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活字印刷發展歷史

活字印刷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4 20:47:39

㈠ 關於活字印刷的起源

雕版印刷比靠手工抄寫確實方便得多,一次就可以印出幾百部、幾千部。但是,雕版依然很費工,印一頁就得刻一塊版,雕印一部大書,往往需要幾年工夫;雕好後的板片,還得用屋子存放;同時要想出版別的著作,又得從頭雕起。人力、物力和時間都很不經濟。宋代湖北英山布衣(平民)畢升(?—1051)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時代,他通過長期的親身實踐,在世界上首先創造了活字印刷。這種方法節省了雕版費用,縮短了出書時間,既經濟,又方便,在印刷史上是一大革命,影響深遠。現在盛行的鉛字排印的基本原理,和最初畢升發明活字的排印方法是完全相同的。畢升這一發明,在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卷十八中留下了最可靠的記載。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 年到1048年),畢升用膠泥刻字,一個字,一個印,用火燒硬。先預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著松香、蠟、紙灰等,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里密密地擺滿字印,滿一鐵框就是一板,拿到火上加熱,葯就熔化,用一平板把字壓平。為了提高效率,用兩塊鐵板,一板印刷,另一板又排字,這塊板印完,第二板已准備好了,這樣相互交替著用,印得很快。每一個單字,都有好幾個印,最常用的字更多些,以備一板里有重復的時候用。至於沒有預備的偏僻生字,就臨時寫刻,馬上燒成了用。根據畢升的試驗,印三五本顯不出簡便,如果印上幾百本、上千本,就快得很。清道光年間,安徽涇縣有位教書先生翟金生,根據《夢溪筆談》關於泥活字的記載,花了好多年工夫,製成了十多萬個堅硬的泥活字。他用自己制的這些泥活字印過《泥版試印初編》等書。近些年來,在北京圖書館里發現了好幾種用泥活字印的書。這些都證明了《夢溪筆談》里關於畢升泥活字記載的真實性。畢升也曾經試制過木活字,但是他發現木頭的紋理疏密不同,沾水後有伸脹性,排出版來高低不平,此外又容易和葯物相粘,取下不便,所以他只好改用膠泥制活字。到了元代,農學家王禎創制木活字成功,他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用簡單的機械,增加排字的效率。關於他制木活字的方法和印刷經驗,在他所著的《農書》中有詳細的說明。王禎所創制木活字的辦法是,先從官定韻書中挑選可用的字,分韻寫成字樣。此外常用字如「之」、「乎」、「者」、「也」以及數目等,各分一類。把字樣糊在板上雕刻。字和字之間稍微隔開,雕成以後,用細齒小鋸把字一個個鋸下,成為四方形。再拿小裁刀四面修理,使得每個活字都合乎標准,大小高低相同。印的時候把活字排進木製的盔盤里,削竹片夾起來。字滿以後,用小木塊塞緊,右邊安置界欄,用木栓拴住,不讓再動搖。如果有高低不平,隨字形用小竹片墊好,讓字體平穩。然後刷墨付印。刷墨用棕刷順界行豎刷,不可橫刷,印的時候也是這樣。貯存活字用輕質木料做成類似圓桌面的大輪盤,直徑大約七尺,輪軸高約三尺。輪盤上鋪圓形竹製的框子,活字按韻分別放在裡面。每韻每字都依次編好號碼。同時准備兩架輪盤,一架放選出可用的字,一架放普通常用的字。另有兩本冊子,把活字依照輪盤上號碼次序登錄。排版的時候一人從冊子上叫號碼,另一人坐在兩架輪盤之間,依所叫號碼,從輪盤上取下活字,放進盔盤。因為輪盤可以旋轉自如,所以摘字的人只要坐在中間,「左右俱可推轉摘字」。王禎自己說:「以人尋字則難,以字就人則易。此轉輪之法,不勞力而坐致,字數取訖,又可鋪還韻內,兩得便也。」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曾經用這種方法試印一部六萬多字的《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的工夫,就印成了一百部,印刷又快,質量又好。他的排字、印刷方法在印刷史上也是一次重大革新。王禎以後,木活字印書一直在我國流行。明清兩代更加盛行。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政府曾經用棗木刻成二十五萬三千五百多個大小活字,先後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一百三十八種,計二千三百多卷。這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活字印刷的另一發展,是用金屬材料製成活字。王禎還提到,近世有人用錫做活字,這應當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但由於錫不容易受墨,印刷常遭失敗,所以未能推廣。到明孝宗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到1505年),銅活字正式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我國用銅活字印書,工程最大的要算印刷清代的網路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了。印刷術的外傳

㈡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歷程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

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融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
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詔書,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活字排印的開始,不過他雖已發明,未能廣泛應用」。古代的印章對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啟示作用。 畢升發明泥活字,是活字的開端。以後又發展了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對後世影響較大,僅次於雕版。朝鮮古代曾有過鐵活字。現代鉛合金活字是德國人J.谷登堡於15世紀50年代所創制。
漢字活字字體主要有宋體、正楷、仿宋、黑體4種。並有長扁變形體,另有隸書、魏碑、美術體等不同風格的字體多種。宋體又稱老宋體,橫細直粗,整齊清晰,容易辨認,閱讀效果好,為中國書刊報紙正文的基本用字,字面有粗體、細體等三四種,日本人稱為「明朝體」。正楷字體端莊方正,筆法和手寫相仿,有幾種不同風格的活字,適用面廣,小學課本和兒童讀物更多使用。仿宋體是仿照宋刻本的正楷字設計的活字,橫直筆畫粗細相近,橫畫略向右上傾斜,秀麗清健悅目,書刊的正文、標題、圖版說明文,商品包裝廣告等均適用。字體有方形、長形2種。黑體,視覺上橫直筆畫粗細相同,方正粗黑,又名方體字、等線體字,字體也有粗體細體的不同,一般作標題和重點文句用。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活字有朝鮮文、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等等,都各有不同的字體。外文活字,有拉丁文、希臘文、俄文、日文、阿拉伯文、印地文、緬文、泰文等多種,都設計有多種字體。拉丁文活字字體種類最多,按不同風格,可分為哥特體、羅馬體、無裝飾線黑體 (又稱等線體)、方裝飾線黑體(又稱埃及體)、斜體(又稱義大利體)、手寫體、美術體7大類,每一類中都有不同風格的字體,少則十多種,多則幾十種,各國有自己的使用習慣。 2010年11月15日《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列入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的木版活字印刷術在2010年11月,已被列入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候選名單。《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的是那些在社區或群體的努力保護下,生存能力仍然受到威脅的文化遺產。為將文化遺產列入名錄,相關國家需要承諾執行專門的保護計劃,並有可能從教科文組織管理的一個基金獲得財政方面的資助。

㈢ 活字印刷術發展過程有哪些

活字印刷術發展過程有哪些
我來答
花淺陌微涼
LV.14 2017-05-31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版起過去用的甲骨、權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術 ,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在唐朝中後期已經廣泛使用。中國宋代的一介布衣升升發明了泥活字,德國人古登堡最終集大成發明了鉛活字。鉛活字印刷術經濟實用,促進了歐洲出版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歐洲的現代化,風靡全世界。

㈣ 一千多年前,誰發明了活字印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現代的印刷技術有什麼.

應該說是畢來升完善了活字印刷術自,所以歷史上一般說是他發明的,目前的印刷技術可以說門類繁雜,多種多樣,從顏料上分有油印和水印,從印版形式來分有凹印和凸印,印版材料又分柔版,金屬版,承印物從紙張塑料到金屬,除了空氣和水之外沒有不能印的,每種不同的材料都有相對應的多種印刷方式。

㈤ 印刷術的發展歷程

印刷術的發展歷程:

中國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隨著紙和墨的出現,印章亦流行起來。

4世紀時,道教徒把印章放大,以印製文字稍多的符咒。這實際上是一種以蓋章的方式印刷文字的方法。

與此同時,石碑拓印也在發展,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把紙鋪到版印刷,即為雕版印刷術。

考慮到雕版印刷術從發明到完善應用,從在民間流行到引起統治階層和知識階層的重視和記載,其間必有一段相當長的發展時期,因此,專家們認為雕版印刷術的誕生年代大約是在公元7世紀前期的唐朝初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

套版彩色印刷術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術,它是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復雜、高精度的印刷技術。

它採用分色分版的方法,在一張紙上套印出多種顏色。其具體的操作程序是:按原稿顏色的多少,分別刻成相同規格的版,然後,再按顏色的先後次序逐塊印刷。套版的規格尺寸都要求准確地固定在相宜的位置,保證在印刷過程中不能有絲毫的移動。

在古代缺少精密量具和卡具的情況下,必須依靠熟練的技藝來完成,所印出的成品稱為套印本。套版印刷術發明的初期,一般只能印刷朱、墨兩種顏色的套印本,稱為朱墨本,或叫雙印。後來,技術日臻完善,繼而發展成用四色、五色來套印稱為四色本、五色本等。

套版彩色印刷術誕生於我國,但到底發明於何時至今仍無明確結論。根據歷史記載,北宋時期(960—1127年)已出現了銅版印刷的青、藍、紅三色 「交子」,但未發現實物。看來,套版彩色印刷技術的發明不晚於此,確切年代還有待於考古發現和研究。

今天能見到的套版彩色印刷品大多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這段時間是我國套版彩色印刷術的發展時期,很多印刷品極為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更多種顏色套印的技術已經成熟,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術:在活字印刷中,活字的製作技術是關鍵。我國古人曾用粘土、木材、銅、錫、鉛等原料,進行了許多嘗試,也曾成功。畢升所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術的基本原理類似於近代的鉛字的排版印刷。

他用膠泥製成一粒粒活字,經火燒硬,排置於一塊帶框並鋪有松香、蠟和紙灰混合土的鐵板內,用火加熱,待混合土熔化全,即用一平板將其壓平。類似鐵板可備多套,一版印刷,一版排字,以提高印刷的速度。

活字一般都要燒制多套,常用字往往多數十個,以保證不缺字。而生、冷、僻字,則隨用隨燒,極為方便。畢升不僅發明了膠泥活字,並且還用這種方法印過書。

在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中國還出現過不少其它材質的活字,有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和鉛活字等等。但只有木活字流傳了下來。至於近代西方鉛活字印刷的引入。

(5)活字印刷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為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加強館際交流合作,宣傳中國印刷術發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的貢獻,中國印刷博物館代表團應邀參加了韓國舉辦的直指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

在10月2日舉辦的印刷文化的保護與傳播研討會上,包括中國印刷博物館在內的全球40多個印刷博物館和相關機構圍繞印刷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這一議題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研討會上共有來自6個國家的8名代表作了主題演講。

如韓國韓語博物館學者的《李氏朝鮮早期的書信、印刷及紙張》,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學者的《十九、二十世紀埃及和阿拉伯世界印刷術與知識發展》,德國克林斯博爾博物館學者的《對印刷術的一些思考:誰印刷?什麼是印刷?為什麼印刷》。

韓國國立科學博物館學者的《韓國為印刷文化傳播與保護所做的努力》等。中國印刷博物館研究員李英發表了英文演講《印刷術啟迪世界文明》。李英在演講中闡述了中國印刷術的發明發展歷程,「以紙墨、雕版、活字為主的技術發明,極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中華印刷術的發明,引領和啟發了世界其他地區印刷術的發展,對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起到了巨大作用」。與此同時,李英對古老文明的現代意義進行了思考。李英說:「在印刷術的故鄉,以中國印刷博物館為代表的機構和個人正在為推動印刷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而努力。」

據了解,在「專業化+大眾化」「知識性+趣味性」的指導思想下,中國印刷博物館將優秀印刷文化帶進了校園、軍營和社區,在社會上取得了良好反響。由該館主辦的「中華印刷之光」巡展已在美國、德國、英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展出。

此外,中國印刷博物館正在籌劃創辦《世界印刷文化》雜志,成立印刷術相關課題小組,建設印刷文化遺產保護實驗室。今年6月,由中國印刷博物館牽頭,國內16家印刷博物館相關單位聯合成立了「全國印刷博物館展示聯盟」。

㈥ 印刷術的發展史

《印刷概論》·第一章 印刷術發展史作者:馮瑞乾
人類積存有用的知識,大約有近萬年的歷史。文字的產生,曾使的存留和傳播躍進了一大步。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各類印刷品的大量涌現,使有用的知識不脛而走,珍貴的典籍千載流傳,使人類文化有了長足的進步。到了近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促成了印刷技術的突飛猛進,印刷的發展又推動了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傳播,從而使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印刷術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光輝篇章,而建立這一偉績殊勛的莫大光榮屬於中華民族。
http://211.84.0.80/fhx/ysgl/%D3%A1%CB%A2%B8%C5%C2%DB1-0.html
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對歐洲的思想和社會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不僅促進了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它也有助於歐洲許多民族文字和文學的建立,甚至鼓勵了民族主義建立新興國家。印刷術還普及了教育,提高了閱讀能力和增加了社會流動的機會。總之,幾乎現代文明的每一進展,都或多或少地與印刷術的應用和傳播發生關聯戶以上這些觀點,雖早已有人提出,但直到最近,才先後有學者做出詳細分析與具體研究。

印本的大量生產,使書籍留存的機會增加,減少手寫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絕滅的可能性。由於印本的廣泛傳播及讀者數量的增加,過去教會對學術的壟斷遭到世俗人士的挑戰。宗教著作的優先地位也逐漸為人文主義學者的作品所取代產讀者們對於歷來存在的對古籍中的分歧和矛盾有所認識,因而削弱了對傳統說法的信心,進而為新學問的發展建立了基礎。

印刷使版本統一,這和手抄本不可避免產生的訛誤,有明顯的差異。印刷術本身不能保證文字無誤,但是在印刷前的校對及印刷後的勘誤表,使得後出的印本更趨完善。通過印刷工作者進行的先期編輯,使得書籍的形式日漸統一,而不是像從前手抄者的各隨所好。凡此種種,使讀者養成一種有系統的思想方法,並促進各種不同學科組織的結構方式得以形成。

印刷術的傳人使歐洲宗教改革的主張廣為傳播。馬丁·路德曾稱印刷術為「上帝至高無上的恩賜,使得福音更能傳揚」。在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他的抗議之前,人們已經用一些本國的民族語言印刷聖經,使宗教改革的條件日趨成熟。福音真理不再是少數人所專有,而為普通百姓所能學習和理解。同時也使宗教信仰因國家不同而有變通,羅馬教會再不能保持國際性的劃一形式。新教運動的原始動機是糾正教會的弊端,特別是贖罪券的出售,自從印刷術應用到大量的印刷贖罪券以後,出售贖罪券成為一種謀利手段。與此同時,新教徒也利用印刷的小冊子、傳單和布告等方式,廣泛傳播其觀念和主張,如果沒有印刷術,新教的主張可能僅限於某些地區,而不會形成為一個國際性的重要運動,永遠結束教士們對學術的壟斷、克服愚昧和迷信,進而促成西歐社會早日脫離「黑暗時代」。

在印刷術出現以前,雖然已有民族文學,但印刷術對民族文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西歐各民族的口語在16世紀之前已發展為書寫文字,問世紀逐漸演進成為現代形式,同時一些中世紀的書寫文字已在這一過程中消失。一度成為國際語言的拉丁文也日漸式微,終於成為死的語言。新興的民族國家大力支持民族語文的統一。與此同時,作者們在尋找最佳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出版商也鼓勵他們用民族語言以擴大讀者市場。在以民族語言出版書籍越來越容易的情況下,印刷術使各種語文出版物的詞彙、語法、結構、拼法和標點日趨統一。小說出版廣泛流通以後,通俗語言的地位得到鞏固,而這些通用語言又促進各民族文學和文化的發展,最終導致明確的民族意識的建立和民族主義的產生。

印刷促進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推廣,書籍價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獲得知識,因而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書籍普及會使人們的識字率提高,反過來又擴大了書籍的需要量。此外,手工業者從早期印行的手冊、廣告中發覺印行這類印刷品可以名利雙收。這樣又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和書寫能力。例證說明,印刷術幫助了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們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如在早期德國的教會改革中就有出身鞋匠和鐵匠家庭的教士和牧師。這充分說明印刷術能為地位低下的人提供改善社會處境的機會。

㈦ 活字印刷的追源歷史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
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唐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北宋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
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
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中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人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升創造活字印刷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里。1965年,浙江溫州出土一件印本殘頁《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有關專家考證認定為是畢升之後大約50年(1103)北宋時期的泥活字印本,應是迄今發現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版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與楊古同時代的王禎(1271~1368年)創制了木活字。王禎是山東東平人,是一位農學家,做過幾任縣官,他留下一部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農書》。王禎關於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選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這本書內。他在安徽旌德請工匠刻木活字3萬多個,於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試印了6萬多字的《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見效率之高。這是有記錄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禎在印刷技術上的另一個貢獻是發明了轉輪排字盤。用輕質木材作成一個大輪盤,直徑約七尺,輪軸高三尺,輪盤裝在輪軸上可以自由轉動。把木活字按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分別放入盤內的一個個格子里。他做了兩副這樣的大輪盤,排字工人坐在兩副輪盤之間,轉動輪盤即可找字,這就是王禎所說的「以字就人,按韻取字」。這樣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舉。元代木活字印本書雖已失傳,但當時維吾爾文的木活字則有幾百個流傳下來。
明代木活字本較多,多採用宋元傳統技術。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的《唐詩類苑》、《世廟識余錄》、嘉靖間(約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在清代,木活字技術由於得到政府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展。康熙年間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於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印製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用金屬材料製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個發展方向。在王禎以前,已有人用錫做活字。但錫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難,難於推廣。公元15、16世紀之際,銅活字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銅活字印刷在清代進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數量達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了,估計用銅活字達100~200萬個。

㈧ 簡要寫出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展過程

印刷術是中來國古代漢族勞動自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術 ,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在唐朝中後期已經廣泛使用。中國宋代的一介布衣升升發明了泥活字,德國人古登堡最終集大成發明了鉛活字。鉛活字印刷術經濟實用,促進了歐洲出版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歐洲的現代化,風靡全世界。

㈨ 活字印刷術的歷史意義

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J.谷登堡活字印書早約400年。

活字印刷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畢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 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里。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399234.htm

㈩ 歷史下 活字印刷是從哪種印刷術發展而來的

印刷術是中國來古代四大發自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閱讀全文

與活字印刷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