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中的秦朝文化有哪些
說到「秦文化」,必須認識,其意義是多重疊合的。它本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區域文化,其分布的腹地、范圍大致上是今中國西北部的陝西、甘肅一帶。它為秦人(秦族) 所有,存在於西部的諸侯國秦國的領地內。它又有一個很長的發展歷史,經過許多世紀,達到頂峰,有一個極短的歷史時期內成為以政治統一為背景的全國性的文化——這就是秦朝文化。
春秋、戰國期間秦國的佔領范圍不斷擴大(到公元前3世紀初,已拓取今四川大部、湖北西部等地)。隨著秦的軍事征服、勢力擴張、人員遷動,秦文化所影響和覆蓋的地區不斷擴大。 在這樣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中,秦文化對其他文化也有吸收,內容是越來越豐富的。
到秦朝完成統一,實現了對全中國的統治,進而又採取許多措施鞏固和發展統一,包括實行一系列的政策,有意識地統一思想、文化,以至於「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史記 ·禮書》指出:「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這是說,秦朝對六國文化是加以吸收而能予以兼容 的。但是,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面,確定的原則是不師古,不崇經,以法為治,以吏為師。推行這些政策的極致,就是實行「焚書坑儒」的野蠻舉措,予文化以嚴重的摧殘,對思想和學 術自由更是沉重的打擊。因此,秦文化對於中原傳統文化又並非主要是「依古以來典法行之 」。
由於秦朝統治的時間很短,其目的在於統一思想文化的政策並未來得及完全實施,亦未取得預期的成效。與此同時,秦文化也未能在政治統一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其他文化予以充分 吸收和消化。因此,在秦朝統一的短時期內,秦文化並沒有和東方六國文化融為一體,其作為全中國的主導文化的地位,也沒有來得及完全得以確立。在原屬東方六國的廣大地區內, 各區域文化繼續表現著它們的特色和活力。
隨著秦政權的被推翻,秦文化所依倚的政治支柱倒折了,秦文化也由文化融合的主體變為客體,其作為全中國統治文化的短暫時期也就宣告結束。不過,在代之而起的漢代,秦文化的 要素繼續存在,而且還保持著強有力的影響。「自秦以後,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 」。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統國家形態和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基礎,也就是奠 定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基礎。秦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建樹、對後世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應當說是它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
戰國以至於秦漢時期,經常有人注意並描述秦文化的一些特點。如魏國的信陵君說:「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儀德行」。西漢初年, 賈誼痛說「秦俗日敗」,指出: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一直是「並行於進取」,雖然「功成求 得」,但卻出現了社會道德水準嚴重下降的惡果,秦始皇又「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更把秦朝推向滅亡。《淮南子·要略》說:「秦人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勢 利」,司馬遷也說:「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後仁義」。這里所說 的「俗」,部分地有我們所說的「文化」的含義。以上言論,雖然包含了對秦國或秦人的敵對心理,但卻也揭示了秦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徵,如秦人因其長期生活的環境的影響,在性格 上受戎翟即西北少數民族的影響,傾向於強悍好鬥,為了達到目的,可以狠下決心,不惜一切。秦文化注重實效、功利,質朴而率直,不事虛浮,追求大和多,不停地拓展,主動性極 強,為了實現某一目標,定會一往直前,不容任何困難和力量的阻擋。秦文化的這些特點,似已得到當今學者的普遍確認。
復制。
㈡ 秦漢時期的文化特點
1、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2、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科技與文化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國家也非常重視教育和學識。漢朝學術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戰國諸子之學,亦能彰明綜括,非有人所稱獨尊儒術。
3、中華文明始祖在三皇五帝,先秦時代就非常重視文教,既敬畏神明,同時更重視對自然規律的總結歸納,並與傳播,至五帝時期已興設「成均館」,至夏成校。
(2)秦國歷史文化特點擴展閱讀:
秦漢時期文化的成就:
1、《九章算術》
春秋時期,己發明九九乘法表。公元前一世紀以前的《周髀算經》,記錄了勾股定律的運用。西漢的《九章算術》,涉及到算術、代數和幾何等問題,其中關於分數四則運算、正負數運算和十進小數概念等,是當時世界上都是先進的。
2、《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㈢ 秦漢文化有何特點
這是個高中歷史題吧?老教材是這樣寫的:1.統一與多樣化的有機結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 3.水平居於世界先進行列。 4.與現實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文化領域之間相互影響。5.氣勢恢弘,奮發向上。
㈣ 概括秦漢文化的特點
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焚書坑儒」 是秦朝為了國家政權安定統一的所執行的政策, 也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次摧殘。
「焚書」政策針對當時的書冊文物,只保留對民生以及執政所需的,大量對秦政權無益的珍貴文獻從此失傳,春秋戰國的百家言論在這段時期受到嚴重的摧殘;「坑儒」政策也是第一個被中國歷史所紀錄的國家政權對知識分子大規模的逮捕行為(儒家稱之為「迫害」)。
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科技與文化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國家也非常重視教育和學識。漢朝學術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戰國諸子之學,亦能彰明綜括,非有人所稱獨尊儒術。漢代的作家所開創的史學標准,直到18世紀都一直領先於世界。
漢代的治國思想。漢代在立國時用法家之法,文景時期,又用道家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簡,務在安民。漢朝為中國道教、佛教兩大宗教的形成及傳入期。
(4)秦國歷史文化特點擴展閱讀:
繪畫成就
兩漢時期的繪畫藝術得以快速發展。宮廷府寺的牆壁上,貴族、官僚、地主的宅第的牆壁、墓壁上,盛行以繪畫裝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漢景帝子魯恭王在曲阜修建的靈光殿。據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記載,壁畫先是太古裸體粗獷(guǎng廣)奇怪的神話人物,其次是穿戴冠冕的黃帝、堯、舜,再次是夏、商、周三代興亡。
凡歷史上著名的忠臣、孝子、烈士、貞女的事跡,國君的賢愚,政事的成敗,莫不繪載。主題之外,飾以天文、萬物、神怪、異事,是一組色彩鮮明、情態生動的巨幅圖畫。
㈤ 秦國歷史究竟該如何評價
秦國歷史嚴格來說,是一段波瀾壯闊的野心家的歷史,他的出現的存在,代表了中國夏商周貴族階級政治的破滅和「聯邦制」國家的結束,古代中華進入了大一統國家和門閥士族政治的時代。
周朝打敗了商朝,因為生產力和制度不足的原因,不足以控制這么大的天下,於是分封貴族子的和功臣去各地封國,製造了一個巨大的聯邦國家,而這些國家的矛盾,發展方向,軍事方向,由周天子仲裁。也就是說這里就是一個東亞國際社會,周就是東亞國際秩序的締造者,捍衛者和首席執政者。
而最早的國家裡,是沒有秦的。秦的祖先,是周朝開始走下坡路時崛起的。他最早給周天子養馬,因為養的好,所以封了一個小地方,有了一支小部隊,後來周朝自己作死,導致周天子出逃,這時秦的祖先敏感的發現了機會,親自帶領部隊保護了天子。於是周天子給秦國畫下了一個大大的魚餌:西北之地的蠻戎,占據著陝西地區,這里土地肥沃但是滿是蠻族,周天子不想分割自己手裡的土地,就畫了這么一副泡影,給了秦國一片不屬於周朝的土地。
但是秦的祖先,奮力開拓,竟然一代代人把這片土地啃了下來,成為了疆土遼闊,物產豐美的秦國。秦因為戰功起家,民風剽悍,而且因為缺乏文化,向來尊重外來人才,於是【唯才是舉】只要你又才能,出身品德都不看,只要你有才我就用。這其實是非常違反當時社會的規矩的,因為周朝是階級社會,要求天子永遠是天子諸侯永遠是諸侯士大夫永遠是士大夫,而小民永遠是小民,所以【小人】最早指的不是道德不好的人,而是指出身不好的人,出身不好就直接綁定了道德不好,所以要【遠小人】。秦國這種不看出身,軍功發家,招納人才的做法在當時是非常刺眼的。
但是階級社會是落後的,有局限性的。別的軍隊只是被諸侯逼迫來打仗,而秦國的部隊是為了殺死敵人,讓自己陞官發財,他們有【前途】,而奉行階級的其他國家的士兵即使奮力作戰,也沒有前途可言。所以秦國奉行的軍功賞官和唯才是舉,很快發揮了巨大的能量。被稱為「虎狼之秦」,一層意思是秦國士兵悍不畏死猶如野獸,二是說秦國不遵守當時的階級道德,是野獸之國。
秦崛起後,向西北擴張到極大的版圖,又向南滅了古蜀國,修建了大量的蜀道,獲得了蜀國的豐饒物資後,秦國遇到了一個強大的攔路虎——晉,晉是中原地區的超級大國,壓制了秦入中原的道路,秦不得不與之交好,還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投資:輔佐流浪的公子小白當了晉國之王,還嫁了宗室女兒當皇後,所以有了成語【秦晉之好】。
晉的強大壓制了秦,秦漸漸衰弱,但機會終於來到了,【三家分晉】這一重大事件導致晉國分裂為趙魏韓,來到了戰國時代。強大的魏國被天下瓜分後,秦經歷外來戶商鞅變法後立刻崛起,經歷幾代人烹調透了魏韓,南方的強國楚陷入自己的腐朽之中不能自拔,東方的強國齊因為六家攻齊元氣大傷,燕國一直不是強國,攔在秦面前的只有趙了。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國力極強,不下於秦,雖然國王一代比一代昏庸,但是他們有廉頗,藺相如,趙奢等名將名臣,即使是白起這樣的軍事天才打完長平之戰的輝煌勝利,秦處於全局考慮也只能暫停腳步,如果再打下去就要面對齊當年面臨的六國攻齊了。
秦始皇登基後,時機終於成熟,在經過艱苦的攻趙之後,其他國家不過土雞瓦狗,魏韓作為擋在秦入中原的屏障,這么多年早就如熟透桃子,輕松摘下,趙國利用反間計除去了名將李牧,又被三麵包圍後也淪陷,燕國一直是個不強的國家,太子丹指示荊軻刺秦更是水中月鏡中花,此時秦國滅六國又豈是死一個秦王就能暫停的?就算死了秦始皇,也不過是換個皇帝繼續打而已,因為秦國幾十代國君的苦心經營的夢想,就在現在!
齊國直接投降,楚國占據中華半壁江山,但他們是改革最不順利的國家,內部爭權奪利非常嚴重,自己拖住了自己,這么強大的楚國竟然看著秦滅六國,輪到他時,項燕反擊李牧打了一個勝仗,卻也不敵王翦帶領的大軍。
秦國終於從一介馬車仆從,發展成了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的帝國。這是對夏商周的貴族階級社會的無情碾壓,也是新時代的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唯才是舉,軍功起家的思路為後世留下了最大的財富。這是對過去奴隸制社會的終結,中華進入了【郡縣制】大一統帝國的新時代
㈥ 秦漢文化的特點以及發展原因是什麼
1、政復治背景所致。秦漢時期是大制一統的時期,有力的政權引導了文化的發展,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
2、秦漢時期,文化氛圍相對較輕松,除去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其他的時段文化管制都比較松。直到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他學術地位才稍有下降,但是民間仍然是有的。
3、皇帝比較開明,提倡文化發展。例如漢朝開國三代皇帝提倡黃老之術,漢武帝尊崇儒術,給這些學術門派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契機。
4、經濟原因。秦漢時期經濟相當發達。秦朝有多年積淀,春秋戰國時就是經濟強國,所以才有財力支持他的統一,這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化也相當發達。漢朝雖然建國之初財力有限,但是經過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已經是國力雄厚了,這樣也為文化發展打下基礎。
5、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各種科技文化成就都離不開人民的創造,這個時期涌現出了許多人才,發明能手大部分在民間,強有力的政府只需組織專門人員去搜集管理,就可以讓這些新的技術文化得到發展,從而實現更大的文化創造。
這些是我自己總結的,憑著高中時候的記憶啦,其實文化科技的發展終究也離不開政治經濟這兩方面,你多看看輔導書就可以自己組答案的。希望能給你做個參考吧。
㈦ 中國歷史中的秦朝文化
秦朝文化:
統一文字
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秦始皇以原來秦國的制度為標准,整齊劃一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圖盡可能消除由於長期分裂割據造成的地區差異,以利統一。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基本結構雖然相同,但字體繁簡和偏旁位置卻有差異。李斯受命統一文字,他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小篆,並寫成範本,在全國推行。當時還流行一種書法,叫做隸書,比小篆更簡便。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准文字;「焚詩書」,加強思想控制;以吏為師,嚴禁私學。
五德學說
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和制度,而且還採用了戰國時期陰陽家的終始五德說,以辯護秦朝的法統。終始五德說認為,各個相襲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順序進行統治,周而復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與水德相應的數是六,所以符傳長度、法冠高度各為六寸,車軌寬六尺;水德主刑殺,所以政治統治力求嚴酷,不講究「仁恩」和「義」;與水德相應,歷法以亥月即十月為歲首,等等。
封禪大典
秦始皇還確定了一套與皇帝地位相適應的復雜的祭典以及封禪大典,擇時進行活動。秦始皇在咸陽附近仿照關東諸國宮殿式樣營建了許多宮殿,並於渭水之南修造富麗宏偉的阿房宮。咸陽宮殿布局取法於天上的紫微宮,儼然是人間上帝的居處,天下一統的象徵。秦始皇還在驪山預建陵寢,墓室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他採取這些措施,和他採用皇帝的名號一樣,是要表示他在人間的權力與上帝在天上的權力相當,從而向臣民灌輸皇權神秘的觀念。皇權神秘觀念,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思想基礎。
㈧ 中國秦朝的歷史文化(附圖片)
說到「秦文化」,必須認識,其意義是多重疊合的。它本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區域文化,其分布的腹地、范圍大致上是今中國西北部的陝西、甘肅一帶。它為秦人(秦族) 所有,存在於西部的諸侯國秦國的領地內。它又有一個很長的發展歷史,經過許多世紀,達到頂峰,有一個極短的歷史時期內成為以政治統一為背景的全國性的文化——這就是秦朝文化。
春秋、戰國期間秦國的佔領范圍不斷擴大(到公元前3世紀初,已拓取今四川大部、湖北西部等地)。隨著秦的軍事征服、勢力擴張、人員遷動,秦文化所影響和覆蓋的地區不斷擴大。 在這樣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中,秦文化對其他文化也有吸收,內容是越來越豐富的。
到秦朝完成統一,實現了對全中國的統治,進而又採取許多措施鞏固和發展統一,包括實行一系列的政策,有意識地統一思想、文化,以至於「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史記 ·禮書》指出:「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這是說,秦朝對六國文化是加以吸收而能予以兼容 的。但是,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面,確定的原則是不師古,不崇經,以法為治,以吏為師。推行這些政策的極致,就是實行「焚書坑儒」的野蠻舉措,予文化以嚴重的摧殘,對思想和學 術自由更是沉重的打擊。因此,秦文化對於中原傳統文化又並非主要是「依古以來典法行之 」。
由於秦朝統治的時間很短,其目的在於統一思想文化的政策並未來得及完全實施,亦未取得預期的成效。與此同時,秦文化也未能在政治統一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其他文化予以充分 吸收和消化。因此,在秦朝統一的短時期內,秦文化並沒有和東方六國文化融為一體,其作為全中國的主導文化的地位,也沒有來得及完全得以確立。在原屬東方六國的廣大地區內, 各區域文化繼續表現著它們的特色和活力。
隨著秦政權的被推翻,秦文化所依倚的政治支柱倒折了,秦文化也由文化融合的主體變為客體,其作為全中國統治文化的短暫時期也就宣告結束。不過,在代之而起的漢代,秦文化的 要素繼續存在,而且還保持著強有力的影響。「自秦以後,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 」。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統國家形態和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基礎,也就是奠 定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基礎。秦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建樹、對後世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應當說是它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
戰國以至於秦漢時期,經常有人注意並描述秦文化的一些特點。如魏國的信陵君說:「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儀德行」。西漢初年, 賈誼痛說「秦俗日敗」,指出: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一直是「並行於進取」,雖然「功成求 得」,但卻出現了社會道德水準嚴重下降的惡果,秦始皇又「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更把秦朝推向滅亡。《淮南子·要略》說:「秦人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勢 利」,司馬遷也說:「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後仁義」。這里所說 的「俗」,部分地有我們所說的「文化」的含義。以上言論,雖然包含了對秦國或秦人的敵對心理,但卻也揭示了秦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徵,如秦人因其長期生活的環境的影響,在性格 上受戎翟即西北少數民族的影響,傾向於強悍好鬥,為了達到目的,可以狠下決心,不惜一切。秦文化注重實效、功利,質朴而率直,不事虛浮,追求大和多,不停地拓展,主動性極 強,為了實現某一目標,定會一往直前,不容任何困難和力量的阻擋。秦文化的這些特點,似已得到當今學者的普遍確認。
㈨ 秦國歷史簡介
秦國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專姓(少昊氏之後),屬傳說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佔領了被戎人和狄人佔領的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西部,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家,直到秦穆公時代方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46年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㈩ 秦朝的政治特點和其歷史文化影響有哪些
秦王朝在政治方面注抄重實效、功利,質朴而率直,不事虛浮,主動性極強;在教育方面不師古,不崇經,以法為治,以吏為師,同樣具有鮮明的法家特色。
秦文化在古代歷史上影響昀為深遠的,就是它的這種政治文化和教育文化。顯而易見,由於秦代的教育政策及社會教化推行至極致,在大一統國家形態和大一統國家觀念的秦文化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