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遠征軍的意義是什麼
1.首先確保中國大後方也就是重慶等西南地區的安全。
2.其次在境外拖住日本主力,給國內減小壓力。
3.最後這是迎合當時同盟國的要求。
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部,又是東南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爭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島國,沒有豐富的資源,特別是戰備資源,盡管戰前他儲藏了不少,可以要完全吃下中國這個龐然大物,顯然那是非常有限的,更何況爆發了太平洋戰爭。
他侵佔東南亞不外乎是三點原因;
其一是因為中國的持久戰,特別是是在戰爭後期,這種資源的需求更是迫切,中國戰場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武器,而當時的機械化軍團最需要的,不外乎就是鋼鐵,橡膠和石油,東南亞有大面積的橡膠廠,鋼鐵業經過英國等多年的建設,也非常的完備,至於石油,荷蘭人在蘇門答臘島有完整的成套的設備(此時荷蘭已經被德國佔領),日本人去,至少軍部認為完全就是去接收。歐洲如英法等自己都自顧不暇,難道不是去接收?剛開始也的確是這樣。
其二,中國抗戰的意志在重慶,雲貴川是整個大後方,通過侵佔緬甸等,可以配合北方日軍的進攻,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一舉滅亡中國。
其三,中國的抗戰,因為彼時蘇聯已經和日本簽訂了條約,蘇聯自己面對德國的入侵也是疲於招架,根本難以援助,而中國的物資,那個時候僅存的生命線,就是從緬甸進入石油,橡膠,華人的捐贈。侵佔印緬,也就掐斷了中國的生命線,即時不能從雲南打到重慶,畢其功於一役,至少中國的生命線被掐斷,重慶政府的滅亡指日可待了!
所以日本侵略東南亞是必須的,是必然的,是繞不過去的。這對於中國的極為不利的,就好像你面對正面的一個歹徒,本身你不如這個歹徒強壯,偏偏歹徒的幫凶還竄到你的後面,從後面准備給你一擊,這是致命的!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四十萬英勇的中華兒女開赴印度支那,犧牲二十萬,取的了輝煌的勝利。
他的意義就在於,首先他是甲午戰爭之後,第一次中國軍隊走出國門,他們百折不屈的精神,使得世界各國知道,中國不會亡,如美國等義無反顧的支持中國抗戰。
其次,他粉碎了,日本妄圖從緬甸襲擊雲南,進而攻擊重慶,滅亡中國的企圖。
最後,因為他們的英勇抗戰,策應了中國整個抗日戰場,也為同盟國的反攻爭取了時間,沒有他的英勇抗戰,重慶保不住,日本投降會在1945年?
他們是毫無疑問的英雄
㈡ 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戰意義
近代中復國軍隊首次邁出制國門,在境外與敵人斗爭。
日軍開始叫囂3個月內滅亡中國,誰知事與願違,處處受阻。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又開始想別的辦法——准備從滇緬入手,佔領緬甸,以緬甸為據點,從滇緬公路進軍雲南,然後從南往北進攻,與之前在中國的日軍兩下夾擊中國軍隊。這是很危險的情況,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遠征軍出征滇緬是必須的,也是很正確的決定。
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做出了一定貢獻
㈢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作用和意義
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地帶版,又是東南亞地權區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打通了緬甸,使美國物資,可以通過緬甸公路運往雲南,不用通過駝峰航線了。
㈣ 中國當年赴緬甸遠征軍的歷史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司令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東吁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僅以一師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8師師長戴安瀾呂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作戰中不幸受傷身亡。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㈤ 中國遠征軍的作用和意義的 哪位高人知道的 給說說啊 謝謝啊
太平洋戰爭初期,同盟國連連失利,日軍迅速佔領菲律賓、泰國、馬來亞、香港、印度尼西亞等地,緬甸成為東南亞唯一未被日軍佔領的國家,戰略地位日顯重要。為了保衛緬甸這一戰略要地和中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中英兩國於1941年12月23日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遂告成立。
中英雙方在防衛緬甸問題上原則一致,但英方出於利己主義考慮,起初對中國派遠征軍入緬作戰並不積極。
1942年1月4日,日軍開始進攻緬甸,英緬軍節節敗退,日軍迅速進逼仰光。這時,英方才吁請中國軍隊入緬援救。2月16日,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滯留於滇緬邊境待命的第5、第6軍依次入緬,緊急向緬南、緬東地區開進,在英緬軍總司令胡敦的統一指揮下對日作戰。
正當中國遠征軍兼程挺進緬甸時,英軍卻於3月8日輕易放棄仰光。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方面不再同意再讓英方指揮中國軍隊。不久,史迪威以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國遠征軍總指揮的身份赴緬指揮中國遠征軍對日作戰。在前3個月的激烈戰斗中,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開始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隊以有力的支援,取得了東吁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爭奪戰等勝利。
自日軍進攻緬甸後,英國雖然已將遠東的戰略重點由新加坡轉向緬甸,但其著眼點卻是印度。為此,英軍遇到日軍攻擊就輕易撤退始終未能進行有效的抵抗。而中國遠征軍則不斷向南推進,孤軍深入,始終未能得到英軍的有力配合。5月上旬,中國遠征軍因戰局失利而開始撤退。撤退所經之地,都是高山密林,時值雨季,泥濘難行,加之給養不足,部隊飢疲交困,疫病流行,撤退途中傷亡甚重。到8月初先後撤到印度和滇西時僅剩4萬人。其中第200師師長戴安瀾以身殉國。
中國遠征軍雖經苦戰而未能挽回緬甸防禦戰的頹勢,但他們入緬抗擊日軍,使得駐緬英軍免除了危機,平安撤往印度,並為爾後組織印度防務贏得寶貴時間。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先後對日軍實施反攻,並於1945年1月27日打通中印公路,兩軍勝利會師於芒友。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緬北、滇西反攻戰役,從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歷時17個月,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解放緬甸領土8萬余平方公里,收復滇西失地8. 3萬平方公里,共斃傷日軍4. 8萬餘人,俘獲日軍647人。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㈥ 關於抗戰時期赴緬遠征軍的史實
他們是一個英雄的群體,是抗日的重要組成部分,詳解如下:
1、簡介:
1941年12月23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英國方面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 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華民國遠征軍。這是中國與盟國 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反攻緬北等巨大勝利。戰爭艱苦而慘烈,在戰略撤退中戴安瀾將軍負重傷,1942年5月逝世。同時在這次戰斗中,經歷千辛萬苦,全師出國時是一個擁有1萬餘人的加強師,最終回到國內時僅剩2600餘人,傷亡達75%以上。
2、組建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陷於歐洲戰場無力他顧,對於英國的戰略方針而言在遠東地區首要之務就是保衛輸出最多資源的殖民地印度,並將其餘殖民地視為保衛印度的戰略縱深;但是對於中華民國而言,緬甸此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對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中國遠征軍
為此,1941年春,英國邀請中國軍事考察團赴緬甸、印度、馬來亞考察。幾經協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於重慶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中國遠征軍就是根據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的。
3、
主要戰役
(1)1942年第一次遠征
同古戰役
仁安羌大捷
緬北大撤退
(2)1944年第二次遠征
滇西緬北戰役
騰沖戰役
松山戰役
龍陵戰役
胡康河谷戰役
孟拱河谷戰役
密支那戰役
平滿納戰役
瓦魯斑戰役
4、陣亡將軍
齊學啟將軍,新38師副師長,墊後掩護主力轉移並沿途收容傷兵,被日軍偷襲,傷重被俘,後在仰光戰俘營被漢奸刺殺身亡。
洪行將軍中將(追授),第6軍新39師副師長, 1944年12月17日,雲南龍陵犧牲
閔季連將軍少將(追授),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5月29日,雲南保山犧牲
吳一彬將軍少將,第5軍96師副師長,1942年6月27日,緬甸埋通犧牲
戴安瀾將軍中將(追授),第200師師長1942年5月26日,在緬甸茅邦村犧牲。
林澤明將軍少將(追授)第96師288團團長、臘戌警備副司令,1942年4月,緬甸平滿納會戰犧牲
柳樹人將軍少將(追授),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1942年5月,緬甸犧牲
李著林將軍少將,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1943年夏,緬甸犧牲
陳凡將軍少將,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高參,1944年1月31日,緬甸犧牲
張健洪將軍少將,第5軍高級參謀,1944年1月31日,緬甸犧牲
李懿將軍少將(追授),第六軍預備第二師第五團團長。1944年11月29日,在騰(沖)龍(陵)戰役中犧牲。
覃子彬將軍少將(追授),第54軍198師594團團長,1944年5月11日大反攻,北齋公房時殉國。
5、重要將領
衛立煌:總司令 (未到任)
羅卓英 - 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代總指揮
史迪威 -(美國人)中緬印戰區參謀長,兼遠征軍總參謀長,1942年底至-1944年10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溫鳴劍:副總參謀長
杜聿明 - 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代總指揮(初期)兼第五軍軍長
羅又倫:第五軍參謀長
戴安瀾 - 第200師師長,後犧牲。
廖耀湘 - 新22師師長,1944年任新六軍軍長
余韶 - 第96師師長
游擊支隊黃翔
工兵團李樹正
裝甲兵團胡獻群
炮兵團朱茂臻
汽車兵團洪世壽
騎兵團林承熙
甘麗初 - 第6軍軍長
彭壁生 - 第49師師長
呂國銓 - 第93師師長
張軫 - 第66軍軍長
劉伯龍 - 第28師師長
馬維驥 - 第29師師長
孫立人 - 新38師師長、1944年任新一軍軍長
衛立煌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司令長官
黃琪翔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副司令長官
蕭毅肅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總參謀長
司可庄: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副總參謀長兼後勤司令、兵站總監
宋希濂 - 第11集團軍總司令
黃傑 - 1943年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4年9月接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
索爾登 -(美國人)1944年10月接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鄭洞國 - 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
李鴻 - 1944年任新38師師長
唐守治 - 新30師師長
李濤 - 新22師師長
龍天武 - 第14師師長
潘裕昆 - 第50師師長
王凌雲 - 第2軍軍長
鍾彬 - 第71軍軍長
霍揆彰 - 第20集團軍總司令
方天 - 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
何紹周 - 第8軍軍長
李彌 - 第8軍副軍長兼榮譽第一師師長
㈦ 中國入緬甸作戰的意義是什麼
1942年夏季,中國遠征軍是在失敗不可抗拒的情況下浴血奮戰,以自己的悲壯失敗,換回回英軍在答北非決定性會戰的勝利,並通過西西里登陸、庫爾斯克會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形勢朝勝利方向轉變時不可缺少的一個重大環節,這就足以證明: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無愧於歷史的重大軍事貢獻
㈧ 中國遠征軍滇緬抗戰意義
近代中國軍隊首次邁出國門,在境外與敵人斗爭。
日軍開始叫囂3個月內滅亡中國專,誰知屬事與願違,處處受阻。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又開始想別的辦法——准備從滇緬入手,佔領緬甸,以緬甸為據點,從滇緬公路進軍雲南,然後從南往北進攻,與之前在中國的日軍兩下夾擊中國軍隊。這是很危險的情況,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遠征軍出征滇緬是必須的,也是很正確的決定。
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做出了一定貢獻
㈨ 二戰期間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有何意義
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既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部,又是東南回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地答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爭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㈩ 抗戰時期,國民黨派軍隊赴緬作戰的原因和意義是什麼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回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答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