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歷史重大事件
1、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英語: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范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之外。
由於英國一直以來對殖民地進行剝削,對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嚴重阻礙作用,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北美人民奮起抗爭。
始於1775年4月的萊剋星頓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
2、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內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
戰爭以南方聯盟炮擊薩姆特要塞為起點 ,最終以北方聯邦勝利告終。戰爭之初,北方為了維護國家統一而戰,後來,演變為一場消滅奴隸制的革命戰爭。
南北戰爭是工業革命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在此期間確立了戰術、戰略思想、戰地醫療等現代戰爭的標准。參戰的350萬人中絕大多數為志願兵。
戰爭造成75萬士兵死亡,40萬士兵傷殘,相關協會估計陣亡人數可能更多,不明數量的平民也遭到波及。
南北戰爭給當時的歐羅巴觀察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卡爾·馬克思說,南北戰爭代表了軍事史上絕無僅有的大戰爭。南北戰爭具有極偉大的、世界歷史性的、進步的和革命的意義。
3、西進運動
西進運動(Westward Movement)是指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部地區遷移的運動, 始於18世紀末,終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但是,隨著西進運動的進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倖存者被強行趕到更為荒涼的「保留地」。印第安人被迫遷徙之路也被稱為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
處於萌芽狀態的美洲文明被毀滅,印第安人作為人類幾大人種之一,整體上被基本滅絕。
美國獨立後掀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西進運動,西進過程中,大批移民出於不同的原因遷往西部,客觀上緩和了資產階級內部矛盾,擴大了國內市場,破壞了自由州與蓄奴州的平衡,為南北戰爭的勝利打下基礎。
西進運動是美國拓寬疆土,吞並土地的一種侵略行為,它開發了如今的美國西部地區,消滅了眾多印第安文明,當時西部的土地都是印第安部落的。
有一幫先驅者向西部探索,並和印第安部落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一直行進到太平洋,就是現在墨西哥一帶。後來大量人包括政府和軍隊湧入西部,通過劫掠、誘導、欺騙、屠殺印第安人,並開發西部地區。
4、工業革命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5、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羅斯福於1941年3月簽署《租借法案》,向與德意日作戰的國家提供物資。
8月14日,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9月24日蘇聯政府聲明同意其基本原則,接著召開莫斯科三國會議,奠定了美英蘇戰時合作的基礎。
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次日,美英對日宣戰。英美在開始時接連敗退。1942年5月,美軍在中途島海戰中擊退日軍。同年底至次年初,美國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擊敗日軍,美軍由守勢轉為攻勢,太平洋戰爭出現轉折。
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8月英美聯軍在北非登陸。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的局勢發生根本性變化。
同年7月,美英軍隊在西西里島登陸。9月在義大利南部登陸。10月義大利投降。
1943年 11月,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舉行德黑蘭會議。1944年6月,英美等國的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逝世,杜魯門繼任總統。
5月,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美英就處理德國、波蘭等問題與蘇聯達成協議。美英中發表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美蘇就蘇軍對日作戰取得了一致意見。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9日美軍又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為盟國駐日最高統帥,美軍進駐日本,實現了由美國獨家控制日本的局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國
2. 美國政治制度確立歷史意義
----------------------------------------------------------------------------------------------------------------------
一、「分權與制衡」
1.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
1776年北美殖民地宣布獨立時,結成的是鬆散的州際聯盟,這種聯盟在戰爭時期可以聯合13塊殖民地的人民共同起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但戰爭結束後,弊端很快顯露出來:經濟上,無權實行統一的保護關稅政策,政治上,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穩定統治秩序,調整原有的統治秩序,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成為當務之急。
1787年5月,美國各州代表雲集費城,召開制憲會議。經過激烈論爭,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州、代表最終達成妥協,通過了延續至今的美國憲法。習慣上稱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憲法規定實行聯邦制,採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則,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這部憲法由序言和7條正文組成。第1條包括10節,規定美國國會的組成及其職權。第 2條包括4節,規定總統的職權和產生辦法。第3條包括3節,規定美國聯邦法院的組成及其職權。第4條包括4節,主要內容是規定各州的權利。第5條主要是規定憲法修正案提出和通過的程序。第6條主要是規定聯邦憲法和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為全國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須遵守。第7條規定憲法經9個州批准後生效。根據這部憲法,美國成為一個擁有統一的中央政權的聯邦,以代替過去鬆散的邦聯。雖然各州仍保有相當廣泛的自主權,但新憲法使聯邦政府的權力大為加強。
1787年憲法是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它規定了美國的基本政治體制:①美國實行聯邦制,中央與各州分權,但中央政府及聯邦政府的權力比邦聯時期大為加強。聯邦政府是唯一的主權單位。②根據「分權與制衡」原則,把國家職權分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部門,彼此獨立。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總統,司法權歸最高法院。三大權力部門相互牽制,保持平衡,以防止任何一個部門流於專權。③確立了總統制的共和制體,憲法明文規定:「全國各州實行共和國政體」,「合眾國不得授予貴族爵位」。國會和總統均由人民選舉產生,總統不對國會負責。但1787 年通過的憲法隻字沒提人民的民主權利,1789年經過資產階級民主派的努力,國會又制定了對憲法的十條修正案,修正案規定了人民有言論、出版、集會、宗教信仰等自由及建立陪審制度。
2.聯邦政府的權力結構
按照權力的分立與制衡的原則。美國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議會時美國最高的立法機關,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每州2人,實行各州代表權平等原則。現有議員100名。當選參議員任期6年,每2年改選1/3,可連選連任。這一規定體現了「州權平等」的原則。
眾議員數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由直接選舉產生,每州至少1名,人數固定為435名,任期2年,可連選連任。兩院議員長期連任現象極為普遍。議員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職務。美國國會行使立法權。議案一般經過提出、委員會審議、全院大會審議等程序。一院通過後,送交另一院,依次經過同樣的程序。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若總統不否決,或雖否決但經兩院2/3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國會還擁有憲法所規定的其他權力,如對外宣戰權、修改憲法權等。參眾兩院各自還擁有特殊權力。如總統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及總統任命的高級官員須經參議院「咨詢和同意」;參議院還有權審判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副總統;眾議院有權提出財政案和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總統。國會立法活動常受院外活動集團的影響。國會兩院在各自議長主持下工作。眾議院議長由全院大會選舉產生,副總統是參議院的當然議長。兩院均設有許多委員會,還設有由兩院議員共同組成的聯席委員會,國會工作大多在各委員會中進行。但規定在職的聯邦政府官員不得成為國會議院。
美國憲法規定,總統行使行政權。總統由間接選舉產生,每4年舉行1次。總統任期4年。連任次數最初並無規定,後1951年生效的第22條憲法修正案規定,任何人不得連任總統之職2屆以上。總統有權處理國家事務和聯邦政府的各項工作,一切行政機構都向總統負責,受總統領導和監督;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美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是美武裝部隊總司令。《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規定,當選總統必須是出生在美國,年滿35歲,並居住美國14年以上的公民。宣戰權雖屬國會,但總統往往越過國會不宣而戰;有權宣布緊急狀態,但應事先通知國會,緊急狀態應在6個月後自行終止,但總統仍可以重新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總統負責處理對外關系,有權與外國簽訂行政協定;經參議院同意,有權同外國締結條約,任命駐外使節。總統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除非兩院各有2/3的多數推翻總統的否決;總統經參議院認可,有權任命聯邦法官;享有赦免權(彈劾案和觸犯州法律者除外)。總統雖保持強有力的聯邦行政權,但也受到國會和聯邦最高法院一定程度的制約。
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的最高司法機關。最初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5人組成,1869年根據國會法令規定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8人組成。法官均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只要忠於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但年滿70歲、任職滿10年或年滿65歲、任職滿15年者,可自動提出退休。美國憲法規定,聯邦最高法院對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一州為訴訟一方的案件有初審權;對州最高法院或聯邦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有權就法律問題進行復審;有權頒發調審令,調審下級聯邦法院或法院審理的案件。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不論是初審案件,還是復審案件,都是終審判決。後來聯邦法院逐漸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
3.1787年憲法的原則
《1787年憲法》把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主張付諸實踐。憲法規定,美國政府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平等獨立的部門組成,各部門有其自己的職權范圍,彼此沒有從屬關系,但又必須互相依存、互相制約,賦予一個部門的權力由其他兩個部門加以制約,以此防止濫用權力。美國三權分立體現的原則是權力的制約與平衡;它的核心是防止權力的過度集中導致集權。(如聯邦法院如果認為總統和國會違憲,可宣布無效;國會可以2/3的多數推翻總統的否決;眾議院可以對政府高官提出彈劾等等)
對權力的范圍和運行做出規定是美國憲法的一個核心內容。1787年憲法確立的分權原則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已經同建國時期「國父」們的理想相去甚遠了。然而,權力的分立與制衡仍就是美國憲法的典型特徵、美國政治所固守的權力模式。事實上,這一設計存在著許多弊端,鄧小平同志曾對美國的三權分立體製做過一針見血的批評:「三權分立使美國實際上有三個政府」,「對內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煩。」
二、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1.1787年憲法的意義
這一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為後采歐美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政權建設提供了藍本。憲法所確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原則和共和政體,在當時世界上封建專制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條件下,具有重要意義,代表著歷史發展的趨勢。憲法不僅以民主為形式,以法律為手段,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保障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三權分立與人民的權利自由等制度和原則也對歐洲、亞洲及拉丁美洲的憲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都有重要的影響。
2.聯邦制國家的建立
1787年憲法使美國建立起聯邦制的國家。
聯邦制的最大特點是分權。聯邦的法律各州不得違反,各州可以自己的法律;聯邦行使國家的主要權力,各邦享有一定的自治權。這一制度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既避免聯邦制的鬆散,又防止中央權力的過分集中;既有利於國家統一,又有利於各州的自治,有助於地方積極性的調動和創造性的發揮。
主權由聯邦和各州分享。這既尊重了美國各州長期以來就擁有獨立的行使各種權力的傳統,又適應了當進美國急需擴大中央權力的要求。1787年憲法進一步鞏固了美國獨立戰爭的成果,使美國由此形成了總統制、聯邦制和共和制混合的制度。共和制度是根基,總統制和聯邦制受制於共和制。
3.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
總統和議員由人民選舉產生,各州選舉人應具該州眾議員之選舉人所需之資格。…眾議院議員人數及直接稅額應按合眾國所轄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於各州,此項人口數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並包括須服役數年之人。但未被課稅之印第安人不算。
1787年美國憲法局限性表現在不承認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同等的選舉權利,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另外1787年憲法當初頒布時隻字沒提人民的民主權利,沒提廢除黑人奴隸制度,只是在10年之後的補充條款中規定了人民的某些權利。1787年憲法將黑人奴隸、印第安人、婦女等美國公民中的大部分排斥在民主之外,這暴露了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黑人選舉權的取得同黑人奴隸的斗爭聯系在一起;性別岐視的取消同女權運動聯系在一起,廢除黑人奴隸制度,也只是在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內戰後才得以廢除的。但種族岐視問題至今一直是美國社會的痼疾。
1787年美國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聯邦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行政大權。國會行使立法權。最高法院享有司法權。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為後采歐美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政權建設提供了藍本。憲法所確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原則和共和政體,在當時世界上封建專制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條件下,具有重要意義,代表著歷史發展的趨勢。憲法體現的三權分立與人民的權利自由等制度和原則,也對歐洲、亞洲及拉丁美洲的憲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祝你事事順心、工作順利、開心每一天!————
———希望可以幫到您!覺得好就請點採納答案吧,你的採納是我的動力,謝謝!————
3. 美國獨立戰爭有什麼歷史意義
美國獨立戰爭意復義制
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它的勝利,給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打開了一個缺口,為殖民地民族解放戰爭樹立了範例。獨立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創造了美利堅合眾國,同時又鏟除了殖民時期封建殘余的長子繼承法、續嗣限定法和代役稅,契約奴制也基本上廢除。從而解放了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寬廣的道路。正如列寧所說:「現代的文明的美國的歷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開始的。」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美國獨立戰爭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制問題,使得獨立後的美國南北方朝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最終導致美國內戰的爆發。
4. 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大強國,了解並研究它的歷史意義重大。寫出你所知道的美國歷史上重要的史實(如重大歷
如:原為英國殖民地,1775~1783年華盛頓領導美國獨立戰爭;1787年第一部美國憲版法出台,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權治制度;近代以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如電燈、飛機、相對論首先出現在美國;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吸納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大量移民,為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也使得美國文化豐富多彩;等等。對自己的啟發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5. 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意義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大陸及拉丁美洲地區的現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起了推動作用。它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近現代政治體制,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美國獨立戰爭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制問題,使得獨立後的美國南北方朝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最終導致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的爆發。
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政治體制,並為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樹立了榜樣,推動了18世紀的歐洲革命。
(5)美國發現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1774年9月初,北美各個殖民地代表在費城舉行了第一屆大陸會議,會上,著名演說家帕特里克·享利第一次喊出了「我們都是美國人」的口號。
面對殖民地民眾的武裝反抗,英王喬治三世(1760~1820年在位)態度強硬。他召集群臣,聲言「鎮壓反叛者,沒有別的選擇」。
1773年12月波士頓傾茶案發生時,殖民地官方的反應是矛盾的。傳奇政治家和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那會兒是北美殖民地之一賓夕法尼亞州駐倫敦的代表,他一度聲稱傾茶事件是暴力非法行為,波士頓當局應當對貨物被損的船主予以賠償。
而以商人為主的不少北美民眾,也對這種「過激」行為不以為然。
對此,波士頓傾茶案領頭人塞繆爾·亞當斯批評說:「富蘭克林也許是位優秀的哲學家,但他卻是一位無能的政治家。」
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了兩份決議,一份是由托馬斯·傑弗遜(後為美國第三任總統)和約翰·迪金森(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溫和派大陸會議代表)聯合起草的《關於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宣布對英備戰;
另一份還是由約翰·迪金森起草,名為《橄欖枝請願書》,仍然再次請求英王的諒解,表達了對喬治三世的效忠。
在大陸會議上明確主張獨立的人,直到此時仍寥寥無幾,據估計只有不過五人。而包括喬治·華盛頓在內的多數代表,一方面想維護殖民地人民的權利,一方面又留戀宗主國,仍然希望這場沖突能夠和解。
在1775~1776年戰爭處於「群眾起義」階段時,揭竿而起的北美民眾並非都是為爭取獨立,只是希望在大英帝國中享有與英國本土居民一樣的權利。
然而,當母國以強硬態度試圖鎮壓殖民地民眾的抗議、並繼續通過一些法令削弱殖民地的自治時,殖民地民眾激烈反彈,政治意識上也逐漸出現了逆轉。
一個日益成熟的殖民地社會,與急於強調其宗主權力的母國之間,沖突日益難以調和,它導致了從1765年北美殖民地對英國議會統治權的抗議,到1775年殖民地民眾直接武裝反叛的急劇演變。
1775年6月17日,喬治·華盛頓應大陸會議之請,披上了大陸軍總司令的戰袍,在波士頓城外打響邦克山戰役,殖民地匯成一個整體,走上了有組織武裝對抗英國的道路。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身處漩渦中者要重新選邊站隊,必然經歷人性的掙扎和人心的煎熬。戰事升級後,大陸會議提出:殖民地各州所有體格健壯的男性公民,均須應征為民兵。
這使北美移民在政治態度上沒有了模糊空間,或者為北美而戰,或者加入親英陣營,不可能做騎牆的中間派。
比如,富蘭克林的私生子威廉是新澤西州的英國皇家總督,他在獨立戰爭爆發後站在了大英帝國一邊,這迫使其父不得不從遺囑中刪去了他的名字。
費爾法克斯爵士本是華盛頓的朋友,他不願與母國一刀兩斷,選擇去了英國,自此與華盛頓再無來往。
一位名叫約翰·史蒂文森的親英分子,因為拒絕在一份支持叛亂的宣言上簽名,被他的鄰人用繩子勒在脖子上拖著穿過了美國東海岸最長的河流薩斯奎哈納河。
弗吉尼亞一位種植園主查爾斯·林奇自行組建治安維持法庭,對親英分子施以鞭罰私刑。
至於各殖民地民間動用私刑,處死親英分子並沒收其家產的情況,更是時有發生。
自由是寶貴的,但它是爭來的,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心靈和肉體的創痛與毀滅,往往難以避免。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美國往事:「逼上樑山」的獨立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國獨立戰爭
6. 美國的發展歷史
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舊稱花旗國)的簡稱,它是北美的一個帶有民主、分權、制衡為傳統的聯邦共和國。
美國位於北美洲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灣.美國的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僅佛羅里達半島南端屬熱帶。飛地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緯60至70度之間,屬北極圈內的寒冷氣候區;另一塊飛地夏威夷州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氣候區。但由於美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各地氣候差異較大。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76年英屬的13塊北美殖民地的獨立宣言。自1776年從英國統治中獨立出來後,1789年成為統一的聯邦共和國。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美國已經在經濟、政治以及軍事實力各方面都超越了它以前的宗主國和其他任何國家。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美國1979年1月1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一方面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另一方面又根據《台灣關系法》,維持與台灣的非正式關系。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宣布脫離英國獨立以及1789年美國憲法的制訂之後,美國成為一個聯邦共和國,並且是世界上第一個現代的民主國家。從19世紀初開始,美國開始從北美大陸東部最初的十三州逐漸向中部和西部發展,美國本土面積日益增大。同時,美國在海外也有多處領地。其後美國歷史上的兩個重大事件是南北戰爭(1861年~1865年)和大蕭條(1930年代)。
北美洲的原住民在大約西元前9000年到前48000年這段期間來到北美洲,並且掌控了這塊地區,一直到17世紀初期歐洲殖民者來到此地為止。
1493年—1779年美利堅殖民地的歷史中有與北美原住民的長期戰爭,嚴重的勞力缺乏產生了像奴隸和契約化奴役這類的非自由勞力,而英國政府的放任政策則讓特有的美利堅精神與文化得以發展出其獨特性。
1776年—1789年這段期間美國在對英國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贏得了勝利,並且以北美十三州建立起了美利堅合眾國。
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買案(Louisiana
Purchase)讓農民得以使用重要的密西西比河水路,把法國勢力從美國西部邊界移除,並且提供美國農人一塊廣大的土地。
幾個星期以後,英國和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之間開戰了。美國當時的收入仰賴向歐洲輸出農產品,因此試圖同時對兩個戰爭中的強權出口食物和原料,以及在它們與它們的加勒比海殖民地之間運輸產品來獲利。當這個行為對兩個戰爭國有利的時候,它們便會准許,然而當這個行為無利於他們的時候便予以反對。
當1805年法國海軍在特拉佛爾嘉戰役(Battle
of
Trafalgar)中被摧毀後,英國希望斷絕法國的海外貿易紐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報復美國的貿易行為,英國於是對美國海岸實施了封鎖。
接下來的四年,在美國歷史上是最陰暗的,國家為自己流淚,奴隸制度和各州權力的爭斗。日益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北部各州擊敗了以種植園農業為主的南部各州。但是雙方共600,000至700,000的美國人犧牲,賓且許多南方土地被毀壞。不過最後,無論如何,奴隸制還是被廢黜了,美國也開始了緩慢的重建。
7.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有什麼歷史意義,消極影響有哪些
歷史意義:
1、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
2、以歐洲為世界市場中心地的雛形開始顯現,經貿開始繁榮茂盛。
3、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發展、也促進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
消極影響:
1、殘酷的殖民掠奪造成了亞非拉美國家長期的落後與貧窮。
2、加大了亞非拉地區的殖民化程度,給亞非拉地區人民帶來深重苦難。
3、造成了奴隸貿易的盛行,造成殖民地地區人口大量流失。
(7)美國發現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新航路的開辟,是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
公元十四、五世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為首的西歐國家相繼開始研究遠洋航海的可行性,從國王到大臣無一不對此痴狂。
到了 16世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西歐社會中的資本主 義生產關系逐漸確立,傳統和世俗的文化得到發展, 封建王權得到加強,基督教教會的文化和政治壟斷地 位受到挑戰,新興的、現代的西方開始崛起。
隨著西 方的崛起,西方人骨子裡崇尚冒險和個人英雄主義的 傳統也復活了。加之在與東方諸國的貿易中,由於波 斯人和阿拉伯人從中盤剝,歐洲一直處於逆差地位, 黃金大量外流,這直接影響了歐洲商人的利益,商人 和新興資產階級急欲直接與東方國家進行貿易,擴充 資本。
於是在對冒險生涯的強烈期盼和對黃金的極度渴望之下,歐洲人,尤其是西歐人甘冒生命危險,開始嘗試由海上打通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8. 美國的歷史意義什麼
美國獨立戰爭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美國人民經過六內年的艱苦奮戰容,最終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了美洲第一個獨立民主的國家,獨立後,美國又進行了廣泛的社會改革和經濟改革,建立了三權分立的國家政治體制,為美國日後的強大奠定的基礎
9. 美國誕生的世界意義···
對拉美和歐洲的革命起到了影響,也促進了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發展資本主義成為潮流
10. 哥倫布發現美洲有什麼意義
今年10月8日是美國國會所確定的全國節日———「哥倫布日」。當天學版校和不少政府機關權都放假一天。6日,居住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義大利裔居民為紀念「哥倫布日」舉行了一次遊行,結果引起了當地美洲印第安人後裔的強烈不滿。他們打出的一條標語上寫著:「你們慶祝的是我們的苦難」,還有人說:「你能想像讓猶太人接受一個『希特勒』日嗎?或者非洲裔美國人接受這個節日?哥倫布的神話早就完蛋了。」印第安人為什麼那樣痛恨哥倫布?畢竟他們繁衍至今已有無數代了,仇恨為什麼會越積越深?又怎樣認識這種社會現象呢?
馮秀文教授解釋道,哥倫布的確是奴役、屠殺了許多印第安人,印第安後裔的這種做法主觀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是人之常情,比如我們中國,誰侵犯過我們,欺壓過我們,我們的祖先、前輩都一定會讓我們銘記在心,永遠不要忘記。但是從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壓迫的分析方法來看,哥倫布在客觀上的作用是不可抹殺的。
金計初教授也解釋道,這的確是印第安人的血淚史,但歷史每前進一步都是要付出相當的代價的,這恰恰是「一將功成萬古枯」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