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採取怎樣政策為什麼會有種變化找出漠北戰役的時間、將領=意義。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採取積極進攻政策,因為經過漢初幾十年的修養生息,社會經回濟得到恢復和答發展,漢武帝即位後,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國家的經濟實力空前雄厚。時間是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意義是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無力大舉南下,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殘暴掠奪,保護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使北部邊境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便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
B. 漠北戰役的性質是什麼
漠北戰役。
匈奴不甘心失敗,仍繼續從事南下襲擾的活動,並採納漢降將趙信的建議,准備引誘漢軍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區,尋機加以殲滅。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經過充分准備後,集中了精銳騎兵10萬人,組成兩個大的戰役集團,分別由衛青和霍去病統率;另以步兵幾十萬、馬匹十餘萬配合兩大主力行動。匈奴將部眾、牲口、輜重轉移到更遠的北方,「以精兵待於漠北」。衛青將計就計,率主力直撲單於所在,橫渡大沙漠,北進1000里,尋殲單於主力。同時命李廣、趙食其率部從東面迂迴策應。不久,衛青主力遭遇嚴陣以待的單於主力。匈奴派出一萬騎兵對衛青軍團發起沖擊,衛青下令先用武剛車環繞己方軍陣,組成防禦陣形,使用弓弩射殺敵人,掩護主力待機,另以五千騎兵迎敵,待匈奴騎兵進攻受挫後,指揮主力騎兵向單於軍發起沖擊,單於即投入所有部隊迎戰,雙方形成膠著。從中午大戰至黃昏,雙方傷亡均極其慘重。忽然大風驟起,視線不良。關鍵時刻,衛青將唯一的預備隊――輕裝騎兵,借風沙的掩護從兩翼向單於所在地實施包圍。單於見突入的漢軍騎兵人數多、戰鬥力強,擔心後路被切斷,再呆下去對自己不利,僅帶數百精銳向北突圍。衛青派專門負責追擊的輕裝騎兵連夜追擊到寅顏山的趙信城(蒙古哈爾和林西南),仍不見敵蹤。是役一舉殲滅匈奴騎兵19000人,挺進到趙信城,城中積粟除補充漢軍之外,連同該城一同燒毀。在另一個方向,霍去病率軍北進2000多里,渡過沙漠,一直進軍到西伯利亞貝加爾湖,與匈奴左賢王遭遇。經過決戰,殲滅了左賢王精銳部隊,俘獲屯頭王、韓王以下70400人。漠北決戰共殲匈奴精銳9萬餘人,嚴重削弱匈奴的實力,使其從此無力大舉南下,漢武帝反擊匈奴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C. 漠北戰役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
D. 歷史上的漠北之戰,為何會說是漢匈戰爭的巔峰戰
匈奴是活躍在漢朝北邊的一支游牧民族,自漢朝開國以來,匈奴一直是漢朝的勁敵。
漢初由於經濟、軍事衰弱,主要採用和親政策換取邊界和平,為此漢朝也可以爭取時間來發展國力。
文景時期匈奴曾多次南下侵擾,當時執政者也是主要採用和親和軍事反擊兩手手段來對付匈奴,這樣一來匈奴侵擾漢朝的野心就沒有那麼強烈。
武帝即位以後,漢朝迎來了「國富軍強」的盛世局面,然而漢朝仍然面臨匈奴犯邊的問題,武帝決定主動出擊,經過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匈奴右賢王受到重創,但是左賢王並沒有受到嚴重打擊。
元狩四年,漢朝為了徹底消除匈奴對漢帝國的威脅,漢武帝舉全國之力討伐匈奴,史稱「漠北之戰」。
衛青畫像
然而漠北之戰漢軍雖然取得全勝,但是也損失不少兵力。打仗需要豐厚的財力作支撐,漢武帝跟匈奴打了四十多年的仗,由於連年用兵,使得老百姓賦稅承重,生活艱難,當時就有很多流民居無定所,武帝晚年給自己下「罪己詔」,向人們悔過,並下令爾後但凡勞民傷財的事情一概不允許做,改變以往好大喜功的尚武精神,轉向「文治」,武帝此舉為後來「昭宣中興」奠定了基礎。
E. 漠北之戰的歷史背景
西漢王朝在河西戰役和接受了渾邪王所部的投降後,將他們分別安置於隴西、北地、上郡(今陝西榆林地區)、朔方、雲中等五郡,定居在黃河以南塞外一帶地區,稱為「五屬國」。這次戰役和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後,漢逐漸在河西地區設置了武威(今甘肅民勤地區)、張掖(今甘肅張掖以北)、酒泉(今甘肅酒泉)、敦煌(今甘肅敦煌西)四郡,歷史上稱為「河西四郡」。這樣,長期被匈奴做為從西方進襲中原戰爭策源地的河西地區,便逐漸變成了穩定發展的農業生產地區。後來西漢王朝又遷徙關東貧民72萬多人,定居於隴西、西河、上郡、北地等地區。這些措施無疑對鞏固河西、河南地帶,發展當地社會生產,具有長遠的重大戰略意義。漢王朝由於奪得了河西地區,基本掃除了西部匈奴勢力,遂將隴西、北地、上郡三郡戎卒減少一半。
匈奴奴隸主統治集團對其右部的慘敗已無可奈何,對日益面臨漢王朝更大打擊的局面也 一籌莫展。這時,以前在漢匈漠南戰役中投降匈奴的翁侯趙信,已娶單於姐姐為妻,深受單於器重,被匈奴當成僅次於單於的顯赫人物。他向單於建議說,我大軍退居大漠以北,以引誘漢軍來攻,待漢軍疲憊不堪之時,再行攻擊,必然置漢軍於死地。此建議,很受單於的重視。
匈奴伊稚斜單於對右部的被殲甚為惱怒,於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秋,以兩路大軍,每路各數萬騎,進襲右北平和定襄郡,殺掠漢吏民1000餘人而去。
漢朝消滅了匈奴的右部勢力之後,解除了來自西方的威脅,但東北方的匈奴左賢王和匈奴單於本部尚擁有相當的實力,仍然是威脅漢北部邊境的安全和妨礙西漢王朝統一我國北方地區的強大勢力。西漢王朝為了推進我國北方地區的統一,徹底消滅匈奴貴族奴隸主政權,在經過了近兩年的發展經濟、改革稅收、積累財富、秣馬厲兵的認真准備之後,決心向匈奴單於本部和東北部左、右賢王的勢力發動進攻。
發生時間: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元朔六年(前123年)漠南會戰後,匈奴伊稚斜單於撤兵漠北的目的之一,是企圖「誘罷漢兵,繳極而取之」。不料漢武帝卻轉攻河西,使匈奴的誘兵之計落空。惱羞成怒的伊稚斜單於,於元狩三年(前120年)春發數萬騎兵,分別從右北平、定襄兩郡入犯,殺略千餘人,企圖藉以激怒漢武帝,誘使漢軍北進,在漠北予以殲滅。
鑒於匈奴單於本部及左賢王部仍具相當實力並嚴重威脅漢朝北部邊疆安全的現實,考慮到漢軍經過以往多次實戰的鍛煉,已經積累了使用大規模的騎兵集團遠途奔襲的作戰經驗,漢武帝決意乘河西新勝之帆,加強北線進攻。元狩四年(前119年),他下詔實行幣制改革,又令「初算緡錢」,實行鹽鐵專賣,以籌集戰爭所需要的大量物力和財力。同時,與諸將商議對匈奴的作戰方針。他認為:「趙信為單於畫計,常以為漢兵不能度幕(漠)輕留,今大發卒,其勢必得所欲。」決計利用趙信的錯誤判斷,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從而確定了一個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的作戰方針。漢武帝調集14萬騎兵,隨軍戰馬14萬匹,步兵及轉運夫10萬人,由衛青和霍去病統帥,分東西兩路向漠北進發,這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
F. 「漠北之戰」是怎麼發生的
「河南漠南之戰」的勝利,迫使匈奴把王庭及主力部隊移至漠北。為防止匈奴的內卷土重來,漢容武帝於公元前119年毅然決定出兵漠北,主動尋敵主力作戰,徹底打敗匈奴。這次戰役,史稱「漠北之戰」。漢武帝令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精銳騎兵5萬,分兩路出擊。
G. 漠北之戰是漢匈戰爭的巔峰之戰,歷史上有多麼驚心動魄
匈奴是活躍在漢朝北邊的一支游牧民族,自漢朝開國以來,匈奴一直是漢朝的勁敵。
漢初由於經濟、軍事衰弱,主要採用和親政策換取邊界和平,為此漢朝也可以爭取時間來發展國力。
文景時期匈奴曾多次南下侵擾,當時執政者也是主要採用和親和軍事反擊兩手手段來對付匈奴,這樣一來匈奴侵擾漢朝的野心就沒有那麼強烈。
武帝即位以後,漢朝迎來了“國富軍強”的盛世局面,然而漢朝仍然面臨匈奴犯邊的問題,武帝決定主動出擊,經過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匈奴右賢王受到重創,但是左賢王並沒有受到嚴重打擊。
元狩四年,漢朝為了徹底消除匈奴對漢帝國的威脅,漢武帝舉全國之力討伐匈奴,史稱“漠北之戰”。
然而漠北之戰漢軍雖然取得全勝,但是也損失不少兵力。打仗需要豐厚的財力作支撐,漢武帝跟匈奴打了四十多年的仗,由於連年用兵,使得老百姓賦稅承重,生活艱難,當時就有很多流民居無定所,武帝晚年給自己下“罪己詔”,向人們悔過,並下令爾後但凡勞民傷財的事情一概不允許做,改變以往好大喜功的尚武精神,轉向“文治”,武帝此舉為後來“昭宣中興”奠定了基礎。
H. 漢朝時期漠北之戰的性質
漠北之來戰,是西漢與匈奴戰爭中規自模最大也最艱巨的一次作戰,是在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制止了匈奴奴隸主對漢邊境的殘暴掠奪,加速了我國北部地區的進一步統一和開發,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武帝戰勝匈奴,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亞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歸屬於漢朝。從此,在從中原到中亞的絲綢之路上,西漢的外交使節和商人往來不斷,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中西交流的一座橋梁。
I. 漠北戰役的勝利對漢朝有什麼影響
樓主您好!
保證了漢朝人民安定的生產生活,促進了中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