斷限的根據,而將其他的條件視為斷限 的參照。一種根據,多種參照,也許最適合於描述整個中國文學的歷史過程。文 學發展變化的階段性可以和社會制度的變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會制度 的變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導致文學變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這變化的事實本身。
所謂文學本身的發展變化,可以分解為以下九個方面:一、創作主體的發展 變化;二、作品思想內容的發展變化;三、文學體裁的發展變化;四、文學語言 的發展變化;五、藝術表現的發展變化;六、文學流派的發展變化;七、文學思 潮的發展變化;八、文學傳媒的發展變化;九、接受對象的發展變化。三古七段 就是綜合考察了文學本身這九個方面的因素,並參照社會條件,而得出的結論以 往研究文學史,對文學傳媒和接受對象這兩方面很少注意,尚不足以對文學的發 展變化作出全面的考察。文學傳媒和接受對象深刻地影響著文學的創作,實在是 不容忽視的。
一、上古期
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漢。
我們首先注意到中國文學的各種體裁幾乎都孕育於這個時期。散文可以追溯 到甲骨卜辭;詩歌可以追溯到《詩經》、《楚辭》和漢樂府;小說可以追溯到神 話傳說,《左傳》、《史記》等歷史散文,以及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辭賦可 以追溯到《楚辭》。駢文中對偶的修辭手法,在這個時期也已出現;就連戲曲的 因素在《九歌》中也已有了萌芽。其次,中國文學的思想基礎也是孕育於上古期 的。特別是儒道兩家的思想影響著此後幾千年作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中國的文學思潮以儒道兩家為主,儒家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道家注重文 學的審美價值,這在上古期也已經形成了。影響著整個中國文學的一些觀念,如 「詩言志」、「法自然」、「思無邪」、「溫柔敦厚」等等,都是在這個時期提 出來的。第四,從文學的創作、傳播、接受來看,士大夫作為創作的主體和接受 對象,文字作為傳播的主要媒介,中國文學的這個基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 直到宋代出現了市民文學,才使這個格局發生了變化。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學。在這個階段,文學的創作主體經歷了由群體到 個體的演變,《詩經》里的詩歌大都是群體的歌唱,從那時到中國文學史上第一 位詩人屈原出現,經過了數百年之久。上古巫史不分,史從巫中分化出來專門從 事人事的記錄,這是一大進步。而士的興起與活躍,對文學的發展又起了關鍵性 的作用。先秦文學的形態,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詩樂舞結合,這種 混沌的狀態成為先秦的一大景觀。所謂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這個領域而言,在 講先秦散文時我們無法排除《尚書》、《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 著作,也無法排除《周易》、《老子》、《論語》、《孟子》、《莊子》等哲學 著作,那時還沒有純文學的散文。至於詩歌,最初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 《呂氏春秋》里記載的葛天氏之樂,以及《尚書·堯曲》里記載的「擊石拊石, 百獸率舞」,都是例證。《詩經》、《楚辭》中的許多詩歌也和樂舞有很大關系。 風、雅頌的重要區別就是音樂的不同,據《史記·孔子世家》,《詩》三百五篇 都可以和樂歌唱。《楚辭》中的《九歌》是用於佘祀的與樂舞配合的歌曲。
秦漢文學屬於上古期的第二段,秦漢文學出現了不同於先秦文學的一些新的 特點。首先是創作主體的處境有了變化,戰國時代游說於列國之間的士,聚集到 統一帝國的皇帝或諸侯王周圍,形成若干作家群體,他們以歌功頌德或諷喻譎諫 為己任。如武帝時的司馬相如、東方朔,吳王劉氵鼻門下的枚乘、鄒陽。這些「 言語侍從之臣」正好成為大賦這種漢代新興文體的作者。與漢代大一統的政治局 面相適應,漢代文學以大為美,鋪張揚厲成為風尚。「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政策相適應,漢代文學失去了先秦文學的生動活潑與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 的、凝重板滯的風格。然而,對於中國詩歌來說,漢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朝代。 《詩經》那種四言的軀殼到漢代已經僵化了,楚辭的形式轉化為賦,漢代樂府民 歌卻以一種新的姿態、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間繼而在文人中顯示了不可抗拒的力 量,並由此醞釀出中國詩歌的新節奏、新形式,這就是歷久不衰的五七言體。
二、中古期
中古期從魏晉開始,經過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葉為止。
為什麼將魏晉作為一個新時期的開端,並將魏晉到明中葉這樣長的時間劃為 一個中古期呢?這是考慮到以下事實:第一,這時開始了中國文學的自覺時代, 並在南北朝完成了這個自覺的進程。第二,文學語言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由古 奧轉向淺近。第三,這是詩、詞、曲三種重要文學體裁的鼎盛期,它們分別在中 古期內的唐、宋、元三朝達到了高峰。第四,文言小說在魏晉南北朝已初具規模, 在唐代達到成熟。白話短篇小說在宋元兩代已經相當繁榮,白話長篇小說在元末 明初也已出現了《三國志演義》、《水滸傳》等作品。第五,文學傳媒出現了印 刷出版、講唱、舞台表演等各種新的形式。第六,文學創作的主體和對象,包括 了宮廷、士林、鄉村、市井等各個方面。總之,中國文學所有的各種因素都在這 個時期具備了而且成熟了。
中古期的第一段從魏晉到唐中葉。這是五七言古體詩繁榮發展並達到鼎盛的 階段,也是五七言近體詩興起、定型並達到鼎盛的階段。詩,占據著文壇的主導 地位。文向詩靠攏,出現了詩化的駢文;賦向詩靠攏,出現了駢賦。從「三曹」、 「七子」,經過陶淵明、謝靈運、庾信、「四傑」、陳子昂,到王維、孟浩然、 高適、岑參、李白、杜甫,詩歌的流程清楚而又完整。杜甫既是這個階段最後的 一位詩人,又是開啟下一階段的最早的一位詩人,像一個里程碑矗立在文學史上。 「建安風骨」和「盛唐氣象」這兩個詩歌的範式,先後在這個階段的頭尾確立起 來,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成為後代詩人追慕的極致。這又是一個文學創作趨於 個性化的階段,作家獨特的人格與風格得以充分展現。陶淵明、李白、杜甫,他 們的成就都帶著鮮明的個性。此外,這個階段的文學創作,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 以宮廷為中心形成若干文學集團,文學集團內部成員之間相互切磋,提高了文學 的技巧。以曹操為道的鄴下文人集團在發展五言古詩方面的作用,齊梁和初唐的 宮廷詩人在建立近體詩格律方面的作用,都是有力的證據。在這個階段,玄學和 佛學滲入文學,使文學呈現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在儒家提倡文學的政治教化作用 之外,玄學家提倡的真和自然,已成為作家的美學追求;佛教關於真與空的觀念、 關於心性的觀念、關於境界的觀念,也促進了文學觀念的多樣化。
中古期的第二段是從唐中葉開始的,具體地說就是以天寶末年「安史之亂」 爆發為起點,到南宋滅亡為止。唐中葉以後文學發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變化:韓、 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學語言和文體的改革,宋代的歐陽修等人繼續韓、柳的道 路,完成了這次改革。由唐宋八大家共同實現的改革,確定了此後的文學語言和 文體模式,一直到「五四」才打破。詩歌經過盛唐的高潮之後面臨著盛極難繼的 局面,詩人們紛紛另闢蹊徑,經過白居易、韓愈、李賀、李商隱等中晚唐詩人的 努力,到了宋代終於尋到了另一條道路。就宋詩與唐中葉以後詩歌的延續性而言, 有這樣兩點值得注意:由中晚唐詩人開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寫,與日常生活相 關的人文意象明顯增多,到了宋代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氣;由杜甫、白居易開 創的反映民生疾苦積極參與政治的傳統,以及深沉的憂患意識,在晚唐一度減弱, 到了宋代又普遍地得到加強。就宋代出現的新趨勢而言,詩人與學者身份合一, 議論成分增加,以及化俗為雅的美學追求,也很值得注意。作為宋詩的代表人物, 黃庭堅與江西詩派具有比較明確的創作主張與藝術特色。蘇軾、楊萬里、范成大、 陸游等也各以其自身的特點,與江西詩派共同構成有別於唐音的宋調。唐中葉以 後曲子詞迅速興盛起來,經過五代詞人溫庭筠、李煜等人之手,到了宋代遂蔚為 大觀,並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柳永、蘇軾、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姜夔等 人的名字也就永遠鐫刻在詞史上了。唐中葉以後傳奇的興盛,標志著中國小說進 入成熟的階段;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說」的興起,宋代「說話」 的興盛,則是這個階段內文學的新發展。
中古期的第三段從元代開始,延續到明代中葉。從元代開始敘事文學占據了 文壇的主導地位,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從此,文學的對象更多地從案頭的讀者 轉向勾欄瓦舍里的聽眾和觀眾。文學的傳媒不僅是寫在紙上或刻印在紙上的讀物, 還包括了說唱扮演的藝術形式。儒生社會地位降低,走向社會下層從事通俗文學 的創作,先是適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繼而提高這些文學形式,於是出現 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高明等一大批不同於正統文人的作家。元代的文學 以戲曲和散曲為代表,以大都為中心的雜劇與以溫州為中心的南戲,共同創造了 元代文學的輝煌,而明代流行的傳奇又是對元曲的繼承與發展。元末明初出現了 《三國志演義》、《水滸傳》這兩部長篇白話小說,成為這個階段的另一標志, 它們的出現預示著一個長篇小說的時代到來了。
三、近古期
明嘉靖以後文學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這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隨 著商業經濟的繁榮、市民的壯大、印刷術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學創作的商 品化成為一種新的趨勢;適應市民這一新的熱愛群體的需要,文學作品的內容、 題材、趣味,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同時,在表現正統思想的士大夫文學之外, 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學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金瓶梅》的出現就是這種 種現象的綜合反映。二、在王學左派的影響下,創作主體的個性高揚,並在作品 中以更加強烈的色彩表現出來;在文學作品中對人的情慾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 對理學禁慾主義進行了強烈的沖擊,從而為禁錮的人生打開了一扇窗戶。湯顯祖 的《牡丹亭》所寫的那種「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愛情,便是一種新的呼聲。 晚明詩文中所表現出來的重視個人性情、追求生活趣味、模仿市井俗調的傾向, 也透露出一種新的氣息。三、詩文等傳統的文體雖然仍有發展,但已翻不出多少 新的花樣。而通俗的文體顯得生機勃勃,其中又以小說最富於生命力。這些通俗 文學藉助日益廉價的印刷出版這個媒體,滲入社會的各個階層,並產生了廣泛的 影響。從以上各方面看來,明代中葉的確是一個文學新時代的開端。
從明嘉靖初到鴉片戰爭是近古期的第一段。明清易代是一個巨大的變化,特 別是對那些漢族士人的震動極其強烈,但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文學創作基本上沿襲 著明代中葉以來的趨勢,並沒有發生巨大變化。在近古期第一段,文學集團和派 別的大量涌現以及它們之間的論爭,是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在詩文方面有公安 派、竟陵派、神韻派、格調派、性靈派、桐城派的主張和創作實踐,在詞的方面 有陽羨詞派、浙西詞派、常州詞派的主張和創作實踐,甚至在戲曲方面也有以「 臨川派」和「吳江派」為主的兩大群體的論爭。在不同流派的相互激盪中,涌現 出一些傑出的作家,清詩、清詞取得不可忽視的成就。值得特別注意的還是戲曲、 小說方面的收獲。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共同達到傳奇的頂峰。近古期的第一段是白話長篇小說的豐收期,吳承恩的《西 游記》、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 是這個階段的巔峰之作。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中國文言小說的一座高峰。
近古期的第二段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與明清易代相比,鴉片戰爭的炮聲是 更大的一次震動。鴉片戰爭帶來千古未有之變局,從此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會。西方文化開始湧入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而中國許多有識之士 在向西方尋求新的富國強兵之路的同時,也尋求到新的文學靈感,成為一代新的 作家,龔自珍、黃遵憲、梁啟超便是這批新人的代表。與社會的變化相適應,文 學創作也發生了變化。救亡圖存的意識和求新變於異邦的觀念,成為文學的基調。 文學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文學被視為社會改良的工具,在國民中最易產生影響的 小說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隨著外國翻譯作品的逐漸增多,文學的敘事技巧更新 了。報刊這種新的媒體出現了,一批新的報人兼而具有作家的身份,他們以報刊 傳播其作品,寫作方法也因適應報刊這種形式的需要而有所變化。在古文領域內 出現了通俗化的報刊文體,在詩歌領域里提出了「我手寫我口」這樣的口號。
近古期的終結,也就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終結,我們仍然劃定在「五四」運動 爆發的1919年。這是因為「五四」作為一次新文化運動,不僅在社會史上開 啟了一個新的時期,也在文學史上開啟了一個新的時期。在「五四」運動之前雖 然出現了一些帶有新思想與新風格的作家,但那仍然屬於古典文學的范疇。「五 四」運動中涌現出來的那批作家才有了質的變化。我們既注意19世紀末以來文 壇發生的漸變,更注重「五四」這個大的開闔。「五四」闔上了中國數千年古典 文學的門,同時打開了文學的一片嶄新天地。
最後要說明的是,三古七段說雖然打破了朝代分期,但我們仍然認為,朝代 分期在目前的文學史教學和研究中符合長期以來的習慣,更便於操作。而且,朝 代的更換有時也確實給文學帶來了興衰變化,漢之盛在賦,唐之盛在詩,宋之盛 在詞,元之盛在曲,上文已經涉及。再以唐、宋兩代詩文的創作而論,隨著本朝 之內時間的推移,都有一個從漸盛到極盛再到漸衰的發展過程。其中似乎存在著 與朝代興衰有關的某種原因,值得我們注意。因此,朝代分期自有其不可完全替 代的理由。三古七段是我們處理中國文學史分期問題的一種新的視角,我們仍然 願意保留朝代分期(如本書四卷、九編的劃分),作為另一種視角,並將二者結 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相得益彰。這就是說,我們主張用雙視角來處理中國文學 史的分期問題。因此,三古七段說更全面的表述是:三古七段雙視角。
❹ 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歷程
文學史概述
教學目的與要求
1、理清文學史脈絡。
2、掌握各個文學史階段的主要文學現象及文學成就。
教學時數
2課時
重點與難點
各個文學史階段的重要文學現象。
一、文學史概念
1、歷史對文學的影響:
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文學內容乃至文學形式。
2、文學對歷史的影響:
通過影響人而影響歷史的發展。
二、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史分期
(一)中國歷史分期:
(二)中國文學史分期:
1、中國古典文學史:(先秦至1840)
先秦文學
秦漢文學
魏晉南北朝文學(東漢建安年代至隋統一)
隋唐五代文學
宋代文學
元代文學
明代文學
清代文學(1644至1840)
2、中國近、現代文學史(1840至1949)
3、中國當代文學史(1949至今)
三、各階段的主要文學成就和現象
(一)先秦文學
1、總體特點:從萌芽到初步發展階段
1、沒有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人
2、從本質上說,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神話:
與西方神話相比,中國神話沒有系統,散亂地保存在《山海經》等書中。
(2)詩歌: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詩歌305篇,按照音樂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初步開創詩歌創作的藝術傳統。
(3)歷史散文:
以記事記言為主,主要有《左傳》、《國語》、《戰國策》等
(4)諸子散文:
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產生了諸子散文,如《論語》、《孟子》等,《莊子》的文學性最強。
(5)楚辭:
其明顯的特徵是具有楚文化的獨特風采,以六、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屈原運用楚辭體創作了《九歌》、《九章》,其代表作《楚辭》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宏偉壯麗的長篇抒情詩,與《詩經》並稱「風騷」。
(二)秦漢文學
1、總體特點:文學的價值開始受到重視
(1)出現完全以文學的感染力為目標的文學樣式:賦
「其始作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沂沂,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雲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
(2)文學創作的興盛
(3)出現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人
(4)出現了區別文學與非文學的意識
《史記》論及儒學及一般學術時,用「文學」一詞
不指學術而帶有詞章意義時,用「文辭」或「文章」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辭賦:
漢賦經過了騷體賦、大賦、小賦幾個發展階段。
(2)樂府詩:
兩漢文學中最有價值的是樂府詩,樂府本是建於西漢武帝時的官方采詩機構,其所採集的民歌即為樂府詩。樂府詩長於敘事,奠定了中國敘事詩的基礎
(3)文人五言詩:
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與樂府詩長於敘事不同,五言詩長於抒情。
(4)《史記》:
代表兩漢散文文學的最高成就的是《史記》。《史記》以人為經,以事為緯,開創了紀傳體這種新的史書體例。在史學、文學方面都有顯著的成就,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三)魏晉南北朝文學
1、總體特點:
(1)對文學的重視和文學觀的發展
對文學的重視,首先表現在社會上層包括帝王在內,普遍熱心文學創作。
由於文學受到重視,文學作品日漸繁多,就開始了將文學與其他學科區別開來,視之為一種獨立學科的意識,南朝宋文帝時,在國家學校中設立文學館,反映了文學在這時已獨立這一史實。
在上述背景下,文學理論呈現出空前繁榮,《文心雕龍》、《詩品》等文學批評著作出現 。
(2)文學集團的活躍
和文學創作的興盛互為因果,出現「竹林七賢」、「二十四友」、「競陵八友」等文學集團,更進一步推動了文學的興盛。
(3)追求美的創造
文學不再被看作是政教工具,而注重表現個人內心的感受,在題材、風格方面更加註重美,如在題材方面,陶淵明創立了田園詩,謝靈運、謝眺完成了從玄言詩到山水詩的轉變。追求華美的修辭,也是這一時期的普遍風氣。
(4)文學與哲理的結合
由於作家自我意識加強、重視個體價值,再加上當時哲學思考蔚然成風,文學與哲理的融合成為引人注目的新現象。,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詩歌 :
陶淵明是本時期成就最高的作家。另外,南北朝民歌特色鮮明。
(2)散文:
形式更加多樣,檄、碑、誄、序、記、書信等各體文章
(3)辭賦:
抒情小賦佔主要地位,其發展趨勢是逐漸律化。
(4)小說:
習慣上把這一時期的小說分成「志怪」和「志人」二類。志怪小說專記神異鬼怪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晉干寶的《搜神記》;志人小說現存較完整的是宋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四)隋唐文學
1、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
(1)詩人隊伍的擴大和主導力量的改變
自初唐後半階段,宮廷文學就逐漸失去了在詩壇上的主導地位,詩歌創作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
(2)唐詩所反映的社會層面擴展
與前一條相聯系,唐代詩人源於各個階層,對社會各方面的了解比較深刻,再加上朝代的變化,詩人具有干涉社會政治的信心和勇氣,因此唐詩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層面就顯著擴展了。
(3)藝術風格與流派的多樣化
人們習慣上唐詩分成初、盛、中、晚四個時期,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些自標一格的傑出詩人出現,他們共同匯聚成唐詩的盛大局面。
(4)詩歌藝術形式的完善
從根本意義上說,唐人比前人更加註意到詩歌是一種美的構造。
從語言形式上說,語言更加凝煉。
例: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2、其它文學形式及成就
(1)唐傳奇
唐傳奇脫離了志怪小說記錄奇聞異事的性質,成為有意識的文學創作,標志著中國古代短篇小說開始進入成熟階段。
(2)散文: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是古文運動的興起,「古文」主要是對於盛行於六朝、在唐代仍據主導地位的駢體文(稱「時文」)而言,指先秦兩漢時期的不講究駢偶的散文。
(3)變文
唐代變文在藝術上比較粗糙,但對後世白話小說和民間講唱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意義不可忽視。
(4)詞:
詞最初孕育於唐代繁華城市中的歌樓妓館,是歌妓們演唱的小曲,所配合的是唐代新興的燕樂。從總體上說,由於詞是酒宴上的歌曲,內容以委婉抒情見長,很少表現重大的社會內容。
(五)宋代文學
1、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宋詩:
宋詩與唐詩的區別表現在唐詩的豐腴變成了宋詩的瘦勁,唐詩的蘊藉變成了宋詩的深刻,唐詩的通脫變成了宋詩的曲折。
(2)宋詞:
詞在整個宋代沿著「婉約」、「豪放」兩個路線發展。
(3)散文
2、社會結構與文化形態的變化對文學的影響:
城市與商業的發達直接影響了文學觀念、文學內容、文學形式的嬗變與演進。
(六)元代文學
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雜劇:
標志著中國戲劇的成熟,元雜劇與散曲合稱為「元曲」,與唐詩、宋詞並舉。
2、散曲:
格律形式:韻腳較密;韻部按北方口語劃分;可以添加襯字。
語言風格:大量運用俗語和口語;句法完整。
例:賓也醉主也醉仆也醉,唱一會舞一會笑一會,管甚麼三十歲五十歲八十歲。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無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紅輪日西墜,打的那盤也碎碟也碎碗也碎。
(七)明代文學
1、明前期文學(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衰微冷落
2、明中期文學(弘治到隆慶1488——1572):
復甦時期
(1)出現兩個文學集團:「吳中四才子」、「前七子」
(2)俗文學的興盛
3、明後期文學(萬曆到明末1573——1644)
進入高潮,又遭挫敗
(1)理論上的自覺
(2)「公安派」詩歌
(3)晚明小品
(4)通俗文學:小說,戲劇
(八)清代文學
《紅樓夢》:
一部具有歷史深度和社會批判意義的愛情小說
1、寶黛愛情
2、由寶黛愛情看其歷史深度和社會批判意義
(九)中國近現代文學
1、中國近、現代歷史:救亡圖強
2、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文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
——梁啟超
3、對魯迅的誤讀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魯迅《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❺ 中國文學發展的歷程的概括
(一)先秦文學
1、總體特點:從萌芽到初步發展階段
1、沒有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人
2、從本質上說,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神話:
與西方神話相比,中國神話沒有系統,散亂地保存在《山海經》等書中。
(2)詩歌: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詩歌305篇,按照音樂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初步開創詩歌創作的藝術傳統。
(3)歷史散文:
以記事記言為主,主要有《左傳》、《國語》、《戰國策》等
(4)諸子散文:
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產生了諸子散文,如《論語》、《孟子》等,《莊子》的文學性最強。
(5)楚辭:
其明顯的特徵是具有楚文化的獨特風采,以六、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屈原運用楚辭體創作了《九歌》、《九章》,其代表作《楚辭》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宏偉壯麗的長篇抒情詩,與《詩經》並稱「風騷」。
(二)秦漢文學
1、總體特點:文學的價值開始受到重視
(1)出現完全以文學的感染力為目標的文學樣式:賦
「其始作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沂沂,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雲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
(2)文學創作的興盛
(3)出現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人
(4)出現了區別文學與非文學的意識
《史記》論及儒學及一般學術時,用「文學」一詞
不指學術而帶有詞章意義時,用「文辭」或「文章」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辭賦:
漢賦經過了騷體賦、大賦、小賦幾個發展階段。
(2)樂府詩:
兩漢文學中最有價值的是樂府詩,樂府本是建於西漢武帝時的官方采詩機構,其所採集的民歌即為樂府詩。樂府詩長於敘事,奠定了中國敘事詩的基礎
(3)文人五言詩:
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與樂府詩長於敘事不同,五言詩長於抒情。
(4)《史記》:
代表兩漢散文文學的最高成就的是《史記》。《史記》以人為經,以事為緯,開創了紀傳體這種新的史書體例。在史學、文學方面都有顯著的成就,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三)魏晉南北朝文學
1、總體特點:
(1)對文學的重視和文學觀的發展
對文學的重視,首先表現在社會上層包括帝王在內,普遍熱心文學創作。
由於文學受到重視,文學作品日漸繁多,就開始了將文學與其他學科區別開來,視之為一種獨立學科的意識,南朝宋文帝時,在國家學校中設立文學館,反映了文學在這時已獨立這一史實。
在上述背景下,文學理論呈現出空前繁榮,《文心雕龍》、《詩品》等文學批評著作出現 。
(2)文學集團的活躍
和文學創作的興盛互為因果,出現「竹林七賢」、「二十四友」、「競陵八友」等文學集團,更進一步推動了文學的興盛。
(3)追求美的創造
文學不再被看作是政教工具,而注重表現個人內心的感受,在題材、風格方面更加註重美,如在題材方面,陶淵明創立了田園詩,謝靈運、謝眺完成了從玄言詩到山水詩的轉變。追求華美的修辭,也是這一時期的普遍風氣。
(4)文學與哲理的結合
由於作家自我意識加強、重視個體價值,再加上當時哲學思考蔚然成風,文學與哲理的融合成為引人注目的新現象。,
2、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詩歌 :
陶淵明是本時期成就最高的作家。另外,南北朝民歌特色鮮明。
(2)散文:
形式更加多樣,檄、碑、誄、序、記、書信等各體文章
(3)辭賦:
抒情小賦佔主要地位,其發展趨勢是逐漸律化。
(4)小說:
習慣上把這一時期的小說分成「志怪」和「志人」二類。志怪小說專記神異鬼怪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晉干寶的《搜神記》;志人小說現存較完整的是宋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四)隋唐文學
1、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
(1)詩人隊伍的擴大和主導力量的改變
自初唐後半階段,宮廷文學就逐漸失去了在詩壇上的主導地位,詩歌創作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
(2)唐詩所反映的社會層面擴展
與前一條相聯系,唐代詩人源於各個階層,對社會各方面的了解比較深刻,再加上朝代的變化,詩人具有干涉社會政治的信心和勇氣,因此唐詩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層面就顯著擴展了。
(3)藝術風格與流派的多樣化
人們習慣上唐詩分成初、盛、中、晚四個時期,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些自標一格的傑出詩人出現,他們共同匯聚成唐詩的盛大局面。
(4)詩歌藝術形式的完善
從根本意義上說,唐人比前人更加註意到詩歌是一種美的構造。
從語言形式上說,語言更加凝煉。
例: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2、其它文學形式及成就
(1)唐傳奇
唐傳奇脫離了志怪小說記錄奇聞異事的性質,成為有意識的文學創作,標志著中國古代短篇小說開始進入成熟階段。
(2)散文: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是古文運動的興起,「古文」主要是對於盛行於六朝、在唐代仍據主導地位的駢體文(稱「時文」)而言,指先秦兩漢時期的不講究駢偶的散文。
(3)變文
唐代變文在藝術上比較粗糙,但對後世白話小說和民間講唱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意義不可忽視。
(4)詞:
詞最初孕育於唐代繁華城市中的歌樓妓館,是歌妓們演唱的小曲,所配合的是唐代新興的燕樂。從總體上說,由於詞是酒宴上的歌曲,內容以委婉抒情見長,很少表現重大的社會內容。
(五)宋代文學
1、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宋詩:
宋詩與唐詩的區別表現在唐詩的豐腴變成了宋詩的瘦勁,唐詩的蘊藉變成了宋詩的深刻,唐詩的通脫變成了宋詩的曲折。
(2)宋詞:
詞在整個宋代沿著「婉約」、「豪放」兩個路線發展。
(3)散文
2、社會結構與文化形態的變化對文學的影響:
城市與商業的發達直接影響了文學觀念、文學內容、文學形式的嬗變與演進。
(六)元代文學
主要文學形式及成就
1、雜劇:
標志著中國戲劇的成熟,元雜劇與散曲合稱為「元曲」,與唐詩、宋詞並舉。
2、散曲:
格律形式:韻腳較密;韻部按北方口語劃分;可以添加襯字。
語言風格:大量運用俗語和口語;句法完整。
例:賓也醉主也醉仆也醉,唱一會舞一會笑一會,管甚麼三十歲五十歲八十歲。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無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紅輪日西墜,打的那盤也碎碟也碎碗也碎。
(七)明代文學
1、明前期文學(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衰微冷落
2、明中期文學(弘治到隆慶1488——1572):
復甦時期
(1)出現兩個文學集團:「吳中四才子」、「前七子」
(2)俗文學的興盛
3、明後期文學(萬曆到明末1573——1644)
進入高潮,又遭挫敗
(1)理論上的自覺
(2)「公安派」詩歌
(3)晚明小品
(4)通俗文學:小說,戲劇
(八)清代文學
《紅樓夢》:
一部具有歷史深度和社會批判意義的愛情小說
1、寶黛愛情
2、由寶黛愛情看其歷史深度和社會批判意義
(九)中國近現代文學
1、中國近、現代歷史:救亡圖強
2、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文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
——梁啟超
3、對魯迅的誤讀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❻ 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文學史問題,推薦一本書: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回史可以分成上古期、答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國文學史大的時代斷限。在三古之內,又可以細分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兩漢(公元3世紀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漢
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第三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第四段:唐中葉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鴉片戰爭(1840) 第七段:鴉片戰爭至「五四」運(1919)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777207.htm
❼ 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史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雖然文字還沒有產生,但在人民中間已經流傳著神話傳說和民間歌謠等口頭文學。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獻資料表明,《誇父逐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閃耀著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輝。《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獵的英武;《塗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記錄了中國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甲骨文字的發現,使中國古典散文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辭。殷商時期的《尚書》篇章,結構和表現手法相當成熟,理所當然成為中國古典散文之祖。
西周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是古代文學史上頭一件大事。《詩經》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間,三百零五篇詩。它按音樂標准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樂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樂歌,「頌」則是宗廟祭祀時的樂舞曲。《詩經》的思想內容反映的社會生活非常廣泛。有的詩篇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剝削,反壓迫的呼聲,如《碩鼠》、《伐檀》;有的詩篇表達了對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於役》;有的詩篇歌頌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和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嚮往,如《靜女》、《蒹葭》;有的則表現了婦女婚姻的不幸,如《氓》。總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詩經》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在藝術上,《詩經》音調流暢,語言樸素,常用賦、比、興的手法來表情達意。賦的手法是直陳其事,比即打比方,興是感物起興,先詠它物來引發情意。後世把《詩經》奉為學習的最高典範。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在學習楚民歌基礎上,創造了具有楚文化獨特光採的新體詩——楚辭。楚辭體詩句式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詩歌充滿著神奇瑰麗的想像,洋溢著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運用這種詩歌形式,創作了古代文學史上第一抒情長詩《離騷》,優美動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懷詩《九章》九篇,以及《天問》等,共25篇楚辭作品。屈原的後繼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離騷》作為楚辭藝術的顛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學史上與《詩經》並稱「風騷」,垂範於後世。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游說之士蜂起。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產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寫作了大量以說理透闢、邏輯嚴密、言辭鋒利、善用比喻為特點的論說散文,又稱諸子散文。諸子散文各具特色:《論語》雍容和順富有哲理性、《孟子》雄暢犀利富有鼓動性、《墨子》朴實謹嚴富有邏輯性、《荀子》淳厚富贍富有學術性、《韓非子》峻峭透闢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莊子》汪洋譎怪富有浪漫性。在諸子散文中,文學性最強當數《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與諸子散文輝映一時的,是以記言記事為主的歷史散文。《左傳》、《國語》和《戰國策》,或以年為序,或以國為別,多出於各國史官之手。其中許多優秀篇章,情節曲折,人物生動,剪裁得體,有很高的藝術性,如《左傳》中的《鞍之戰》、《鄭伯克段於鄢》,或敘述激烈的戰爭進程,或表現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斗,在敘事寫人方面均很出色。《戰國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個性光彩,描寫技巧愈加高明,是歷史散文中文學價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實行文化專制政策,焚書坑儒,二世而亡,幾乎無文學可言。除留存下來少數歌頌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諫逐客書》是這一時期少有的優秀散文篇章。
兩漢崇文,大一統的鼎盛帝國,要求用文學來歌舞昇平。於是一種以鋪寫帝王和都市生活為主的文學樣式——辭賦便應運而生。賦是兩漢最流行的文體,是一代文學的標志。其體式導源於荀子的《賦篇》,並吸收了楚辭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漢初賈誼、淮南小山的賦,尚未脫楚辭形跡,被稱為騷體賦;枚乘的《七發》奠定了漢代大賦的形式格局;至漢武帝時代,獻賦誦賦風氣大盛,產生了一大批賦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極寫帝王苑囿之盛、田獵之樂,稍後的揚雄,有《甘泉》、《羽獵》諸賦。這些賦寫得鋪張揚厲:多以歌功頌德為宗旨。到了東漢,班固的《東都賦》《西都賦》,張衡的《東京賦》《西京賦》仍是散體大賦中的煌煌巨作。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國強勢不再,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用辭賦來抒情志、來刺時世。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等是這方面的名作。他們的創作突破了大賦原有的體制,對以後魏晉時期的抒情小賦和唐宋時期的散文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兩漢文學中最有價值的是樂府詩中的民歌。樂府本是國家音樂管理機構,負有采編民歌民謠,配樂演唱的職能。後人將樂府機構配樂演唱的歌稱名為漢樂府詩。漢樂府民歌和《詩經》是一脈相承的,《詩經》是「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漢樂府以「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深刻反映了兩漢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願望和要求。有的控訴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政策,如《戰城南》、《十五從軍征》、有的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罪惡,以及表達了對真摯愛情的嚮往,如《孔雀東南飛》、《上邪》、《有所思》,有的對社會下層人民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如《東門行》、《婦病行》、《孤兒行》,等等。而《詩經》以抒情為主,漢樂府長於敘事鋪陳,標志著古代敘事詩的完全成熟。《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代漢民族第一敘事長詩。
漢代文人詩歌一直無所成就。到東漢,文人在樂府民歌影響下試作五言詩,班固的《詠史》詩,寫得質木無文,極少詩味,但是是現存最早文人五言詩。東漢末年產生的《古詩十九首》,才成為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無名氏文人創作的一組抒情短詩。它並非成於一人一時,抒發了處於動亂時代下層文人傷感,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與漢樂府民歌長於敘事不同,《古詩十九首》的主要藝術特色是長於抒情。它委婉含蓄自然質朴中顯出精煉工切的藝術特色,前人有「五言之冠冕」的贊譽。
兩漢散文創作的成就很高。漢初賈誼和晁錯的政論散文,思想敏銳、直言時弊、文采飛揚。後期至東漢的散文雖有駢偶化發展的傾向,但能夠保存漢初關注現實,指摘時弊的文風。而兩漢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這種以人物為中心的史書編寫體例。它敢於批判、敢於歌頌的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為人們所稱道。從文學的角度看,司馬遷以飽滿的情感和豐富的歷史知識,塑造了一大批出身不同、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使它成為我國傳記文學的典範。如《項羽本紀》中的項羽,《李將軍列傳》中的飛將軍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等。《史記》刻畫人物的高超技巧,變化多樣的謀篇布局和語言的非凡表現力,都對後世敘事散文起到了示範作用。魯迅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兩語熱情地評價《史記》傑出的史學和文學成就。可以和《史記》相提並論的是班固的《漢書》。《漢書》記事詳贍,寫得也頗為精彩有自己的特色,但班固恪守儒家思想准則,來寫入記史,顯得拘泥和保守,成就稍遜於《史記》。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日益擺脫經學的影響,而獲得獨立的發展,開始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詩歌、散文、辭賦、駢文、小說等文學樣式,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詩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漢末魏初,在「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社會背景下面,文人詩歌創作進入了「五言騰踴」的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劉楨、陳琳等所謂「建安七子」組成的鄴下文人集團,創造了「建安文學」的輝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氣」這種共同的時代風格,其中曹操的詩歌,沉雄悲涼,反映了動亂的社會現實,表露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都是較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人稱「建安之傑」。他的詩歌「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白馬篇》、《贈白馬王彪》分別是他前期和後期詩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著名的〈洛神賦〉美不勝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詩》、〈登樓賦〉等篇章,是建安文學中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傑作。
魏晉之交,隨著世風的變易,詩歌創作呈現出與建安時代不同的風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鬱艱深,或風調峻切,他們繼承了建安文學的優秀傳統,進一步推動了五言古詩的發展。西晉太康時期詩歌繁榮,詩人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稱,但多數作品流於華采繁縟,唯左思的詩歌骨力遒勁,承傳建安文學的精神。其〈詠史〉詩開啟了詠史和詠懷結合的新路子。東晉在玄學的影響下,「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泛濫一時,能夠超越流俗的大詩人便是陶淵明。陶淵明的時代,「真風告逝,大偽斯興」,他因貧而出仕,目睹官場黑暗,不願同流合污,決心辭官歸隱,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園詩描繪自然風光的美麗,歌頌田園生活的平和,也表現了親身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喜悅和辛勞。創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統一的藝術境界。《歸園田居》、《飲酒》是他的田園詩的代表作。陶詩的風格自然沖淡為主流,但《讀山海經》(「精衛填微木」)、《詠荊軻》等也顯示了詩人「金剛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詩人內心並不靜穆,他沒有忘懷世事。陶淵明詩對後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受其直接影響。陶淵明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辭賦,數量雖不多,卻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等。
南北朝時期,許多文人專力於文學創作,而主要運用的文學樣式是詩歌和駢文。南朝詩歌在謝靈運手上山水詩大放光芒,其後謝眺的山水詩寫得清新圓熟,世稱「大小謝」。詩人鮑照出身寒微,則擅長用七言古詩體來抒發憤世嫉俗的情懷,他隔句押韻的七言歌行為七言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詩賦集南北文學之大成,將南方精美圓熟的藝術技巧和北方剛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為唐代詩風的先聲。這一時期駢文統治著整個文壇,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蕪城賦》、庾信《哀江南賦》是非常優秀的作品。總的來說,南朝作家們對形式聲律的追求,為唐代文學、尤其是唐代近體詩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備。
此外,南北朝樂府民歌也足以與漢樂府詩前後輝映。南朝的吳歌、西曲明麗柔婉,北朝少數民族歌曲則多剛健亢爽,風格各異,但都情意真切。
從我國古代小說體裁的形成和發展來說,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重要階段.出現了志怪小說和軼事小說。其中晉干寶的《搜神記》和南朝劉宋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最值得重視。《世說新語》記載了自漢至晉不少上層士族人物的軼事言談,寫人氣韻生動,記言簡約精妙,實開後世筆記小說之先聲。
由於文學意識的漸趨自覺,這一時期出現了探討文學觀念、分析創作過程、批評作家作品的文學論著,如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鍾蠑《詩品》。後兩部在我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堪稱劃時代的巨著。
大唐王朝國力空前強盛,國家從長期分裂復歸於統一,封建經濟和文化獲得了充分發展的良好條件,再加上朝廷在各方面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尤其是確立了以詩賦取土的科舉制度,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對仕途的壟斷,使大批有才華的寒門子弟脫穎而出,最終創造了唐代文學的空前繁榮 。有唐一代作家作品數量之多,成就之高,影響之大,都是前未曾有的。
唐代詩歌堪稱一代文學標志,中國古典詩歌的頂峰,是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輩出,大家紛呈。詩歌創作幾乎遍及社會各個階層的男女老少,《全唐詩》收錄的詩人就有兩千餘家,詩作近五萬首,而實際遠不止此數。
初唐時期,宮廷詩歌承齊梁余風,流行靡麗軟艷的「上官體」詩。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和稍後的陳子昂,上承漢魏風骨,力掃齊梁宮體詩頹風,使唐詩開始由宮廷走向社會,由艷情轉向現實,由靡靡之音變為清新健康的歌唱。同時的宋之問和沈佺期在詩歌的形式上也做了大膽的探索,他們共同為唐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史稱盛唐,這一時期出現了兩大詩歌流派和我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以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等人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上承陶淵明、謝靈運而別開生面。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收在《輞川集》中的五言絕句,如《鹿柴》、《辛夷塢》等,善於將繪景狀物與闡發禪趣相結合,意境幽美,藝術精妙。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人為代表的邊塞詩人,詩風剛健。韻味深長,唱出盛唐強音。高適的《燕歌行》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七言歌行體詩,描繪雄奇的邊塞風光和艱苦的軍旅生活,或悲壯渾厚,或奇逸峭拔,都是唐代邊塞詩的佳篇。李白與杜甫是古今詩壇的「雙子星座」。李白詩歌豪放飄逸,史稱「詩仙」。如《將進酒》、《行路難》、《蜀道難》,無不顯示了詩人獨特的情感色調和藝術個性。杜甫詩歌號稱「詩史」,風格沉鬱頓挫。他用詩歌創作抒發了憂國憂民之心,象《三吏》、《三別》這樣的詩歌,實錄了唐王朝由盛轉衰過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最負盛名。那些優美寫景述懷詩,也不忘憂國憂民,如《登高》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安史之亂以後,進入中唐時期。經過短期的衰退之後,詩歌創作又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潮。劉長卿、韋應物的山水詩,是王維、孟浩然一派的繼續;盧綸、李益的邊塞詩,是高適、岑參一派的余緒。以白居易、元稹為首的現實主義詩人,倡導了一場新樂府運動。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的創作主張,並以巨大的熱情投入了新樂府詩的創作實踐。他們的新樂府詩,往往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社會現象,加以集中概括,對朝廷一系列錯誤政策和由此造成的社會弊端進行諷諭批評,主題明確,題材集中,有鮮明的形象性和強烈的戰斗性,諸如《賣炭翁》、《杜陵叟》等篇章,千百年來傳誦不絕。白居易的詩歌創作成就是多方面的,《長恨歌》和《琵琶行》,也堪稱古代敘事詩中的傑作。這一時期,和元白詩派齊名而詩風殊趣的是以韓(愈)孟(郊)詩派。韓孟詩派以才學為本,以議論見長,作詩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險,開了後世宋詩的風氣。此外各具藝術個性的著名詩人還有柳宗元、劉禹錫、賈島和李賀。李賀以其濃麗浪漫的詩風獨樹一幟,並啟迪了晚唐的李商隱。
到了晚唐,隨著李唐王朝走向沒落,詩歌氣格染上了濃厚的衰亡感傷色彩。最有成就的詩人是杜牧和李商隱。世稱「小李杜」。杜牧長於寫七絕,可與盛唐「七絕聖手」王昌齡並肩。他的詠史懷古詩,風格俊爽高絕。寫景也自然清麗,如《山行》讓人百讀不厭。李商隱的七律沉博絕麗,以愛情詩獨擅勝場。他的《無題》詩,工於比興,用典甚多,往往意蘊深永,耐人尋味,部分作品則未免有晦澀難解之病。
散文是唐代文苑的又一重大收獲。《全唐文》收作者三千多人,作品(包括駢散兩體)一萬八千四百餘篇,可以反映當時的創作盛況。六朝時期駢文的畸形繁榮,成為散文發展的嚴重障礙。批判六朝以還的形式主義文風,恢復先秦兩漢散文的優秀傳統,是時代和文學本身發展向作家提出的要求。初唐陳子昂、蕭潁士、獨孤及等人,較早出來提倡尚簡古、切實用的散文,但成就不大。到了中唐,韓愈、柳宗元以復興儒學為旗幟,領導了一場其實質是文學革新的古文運動。在「文以載道」的創作思想指導下,他們要求文章寫作務去陳言,要文通字順,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要努力反映社會現實問題,要感情真切,抒發不平之鳴。韓愈、柳宗元在眾多散文作家中,猶如並峙的雙峰,他們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不愧為繼司馬遷之後兩位最優秀的散文家。韓愈的說理散文如《原毀》、《師說》、《答李翊書》等,議論透闢,氣勢縱橫,有很強的邏輯力量;記敘散文如《張中丞傳後敘》,刻畫人物仿效司馬遷《史記》筆法,將飽滿的愛憎感情傾注毫端,在善於取材和精於細節描寫方面,顯示出精湛的藝術造詣。柳宗元的記人敘事多寄寓作家進步的政治主張。如《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諸篇。而其山水游記最為後世稱美。貶謫永州後所寫的「永州八記」,如《始得西山宴遊記》、《小石潭記》,運用寫景寓情手法,在表現山水之美中滲透了作者的人格之美,成為後世游記文學的典範之作。晚唐的古文偏於師承韓愈散文奇險艱澀的一面,成就不高。而值得一提的是以羅隱、皮日休、陸龜蒙等所寫的批判現實的小品文,魯迅曾贊之為「一塌胡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
唐人的傳奇是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之作。如《鶯鶯傳》、《李娃傳》無不寫得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語言華艷生動。
詞是在唐代隨燕樂而興起的新詩體。它起源於民間,敦煌曲子詞是現存最早的民間詞。中唐以後,文人才士倚聲填詞才漸成風氣,[菩薩蠻]、[憶秦娥]掛名為李白所作,缺少確鑿的證據。溫庭筠、韋庄都是晚唐曲子詞創作的佼佼者。五代時,西蜀和南唐成為詞的創作中心,中國第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問世於西蜀。而詞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後主李煜。他早期作品多寫宮廷享樂生活,國破被俘以後,以詞抒寫家國身世之恨,感慨遙深,形象真切,語言樸素自然又珠圓玉潤,《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勺等均是小令中妙品。
詞發展到宋代,進入了鼎盛時期,成為一代文學的主要標志。據《全宋詞》所載,作品有二萬余首,詞人一千四百餘位。唐詩。宋詞,堪稱中國文學的雙璧。北宋初期,朝廷提倡享樂,君臣晏安,詞風繼承花間一派的婉約綺靡而視為正宗。晏殊的詞風雍容閑雅,有富貴氣。晏殊之子晏幾道,由於其個人遭遇的不幸,詞風有異於晏殊,較多低回感傷的色彩。范仲淹鎮守邊塞,生活經歷不同,他的詞中開始出現了境界開闊、格調蒼涼之作,給宋初詞壇注入了一股新鮮感。
詞到柳永手上,有了第一次革新。柳永從都市中下層人民生活中汲取創作素材,以寫男女離別相思和個人流落江湖的羈旅之愁見長。他大量創作篇幅較長、結構復雜、音調更為繁復美聽的慢詞。他的詞多用鋪敘白描之法,層次分明,語言通俗,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平民色彩,在當時市民中傳唱極盛。《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雨霖鈴》(「寒蟬凄切」)等詞借景寓情,俗而能雅,是他的精心之作,尤傳誦於後世。蘇軾作為詞的革新家,又不滿於柳永詞沉吟於風花雪月之中,肆力打破詩詞界限,把藝術的筆觸伸向了廣闊的現實生活和個人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擴大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使詞成為獨立的抒情詩體。這就是所謂「以詩為詞」。蘇軾的詞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境界。他用詞來寫景、抒情、懷古.感舊、記游,甚至說理談禪風格多樣。《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筆細膩、風情婉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高歌入雲、逸懷浩氣,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給宋詞帶來了新氣象,啟迪了南宋豪放詞派的誕生。這時的秦觀、趙令峙,賀鑄、黃庭堅等人也各有自己的成就,他們共同創造了北宋詞壇多種風格相互競爭的繁榮局面。
集北宋婉約詞之大成的是周邦彥。周邦彥基本承襲了柳永詞的余風,仍表現男女戀情和羈愁行役等傳統內容,但由於他妙解音律,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在使詞藝趨於精美化方面功不可沒。讀他的詞,可以感受到他在章法結構變化的多樣性、表現技巧的豐富性、音律語言的諧暢精工。南宋的格律派詞人,無不在藝術上受到他的熏染。
在南北宋之交,還出現了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女詞人李清照。她的詞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語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後的作品如《聲聲慢》(尋尋覓覓)等,將國破家亡的悲憤與身世漂泊的傷痛融合一氣,纏綿抑鬱,感人心魄,其審美價值大大超過了早期主要抒寫閨情的篇什。
宋室南渡以後,宋詞跨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感時傷亂,抒發愛國情懷,成為詞的一大主題。南宋初詞人大多親歷靖康之變,故其詞作突破了北宋末年的平庸浮靡,表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著名的有張元干、張孝祥、陳與義,向子謹、朱敦儒等,他們上承蘇軾一脈,下啟辛派詞風,是兩者之間的重要過渡。南宋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詞人當推辛棄疾。辛棄疾生當南宋衰世,有出將入相之才,滿懷抗金報國的凌雲之志,但受朝廷妥協苟安政策的羈縛,壯志難酬,郁憤深積,只得將一腔愛國情懷寄之於詞,使宋詞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達到了光輝的高度。他繼承東坡詞的豪放風格而加以發展,尤其是他駕馭語言的功力極深,能將經史子集之語熔鑄入詞而一如己出,前人稱其「以文為詞」,辛詞又深於寄託,融傳統的婉約和豪放於一體,人稱他的詞作是「色笑如花,肝腸如火」。把詞的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名篇如《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打破傳統的章法結構;《永遇樂》(千古江山)壯懷激烈,豪氣逼人;而《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纏綿哀怨之中有「裂帛之聲」;《清平樂》(茅檐低小)清新活潑,都各具特色。同時的陳亮、劉過等,風格似辛卻有點劍拔弩張。後世屬於辛派詞人還有劉克庄、劉辰翁。
南宋詞人姜夔繼承周邦彥,走上了尚風雅、主格律的創作道路。他的詞作以紀游、詠物、懷人為主要內容,意境清空,格調騷雅,音律嚴整,在藝術上冠絕一時。史達祖、高觀國等人是他的羽翼。在詞風偏於疏宕的南宋,吳文英詞卻傾向於密麗的風格,人稱「七寶樓台」,可謂一枝獨秀。由宋入元的重要詞家尚有張炎、周密,王沂孫等,隨著南宋王朝的覆滅,他們哀怨衰颯的詞作成了宋詞的尾聲余韻。
宋詩總的成就不如唐詩,但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方面也有其自己的特色。宋初詩人楊億、錢惟演等,學晚唐李商隱,但多講究聲律辭藻,注意華麗典雅,缺少社會內容,號西昆體。王禹偁起而與之抗衡,作品面對現實,走平易流暢的一途。繼之而起的梅堯臣,蘇舜欽,都針對西昆體流弊而有所革新,歐陽修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獎掖後進,倡導平易流暢、注重氣骨、長於思理的詩風,形成宋詩的自身特點。北宋詩壇上影響最大的兩位詩人是蘇軾和黃庭堅。蘇軾詩說理抒情,自由奔放,更進一步發展了宋詩好議論、散文化的傾向,由於他豐富的生活閱歷和深厚的藝術修養,故能避免許多詩人所犯的淺率無味或生硬晦澀的弊病,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最高成就。黃庭堅和他的江西詩派的詩歌最具宋詩的特色。其詩宗尚杜甫,自立門戶,大率瘦硬生新。屬於江西詩派的詩人有陳師道、陳與義、韓駒等。陸游、楊萬里和范成大,他們都出於江西詩派,最終卻分別自成一家。陸游是宋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留下來的詩共九千三百餘首,他的詩篇最感人的是表現了他老而不衰,死而不渝的抗敵復國的愛國壯志。在《關山月》一詩中,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詩人憂心如焚的情懷。楊萬里的詩清新活潑,范成大的詩善寫田園風光,頗有生活情趣。他們在創立獨特的詩歌風格上都各自作出了努力。南宋後期還出現了「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但作品現實感不強,詩格比較浮弱。到宋末,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愛國詩篇,浩氣磅礴,為這期詩壇增添了最後一抹光彩。
散文在唐代古文運動以後漸呈頹勢,這情況到宋初仍未改觀。柳開、石介、尹沫等人提倡恢復韓柳古文傳統,但成績不大。至宋仁宗慶歷年間,在政治革新潮流的鼓盪下,詩文革新運動也隨之興起,在歐陽修等人努力下,宋初浮華的文風得以革除,宋代散文取得了足與唐文媲美的傑出成就。歐陽修極力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反對險怪奇澀之文,並在自己的散文創作實踐中身體力行,形成一種富於情韻、平易暢達的藝術風格。他的散文不論寫景狀物,還是敘事懷人,都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量,如《醉翁亭記》、《瀧岡阡表》等;即使是純粹說理的政論性散文,如《五代史伶官傳序》,也是一唱三嘆,情見乎辭,頗有特色。在歐陽修的提攜指引下,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都是一時俊彥。王安石的政論散文觀點鮮明,言辭犀利,如著名的《答司馬諫議書》,充分表現了一個政治改革家堅定的立場和傑出的辯才。三蘇中的蘇軾,其散文多種體裁俱備,自由揮灑,如行雲流水,姿態橫生,代表了詩文革新運動的最高成就。《文與可畫賞雪谷偃竹記》,在卓越的文藝見解的表述中體現出作者幽默灑脫的個性,既是文論名篇,又是散文力作。他的《前赤壁賦》,《後亦壁賦》,兼有辭賦的體格和散文的氣韻,形象性與哲理性緊密結合,水乳交融,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歐、王,曾、三蘇加上唐代的韓、柳,被後世尊崇為『唐宋八大家』,他們的作品一直是後入學習古代散文的楷模。此外,由於兩宋理學盛行,在重道輕文觀念指導下,理學家寫了很多談性說理的簡古散文,還有多用民間口語的語錄體作品,代表作家有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
宋代的通俗文學也得到了發展。在唐代講唱文學的基礎上演化產生了話本,成為後世演義小說和白話小說的濫觴。《碾玉觀音》、《錯斬崔寧》是宋話本中
❽ 中國小說發展史
中國古代小說,晚熟於詩歌、散文,略早於戲曲。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小說一向受到封建正統文人的鄙視。似乎可以這樣認為:中國古代小說,是在封建正統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視眼光下發展繁榮起來的。這也是一種「逆反」。
中國古代小說起於何時,源於何書?我們似不可拘泥於一時一書,因為小說在敘寫技法上,雖不似戲劇那樣要求各種文學藝術的高度融合,但較之詩歌、散文要求卻更多更高,非一時所能形成,更非一書所能標志,只宜概而言之。我們把先秦兩漢看作是中國小說的萌芽時期,實際上是基於我們並不認為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產生符合小說文體基本條件的小說作品。就實際情形而論,這一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等,都孕育著小說藝術的因素,為小說文體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同時也呈露出了中國小說童年時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兩大類別的端倪。不過中國古代早期的小說與歷史傳記難以截然分開來,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事實。
從後漢至唐代以前,是中國小說的童年時期,或者說是中國小說初步形成的時期。魯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說稱為「古小說」,這是為了與唐人小說和唐以後的小說區別開來。因為唐人小說是公認的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完全成熟的標志,而「粗陳梗概」的六朝小說,顯然是不成熟的。可以認為,「童年期小說」與「古小說」就是相似相通的。這一時期的小說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事物的「真實」而非強調藝術的真實。作品大都不作「幻設語」,作者所寫的是作者所相信實際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帶有「傳景」性質。就志怪小說而論,不是像後來的作者借非人類的故事來反映人世間事,而是確信「陰陽殘殊途,人鬼乃皆實有」。從根本上講,作者還不知怎樣做小說,更非「有意為小說」。這種帶有原型狀態的小說,無疑表現了童年時期的特點。童年期小說以劉義慶《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和以干寶《 搜神記》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兩大類別的興起,既與時代文明氛圍和社會習尚有密切的關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傾向的發展的不然,對爾後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與分流奠定了基礎,甚至對某些長篇小說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
「小說亦如詩,至唐而一變」。從中國小說發展史的角度來審視,唐人小說是一次質的飛躍。唐人小說,僅《太平廣記》一書收錄的單篇就有四十餘篇,專集四十餘部,約在千篇之數,大體分為兩類:一為傳奇,一為志怪。唐人小說繁榮發達的原因,除對童年小說創作經驗的繼承發展外,與當時的政治昌明、文化發達以及科舉「行卷」、「溫卷」之風有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