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艾灸歷史文化

艾灸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5 11:07:04

① 艾灸療法的發展歷程

艾灸療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醫學中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灸法對百餘種疾病有較好的療效,歷史上曾廣泛應用於臨床,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巨大貢獻。
灸法是隨著火的應用而產生的,並在其應用實踐中不斷發展。灸法究竟是何時,由何人發明的已經無從考察。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經很流行了,那麼艾灸的出現就應該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醫案不是記錄在醫書當中,而是記錄在史書《左傳》中。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得了一場大病,於是請當時的名醫,秦國太醫令醫緩來醫治。醫緩檢查晉景公的疾病後說:「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治焉」。晉朝杜預註解,「攻」指艾灸,「達」指針刺。這段文字是說,醫緩認為晉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為病位於「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針刺,吃葯也治不了了。這也是成語「病入膏肓」的來歷。雖然醫緩沒治好晉景公的病,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戰國時期,艾灸就是一種重要的醫療手段了。
以前,認為在醫學專著中,灸法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但是,隨著考古發現,對艾灸的認識也在不斷的修正。1973年在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三號漢墓,這是一次顛覆歷史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出土的眾多文物中,發現了3篇記載有關經脈灸法的帛書,是目前見到的《內經》以前的珍貴醫學文獻,也把對中醫艾灸的認識大大提前了。通過這3篇殘缺不全的文字,我們依然能夠窺測遠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應用。

艾灸法 是一種獨立的治療保健方法,起源於中國原始社會,人們利用火以後,被火灼傷,發現具有治病、療傷的效果而逐漸產生的。
艾灸法的發明來源於北方。在醫學專著中,最早見於《素問·異法方宜論》:「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凜冽,其民樂野處而覓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從北方來。」說明灸法的應用,同寒冷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
所謂艾灸療法,是利用艾葉作原料,製成艾絨,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燃燒,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溫熱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在歷代的針灸著作中,多數將針刺與艾灸並列論述,不過由於灸法對人體易產生灼傷,故逐漸失傳,現在各中醫院的針灸科只見針刺而不見艾灸,實屬中醫的悲哀。近幾年由於中醫養生文化重新興起,人們又重視起具有神奇療效的艾灸療法。尤其是現代艾灸療法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的艾灸療法的燃燒及污染環境,操作不便,易灼傷患者等難題,使中國博大精深的艾灸療法的普及成為可能。

② 艾灸到底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回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答。

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亦在石器時代。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於西周,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 春秋時代的《詩經·采葛》載:「彼采艾兮」,西漢毛亨和毛茛傳釋:「艾所以療疾」。從遠古時代實際臨床運用早於文字記載的特點來看,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於西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18載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視其兆,謂之死跋焦」。以此印證,我國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離婁篇》載:「今之欲王音,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當在西周之前。

③ 艾灸的歷史文化認識的發展過程

自古有之,以前最早的是人類當做火種,還有就是用來尋找水源,最後發現瘟疫流內行的時候保存火種容的這些人家從來不會感染 因為他通串,幸好慢慢的就發現了這種艾灸療法,青明時代都有專門的灸家,艾灸保命第一,附子第二,丸葯第三 ,實在是中醫文化的瑰寶

④ 艾灸被稱為「東方神秘力量」,是怎麼走向世界的

「艾灸發源地· 中國」

2003年,《大長今》這部劇火遍亞洲,成為不少人的回憶,如果仔細追憶,其中曾多次出現長今使用艾草為皇後熏烤穴位的場景。近年,很多國產古裝劇,都融入了艾灸的元素。從《羋月傳》到好評不斷的《女醫明妃傳》,都曾出現艾灸的身影。

影視劇終究是來源於生活,都有一定的事實考證。艾灸在每個時代的出現和流行,與自身的實用性息息相關。

艾灸出現在大眾視野的數千年間,已是獨具魅力。而更奇妙的是,從古至今,它已被認為是一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流傳到世界的各個地方......

「全民皆養生· 日本」

北齊清河元年,公元562年秋八月,吳人知聰攜《明堂圖》等醫書一百六十卷越海東渡,將艾灸文化傳到日本。從此,艾灸就在東瀛這塊土地上開始生長。

現在的日本,不論男女,一生都必須灸至四次:

古代時,日本人認為感冒是萬病之首,為了預防感冒,十七八歲時需灸風門;到了二十來歲,要灸三陰交,益在健脾益血、強身健體;三四十歲的年紀時,則灸足三里,可以促進脾胃消化;到了老年,灸足三里兼曲池,明目固牙,延長壽命。

日本至今還流傳著「勿與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風門之穴人人灸」等諺語。

「沿襲中國艾灸文化· 韓國」

公元541年,艾灸傳到朝鮮。那時他們中葯鋪的抽屜,普遍還是使用繁體漢字做標注。

時至公元692年,古朝鮮的醫學教育,便以《針灸甲乙經》、《針經》、《明堂經》等為教學資料傳授給學生。

發展至近代,韓國人也有把艾草切短後用草繩紮成一束掛在家裡的習慣,寓意僻邪驅瘴。在韓國,每個家庭成員都常做艾灸保健,在多數洗浴和養生場所,艾灸都是必設項目。

「艾灸不分國界· 歐洲」

三百多年前,艾灸流傳到法國、英國、德國、荷蘭、瑞典、奧地利等西歐國家。

艾灸在西方被稱為「Moxa」。該詞是由荷蘭人旁特及賴尼等人創造,並由他們將艾灸於17世紀中葉經由日本介紹至歐洲的。德國人甘弗在艾灸的傳播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曾任荷蘭東印度公司外科醫生,並在日本工作過。

灸法傳至西方以後,一開始並未引起人們廣泛注意。在灸法的推廣應用中,較為出色的是拿破崙軍中的外科主任醫師拉蘭,在行軍作戰過程中,他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灸法。由於它的出色工作,使灸法在歐洲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推廣。

我國的灸法傳入西方後,曾在18世紀以後風行,但從19世紀中葉起逐步衰退。

艾灸歷史源遠流長,它裹著神秘色彩出現,讓我們在不斷地探索和發現中尋找奧秘,剝開神秘的外衣。從遠古走來的艾灸文化,既凝聚著古人的心血,又蘊含著現代的智慧,是我國傳統醫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⑤ 艾灸的歷史文化 按順序

艾 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⑥ 艾條的艾灸歷史

艾條素以洞庭長桿艾為佳,葉厚而絨多,是歷代製作金艾絨的上等原料。洞庭地理位置優越,冠以「魚米之鄉」,氣候濕潤,艾草繁密旺盛,以其製作的上等艾條最適宜用於艾灸,歷史上深得御醫信賴,廣泛用於宮廷。1973年,在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三號漢墓,這是一次顛覆歷史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出土的眾多文物中,出現三篇記載有關經脈灸法的帛書,是早於《本草綱目》、《內經》的珍貴醫學文獻,從而大大提前了人們對中醫艾灸的認識。通過這三篇殘缺不全的文字,我們能夠窺測到遠古先民以艾條治病的起源、方法和應用,歷史上曾廣泛應用於臨床,湖南的艾灸,制艾技術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巨大貢獻,由此也奠定了湖南在制艾技術上發達的歷史地位。
製作艾條的艾絨必須預先備制,取陳艾葉經過反復曬杵,篩選干凈,除去雜質,令其軟細如綿,即成艾絨
方可使用。而艾絨又分兩種,以上法炮製者為粗艾絨,一斤可得六、七兩,適用於一般灸法。如再精細加工,經過數十日曬,篩揀數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兩,變為土黃色,為細艾絨,可用於直接灸法。有機制艾絨成品,也是印泥的原料。
艾灸,乃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屬中醫外治法。它源於遠古時代,形成於商周年間,歷時幾千年。艾灸是中華國粹,追溯千年,艾灸曾是帝皇養生的秘藏。流傳至民間後又成為最主要的百姓治病良方,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黃帝內經》就有灸治未病的說法,即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是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艾灸身體稍感不適處穴位,治病於未然。
《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說:「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由於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養生保健,因此流傳很廣。
艾灸養生是通過百草之王艾草特製成艾條,直接懸灸或配合溫灸器敷於經絡或患處四周,借灸火的溫熱及葯物作用,幫助人體全面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散寒止痛、驅寒溫中,尤其對小兒風寒感冒、婦女產後保養、月經不調、宮寒畏冷有獨特療效。艾灸能激發和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防病保健、延年益壽。《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
艾中最好的要數蘄艾,蘄艾是名貴的中草葯,歷史悠久,譽滿中國。早在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對蘄艾推崇有加,據《本草綱目》記載:「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渭之蘄艾。」《孟子·離婁章》載「七年之病,蘄三年之艾」,蘄春民間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之說。蘄艾的微量元素含量、揮發油含量、燃燒放熱量等都遠遠高於其他地區艾品質,並且香氣濃郁,葯效獨特。蘄艾具有溫通經絡、益氣活血、散寒止痛、祛寒溫中、補正固陽、清熱解毒、消瘀散結、活血化瘀、理氣調經等功能,對風濕、胃病、高血壓、頭疼、眩暈、支氣管炎等病症有積極治療效果,尤其對小兒風寒感冒、頭暈腹疼、婦女產後保養、月經不調、宮寒畏冷、卵巢保養、面黃生斑以及皮炎濕疹皮膚類疾病等具有獨特療效。

⑦ 針灸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針灸學起源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篯」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如今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銹鋼針。

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嘗草制砭」(南宋羅泌記載於《路史》)。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灸法的起源與火的發現和使用有著密切的關系,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火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

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著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

《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尤其是《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濱核心內容,故《靈樞》稱為《針經》。繼《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鑽研《內經》等著作,撰寫成《針灸甲乙經》,書中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發展並確定了349個穴位,並對其位置、主治、操作進行了論述,同時介紹了針灸方法及常見病的治療,是針灸學術的第二次總結。

唐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針灸學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圖",並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應用。到了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於石碑上供學習者參抄拓印,他還鑄造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和考核針灸醫生之用,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針灸大成(光緒木刻)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名醫輩出,針灸理論研究逐漸深化,也出現了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四書》,特別是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匯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

清初至民國時期,針灸醫學由興盛逐漸走向衰退。

公元1742年吳謙等撰《醫宗金鑒》,其《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不僅繼承了歷代前賢針灸要旨,並且加以發揚光大,通篇歌圖並茂,自乾隆14年以後(公元1749年)定為清太醫院醫學生必修內容。

清代後期,道光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者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醫院用針灸治病。

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加之當時的統治者極力歧視和消滅中醫,針灸更加受到了摧殘。盡管如此,由於針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間仍廣為流傳。

針灸名醫李學川公元1817年寫出《針灸逢源》,強調辨證取穴、針葯並重,並完整地列出了361個經穴,其仍為今之針灸學教材所取用。

民國時期政府曾下令廢止中醫,許多針灸醫生為保存和發展針灸學術這一祖國醫學文化的瑰寶,成立了針灸學社,編印針灸書刊,開展針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針灸學家承淡安先生為振興針灸學術作出了畢生貢獻。在此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明確提倡西醫學習和應用針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開設針灸門診,開創了針灸正式進入綜合性醫院的先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十分重視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制定了中醫政策,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中醫事業,使針灸醫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衛生部壚的針灸療法實驗所,即當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的前身。隨之,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針灸的研究、醫療、教學機構,從此以後《針灸學》列入了中醫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絕大多數中醫院校開設了針灸專業,針灸人才輩出。

40多年來在繼承的基礎上翻印、點校、注釋了一大批古代針灸書籍,結合現代醫家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針灸學術專著和論文,還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學術交流十分活躍,並在針刺鎮痛的基礎上創立了「針刺麻醉」。

針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單純儀在文獻的整理,還對其治病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系統觀察,並對經絡理論、針刺鎮痛的機制、穴位特異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結合現代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生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以及聲、光、電、磁等邊緣學科中的新技術進行了實驗研究。臨床實踐證實了針灸對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等科多種病證的治療均有較好的效果。

針灸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早在公元6世紀,中國的針灸學術便開始傳播到國外。在亞洲、西歐、東歐、拉美等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應用針灸術為本國人民治病,不少國家還先後成立了針灸學術團體、針灸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著名的巴黎大學醫學院就開設有針灸課。

據報道,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種達307種,其中效果顯著的就有100多種。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症。1987年,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林中得以確立。

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⑧ 關於艾灸你了解多少

艾灸是中國自古就相傳的養生之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很風行,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具體起源無可考證,人類對火的使用讓他們認識到,用火適當熏烤身體的某些部位,可以起到減輕痛苦的作用。後來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使艾灸這一理論逐漸成型。下面從幾個方面簡單介紹一下艾灸。

想要艾灸的朋友一定要清楚艾灸的原理,牢記這些在艾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以便達到最佳的調理效果。

⑨ 歷史名醫哪個反對艾灸

歷史名醫沒有一個反抗艾灸的。古時候有專門的針灸師,跟艾灸師,艾灸保命第一。是幾千年來的文化瑰寶。歷代醫家對艾灸都是很推崇的。
而且我本身也是愛舊的愛好者,有幾年的經驗。只要你堅持艾灸,給你的都是驚喜。

閱讀全文

與艾灸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