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刀剪劍的歷史故事和發展變革

刀剪劍的歷史故事和發展變革

發布時間:2021-03-04 16:40:28

❶ 中國刀剪劍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由橋西土特產倉庫(省級文物)改建而成,是由杭州市政府出資建設的三個國家級專題性博物館。它們不僅具有可供觀察和欣賞的物質外觀,也在長期的製造與使用過程中逐漸積累著精神文化的內涵,成為體現歷代人民智慧、情感和審美的文化載體。選擇把三個國家級博物館建造在杭州,與杭州傳統手工業優勢分不開。杭州百姓耳熟能詳的張小泉、王星記、西湖綢傘等產品品牌,都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歷史的積淀中脫穎而出,具有全國范圍的影響,是手工業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它們的歷史與工藝是深入闡述中國刀剪業、扇業和傘業的理想個案。為了保護和發展杭州的這批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結合運河綜保工程的實施,在運河拱宸橋西選址建設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和中國傘博物館。
● 2008年1月22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國平在杭州市委召開的專題研究刀剪、扇業、傘業博物館籌建會議上指出,「籌建刀剪、扇業、傘業博物館是我市保護運河歷史文化遺產的必然要求,是保護工業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然要求,是積極利用工業遺產的必然要求,是發展壯大相關行業和企業的必然要求」。
● 2008年1月23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下文批復同意三個博物館的「國字型大小」冠名,並提出博物館的設計方案、功能定位和展出形式應當突出國家級展館的特點和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水平。
●2008年3月8日市委辦公廳和市政府辦公廳聯合發文成立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顧問委員會、領導小組和籌建工作指揮部。組成人員不僅有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市領導、職能機構和各學科、行業專家,還有相關企業人員。
●2008年6月20日,確定「二合一分」的場館布置方案。
●2008年9月底,博物館總策劃浙江大學博物館系主任嚴建強教授提交三個博物館的策劃大綱。
●2008年10月初博物館展示設計招標正式啟動。
●2009年9月底,博物館正式開放

❷ 古今中外改革歷史故事

1、伯利克里改革

這場改革發生在公元前5世紀,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並達到頂峰,被稱為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改革者是主政的伯里克利。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官職。除十將軍以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並都以抽簽方式產生。他們也都可以參加公民大會,商定城邦重大事務。

2、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3、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

4、劉裕改革

劉裕改革,指劉裕從東晉義熙年間到劉宋永初年間進行的各項改革。也有義熙改革的稱號。劉裕從公元405年開始,針對東晉以來的政治、社會各方面的問題進行的一系列的改革。

包括實行土斷法,恢復秀才、孝廉策試的制度、整頓賦役制度、取消苛捐雜稅、禁止豪強封固山澤、抑制兼並、賑濟窮人、振興教育、精簡僑州郡縣、削弱士族權力、強化中央集權等等。

進一步打擊了腐朽、黑暗的貴族、士族勢力,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對勞動人民的痛苦亦有所減輕。 為「元嘉之治」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礎,也奠定了南朝各代基本的政治格局。對江南經濟的發展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劉裕改革在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中,也起著不容忽視的歷史作用。

5、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制,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❸ 高中 歷史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的試題 急急

2008年新課標選修I《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試題匯編
1.(2008,廣東文科基礎)在伯利克里時期,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
A.公民大會 B.陪審法庭 C.500人會議 D.十將軍委員會
答案:A
解析:公民大會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並決定一切國家大事。
2.(2008,天津)王安石變法解決「積貧」的指導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免役收庸法 ④方田均稅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納庸代役是唐代實行的政策,和王安石變法無關。
3.(2008,山東基本能力測試)下列詞句
①休養生息 ②杯酒釋兵權 ③犯顏直諫 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⑤「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可以作為蕭何、魏徵、趙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國古代宰相小傳的關鍵詞句.對應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④②⑤
答案:C
解析:蕭何為西漢初的政治家,西漢初期出現「休養生息」的政策。李世民繼位後,提拔曾反對過他的魏徵做了諫議大夫,魏徵敢於犯顏直諫。范仲淹為北宋名臣,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為參政知事,以改革時弊,在其《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中國十一世紀進入了北宋中後期。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政知事,主持變法,變法增加了政府收入,使得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4.(2008,四川)有人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某項法令,認為它「將籠諸路雜貨,買賤賣貴,漁奪商人毫末之利」,該法令是
A.青苗法B.均輸法C.免役法D.市易法
答案:D
解析: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損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項限制了高利貸的盤剝,B項均輸法教材沒有講到,C項損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D項限制了商人對市場的控制。
(2008,廣東文科基礎)下列有關16世紀宗教改革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宗教改革運動與文藝復興運動沒有關聯
B.宗教改革運動受到所有世俗貴族的鎮壓
C.宗教改革家與啟蒙思想家都抨擊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認為教徒自己可以通過信仰得救
答案:D
解析: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和加爾文的「先定論」都主張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5.(2008,上海單科)19世紀70年代有個日本人對來訪的德國友人說:「我們的歷史自今日始!」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一時期的日本
A.正開始建設現代國家 B.剛准備抵制西方文化
C.才決定學習儒家經典 D.已成為世界重要強國
答案:A
解析:19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經過明治維新,日本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
6.(2008,四川)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共同之處是
A.採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優先進行經濟改革
C.改變了舊的政治體制 D.開始發展資本主義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對歷史知識的比較分析能力。俄國是廢除農奴制,沙皇的專制統治依然存在,所以BC項錯誤,改革前兩國都已經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通過改革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所以D項錯誤,其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7.(2008,全國I)在1878年的日本,兒童玩拍球游戲時,用10種最值得採用的新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數字,它們分別是汽燈、蒸汽機、馬車、照相機、電報、避雷針、報紙、學校、信箱和輪船。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產興業的經濟政策 B.富國強兵的奮斗目標
C.全盤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開化的文化政策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屬於難題。注意題干中時間限定詞「1878年」和關鍵詞「10種新事物」。這些新事物,大多和社會文化息息相關,例如照相機、電報、報紙、學校、信箱等,不是簡單的經濟,而這些內容又不足以確定全盤西化。故排除A和C。富國強兵固然是明治維新的目的,更是位居首要的改革,但和材料主題還有些距離。文明開化指的是明治時代主動學習西方,西洋文明傳入,新事物如八面來風湧入日本,引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現巨變的現象。材料本身體現的也是兒童廣泛地接受新事物,這也屬於文明開化。綜合考慮選D。
8.(2008,上海單科)有首上海的舊民謠,講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與戊戌政變有關的句子是
A.吳三桂要去借清兵,順治帝登基享現成
B.林則徐嚴禁吸洋煙,忠心報國無人識
C.曾國藩團練起湘鄉,淮軍還有李鴻章
D.好頭顱六個憑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答案:D
解析: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被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9.(2008,山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公元前6世紀初,雅典城郊有個叫克里埃尼圖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貧困,不具備擔任官職的財產資格。後來,克里埃尼圖斯開辦公工作坊,生產葡萄酒並銷往市場。5年後,他的年總收入達到了280麥斗,躋身於第三等級。
(1)按梭倫立法,躋身第三等級的克里埃尼圖斯能享受什麼政治權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國,依據商鞅之法,他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提高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4分)
(2)梭倫改革和商鞅變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剝奪了貴族特權,在此過程中,兩者採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答案:
(1)擔任低級官職(或除執政官外的各級職官的選舉和任職資格)。立軍功;努力耕織
(2)梭倫:崇尚中庸(調和),手段溫和。商鞅:不畏權貴,嚴刑峻法。
解析:第(1)問主要考查學生對梭倫改革及商鞅變法等重點內容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第(2)問考查學生對梭倫改革及商鞅變法的特點的掌握及理解。
10.(2008,廣東單科)(9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北魏建國後明顯保留了鮮卑的歷史傳統,繼續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則。永興五年(413),「徒二萬余家於大寧,計口授田。」
——據《魏書》卷三和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詔均給天下田: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
——《魏書》卷一百一十
問題: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處(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製度經北魏孝文帝推行後,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還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說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這一改革對後世的影響。(4分)
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漢服;改漢姓;說漢話;與漢人通婚;學習漢族典章制度;遷都洛陽。
(3)漢族先進文化;鮮卑民族傳統。均田制影響了中國土地制度數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鮮卑漢化,促進了民族融合。
解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史上少數民族統治者封建化的改革。第(1)問,依據材料歸納概括。第(2)問,考查史實的記憶能力。第(3)問,「改革措施的溯源」即改革的背景,應從北魏孝文帝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北魏統一北方、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民族大融合的趨勢等方面分析。改革對後世的影響,應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和對後世的影響等方面作答。
11.(2008,江蘇歷史)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陸)睿(原姓步六孤)始十餘歲,襲爵撫軍大將軍、平原王。……娶東徐州刺史博陵崔鑒女,鑒謂所親雲:「平原王才度不惡,但恨其姓名殊為重復。」時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書》卷四十
材料二 (遷都洛陽後)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違父背尊,跨據恆朔(今山西大同,內蒙古河套一帶)。……此小兒今日不滅,乃是國家之大禍……」乃廢為庶人。
——《魏書》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後記》
請回答:
(1)材料一中,崔鑒對陸睿的不滿反映出當時民族關系存在什麼問題?為此,孝文帝採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對太子恂的處理說明了什麼?(2分)
(3)依據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產生的影響。(4分)
答案:⑴漢族和鮮卑之間存在著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漢姓、改語言、改服飾、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漢化措施。
⑵改革面臨著阻力;孝文帝推進改革的堅強決心。
⑶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唐朝大一統和文化繁榮(為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材料信息的閱讀理解分析提煉歸納概括能力。第(1)問體現漢與鮮卑之間存在矛盾;第二問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2)、(3)問主要考察對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體會改革的艱難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12.(2008,天津)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內容變革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論語》曰:「學而優則仕」。宋真宗在《勸學詩》中說:「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
據《明史》記載,明代科舉制「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
(1)依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及特點。(4分)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中「稍變其試士之法」的表現及產生的影響。(4分)
材料二 19世紀60年代起,我國出現一批新式學堂,開設了外語翻譯、輪船駕駛、天文、測算、軍械、行軍面陣等課程。
(3)材料二中新式學堂由何者創辦?(2分)從課程內容說明新式學堂在當時所起的作用。(3分)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學部頒行《奏定學堂章程》,規定中學堂課程,課時如下:
課程 修身 讀經講經 中國文學 外語 歷史 地理 幾何代數 植物動物 理化 圖畫 法制理財 體操 合計
課時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3 10 180
(4)與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學堂課程內容有哪些特點?(4分)你怎樣評價?(2分)
材料四 德國萊比錫大學建於1409年,初期開設的課程有神學、文科(語言)、法學、醫科。以後逐漸增加,至19世紀開設了數學、天文學、哲學、邏輯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等幾十個科目,並設立了研究院,鼓勵科學研究。德國的其它大學也普遍發生了這樣的變化。由於教育的高度發展,德國創造了19世紀末的奇跡。
(5)依據材料四歸納15至19世紀德國大學課程改革的趨勢。(4分)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各舉一例說明這一趨勢對19世紀末的德國產生了哪些影響?(6分)
(6)綜上,談談你對教育變革與社會發展關系的認識。(2分)
答案:(1)儒家學說(四書五經)。讀書與做官緊密結合(教育為統治階級培養統治人才)。
(2)內容專取四書五經,文體採用八股文。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加強了專制主義(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3)洋務派。適應了洋務運動需要,培養了翻譯、軍事和科技等實用性人才。
(4)添設西學課程,科目設置全面,經學仍占據重要地位。促進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教育的基本特徵。
(5)自然科學學科增多,鼓勵科學研究(理性主義的影響增強)。德國科技高度發展,如電磁波、X射線、發電機、內燃機等;出現許多新興工業,如汽車製造、電力、化工等;德國成為歐洲強國,工業產值居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6)要加快社會的發展,必須優先發展教育。
解析:(1)此題考查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之間的關系。學而優則仕是解題的關鍵點。(2)考查明清和唐宋相比發生變化的部分,主要是明代科舉制的主要內容,只要熟練運用所學知識即可。(3)考查19世紀60年代興起的洋務運動以及其創辦新式學堂等的內容和歷史作用。(4)考查20世紀初清王朝在自救運動中的教育近代化方面的內容。從其教育內容看,和以前的封建教育有很大變化,這既體現了中國近代教育的一面,也明顯表現了中國近代教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徵。(5)這一歷史階段德國從文藝復興的德意志自然科學開始發展和傳播到第二次科技革命,其教育內容發生了重大變化。德國教育的發展和科學知識的普及促進了其經濟的發展。
(6)考查對教育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的認識。要抓住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這一主線。
13.(2008,北京)某班學生舉行「學習歷史·話說改革·展望未來」的主題演講會。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主題材料一:王安石變法與民生
發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傳》: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為然。……據家貲高下,各令出錢僱人充役……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歲以九月,令、佐分地計量,驗地土肥瘠,定其色號,分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稅數。
(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變法的法令是 、 。(4分)
從關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這些措施的目的。(4分)
主題發言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與近代教育變革
發言引用了梁啟超的《變法通議》: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
(2)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在興人才、開學校方面有什麼共同點?(4分)結合這一時期相關史實說明教育變革對中國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4分)
主題發言三:羅斯福新政與社會救濟
下面是主題發言的片段:1929年10月,一片繁榮的美國爆發經濟危機,股價狂跌,企業倒閉,失業人數激增。但政府沒有採取積極應對措施,結果胡夫總統的名字成了貧困的同義詞。1933年,羅斯福總統大刀闊斧地對金融、工業、農業等方面進行改革,成立聯邦緊急救助署,為失業者、兒童、老人、殘疾人提供社會救濟。政府推行「以工代賑」,投資興辦田納西河流域改造等共公工程,僱傭了數百萬人,使中國層民眾收入提高。新政推動美國經濟逐步走出低谷。
(3)請結合上述發言概括羅斯福新政社會救濟政策的特點並加以評價。(8分)
主題發言四:世紀偉人鄧小平
發言引用了《鄧小平文選》中的4個精闢診斷:
①「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關繫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
②「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③「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④「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和平。」
(4)請解讀②、③、④診斷,完成主題發言稿。(12分)
(提示:下文劃線部分是解讀示例,請參照示例將答案內容寫在相應的橫線上。每個診斷的解讀都可以從內容或作用中任選其一作答。要求:觀點正確,內容具體)
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鄧小平堅決支持。這次討論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關於黨的基本路線,


關於「計劃」和「市場」的論斷,


關於新時期的外交,


總結:


答案:(1)募役法 方田均稅法
實行募役法是為了減輕農民勞役負擔,不誤農時。實行方田均稅法是為了減輕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
(2)開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
可從新式人才、新式學校等方面舉例闡述其作用。如:詹天佑留學歸國,成為著名鐵路工程師,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促進了近代交通工具發展。戊戌變法時開辦京師大學堂,促進近代文化教育發展。
解析:結合教材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中採取的社會救濟措施是「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以及政府對經濟採取國家干預的宏觀調控措施,而這些措施對於恢復社會生產,促進美國經濟的恢復有促進作用。
(3)特點:社會救濟與提供就業相結合;政府幹預。
評價: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社會負擔,穩定了社會秩序;刺激了消費和生產,促進了經濟復甦。
(4)答案要點舉例:(從內容或作用角度作答,觀點正確,內容具體,即可得分)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
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新;為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理論根據。
新時期我國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這種獨立自主的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於中國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鄧小平是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
解析:第(1)問,從材料「各令出錢僱人充役」,可以看出是王安石變法中推行的「募役法」;「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佐分地計量,驗地色好,分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稅數。」是王安石變法中推行的「方田均稅法」。結合教材內容,可知推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的目的。
第(2)問,結合教材,可知在洋務運動中,創辦了近代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派遣第一批30多名留學生出國留學深造;在戊戌變法運動中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些措施對於近代科學和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第(3)問,結合教材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中採取的社會救濟措施是「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以及政府對經濟採取國家干預的宏觀調控措施,而這些措施對於恢復社會生產,促進美國經濟的恢復有促進作用。
第(4)問,從材料中可以看出,①是關於「文革」結束後開展的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②是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方針政策。③論述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而④「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是新時期我國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14.(2008,上海單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7分)
俄羅斯人民是否還會
長久地作老爺的破布?
他們是否還長久地
買賣人口,
把人當牲畜?
是誰讓我們淪為奴隸?
是誰授予他們貴族的權利?
又是誰讓他們騎在
我們窮人的頭上,
揮舞著鞭子?
(1)這首詩描述的是什麼制度?(l分)
(2)作者對這種制度持什麼態度?為什麼?(2分)
(3)詩中所說的「人民」的地位後來發生了怎樣的改變?(4分)
答案:(1)農奴制。
(2)批判的,農奴制是極其落後、殘酷的制度。
(3)1861年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農奴的人身得到解放,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或農奴獲得人身自由),有擁有財產、改變職業、參加選舉的權利(或享有財產、職業和選舉等公民權利),地主不能把他們當作私有財產買賣、贈送和典押,不得干涉他們的生活。
解析:本題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據詩歌中「買賣人口」、「淪為奴隸」等信息,可知當時的俄國存在農奴制。詩歌作者強烈控訴了農奴制的罪惡。聯系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實行的廢除農奴制的改革措施,可分析出「人民」的地位發生的變化。
15.(2008,海南)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
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圓柱形紅色禮拜帽是神聖的宗教和帝國的象徵。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凱末爾擔任總統,選擇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現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年凱末爾下令,禁止戴傳統的土耳其禮拜帽,改戴歐式禮帽。但這一禁令受到廣泛抵制,隨後政府規定戴土耳其禮拜帽有罪。此舉引起強烈不滿,在一些地方甚至引發公開抗議和騷亂,但均被凱末爾鎮壓,有些人被處以絞刑。經過凱末爾政府一段時期的強力推行,終於有不少人開始戴歐式禮帽,從而告別傳統的土耳其禮拜帽。
——摘編自劉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
(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服飾變化與社會變革的關系。(2分)
(2)分析凱末爾政府禁戴禮拜帽與辛亥革命後中國剪辮運動的異同。(6分)
答案:
(1)服飾變化反映了社會變革,有助於社會變革;社會變革帶動服飾變化(2分)
(2)同:發生於社會大變革時期;辮子和禮拜帽都被視為舊時代的象徵;政府採取強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會變革。(4分)
異:前者側重於改變傳統習俗以利於學習西方;後者主要針對國內民族壓迫(2分)。
解析:本題是考查土耳其改革,以服飾變化體現社會的變革和社會的進步。第(1)問注意服飾變化與社會變革的相互關系,不是只說一個方面,並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第(2)是中土相似事件的異同,要注意找出二者之間的可比點,這是做題的關鍵,可經從時代背景、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回答。
16.(2008,寧夏)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彼得為歐洲所擯,易裝游法,變政而遂霸大地。日本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視東方。此二國者,其始遭削弱與我同,其後的強盛與我異。聞日本地勢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條理尤詳,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採納西歐模式,對俄國進行徹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團往德、荷、英考察,學習其政府管理模式和軍事技術,大量招募外國專家為俄國服務,對軍事、行政體制和生活方式等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期中,強制剪須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戲劇性一幕。在當時的俄國,大多數貴族飽食終日,往往懶洋洋地拖著長袍,留著被視為「上帝賜予的裝飾品」的大胡須,無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職人員外,一律禁止留須,他甚至親自將貴族的鬍子剪掉,還在宴會上親自剪短貴族的舊式長袍,規定只穿西歐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歷克基在內的一些人的反對,幾經猶豫後,彼得將兒子處死。「在整個歷史上,幾乎沒有什麼恩那個產生如此重大的個人影響······他通過各種方法急切地把一種新的文化強加於俄羅斯,從而為他的帝國確定了未來性質······由於他的努力,俄國顯然拜託了孤立的狀態······此後,俄國的歷史成為歐洲史的一部分,並愈益成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編自(美)帕爾默等《近現代世界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為的主要觀點。(6分)
(2)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維新的共同之處。(9分)
答案:
(1)俄、日改革,由弱變強;中國應仿效日本,更易見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學習,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風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顯著,國力增強,擺脫了封閉與孤立狀態。
解析:此題重在考察學生的歸納和比較能力。第一問康有為的主要觀點,要抓住材料的主要意思,稍加概括就可。第二問比較二者的共同之處,在改革這一方面的比較,無外乎背景,目的,性質,方式,內容,結果,影響,評價等。只要找到這些比較項,就能順利作答。

❹ 建國以來祖國發展變化的過程及故事


我也正查著呢,查到後發給你一份

感受建國以來家庭生活的變遷
1949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世界上任何一個重大事項不能沒有中國的參與,我國越來越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以及四川大地震,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踩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我們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聽爸爸媽媽講,他們小的時候,生活非常困難,吃飯用糧票,買布用布票, 很多商品都憑票供應,有時為買生活用品需排很長時間的隊,吃的是玉米面,只能在逢年過節時才能吃上大米和肉,只能在過年時才能穿上新衣裳。對此,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衣食無憂,每天的生活都像是在過節一樣,我們可以在計算機上學習查找資料,可以在計算機上玩游戲,享受網路世界帶給我們的快樂,這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生活。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航天衛星,是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宇行員出艙,而且順利返回;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而今年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上我們的體育健兒更是一舉奪得51枚金牌,100枚獎牌位具金牌榜第一的驕人成績。
改革開放的30年,是輝煌的30年。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掌握科學技術知識,努力把自己造就成祖國有用之材,將來用我們的雙手建設偉大的祖國,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更加強大,更加美好。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歷史性的變革,劃時代的飛躍
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都得必須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他們的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知識」。因此,他率先提出了中國必須走改革開放之路。
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主義實現和偉大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之所以是必經之路,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改革開放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每次抉擇必須通過大會商議決定。第二,改革開放是漸進式的,在實行三年必須要通過實驗基地的實驗,好的話就在全國大力推廣,不好就停止,放棄。也就相當於小平同志所說的,咱們不能一步到位,必須摸著石頭過河,這樣的探索,結果絕對是保險,安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祈禱大大的推動做用的。
三十年前的中國,國力衰微,經濟落後,科技發展緩慢,人民生活不能滿足,吃不飽,穿不暖,人民過著空前水深火熱的生活,人多物資少,只是希望能不挨餓,不受凍就萬事大吉了。但今天的中國,是他們當時想都不敢想的。這一切的一切,這么偉大的轉變,都來源於改革開放。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中國偉大的中國偉大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主要討論中國怎樣實行改革開放,歷史性的變革從此揭開序幕。接下來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團結奮斗,進行改革開放,為實現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不斷拼搏,不斷進取。
改革開放的三的十年整,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走過了多少坎坷荊棘,是多少中華兒女,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勇往直前換來的,多麼的來之不易啊。他們的付出,他們的辛苦,他們的汗水。為我們創造了祖國的今天。那麼,我們有合理不去早就祖國的明天呢?
中火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著五千年的蘊含和積淀,曾在漢唐時期我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們有遼闊的疆域,豐富的資源。由於近代統治者的腐朽無能,祖國的大好河山拱手相讓,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牛馬不如。1949年,以毛澤東無首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才獲得了民族解放,民族自由。在新中國成立後後又由於四人幫的搞破壞,高搞專政特權弄大躍進,使中國車車得不到發展。1978年,在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粉碎四人幫的陰謀,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中國的新天地,為中華民族描繪特色社會主義宏偉藍圖。
三十年後的今天,中華大地一片繁榮景象,國家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改革開放整整三十年快時代的飛躍在今天已經展現的淋漓盡致,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中華民族的不甘落後,中華人民的團結奮斗在今天用實際證實了.
我們以岳飛的一首《滿江紅》,以文天祥的一首《正氣歌,以魯迅的一首《吶喊》,以朱自清的一首《背影》長向您不去的脊樑與骨氣,唱響您不屈的尊嚴與神聖。我們以瞿秋白手中那束野花,以方誌敏身上的那份清貧,以楊靖宇腰中的那書草根,以焦裕祿面前的那盞油燈,以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份腳印,唱響您的堅韌與頑強,暢想您的靈魂與精神。
改革開放,讓我們以採薇採茶的手,編織彩燈雲錦,讓我們以喊江喊海的喉嚨,在金黃季節的金黃般的早晨,唱響國歌和五星紅旗,唱響千百年來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有了如今黃河猛,長江壯,泰山雄,昆侖莽,萬河山河浩浩盪盪以天安門前走過,走過一隊隊徐洪剛,走過一隊隊雷鋒,走過一隊隊李向群,走出中國人民最風流最風光最風情的步伐,走出中華民族最壯觀,最壯美的方陣。仰望藍天,神州飛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峽工程曠世神奇。
改革開放,成就斐然,1997.年1999年,香港澳門相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嫦娥奔月使我們祖先幾千年偉大的夢想,奧運會成功舉辦,圓夢百年,這一系列成功,證明了今天我們的強大實力,改革開放特大成就。

聽媽媽講他們小時候,什麼都是限量供應,什麼都要憑「票」購買:食油要「票」、雞蛋要「票」、 禽肉要「票」、買布也要「票」,竟然連火柴、肥皂都要「票」。在那個票證滿天飛的年代裡,也是我們物質短缺的時代。媽媽說,那時候,只有在過春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隻雞,過過癮。
80年代末,正是市場逐漸開放的年代,市場上的各類商品開始逐步敞開了,出現了「議價」商品。媽媽說,那時候,我吃雞蛋就不用再看「票子」的臉色了。
再看看現在我們孩子們的出生:母嬰病房、媽媽沙龍,光是尿片、奶粉,那就不下千種阿。還有滿大街、滿熒屏的嬰兒用品廣告,鋪天蓋地,那才真正稱得上是應有盡有!
進入求學時代,媽媽們遇到了插隊落戶、上山下鄉,大好的求學時光被他們那不熟練的耕種動作所替代了。
到了我們這批獨生子女時代,是改革開放後的幸運一代,高考不再是獨木橋,多元化的求學之路為我們打開了一條陽關大道。
而到了2009年的今天,改革開放後的30年,小到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到高校、海外留學,多層次、多方位的學校選擇,簡直讓我們挑花了眼。
工作了,爸爸媽媽們那時的工作都是國家分配的,沒有喜不喜歡,沒有擅不擅長,分配你上哪,就得去哪。
新世紀初,80後大學畢業那會,已經是改革開放發展的蓬勃時期了,完全開始了自主擇業,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了。
2009年的今天,不但擇業需要競爭,我們所在的每一個崗位上,不論職員還是領導都引入了競聘制,就是把最適合的人留在最適合的位置上,也就是把每個人的優勢、長處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
這就是我們年輕一代籍著改革開放春風的人生之路、成長巨變。
總之,30年的改革開放是我們祖國的滄桑巨變,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巨變。我們正在崛起,這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事實。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光輝,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❺ 刻舟求劍的故事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說,劍掉進水裡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後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

楚國人說:「慌什麼,我有記號呢。=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後,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麼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

掉進江里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

(5)刀剪劍的歷史故事和發展變革擴展閱讀: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

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

有一個人把相框釘在牆上,不事先量好相框的尺寸,而是先在牆壁上頂上釘子,再把相框放上去看看適合不,不適合又把釘子拔出,重新訂過,直到把相框安在牆上為止,這就是「刻舟求劍。」

❻ 大馬士革刀的歷史故事

最偉大的英雄:薩拉丁
公元1191年9月3日,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主力部隊在英格蘭國王獅心
薩拉丁
王理查的率領下逐漸接近雅法城附近的一片開闊的平地阿爾蘇夫(Arsuf),那裡將是兩位浪漫主義傳奇英雄的相會和碰撞之處,傳說的另一位主角是一位同樣威震天下的穆斯林君王,他的名字叫做薩拉丁,是阿育布王朝的開國君主,這位伊斯蘭世界最偉大的君王將領率領著他的大軍與理查相對而行。雙方在9月4日先後進入了戰場,並且立即開始布陣,一時間兩軍各成戰陣,遙遙觀去旌旗如海、矛如葦列、盾如重牆。就在這個時候,薩拉丁的軍使馳向十字軍的陣前,喊話邀請理查出陣和薩拉丁一見。理查欣然策馬出陣會見薩拉丁,顯然兩人對聖地(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上有過一次激烈的爭論,薩拉丁為了向理查示威,掏出一襲紗巾拋向了空中,然後拔出隨身的寶劍向紗巾一劍揮去,竟然將漂浮在空中的幾乎沒有重量的紗巾割成了兩半。這一奇觀令平生見過無數名刀寶劍的理查和隨行的騎士們大為吃驚,於是從那一天開始在歐洲就流傳著一個傳說:東方有一種不為人知的金屬材料存在,用它鍛造出來的刀劍鋒利以極。並引發了騎士們對這種刀劍無盡的渴求。這種神秘的刀劍以它的原材料命名:「烏茲」(wootz)鋼刀劍,或者以它的鍛造產地命名:「大馬士革」(Damascus)鋼刀劍。
「艾因·賈魯戰役 」
[2] 1260年8月,埃及馬木留克蘇丹忽都思率領大軍同蒙古軍隊決戰。即艾因·賈魯戰役,地點在艾因賈魯附近山谷。此戰大馬士革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忽都思的馬木路克約1萬人,敘利亞阿拉伯殘軍與突厥蠻部2千人. 最後組成一支1萬2千人的聯軍. 依據來源[多桑蒙古史]下冊126頁,蒙軍約二萬五千人。
馬木留克騎兵全是重騎兵,頭戴精鋼打造的頭盔,身披鎖子甲。武器裝備包括一張強弓,一支長矛,一柄大馬士革彎刀和一面盾牌。馬木留克強弓射程遠,穿透力強,但射速稍慢。坐騎是阿拉伯純種馬,沖刺速度驚人,耐力也不錯。馬木留克騎兵基本上是一人一馬,機動性遠不如蒙古騎兵。馬木留克軍隊打仗常採取守勢,用強弓齊射打擊進攻的敵軍。馬木留克騎兵能夠遠距離射中敵人。等敵人被弓箭齊射大量消減,陣形散亂後,馬木留克騎兵以嚴整的隊形沖向敵陣,接近敵人時先放一撥弓箭,然後沖入敵陣,以長矛或馬刀格鬥。馬木留克騎兵的刀法出色,享譽世界的大馬士革彎刀如虎添翼。
蒙軍大將怯的不花領軍率先發動進攻。拜巴爾軍團的任務就是佯裝退卻,而蒙古軍隊緊追不放,沖進山谷。拜巴爾軍團迅速回歸本陣。1萬馬木留克騎兵排成六公里長的陣線,部署在兩側群山裡的輕騎兵這時也沖了出來,形成對蒙古軍隊的三麵包圍。蒙古軍隊出現慌亂,怯的不花立刻命令蒙古軍隊的兩個萬人隊以亞美尼亞鐵甲騎兵為先鋒,向馬木留克陣營薄弱而突出的兩翼突擊。怯的不花親率一個萬人隊,向馬木留克陣營的左翼猛撲過來。亞美尼亞鐵騎組成的前鋒以楔形突進馬木留克陣營兩翼,而蒙古輕騎兵跟在後面飛快地放箭,重騎兵則拔出馬刀左劈右砍。左翼面對怯的不花親率的蒙古騎兵已經開始潰散。而後整個馬木留克陣營都開始後退。
千鈞一發時,忽都思親自沖進蒙古軍陣中,揮舞著大馬士革彎刀大力砍殺,他的行為喚起了馬木留克騎兵的勇氣,他們狂呼著沖了上去,用大馬士革彎刀進行激烈搏鬥。蒙古輕騎兵不擅於近距離格鬥,占不到任何便宜。這場混戰從清晨打到下午,蒙古軍隊傷亡漸增,開始現出敗象。怯的不花親率自己的衛隊發動反沖鋒,結果身中數箭而亡。失去主帥的蒙古軍隊軍心渙散,開始奪路而逃。馬木留克騎兵在一個叫貝珊的地方將蒙古殘軍團團圍住。蒙古士兵全部力戰而死[3] 。
拿破崙對埃及的遠征
拿破崙圖片
關於烏茲鋼刀劍的實際性能可以從古代文獻中查到的極為有限,而且大多是一些虛幻的傳說,18世紀之後歐洲人加強了對於伊斯蘭世界的了解,同時也發生了多次戰爭,特別是拿破崙在1798年對埃及的遠征,其中對於烏茲鋼刀劍在戰斗中性能的記載則十分詳盡。
當時法軍中著名的騎兵指揮官Colbert將軍曾經和埃及馬穆留克騎兵,埃及的馬穆留克騎兵十分勇敢善戰,拿破崙曾經說過:「法國步兵配上馬穆留克騎兵天下無敵。」所以在這次遠征之後,法國人參照馬穆留克騎兵的服裝和兵器自己組建了一支馬穆留克騎兵。
拿破崙皇帝身邊就有兩名真正的馬穆留克僕人──「魯斯唐」和「阿里」。根據他的記述,佩帶著烏茲鋼彎刀的敵軍騎兵:「對我軍造成的傷害可謂十分的驚人,他們(敵人)只是將刀前伸,靠著戰馬的沖力和手腕的力量將刀身砍入我們騎兵的身體,或是將刀身橫拉,憑著相對速度造成可怕的傷口;」,當第七輕騎兵團與馬穆留克發生過遭遇戰之後,有的士兵甚至被攔腰砍成兩段,「戰役之後,我看到部分騎兵犧牲了性命,我的部下有幾位身首異處,有的身體斷成了兩截,受了傷的傷勢也極為嚴重,手背、手腕全部被切斷,情況十分凄慘;」。
戰斗結束後Colbert將軍用一把繳獲來的戰利品來試刀,「每次都可以將一頭山羊或綿羊輕而易舉的一刀攔腰切斷,似乎毫無阻力似的,血就順著烏茲鋼刀的血槽流過。據說一個奧斯曼帝國的將領曾經一刀將一頭牛砍成兩段」。
同時他還記載了如下一段令人驚訝的事實:「馬穆留克人通常在練兵室練習刀法,練習者一腳前一腳後得站好將彎刀高舉過頭,迅速得沿著對角線劈砍,反復不斷得練習這種動作,直到非常熟練為止。之後兩名僕人各抓著一條寬大而輕柔的紗巾的兩個角,上下擺動直到整條紗巾都吃滿了風之後,在向上擺動的時候兩人一同鬆手,只見紗巾輕柔的漂浮在空中,此時練習者迅速舉刀過頭,自對角線向紗巾一刀砍去,如果此人刀法確以熟練,則紗巾被凌空分成兩片,輕輕的飄向地面。」
在日記里他還提到繳獲的烏茲鋼刀劍裝飾都十分華麗,護手大都是銀質鎦金、鍍金或錯金的,握把是黑色的犀牛角、水牛角,刀鞘內部為硬木外層包裹牛皮後以金、銀、銅線縫合(有部分則使用紅色、黑色、墨綠色等顏色的絨布包裹),刀鞘的鞘頭和鞘口都是金銀等貴金屬鏤刻製成,而且刀柄和刀鞘上多鑲有紅珊瑚、綠松石、紅藍寶石等寶貝,刀身上還以錯金、銀的工藝鏨有刀匠的名字和古蘭經諺語等,每把都是珍貴的藝術品,所以此後的法國將領和騎兵開始大量裝備烏茲鋼彎刀。
一切在戰爭中結束
公元1797年7月1日,一支艦隊出現在埃及亞歷山大港附近的海面上。這支艦隊裝載著拿破崙·波拿巴的法國東方遠征軍,他們的目的是切斷大英帝國與印度殖民地的聯系。
亞歷山大港中的馬穆留克騎兵和土耳其士兵抵抗不力,法軍沒怎麼費勁就輕松佔領了亞歷山大港,緊接著法軍又開始向開羅進發。1797年7月13日,法軍首先在舒卜拉基與馬穆留克騎兵和土耳其兵遭遇,拿破崙擊退對手,繼續進發。1797年7月21日,法軍抵達開羅城外12公里的尼羅河叉,馬穆留克人已經無路可退了,於是一場激戰在金字塔下的因八拜爆發。
開戰前,拿破崙將手中的5個師21000兵力排成了一個很大的橫陣。每個師都排成一個大方陣,40門火炮安排在師與師之間。馬穆留克騎兵的首領率領8000名精銳騎兵沖向拿破崙的右翼,但是迎接他們的是無數炮彈、燧發槍。大量的馬穆留克騎兵被打倒在地上,但是他們仍不顧一切地沖向法軍,用馬撞,用烏茲鋼刀劍砍,用手槍頂住敵人的臉射擊,受傷跌下馬的就用刀砍法軍士兵的腿。
1個多小時的血戰之後,馬穆留克人和土耳其步兵被法軍趕入尼羅河中,戰斗結束。就這樣,這些騎著阿拉伯駿馬、穿著華麗長袍、用英國手槍和名貴的烏茲鋼刀劍武裝起來,能夠在中世紀戰無不勝的戰士,被證明不是軍事革新後的歐洲軍隊的對手。
此戰也宣布了烏茲鋼刀劍的衰敗。數十年之後,土耳其人甚至不再完全使用傳統的烏茲鋼製造刀劍,而烏茲鋼的原產地印度也被英國人完全佔領。在烏茲鋼刀劍冶煉和製造技術失傳的同時,也有了人們對這種有著神秘而華麗色彩的傳奇性刀劍的收藏和喜愛。
烏茲鋼與中國的故事
中國最早的烏茲鋼傳入時期,是公元368年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時期,傳入國是當時的波斯薩珊王朝,當時的波斯語發音是「班奈」,傳入我國後音譯為「鑌鐵」,由此可見當時有著一條與絲綢之路共同存在的「鑌鐵之路」。至北宋時仍然有大量輸入,而遼朝就以能夠出產鑌鐵自傲,「遼」的國號在契丹語中就是鑌鐵之意。他們的冶鐵遺址中發現過使用獸骨作為滲碳催化劑的痕跡,可能與冶煉烏茲鋼有關,遼人對外交往也時常以鑌鐵刀作為貴重禮物相贈。遼人後的金國也可冶煉,蒙古軍事貴族崛起之後南攻金國,1219年金國行將滅亡之時蒙古人發動了令世界為之顫抖的三次西征,一路上滅國無數,1260年成吉思汗孫旭烈兀攻陷敘利亞大馬士革,但是1258年南宋守將王堅在四川合州釣魚城下擊斃元蒙哥汗,蒙古軍事貴族集團為了汗位開始內訌,至此西征結束。因為蒙古人在西征的過程中在屠殺之餘擄掠了大量的工匠,所以元朝烏茲鋼刀劍的生產能力應該是最高的,據《元史》載,元朝政府工部的諸色人匠總管府下設有「鑌鐵局」,專門冶煉鑌鐵,同時「提舉右八作司」也可生產鑌鐵。中國對烏茲鋼兵器的認識一直延續到明代,但是看來已經不能獨立生產了,明人曹昭《格古要論》中記載:「鑌鐵出西番,面上有旋螺花者,有芝麻雪花者,凡刀劍打磨光凈,用金絲礬(硫酸鐵化合物,有弱酸性)礬之,其花則見,價值過於銀。……假造者是黑花,宜仔細辨認。」,遺憾的是中國自主生產的烏茲鋼刀劍絕少有流傳至今者。
中古時期的印度和波斯與中國文化交流至為頻繁,古代印度的烏茲鋼和以其為原料在波斯製造的大馬士革劍是否傳入中國,是學者們很關注的話題。中國古籍中多次記載的鑌鐵及其製品被學者們懷疑就是烏茲鋼及其製品大馬士革劍。中國古籍對鑌鐵的記載始於公元6世紀,《魏書·西域》、《周書·異域下》、《隋書·西域》都記載波斯出鑌鐵,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蘇悉地經》載有鑌鐵產於今克什米爾一帶,系「以諸鐵和合,或極精得,鐵中之上是也」。宋代關於鑌鐵的記載明顯增多,元代還專門設立了「鑌鐵局」主持其生產,明代山西、新疆都生產鑌鐵。明代曹昭《格古要論》還詳細記載了鑌鐵製品的特徵,「鑌鐵出西番,上有螺旋紋者,有芝麻雪花者。凡刀劍器打磨光凈,用金絲礬礬之,其花則見,價值過於銀。古語支識鐵強如識金,假造者是黑花,宜仔細辨認……曾有鑌鐵剪刀一把,製作極巧,外面起花鍍金,裡面鑲銀回回字者」。按上述古文獻關於鑌鐵產地和特徵的記載,大多數學者認為鑌鐵就是烏磁鋼,「鑌」是中亞語言對烏茲鋼稱呼的音譯。問題是目前我國還沒有鑒定出確切的古代鑌鐵制器,在缺乏實物證據的情況下,鑌鐵就是烏茲鋼的結論還難以最後敲定。[4]

❼ 有關大變革時代的歷史故事

如上所言,戰國時期的數次重要改革,包括吳起、商鞅等人,尤以商鞅的最出名。他的典故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商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放在鬧市中,下令說:「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去,就獎賞十金」,老百姓紛紛來看,但都抱懷疑的態度,無人去搬;商鞅把賞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國可是從來沒有出這么重的獎賞的。有一人不信邪,心想:雖然沒有這么多的獎金,但總有一些吧。他扛起木頭,搬到北門,跟隨的觀眾很多。商鞅如數地兌現了獎金,大家這才相信:商鞅出令必行!」並且靠此贏得了「信用」。
到了漢代,最著名的當屬晁錯變法。他主張削侯,引起了七國之亂。但是他的政治遠見仍值得我們佩服。到了後來,漢武帝採用「推恩令」,也是源於晁錯的思想。這些可以看相關的網路。
漢末到三國主要的則是曹魏的屯田和後來的九品中正制,這是曹丕稱帝的基礎,也是那個時代的一大變革!詳細的可以參考《易中天品三國》。
唐朝著名的則是三省六部制,典故那我就不知道了。
宋代的就更多了,不過大多都沒有成功。其中最大的變革還是宋初的集權措施,「削權、制谷、收精兵」,裡面就有杯酒釋兵權的著名典故!
元代的改革不少,但是沒有什麼特別著名的典故(本人主要研究三國,元代研究的少點,有知道的還可以再補充)。
明代的主要就是廢除丞相,也是加強了中央集權,典故我就不怎麼知道了。
清代的改革更多,尤其是外強入侵的時候的洋務變法、戊戌變法。典故只有你自己查查了。
另,本人寫的一本《易幻三國》打打廣告呵呵……

❽ 刀剪劍哪個歷史最悠久,為什麼 詳細點,急求啊啊,跪謝大佬

1.在原始社會,古人類就用石頭、蚌殼、獸骨打製成各種形狀的刀。他們選用的專石頭多半是石英石、砂岩屬,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這些石料打製成的石刀質堅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殼和獸骨磨製的蚌刀、骨刀,這類刀輕便鋒利,適於砍削器物。同樣古人不僅用刀作為勞動工具,還隨身攜帶作為防身自衛的武器。
2.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廣黃帝本行紀》雲:「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雲:「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以上兩說,似黃帝與蚩尤,均己制劍為兵。自黃帝至東周,大多以銅鑄劍,劍質頗佳,煉制技術亦逐漸進步。
3.據考古資料記載的,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15世紀就已經開始使用青銅鑄造剪刀了。在孔翁坡神殿(Temple of Kom Ombo)內的牆上刻畫有剪刀和一些醫學用具

❾ 請簡述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變法的內容及作用

【商鞅變法的時代背景】
秦國在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關東齊、楚、燕、趙、魏、韓這六個大國。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比關東各國晚了很久。如魯國 「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國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後186年。可是這時,秦國已使用鐵制農具,社會經濟發展較快,這不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產生過程,而且還引起社會秩序的變動。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下令廢除人殉的惡習。次年又遷都棟立,決心徹底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秦孝公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的經濟和政治勢力越來越大。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商鞅變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這種社會變革、變法運動體現了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變化的規律。
編輯本段【商鞅其人】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商鞅年輕時好刑名之學,在魏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痤臨終前將其推薦給魏惠王,惠王不能用。商鞅聞秦孝公下令求賢,發憤圖強,乃離魏去秦,以變法強國之術說孝公,孝公大喜。但甘龍、杜摯等大臣對變法並不贊成,他們製造輿論,以為「智者不變法而治」,「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孝公不為所動,仍以商鞅為左庶長,下令變法。
變法令下達後,商鞅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他又將賞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應募,即獲得五十金,以此來取信於民。當時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師傅公子虔、公孫賈。《戰國策》對此事的評論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商鞅執法敢於不避貴勢,在秦國震動頗大,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幾年後,秦國百姓家給人足,臣民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故國勢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為大良造。兩年後,秦從雍(今陝西鳳翔)遷都咸陽,並第二次下變法令。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國富強。周天子和諸侯派人向秦祝賀。次年,秦乘魏在馬陵之戰中的失利而伐魏,魏公子昂率軍拒之,商鞅用詐謀虜取昂而破其軍,魏割河西(今陝西東部)向秦求和。商鞅以此戰功受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河南西峽一帶)十五邑,號稱商君。
商鞅相秦期間,商鞅因執法較嚴引起秦貴族的怨恨。孝公卒後,太子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為報夙怨,告商鞅有謀反企圖,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國,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計而喪師,故拒不接納。商鞅不得已而歸秦,乃與其徒屬發邑兵攻鄭(今陝西華縣),兵敗被俘。惠王車裂商鞅,並滅其族。
商鞅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的要求,從其「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論點出發,強調教育改革,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是重農戰,要富國強兵就必須進行法制宣傳,培養法治人才。商鞅抨擊了提倡以詩、書、禮、樂為教育內容的儒家,主張「燔詩書而明法令」,要用鼓勵耕戰為內容的法治教育代替「先王之教」;認為法治是德治的基礎,法令必須「明白易知」;應以法官為師,給民眾解釋法令,使「萬民皆知所辟就」,把教育作為宣傳法制和培養法治人才的工具。 商鞅著有《商君書》傳世。
編輯本段【變法主要內容】
經濟措施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內容如下:
1)廢井田、開阡陌
商鞅在經濟上推行的重大舉措是「廢井田、開阡陌」。《史記》記載: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戰國策》說商鞅「決裂阡陌,教民耕戰」 ,廢止「田裡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則。所謂「阡陌」,指「井田」中間灌溉的水渠以及與之相應的縱橫道路,縱者稱「阡」,橫者稱「陌」。「封疆」就是奴隸主貴族受封井田的界限。「開阡陌封疆」就是把標志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規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佔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占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因棄本求末,或游手好閑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商鞅還招募無地農民到秦國開荒。為鼓勵小農經濟,還規定凡一戶有兩個兒子,到成人年齡必須分家,獨立謀生,否則要出雙倍賦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這些政策有利於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發展封建經濟。
3)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從「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規定的1標准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准升約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商鞅還統一了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度量衡的統一的意義
第一、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准則,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的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第二、對賦稅制和俸祿制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
第三、有利於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
第四、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政治措施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主要內容如下:
1)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以獎勵軍功而禁止私鬥。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 就是說有功勞的貴族子弟,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
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商鞅徹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今後將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據《漢書》記載:「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 也就說明了獎勵的做法: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謂私鬥,並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鎮,被奴隸主所佔有。奴隸主之間為了爭奪土地、財產,經常發生爭斗。新法規定不準私鬥,目的在於削弱奴隸主的勢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嚴懲私鬥的作法是:為私鬥者,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由於推崇戰功,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秦國在對外戰爭中,國力進一步增強,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被動落後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相會,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被動局面,提高了秦國的地位。秦國還用武力逐步佔有了土地肥沃、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巴蜀地區和盛產牛馬的西北地區,社會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奠定了秦統一的物質基礎。
2)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即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份之高低。該規定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因而,招致了他們的怨恨。《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秦國的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商鞅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的統治,管理廣大居民,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輕罪用重刑。將魏國李悝的《法經》頒布實行,還增加了連坐法。主要內容是: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什、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按照編制,登記並編入戶籍,責令互相監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這與後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時規定,旅店不能收留沒有官府憑證者住宿,否則店主也要連坐。
4)推行縣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 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也有史書認為是41縣或36個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商鞅通過縣的設置,把領主對領邑內的政治特權收歸中央。該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廢井田、開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證了土地私有。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
後來,秦在新佔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郡守。後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於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制。
5)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的該措施是為了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然而,商鞅開創的「燔詩書」的高壓政策,不僅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
編輯本段【商鞅變法的目的及作用】
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開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隸主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了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和壯大了地主階級政治勢力;中央集權的實行,鞏固了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發展了封建經濟,壯大了地主階級經濟力量;方便了稅收和交換。
編輯本段【商鞅變法的進行】
商鞅變法是分兩次進行的。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6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
徙木為信
原文:
商鞅變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於民。
譯文:
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准備就緒,但沒有公布。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布告說:「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金。」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說到做到。接著商鞅下令變法,新法很快在全國推行。
毛澤東早年在評論「徙木立信」這段故事時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
移動一根木頭並非難事,關鍵是以此而樹立的千金難買的威信。
編輯本段【商鞅與舊貴族勢力的斗爭】
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師公孫賈還教唆太子駟公開出來反對。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強思想統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王。公子虔等乘機發動反攻,誣陷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車裂。商鞅雖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孫都繼續實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國勢繼續發展,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編輯本段【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一、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商鞅變法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為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變法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確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正確的變法指導思想,改革態度堅決,取信於民。
圖為商鞅舌戰諸舊貴族。
商鞅簡介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或濮陽)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人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強。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宦官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6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西河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駟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公元前356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准備。課本上「商鞅舌戰圖」插圖,是當時這次大辯論的寫照。
「秦人不憐」
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也便是改革會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由於商鞅廢除井田、獎勵耕戰等改革措施觸犯了貴族階層對土地和官職所一項具有的壟斷特權,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但是商鞅並沒有被這些有權有勢的人所嚇倒,他認為法律的制定,並不只是用來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張首先懲辦那兩位唆使太子違抗新法的老師。結果,公孫賈的臉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則因屢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舉,確實起到了「殺雞給猴看」的作用。人們看到,就連太子的老師都逃脫不了法律的制裁,於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僥幸的心理了。經過商鞅的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但是,任何社會實踐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變法維新更是如此。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權力基礎,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土重來,對商鞅施行了瘋狂的報復。他們不僅以誣告陷害的方式迫使商鞅謀反,而且以最殘酷的暴行,將他五馬分屍了。商鞅雖然慘遭不幸,但他所開創的變法大業卻因順應了歷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轉之勢,並最終對秦朝的統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商鞅「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顯的歷史局限。他用簡單粗暴的政治手段來處理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焚燒《詩》、《書》,實行愚民政策和文化專制主義,甚至推行連坐法而刑及無辜等等,都曾產生多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也正是由於這一影響,致使他死於貴族的報復而「秦人不憐」。

閱讀全文

與刀剪劍的歷史故事和發展變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