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虛擬化發展歷史

虛擬化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4 18:08:28

⑴ 5g的研發歷程

2014年5月13日,三星電子宣布,其已率先開發出了首個基於5G核心技術的移動傳輸網路,並表示將在2020年之前進行5G網路的商業推廣。

2016年8月4日,諾基亞與電信傳媒公司貝爾再次在加拿大完成了5G信號的測試。

在測試中諾基亞使用了73GHz范圍內的頻譜,數據傳輸速度也達到了現有4G網路的6倍。

2020年三星電子計劃實現該技術的商用化為目標,全面研發5G移動通信核心技術。

隨著三星電子研發出這一技術,世界各國的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究將更加活躍,其國際標準的出台和商用化也將提速。

2017年8月22日,德國電信聯合華為在商用網路中成功部署基於最新3GPP標準的5G新空口連接,該5G新空口承載在Sub 6GHz(3.7GHz),可支持移動性、廣覆蓋以及室內覆蓋等場景,速率直達Gbps級,時延低至毫秒級;同時採用5G新空口與4GLTE非獨立組網架構,實現無處不在、實時在線的用戶體驗。

2017年12月21日,在國際電信標准組織3GPP RAN第78次全體會議上,5G NR首發版本正式發布,這是全球第一個可商用部署的5G標准。

2018年6月14日11:18,3GPP全會(TSG#80)批准了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標准(5G NR)獨立組網功能凍結。

加之去年12月完成的非獨立組網NR標准,5G 已經完成第一階段全功能標准化工作,進入了產業全面沖刺新階段。此次SA功能凍結,不僅使5G NR具備了獨立部署的能力,也帶來全新的端到端新架構,賦能企業級客戶和垂直行業的智慧化發展,為運營商和產業合作夥伴帶來新的商業模式,開啟一個全連接的新時代。

(1)虛擬化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5G網路作為第五代移動通信網路,其峰值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秒數十Gb,這比4G網路的傳輸速度快數百倍,整部超高畫質電影可在1秒之內下載完成。

隨著5G技術的誕生,用智能終端分享3D電影、游戲以及超高畫質(UHD)節目的時代已向我們走來。

2018年6月1日,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發布的成果顯示,三省一市正在積極謀劃制定5G先試先用行動。

⑵ 安卓模擬器的虛擬化技術是什麼,它有什麼歷史和價值

虛擬化技術(VT)其實不是安卓模擬器專用的 很多專業的電腦軟體都會要求或者建專議你開VT 甚至你電腦剛買屬回來就已經開了VT的 開了VT在對模擬器的使用上會讓模擬器獲得更大內存和核數 更加迅速地處理數據 因此玩游戲的時候會更加流暢

⑶ 常見的虛擬化技術

虛擬化技術和分區(Partition)技術是緊密結合在一起,從60年代Unix誕生起,虛擬化技術和分區技術就開始了發展,並且經歷了從「硬體分區」->「虛擬機」->「准虛擬機」->「虛擬操作系統」的發展歷程。最早的分區技術誕生自人們想提升大型主機利用率需求。比如在金融、科學等領域,大型Unix伺服器通 常價值數千萬乃至上億元,但是實際使用中多個部門卻不能很好的共享其計算能力,常導致需要計算的部門無法獲得計算能力,而不需要大量計算能力的部門佔有了 過多的資源。這個時候分區技術出現了,它可以將一台大型伺服器分割成若干分區,分別提供給生產部門、測試部門、研發部門以及其他部門。
幾種常見的虛擬化技術代表產品如下:
類型
代表產品
硬體分區
IBM/HP等大型機硬體分區技術
虛擬機 (Virtual Machine Monitor)
EMC VMware Mircosoft Virtual PC/Server Parallels
准虛擬機 (Para-Virtualization)
Xen Project
虛擬操作系統 (OS Virtualization)
SWsoft Virtuozzo/OpenVZ Project Sun Solaris Container
HP vSE FreeBSD Jail
Linux Vserver
硬體分區技術
硬體資源被劃分成數個分區,每個分區享有獨立的CPU、內存,並安裝獨立的操作系統。在一台伺服器上,存在有多個系統實例,同時啟動了多個操作系統。這種分區方法的主要缺點是缺乏很好的靈活性,不能對資源做出有效調配。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對於資源劃分的顆粒已經遠遠提升,例如在IBM AIX系統上,對CPU資源的劃分顆粒可以達到0.1個CPU。這種分區方式,在目前的金融領域,比如在銀行信息中心得到了廣泛採用。

虛擬機技術
在虛擬機技術(Virtual Machine Monitor)中,不再對底層的硬體資源進行劃分,而是部署一個統一的Host系統。在Host系統上,加裝了Virtual Machine Monitor,虛擬層作為應用級別的軟體而存在,不涉及操作系統內核。虛擬層會給每個虛擬機模擬一套獨立的硬體設備,包含CPU、內存、主板、顯卡、網卡等硬體資源,在其上安裝所謂的Guest操作系統。最終用戶的應用程序,運行在Guest操作系統中。

這種虛擬機運行的方式有一定的優點,比如能在一個節點上安裝多個不同類型的操作系統;但缺點也非常明顯,虛擬硬體設備要消耗資源,大量代碼需要被翻譯執 行,造成了性能的損耗,使其更合適用於實驗室等特殊環境。其代表產品有EMC旗下的VMware系列、微軟旗下的Virtual PC/Server系列等。

准虛擬機技術
為了改善虛擬機技術(Virtual Machine Monitor)的性能,一種新的准虛擬化技術(Para-Virtualizion)技術誕生了。這種虛擬技術以Xen為代表,其特點是修改操作系統的 內核,加入一個Xen Hypervisor層。它允許安裝在同一硬體設備上的多個系統可以同時啟動,由Xen Hypervisor來進行資源調配。

在這種虛擬環境下,依然需要模擬硬體設備,安裝Guest操作系統,並且還需要修改操作系統的內核。Xen相對於傳統的Virtual Machine Monitor,性能稍有提高,但並不十分顯著。為了進一步提高性能,Intel和AMD分別開發了VT和Pacifica虛擬技術,將虛擬指令加入到了 CPU中。使用了CPU支持的硬體虛擬技術,將不再需要修改操作系統內核,而是由CPU指令集進行相應的轉換操作。

操作系統虛擬化技術
最新的虛擬化技術已經發展到了操作系統虛擬化,以SWsoft的Virtuozzo/OpenVZ和Sun基 於Solaris平台的Container技術為代表,其中Virtuozzo是商業解決方案,而OpenVZ是以Virtuozzo為基礎的開源項目。 他們的特點是一個單一的節點運行著唯一的操作系統實例。通過在這個系統上加裝虛擬化平台,可以將系統劃分成多個獨立隔離的容器,每個容器是一個虛擬的操作 系統,被稱為虛擬環境(即VE,Virtual Environment),也被稱為虛擬專用伺服器(即VPS,Virtual Private Server)。

在操作系統虛擬化技術中,每個節點上只有唯一的系統內核,不虛擬任何硬體設備。此外,多個虛擬環境以模板的方式共享一個文件系統,性能得以大幅度提升。在生產環境中,一台伺服器可根據環境需要,運行一個VE/VPS,或者運行上百個VE/VPS。所以,操作系統虛擬化技術是面向生產環境、商業運行環境的技術。
表:常見虛擬化技術對比
從最早的硬體分區到現階段的虛擬機和虛擬操作系統,虛擬化技術已經發展了好幾代,不同的技術路線也帶來了不同的優劣勢。選擇什麼樣的技術和產品,用戶還是應該結合自身的預算和應用實踐來決策。(本文作者系SWsoft中國首席工程師)

⑷ 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分五個階段:
第一次是語言的使用,語言成為人類進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傳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時間:後巴別塔時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現和使用,使人類對信息的保存和傳播取得重大突破,較大地超越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時間:鐵器時代,約公元前14世紀)
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使書籍、報刊成為重要的信息儲存和傳播的媒體。(時間:第六世紀中國隨代開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紀才進入臻於完善的近代印刷術) 第四次是電話、廣播、電視的使用,使人類進入利用電磁波傳播信息的時代。(時間:19世紀) 第五是計算機與互連網的使用,即網際網路的出現。(時間:現代,以1946年電子計算機的問世為標志)第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是語言的使用。發生在距今約35 000年~50 000年前。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是文字的創造。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出現了文字第三次信息技術的革命是印刷的發明。大約在公元1040年,我國開始使用活字印刷技術(歐洲人1451年開始使用印刷技術)。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電報、電話、廣播和電視的發明和普及應用。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線電報機。電報機利用電磁感應原理(有電流通過,電磁體有磁性,無電流通過,電磁體無磁性),使電磁體上連著的筆發生轉動,從而在紙帶上畫出點、線符號。這些符號的適當組合(稱為莫爾斯電碼),可以表示全部字母,於是文字就可以經電線傳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美國國會大廈傳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爾的摩城。1864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了一篇論文(《電與磁)),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1876年3月10日,美國人貝爾用自製的電話同他的助手通了話。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分別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通信實驗。1894年電影問世。1925年英國首次播映電視。
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是始於20世紀60年代,其標志是電子計算機的普及應用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
*摘自SOSO問問。

⑸ 計算機虛擬化技術的四種虛擬化技術

虛擬化技術(Virtualization)和分區(Partition)技術是緊密結合在
一起,從60年代Unix誕生起,虛擬化技術和分區技術就開始了發展,並且經歷了從「硬體分區」->「虛擬機」->「准虛擬機」->「虛擬操作系統」的發展歷程。最早的分區技術誕生自人們想提升大型主機利用率需求。比如在金融、科學等領域,大型Unix伺服器通常價值數千萬乃至上億元,但是實際使用中多個部門卻不能很好的共享其計算能力,常導致需要計算的部門無法獲得計算能力,而不需要大量計算能力的部門佔有了過多的資源。這個時候分區技術出現了,它可以將一台大型伺服器分割成若干分區,分別提供給生產部門、測試部門、研發部門以及其他部門。 為了改善虛擬機技術(Virtual Machine Monitor)的性能,一種新的准虛擬化技術(Para-Virtualizion)技術誕生了。這種虛擬技術以Xen為代表,其特點是修改操作系統的內核,加入一個Xen Hypervisor層。它允許安裝在同一硬體設備上的多個系統可以同時啟動,由Xen Hypervisor來進行資源調配。在這種虛擬環境下,依然需要模擬硬體設備,安裝Guest操作系統,並且還需要修改操作系統的內核。Xen相對於傳統的Virtual Machine Monitor,性能稍有提高,但並不十分顯著。為了進一步提高性能,Intel和AMD分別開發了
VT和Pacifica虛擬技術,將虛擬指令加入到了CPU中。使用了CPU支持的硬體虛擬技術,將不再需要修改操作系統內核,而是由CPU特有的指令集進行相應的轉換操作。 ——與個體物理資源單位相比,虛擬能夠以更小的單位進行資源分配。與物理資源相比,虛擬資源因其不存在硬體和操作系統方面的問題而能夠在出現崩潰後更快地恢復。

⑹ 多屏電腦的發展歷史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海量信息」成為當前網路的標志性關鍵詞,對於用戶而言,如何面對爆炸式增長的海量信息,讓信息為人服務,而不是被信息所淹沒和控制,就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兩屏及多屏顯示器的使用,使用戶從單屏電腦的視野局限性中解脫出來。根據ATI NEC/三菱資助由美國猶他大學於2003年所做的」生產效率與多屏顯示器」(Proctivity and Multi-Screen display)的研究,利用多屏顯示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使用人員的工作效率,增加舒適度.用戶在不同文檔和應用程序之間來回切換的次數得以減少甚至完全避免,從而縮短了完成每項任務所需的時間。 工作效率點 提高百分比 可用性 提高百分比 任務有效性 29% 任務跟蹤更容易 45% 執行速度更快 32% 易適應性 17% 容易獲取任務焦點 28% 舒適度更高 24% 修正錯誤便利 19% 信息源移動便利性 38% 表1:多屏應用比單屏所帶來的優勢 事實上,多屏顯示早已經廣泛應用於軍事,金融證券以及科研領域中,不過由於當時硬體的昂貴和設置的復雜性,多屏應用並沒有得到廣泛流行。而隨著電腦硬體門檻降低,液晶顯示器價格的普及以及配套軟體的趨於成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多屏顯示系統進行娛樂及辦公等各種個人應用。
為了迎合大眾對多屏的這種需求,各大顯卡廠商分別推出了支持多屏顯示的顯卡。這種內置主板插槽式顯卡提供了兩個或者多個視頻輸出介面,直接或者通過轉接的方式插接到顯示屏,通過驅動程序和系統軟體進行多屏的顯示和管理。比如WindowsXP系統里支持多屏顯示,顯示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復制或者叫鏡像(Clone/Mirror mode),在這種方式下,所有顯示屏均顯示當前桌面相同的內容。另外一種方式是擴展方式(Span/Extended desktop mode),把當前桌面顯示擴展到其他顯示屏上,實現顯示範圍的擴大。這種顯示方式下用戶主要通過拖拽的方式將各個顯示窗口放到相應的顯示屏進行顯示,實現多顯示窗口的應用。另外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在這種方式下,可進行屏幕拼接讓所有顯示屏共同顯示一個畫面,實現畫面的擴展。尤其在游戲領域和大屏幕監控領域里這種應用成為多屏顯示的一個最主要的應用。
但是,隨著多屏應用的廣泛深入,應用領域的擴大,大眾對多屏應用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從簡單的畫面擴展需求到集中顯示但相對獨立的操作方式的要求,顯卡多屏解決方案也在許多應用場合面臨著很多問題:
1.有些應用程序不允許同一個用戶同時運行程序的多個實例,但用戶需要在各個顯示屏顯示程序的不同畫面。比如在證券期貨行業里,行情監視需要顯示不同行情畫面,如果軟體不支持同時運行多個實例的情況下,顯卡多屏解決方案就顯得無能為力。
2.程序的管理均顯示在主顯示屏上的桌面和任務欄,顯示在擴展屏上的窗口常常會影響到其他顯示屏特別是主顯示屏。比如在擴展屏上顯示的QQ等即時通訊工具,當有新消息的時候,會在主顯示屏的任務欄閃爍,影響干擾主屏的工作。另外對於有些全屏顯示的電影播放畫面,游戲畫面等,其他顯示屏的程序顯示變動常常會使這些畫面自動退出全屏狀態。這種干擾常常成為降低用戶體驗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3.其對於象證券期貨看盤,公司辦公,實時多畫面監控等應用場合,都需要這種相對獨立的多屏顯示方式。工作主要在一個區,其他擴展屏只作為監視顯示或者參照對比顯示,在這些區的變化不能幹擾到其他畫面區域特別是主工作區。比如在股票期貨實時交易場合,交易員需要快速閃電下單的情況下,如果下單交易的顯示區經常受到其他顯示區程序的干擾,對這種速度要求很高的實時交易應用來說後果可能是非常嚴重的。
4.程序的啟動和管理均通過用戶拖拽主顯示屏里的菜單和畫面「漫遊「到擴展畫面,對於屏數較多的情況下,特別是6屏甚至8屏的情況,這種需要在主屏和擴展屏來回移動的方式,操作起來十分費力。
5.多屏顯卡的使用需要一些專業的電腦知識,設置和驅動安裝等,對於不懂電腦的用戶相對來說比較困難。而且,眾所周知,由顯卡所引起的電腦死機,藍屏等故障的情況是非常多見的。因此採用顯卡技術實現的多屏方案就難以避免的遇到類似問題,軟體不兼容以及驅動程序沖突等,嚴重困擾用戶的正常使用。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多屏應用來說,需要新的突破和新的解決方案來適應用戶新的需求。有業內科技公司率先突破傳統的顯卡多屏解決方案,創新地巧妙的設計出具有專利技術的新一代多屏電腦,廣泛地應用於看盤交易,公司辦公,實時監控等眾多領域。這種新一代多屏電腦,不依賴於顯卡實現多屏顯示,而是創造性採用桌面虛擬化技術,每個顯示屏都被虛擬成一台功能獨立的工作站,操作完全獨立,互不影響,運行在該屏的程序均在本窗口管理顯示。並配有多功能鍵盤,使得一套鍵盤滑鼠,完成所有顯示屏上的操作。充分有效地滿足了用戶應用的「多屏顯示,操作集中,運行獨立「的這種功能需求。
1.新一代多屏電腦提供了一整套多屏顯示解決方案。從主機,顯示器,鍵盤以及支架底座,都經過精心整體優化設計,實用美觀,帶給用戶全新的高端操作體驗。
2.操作簡單,整個系統只需一個220V電源,無需復雜的設置和安裝,不用專業的電腦知識,即可方便快捷的使用本多屏電腦系統。
3.各屏功能獨立,用戶可以根據應用場合,隨意配置各屏應用畫面,顯示操作互不幹擾。
4.擴展性強,可以方便的將原有電腦主機集成到多屏系統中,實現內外網路隔離,主機隔離和應用隔離的功能。
5.由於不依賴於顯卡實現多屏顯示,用戶仍然可以像使用普通電腦一樣配置擴展電腦系統。甚至可以繼續使用支持多屏輸出的顯卡,「混搭「多種解決方案以實現特殊場合下的應用。
6.功耗極低,每增加一屏,除了顯示屏功耗以外,僅僅增加2W左右的功耗,綠色環保節能,打造健康工作環境。
未來展望
作為多屏應用領域的一種突破和創新產品,新一代多屏電腦,並不是完全顛覆傳統顯卡多屏技術方案,與傳統顯卡多屏電腦相比,各有優缺點,分別適應於不同的應用場合。比如在游戲領域和大屏幕拼接場合,仍然是顯卡多屏方案大展拳腳的重要舞台。同時這兩種方案完全可以兼容並用,比如在新一代多屏電腦系統中用戶可以配置出顯卡多屏來擴展畫面,而其餘屏幕用來獨立操作顯示,以完成一些復雜的應用需求。
總之,伴隨著用戶對多屏應用需求的日益精細化和多樣化,未來的多屏應用領域里,會孕育出越來越多的新的解決方案,並且可以預見,多種方案並存,共同協作,是未來多屏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

⑺ 虛擬化與雲計算的前言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大量企業開始採用以數據中心為業務運營平台的信息服務模式。進入新世紀後,數據中心變得空前重要和復雜,這對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戰,一系列問題接踵而來。企業如何通過數據中心快速地創建服務並高效地管理業務?怎樣根據需求動態調整資源以降低運營成本?如何更加靈活、高效、安全地使用和管理各種資源?如何共享已有的計算平台而不是重復創建自己的數據中心?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信息產業本身需要更加徹底的技術變革和商業模式轉型,虛擬化和雲計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虛擬化技術很早就在計算機體系結構、操作系統、編譯器和編程語言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該技術實現了資源的邏輯抽象和統一表示,在伺服器、網路及存儲管理等方面都有著突出的優勢,大大降低了管理復雜度,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提高了運營效率,從而有效地控制了成本。由於在大規模數據中心管理和基於互聯網的解決方案交付運營方面有著巨大的價值,伺服器虛擬化技術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人們普遍相信虛擬化將成為未來數據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虛擬化技術 可以有效地簡化數據中心管理,但是仍然不能消除企業為了使用IT系統而進行的數據中心構建、硬體采購、軟體安裝、系統維護等環節。早在大型機盛行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是採用「租借」的方式對外提供服務的。IBM公司當時的首席執行官Thomas Watson曾預言道:「全世界只需要五台計算機」,過去三十年的PC大繁榮似乎正在推翻這個論斷,人們常常引用這個例子,來說明信息產業的不可預測性。然而,信息技術變革並不總是直線前進,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半導體、互聯網和虛擬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業界不得不重新思考這一構想,這些支撐技術的成熟讓我們有可能把全世界的數據中心進行適度的集中,從而實現規模化效應,人們只需遠程租用這些共享資源而不需要購置和維護。
雲計算是這種構想的代名詞,它採用創新的計算模式使用戶通過互聯網隨時獲得近乎無限的計算能力和豐富多樣的信息服務,它創新的商業模式使用戶對計算和服務可以取用自由、按量付費。雲計算融合了以虛擬化、服務管理自動化和標准化為代表的大量革新技術。雲計算藉助虛擬化技術的伸縮性和靈活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簡化了資源和服務的管理和維護;利用信息服務自動化技術,將資源封裝為服務交付給用戶,減少了數據中心的運營成本;利用標准化,方便了服務的開發和交付,縮短了客戶服務的上線時間。
虛擬化和雲計算技術 正在快速地發展,業界各大廠商紛紛制定相應的戰略,新的概念、觀點和產品不斷涌現。雲計算的技術熱點也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比如以互聯網為平台的虛擬化解決方案的運行平台,基於多租戶技術的業務系統在線開發、運行時和運營平台,大規模雲存儲服務,大規模雲通信服務等。雲計算的出現為信息技術領域帶來了新的挑戰,也為信息技術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然而,真正系統、全面地闡述雲計算概念和技術及虛擬化在雲計算中的發展和應用的書卻是寥寥無幾。本書作為全球第一本介紹虛擬化和雲計算的圖書,正好彌補了這一空白,為對雲計算和虛擬化技術感興趣的人員講述相關的知識和理論。
本書前4章著重介紹數據中心管理和虛擬化技術,後4章著重介紹雲計算的概念和動態。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各章的主要內容。
第1章介紹了數據中心的構建與管理。首先講述了數據中心的概念、歷史和發展情況,隨後介紹構建數據中心的最佳實踐方法和數據中心的管理維護,最後分析了新一代數據中心的需求和挑戰。
第2章對虛擬化技術進行了概述。首先介紹虛擬化技術的定義,以及常見的虛擬化技術;接著,鑒於伺服器虛擬化的重要性,著重討論伺服器虛擬化的概念、支撐技術、特點、性能和優勢;最後對其他類型的虛擬化技術做了簡要介紹。
第3章介紹虛擬化的關鍵技術。首先介紹如何創建虛擬器件和虛擬化解決方案;然後描述如何部署虛擬化服務,包括部署、激活虛擬器件及將現有服務遷移到虛擬化環境等;最後介紹了運行、維護虛擬化數據中心的關鍵技術。
第4 章對虛擬化技術的業界動態進行了介紹,主要涉及IBM、VMware、Xen/Citrix和Microsoft等幾個虛擬化廠商。內容涉及每個廠商的簡介、產品線及產品的特性等。
第5章對雲計算技術進行了概述。首先介紹雲計算的概念,對雲進行分類,而且為了使讀者清晰地了解雲計算,在後面還針對雲計算與其他相似概念進行了辨析;然後分析雲計算的優勢及為信息產業帶來的變革;最後討論雲計算產生的源動力。
第6章著重介紹雲架構。定義雲架構的不同層次,分析每個層次的核心功能和技術挑戰,並通過示例加深讀者對每個層次的理解。
第7章概述雲計算的關鍵技術與挑戰。介紹雲計算中的關鍵技術,包括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狀況,然後討論了一系列經典問題在雲計算中所面臨的新挑戰。
第8章介紹雲計算的業界動態,主要涉及幾個領先的雲計算廠商,包括IBM、Amazon、Google、Salesforce和Microsoft。介紹每個廠商的雲計算產品線,分析其產品的功能和特點,使讀者能夠對主要的雲計算廠商和產品有個總體認識,對業界的最新動態有較為全面的了解。
在附錄中我們列出了2009年超級計算機的世界排名。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通過本書最後的參考文獻獲取更多的虛擬化和雲計算的知識。
在編寫本書時,我們力圖使不同職業和背景的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益。
如果您是企業的技術負責人或數據中心運行維修人員,您將更深刻體會到虛擬化和雲計算技術為企業IT部門、信息系統規劃和數據中心運行維修帶來的深刻變革。我們提供的技術討論、產品比較和案例分析,將有助於您在腦海中勾畫下一步的戰略。
如果您是從業的技術研發人員,您能系統地了解虛擬化和雲計算的產生背景、發展現狀、技術要點和未來趨勢。通過本書的梳理,能夠更加准確地把握業界前沿的科技和理念,認清信息業界發展的大脈絡,形成適用於產業未來的大局觀。
如果您是大專院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您將獲得無法從現有課本中得到的技術知識。本書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未來的窗戶,幫助您拓寬視野,完善知識結構,儲備適用於未來信息產業的知識和技能。
本書適合於從頭至尾閱讀,也可以按照喜好和關注點挑選獨立的章節閱讀。我們希望本書的介紹能加深您對虛擬化與雲計算的理解,獲得您所期待的信息。

⑻ 簡述雲計算的演進歷程

1959年6月,Christopher Strachey發表虛擬化論文,虛擬化是今天雲計算基礎架構的基石。
1961年,John McCarthy提出計算力和通過公用事業銷售計算機應用的思想。
1962年,J.C.R. Licklider提出「星際計算機網路」設想。
1965年 美國電話公司Western Union一位高管提出建立信息公用事業的設想。
1984年,Sun公司的聯合創始人John Gage說出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名言,用於描述分布式計算技術帶來的新世界,今天的雲計算正在將這一理念變成現實。
1996年,網格計算Globus開源網格平台起步。
1997年,南加州大學教授Ramnath K. Chellappa提出雲計算的第一個學術定義」,認為計算的邊界可以不是技術局限,而是經濟合理性。
1998年,VMware(威睿公司)成立並首次引入X86的虛擬技術。
1999年,Marc Andreessen創建LoudCloud,是第一個商業化的IaaS平台。
1999年,salesforce.com公司成立,宣布「軟體終結」革命開始。
2000年,SaaS興起。
2004年,Web 2.0會議舉行,Web 2.0成為技術流行詞,互聯網發展進入新階段。
2004年,Google發布MapRece論文。Hadoop就是Google集群系統的一個開源項目總稱,主要由HDFS、MapRece和Hbase組成,其中HDFS是Google File System(GFS)的開源實現;MapRece是Google MapRece的開源實現;HBase是Google BigTable的開源實現。
2004年,Doug Cutting 和 Mike Cafarella實現了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統(HDFS)和Map-Rece,Hadoop並成為了非常優秀的分布式系統基礎架構。
2005年,Amazon宣布Amazon Web Services雲計算平台。
2006年,Amazon相繼推出在線存儲服務S3和彈性計算雲EC2等雲服務。
2006年,Sun推出基於雲計算理論的「BlackBox」計劃。
2007年,Google與IBM在大學開設雲計算課程。
2007年3月,戴爾成立數據中心解決方案部門,先後為全球5大雲計算平台中的三個(包括Windows Azure、Facebook和Ask.com)提供雲基礎架構。
2007年7月,亞馬遜公司推出了簡單隊列服務(Simple Queue Service,SQS),這項服務使託管主機可以存儲計算機之間發送的消息。
2007年11月,IBM首次發布雲計算商業解決方案,推出「藍雲」(Blue Cloud)計劃。
2008年1月,Salesforce.com推出了隨需應變平台DevForce,Force.com平台是世界上第一個平台即服務的應用。
2008年2月,EMC中國研發集團雲架構和服務部正式成立,該部門結合雲基礎架構部、Mozy和Pi兩家公司共同形成EMC雲戰略體系。
2008年2月,IBM宣布在中國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為中國的軟體公司建立第一個雲計算中心。
2008年4月,Google App Engine發布。

2008年中,Gartner發布報告,認為雲計算代表了計算的方向。
2008年5月,Sun在2008JavaOne開發者大會上宣布推出「Hydrazine」計劃。
2008年6月,EMC公司中國研發中心啟動「道里」可信基礎架構聯合研究項目。
2008年6月,IBM宣布成立IBM大中華區雲計算中心。
2008年7月,HP、Intel和Yahoo聯合創建雲計算試驗台Open Cirrus。
2008年8月3日,美國專利商標局(以下簡稱「SPTO」)網站信息顯示,戴爾正在申請「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商標,此舉旨在加強對這一未來可能重塑技術架構的術語的控制權。戴爾在申請文件中稱,雲計算是「在數據中心和巨型規模的計算環境中,為他人提供計算機硬體定製製造」。
2008年9月 Google公司推出Google Chrome瀏覽器,將瀏覽器徹底融入雲計算時代。
2008年9月,甲骨文和亞馬遜AWS合作,用戶可在雲中部署甲骨文軟體、在雲中備份甲骨文資料庫。
2008年9月,思傑公布雲計算戰略,並發布新的思傑雲中心(Citrix Cloud Center,C3)產品系列。
2008年10月,微軟發布其公共雲計算平台——Windows Azure Platform,由此拉開了微軟的雲計算大幕。
2008年12月,Gartner披露十大數據中心突破性技術,虛擬化和雲計算上榜。
2008年,亞馬遜、Google和Flexiscale的雲服務相繼發生宕機故障,引發業界對雲計算安全的討論。
2009年,思科先後發布統一計算系統(UCS)、雲計算服務平台,並與EMC、Vmware建立虛擬計算環境聯盟。
2009年1月,阿里軟體在江蘇南京建立首個「電子商務雲計算中心」。
2009年4月,VMware推出業界首款雲操作系統VMware vSphere 4。
2009年7月 Google宣布將推出Chrome OS操作系統。
2009年7月,中國首個企業雲計算平台誕生(中化企業雲計算平台)。
2009年9月,VMware啟動vCloud計劃 構建全新雲服務。
2009年11月,中國移動雲計算平台「大雲」計劃啟動。
2010年1月,HP和微軟聯合提供完整的雲計算解決方案。
2010年1月,IBM與松下達成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雲計算交易。
2010年1月,Microsoft正式發布Microsoft Azure雲平台服務。
2010年4月,英特爾在IDF上提出互聯計算,圖謀用X86架構統一嵌入式、物聯網和雲計算領域。
2010年,微軟宣布其90%員工將從事雲計算及相關工作。
2010年4月,戴爾推出源於DCS部門設計的PowerEdgeC系列雲計算伺服器及相關服務。
......

⑼ 誰能告訴我一下桌面虛擬化產生的歷史

1、大型機時代
最早的大型機出現的時候,價格比較昂貴,並且整個大型機的計算能力也是比較高,那個時候就有人提出,一台機器給多台使用的方法,不過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桌面虛擬化,是依賴於系統的多個用戶的多任務形態。例如LINUX、UNIX和WINDOWS的伺服器版本就可以支持多用戶形態。

2、WINDOWS下的硬碟分區
這個可能要提起一下,這個肯定不算事虛擬化范疇,但是不可不提。在硬碟的容量不斷的增加的情況下,我們便把硬碟的邏輯的分區,不同區域做不同的用途的效果,這有點類似硬碟的「虛擬化技術」

3、桌面虛擬化協議的鼻祖
RDP/ICA協議,在行業內的人員可能都知道RDP協議是微軟從CITRIX公司購買過來後進行研發的,RDP就是以前和現在最流行的遠程桌面協議( Remote Desktop Protocol),所以RDP和ICA是親兄弟,只不過被不同的廠家養著,自然也有差異。

4、共享器
對於許多用戶共享器也是比較了解的,一台伺服器上承載一個操作系統,通過微軟的協議遠程分發給終端用戶,終端用戶只需要通過一個很簡單的盒子就可以或許到桌面。桌面虛擬化和桌面協議看起來很像,但是這個可不是兄弟,桌面虛擬化是一個伺服器上承載若干個系統,通過專有的桌面協議分發給終端用戶。這兩個大差別就決定了兩個產品的不同定位,共享器在市場上風靡了一段時間後也逐漸的推出市場。

5、桌面操作系統虛擬化
這里的這個題目是為了區分伺服器虛擬化技術,特別強調桌面操作系統被虛擬。其實這個概念基本可以被等同與Vmware Workstation和微軟VPC的方式實現的桌面級的操作系統。當然這種應用模式,主要開發人員和測試人員經常使用的,雖然虛擬的並不一定是XP,2000 professional,vista等桌面系統。這里之所以提倒這個是因為在虛擬化技術剛起步的時候,一些廠商將此定義為桌面虛擬化技術,例如微軟在推出MED-v技術之前,都是將VPC定義為微軟的桌面虛擬化產品。
在這個角度定義的所謂桌面虛擬化,基本上可以被認為是用於pc上的桌面系統之上的虛擬化解決方案,只是與伺服器虛擬化簡單的區別與對應。其本身解決的仍然是操作系統的安裝環境與運行環境的分離,不依賴於特定的硬體。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而且當伺服器虛擬化技術成熟之後,真正得虛擬桌面技術才開始出現。
It's over~~~~~~~~~~~~~~

⑽ 桌面虛擬化的歷史

要了解桌面虛擬化的技術,我們就要了解桌面虛擬化的發展過程。可以比較簡單地將桌面虛擬化技術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大型機時代
最早的大型機出現的時候,價格比較昂貴,並且整個大型機的計算能力也是比較高,那個時候就有人提出,一台機器給多台使用的方法,不過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桌面虛擬化,是依賴於系統的多個用戶的多任務形態。例如LINUX、UNIX和WINDOWS的伺服器版本就可以支持多用戶形態。
WINDOWS下的硬碟分區
這個可能要提起一下,這個肯定不算是虛擬化范疇,但是不可不提。在硬碟的容量不斷的增加的情況下,我們便把硬碟的邏輯的分區,不同區域做不同的用途的效果,這有點類似硬碟的「虛擬化技術」
桌面虛擬化協議的鼻祖
RDP/ICA協議,在行業內的人員可能都知道RDP協議是微軟從CITRIX公司購買過來後進行研發的,RDP就是以前和現在最流行的遠程桌面協議( Remote Desktop Protocol),所以RDP和ICA是親兄弟,只不過被不同的廠家養著,自然也有差異。
共享器
對於許多用戶共享器也是比較了解的,一台伺服器上承載一個操作系統,通過微軟的協議遠程分發給終端用戶,終端用戶只需要通過一個很簡單的盒子就可以獲取到桌面。桌面虛擬化和桌面協議看起來很像,但是這個可不是兄弟,桌面虛擬化是一個伺服器上承載若干個系統,通過專有的桌面協議分發給終端用戶。這兩個大差別就決定了兩個產品的不同定位,共享器在市場上風靡了一段時間後也逐漸的退出市場。
桌面操作系統虛擬化
這里的這個題目是為了區分伺服器虛擬化技術,特別強調桌面操作系統被虛擬。其實這個概念基本可以被等同與Vmware Workstation和微軟VPC的方式實現的桌面級的操作系統。當然這種應用模式,主要開發人員和測試人員經常使用的,雖然虛擬的並不一定是XP,2000 professional,vista等桌面系統。這里之所以提倒這個是因為在虛擬化技術剛起步的時候,一些廠商將此定義為桌面虛擬化技術,例如微軟在推出MED-v技術之前,都是將VPC定義為微軟的桌面虛擬化產品。
在這個角度定義的所謂桌面虛擬化,基本上可以被認為是用於pc上的桌面系統之上的虛擬化解決方案,只是與伺服器虛擬化簡單的區別與對應。其本身解決的仍然是操作系統的安裝環境與運行環境的分離,不依賴於特定的硬體。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而且當伺服器虛擬化技術成熟之後,真正得虛擬桌面技術才開始出現。
第一代桌面虛擬化技術
第一代桌面虛擬化技術,真正意義上將遠程桌面的遠程訪問能力與虛擬操作系統結合了起來,使得桌面虛擬化的企業應用也成為可能。
首先,伺服器虛擬化技術的成熟,以及伺服器計算能力的增強,使得伺服器可以提供多台桌面操作系統的計算能力,以當前4核雙CPU的志強處理器16G內存伺服器舉例,如果用戶的xp系統分配256M內存,平均水平下,一台伺服器可以支撐50-60個桌面運行,則可以看到,如果將桌面集中使用虛擬桌面提供,那麼50-60台的桌面采購成本將高於伺服器的成本,而管理成本,安全因素,還未被計算在內,所以伺服器虛擬化技術的出現,使得桌面虛擬化技術的企業大規模應用成為可能。
當然,如果只是把台式機上運行操作系統轉變成為伺服器上運行的虛擬機,而用戶無法訪問,當然是不會被任何人接受的。所以虛擬桌面的核心與關鍵,不是後台伺服器虛擬化技術講桌面虛擬,而是讓用戶能夠通過各種手段,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可聯網設備都能夠訪問到自己的桌面,即遠程網路訪問的能力。而這又轉回到和應用虛擬化的共同點,即遠程訪問協議的高效性上。
提供桌面虛擬化解決方案的主要廠商包括微軟、VMware、Citrix,而使用得遠程訪問協議主要利用三種協議:早期由Citrix開發的,後來被微軟購買並集成在Windows中的RDP協議,這種協議被微軟桌面虛擬化產品使用,而基於Vmware 的Sun Ray等硬體產品,也都是使用RDP協議;第二種就是Citrix自己開發的獨有的ICA協議,Citrix將這種協議使用到其應用虛擬化產品與桌面虛擬化產品中。第三種是加拿大的Teradici公司開發的的PCoIP協議用於VMware的桌面虛擬化產品,用於提供高質量的虛擬桌面用戶體驗。
協議效率決定了虛擬桌面使用的用戶體驗,而用戶體驗是決定了桌面產品生命力的關鍵,(微軟的成功與Vista的沒落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從官方的文檔與實際測試來看,通常情況下,ICA協議要優於RDP和PCoIP協議,需要30-40kbps的帶寬,而RDP在60kbps,這些都不包括看視頻,玩游戲以及3D制圖狀態下的帶寬佔用率。正是由於這個差別,虛擬桌面的用戶體驗有比較大差別。一般情況下,在LAN環境下,一般的應用RDP和ICA都能正常運行,只不過是RDP協議造成網路佔用較多,但對於性能還不至於產生很大影響,但是在廣域網甚至是互聯網上,RDP協議基本不可用。而在視頻觀看,Flash播放,3D設計等應用上,即使區域網,RDP的性能也會受到較大影響(在優酷上有很多視頻進行比較),ICA的用戶體驗會很流暢。而且根據Citrix官方剛剛推出的HDX介紹,這方面的新技術會得到更快地推進。而微軟和Vmware也意識到了這一差別,微軟轉而加大RDP協議的研發與優化,VMware也和加拿大的Teradici公司合作使用其開發的PCoIP協議,用於提供高質量的虛擬桌面用戶體驗。最新的VMware view 5.0產品提高了PCoIP協議的性能,並將帶寬佔用率降低了75%,也為虛擬桌面的領跑協議。
特別強調的是,這三家廠商後台的伺服器虛擬化技術,微軟採用的是Hyper-v,Vmware使用的是自己的vSphere,Citrix可以使用XenServer、Hyper-v和vSphere。
第二代桌面虛擬化技術
第一代技術實現了遠程操作和虛擬技術的結合,降低的成本使得虛擬桌面技術的普及稱為可能,但是影響普及的並不僅僅是采購成本,管理成本和效率在這個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縱觀IT技術應用歷史,架構的變化和三國中名言一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最早主機-亞終端集中模式,到PC分布模式,到今天的虛擬桌面模式,其實是一個計算使用權與管理權的博弈發展。開始主機模式,集中管理,但是應用困難,必須到機房去使用;PC時代來臨,所有計算都在PC上發生,但是IT的管理也變成分布式的,這也是為什麼IT部門的桌面管理員壓力最大,需要分布式的管理所有用戶的PC,管理的成本也大幅度上升。桌面虛擬化將用戶操作環境與系統實際運行環境拆分,不必同時在一個位置,這樣即滿足了用戶的靈活使用,同時幫助IT部門實現了集中的控制,從而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是如果只是將1000個員工的pc變成1000個虛擬機,那麼IT管理員的管理壓力可能並沒有降低,反而上升了,只不過是不用四處亂跑了而已。
為了提高管理性,第二代桌面虛擬化技術進一步將桌面系統的運行環境與安裝環境拆分、應用與桌面的拆分、配置文件的拆分,從而大大降低了管理復雜度與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如下圖所示:
我們簡單來計算一下:如果一個企業有200個用戶,如果不進行拆分,IT管理員需要管理200個鏡像(包含其中安裝的應用與配置文件)。而如果進行操作系統安裝與應用還有配置文件的拆分,假設有20個應用,則使用應用虛擬化技術,不用在桌面安裝應用,動態將應用組裝到桌面上,則管理員只需要管理20個應用;而配置文件也可以使用Windows內置的功能,和文件數據都保存在文件伺服器上,這些信息不需要管理員管理,管理員只需要管理一個文件伺服器;而應用和配置文件的拆離,使得200個人用的操作系統都是沒有差別的Windows XP,則管理員只需要管理一個鏡像(用這一個鏡像生成200個運行的虛擬的操作系統,簡單來講可以理解成類似於無盤工作站的模式)。所以總的來說,IT管理員只需要管理20個應用,1個文件伺服器,和1個鏡像。管理復雜性大大下降。
這種拆分也大大降低了對存儲的需求量(少了199個xp的存儲),降低了采購和維護成本。更重要的是從管理效率上,管理員只需要對一個鏡像或者一個應用進行打補丁,或者升級,所有的用戶都會獲得最新更新後的結果,從而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工作量也大大下降。

閱讀全文

與虛擬化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