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介紹一個關於地名的來歷
1、安徽六安
六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已發掘的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里進行過廣泛的活動,而「六安」作為地名,則始於2000多年前的漢代。
楚漢戰爭時,項羽封六縣人英布為九江王,設都於六(遺址在今六安市北6公里西古城),後來英布叛楚歸漢,幫助劉邦擊敗項羽,被劉邦改封為淮南王,仍都六。公元前196年,英布舉兵反漢,戰敗被殺後,劉邦將其子劉長封為淮南王,遷都壽春。
公元前174年,漢文帝認為劉長企圖謀反,將其流放,又於公元前164年將淮南故地一分為三,封劉長三子劉安、劉勃、劉賜分別為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
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案發,二王自殺,漢武帝取衡山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區別衡山國為六安國,封劉慶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得名,歷代沿用。
2、蘇州山塘街
山塘街因山塘河而命名。唐寶歷元年(825年),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對蘇州城外西北河道進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開挖成直河(由閶門外護城河直達虎丘山麓),稱山塘河,便於行舟。
又把挖出泥土填堆成長堤,長堤寬闊成路,也直通虎丘,當時虎丘稱武丘,山上有武丘寺,故詩人筆下直稱為武丘寺路,後人稱「白公堤」,堤長七華里,又稱七里山塘。因介於閶門鬧市與名勝虎丘之間,逐漸成為繁華的旅遊商業街。
3、江蘇太監弄
太監弄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最繁華的步行街觀前街中段南側。蘇州地區蠶桑和絲織業十分發達,出產的絲織品最為聞名。自元代開始,朝廷為了索取蘇州的絲織品,專門在蘇州設立織造局,並將一批機匠隸屬在局內服役,日夜織造絲織品,供宮廷內務府應用。為此,朝廷特地派人來蘇州監管織造局,一是將絲織品如數上交朝廷;二是收取稅銀。
據《蘇州織造局志》載:明朝的歷代皇帝,均派內官、內使、太監來蘇州監管織造局,少則一二人,多則十來人。如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派太監羅政、陸英、麥秀來蘇州監管;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派太監龔洪、楊軏、芮景賢、晁進、孫銳、張玉、浦智、廖宣、梁玉、李彬等來蘇州監管。
這些太監就居住在織造局附近,由於太監長期居住於此,故而得名「太監弄」。
4、南京摸乳巷
「摸乳巷」位於彰化縣鹿港古鎮北街,是一條200年歷史的窄巷道,只能容許一人通過,如碰巧兩人相遇,只好躋身而過,因此有「摸乳巷」的戲稱,卻也讓這本來默默無名的小巷子,聲名大噪。
根據當地老一輩人的說法,這條巷子之所以那麼窄小,主要是當地的住戶為了阻擋強勁海風之吹襲而盡量把房屋的間距縮小,可是沒想到卻衍生出這樣饒富俗俚的趣稱。
5、江西贛州
贛,源於境內有兩條江,一條章江,一條貢江,章、貢兩江在贛州老城區北端匯合成為贛江。贛江作為江西的母親河,從江西南部的贛州出發,縱貫江西全省,江西省的簡稱「贛」字由此而來。作為「千里贛江第一城」的贛州也因這兩江匯合而得名。贛州是全球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B. 霞浦的地名來歷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霞浦來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源。晉太康三年(282年)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撤並於原豐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縣,改名長溪,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縣。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分治,復置長溪縣。唐開成年間分設感德場(後升為寧德縣),宋淳祜五年(1245年)分置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為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福寧府,以原福寧州地置霞浦附郭縣。乾隆四年(1739年),分置福鼎縣。至清末,素為閩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民國2年(1913年)廢府留縣,民國24年,以第四區分設柘洋特種區(後改為柘榮縣)。新中國成立後,霞浦縣建制不變,今隸屬寧德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謄,曾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C. 霞浦的地名來歷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霞浦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晉太康三年(282年)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回年(589年)撤並於原豐縣。唐武答德六年(623年)復縣,改名長溪,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縣。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分治,復置長溪縣。唐開成年間分設感德場(後升為寧德縣),宋淳祜五年(1245年)分置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為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福寧府,以原福寧州地置霞浦附郭縣。乾隆四年(1739年),分置福鼎縣。至清末,素為閩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民國2年(1913年)廢府留縣,民國24年,以第四區分設柘洋特種區(後改為柘榮縣)。新中國成立後,霞浦縣建制不變,今隸屬寧德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謄,曾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D. 安溪地名的來歷,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唐咸通五年(864)析南安縣西北部2鄉置小溪場。
大順年間(890~891)小溪場長官廖內儼招集流民,開發藍溪沿岸容。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升場為縣,設清溪縣,取溪小清澈意。
宋宣和三年(1121)改名安溪縣:因睦州清溪洞「盜」起,吏惡其名,故改稱安溪,反其意為 鳳城鎮「溪水安流」,希望此地平安。
歷屬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平海軍(下轄今泉州、莆田)、泉州、泉州路、泉州府,興泉永道(下轄莆田(興化)、泉州府、永春州)、廈門道、南路道(轄同安、晉江、南安、金門、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縣,駐同安,第四行政督察區,第五行政督察區(轄同安、晉江、南安、金門、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縣,駐同安,)。1949年9月3日解放,屬泉州專區(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門、同安九縣,後又改名為晉江專區)、晉江專區(地區)、泉州市。
2005年,安溪縣轄鳳城、湖頭、蓬萊、官橋、劍斗、城廂、魁斗、金谷、龍門、西坪、虎邱、感德、蘆田13個鎮,湖上、尚卿、大坪、龍涓、長坑、藍田、祥華、桃舟、參內、白瀨、福田11個鄉,共有19個社區、3個居委會、435個行政村。
E. 漳平地名的來歷地點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漳平(古屬漳州府漳平縣,寧洋縣),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獨平」之專意,位屬於福建省西南部,九龍江(北溪)上游,介於北緯24°54′-25°47′,東經117°11′-117°44′之間,地處閩西的東大門,東毗永春、安溪,南連華安、南靖,西鄰新羅,北接永安、大田,外接廈門等閩南沿海發達地區,內聯閩、粵、贛腹地。漳平於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縣,1990年撤縣建市。通行閩南方言漳州腔漳平話(部分地區如溪南新橋等接近泉州地區為泉腔)。 [1]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2.56億元,比上年增長8.8% [2]
F. 德化地名的來歷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唐貞元年間,析永福(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933年,閩王王延鈞令版場升縣,取「歸德」權之「德」,鳴琴布化萬民,所以命名德化縣,並將善業寺辟為縣治之所(即今址),傳說宋代德化第一任縣官劉文敏為「德化」寫下一副冠聯:「德風吹草綠,化雨潤花紅」,但德化縣只產陶瓷,卻不出文人。有個陳半仙雲游到德化,見縣治前二水平行東流,說要改二水平流為丁字形,讖言:「水流丁,歲簪纓」。楊梅富戶林程聞言,即獻資五十萬民緡買田改溪,開鑿未竣,夜間暴雨,洪水直沖,二水合流,「一夜成丁溪」,所以德化縣治前就定名丁溪,丁溪既成,陳師文、蘇祥、林揚休三人遂中進士,德化斯文則從此始。有人仿撰一聯:白瓷映草綠,舉子襯花紅,這更體現了德化瓷都的特點。
G. 有意思的地名的來歷
1、鹿泉
相傳在楚漢戰爭期間,韓信在此地一清泉處射死一隻白鹿而得名。
2、介休
春秋時期,介子推與母親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介子推竟與母親抱樹而死,介休即因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
3、侯馬
古稱新田。明末,李自成率軍經過此地,由於李自成睡不著覺,他索性讓馬卧下,自己則靠著馬背歇息,士兵們也都學李自成的樣子過了一夜。次日,李自成對大家說:「我們伺候了一夜馬啊」。侯馬由此而得名。
4、舒蘭
舊時舒蘭境內的霍倫川、四合川一帶盛產山果,舒蘭就是滿語果實的意思。
5、圖們
名稱來自圖們江。圖們江滿語原為「圖們色禽」,就是萬水之源的意思。
6、文登
秦始皇曾東巡至此召文人學士登山吟詩作賦,文登即「文人登山」之意。
7、榮成
因境內有榮山和成山而得名。
8、高郵
因秦始皇在此地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
9、儀征
西周時期一個叫「蟻」的太子封地在此。到了北宋,傳說境內的二亭山發現了王氣,皇帝便命人在此塑真武像,因儀容逼真而賜名儀真。清代為避雍正皇帝胤的諱,改名儀征。
10、句容
境內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如「已」字,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因古代勾句二字相通,勾容就演變成了今天的句容。
11、金壇
因茅山華陽洞內有「金壇百丈」而得名。
12、義烏
古稱烏傷。傳說秦時有個叫顏烏的人,父死後負土築墳,一群烏鴉銜土相助,結果烏鴉嘴喙皆傷,烏傷由此得名。唐代烏傷改稱義烏。
13、石獅
相傳隋代此處建有一石亭,亭外立有一對石獅,商旅往來都以石獅為標記。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原來的名字就沒有人知曉了,石獅就順理成章變成了地名。
14、樟樹
因盛產樟樹而得名,樟樹市是著名的南國葯都,自古以來就享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美譽。
15、登封
因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故名登封。
16、仙桃
古稱沔陽。相傳一仙女手捧仙桃前去為王母娘娘祝壽,驀然之間發現一片綠洲,仙女向這片綠洲撒桃祝福。轉眼之間,此地桃花灼灼、仙桃累累,仙桃由此得名。
地名具有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及代表性等特性:
1、社會性
地名是社會的產物,它的命名、演變始終都受到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沒有航海知識的積累和15~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就不會有像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的名稱。地名由少數人稱說到為廣大社會成員所公認,要經過一定的傳播和篩選過程。
2、時代性
恢復有歷史文化內涵地名,體現一定區域地名序列化,調整更新重名名稱不雅,有歧義道路名稱保持與周邊道路名稱協調性增強地名命名的指位性以時代特徵為主題創意地名的命名通常反映命名時代的特徵。
3、民族性
不同民族分布區域內的地名,一般總是由生息在當地的居民以其語言命名。地名的命名依據還能反映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風俗習慣和其他文化特徵。
4、地域性
地名是地方的指稱,它的命名常反映當地當時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