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濱州都有什麼名勝古跡
旅遊景點有,秦台,博興馬踏湖,中海,惠民魏氏庄園,無棣海風塔,無棣東風港,陽信梨園(都離濱州很近)
新濱公園
新區黃河五路
免費
就是有點小
還有黃河大壩!
孫武故居
秦台
參考資料:濱州市地圖網
⑵ 濱州的名勝古跡
無棣碣石山、鄒平鶴伴山、董永故里、丈八佛、馬踏湖、孫子兵法城、魏氏庄園、杜受田故居、秦皇台、琉璃井、還有東南西北中海。。。。。。這是比較有知名度的
⑶ 濱州有什麼名勝古跡
來源:工委宣傳部 作者:工委宣傳部 更新日期:2005-12-26 閱讀次數:1051
濱州市擁有惠民城堡式魏氏庄園、孫子故園及孫子兵法城、鄒平范公祠、博興丈八佛等大批國家、省級文物古跡和名勝。
博興縣旅遊黃金線南線「麻大湖——丈八佛——洪福園」
麻大湖風景名勝區 麻大湖是黃河三角洲腹地僅有的一處淡水湖泊,東西約長7公里,南北寬3公里,總面積20餘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積2萬畝。麻大湖水域廣闊,葦蒲叢生,芙蓉似錦;湖中有河,河中有渠,船道縱橫。盛夏,沿湖盪舟而行,便覺走進九曲回腸的水鄉畫廊,葦蒲滴翠,鴨戲鳥鳴,隨處可見接天蓮葉、映日荷花的旖旎風光。真是:"葦堵渠盡疑無路,竹篙輕點又一天。只聞笑語人不見,蒲葦深處有人煙"。被人們稱為"北國江南,魚米之鄉",是聞名遐爾的"天然樂園"。當年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泛舟麻大湖,流連忘返,也寫下了不休的歷史名句。鄉村風情,如歌、如詩、如畫,給人們獨特的感受。旅遊勝地麻大湖蘆葦叢叢,魚躍鳥鳴,使人流連忘返,素有「北國江南」之美稱。
古槐 古槐傳說中已有千餘年的歷史。遠遠望去,像蒼龍騰空,又如綠色巨傘,映襯在藍天白雲下,顯得蒼勁、挺拔,充滿盎然生機。老槐樹胸圍4.85米,三個人合抱尚且勉強。樹干已枯空,樹冠一半枯死,另一半的樹皮上頑強而執著地長出繁密的樹枝,鬱郁蔥蔥,蔥翠欲滴,堪稱是一個生命的奇跡,樹洞內斑斕的樹皮,扭曲的樹身,蜿蜒交錯,宛如怪石嶙峋的岩洞。它蒼翠的容貌,令人悠然回想它生命萌芽的久遠年代、漫長歲月的生長歷程和傳奇經歷,不僅心馳神往,肅然起敬。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家喻戶曉,更為媒仙古槐的傳說增添了迷人色彩。洪福園暨華東碑林 洪福園建於漢代洪福寺故地,佔地50餘畝,園內民族文化特色濃厚,有仿古建築、名家詞碑多處,是具有一定影響的傳統民俗文化園林。華東碑林珍藏有費孝通、王光英、程思遠、沈鵬以及陳立夫、蔣緯國、各愛國宗教界和日、韓、泰等國名家題詞碑150多塊。
鳳陽橋 鳳陽橋為青石結構三孔拱形橋,始建於明朝嘉靖42年,重修於清道光28年。橋體造型秀美、工藝精湛、結構嚴謹,突出體現了明代建築特色,現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丈八佛風景區 "丈八佛"石造像,雕造於東魏太平元年(公園534年),系青石、單體立式圓雕,通高7.1米,佛像高5.6米,比人們常說的一丈八尺高出0.2米,因古時人們以"一丈八"為雄偉、高達,故名"丈八佛"。整個造像比例准確,造型生動,衣紋流暢,完全體現了東魏時期能工巧匠的雕造風格,石魯北平原地區保存較大、較完整的單體圓雕石造像,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國北方唯一現存的城堡式庄園--魏氏庄園
魏氏庄園是中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位於惠民縣城東南30公里,220國道南側魏集鎮的魏集村。它是清代布政司理問、武定府同知魏肇慶的私人宅第,建於清光緒十六至十九年(公元1890?D1893年),迄今已有百餘年歷史,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魏氏庄園佔地40餘畝,平面布局呈「工」字型,由住宅、花園、池塘、祠堂、廣場五個部分組成。庄園的住宅將具有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功能的城垣建築與北京四合院及南方閣樓式民居融為一體,構成了一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城堡式建築群。住宅房屋建築是按照清《工部工程側例》設計,同時具有典型的地方風格。
中國孫子兵法城
中國孫子兵法城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是以具有千年歷史的宋代棣州古城牆遺址為依託,孫子故里惠民縣投資建設的魯北最大的文化旅遊景點。
⑷ 山東濱州,出現過的十大歷史名人有哪些
十大歷史名人有高崇文、展子虔、伏生 、谷中虛、衛融、東方朔、李之儀、孫皇後等。
一、高崇文
山東濱州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出了一一個名將,也就是高崇文,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將軍,為國家為百姓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了。他就是出生於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帶。
六、孫皇後
山東濱州歷史名人中還出了一位皇後,那就是明朝的宣宗的皇後,也就後來的孫皇後,孫皇後以幼年賢女選入宮中,最後是嫁給了宣宗,宣宗很喜歡她,孫皇後也是一路打怪升級到了皇後的寶座,可以說過程是相當勵志了。
總結一下,山東濱州出來這么多歷史人物,說明那裡人傑地靈的。
⑸ 山東濱州有什麼文化歷史故事嗎
沾化縣位復於山東省東北部,在制渤海灣南岸和黃河三角洲腹地。它不僅是山東半島與京津唐經濟區的連接區,還是國家“黃河三角洲”發展和山東省確定的“山東海洋”建設的主要戰場。 。總面積2214.57平方公里,轄6個鎮和4個鄉,一個漁港辦公室,443個行政村,總人口38.2萬。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水陸交通便捷,農林牧漁業協調發展,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設施配套,環境優美,被譽為“黃河三角洲上的一顆明珠”。
⑹ 濱州有哪些旅遊景點
在美麗的濱州,有一個被人遺忘的明珠——濱州,它的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下面就是當地有著盛譽的景點的簡單介紹:
1.魏氏庄園
魏氏庄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它位於山東省惠民縣魏集鎮,北鄰220國道,南倚黃河,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城堡式庄園。魏氏庄園是清代武定府同知魏肇慶的私人宅邸,建於清光緒十六至十九年(公元1890-1893年),由宮廷營造社大師設計,經許多能工巧匠精心施工而成,因其嚴密的軍事防禦性而著稱。
2.鄒平鶴伴山
鄒平鶴伴山佔地總面積7200畝,景區內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高達97%,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被譽為「魯中生態明珠」。峻拔巍峨的山勢,優美迷人的環境,以及獨特而豐富的人文景觀,吸引了無數遊客到這里休閑旅遊。
3.杜受田故居
杜受田故居位於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濱北街道辦事處南街,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山東不可不去的100個地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 濱州杜家以「一門十二進士、四世六翰林」而聞名天下,久有「書香官宦門第,進士多人之家」、「一門之盛、甲於天下」「滿門皆清官」的美譽。
4.孫子兵法城
中國孫子兵法城是以具有千年歷史的宋代古城遺址為依託而修建的華夏兵學第一聖殿。她地處孫子故里山東省惠民縣的西北隅,位於惠民縣孫子文化區內,共分為八大景區,總投資5億元,控制面積達7200畝,建築面積1100畝。主體建築武聖府為仿秦漢式建築風格。整個建築古色古香,漢韻十足。
⑺ 濱州有哪些中國古代文化遺址、古建築、革命紀念地
范仲淹故居,在濱州鄒平縣。
⑻ 濱州著名景點介紹到底有哪些
無棣
無棣縣屬於山東省濱州市,位於中國山東省最北部,地處沿海,是黃河三角洲綜合開發的重點區域,也是「海上山東」建設的前沿陣地。 無棣名勝古跡薈萃,田園風景秀美。「八大景」聞名遐邇,禹貢碣石山、大口河旅遊風景區、海豐塔、秦台、漢壘、光武城、清代高等小學堂、魏王豹墓及清代金石學家吳式芬故居等景點古韻猶存,新姿甫綻。登碣石山,可直觀滄海;漫步黃金海岸,可嬉水沖浪;以「漁家樂」、「農家樂」為主題的旅遊開發已經破題。禹貢碣石山集人文、自然、環境、歷史、休閑、度假於一體的旅遊開發已大規模實施。
碣石
碣石山位於無棣縣域北部,方圓0.39平方公里。碣石山是魯北平原上惟一的一座山峰,秦皇、漢武、曹操都曾登臨此山。 碣石山還是國內罕見的第四紀火山中最年輕的山體,對於揭示魯北平原、 黃河三角洲的環境演變過程,追溯早期人類活動蹤跡以及火山岩科研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於碣石山蘊含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價值,而且具有獨特的科學、地理價值,因而1998年確定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
鶴伴山
鶴伴山位於鄒平縣境內,地處山東省的鄒平縣與章丘市交界處,系長白山脈,白雲山系,地形復雜多變,山勢陡峭險峻,溝谷曲折狹長,懸崖絕壁較多,是經林業部批准,於1992年9月建立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公園內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四季分明。 鶴伴山風景區佔地7200公頃,森林覆蓋率近90%,共有五條旅遊線路,總長6000餘米。整個景區空氣清新,生態環境良好,地形復雜多變,溝谷曲折狹長,山、石、瀑、泉、雲霧等景觀眾多,被譽為「魯中生態明珠」。
魏氏庄園
魏氏庄園位於濱州市城東南部的魏集鎮,是一組獨具特色的城堡式民居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北方民居建築的傑出代表,和棲霞的牟氏庄園、大邑劉氏地主庄園、鞏義康百萬庄園齊名,並稱為中國三大庄園。魏氏庄園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它是清代布政司理問、武定府同知魏肇慶的私人宅第,建於清光緒十六年至十九年(公元1890-1893年),歷經戰爭洗禮和政治運動沖擊,主體建築保護完好,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受田故居
杜受田故居位於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濱北街道辦事處南街,始建於明年萬曆年間,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山東不可不去的100個地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 杜受田是清朝咸豐皇帝的老師,曾任左都御史、上書房總師傅,工部、刑部、吏部尚書,他一生品端學粹、愛國恤民、廉潔勤政、恪盡職守、鞠躬盡瘁。杜受田故居是濱州杜氏家族的舊居,杜氏家族在明清600多年間長盛不衰,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常俗,國內罕見。
中國孫子兵法城
中國孫子兵法城是以具有千年歷史的宋代古城遺址為依託而修建的華夏兵學第一聖殿。它地處孫子故里山東省惠民縣的西北隅,位於惠民縣孫子文化區內,共分為八大景區,主體建築武聖府為仿秦漢式建築風格。整個建築古色古香,漢韻十足。樓台亭軒,古井湧泉,交相輝映,曲徑翠竹,古柏垂柳,搖曳生姿。 武聖府坐北朝南,佔地面積260畝,由十五組四合院和南北廣場組成。整個建築由高合立柱、歇山重檐的秦漢式殿宇和北方傳統的四合院共同創造了內涵豐富的空間環境,較全面展現了深奧莫測的兵法思想,使遊客在游覽中深刻體味到傳統兵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十五座大殿中第一殿序殿介紹孫子其人。
⑼ 求山東濱州市歷史文化特點。如名人故居,剪紙及特產或者民俗活動
民間藝術
1978年,全區的民間藝術處於低谷階段。1980年起,分布在中南部和黃河、徒駭河沿岸村莊的民間剪紙開始恢復,有鞋花、枕頭花、門簾花、帳沿花、窗花、牆花、燈花、家畜、家禽、蔬菜、瓜果、花卉、魚蟲等一起出現,還有歷史人物、戲曲人物等,逐步豐富起來。1985年,濱縣民間剪紙赴濟南展出,隨後又晉京展出,中央電視台作了專題播出。 展品中3副作品被選送全國剪紙展。 1988年, 濱州市文化館出版《濱州民間剪紙》一書,較詳盡地介紹了全區民間剪紙的源流、題材、風格、花樣種類等。1990年起,惠民縣的木版年畫、惠民縣河南張村的泥娃娃,生產數量和藝術質量都有所發展,並不定時舉辦各種展覽,吸引中外遊客參觀、購買。博興縣的柳編製品、無棣縣的草編製品,從花樣品類到生產數量都成倍增加,並暢銷國內外。1991年,濱州市的剪紙、惠民縣的木版年畫、博興縣的柳編工藝品,聯合在上海市舉辦民間藝術展覽,1992年赴香港展出。至2000年,無棣縣的草編製品從生產數量到創造花樣均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一,暢銷日本、馬來西亞、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而擴展到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
遺址遺跡
一、西南庄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西南庄西, 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3米,為東周
至漢代遺存。出土北辛文化時期的石器有石斧、鏟、磨盤;骨器有針、錐;陶器有斂
口缽、紅頂缽、鼎、罐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小韓遺址
位於陽信縣商店鎮小韓村北兩公里處,遺址呈漫坡狀,略高於地面,面積約15萬
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米左右。採集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蚌殼紅陶鼎、泥質紅陶缽、
小口雙耳壺、泥質灰陶三足高柄杯、彩陶罐,龍山文化時期的夾砂紅陶器,商周時期
的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盆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丁公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丁公村東的高埠上,面積約24萬平方米,為龍山文化時期的典
型城堡遺址。文化堆積厚3.5~5米,分為13層。清理了一批城牆基礎、墓葬、灰坑、
窯址、房址遺址。出土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陶盂、泥質紅陶罐;龍山文化陶器以夾
砂和泥質黑陶為主,次為灰陶和黃褐陶,紋飾有弦紋、堆紋、藍紋、方格紋、刻劃紋
和突棱紋等,器形有(yan) 、鼎、、鬲、盆、杯和器蓋。岳石文化時期的陶器以夾
砂和泥質灰陶為主,次為褐陶和黑陶,紋飾多為繩紋、突棱紋、附加堆紋和劃紋,器
形有罐、鼎、、鬲、尊和器蓋。商周時期陶器多為夾砂和泥質灰陶、紅褐陶,流行
繩紋。在1235號灰坑內發現一片龍山文化刻13個字元號的陶片,將漢字起源向前推進
800~1200年。 1985年,被定為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鄒平工作站。1991年,被列
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路家遺址
位於惠民縣胡集鎮路家村東, 面積近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5米以上,主要為
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出土有黑陶盆、鼎足、器蓋、石錛等;商周時期的有鬲、罐、
陶豆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利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店子鎮利城村西南150米處, 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5米,
暴露有紅燒土、灰坑等遺存。採集的龍山文化陶器以夾砂黑陶、夾砂紅陶為主,紋飾
有弦紋、堆紋,器形有鼎、罐、杯;岳石文化有泥質灰陶尊形器、罐、夾砂黑陶盆、
鼎;商周時期有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等;另有漢代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
護單位。
六、秦台遺址
位於陽信縣雷家鄉秦家村西北800米處, 為台形地遺址, 東西約400米、南北約
250米,遺址中部有一高5米的土堆,曾出土銅器,文化層距地表不足1米,厚度1.5米
左右。遺物有商周時期的陶鬲、灰陶罐、粗把豆、陶紡輪、石鐮等。為省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七、棒槌劉遺址
位於陽信縣水落坡鄉棒槌劉村北, 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1.7米,采
集有商代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方格紋罐、紡輪及骨錐、蚌鐮等。為省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鮑家遺址
位於鄒平縣長山鎮鮑家村南, 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6米,下層為龍山
文化遺址,上面疊壓商周至秦漢遺址。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鏃、黑陶杯、鼎等,具有
龍山文化的特點。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蘭家遺址
位於濱州市堡集鎮蘭家村東,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3米。1957年,
發現一批青銅器,有卣、觚、爵等。1960年,發現大量骨器,器物多具有商代晚期特
征。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大商遺址
位於惠民縣何坊鄉大商村南,面積近2.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發現有赤黃
色陶和黑陶、灰陶器物殘片、堆紋鬼臉形陶鼎足、繩紋夾砂陶片及鹿角、骨器等。
屬龍山文化晚期至商代人類居住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一、大郭遺址
位於惠民縣麻店鎮大郭村,面積3萬平方米。出土器物有商代石斧、骨錐、磨石、
蚌鐮、陶拍等。1973年,發現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鼎、方彝、觚、銑、戈、矛、
刀等青銅器和石錛、石鏟、玉環等,墓室有二層台,台上殉葬六人,墓室東、西、北
側均有一耳室,各殉葬一人一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寨卞遺址
位於博興縣寨郝鎮寨卞村北1公里處,面積約9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3米,經鑽
探發現16萬平方米的城址遺存。採集的龍山文化陶器多為夾砂褐陶、黑陶和紅陶,紋
飾有弦紋、竹節紋、堆紋,器形有鼎、盆、杯等;商周遺物有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
灰陶豆等。據考,此為蒲姑國故城。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村高遺址
位於博興縣興福鎮村高村北,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米。採集的龍山文
化陶器以夾砂紅陶、黑陶為主,紋飾有弦紋、堆紋,器形有、罐、鼎;商周時期有
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灰陶簋等,另有漢代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四、郝家遺址
位於惠民縣城關鎮郝家村西南100米處,面積12萬余平方米,為漫坡狀台形遺址,
高出四周平地1米。文化層距地表較淺,堆積厚度3米以上。出土文物有商代陶鬲、陶
豆、罐和周代遺物。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五、東魯遺址
位於博興縣曹王鎮東魯村西南,俗稱「龍檯子」,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
1.5米。 採集有商周時期的夾砂黑陶素麵鬲、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另有漢
代、南北朝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六、賢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博興鎮賢城村西200米處,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2米。
經鑽探發現長寬各1000米的城牆基址,遺址中發現有南北朝時期的寺廟遺址。採集有
商周夾砂褐陶素麵鬲、夾砂紅陶繩紋鬲,戰國獸紋瓦當、泥質灰陶豆、鼎等。為省級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七、西(feng)遺址
位於沾化縣馮家鎮西(feng)村西500米處,為漫坡台形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
文化層厚度約2米。 遺物有戰國時期的灰陶豆、陶釜、素麵罐、夾蚌紅陶素麵陶器。
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楊家古窯址
位於沾化縣富國鎮東楊村北,面積15.6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1.5~2米。1955年
試掘,清理東周墓一座,出土貝幣、青銅劍、矛等。因徒駭河水沖刷暴露出大量東周
盔形器、濾器、鬲、盆等殘片,器壁厚重,質地堅硬,燒制火候高,河岸邊有幾處顯
露的殘窯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九、信陽故城址
位於無棣縣信陽鄉謝家村西南500米處, 面積約200萬平方米, 西南角殘存城牆
500米, 最高處6米。文化層厚2米以上。出土文物有戰國晚期的陶豆、罐、盤、銅劍
及少量齊刀幣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龍華寺遺址
位於博興縣陳戶鎮趙樓村北, 面積約4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米,暴露有磚牆
基、灰坑等遺跡。出土北魏、東魏、北齊、隋代銅造像200餘件和青釉瓷罐、瓶、碗、
壺、盤、杯、泥質灰陶瓦當、滴水、板瓦、筒瓦、磚以及北齊和隋代銅錢等。為省級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一、王薄起義遺址
位於鄒平縣青陽鎮西窩陀村東南雕窩峪內。 公元601年隋煬帝東征高麗,橫征暴
斂,鐵匠王薄在此聚眾起義,後轉戰數十郡縣達8年之久。
二十二、古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臨池鎮古城村,面積1.71萬平方米,屬商周文化遺址。遺址西南、東
南各有一段殘存的於陵縣故城城牆, 此城建於戰國, 北宋宣和末年城圮。文化層厚
1.4米, 地表暴露大量陶片,有板瓦、卷雲紋和樹木紋半瓦當、方折豆盤等,文化層
中有灰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城牆夯土層發現有石斧、石鐮等石器。
二十三、鄒平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孫鎮東南1公里處, 西為利民橋和慶淄公路,中間為利民河,為漢代
鄒平縣故城。舊基暴露大量碎瓦片和舊城牆基夯土痕跡。
二十四、梁鄒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韓店鎮舊口村北1.5公里處。 北宋宣和末年縣城遷址後廢。出土文物
有商周時期鬲腿、豆把等。
二十五、朝陽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碼頭鄉甜水村西2公里處。為古朝陽縣城。出土文物有周代鬲腿。
二十六、高苑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王世庄。傳為戰國齊桓公之苑囿,漢置高苑縣,後廢。清稱苑
城店。遺址1米之下有大量古代磚瓦。
二十七、先棣州故城遺址
位於惠民縣辛店鄉先棣州村東南。公元518年(隋開皇元年) 置棣州。此處先後為
棣州、樂安州及厭次縣治所。公元828年(唐太和二年) 大水淹州城,為避水患,遷新
城。出土文物有銅錢、擂石等。
二十八、博昌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寨郝鎮寨郝村西南, 探查面積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為春秋
時期齊國博昌邑,後為博昌縣治所。採集有陶罐、瓦、盆、壺、銅削、盤等,出土石
造像碑,皆屬漢、南北朝文化遺存。
二十九、延侯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湖濱鎮安柴村西500米處,面積2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1.5米。1981
年發現,採集瓦、罐、盆等陶器標本,屬周、漢文化遺存。經考,此地為漢延鄉侯國
之都城。
三十、卧佛台遺址
位於濱縣舊城內西北隅。1954年,在卧佛台附近發現黑陶、蚌、骨器物和殘片,
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並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卧佛台基被撤平,出
土文物流失甚多,遂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遺址范圍擴大,重點區面積約
1500平方米,先後出土新石器時代到東周時期的文物有石斧、石鑿、骨錐、鹿角化石
和陶豆、鬲、壺、罐、缽等陶片。1983年8月,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跡
一、魏氏庄園
位於惠民縣魏集鎮魏集村,建於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系清朝「恩授布政司理
問」戶部郎中魏毓炳四世孫魏肇慶的住宅。庄園主體由城堡、廣場、水塘、花園四部
分組成,呈長方形,南北84米,東西46米,佔地5.7畝。城牆為磚牆,高10米,底寬3
米, 頂寬1.5米,內砌立牆,外壘垛口,四面臨街,為封閉式宅院。院內東南、西北
轉角處建圓形碉堡,牆內側上部及碉堡內遍布射擊孔。圍牆內以南北軸線,分三進六
院, 共有房屋256間,現存48間,均為磚木結構;前、中、後院,各為廳廂迴廊組成
的四合院。正廳為二層樓,山牆辟門,設翻板吊橋與圍牆連通。庄園布局嚴謹,房屋
畫梁雕棟, 脊頂房檐有陶禽陶獸,頗具中國北方傳統建築特色。1994年4月,開始維
修倒座房、 客廳前後院、東西廂房和復原倒座,總造價200多萬元 (2000年竣工) 。
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王海石橋
位於博興縣曹王鎮王海村東西大街中部,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建。為青石結
構三孔拱型橋,橋長6.5米,寬4.4米,高3.7米,每孔寬1.35米,起拱0.4米,從分水
石至孔頂1.2米,孔頂至橋面1.5米,孔眉淺浮雕卷草圖案,中孔頂部刻一水獸頭,獠
牙眥目。橋面鋪青石板,每邊欄桿用五塊石板、六根石柱和兩個石鼓組建。北側中間
欄板上刻「鳳陽橋」,下雕「雙鳳朝陽」圖案,其餘鐫「八仙過海圖」。南側中間欄
板上刻「青龍街」,下雕「二龍戲珠」圖案,其餘鐫「四季花鳥圖」。南北兩側中間
一根石柱分別刻「明嘉靖歲在癸亥建志」和「清道光歲在戊申重修」銘文。為省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范公祠
坐落於鄒平縣長山鎮河南村,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之享堂。1065年 (北
宋治平二年) 邑人知縣韓澤所建。後經元、明、清多次修葺。范公祠分主殿和後殿,
皆為歇山式,四角飛檐,斗拱相扣。現有重修大殿三間。1990年,鄒平縣長山鎮政府
集資6萬元,對范公祠大殿的門窗、楹柱、石階、匾額、塑像、殿內外裝飾進行修復,
基本恢復了大殿的原貌。修建院牆、大門形成原有的格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唐李庵
位於鄒平縣鄒平鎮石樊魯村西北300米會仙山北麓,小型佛教寺院,相傳古有唐、
李二仙在此修煉而得名。所建年代失考。碑記最後一次重修為明隆慶年間。現存大殿、
東西偏殿、跨院僧房、藏經樓、客房及山門共32間。山門左右有重修寺碑四通。院內
植丁香、 古柏。省文化廳撥款2萬元,於1986年春對唐李庵進行部分維修,主要修復
主大殿屋頂, 更換西殿後牆,修復東、西偏殿屋頂和安裝所有瓦獸,同年5月竣工。
1996~1998年,縣府先後撥款14萬元,自籌資金6萬元,對唐李庵主建築群(大殿、東
西偏殿、影壁、山門、院牆) 進行重建與維修、恢復了原貌。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
五、劉廟南清真寺
位於陽信縣城南六公里的大寺楊村南隅,俗稱劉廟南寺,建於1495年 (明弘治八
年) 。1924年毀。1927年重建。為境內最古老的清真寺。在此讀經「掛帳」的執教者
遍及省內及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內蒙古、寧夏等省市區,佔地3600平方米,建
築面積800平方米。
六、大覺寺塔
位於無棣縣城東南關,始建於公元639年(唐貞觀十三年) ,高13級,八角形密檐
式磚結構。塔基高約2米,第一級南北各設一拱頂券門,南門上方鐫刻「文筆沖霄」,
落款為「羅柱書」 , 塔內築券形踏步迴廊,逐級相通。明、清曾三次修葺。1888年
(清光緒十四年)地震,塔倒其半。1957年經省批准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1~
1992年,由縣政府集資和社會投資155萬元,重建海豐塔。
七、吳式芬故居
明清間廳堂建築。位於無棣縣城南門里,是晚清金石學家吳式芬的宅第。吳氏家
族世代居官,明清時期科甲相繼,素有「九世朝運」之稱。故居古樸典雅、一宅兩院,
南院原稱「尚書府」,北院原稱「尚書第」,布局呈長方形,坐西面東,佔地7000餘
平方米。1999年,利用省、縣撥款13萬元專項維修經費對故居內建築物進行了搶救性
維修。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