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中外歷史大事年表要有意義.背景
大事年表
中 國 時 間 世 界
1488 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好望角
1492 哥倫布在西班牙支持下發現美洲
1498 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 馬丁•路德揭開宗教改革運動序幕
1519-1522 麥哲倫在西班牙支持下進行環球航行
葡萄牙侵佔澳門 1553
荷蘭侵佔台灣 1624
1640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明朝滅亡;清軍入關 1644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62
清派施琅統一台灣 1683
清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1684
1687 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1688 英國光榮革命,標志革命結束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89 英國頒布《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
1765 珍妮紡紗機發明,揭開工業革命序幕
1775 來剋星頓槍聲—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1776 《獨立宣言》發表,標志美國建國
1782 瓦特改良蒸汽機
1781 約克鎮戰役—美國獨立戰爭勝利
1787 美國制定1787年憲法
1789 美聯邦政府成立;法國大革命爆發;
頒布《人權宣言》
1792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804 拿破崙頒布《拿破崙法典》;
拿破崙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1807 美國富爾頓製成汽船
1814 英國史蒂芬孫發明火車;
拿破崙第一次下台
1815 滑鐵盧戰役失敗,拿破崙再次下台
1836-1848 英國憲章運動
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 1839
鴉片戰爭爆發 1840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2
1848 《共產黨宣言》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
太平天國運動 1851-1864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天津條約》簽訂 1858
洪仁玕《資政新篇》 1859 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簽訂 1860
曾國藩創辦第一家官辦軍企安慶內軍械所 1861
1864 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
1868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 普法戰爭;法蘭西第二帝國覆亡,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71 巴黎公社;
德國完成統一,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
1875 法國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標志共和政體最終確立
1876 美國貝爾發明電話
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 1877
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建成 1881
1886 德國卡爾•本茨發明汽車
1889 第二國際建立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馬關條約》簽訂;公車上書 1895 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
義大利馬可尼發明無線電通訊
戊戌變法 1898
義和團運動 1898-1900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 德國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論
《辛丑條約》簽訂 1901
1903 布爾什維克黨形成,列寧主義誕生;
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中國同盟會成立;
《定軍山》-中國電影誕生 1905 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
武昌起義 1911.lO.10
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
頒布《臨時約法》 1912
(民國元年)
二次革命 1913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
袁接受"二十一條";護國運動開始;
新文化運動興起 1915
1917 俄國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勝利,世界現代史開端
五四運動 1919
中共一大,標志中共成立 1921
1921-1927 新經濟政策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1922 蘇聯成立
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國民革命運動興起;黃埔軍校創立 1924
孫中山逝世 1925 蘇聯斯大林開始推行工業化方針
北伐戰爭開始 1926 英國貝爾德發明電視
國民革命運動失敗;中共發動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找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1927
1929-1933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
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淪陷 1931
1933 羅斯福就任總統,實行"新政"
紅軍長征 1934.10
-1936.10
遵義會議;一二九運動 1935
西安事變 1936.12.12
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開始;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南京大屠殺 1937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
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百團大戰 1940
1944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
中共七大召開;抗戰勝利;
重慶談判,《雙十協定》簽訂 1945 美國研製原子彈成功;聯合國成立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6 美國發明電腦;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
劉鄧大軍挺進中原;
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 1947 杜魯門主義出台;
馬歇爾計劃;
印巴分治;
關貿總協定簽訂
三大戰役:遼沈、淮海、平津 1948-1949
七屆二中全會召開;
渡江戰役,國民政府覆亡;
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召開,通過《共同綱領》;新中國成立;與蘇聯建交 1949 北約組織成立;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
抗美援朝開始 1950
西藏和平解放 1951 歐洲煤鋼共同體建立,
歐洲一體化進程開始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 1953
三大改造 1953-1956
一五計劃 1953-1957
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參加日內瓦會議 1954
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1955 華約成立,兩大軍事對峙格局形成
中共八大召開;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雙百」方針提出; 1956
1957 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8
三年經濟困難 1959-1961
調整經濟八字方針提出 1960
1961 蘇聯宇航員加加林登上太空;
不結盟運動興起
成功研製原子彈 1964
西藏自治區成立 1965
十年「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1967 歐共體成立;東盟成立
1969 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
互聯網在美國誕生
成功發射「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 1970
重返聯合國:乒乓外交;
周恩來調整國民經濟; 1971
尼克松訪華,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
袁隆平成功研製出雜交水稻 1973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理論 1974
鄧小平全面整頓國民經濟 1975
鄧小平復出;恢復高考 1977
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78
中美建交 1979
設立四大經濟特區 1980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2
鄧小平提出「三個面向」的教育方針 1983
中英簽署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開放14個沿海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1984
中葡簽署澳門問題聯合聲明;中共十三大 1987
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88
1989 東歐劇變;APEC成立
1991 蘇聯解體
鄧小平南巡講話;中共十四大 1992
互聯網開通 1993 歐盟成立
1994 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
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1995 WTO成立
7.1香港回歸;中共十五大 1997 亞洲金融危機;
培養克隆羊「多利」成功
12.20澳門回歸 1999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中國加入WTO 2001 美國911事件
2002 歐元正式啟用
「神舟五號」發射,楊利偉登上太空 2003
⑵ 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事件背景是什麼
大禹的兒子啟,奪位建立夏,開啟世襲制。人的私慾被擺上歷史舞台。
商鞅變法內。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容。秦孝公勵精圖治,商鞅實現改革。
秦始皇一統天下,開創帝制;
漢武帝在位,漢族誕生,中國處於世界巔峰;
隋文帝取科舉,開創選拔人才新制度;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中國再次處於世界巔峰;
明鄭和下西洋,開創中國海上外交和貿易;
第一次鴉片戰爭,驚醒睡夢中的華夏五千年。百年屈辱史開始。
新中國的建立。…
⑶ 怎樣背歷史的背景和意義
我學高中歷史的時候自己拿了個本子把所有的幾本歷史書的重難點和專重要內容吵了下來
每天都背屬一遍
參考資料把所有歷史按時間分段
按事件進行總結
每個歷史事件一般都會分為
背景
經過
意義
影響
這幾個方面
學歷史只能這樣
沒有捷徑
⑷ 中共歷史上重要會議的背景和內容和意義
遵義會議
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和根據地的各項工作中,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得
到更加變本加厲的推行。在這種錯誤領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迫使紅軍放棄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長征初期,「左」傾教條主義者從進攻中的冒險主義變成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並且把戰略轉移變成搬家式的行動,使部隊的行軍速度非常緩慢,致使敵人有充分的時間調集兵力,對紅軍實行圍追堵截,紅軍在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為了擺脫尾追和堵擊的敵軍,毛澤東同志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去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企圖,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克黔北重鎮遵義。
遵義會議的內容
事實上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即遵義會議決議,後來在長征途中的扎西會議上通過。
陳雲手稿記載的遵義會議作出的四條決定:
(1)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決議,委託常委審查後,發到支部中去討論;
(3)常委中再進行分工;
(4)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而周恩來同志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5)肯定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
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把黨的路線轉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軌道上來。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會議。它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的黨走上成熟的黨的標志。從此,中國革命就在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4] 。
湘江一戰,是紅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血的事實,宣告了王明教條主義軍事路線的徹底破產,
使悲憤交加廣大官兵對王明路線的懷疑、不滿以及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達到了頂點。
湘江慘敗直接導致遵義會議召開
它是紅軍四處碰壁身處絕境時召開的
標志著中國紅軍翻開嶄新的一頁
從此中國革命一個傑出人物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他就是毛澤東。。
他標志著毛蔣鬥法的時代的來臨!!!!!
同時也預示蔣介石極其國民黨末日的開端。。。
毛澤東以其卓越軍事才能少有的勇氣和膽量
力挽狂瀾於即倒
救紅軍於危局
昔日屢戰屢敗損失慘重的三萬紅軍將士在毛澤東率領下立即恢復了活力
四渡赤水創造無數耳熟能詳的經典戰例勝利到達陝北
幾年後這三萬紅軍改編的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
15年後三萬英勇紅軍匯成百萬大軍渡過長江
18年後在上甘嶺上重創聯合國軍威震世界!!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經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積累下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粉碎「四人幫」以後,人們要求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然而,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的遵循」,即「兩個凡是」的方針.這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於是,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現實:1、粉碎「四人幫」以後,人們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然而,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即「兩個凡是」的方針.
2、於是,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是在回顧總結新時期29年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時,開宗明義地作出這樣一個蘊涵廣闊歷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內容的精闢概括的。回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的歷史,可以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加深理解這一點。
1976年10月,我們黨和華國鋒同志一舉粉碎「四人幫」,從危難中挽救了黨和國家,但「文化大革命」遺留下來的政治、思想、組織和經濟上的混亂還存在,黨的指導思想上的是非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澄清,廣大幹部群眾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理論、方針和政策,扭轉這十年造成的嚴重局面。正是在這樣的歷史關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左」傾的觀念,明確指出必須完整、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全會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中央領導同志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講話,講話中關於「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的重要論斷,代表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一個了不起的偉大覺醒。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黨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以這次全會為開端的。我們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和開始起步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句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
中國人民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在華國鋒主席領導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沖破了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許多舊觀念,擺脫了許多思想上的枷鎖和禁錮,振奮起偉大的革新創造精神、開拓進取精神、實干興邦精神,激發出空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社會主義中國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理論和實踐、科學評價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引領下,我國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創造了並繼續創造著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中國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嶄新面貌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中國共產黨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並以此為起點,堅定地依靠廣大幹部和群眾的集體智慧,從各個方面深入總結了歷史經驗,通過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開創了黨的事業新局面,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並在這個過程中加強和改善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使黨贏得人民群眾衷心擁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⑸ 長征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一、歷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
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轉戰14個省,沖破國民黨軍數十萬兵力的圍追堵截,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通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完成了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二、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闢的總結「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5)歷史上的大事背景和意義擴展閱讀
長征原因:
原因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紅軍長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敵人實力強大,二是我黨犯了錯誤。1933年9月,蔣介石集中50萬大軍,對中央蘇區發起第五次「圍剿」。隨著戰局的發展,國民黨軍隊逐步佔領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大部分地區。
這個時期,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我們黨內占據了統治地位。他脫離中國革命實際,否認敵強我弱的基本形勢,要求紅軍採取積極進攻的路線,使紅軍在戰略上完全陷入被動。
蔣介石集全國的財力和軍力於一身,而中央紅軍只有不到10萬人,加上蘇區財力物力有限,劣勢顯而易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面臨失敗,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
原因二:考慮重開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動進行戰略轉移
在粉碎敵人「圍剿」已經沒有可能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戰略轉移的設想,並報告了共產國際。由於中共中央執行了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使得中央紅軍在國民黨「圍剿」下處境十分艱難。
於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主動撤離中央蘇區,前往湘西與賀龍的紅二軍團會師,重建革命根據地,重開革命新局面。
原因三:原來相對穩定的戰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長征最終演變成整個主力紅軍的長征
中央紅軍撤出中央蘇區,使其他各地紅軍受到國民黨軍越來越大的壓力,川陝革命根據地首當其沖。
另外,紅二、六軍團(紅二方面軍)長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敵情嚴重,創建和保存革命根據地十分困難;紅二十五軍轉移也是由於國民黨軍加強了對鄂豫皖地區的「清剿」。
堅持當地革命斗爭已十分困難。因此,各地紅軍相繼長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打破了相對穩定的戰略格局。
原因四:抗日救亡的時代背景成為直接影響長征決策、進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華北事變」則是日本即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
中國共產黨人絕不會坐視中華民族的淪亡,紅軍雖然身處逆境,但仍然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線。
在長征開始前和開始後,中共中央先後組織了兩支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即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和政治上的戰略轉變密切聯系起來,把紅軍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進陣地聯系起來。抗日救亡,是一個已經存在的,對紅軍長征必然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
因此,長征,由一場慘痛的失敗開始,卻醞釀著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偉大的轉折;一次不得不走的艱難行程,卻最終開創了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
⑹ 怎麼樣理解歷史的背景影響意義作用
首先,我們要學會分來析歷史背景.在多年的自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高中學生的閱歷還很淺,理性思維能力還相當欠缺.他們常常機械地記憶教材中有關歷史背景的大段內容,囫圇吞棗似的學習這些重點,結果導致考試時記憶混亂,張冠李戴,笑話百出.有很多學生為此極苦惱,感覺自己花了時間,費了精力,可效果就是不讓人滿意,以至對自己能否學好歷史感到很困惑.確實,歷史背景的分析(而不是機
⑺ 為什麼學習歷史事件要掌握它的背景,性質,意義
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
我猜你剛開始學習歷史,人生經歷不過十餘年專。
個人覺得歷史的意義在於時屬間。
再說說歷史事件,
每段時間下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歷史是驚人的相似。
就和做數學例題一樣。學的例題,和考試的題目明顯會變化,但是我們為什麼可以做出來,在於舉一反三。 因為,我們掌握了,題目的背景(條件),可以用哪些公式定理(性質)。 然後數學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意義)
掌握歷史知識,應該像聽故事一樣去學習。 然後再提煉出它背後的背景性質意義。 這樣,你就會愛上歷史故事,學好歷史知識,有一個很全面的歷史觀
⑻ 如何分析歷史事實的背景和意義
首先,我們要學會分析歷史背景.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高中學生的閱歷還很淺,理性思維能力還相當欠缺.他們常常機械地記憶教材中有關歷史背景的大段內容,囫圇吞棗似的學習這些重點,結果導致考試時記憶混亂,張冠李戴,笑話百出.有很多學生為此極苦惱,感覺自己花了時間,費了精力,可效果就是不讓人滿意,以至對自己能否學好歷史感到很困惑.確實,歷史背景的分析(而不是機械記憶)需要學生具備相當的邏輯分析能力,對學生來說這確實有一定難度.
如何突破這一問題?筆者教學生是這樣理解的.歷史上每個事件的發生都事出有因,那些直接或間接導致事件在某一特定的時空里發生的所有因素都包含在廣義的歷史背景里.從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來看,歷史背景有時劃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因素(如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有時劃分為國內、國際因素(如五四運動的背景);有時歷史背景部分又包括歷史條件(如國共第一次合作)和導火線或借口(如兩次鴉片戰爭)……分析所有這些事件的歷史背景可以歸納發現:歷史背景雖然包羅方方面面的內容,但從導致事件發生這一角度看,它不外乎是提供了事件得以發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可以這樣理現實中存在對歷史行為實施者的不利因素,不解決這些問題,歷史行為的實施者將無法繼續其對歷史的影響,也就是不利的現實迫使他們不得不採取措施解決這些存在問題.比如:分析鴉片戰爭的必要性時,我們認為戰爭行為的主動者是英國政府,因此從英國政府的角度分析,其必要性就是「現實的不利因素是清政府實行閉關自守,這阻止了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向它大量出口商品.英國政府必須採取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再比如: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必要性時,歷史行為的實施者是中國共產黨,從執政黨的角度分析,必要性就是「現實的不利因素是『文革』中的『左』傾錯誤並未糾正,『兩個凡是』 繼續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和言行,這使中國的前途仍令人堪憂.黨必須領導人民採取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其它如中國近代各階層人士的抗爭、探索等大大小小的所有歷史事件,大到象太平天國運動的出現,小到如1975年鄧小平全面整頓的背景都可以套用此法.當然,歷史行為實施者認定的必要性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色彩,在分析時我們要注意辨別立場,區分正誤.如列強發動六次侵略戰爭時認定的必要性、毛澤東當初發動『文革』的必要性等等就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就犯有階級的或認識的錯誤.許多回答原因的題目都與必然性有關.
可能性則這樣理歷史事物的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轉化為現實,可能性就是提供了史實能夠順利實現的有利因素的現實.這些有利的現實因素中包含了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客觀條件是外在於歷史行為實施者、但對其是有利的社會因素;主觀條件自然就是歷史行為實施者自身具備的有利於歷史行為發生的主觀努力和准備.比如:分析鴉片戰爭的可能性時,從戰爭行為的主動者英國政府的角度考慮,可能性是:主觀方面「英國建立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完成了工業革命,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強大.具備通過任何一種手段打開清朝大門的有利條件」;客觀方面「清朝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對外閉目塞聽.」同樣再看十一屆三中全會.可能性是「鄧小平復出,黨的工作出現前進.這是有利於黨召開一次重大轉折會議的推動力量和有利現實」.同樣,分析歷史上眾多的史實都可以套用.許多回答原因、條件、前提的題目與可能性相關.
再談談歷史意義的分析.教材中介紹歷史意義常常是洋洋灑灑,大篇幅出現者有很多.分析時我們同樣進行分解.所有的意義都不外乎包括這些內容:性質、作用、影響三方面.
性質反映的是史實的內部聯系,它是事物的本質,相當於人們對必然性或規律性程度的認識深度.它往往涉及到史實的階級屬性、民族屬性等深層次的內涵.比如:義和團運動是農民反帝愛國性質;抗日戰爭是中國各階層聯合進行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質;四五運動是人民反「左」擁鄧的群眾運動,等等.題目中的性質、本質、實質屬於一個類型.
作用主要指史實在當時對各派政治力量強弱對比的沖擊.教材中多用「打擊了,削弱了,增強了」等詞.比如:國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封建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也指史實在當時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如農村實行責任制的作用是「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
影響主要是指史實對未來產生的積極作用或消極影響(相當於後果).同樣如國民大革命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影響是「宣傳了共產黨的主張,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使共產黨開始掌握部分武裝,使群眾普遍受到革命的洗禮」.再如二月抗爭被污衊為「二月逆流」,其後果是中央政治局被中央文革小組取代.
另外,意義中還可能包括特點、地位等內容.這些主要是將史實放在歷史長河中,與不同時期的同類史實相比較而言的.分析這部分內容,應注意在比較後識記.
⑼ 歷史事件的背景和意義應該怎樣寫
先寫背景然後意義,
一條一條的寫下來就好了的。
⑽ 古代史中歷史重大事件所發生的背景及影響
中國歷史從宋朝開始發生了質的變化,進入了徹底的文官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