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走進歷史文化名人杜甫

走進歷史文化名人杜甫

發布時間:2021-03-04 15:55:13

Ⅰ 走進杜甫:求他的為人處世故事或創作故事

人們一想起杜甫,腦海浮現的多半是一位憂國憂民、朴實謙和的長者。但長者也曾年輕,溫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如果不是命運的捉弄,杜甫在後人面前呈現的,也許是另一種面貌。

交遊:因為狂傲差點被殺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大事。他們一起在山東一帶漫遊,一起拜訪當時著名的道士。杜甫這樣形容他們的日子: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即便多少有點誇張,那也是狂放不羈了——這就是青年時期的杜甫。在盛唐這樣一個時代,人們胸襟開闊宏大,思想生氣勃勃,狂放被認為是自信健康的一種美,所以李白的灑脫那樣受人景仰,所以杜甫也自然流露著時代的驕傲。他們一起登臨高台,慷慨懷古、縱論天下,令周圍的人艷羨,又令人們覺得高深莫測。

杜甫自己也曾經回憶年少時的「輕狂」,那是一個躊躇滿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樣,杜甫也是滿腔治國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當時的李白已經從長安鎩羽而歸,而杜甫卻正懷著一肚子好夢准備去碰碰運氣。

杜甫在長安四處碰到的都是牆壁。即使這樣,他依舊帶著幾分年輕的狂傲。在給唐明皇的上書中,毫不含糊地自稱才華絕不在漢代的文學大家楊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來,楊雄、枚皋的成就聲名遠不及杜甫,但在當時,杜甫的這種說法,就好比現在某人自稱和魯迅不相上下一樣。杜甫目空一切的氣勢,實在也不比李白差多少。

中年之後,杜甫仍然不時露出狂態。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後半生為數不多的安定日子,這全靠他的故交、劍南節度使嚴武的照應。但是,杜甫對嚴武也經常漫不經心。和嚴武見面的時候,杜甫經常連帽子都不戴,這在當時是極其失禮的舉動。傳說中最邪門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嚴武的座位,瞪著嚴武說:「嚴挺之還有這樣的兒子!」直呼別人父親的名諱,同樣也是當時的大忌。杜甫這完全是借酒撒瘋了。

嚴武對杜甫雖然一貫友善,但身為一方軍閥,嚴武脾氣暴躁是出了名的,為小事殺人那是常事。杜甫這樣沒事就摸老虎須子玩,嚴武盡管沒有馬上發作,心裡卻動了殺機。一天,嚴武召集部下准備去殺了杜甫,要不是嚴武的母親及時救杜甫,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樣的詩句了。

在杜甫的吟誦中,人們總是看到一個關心民間疾苦、善良又熱心腸的老人,很難把他和那種輕狂對照起來。或許,人性的復雜多面正是這樣吧。

從政:最後只好消極引退

杜甫的詩歌時常出現放歌縱酒的描述,中間多少能夠體現出一點他的疏狂。而他的固執倔強,好像卻不容易看到。

安史之亂爆發後,宰相房琯率兵與叛軍大戰失利,被朝廷罷官。杜甫此時剛剛當上了負責進諫的左拾遺,就向同樣登基不久的唐肅宗上疏,認為房琯沒有大罪過,應該仍舊給予重任。這還不算,在朝廷上面見唐肅宗時,杜甫盯著這件事情不放,糾纏不休。

除了態度異常堅決外,大約他又犯了老毛病,說話有點沒上沒下,終於把唐肅宗弄火了,下令審訊杜甫。這次是宰相和御史出面求情,大意是杜甫說話雖然沒分寸,但也算盡職盡責,杜甫這才免了刑罰之災。

而僥幸逃過一劫後的杜甫居然還不見好就收,再次上疏為房琯的事情喋喋不休,很有點不知死活的勁頭。這種不屈不撓的脾氣和唐朝初年的名臣魏徵非常相似,不達目的決不收手。但魏徵風雲際會、恰逢明主,遇到了唐太宗這樣千古少見的頭腦清楚的皇帝,才成就了一代諫臣的名聲。縱然如此,唐太宗還經常被氣得嚷嚷,要殺了這個不知進退的傢伙。

杜甫碰到的唐肅宗可就沒那麼明白了,從此就不怎麼搭理杜甫,不久更找了個借口遠遠地把他打發了事。在嚴武手下當差時,杜甫還是舊習不改。杜甫和嚴武幕府的同僚不和,幹了一段就不耐煩了,請求嚴武批准辭職。嚴武沒有答應,杜甫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報告申請。碰上這樣的倔脾氣,嚴武大概也被磨得受不了,只能讓杜甫回草堂當平民去了。

這個事件看來是杜甫一生的一個轉折。從在唐肅宗中央政府的積極進取,到在嚴武地方政府的消極請辭,杜甫從政的熱情似乎消退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對國亂民困的憂慮始終如一。

生存:一半餓死一半撐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種不幸,但杜甫悲慘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後半生最大的敵人竟然是飢餓。

初到長安不久,父親去世使杜甫失去了經濟來源,很快生活就陷於困窘。他曾采草葯出售以糊口,曾經去買救濟災民而低價出售的糧食。但這些都救不了窮,十來天沒米下鍋的情形也不少見,他不得不奔走於豪門和親友之間,乞求一點援助。

杜甫在長安有一個晚輩,為了蹭一頓飯,杜甫時時到那裡走動。這個晚輩混得也一般,杜甫去的多了,他雖然表面上不便說什麼,給人氣受的事情難免做點出來。偶爾運氣好了,有人同情杜甫的處境,熱情招待他一次,就足以讓杜甫感激不盡了。

這種生活狀態,杜甫在長安堅持了10年。等杜甫弄到一個小官的職位時,已經有點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親,進門聽到的是小兒子活活餓死的噩耗。一代「詩聖」流落到這步慘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原來不只是眼見,還是切身之痛。

安史之亂時,「餓」依然是杜甫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流離失所的歲月里,他拾過橡栗、挖過野芋,輾轉掙扎到四川時,已經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詩中,流露出對貧苦民眾那麼真切的同情哀憐,又何嘗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過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和飢餓有著斬不斷的聯系。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傑出詩人卻落得如此下場,大概令後人感到不安,於是人們對杜甫的死因做了種種解釋,並推斷出溺死、病死等各種說法。然而,縱然真是這樣,對詩人本身的痛苦也沒有任何補益。他以他的顛沛痛楚見證了盛世唐朝的沒落,他那些偉大詩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鳴。

Ⅱ 杜甫 歷史背景 最好能列出杜甫的簡歷(如招聘時遞交的那種)

姓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民族: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

個人基本信息: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經歷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過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的困難生活的同情。故他的詩被稱作「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詩歌成就: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准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 有吏夜捉人
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創作經歷: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被後世稱為「詩聖」,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有一首《戲為六絕句(其二)》就是寫「初唐四傑」的:「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詩人的自比,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歲以前)
所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至四十四歲)
三、為官時期(四十四至四十八歲)
四、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作品:杜甫詩「有集六十卷」[1],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2]。 代表名句: 1.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4.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四首(其三)》 5.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五言古詩·《佳人》 6.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五言律詩·《月夜憶舍弟》 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8.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 9.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10.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登岳陽樓》 11.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佳人》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
12.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13.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 14.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 15.大江東流去,遊子日月長 五言古詩。《成都府》 16.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 17.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 18.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19.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四首(其三)》 20.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絕句二首(其一)》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22.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3.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 24.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25.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柴門送客》
[3]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6、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27.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 28.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29.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秋興八首(其一)》 30.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31.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飲中八仙歌》 32.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 33、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兵車行》 34.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前出塞(其六)》 春望詩意畫
35.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贈花卿》 36.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曲江對雨》 37.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 38.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詠懷古跡五首》 39.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 40.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兵車行》 41.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42.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詠懷古跡五首》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5、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Ⅳ 走進文學大師——杜甫 (1500字)

三月以來,網路上掀起一股「杜甫熱」。杜甫在同學們的惡搞下騎上摩托,在超市購物,穿上運動服打起籃球……各種塗鴉頗有創意。有關「杜甫很忙」的一切話題在網路上被瘋狂轉載,而與「杜甫」相關的課本,T恤等也銷路順暢。這股「杜甫熱」讓身為名人的「杜甫」又著實「火」了一把。有人把這種現象視為對名人的褻瀆,而仔細想來,這不過是民眾在快餐文化下的一場狂歡。

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而不注重深厚積累和內在價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現象。如今社會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再加上網路的迅速發展,快餐文化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並成為一種時尚。最近掀起的「杜甫很忙」熱潮,也不過是民眾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尋找一種釋放內心壓力的途徑,而從中也體現出現代人的娛樂精神。專家也指出,「杜甫很忙」的惡搞熱潮只是偶然出現的、以模擬和戲仿為手段的、尋求快感和參與感的一場網路狂歡。從「杜甫很忙」熱潮的速成、通俗這些特點看來,其無疑由快餐文化催生的一場民眾狂歡。

對於「杜甫很忙」這樣一個惡搞熱潮,你無需過多追究並加以指責。它只是在快餐文化下的一場民眾(或網民)狂歡,只是一種解壓的娛樂方式。不如一笑,在快餐文化下的熱潮中尋找一份愉悅的心情。此次「杜甫很忙」的發端恐怕來自某些高中生,如此塗鴉惡搞杜甫,也表現出無聊與對傳統文化乏味的一面。透過看似很有「創意」的塗鴉,或許也有對現行教育方式的某種反抗。在一切向「分數」看的背景下,缺少的是生動有趣、有創意的教育手段很方法,而填鴨式的教育,也很容易讓學生反胃。在此情況下,學生感興趣的或許不是詩聖、詩仙,而是手端機槍、騎雅馬哈摩托這樣的游戲。因此,杜甫就成了一個藉以發泄的人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杜甫很忙」現象反映出某些人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同時也反映出當今社會的某些浮躁。當然,對於「杜甫很忙」這種現象,要加以正確地引導,並使之轉化為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這無疑是對詩聖杜甫最好的紀念。
讓我們可以回憶一下,自己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惡搞行為?比如在課本的插圖上塗鴉或是在他人的照片旁配上令人捧腹的文字。其實,在生活中,惡搞熱潮時刻都沖擊著我們的眼球,不管是文字,音樂,圖像還是視頻。惡搞總是以各種方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並「調劑」著我們的生活。上網隨意搜索惡搞視頻,你可以看到關於《還珠格格》《步步驚心》等熱門電視劇的,關於總統演講的,關於體育競技的……應有盡有。但不管這個惡搞熱潮有多熱,一段時間後,也就逐漸平息了。就這樣的短暫性而言,「杜甫很忙」的熱潮也符合快餐文化的標准。而這種短暫的熱潮就像快餐劇、快餐雜志、快餐報紙一樣,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愉悅和欣然一笑,同時也給予人們視覺上和認識上新的體驗。
希望採納

Ⅳ 老師布置了讓我們准備一篇作文的題材:走近歷史文化名人。

天地蒼茫一根骨
——走近歷史文化名人之司馬遷
一.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向強權屈服,具有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
天漢二年 ,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辯言:"李陵轉戰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護短開脫,把他投人監獄,並處以了腐刑。
有人說,司馬遷失敗了,因為他最終沒有讓皇帝信服自己為李陵的辨護,而是受到了皇帝極其嚴厲的懲罰;也有人說,司馬遷真蠢,他只不過是一介弱小文人,卻竟然敢於直言抵觸神聖不可侵犯的天下至尊,這不是以卵擊石嗎;也還有另外一些人,他們說,司馬遷真是太天真了,因為,他甚至以為僅僅憑借著一己的力量就可以扭轉其它所有人難以改變的想法和言論。這些話似乎都沒錯,可是,真的就是這樣的嗎?
我們怎麼分明看見,在他的身後卻醒目地書寫著四個金色的大字呢——「信念」還有「真理」。
對,他的直言犯上其實是為了堅持自己作為一個史官所應該堅守的一分公正還有客觀啊。這是司馬遷所畢生信奉的原則與真理,正是憑借著對這分真理的堅定信仰,人群之中,弱小的司馬遷毫不遲疑地站了出來,和庭上幾乎所有的人對峙,甚至和皇帝對峙!
如果,這個信奉的真理不是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與他的靈魂合而為一,一個小小的太史官又何來這么大的勇氣敢於昌著生命危險為一個「千古罪人」據理力爭呢?
司馬遷的確是弱小的,也確是天真的,但是,在他弱小的身軀中,卻暗暗隱藏著一股強大的力量,這是一種不畏強權,堅持真理的抗爭精神。是的,就是這種精神,它真實的存在於每一位對真理有著堅定遵從信仰的人們身上,伽利略是如此,布魯諾更是如此。
他們都是弱小的,但他們也是強大的,因為,他們用同樣的命運和執著在向我們昭示著另外一個鐵一般的真理——我們的身軀可以被摧毀,但我們的信念不可摧毀!
二.為了人生的崇高理想,人應該學會在困境之中毅然崛起
服刑之後,身受奇恥大辱的司馬遷也曾經想到過死,甚至也許想過無數次,但是,他最終選擇了生存。人的一生,可以做出很多的選擇,但是對於生死,我們不得不慎重。
「人固有一死,或輕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對人之生死意義做出極為冷靜理智的深思之後,司馬遷選擇了生存。他知道,他還有比去死掉更重要的事情。
「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願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 司馬遷想起了父親病危之時,曾拉著自己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的這句話。
正是這句話,正是這一番諄諄囑托,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想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託在白己身上時的那分沉重而殷切的期望。
於是,在寫給好友的《報任安書》中,他想到了仲尼還有屈原,「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是啊,仲尼困厄,屈原受逐,左丘失明,孫子臏腳,他們的痛苦處境和我不是一樣的嗎?但是即便是多麼痛苦,他們都沒有放棄自己最初那分堅定的人生理想,那麼,我又為何要向痛苦與屈辱低頭呢?
「就極刑而無慍色」——身體的苦痛算什麼,旁人的譏謗算什麼,為了完成父親的囑托,為了實現崇高的人生的理想,即使所以的痛苦集於一身,又有何妨!
這是司馬遷為完成人生理想的一次堅定表白,更是他對苦難命運的一次勇敢抗爭,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偉岸的身軀終於在一片燭光搖曳的暗室之中毅然崛起!一部偉大的《史記》,正在一個人的筆下漸漸成形,散發出耀眼的萬丈光芒!

鐵骨錚錚好男兒,壯哉司馬遷!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走近歷史文化名人之蘇軾篇
前言
同學們,還記得嗎,在900多年以前,在濃密的山間樹林中,有過一場並不特別的風雨?
還記得嗎,就是在那片冷風凄雨之中,在那條崎嶇難行的泥濘道路上,有這樣一位老者,他腳著著芒鞋,手持著竹杖,陣陣的涼風吹過他蒼白的發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瘦弱的身軀上,而他卻渾然不覺,依然悠然吟嘯,緩步徐行;
還記得嗎,在那個曾經烈火雄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古赤壁前,有這樣一位老者,他面對著滾滾而逝的江水,回想起古之英雄的種種過往,不禁從胸中傾瀉出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壯美篇章,回首自己這風雨飄零的一生,他更是從心底翻湧出「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千古長嘆!
是的,這個人,便是蘇軾。
蘇軾,中國文人心中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書法家,大文學家,佛學大師,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是的,我們可以給他灌上許多諸如此類的名號,但是,無論我們如何的褒揚他,都絕不會顯露出一丁點的過分與誇張。
他,不僅有著神奇的文筆、淵博的學識和睿智的思想,更可貴的是,多舛的命運和人生路途的風雨飄零,並沒有讓他高尚的人格遭到一絲的磨滅,相反,在不可避免的痛苦之後,他依然還擁有著一分寧靜如月,曠達如風的難得心境;
人生的風雨何其多,但是,即使路上的風雨再大,即使在他人都感到狼狽困頓之時,他卻還依然能夠吟嘯徐行;惟大英雄能顯本色,是真名士自然風流。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豐碑!
風雨人生路,超然曠達情
回顧蘇軾的一生,我們不得不提到兩個很關鍵的字——貶謫。是的,憑借驕人的文學才華進入到官場之中,對於蘇軾來說,也許並不是一件什麼難事,但是,為人正直,愛憎分明,從不隨波逐流的性格,卻註定了他在今後的那條出仕之路上必然要走得格外的坎坷與艱辛——因為與朝庭大員政見不合,蘇軾一次又一次的被捲入到此起彼伏的政治風波之中,成為朝庭內部權利斗爭的犧牲品。他一次又一次的被貶謫,黃州,杭州,密州,湖州,惠州,一次比一次偏遠,甚至在海南,我們也不難發現他的足跡。
一.被貶黃州,用極積應世的心態變對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在不完美的人生中,重新找到自己人生的合適定位
烏台詩案,蘇軾差一點就被送上了斷頭台,後來,他被貶謫到了地處偏遠的黃州,一住便是四年。雖然,蘇軾並未因此丟失掉寶貴的性命,但這次事件無疑成為了他在漫長曲折的政治生涯中所遭遇的第一次沉重而冷酷的打擊。我們甚至有些無法想像,從春風得意備受文壇大家歐陽修所推崇的科場奇才,到初出茅廬,躊躇滿志,又深得仁宗皇帝賞識的青年才俊,再到謫居他鄉,失意落寞的戴罪犯官,這人生的巨大落差,會讓蘇軾的內心經歷多大的痛苦與掙扎。在這之前,蘇軾的求學入仕之路不可謂不順暢之極,只是這時,我們卻不得不有些擔心————在現實與理想的激烈沖突之中,他還能從痛苦失意之中走出,重新給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合適的定位嗎?
所幸的是,蘇軾沒有讓我們失望!在黃州的四年歲月里,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怨天尤人,悲觀消沉的蘇軾——一邊是主持興修水利工程,一邊是獎勵發展農業紡織———我們處處都可以看見他忙忙碌碌的身影。後來,黃州的百姓們十分感念這位父母官,還為他修築了一座祠廟來緬懷這一偉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如果說,存在痛苦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那麼,蘇軾的人生也無疑是不完美的。但是,開朗樂觀的心態和積極濟世的人生態度,卻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意義上的完美的蘇軾——如何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之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並在這個位置上發揮自己應有的人生價值,蘇軾的種種言行,無疑為後世之人做了一個難能可貴的榜樣。
二.數次登臨赤壁,在對古人過往的沉思與對失意人生的深刻思考中,構築起自己寧靜如月,曠達如風般的精神家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一天,蘇軾來到了黃州的古赤壁前, 面對著滾滾而去的江水,他想起了那個曾在三國時期如火如荼的戰火風雲中談笑自若,叱吒一方的大都督周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拂去歷史煙雲的迷濛色彩,英雄的颯爽英姿彷彿還鮮活可見,只是,面前這條滾滾而去的江水卻將所有歷史的繁華沖刷的乾乾凈凈,當年的英雄,身在何方?他們曾經立下的赫赫戰功,今又何在?
蘇軾沉默了,他不禁反問自己,難道自己不也正像那東吳的督都嗎?在自己的心中,不也曾經如他般激盪著一腔指點江山,治國平天下的壯志豪情嗎,而此時呢?面對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時光流逝,歲月漫漫,歷史的變遷,千百年來,便是如此,但是,當年那些戰功赫赫的英雄志士們,他們如今又在哪裡呢?——原來,一個人,無論他曾經擁有多大的功名,或者擁有多麼顯貴的地位,其實還不都是要註定被這滾滾而去的時間洪流所沖刷得乾乾凈凈嗎,人生本就如一場夢幻啊,又何苦還讓自己不能開懷呢?
於是,面對著滔滔的江水,蘇軾不由得從內心發出了一聲千古長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哪裡是在憑弔古人,分明是在憑吊他自己那宦海沉浮,如夢如幻的人生啊。這是他歷經風雨之後的坦然,更是他從痛苦失意之中獲得超脫的真情告白。
也是在這同樣的赤壁前,蘇軾再次來到這里,這一次,是和他的朋友們,月光淡淡,清風徐徐,客人們飲酒高歌,歡愉無比,但這時,面對這眼前美景,無邊樂事,朋友之中不由得有人發出了人生短暫的悲嘆之語,然而,蘇軾揚酒答到:「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寬慰客人不要感嘆人生的虛無與短暫,告訴客人,世上萬事萬物都有它們自己存在發展的規律,這是任何人也沒法改變的,既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又何必為它再去感傷呢,不如忘記這些,好好的享受這眼前的無邊美景,享受歡愉無邊的人生呢?

蘇軾的勸解寬慰是成功的,客人終於轉憂為喜。我們知道,當時的蘇軾,己經身遭貶謫,但他竟然能夠用自己的感悟去寬慰悲傷的他人,試想,如果,蘇軾本人沒有獲得對自己多舛人生,坎坷命運的清醒思考和認識,獲得徹底的超然,又怎麼能夠做到這樣呢?

有一位哲人,曾經問到過人們這樣一句話,他問:「知道為什麼每個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上的嗎?」人們作了很多的回答,但是答案卻很出乎大家的意料,哲人說:「哭泣,是因為,他們早己預見到了人生的苦難。」

這個答案也許不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但是,我們卻不得不承認,他的確道出了我們過去,現在,甚至未來都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真理般的事實。

的確,人生是痛苦的,一生之中,我們得經歷很多的挫折磨難與打擊,但是,我們卻仍然擁有得到快樂的權利,畢竟,人生並非只有痛苦與悲傷。抬頭看看吧,天是那麼藍,花兒是那麼芳香鮮艷,頭頂的陽光,那麼溫暖,天邊的那輪新月,那麼明亮,那麼皎潔,我們也許失去了很多,可我們卻仍然無條件的擁有它們,我們還有什麼不快樂的呢?
蘇軾和我們一樣,他的人生也有著許多的痛苦失意,但是,他並沒有消沉悲觀,他知道,無論境遇如何多變,無論他的人生失去再多,那輪明月,那陣徐緩綿長的清風,卻是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心靈寶藏,更是他疲憊靈魂得到安撫與慰藉的溫暖家園。
生活給了我們太多的沉重,漫漫的人生之路,我們是否也應該如蘇軾般,漸漸學會在自己的心中,為自己那個疲憊的靈魂建築起一座溫暖舒適的精神家園呢?
三.人生的風雨,當我們坦然面對時,它們一點也不可怕
對了,還記得文章開始提到的那場風雨嗎,那是一場平常的風雨,並不特殊,但是,它卻偏偏讓蘇軾——並且是被「烏台詩案」逼上了絕境的蘇軾——趕上了。此時的蘇軾,被貶謫到黃州己有三個年頭了,而且己經徹底的從痛苦沉淪之中解脫了出來,於是,一場再平凡不過的風雨與這位經歷人生挫折卻依然超然曠達的蘇軾相遇,一首千古絕唱便又產生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詞中的狂風暴雨,不就是蘇軾所面臨的嚴酷現實嗎?這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淋濕了他的全身,但卻使他清醒了:巨大災難降臨,只有無所畏懼,安之若泰,才能不被它壓垮。即使終生湮沒於「煙雨」之中 ,又有何懼哉?
被貶杭州:古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麗的西湖承載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夢,蘇軾又一次被貶至此,然而他沒有悲愴,沒有哭天地,沒有憤憤不平。他懂得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簡單的道理。於是,一道蘇堤便橫卧西湖。他要讓西湖儲藏的心靈,淹沒掉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憂傷。
被貶海南:「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做嶺南人。」這是他被貶至天涯海角地海南所作的詩。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場的污垢。他寧願一輩子做一個普通的嶺南人,每天嘗盡甜美的荔枝。你看,這是一個何等豁達的心境,官場的風雨,生活的風雨均無法阻擋他心靈的前行。他要讓他的一生過得甜美、豁達。
被貶密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寫作這首詞時,蘇軾己被貶謫到密州,與家人,與摯愛的兄弟己經六七年未曾見面,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必須自是難以排譴,然而他並沒有因此悲傷嘆息,對生活失去勇氣,失去信心。他讓天上的明月傳達自己對遠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僅讓他的風雨的一生得以升華,而且撫慰了多少中國人思鄉思人的心靈。這個時候,他把豁達的心交給了飽懷思念之情的人們。他要告訴他們——生活的風雨摧不倒我們,我們同在。
結語:回顧蘇軾的這一生,幾多風雨,幾多坎坷,然而甚至在讓他幾乎喪命的逆境之中,他也仍然保持著堅貞的氣節和獨立的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即使被貶謫到再偏遠的地方,他仍然盡到自己全力去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築堤,架橋鑿井,賑災施葯,都於史可證;總之,無論蘇軾走到哪裡,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裡的天空中,響徹在那裡的人們的心坎上。
然而,更值得我們肯定和記住的是,在蘇軾多次遭遇貶謫動盪不堪的一生中,即便是在身處絕境之時,他也依然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蘇軾的確為後人修築留下了許多的道路和橋梁,但是即便它們如何的結實牢固,也終會被風雨所侵蝕,最終化為只能供人瞻仰的歷史遺跡;可是,蘇軾的思想,蘇軾面對人生風雨時超然與曠達的人生態度,卻無疑為後世之人做好了一個永不磨滅的榜樣!
蘇軾,風雨的一生;豁達的一生;美麗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不朽的蘇軾!

激昂的靈魂在歌唱
——走進歷史文化名人之貝多芬
在整個人類文化史上,這是一個庄嚴、肅穆、永久值得後代紀念的日子。
1827年3月26日傍晚6點左右,暴風雨夾雜著幾聲滾滾悶雷,震撼、席捲了音樂京城維也納。此時,貝多芬正在走向生命譜線上的最後一個休止符。據目擊者說,在罕見的雷鳴電閃過後,貝多芬猛然張開了眼睛,舉起了右手,望著緊握的拳頭,表情十分嚴峻,好像他是一位勇猛善戰的統帥,正在命令士兵沖向敵軍陣地。
據說,一個人的死法,往往是他一輩子如何活過來的最高表現形式,是他一生道路的頂峰和總結。如果我們把貝多芬的歷程看作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交響曲,那麼,他臨死的表現和氣度,便是最後樂章的最後幾個光輝和弦的長達十幾個小節的激越轟鳴。
在貝多芬的許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躍升到一個新層次的彈跳點;是為了引導後面更為壯麗樂句的崛起,總是充滿了新奇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充滿了種種的深意和內涵。在凝固的一剎那,一切聲音都已戛然而止,然而這正是整個樂曲中最令萬千聽眾肅然起敬、發人深思、教人做豐富遐想的絕妙地方。
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生命本身又何嘗不是時間的藝術?貝多芬生命的最後休止符比他任何作品中的從休止符都更完美,更富感染力,更具有生命力。那以後,整整一百六十年過去了。可他的旋律一直在世界上空、在人類心靈的深處回盪。
在這個世界上,貝多芬是喧騰眾口、有口皆碑的德國人姓氏之一。這個姓氏所創造的音響世界,就是意味著教人挺起腰板站著生,就是意味著教人昂首挺立去接受痛苦命運的嚴峻挑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貝多芬音響世界的最大功能是教懦弱者具有生的勇氣、倔強和膽識;教精神跪倒的人用獨立的頭腦霍地站起來;教欠缺意志和自信力的空虛心靈奮發向上。
有一位聽眾曾說,他熱愛貝多芬的音樂,是因為他在裡面聽到了一種使人思索嚴肅問題的心理氣氛和環境。——多精闢的一段自白啊!或許,迪斯科能讓你身不由己,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不過,那僅僅是情緒的短暫宣洩。而貝多芬作品則不同,它能在你的內心漸漸積淀出永恆的自信力,而且能升華為一種風雨不蝕的信仰,轉變成誰也侵佔不去的一座精神財富之山。
似乎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演奏過了,也被世界說過了,那麼,現在我們還能再說些什麼呢?
我們想,只要有道不窮的藍天、白雲、星星、月亮,有傾吐不完的人類命運,有研討不盡的老子、孔子、曹雪芹和莎士比亞,就會有永遠可講的貝多芬。別的毋庸贅言,僅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平靜的定音鼓開始,然後是木管在D大調上做答,便足以令人恆聽恆新。這並不奇怪!因為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正是他對整個人類命運的熱切關注和憂慮的結果。
今天,我們每每演奏、欣賞貝多芬的樂曲,都可以被看成是對貝多芬之魂的紀念和崇敬。而一個民族紀念與自己相距一個多世紀、遠隔萬水千山的另一個民族的文化偉人,正是對我民族之魂的刷新和紀念,也正是一種自信心的強有力表現。
讓貝多芬所創造的音響世界的壯美,不斷豐富、滋潤和啟迪我們的內心世界,給我們以思想的亮光和精神上的熱量吧!
材料中蘊含的主要話題與觀點:
一.當理想遭遇殘酷的現實時,放棄還是堅持
當生活的苦難挫折向我們襲來,殘酷的現實讓我們的理想變得遙不可及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是放棄還是堅持?是要成功還是要失敗?
貝多芬聽不見了,我們難以想像,對於一個摯愛著音樂的音樂家來說,失去聽力該是多大的一種折磨與痛苦!可是,貝多芬沒有停下來,他依然昂首挺胸的走在那條音樂的漫漫長路上,盡管這是一條看不到盡頭的曲折坎坷之路,但我們卻無法從他的眼神中捕捉到哪怕是一絲遲疑猶豫的神色。風雨襲來,但他前進的腳步卻從來沒有停止。
是的,上帝可以剝奪摧殘我們的身體,但是,他卻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從我們身體里奪走堅強的精神。只在我們還活著,只要我們還存在,我們便不可以停止前進的步伐,即使道路多麼泥濘艱難,風雨有多大,我們依然昂首挺胸,毅然前行!
孔子說,生無所息。人生的路上,我們不能停止。
二.理想,是我們的精神之源,為了理想,我們無所畏懼
小時讀書,老師會經常問到我們一個問題,我們的理想是什麼?是的,人人都需要一個信念,一個最想望實現追求的理想。而正是憑著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愛,成就了音樂史上一位偉大的天才,貝多芬;也正是因為這分執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愛,成為了貝多芬一次次戰勝身理苦痛與生命極限的精神之源,力量之源;
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新世紀的年青一代,我們可否也保存著自己心中那個堅定的人生理想,找到不斷激勵自己奮發向上的精神之源?
三. 肉體的痛苦與靈魂的快樂
什麼是痛苦,世上果真的絕對的痛苦嗎?貝多芬喪失了聽力,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人生中一個莫大的挫折。但是,他卻憑借著百折不撓的精神戰勝了失去聽力給他帶來的重重阻礙,從痛苦的堅岩中發掘出無盡的靈感,導引出快樂的甘泉,他抗擊挫折的決心在旋律中躍動,他沉迷音樂的快樂在音符間流淌——這是一種單純自然的快樂,一種來自於音樂的快樂,在這個用音樂構築的神奇世界裡,他盡情的享受著這種讓常人難以理解的歡愉。
貝多芬是痛苦的,但那僅僅針對於他弱小的軀體;在他心中那個音樂的神聖國度里,他的靈魂是快樂的,更是自由的。
世上並無絕對的痛苦,但願我們都能在難以避免的痛苦之中找尋到那分不可丟失的快樂。
高考滿分作文:貝多芬告訴我……
無數次駐足,無數次徘徊,我實在不願去窺探您耳聾後最初的心境,也不願去撩起那段我認為是痛苦無比的記憶。
於是,我只是悄悄地、悄悄地諦聽,諦聽您的《命運》《田園》《第九交響曲》;只是默默地品味,品味《名人傳》上有關您的文字。但是,您卻毫無保留地告訴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我有些迷茫:您雙耳失聰,感情破裂,生活悲苦,面臨當時輕佻樂風的挑戰……命運,還掌握在自己手裡嗎?
您似乎看到了我的不解,於是,告訴我……
雖然患有耳疾,卻擁有音樂--這是一個可以讓您的思想、情感任意賓士的海洋。您在這片浩淼無垠的海洋中遨遊,擷取晶瑩的浪花,於是,一曲《第九交響曲》橫空出世了。它的出現,似乎孕育著革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您也獲得了解放,將音樂掌握在自己手裡。
您雖然生活貧困、悲苦,卻有一顆高昂的頭顱。永遠都無法忘懷,那次您與歌德在大街上漫步,忽然遇到一支貴族隊伍。歌德脫帽致禮,而您站立在那兒,讓那些貴族向您致禮!您可知道,這一舉動震撼了多少人的心扉?!不向權貴低頭,您將自己的人格,永遠掌握在自己手裡。
您雖然失去了一切"歡樂",但您卻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的歡樂。您以一個失去歡樂而創造歡樂者的身份告訴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我懂了!
創造命運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得不面對許多災難,於是,我們常常怨天尤人,慨嘆上蒼的不公,現在想想那實在沒有必要,因為我們自己才是命運的締造者:
我們無法左右天氣,卻可以改變心情。
我們無法改變上蒼給我們的"厚禮",卻可以調整自己的處世態度。
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
我們無法改變出身,卻可以控制人格……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直面坎坷的從容和身為萬物之靈的睿智去把持自己,駕好自己的人生之船。
懷才不遇,憂國憂民
——走近歷史文化名人之杜甫
讓紙張挽起時代的屏幕,讓筆墨播轉回歲月的車輪,讓我們對你的遙望在歷史長河上架起一座用仰慕之心築成的時代橋梁。
站在樓房的最高層,在滿天星斗中,不知哪顆是你的靈魂,在茫茫宇宙中,不知哪裡是你的歸宿,無邊星海中,不知哪裡穿梭著你的身影,無知的我,只能在腦海中勾畫你的臉龐,在心目中想像你的才華,在周記中構思你的偉大,在朦朧的睡夢中勾勒屬於你的「盔甲」。

Ⅵ 作文—《走進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唐代詩人,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末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編輯本段]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〇。
杜甫雖然是個寫實主義詩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編輯本段]三吏三別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後的住所。
唐大歷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陽樓,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陽,次年四月病故。據《舊唐書.杜甫傳》記載, 杜甫在耒陽游岳廟,「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饋送牛肉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葬於杜甫墓。
[編輯本段]杜甫生平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時二十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獻賦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編輯本段]史傳論述
《新唐書·杜甫傳》
作者:歐陽修 宋祁 摘自《新唐書 藝文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沈鬱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註: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註: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徵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註: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於彭原(註:應為鳳翔),拜右拾遺(註: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穀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註: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註: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註:武凡兩鎮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註:此在嚴再鎮後,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於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盪,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乂代武鎮成都,英乂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游東蜀,依高適(註: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乂,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註:去蜀後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註: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註: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註: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註:當作大歷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註:此說出於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

Ⅶ 走進 (歷史名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原籍太原,祖上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縣),為下邽人。他誕生於河南新鄭縣一個小官僚的家庭里。十二三歲時,因朱泚、李希烈興兵作亂,他避亂越中(今浙江),在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歲月中長大起來,因此他能夠接觸普通勞動群眾,這對他後來創作同情人民疾苦的詩歌有一定的影響。唐德宗貞元十六年,他考取進士,進入仕途,因看到朝廷腐敗和一般官僚的齷齪卑鄙,擔心這樣下去國家的命運要被他們斷送,因與元稹等在一起商討澄清政治的對策,並和宦官以及貪污吏們進行斗爭。唐憲宗元和二年授翰林學士,三年被任為左拾遺。左拾遺是皇帝跟前的諫官,他屢次上書請革除弊政,為了反對宦官吐突承璀做掌握兵權的「招討宣慰使」,當面指摘唐憲宗李純錯誤,引起皇帝的憤怒,幸虧有李絳的救護,才沒有受到處分。正是在這樣的勇於向腐朽勢力斗爭的情況下,白居易寫出了許多使「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使「執政者扼腕」、使「握軍要者切齒」的諷諭詩。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刺死,白居易雖已改職為東宮左贊善大夫,仍然首先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舊唐書》本傅)。當局深惡他僭越言事,貶為江州司馬。從元和十年到十三年(815—818)四年中,詩人在江州,因司馬本是閑官,無事可做,壯志逐漸消磨。他早年曾受過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這時消極思想更加滋長,便在廬山香爐峰下東林寺邊築起草堂,用大部分時間修仙學佛。後升任忠州刺史。忠州是山區小邑,他又有「天教拋擲在深山」(《木蓮樹圖》)的嘆息。

元和十五年唐穆宗李恆即位,白居易被召回長安,眼見皇帝荒於酒色,不管國政,大官僚們內部發生矛盾,李宗閔和李德裕等彼此互相傾軋,他不願捲入漩渦;同時他論河北三鎮的奏疏不被採納,因此自動提出放外任的要求,後來被任命為杭州太守。在杭州時,興修水利,築堤捍衛錢塘湖,泄引湖水,灌溉田畝千頃。所作《錢塘湖石記》一文,具述其事。此外他還做了不少其他對人民有益的事。他在《別州民》一詩中說:「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足見在「救凶年」這種大事上他是特別重視的。

唐敬宗(李湛)寶歷元年他改任蘇州刺史,受到蘇州人民的愛戴。此後,他又曾歷任秘書監、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後閑居洛陽履道里,作《醉吟先生傳》,以醉吟為樂。修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唐武宗(李湹)會昌六年卒,年七十五。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不但在作品裡表現了為民生疾苦而呼籲的心願,而且他還在創作理論上提出了許多符合現實主義基本精神的文學主張。比陳子昂、元結等已有的進步理論面目更鮮明,系統更完整。

他的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首先是表現在詩歌和現實的關系問題上。在《策林》六十九中他這樣寫道:「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於嗟嘆,而形於歌詩矣。」這就是說,詩的產生是由於「事」觸動了人的情感的一種結果。所謂「事」就是《傷唐衢》詩中「一吟悲一事」,《秦中吟》序中「因直歌其事」的「事」。它的具體內容乃是指與國家人民有關的社會事件。再聯系他在《寄唐生》詩中說的「唯歌生民病」,《傷唐衢》詩中說的「但傷民病痛」,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他是在竭力強調詩歌應當是反映人民的痛苦和指責時政的弊病。這樣的文藝思想不能不說是具有積極的現實主義精神的。

白居易又認為時代的盛衰和社會的好壞都可以從詩歌中反映出來,他在《與元九書》中說:「故聞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昌矣;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荒矣。」又在《策林》六十九中舉《詩經》中的《北風》刺虐,《碩鼠》刺重斂,樂府中《廣袖》、《高髻》刺奢盪為例,說明自古以來一切社會的情況都由作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反映到詩歌中來。這些都是他對於詩歌必須反映現實的看法。不僅如此,他還認為詩歌具有積極的教育作用,能影響人的思想意識,改變現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詩是「補察時政」和「泄導人情」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一面對統治者剝削人民的罪惡予以揭露,一面對人民生活艱難和痛苦表示同情,可以看出他的鮮明的傾向性。他強調詩歌的教育作用,在《與元九書》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未有聲入而不應,情交而不感者」。根據這樣的認識,他提出有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樣兩句話作為創作的准則 。他認為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勢必至於「諂成之風動,救失之道缺」,失了教育的作用,改變現實也就無望了。他不得不「痛詩道崩壞,欲扶起之」(《與元九書》),不得不主張耍「張直氣而扶壯心」(《和答詩十首序》),不得不大聲疾呼:「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采詩官》)他主張寫詩要於「時」於「事」起諷諭的作用,要用諷刺詩作為武器,意義是十分積極的。這些都是符合於現實主義的基本精神的。

白居易的理論符合於現實主義的基本精神,還在於他對真實性的強調,如《秦中吟》中的《立碑》和《新樂府》中的《青石》等詩,都主張作為文辭一定要寫真實,反對虛偽。在《策林》六十八中也清楚地說:「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雖雕章鏤句,將焉用之!」他反對雕章鏤句的虛美,正和他反對「晉宋以還」「六義寖微」「六義盡去」的詩「麗則麗矣,吾不知其諷焉」一樣,也都是值得肯定的合於現實主義的理論。

但是他寫出反映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的詩歌,目的在「願得天子知」(《寄唐生》),「願播內樂府,時得聞至尊」(《讓張籍古樂府》),他要「上以廣宸聰,副憂勤,次以酬恩寵,塞言責」(《與元九書》),希望「上流下通上下泰」(《采詩官》),他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是很明白的。他的立場觀點和我們今天的立場觀點不一樣。他所謂的「核實」,同我們今天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也還有區別。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天祥,民族英雄。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後,他又改字宋瑞,後號文山。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厓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㬎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㬎說:「聖駕請回!」趙㬎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評我為最佳呀

歷史人物杜甫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漢族,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原籍湖北襄陽。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李杜」。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
杜甫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對後世的影響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編輯本段]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願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〇。
杜甫雖然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閱讀全文

與走進歷史文化名人杜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