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津傳統文化有哪些
1、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曲藝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之一,主要流傳於天津市。
天津時調源於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並流傳於天津城區,以天津方言語音演唱。天津時調的表演形式為一人或兩人執節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時調曲調非常豐富,包含許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調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調。
2、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上世紀50年代形成,是天津業余演員改革、發展天津時調「大數子」的結果:去掉了「大數子」的前兩句「靠山調」慢板,豐富了伴奏音樂。演出時,演員手持節子板數敘,唱調幾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對仗,對尾字的要求押韻即可,全篇既可一轍到底,也可用花轍。自由活潑,頗富韻律。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和揚琴等。
3、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是一種採用京東方音說唱表演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主要流行於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懷柔和天津寶坻一帶。
京東大鼓約形成於清代中葉,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有過不同的稱謂,如京東怯大鼓、樂亭調、平谷調大鼓、平谷調等。表演時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擊鼓為節,旁有樂師伴奏。京東大鼓經典劇目主要有《王婆罵雞》《耗子告貓》《大八義》《小八義》等。
(1)天津歷史文化傳承擴展閱讀
天津的建築:
1、古代建築
天津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16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包括獨樂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樓教堂、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等。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黃崖關古長城,有各種造型的烽火台20多座,盤旋於群山峻嶺之中,四周風景優美如畫。
全市現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著名的有天後宮、玉皇閣、文廟、天主教堂、清真大寺、大悲禪院、廣東會館,以及周恩來青年時代在津革命活動舊址等。
2、近代建築
天津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城市建築獨具特色,既有雕梁畫棟、典雅朴實的古建築,又有眾多新穎別致的西洋建築。有英國的中古式、德國的哥特式、法國的羅曼式、俄國的古典式、希臘的雅典式、日本的帝冠式等,通常把這些外國建築稱為「小洋樓」。
2. 天津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天津市的文化產業已初具規模,從對文化產業總體規模和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文化產業具有五大特點:
1、吸納從業人員效果良好。2004年底,天津市文化產業共有從業人員13.63萬人,佔全市社會從業人員的2.6%,這一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1.7%)高出0.9個百分點。其中從業人員在萬人以上的行業有4個,依次是: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行業6.55萬人,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行業2.29萬人,文化休閑娛樂服務行業1.57萬人,其他文化服務行業1.08萬人。
2、人均產出水平遠高於全國。天津市文化產業人均創造增加值4.91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2.81萬元/人)高出74.7%。其中相關層人均創造增加值6.02萬元/人,產出效益最好,核心層為4.51元/人,水平居中,而外圍層僅為2.49元/人,效益欠佳。
3、發展潛力巨大。從總量看,2004年天津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66.91億元,北京2002年實現163.50億元,上海2003年實現368.44億元;從比重看,天津市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2.3%,北京為5.1%,上海為5.9%。這表明目前天津市文化產業的總體規模偏小,今後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4、相關文化產業較為發達。天津市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行業是全市文化產業的主體,其從業人員佔到全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53.2%,比全國水平(49.4%)高出3.8個百分點,實現的增加值佔到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65.3%,比全國水平(52.0%)高出13.3個百分點。
5、新興文化產業有待發展。天津市文化產業雖然已經初具規模,但主導部分所佔比重偏低,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三者的增加值之比為24.6∶10.1∶65.3,全國平均水平為24.7∶23.3∶52.0,從中可以看出,天津市文化產業的主導部分――核心層與外圍層構成的「文化服務」僅佔34.7%,而全國水平為48.0%。其中,核心層比重與全國水平相當,而外圍層比重比全國水平低13.2個百分點,直接影響了全市文化產業的規模,因此我們還需進一步採取措施,推動諸如網路文化服務、旅遊文化服務、文化藝術商務代理服務以及廣告和會展文化服務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
3. 天津非遺文化歷史故事有哪些
天津非遺文化歷史故事有很多。那要看你詢問的是天津哪個地區的故事。
4.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有名的藝術形式有:相聲、天津時調、天津快書、話劇、跨鼓中幡、高蹺、耍獅子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獨有的曲種,它產生於清末明初,1900年時已有專業藝人演唱。這個曲種唱腔包括靠山調、鴛鴦調、膠皮調等民間小調。專業藝人出現後,對這些民間小調進行了加工改造和創新,使之成為反映時代風貌、社會生活,並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曲種,定名為天津時調。
京東大鼓起源於京東香河、寶坻一帶,演唱簡單,所唱段子多為"蔓子活"(連台本)。後經劉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興盛起來。劉文彬嗓音粗獷寬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純朴,引人入勝。劉文彬之子劉少彬繼承其藝。今天津曲藝團郝德寶,女藝人王韞秋,業余演員董湘昆,都深得劉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觀眾喜愛。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傳入天津較早,由於西河大鼓所唱多為"蔓子活" ,如"楊家將"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觀眾,二、三十年代在東興市場、河北鳥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觀眾捧場。其中女藝人馬增芬於1936年所唱的"繞口令"一曲,風靡津沽。
相聲
相聲是一種歷史較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盡管相聲藝人供奉的祖師是漢代的東方朔,但這個曲種的真正形成和發展起來卻是在清同光年間。早年北京有窮不怕(朱少文)、萬人迷、李德錫等人在天橋鬻藝,為相聲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天津話劇
在中國話劇歷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早期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第一個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個到外國學習現代戲劇藝術,並把西方寫實劇首先介紹到中國來的,就是張伯苓的九弟張彭春。
單弦
單弦,清乾隆年間起源於北京,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東北各地。單弦為聯曲體,早期常在岔曲頭和岔曲尾之間夾以數唱和若干曲牌,現通常結構為岔曲頭和若干曲牌。早期單弦演員來自北京。建國前,三大流派的創始人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常年活躍在天津的曲藝舞台上。40年代,天津單弦演員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西城板
83歲的馬雲山在演唱西城板《送崔通》。西城板是誕生於天津老城廂西城根而得名的地方曲種,吐字發音完全是天津話,說唱都極富鄉土氣息,是天津土生土長的曲種,其吐自發音完全是天津話,不論說與唱都極富鄉土氣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壯激昂,唱法和曲調接近語言,內容較鮮明地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眾喜愛。當年在茶樓演出時,常座無虛席。民國初年,天津城北門臉有寶和軒茶社和海銳茶社,是專演西城板的地方。現在這個曲種已基本無人會唱,近於失傳,殊為可惜。
天津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明弘治4年(1491年)有官吏上書朝廷:「天津之地,水陸咽喉,所系甚重」。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為歷朝畿輔首邑和我國連接海內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天津地區在特有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祖先們創造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兒文化特色。在天津眾多的民間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楊柳青木版年畫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她創始於明末,鼎盛於清朝,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我國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是維系津沽民族情感的紐帶。
中國南北水陸交通命脈的京杭大運河開通和天津漕運的興起,使楊柳青成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經濟日益繁榮,加之鎮外盛產杜梨木,非常適宜雕刻畫版,楊柳青木版年畫即隨之興起,並日益走向興盛。曾於此時全鎮及周邊村莊呈現出「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盛況。
由於歷史原因,楊柳青年畫曾一度衰落,尤以抗日時期損失慘重,瀕臨滅絕。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經過多次的搶救、搜集、挖掘、整理,使之枯木逢春。
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加之採用刻繪結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繪制細膩、色彩絢麗,被公推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首。更以其歷史積淀厚重和文化連續性的特徵而揚名海內外,是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的一種綜合的集精神與實用、歷史和現世的物化成果,具有歷史進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歷史時代風貌的「網路全書」。挖掘、搶救、保護楊柳青木版年畫,對研究天津地區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畫,乃至中國美術史等方面均體現出重要價值。她是中國年畫藝術的代表,在中國民間文化和天津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天津市楊柳青木版年畫於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專業性試點項目。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天津京劇 京劇是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由徽調、漢調、崑曲、梆子等藝術形式相互交流、融合而萌發,形成於北京,具有獨特風格的,很快遍及全國的一個戲曲劇種。初始時,並沒有「京劇」這個確切的名字,曾出現過「二黃」、「平戲」和「京戲」的稱謂。在它孕育、形成時期,(約在清朝的道光初年),京劇首先傳入了京都的門戶——天津。同治中期,皮黃又由天津傳至上海。
天津雖不是京劇的發源地,但就其對京劇的傳播、張揚、促進,乃至於光大方面來講,是呈顯著之勢的。究其原因是,天津有著適宜於京劇發展的地理環境(地處陸路、水路的南北交通要道)與人文環境(有著愛戲、懂戲的觀眾)。
從大量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京劇的萌芽開始,幾乎所有的京劇名家精英都曾魚貫津門獻出他們最拿手的,或新創作的劇目。如在聲腔曲調和舞台語言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而最早成名的京劇演員、「京劇老生前三傑」之一的餘三勝,「後三傑」譚鑫培、南派京劇創始人之一王鴻壽,李桂春、蓋叫天、楊小樓、周信芳以及後來的「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等著名表演藝術家來津演出了他們的拿手好戲。而天津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名丑第一人劉趕三、「後三傑」之一的孫菊仙,創立了武生「黃派」的黃月山、「尚派」的尚和玉以及李吉瑞、王克琴、趙美英等京劇名伶,將眾多的劇目呈現在天津京劇舞台上。天津「票房」的實力也非常強大:竇硯峰、王君直、王庾生、袁寒雲、王頌臣等名票不僅自己能唱,還教出了不少弟子,也有不少問藝於他們的京劇名家,如余叔岩、孟小冬等。而嚴范孫、林墨青等近代著名教育家,不僅素好京劇,而且還積極倡導戲曲改良,親自組織演員創編新劇目,從而成為清末民初天津戲曲改良運動的中堅力量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水路交通運輸主要靠擺渡浮橋和陸續建的可開啟的鋼橋。中國革命著名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就是在金湯橋會師的。
人生禮儀紛繁復雜,多姿多彩。雖為工商大都會,但思想仍有較濃厚的封建小農經濟意識,崇尚封建孝道和倫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子孫滿堂,以養育5男2女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諸禮莫不以祈求福壽安康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彩禮重聘。無論娶媳聘女皆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奢靡至極在所不惜。喪葬之禮更為奢華,縟節俗例兒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殯,重棺槨,重壽衣,事死如事生。舊時,祝壽講究宴請賓朋,請戲班唱堂會,並有男不過10(逢10),女不過9(逢9)之風俗,尤對66歲生日格外重視,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之俗諺。
津人為公好義,受元代漕運及居民多為明代屯兵後裔人口雜處五方影響,碼頭習氣、行武之遺風尚存,民眾多聚義互助,熱心公益,不僅有水會、杠子房、小大院等社會公益職能組織,還因其商貿發達,成立了許多相對具有約束力的民間職業社團組織及客商寓居津門所建的會館、鄉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鄰里之情,但攀比之風頗重,好散財「買臉」。
長期漂泊無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團聚、好熱鬧,鍾情年節時令的慶賀活動。尤其對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火爆、喜慶,盡力渲染和營造年節氣氛,並形成諸如「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的春節期間特定的傳統食俗慣例。
民間信仰廣泛龐雜,清中葉以前,共有各類廟宇500餘座,儒、釋、道及民間或地方崇拜諸神無所不有,廟宇之多,全國罕見。自然物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間雜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風水等活動極為盛行,特別是對神靈的信仰目的性極強,多隻祈求保佑現世生人,功利色彩較重。
在諸多民間信仰中尤以對海神天後崇拜頂禮至極,並將其與天津本土文化緊密結合,成為護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護神。津門歷史也多與天後文化緊密相連,不僅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而且對天津經濟、文化、風俗習尚等諸多方面均產生重大的影響。
天津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受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及世俗欣賞需求影響,地域特色濃郁。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刻磚、麵塑、木雕、石雕、根雕、楊柳青年畫、塘沽版畫、剪紙、彩燈、地毯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被稱為民間藝術之絕品,名揚海內外。
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相聲、時調、大鼓、快板等大眾化戲劇和曲藝在津十分興盛,這些戲曲雖大都起源於他鄉農村或城市社會下層,但最終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藝術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紅」,從而使天津成為中國主要戲曲藝術產生的搖籃。特別是名角兒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紅叫響就難以走向全國,過「天津關」是演員能否成名的標准,因而天津也是培養戲曲名家的搖籃。戲曲的繁榮也使茶園、戲園業大興,成為舊時民眾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
民間音樂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演出團體多以老會、聖會呼之。法鼓、大樂、十番、杠箱、高蹺、秧歌等傳統樂舞十分普及,各會所在社區居民均以公益事業視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平日自娛自樂,為茶餘飯後消遣樂事。逢年過節或重大廟會活動出會表演,為本社區爭光添彩。聞名於世的天津皇會,在舉辦期間,曾是民間各道樂舞老會、聖會大顯身手,爭妍斗艷之大好機會,故每逢皇會舉辦之時,全民熱情參與,最多時有110多道會的表演,近5000餘位演員。《天津天後宮皇會行會圖》中就有於此的詳細記載。這一調動全民情結,達到萬人空巷的民間盛會終成為當時「全國各省唯一的神話盛事」。這些民間音樂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間花會所繼承。
民間游藝競技項目十分豐富,民喜運動,除放風箏、抖悶葫蘆、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競技游藝項目外,部分群體以玩鳥、玩鷹、斗蛐蛐等為樂事,少年兒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藝競技項目則多室外追逐內容
租界社區僑民則多以舞會、音樂會、賽馬會、擊劍、草地網球、水上快艇、板球、馬球、回力球等為消閑方式,這些項目也影響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為了更好地突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獨特風韻,本網站圍繞天津地區漢民族民俗進行描述,並以記敘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民俗事項為主。同時以「舊時」一詞作為斷代時間標志,將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范展現在世人面前。
5. 天津市有什麼出名的古文化歷史嗎
天津有一條古文化街,真的是歷史文化悠久,裡面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景點,很多可以遊玩的地方,有空的時候可以去體驗看看
6. 屬於天津港歷史文化精神的是
一、愛國愛鄉
二、開放包容
三、務實創新
四、爭強敢勝
概括「天津精神」,其必要有三:一是天津設衛建城600餘年,歷經滄桑,幾度輝煌,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特色鮮明的民風民氣,飽經風雨而不衰,歲月蹉跎溢流香,這種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很好地傳承精華、弘揚光大。二是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伴隨著我國進入戰略機遇期、快速發展期、矛盾凸顯期,經濟基礎迫切地呼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建立科學、健康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由此中央召開了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推進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性任務,提煉概括「天津精神」正可謂時代之要求。三是天津市第九次黨代會之後,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5+2、白+黑」的精神,開拓創新,奮力拚搏,開辟了天津歷史的新紀元,創造了天津速度、天津精神、天津效益,心齊氣順風正,想事幹事成事,是我市歷史上發展快、質量好、收益多、變化大、心氣高的黃金時期,全市人民迫切希望能夠提煉概括出「天津精神」,作為激勵當下、指導今後的精神動力。鑒此,筆者歡呼「天津精神」表述語的早日問世,也欣然參與提煉之其中。
「天津精神」應體現三原則:1.它應該獨具天津特色,傳承天津歷史文化;2.充分反映時下人們的心聲,激勵今人之奮斗;3.具有前瞻性,成為先進文化的精神引領和主流意識。從這樣的認識出發,筆者認為,「天津精神」可概括為:愛國愛鄉、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爭強敢勝。「天津精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愛國愛鄉」是「天津精神」的核心;「開放包容」是「天津精神」的傳統;「務實創新」是「天津精神」的精髓;「爭強敢勝」是「天津精神」的特徵。
一、愛國愛鄉
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歷來是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當外敵入侵,天津人深明大義、首當其沖。1870年,由於法國天主教殘害中國兒童,天津人民奮起反抗,放火燒了「望海樓」教堂,爆發了一場以反對法國天主教侵略罪行為內容的聲勢浩大的反洋教斗爭,史稱「天津教案」。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自大沽口登陸,受到我駐軍和天津人民的頑強抵抗,死傷慘重,至7月14日攻佔天津城後,惱羞成怒的八國聯軍,大肆屠殺天津人民,洗劫天津城,拆掉了天津四面城牆,使天津成為無防城市。1916年11月12日,法租界法商企業的中國工人,為反抗法國搶占老西開地區而舉行了大規模的罷工斗爭,開創了天津現代史上最早的工人運動。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北方局以天津為基地,秘密組織著我國北方地區的我黨敵後武裝和統一戰線,牽制著日本侵略軍的戰略行動。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作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支持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決服從國家產業布局調整,為全國生產製造提供輕工產品、化工產品、日用品,滿足市場需要,增加國家稅收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落實、全力推進中央對天津城市的功能定位,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發展壯大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能源新材料、國防科技和輕工紡織等八大優勢支柱產業,天津的綜合實力、發展後勁、經濟結構、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發生了重大的歷史性變化,在全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現和提高,對國家的貢獻日益增加。
由於天津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天津人對家鄉始終懷有深深的熱愛之情、眷戀之意。特別是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大戰九百天,進行城市市容綜合整治,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初步形成大氣洋氣、清新靚麗、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風格,進一步激發了天津人熱愛家鄉的濃厚情結。著名歌唱家蔣大為自編自唱的「我是天津人」歌曲,充分表達了天津人對家鄉的親切感和自豪感。
二、開放包容
天津這座城市以河而興,以漕運而榮,以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1404年12月23日)賜「天津」設衛而名。600多年來,風雲變幻,滄海桑田,至20世紀初葉,天津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成為中國清末洋務運動的北方中心,成為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成為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依據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天津於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迫開辟為通商口岸,自此天津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至20世紀30年代初,天津佔到全國對外貿易額的13%,其中棉花出口量佔全國50%,畜產品出口佔60%,居第一位,天津港進口麵粉佔全國25%,居第一位。天津港進出口總額占華北地區60%,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進出口貿易港。天津近代工業到20世紀30年代已經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發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除租界外共有工廠1200多家,產業工人達20多萬人,年工業總產值達7400餘萬元,工業投資總額僅低於上海,居全國第二位。此時期,天津也是我國北方的商業中心,是華北、西北、東北的物資集散中心。天津還是我國北方的金融中心,當時,「南三行」(浙江實業銀行、興國銀行、商業儲蓄銀行)設在上海,鹽業、中南、金城、大陸並稱為「北四行」設在天津。清末舊中國第一家官辦銀行「官銀號」設在天津,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設在天津,因航運而帶動的保險公司的家數和實力,天津超過上海。天津作為中國北方最早開放的城市,以天津機器局和北洋船塢建立為中國近代工業產生的重要起點,成為中國北方的工業文明中心。天津作為洋務運動的北方中心,建造了中國最早運營的津唐鐵路,建立了中國最早的電報通訊設施,成為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
由於實業的興旺,天津形成了包容南北、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諸如以長蘆鹽業生產製造運輸形成的「鹽文化」;以「天後宮」為代表、河海兼容的漕運文化;開埠之後西風東漸形成的西方文化,包括紛然雜陳、各具風格「小洋樓」為代表的建築文化,開風氣之先的傳媒文化,中國北方最早的中文版、英文版《時報》、《直報》設在天津,由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份報紙《國聞報》也在天津,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創刊的《大公報》是迄今為止中國發行時間最長的報紙。截至20世紀30年代,天津有各類報紙30餘種,發行量29萬份,有英、法、德、俄、日等10多種文字,有中、英、法、美、蘇、日等30多家通訊社,是名副其實的華北地區的新聞中心。閎中肆外的思想文化也蓬勃興起。甲午海戰之後,天津成為鼓吹變法維新的北方輿論陣地。擔任天津學堂總教習的嚴復在天津發表了他的《天演論》譯著,被稱為中國「言論界驕子」的梁啟超,在天津創刊《庸言》雜志,縱論時政,風行全國,他在「飲冰室」潛心著述,成為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一代大師。中國近代教育制度與教育體系的起步也是首先在天津確立,近代中國第一所國立高等學府北洋西學學堂就是現在的天津大學。近代中國第四所也是唯一流傳至今的私立大學即現在的南開大學。此外,中國近代音樂、話劇是由李叔同(弘一大師)由日本引進到天津。中國近代史上,由於天津的對外開放,吸引了西方的工業文明、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以及生活方式,同時也帶動和促進了天津以「三條石」為地理標志的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伴隨著天津城市的成長,富有市民特色的通俗文化,在原有基礎上日漸成熟和發達,諸如京劇、評戲、曲藝等藝術門類,作為天津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大特色,在全國佔有重要的地位。
天津人不排外,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直到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幾年,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對國外的、對外地的先進思想觀念、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管理方式,都要在總結自己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消化吸收再創新,以至成為天津不斷發展進步的強勁動力和智力支持。
三、務實創新
天津因漕運文化形成的重商思想,因救亡圖存形成的實業救國,因對外開放形成的洋為中用,都一以貫之著務實創新的一條主線。天津的近代工業文明、近代的文化藝術、近代的科學技術、近代的交通通訊、近代的軍隊、警察制度等等,無一不是在學習借鑒西方先進經驗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從實際出發發展起來的。這一優良傳統直至現在。近幾年,市委、市政府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天津的實際情況出發,探索出了一條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具有天津特色的發展路子。
市第九次黨代會上提出「一二三四五六」的奮斗目標和工作思路,要求著力構築「三個高地」,全力打好「五個攻堅戰」,推動各項工作站在高起點、搶占制高點、達到高水平,進一步明確了全市工作的指導思想,統一了天津全黨全民的思想和行動。提出「濱海新區龍頭帶動、中心城區全面提升、各區縣加快發展」三個層面聯動發展的大格局,極大地調動了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在全市形成了萬馬奔騰、百舸爭流的新局面。隨著全市工作的深入發展,又適時地提出了「以社會主義小城鎮為重點建設農村居民社區;以經濟功能區為重點建設示範工業園區;以現代高效農業為重點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繼之,又推進農改非、村改居、集體經濟改股份制經濟,形成農村城鎮化的「三改一化」。強化招商引資,抓大項目、好項目,強調高端化、高新化、高質化,全市累計達到1280個大項目,總投資2.27萬億元,有效地調整了全市的產業結構,促進了三次產業的優化升級,大大地增強了本市的綜合實力和經濟發展後勁,促進了經濟方式的加快轉變。推進實施「大項目、小巨人、樓宇經濟」戰略,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推進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加快了天津「富民強市」的步伐。推動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確定「一核雙港、九區支撐、龍頭帶動」的發展策略,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金融創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擴大全方位開放。高度重視規劃建設管理,努力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確定「雙城雙港、相向拓展、一軸兩帶、南北生態」的城市發展總體戰略和各區縣發展策略,著重增強城市載體功能,保護城鄉生態環境。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高度重視民計民生,精心策劃和實施每年20項民心工程,持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開辟了天津燦爛輝煌的新局面。
這些大思路、大手筆、大格局、大氣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在天津的新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天津的成功實踐,務實里富有創新,創新中注重實效,形成了「天津精神」的重要內容和一大特色。
四、爭強敢勝
天津人不信邪、不落後、不服輸,富有爭強敢勝的民風民氣和心理素質。就中國近代以來天津以在全國的地位、影響和貢獻展示的輝煌而自信。筆者以為有三個時期:一是20世紀初葉至30年代初期,天津領全國風氣之先,堪稱北方經濟中心、商業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二是20世紀80年代,天津以城市建設、改善民生享譽全國,引灤入津工程、居民住宅工程、城市熱化工程、氣化工程、交通建設工程,成為全國關注和羨慕的熱點。三是近五年來形成的天津速度、天津精神、天津效益,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變化再次吸引了世界和全國的眼球,都是全市人民引以為豪的。
7.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楊柳青,木版年畫 ,泥人張彩塑, 天津皇會, 葛沽寶輦會 ,楊柳青民間佛道樂, 林亭口高腿子高蹺 ,北倉「蟲八蠟廟小車會
楊柳青
楊柳青年畫為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它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高蹺
天津海下文武高蹺老會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在漕運文化、碼頭文化、鹽業文化等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下文武高蹺老會。京津一帶高蹺分為京、衛、海三大流派,「海下」高蹺,即指天津衛「海下(舊指從天津衛有一條向東南方向的海大道直達大沽海口)」一帶民間花會中的高蹺(亦指津南區鹹水沽和葛沽一帶)。天津海下文武高蹺在木腿子上有長短之分,武高蹺要比文高蹺矮一些。該會的表演器具有:腿子、行頭、道具、頭棒、腰鼓、鐃鈸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8.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泥人張彩塑
漢沽飛鑔是沿海漁村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武術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方傳統民俗藝術。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寄託著當地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天津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利用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展天津優秀特色文化,促進文化傳承,弘揚民族精神,建設和諧天津,具有重要作用。
9. 天津歷史與文化的內容簡介
希望學校和廣大教師以該書出版為契機,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為己任,努力取得更豐碩的教學與科研成果,為實現天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10. 天津古文化街的歷史文化
古文化街是由仿中國清代民間小式店鋪組成的街道 。 以元代古跡天後宮為中心,古文化街位於天津南開區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至東北角,位於鬧市區,起老鐵橋大街(宮北大街),東臨海河、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
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里」和「沽上藝苑」,天後宮俗稱「娘娘宮」,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參觀旅遊項目。
這條街上有一座享譽幾百年的古廟,它原名「天妃宮」,後改稱「天後宮」。天津東臨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車匯集的水陸交通樞紐。天後宮就是在漕運大發展的情況下,為庇佑漕運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後的廟宇。
自古以來,這一帶就是天津最大的集市貿易和年貨市場,每年春季,天津規模盛大的皇會——娘娘誕辰吉日就在這里舉行,屆時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
作為津門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經營特色,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古文化街內有近百家店堂。
1989年,以經營景泰藍、蘇綉、內畫水晶為主的喬香閣落戶古文化街。20年來,喬香閣適時擴大經營范圍,並將銷售渠道擴展到了德國(布萊梅、柏林、呂貝克) 日本(大阪) 馬來西亞(巴生、吉隆坡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