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卡的起源是怎樣的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版唐卡是權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網路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卡的繪制要求嚴苛、程序極為復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
Ⅱ 唐卡的歷史起源
唐卡的起源學術界觀點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1、唐卡是隨佛教由印度傳來的繪畫形式。由義大利學者杜齊提出,他認為唐卡源於印度古老宗教布畫「缽陀」,隨佛教傳入西藏。缽陀與漢地繪畫不同主要在於畫布,漢地繪畫多為紙和絹,缽陀則以棉布為底,這與唐卡畫布一致。
2、由中國學者謝繼勝提出,唐卡受中原繪畫的影響產生。他認為,唐卡這種藝術形式本身並非來自印度,實際上他的發展演變過程從漢唐至宋元的中原漢地卷軸畫的形成演變過程相一致,發源於蕃漢交往密切的敦煌,沿著佛教繪畫的軌跡,由吐蕃旗幡畫演變而成。
3、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所著的《釋迦牟尼·水晶寶鏡》書中所載,法王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制了一幅吉祥天母女神像,在蔡巴萬戶長時期,果竹西活佛看到了這幅女神像,將此作為裝藏,放在神像里。此為西藏學術界對於唐卡起源之說。
4、唐卡是由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布畫繼承發展而來。苯教僧侶實用便攜布畫以便傳教佈道,後被佛教所用。
(2)唐卡的歷史發展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唐卡的價值
有的唐卡以史實為依據,著重表現歷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動。如表現松贊干布生平業績的歷史題材。其中以謳歌藏漢民族友誼的作品,如文成公主進藏故事,都會繪在寺廟醒目的位置。畫面通過使唐求婚、五難婚使、公主進藏等情景,描繪了貞觀15年唐蕃聯姻的歷史事件。
雖然唐卡的歷史悠久,但唐卡真正進入收藏市場的時間並不長。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剛剛興起時,唐卡的價格一般也就兩三百元。從2006年起,因為唐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收藏出現了十分明顯的升溫態勢。
Ⅲ 介紹唐卡的來歷
唐卡的起源學術界觀點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1、唐卡是隨佛教由印度傳來版的繪畫形權式。由義大利學者杜齊提出。他認為唐卡源於印度古老宗教布畫「缽陀」,隨佛教傳入西藏。缽陀與漢地繪畫不同主要在於畫布,漢地繪畫多為紙和絹,缽陀則以棉布為底,這與唐卡畫布一致。此外,唐卡繪畫中曼荼羅畫為正方形畫布、佛像畫畫布長寬比例為4:3,這都與缽陀相同[1] 。
2、由中國學者謝繼勝提出,唐卡受中原繪畫的影響產生。他在《唐卡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唐卡這種藝術形式本身並非來自印度,實際上他的發展演變過程從漢唐至宋元的中原漢地卷軸畫的形成演變過程相一致,發源於蕃漢交往密切的敦煌,沿著佛教繪畫的軌跡,由吐蕃旗幡畫演變而成」[2] 。
3、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所著的《釋迦牟尼·水晶寶鏡》書中所載:法王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制了一幅吉祥天母女神像,在蔡巴萬戶長時期,果竹西活佛看到了這幅女神像,將此作為裝藏,放在神像里了。此為西藏學術界對於唐卡起源之說[3] 。
4、唐卡是由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布畫繼承發展而來。苯教僧侶實用便攜布畫以便傳教佈道,後被佛教所用[
Ⅳ 唐卡的來歷及其意義
「唐卡」是藏語。「唐」的含意與空間有關,表示廣袤無邊。就像在一塊布上,既可畫幾百甚至上千尊佛,也可只畫一尊佛。「卡」有點像魔術,指的是空白被填補。唐卡,其實也就是西藏的卷軸繪畫。
據說西藏第一幅唐卡畫的護法女神白拉姆,就是吐蕃王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畫就的。西藏每個受過傳統訓練的畫師,都說得出這個傳說。不過還有另一種說法,唐卡源於吐蕃時的文告和僧人講經說法時隨處懸掛的布畫,歷史長達1400多年。也有人深信早在更為久遠的象雄古國唐卡便已出現。
經考證,唐卡的形式與游牧部族的生活經歷有關。藏民在遼闊而荒涼的高地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成為隨身攜帶的廟宇。畢竟,唐卡比塑像更輕,也不同於壁畫,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把唐卡系掛在帳篷里,哪怕是一根樹枝上,就能成為一種象徵,讓藏民們祈禱、禮拜、觀想,或保佑去世的親人。最小的唐卡僅有巴掌般大小,畫在紙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達幾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每年擇吉日而向廣大信眾示現,當其緩緩展開後,竟能遮住整整一面山坡!
西藏人把唐卡畫師統稱為「拉日巴」,意思是畫佛或神的人,他們手中都有一份世代相傳的範本,須得遵循。這範本往往隱匿於密存的經典中,記載著至少八種成套的造像尺度,無論是姿態庄嚴的靜相神佛,還是神情威猛的怒相神佛,所有的造像都有相應的比例,不得修改。
唐卡至今猶存的最大秘密恰恰在於「因循守舊」。這個詞彙在此卻象徵著唐卡的光榮傳統,每一位畫師正是因為堅守這一傳統而成為文化記憶的復制者。
產生並且延續這種奇異魅力的另一個秘密是顏料。唐卡所有的顏料皆取自大地,不是珍貴的礦物就是稀罕的植物,其配製則完全靠手工操作,過程緩慢而復雜,甚至跟人的力氣有關,比如白色和黃色可以由年輕男人來打磨,但藍色和綠色則需要體弱無力的人慢慢地研磨。用這些顏料繪制的唐卡可以歷經滄桑卻不變色。其中對金色不可或缺的應用乃唐卡絕技。
別具一格的唐卡從未像今天這樣廣為人知,一些被稱為「新唐卡」的繪畫注入了日新月異的信息,如拖拉機、汽車、飛機等象徵物質進步的符號。更多的「新唐卡」還借鑒中西方藝術的表現手法,冀望成為獨立的藝術品。可「舊唐卡」的畫師頗不以為然。
值得關注的是一度失傳的藏畫顏料如今正面臨著礦源短缺甚至喪失的問題。如花青和藍綠被喻為顏料中的「王子」,是唐卡繪畫不可或缺的色彩,加工製作這兩種顏料的礦石主要分布在拉薩附近的尼木縣和昌都地區的兩座礦山上,尤以尼木的礦石最適合加工。但近幾年來,該礦山已被當地有關部門賣給某礦業開發公司用來煉銅。
Ⅳ 唐卡的歷史合認識
歷史:漢語復詞語,含義制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Ⅵ 「唐卡」是什麼
唐卡:藏語,簡單地說就是西藏的卷軸畫。
唐卡是用彩緞裝飾成的一種專卷軸畫,多數是屬在布面、絹面和紙面上進行彩畫,還有許多刺綉、織錦、繹絲和貼花等織物唐卡,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
唐卡起源於公元7世紀的吐魯番時期,據《大昭寺志》記載: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一次神示後,用自己的鼻血繪制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親手裝幀。這就是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五世達賴喇嘛在其《釋迦佛像記.水晶寶鏡》中也明確的記載了此事。
(6)唐卡的歷史發展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唐卡「畫作的題材介紹:
唐卡的題材、內容包羅萬象,除以佛教為主外,歷史、民俗、天文、歷算、藏醫葯、人體解剖圖等皆可入畫,具有宗教性、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特點,被國內外人士稱為「青藏高原的大網路全書」。
唐卡中最常見的是宗教畫——佛像,一般中心位置是主要人物,從畫面上角開始,圍繞著中心人物,按順時針方向,與中心人物有關的人物、活動場所或故事布滿一周。
每軸唐卡畫一般描繪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畫面的景物隨故事情節的需要而變化,不受歷史、時間、空間的限制。畫面人物不受遠近透視關系的影響,安排得生動活潑,把整個畫面統一在一個大的基調上,使構圖很完整。
Ⅶ 西藏唐卡的由來,有什麼歷史意義
唐卡是在松贊干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穎繪畫藝術,即用彩緞裝裱而成的卷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藏族人民視為珍寶。唐卡的品種和質地多種多樣,但多數是在布面和紙面上繪制的。另外也有刺綉、織錦、緙絲和貼花等織物唐卡,有的還在五彩續紛的花紋上,將珠玉寶石用金絲綴於其間,珠聯璧合。唐卡繪畫藝術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餘年來影響深遠。唐卡藝術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Ⅷ 唐卡的歷史有多久
唐卡的起源歷史悠來久,從公自元7世紀有文字記載唐卡至今已經有1300年多的歷史。由於自然、歷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無從考證。據傳,吐蕃贊普(觀音佛的化身)松贊干布在一次神示後,用自己的鼻血繪制了白拉姆畫像,這就是第一幅唐卡:相傳,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內。作為科學考證,這些傳說恐還不足為憑。但就繪畫藝術而言,最早(可查)可溯及卡若新石器時代,到吐蕃王朝時,繪畫藝術已臻完善。唐卡作為壁畫的廷展,最遲也在七世紀中頁以前就已出現。
Ⅸ 唐卡 有那個朝代開始為什麼流傳至今的最早只有清代的嗎
唐卡是在松贊干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穎繪畫藝術,也就是唐朝開始的。西藏唐卡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數量可觀,但由於社會的各種 動亂,唐宋時期的古老繪畫保存下來的唐卡已不多見。在薩跡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結東廈」的唐卡,上畫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樸典雅的風格與敦煌石窟中同時期的壁畫極為相似,據說是吐蕃時期的作品,是極為罕見的一件珍貴文物。宋代的唐卡,在布達拉宮見到三幅,其中兩幅是在內地訂做的繹絲唐卡。帕瑪頓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題款,意思是說江村扎訂做這幅唐卡贈送其師扎巴堅贊。扎巴堅贊是薩迦五祖的第三祖師,公元1182年繼任薩迦達欽。另有一幅貢塘喇嘛相像,貢塘喇嘛相生於公元1123年,死於1194年,他的這幅近乎寫生畫的繹絲唐卡,也屬宋末的作品。還有一幅米拉日巴的傳記唐卡,主要描繪米拉日巴苦修的情節,朴實而簡括的構圖,據有關行家鑒定,系宋代的一幅繪畫唐卡。蓮花網目觀音像,畫面不求工細富麗,而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題,堪稱元代的代表作。 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統治,採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領的辦法,明封八王,清封達賴、班禪及呼圖克圖即是這種管理的具體實施。這些措施對西藏社會的安定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是有利的。西藏的唐卡藝術也隨著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個時期的唐卡,一是數量明顯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風格的畫派,這是西藏繪畫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西藏繪畫藝術更趨成熟的表現。大體說來,前藏的唐卡構圖嚴謹,筆力精細,尤擅肖像,善於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後藏的唐卡用筆細膩,風格華麗,構圖講究飽滿,線條精細,著色濃艷,屬工筆彩的畫法。
Ⅹ 什麼是唐卡
唐卡指的是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的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的質地是多種多樣的。多數是在布面、絹面和紙面上進行彩畫,還有許多刺綉、織錦、繹絲和貼花等織物唐卡。西藏唐卡的主要內容是反映宗教這一主題,作為宗教文化,唐卡是前人留下來的歷史遺產,是研究古代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
傳統唐卡的繪制要求嚴苛、程序極為復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
唐卡的形式與游牧部族的生活經歷有關。藏民在遼闊而荒涼的高地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成為隨身攜帶的廟宇。畢竟,唐卡比塑像更輕,也不同於壁畫,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把唐卡系掛在帳篷里,哪怕是一根樹枝上,就能成為一種象徵,讓藏民們祈禱、禮拜、觀想,或保佑去世的親人。
最小的唐卡僅有巴掌般大小,畫在紙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達幾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每年擇吉日而向廣大信眾示現,當其緩緩展開後,竟能遮住整整一面山坡,青海塔爾寺就有如此巨幅的唐卡,每年都會在山坡上緩緩展開,當地人稱「曬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