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集線器的發展歷史

集線器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4 12:07:55

Ⅰ 網卡的歷史

網卡:(NIC)是計算機區域網中最重要的連接設備,計算機主要通過網卡連接網路.在網路中,網卡的工作是雙重的:一方面它負責接收網路上傳過來的數據包,解包後,將數據通過主板上的匯流排傳輸給本地計算機;另一方面它將本地計算機上的數據打包後送入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發展的產物,是隨著社會對信息共享、信息傳遞的要求而發展起來的。所謂計算機網路就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即網路通信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中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計算機網路組成:通常由三部分組成,即資源子網、通信子網和通信協議。
資源子網:是計算機網路中面向用戶的部分,負責全網路面向應用的數據處理工作,其主體是連入計算機網路內的所有主計算機,以及這些計算機所擁有的面向用戶端的外部設備、軟體和可供共享的數據等。

通信子網:四計算機網路中負責數據通信的部分,通信傳輸介質可以是雙絞線、同軸電纜、無線電通信、微波、光導纖維等。

通信協議:為使網內各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可靠有效,通信雙方雙方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和約定稱為通信協議。

·資源共享:包括硬體和軟體資源。硬體資源如具有特殊功能的高性能處理部件,高性能的輸入輸出設備(激光列印機、繪圖儀等)以及大容量的輔助存儲設備(如磁帶機、大容量硬碟驅動器等),它們的共享可以節省硬體開銷。軟體資源如軟體和數據。

·區域網:是一個通訊系統,他允許數台彼此獨立的電腦,在適當的范圍內,以適當的傳輸速率直接進行溝通。一般網路可依其規模來分類,通常我們在辦公室或家中使用的,大都屬於區域網,這種網路由於電腦間的距離短,且不必經過太多網路設備的中繼,所以感覺上速度較快,但也因此適用范圍較小。

·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和區域網相對,凡超過區域網范圍的,都可以算為廣域網。

·城域網(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在一個城市范圍內操作的網路,或者在物理上使用城市基礎電信設施(如地下電纜系統)的網路,有時從WAN中區分出來,稱為城域網。

·網路體系結構:是指通信系統的整體設計,它為網路硬體、軟體、協議、存取控制和拓撲提供標准。它廣泛採用的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9年提出的開放系統互連(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參考模型。OSI參考模型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送層、對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七個層次描述網路的結構,它的規范對所有的廠商是開放的,具有知道國際網路結構和開放系統走向的作用。它直接影響匯流排、介面和網路的性能。目前常見的網路體系結構有FDDI、乙太網、令牌環網和快速乙太網等。從網路互連的角度看,網路體系結構的關鍵要素是協議和拓撲。

·協議(Protocol):是對數據格式和計算機之間交換數據時必須遵守的規則的正式描述。簡單的說了,網路中的計算機要能夠互相順利的通信,就必須講同樣的語言,語言就相當於協議,它分為Ethernet、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協議。

·拓撲結構:是指網路中各個站點相互連接的形式,主要有匯流排型拓撲、星型拓撲、環型拓撲以及它們的混合型。

·FDDI/CDDI:由美國國家標准協會ANSI的X3T9.5制定。速率為100Mbps;CDDI是基於銅電纜(雙絞線)的FDDI。FDDI技術成熟,網路可延伸100公里,且由於採用環形結構和優良的管理能力,具有高可靠性。價格貴,安裝復雜,標准完善,技術成熟,支持的軟硬體產品豐富。

·IEEE802.5/令牌環網:常用於IBM系統中,其支持的速率為4Mbps和16Mbps兩種。目前Novell、IBM LAN Server支持16MbpsIEEE802.5/令牌環網技術。

·交換乙太網:其支持的協議仍然是IEEE802.3/乙太網,但提供多個單獨的 10Mbps埠。它與原來的IEEE802.3/乙太網完全兼容,並且克服了共享10Mbps帶來的網路效率下降。

·100BASE-T快速乙太網:與10BASE-T的區別在於將網路的速率提高了十倍,即100M。採用了FDDI的PMD協議,但價格比FDDI便宜。100BASE-T的標准由IEEE802.3制定。與10BASE-T採用相同的媒體訪問技術、類似的步線規則和相同的引出線,易於與10BASE-T集成。每個網段只允許兩個中繼器,最大網路跨度為210米。

·IEEE802.3/Ethernet(乙太網):目前最廣泛的媒體訪問技術,通常在OSI模型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操作。是Novell、Widows NT、 IBM、UNIX網路 LANServer、DECNET等低層所採用的主要媒體訪問技術,組網方式靈活、方便、且支持的軟硬體產品眾多。其速率為共享型10Mbps。根據不同的媒體可分為:10BASE-2(同軸粗纜)、10BASE-5(同軸細纜)、10BASE-T(雙絞線)及10BASE-FL(光纖)。

·NETBIOS/NETBEUI:NETBIOS是區域網軟體介面的工業標准,可支持多種傳輸媒體。NETBEUI是NETBIOS的擴展用戶介面,為Microaoft Windows NT和IBM的LAN Manager所採用。NETBIOS研製較早,比較簡單,未考慮網間互連的情況,其命名方案不適合多種操作系統。

·IPX/SPX:NOVELL網的主要協議。目前,支持IPX/SPX的軟硬體,I/O設備很多。OSI參考模型中,相當於第三、四層(網路層、傳輸層)的。NOVELL網中,可在IPX上載入IP協議NETBIOS協議。

·TCP/IP:IP在UNIX中廣泛配置,成為事實上的國際工業標准。IP也是Internet的主要協議。IP協議可橫跨區域網、廣域網,幾乎所有區域網、廣域網設備均支持IP協議,是統一媒體傳輸方式的最佳協議。IP協議為數據類協議,其傳輸的響應時間較好,協議交互少,較適合高速傳輸的需要。

·匯流排型拓撲:採用單根傳輸線作為傳輸介質,所有的站點都通過相應的硬體介面直接連接到干線電纜即匯流排上。

·星型拓撲:所有站點都連接到一個中心點,此中心點稱作網路的集線器(HUB)。

·環型拓撲:所有站點彼此串列連接,就象鏈子一樣,構成一個迴路或稱作環。

·混合型拓撲:在居域網之間互連後,會出現某幾種拓撲結構的混合形式,即混合型拓撲。

·傳輸介質:是通信網路中發送方和接受方之間的物理通路,目前常用的網路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和光纜等。

·雙絞線:是綜合布線系統中最常用的一種傳輸介質,尤其在星型網路拓撲中,雙絞線是必不可少的布線材料。雙絞線電纜中封裝著一對或一對以上的雙絞線,為了降低信號的干擾程度,為了降低信號的干擾程度,每一對雙絞線一般由兩根絕緣銅導線相互纏繞而成。雙絞線可分為非屏蔽雙絞線(UTP)和屏蔽雙絞線(STP)兩大類。其中,STP又分為3類和5類兩種,而UTP分為3類、4類、5類、超5類四種,同時,6類和7類雙絞線也會在不遠的將來運用於計算機網路的布線系統。

·RJ-45接頭:每條雙絞線兩頭通過安裝RJ-45連接器(俗稱水晶頭)與網卡和集線器(或交換機)相連。

·同軸電纜:是由一根空心的圓柱網狀銅導體和一根位於中心軸線的銅導線組成,銅導線、空心圓柱導體和外界之間用絕緣材料隔開。與雙絞線相比,同軸電纜的抗干擾能力強,屏蔽性能好,所以常用於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連接,或用於匯流排型網路拓撲中。根據直徑的不同,又可分為細纜和粗纜兩種。

·BNC接頭:細纜兩端安裝BNC連接頭,通過專用T型連接器與網卡和集線器(或交換機)相連。

·光纖:光纖即光導纖維,是一種細小、柔韌並能傳輸光信號的介質,光纜由多條光纖組成。與雙絞線和同軸電纜相比,光纜適應了目前網路對長距離傳輸大容量信息的要求,在計算機網路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半雙工:它的意思是雖然網卡可以接收發送數據,但是一次只能做一種動作,不能同時收發。

·全雙工:就是能夠"同時"接收與發送信號,譬如電話就是一種全雙工傳輸設備,我們在聽對方講話的同時,也可以發話給對方。理論上,全雙工傳輸可以提高網路效率,但是實際上仍是配合其他相關設備才有用。例如必須選用雙絞線的網路纜線才可以全雙工傳輸,而且中間所接的集線器(HUB),也要能全雙工傳輸;最後,所採用的網路操作系統也得支持全雙工作業,如此才能真正發揮全雙工傳輸的威力。

·Programmed I/O:這是從早期使用迄今,行之有效的傳輸方式,當年NOVELL公司風靡全球的NE 2000網卡便是採用這種方式。這種傳輸方式傳輸效率不容易提高,一旦遇到大量數據的情況便成了傳輸的瓶頸。

·Shared Memory:這類的網卡把要傳輸的數據放到卡上的存儲器,而這塊存儲器必須事先佔用一端地址(大多數佔用640-1024KB之間的地址),有了這個地址,這塊存儲器就可視為主機板存儲器的一部分:當主機向網卡要數據時,便直接到這塊存儲器取回;反之,將數據放到存儲器也等於是傳給了網卡。如果將PROGRAMMED I/O方式比喻成用勺子舀水,那SHARED MEMORY便是以桶打水,在傳輸量多時更能突出它的效率。

·Bus Master:這類網卡上有一片控制晶元(CONTROLLER),專門用來管制整個傳輸過程及匯流排的使用,由於控制動作由這片晶元代勞,數據可以直接從網卡傳給主機板,不必I/O PROT,也不必經過CPU。由於不佔用CPU寶貴的時間,能有效減低系統的負擔,因此特別適用在伺服器上。多數EISA、MCA、PCI介面的網卡都支持用這種BUS MASTER方式與主機板溝通。

·802.3x流控制:由於數據傳輸更有效而提高了性能。網卡通過與交換機通信來確立最佳的數據傳輸。

·Parallel Tasking技術:3COM公司專利技術,此技術能夠在10Mbps 或100 Mbps連接時使數據傳輸速度最高 。

·Parallel Tasking II技術:3COM公司專利技術,此技術能夠降低CPU佔用率,還由於數據更有效在PCI匯流排上傳輸而提高了應用性能 。在過去,在一個匯流排主操作周期里網卡至多每次只讓64位元組的數據在PCI匯流排上傳輸。為了把一個1514 位元組的數據包全部傳輸到PC主機, 就需要24個單獨的匯流排主操作周期,這使匯流排的效率很低。有了Parallel Tasking II技術之 後,網卡就能夠在一個匯流排主操作周期里在匯流排上傳輸整個Ethernet數據包,這極大地提高 了PCI匯流排的效率。其結果是加快了傳輸速度並改善了系統性能,使台式機和伺服器的應用軟 件工作得更好。

·32位匯流排主控DMA:寬數據通路和高速傳輸以及低的CPU佔用率提供了最佳的系統性能。

·互動式訪問技術:網卡可以動態分析網路信息流,進而調整網路性能。

·遠程喚醒:使網路管理人員可以在中心地點命令遠程PC通電,便於在下班時間更新和維護台式機(PC主板必須裝有3腳的遠程喚醒連接器;還要求配備Desktop Management Application 軟體,該軟體能產生Magic Packet TM遠程喚醒信號) 。

·DMI2.0:使遠程PC能夠記錄和報告PC的狀態,以改善桌面管理 。

·3Com DynamicAccess 軟體:是3Com Fast EtherLink XL系列的有機組成部分,為網卡增加各種智能。它包括1、通過服務類別來區分數據流的優先順序。為時間要求高的數據分配高優先順序,以改善多媒體和關鍵性商業應用的性能;2、分布式RMON(dRMON)SmartAgent TM軟體。 該軟體能在交換型和高速的網路環境中提供全面的廉價的網路管理,其中包括支持所有類別的遠程監控;3、Fast IP軟體。該軟體最大限度地緩解了路由器可能產生的各種瓶頸,從而提高了網間互聯性能;4、有效的多點播控制。這種控制能夠在多點播數據流充斥LAN之前自動濾除不必要的多點播流,從而擴大了網路的有用帶寬。

·100VG-ANYLAN:由HP,AT&T組織開發,由IEEE802.12制定標准。其優點為可以基於目前的三類8芯雙絞線組網,且支持優先調度,適合傳送多媒體信息,價格便宜。缺點是標准不成熟、缺乏容錯功能的主幹,保密性有限,且支持產品較少。

·ATM:高速的基於分組的網路,是未來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通信傳輸手段。ATM標准有ATM論壇制定(150多個國家參加)。基於53個位元組的信元進行數據交換,速率可達25M、34M、45M、50M、155M、622M,並可達數Gbps。ATM支持產品越來越多,但價格較高。

發展歷史:

80年代,隨著微機技術的發展,微機居域網技術和產品獲得迅速的發展。80年代末期,國外微機界已預言,90年代微機使用的環境就是網路。事實上確實如此,微機居域網的發展在整個計算機網路領域中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數以千計的微機網路用戶分布在各個應用領域中促進了網路應用技術的發展,從而也加速微機網路技術的發展。

過去一直是國外微機居域網產品占據著網路市場,其中建網用戶數佔先的主要有NOVELL、3COM、IBM、BANYAN以及SUN等公司的產品。隨著網路的發展,台灣的廠商以生產能力強且多在內地設廠等優勢,也迅速的發展起來,象D-LINK,TP-LINK等品牌逐漸走向成熟,另外國內的計算機產品生產商如實達、聯想也紛紛生產出各自的網路產品。

其實網卡的發展史也就是網路的發展史.....

網卡雜談:

網卡的不同分類:根據工作對象的不同務器的工作特點而專門設計的,價格較貴,但性能很好。就兼容網卡而言,目前,網卡一般分為普通工作站網卡和伺服器專用網卡。伺服器專用網卡是為了適應網路服種類較多,性能也有差異,可按以下的標准進行分類:按網卡所支持帶寬的不同可分為10M網卡、100M網卡、10/100M自適應網卡、1000M網卡幾種;根據網卡匯流排類型的不同,主要分為ISA網卡、EISA網卡和PCI網卡三大類,其中ISA網卡和PCI網卡較常使用。ISA匯流排網卡的帶寬一般為10M,PCI匯流排網卡的帶寬從10M到1000M都有。同樣是10M網卡,因為ISA匯流排為16位,而PCI匯流排為32位,所以PCI網卡要比ISA網卡快。

網卡的介面類型:根據傳輸介質的不同,網卡出現了AUI介面(粗纜介面)、BNC介面(細纜介面)和RJ-45介面(雙絞線介面)三種介面類型。所以在選用網卡時,應注意網卡所支持的介面類型,否則可能不適用於你的網路。市面上常見的10M網卡主要有單口網卡(RJ-45介面或BNC介面)和雙口網卡(RJ-45和BNC兩種介面),帶有AUI粗纜介面的網卡較少。而100M和1000M網卡一般為單口卡(RJ-45介面)。除網卡的介面外,我們在選用網卡時還常常要注意網卡是否支持無盤啟動。必要時還要考慮網卡是否支持光纖連接。

網卡的選購:據統計,目前絕大多數的區域網採用乙太網技術,因而重點以乙太網網卡為例,講一些選購網卡時應注意的問題。購買時應注意以下幾個重點:

網卡的應用領域----目前,乙太網網卡有10M、100M、10M/100M及千兆網卡。對於大數據量網路來說,伺服器應該採用千兆乙太網網卡,這種網卡多用於伺服器與交換機之間的連接,以提高整體系統的響應速率。而10M、100M和10M/100M網卡則屬人們經常購買且常用的網路設備,這三種產品的價格相差不大。所謂10M/100M自適應是指網卡可以與遠端網路設備(集線器或交換機)自動協商,確定當前的可用速率是10M還是100M。對於通常的文件共享等應用來說,10M網卡就已經足夠了,但對於將來可能的語音和視頻等應用來說,100M網卡將更利於實時應用的傳輸。鑒於10M技術已經擁有的基礎(如以前的集線器和交換機等),通常的變通方法是購買10M/100M網卡,這樣既有利於保護已有的投資,又有利於網路的進一步擴展。就整體價格和技術發展而言,千兆乙太網到桌面機尚需時日,但10M的時代已經逐漸遠去。因而對中小企業來說,10M/100M網卡應該是采購時的首選。

注意匯流排介面方式----當前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中常見的匯流排介面方式都可以從主流網卡廠商那裡找到適用的產品。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上很難找到ISA介面的100M網卡。1994年以來,PCI匯流排架構日益成為網卡的首選匯流排,目前已牢固地確立了在伺服器和高端桌面機中的地位。即將到來的轉變是這種網卡將推廣到所有的桌面機中。PCI乙太網網卡的高性能、易用性和增強了的可靠性使其被標准乙太網網路所廣泛採用,並得到了PC業界的支持。

網卡兼容性和運用的技術----快速乙太網在桌面一級普遍採用100BaseTX技術,以UTP為傳輸介質,因此,快速乙太網的網卡設一個RJ45介面。由於小辦公室網路普遍採用雙絞線作為網路的傳輸介質,並進行結構化布線,因此,選擇單一RJ45介面的網卡就可以了。適用性好的網卡應通過各主流操作系統的認證,至少具備如下操作系統的驅動程序:Windows、Netware、Unix和OS/2。智能網卡上自帶處理器或帶有專門設計的AISC晶元,可承擔使用非智能網卡時由計算機處理器承擔的一部分任務,因而即使在網路信息流量很大時,也極少佔用計算機的內存和CPU時間。智能網卡性能好,價格也較高,主要用在伺服器上。另外,有的網卡在BootROM上做文章,加入防病毒功能;有的網卡則與主機板配合,藉助一定的軟體,實現Wake

Ⅱ 電腦主板的發展史

主板的晶元組及其發展史(上)
如果把中央處理器CPU比喻為整個電腦系統的心臟,那麼主板上的晶元組就是整個身體的軀干。對於主板而言,晶元組幾乎決定了這塊主板的功能,進而影響到整個電腦系統性能的發揮,晶元組是主板的靈魂。

晶元組(Chipset)是主板的核心組成部分,按照在主板上的排列位置的不同,通常分為北橋晶元和南橋晶元。北橋晶元提供對CPU的類型和主頻、內存的類型和最大容量、ISA/PCI/AGP插槽、ECC糾錯等支持。南橋晶元則提供對KBC(鍵盤控制器)、RTC(實時時鍾控制器)、USB(通用串列匯流排)、Ultra DMA/33(66)EIDE數據傳輸方式和ACPI(高級能源管理)等的支持。其中北橋晶元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也稱為主橋(Host Bridge)。

除了最通用的南北橋結構外,目前晶元組正向更高級的加速集線架構發展,Intel的8xx系列晶元組就是這類晶元組的代表,它將一些子系統如IDE介面、音效、MODEM和USB直接接入主晶元,能夠提供比PCI匯流排寬一倍的帶寬,達到了266MB/s;此外,矽統科技的SiS635/SiS735也是這類晶元組的新軍。除支持最新的DDR266,DDR200和PC133 SDRAM等規格外,還支持四倍速AGP顯示卡介面及Fast Write功能、IDE ATA33/66/100,並內建了3D立體音效、高速數據傳輸功能包含56K數據通訊(Modem)、高速乙太網絡傳輸(Fast Ethernet)、1M/10M家庭網路(Home PNA)等。

下面就幾家主流晶元組公司的典型產品做詳細的介紹:
一、Intel
Intel研製的最主要的晶元分為以下幾組:430LX、430NX、430FX、430HX、430VX、430TX、430MX、440FX、450GX、450KX、440LX、440BX、440ZX、440EX、I82810、I82820與最新的I82840。
其中的430LX晶元組是Intel的早期產品,用於Pentium 60和66MHz;430NX晶元組支持所謂的海王星CPU,這兩組晶元組目前已經淘汰,不再生產。其餘的晶元組目前都在繼續生產使用。各組晶元的性能和適用的CPU都有一定的差別,下面分別介紹Intel 430FX及其以後推出的各組晶元組。
●Intel 430FX PCIset
430FX晶元組是Intel公司繼430LX和430NX晶元組後推出的第三套基於Pentium的晶元組,也稱為Triton。它在體系結構上作了很多改進,使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些新的技術在其後繼晶元組430HX、VX、TX、GX等晶元組中都得到繼承和發揮,因而430FX晶元組在Intel的430系列PCIsets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430FX晶元組由一片82437FX、一片82371FB和兩片82438FX組成。82437作為系統控制器,集成了CACHE控制器、DRAM控制器、PCI橋連控制器等功能部分;82438是數據緩沖控制器;82371FB中集成了PCI、ISA、IDE加速控制器等部分。430FX全部採用PQFP封裝。430FX可提供高於100MB/s的PCI數據流速,因此它支持奔騰處理器和多媒體應用程序的優化。
●Intel 430HX PCIset
430 HX晶元組是Intel公司繼430FX之後推出的面向商用PC機平台的Pentium級主板晶元組。與其前一代產品430FX相比,它著重改進了系統的可靠性;並進一步提高了集成度,採用了兩片封裝;在性能上也有所提高,430HX適用於Pentium級的工作站、伺服器和對可靠性要求較高的微機。
430HX晶元組由一片82439HX和一片82371SB組成,430HX在性能上的主要改進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採用了並行PCI體系結構,允許CPU、PCI、ISA匯流排並行處理事務,因此比430FX有更高的MPEG視頻、音頻播放和捕捉處理能力;
支持通用串列匯流排(USB),支持USB設備的熱即插即用連接;
具有EDO定時功能,使訪問DRAM的速度有較大的提高,系統性能提高約10%;
支持奇偶校驗和ECC內存;
更高的集成度(只有兩片晶元),使用單片主橋方式,與430FX相比可節省60%的主板空間;
採用了FIFO緩沖隊列,可在TXC控制器的兩邊實現並行操作,從而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符合PCI2.1標准,縮短了匯流排的等待時間,提高了PCI設備的速度和整個系統的性能;
支持64M位DRAM,系統內存最高可達512MB;
支持P54C(Pentium)和P55C(Pentium MMX)CPU;
支持雙CPU結構,可組成對稱處理器結構體系的主板和微機系統。
●Intel 430VX PCIset
430VX的技術性能與430HX晶元組基本相同,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以下方面:
對多媒體視頻進行了特殊優化,因而更適用於家庭用戶和多媒體應用;
去除了一些普通用戶難以用及的功能(如ECC內存、雙CPU支持等)後,增加了對高速同步存儲器SDRAM的支持,支持168線內存插槽和內存條;
在結構上恢復了4片晶元結構。430VX晶元組由一片82437VX、一片82371SB和兩片82438VX組成,全部採用PQFP封裝;
可管理的最大內存為256MB,低於430HX;
降低了成本,其售價低於430HX。

●Intel 430TX PCIset
430TX是Intel公司為配合Pentium MMX CPU而推出的最新晶元組,專門針對奔騰微處理器的MMX技術進行了改進和優化以達到最佳的多媒體應用效果。430TX晶元組還採用了一系列的新技術,使PC機的性能和智能化程度得到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430TX也適用於可移動的攜帶型計算機中,彌補了攜帶型微機在多媒體技術方面的不足,使得便攜機用戶也能夠像台式機一樣享受聲音、影視節目、通訊等帶來的樂趣。430TX晶元組採用了兩片結構,由一片82439TX和一片82371AB組成。

●Intel 430MX PCIset
430MX是Intel專門針對Pentium級筆記本電腦推出的晶元組,它是Intel作為攜帶型PCIsets解決方案的第一個完整設計,在430FX的基礎上採取了多項體系結構上的革新。430MX可應用於ProShare(TM)快速乙太網、音頻及圖形增強型應用程序。隨著更新一代同時適用於台式機和便攜機的430TX晶元組的推出,很多基於430MX的應用已經逐步轉移到430TX晶元組上。

●Intel 440FX PCIset
440FX晶元組(註:不可與430FX晶元組搞混)是適用於高能奔騰(Pentium Pro)的晶元組。440FX建立在並行PCI體系結構上,它包含了一個可加強視頻傳輸及提高幀速度的多業務計時器,一個能提高MPEG及音頻性能的被動釋放機制,還包括了可充分利用寫緩沖器來改進基於主機的處理應用程序的增強寫性能,以及用以確保CPU—TO—ISA寫控制與PCI2.1技術規格兼容的PCI延遲作業。
440FX晶元組具有增強的32位性能和USB外圍設備連接的優點,包括CPU-to-DRAM流水線、同時讀寫、動態延遲、寫入猝發組合及I/O隊列,其他的特點如快速驅動器訪問的Bus Master IDE(BM-IDE)、集成化ECC支持、雙CPU支持等使440FX的整體性能和可靠性大為提高。440FX可以管理的最大內存容量為1GB。440FX與Intel 430HX、430VX等晶元組設計的I/O子系統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因此使440FX能充分利用已有資源,立足市場。
在結構上,440FX由三片晶元組成,一片82441FX,一片82442FX和一片82371SB,另有一個獨立元件82093AA供雙CPU設計時使用。
●Intel 450GX/KX PCIset
450 GX/KX是Intel公司在1995年為Pentium Pro CPU推出的第一套晶元組解決方案。其中450GX適用於伺服器而450KX適用於工作站和高性能桌面機。
●Intel 440LX AGPset
繼Intel 430 PCI晶元組之後,Intel公司又推出了Intel 440LX AGP晶元組。AGP的圖形圖像上的帶寬比在PCI介面上的增加了三倍,它可將高性能的圖形功能帶給主流的商業PC和家用PC。
440LX AGP晶元組是440 AGP晶元組系列中的第一個成員。它建立在由三個晶元組成的440FX PCI晶元組的特性之上,但把三個晶元壓縮成二個晶元(82443LA和82371AB)。440LX AGP有四個最主要的特點:
引進了一組新的特性,稱為QPA(Quad Port Acceleration,四埠加速),它是處理器、圖形加速器、PCI和SDRAM等四個埠的仲裁機構,包括直接連接AGP、動態分布仲裁和多流水線化(從CPU、PCI和圖形到SDRAM)等特性。這些特性合在一起可使PC中的各個設備獲得最大的可用帶寬;
440LX AGP對SDRAM的支持使得對存儲器的讀寫可以變得更快,並在Pentium II處理器、圖形加速器和PCI設備之間實現更快的流水線化傳輸;
具有ACPI(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高級配置和電源管理)功能,可以實現更強的電源管理,包括遠距離喚醒,迅速從掉電狀態恢復等;
Ultra DMA功能改進了對IDE設備的存取。
●Intel 440BX AGPset
目前最流行的晶元組當數Intel公司的Intel 440BX AGP晶元組。從某方面而言,BX晶元組是一個跨時代的標志,它是首款真正支持100MHz主頻的晶元組。
440BX AGP晶元組繼承了440LX AGP晶元組系列的諸多優點。如上面所述的AGP,QPA和SDRAM,ACPI與Ultra DMA。440BX正式支持100MHz的外頻,從而解決低外頻(66MHz)造成的速度瓶頸,而不再支持EDO內存,即使是SDRAM也要求速度達到100MHz。作為440系列的第三個產品,它定位在高端CPU領域。應該說,對100MHz外頻(是Intel首先提出來的,同時也是它的一張王牌)的支持既是440BX最吸引人的特點,也是其最大賣點。雖說早在440LX晶元組中就隱含著對100MHz外頻的支持(當時的某些主板就設有100外頻跳線),但440BX最大的改進就是它能穩定的運行在100MHz以上的外頻。440BX晶元組也為兩片結構,北橋晶元型號為82443BX,南橋晶元型號82371AB。前者採用492引腳BGA封裝,負責CPU(可支持雙PentiumⅡ以SMP方式工作)、SDRAM優化內存介面、64位匯流排介面、PCI介面、AGP(支持133MHz)介面及它們之間的連接控制;後者採用324引腳BGA封裝,負責軟盤驅動器、硬碟(支持Ultra DMA/33)、鍵盤、PCI-ISA橋接器等介面及USB連接控制。440BX晶元組在包含了440LX的所有功能基礎上有三大改進:一是外部匯流排支持100MHz,二是可支持450MHz的Pentium II,三是內存最大可擴展到1GB。由440BX晶元組構成的主板自1998年4月進入市場以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廣。如今,加上Pentium Ⅲ和 Socket 370「賽揚」的推波助瀾,更使得440BX的生命之樹常青。
●Intel 440EX AGPset
它是Intel為「賽揚」處理器(Pentium II的簡化版)特別開發的一款晶元組。它仍為兩片結構,北橋晶元型號為82443EX,南橋晶元仍使用82371AB,外頻只支持66MHz。與440LX和440BX兩款晶元組相比較,440EX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這樣一來使得原本是為降低主板成本而設計的440EX晶元組總造價並沒有降低。加上440EX晶元組的性能打了折扣,反而造成了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致使440EX成為Intel成名以來壽命最短的產品。
●Intel 440ZX AGPset
440ZX是Intel為支持Socket 370結構Celeron而專門設計的一款晶元組。其用意是成為支持Slot 1和Socket 370結構主板的標准晶元組。雖然是Intel面向低端市場推出的產品,但由440ZX構成的主板同樣加入了對100MHz外頻的支持。這類主板一般只設2個DIMM插槽(最大隻支持256MB)、3個PCI和1個ISA插槽(受Micor ATX制約,有一個還是共享型的)。這類主板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均支持集成i740圖形加速晶元和聲音晶元,這樣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需要注意的是,440ZX晶元組有兩種版本:分為440ZX和440ZX-66。兩者的重要區別是,440ZX是以440BX為核心,支持100MHz外頻,它是為Slot 1結構的100MHz外頻的Celeron處理器而設計的,與440BX不同的是僅削減了對DIMM和PCI插槽數量上的支持;而440ZX-66隻能支持66MHz外頻,是為Socket370 主板而特別設計,現在市場上能見到的ZX主板多採用440ZX-66晶元組。
●Intel I82810 & Intel I82820
作為最新版本的主板晶元組,這兩款晶元組的設計思想是一樣的。他們都引入了最新的「集線器」概念,只不過所面對的市場定位不同,所以把它們放在一起介紹。
1)加速集線器架構
在I828X0晶元組中採用了集線器的概念,各種設備通過集線器直接與CPU、內存交換信息。在傳統晶元組的PCI匯流排型主板中,掛在南橋晶元上的IDE、ISA、BIOS、USB以及掛在PCI插槽上的顯示卡、音效卡、MODEM等各種設備均需通過PCI匯流排和北橋晶元才能與CPU、內存交換信息(如圖1),在CPU、內存以及各種外設速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傳統PCI匯流排是阻礙系統速度提高的瓶頸。將AGP顯示介面掛在北橋晶元上,擺脫PCI匯流排的限制,速度達到AGP 2?(528MB/s)就是一最明顯的改進。
Intel 82810 晶元組採用了圖形存儲控制集線器82810GMCH、輸入輸出控制集線器82801ICH、固件集線器82802FWH三塊晶元,音效卡、MODEM、IDE、內存、AGP、PCI等設備呈星形結構直接通過集線器交換信息,不像原來諸多設備共同佔用匯流排帶寬,使整個系統速度提高很多。且由於各設備用其通道交換數據,相互之間的干擾也會減小。
2)正式的133MHz外頻
雖然當前很多使用440BX晶元組的主板提供有133MHz甚至更高的外頻,但實際上是在超頻晶元組。目前8X0家族的I82820和82810-E晶元組正式提供對133MHz外頻的支持,133MHz外頻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好處是AGP 4X,目前100MHz匯流排頻率時內存的最大數據交換率為800MB/s,還無法滿足AGP 4X的要求,採用133MHz外頻時內存的數據交換率達到1000MB/s,基本能滿足AGP 4X的需要。
3)支持新型內存
Intel 820晶元組支持184線的RIMM(Rambus In-Line Memory Moclule)內存條,RIMM內存條採用DR-DRAM(Direct Rambus DRAM)內存晶元,可在200MHz的匯流排頻率下運行,比SDRAM的帶寬提高了3倍多。Intel820晶元組通過橋接電路還可以使用PC133 SDRAM。
4)整合技術
Intel 810晶元組的整合性相當高,AGP顯卡、音效CODEC控制器、MODEM CODEC控制器全部整合,去掉了AGP插槽,代之以一隻短短的AMR的擴展槽,它可為MODEM提供介面,並可作為音效卡升級之用。而目前Intel 810DC100晶元組的內置AGP顯卡配備了4MB SDRAM,只要配合PII、PIII等CPU運行,就可得到較完美的性能,該內置AGP顯卡的性能經測試表明,完全可以滿足一般用戶的圖形顯示要求。但810晶元組整合的顯示功能檔次還不夠高,無法滿足高端圖形的應用和游戲需求。820則給用戶提供了更廣闊的選擇空間,你完全可以用它來將PIII 800與最新的Voodoo4或Voodoo5搭配使用,絲毫不會令你的CPU感到屈才。
●Intel I82840
新近出爐的I82840是目前人們最感興趣的話題,畢竟它才是440BX最有力的接班人。下面我們對它進行詳細的介紹:
i840的特點:
與舊式晶元組相比,它有幾個特點:兩個RAMBUS通道(i820隻有一個);理論峰值帶寬3.2Gbit/秒(PC100和PC133體系分別為0.8Gb/秒和1Gb/秒);133MHz外頻,它只提供1.06GB/秒(133MHz×8bytes/時鍾周期)的帶寬給主內存,真不知道它怎麼會這么少,盡管AGP 4×匯流排可以減少內存帶寬的需求,但DMA驅動程序和UMA(Unified Memory Architecture,統一內存架構)都是十分耗費資源的。i840的定位可是伺服器市場啊,難道英特爾不怕內存帶寬不足而造成的性能瓶頸嗎?也許在較低級的工作站市場沒有什麼問題,不過在使用SMP(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對稱式多重處理架構)的多處理器系統中,共享MCH(Memory Controller Hub,內存控制中心)的情況下,CPU們仍然會搶用內存存取空間,即使是運用兩個RDRAM通道同時讀/寫的方式也對之幫助不大,除非英特爾在後期製作時給MCH加入兩個內存埠,才有可能避免此類內存帶寬大於CPU帶寬的浪費。i840晶元組的規格有82840 MCH、82801 ICH(Input/Output Controller Hub,輸入/輸出控制中心)、82802 FWH,除了基本的三個晶元之外,你還可以加上以下任意一個元件,來增強整個晶元組的功能:1、82806 P64H(64-bit PCI Controller Hub,64位PCI控制中心);2、82803 MRH-R(Memory Repeater Hub,內存數據處理中心); 3、82804 MRH-S(SDRAM Repeater Hub,SDRAM數據處理中心)。
雖然i840的規格繁多,但實際有用的只有以下那麼幾點:
支持兩個奔騰III或Xeon 3處理器
提供133MHz外頻
AGP4X
英特爾AHA架構
雙RDRAM通道
雙PCI匯流排,一個33MHz/32位,一個66MHz/64位(可選33/66MHz 64位PCI匯流排)
預讀取緩存
RNG(Random number Generator,隨機數字發生器)
兩個USB介面
從英特爾定製的規格來看,i840主板應該可以提供3個66MHz 64位PCI插槽,3個33MHz 32位PCI插槽和1個AGP 4×插槽。你可能會問66MHz 64位PCI槽有什麼用?當用過Ultra Wide SCSI RAID控制器或10000轉/分的高速硬碟後,你就知道33MHz 32位PCI匯流排對數據I/O的限制多麼大。另外,文件和資料庫伺服器需要盡可能多的帶寬,以增加內存與處理器之間的傳輸速度。這兩點原因,足夠理由使我們升級到採用雙倍速度和帶寬的i840。盡管CPU不能完全享受兩個RAMBUS通道帶來的好處,但分離的PCI匯流排可以充分利用內存帶寬,因此RDRAM的改進還是起了一點作用的。至於AGP 4X,它只有在未來的大紋理游戲中才能發揮出它應用的功能,對於現今的3D Game來說,還是有點物不能盡其用的感覺。

Ⅲ 交換機發展史與作用

從高端交換機,高端路由器的發展來看,共出現了3種交換網路形式。第一種是匯流排交換,第二種是環形交換,第三種是共享內存交換,第四種是Crossbar交換
1、匯流排交換是最古老的一種數據交換方式,這種方式的主要特點是沒有專門的交換網晶元,通過共享背板匯流排進行各線卡之間的數據傳遞,各線卡分時佔用背板匯流排。主要優點是結構和技術比較簡單,突出缺點是交換容量受背板匯流排帶寬限制,無法構建大容量系統,並且隨著背板匯流排帶寬的增加,碼流的同步控制也成為一大瓶頸。目前採用這種交換方式的系統交換容量一般小於32G,並且一般都是有阻塞的系統。這種交換形式在一些老機型上仍有使用,新的系統不會採用這種交換形式,因此這種交換形式將逐漸被淘汰
2、環形交換。環形交換實質上仍然是一種匯流排交換方式,改進點就是將匯流排移到了晶元中,而不是在背板上。
3、共享內存交換。共享內存交換與上述兩種交換方式有本質不同,是一種全新的交換方式。這種方式的特點就是實現簡單,方便可靠,成本低廉,缺點就是受內存速度的限制無法支持大容量交換,交換容量一般在20G-80G,交換時延一般比較大。因此這種交換方式適合應用於小容量設備和大容量設備的線卡內部交換。
4、Crossbar交換。這種交換結構是業界公認的用於構建大容量系統的首選交換網路結構。前面三種交換結構都是某種程度上的共享帶寬,背板交換共享背板匯流排帶寬,環形交換共享環形匯流排帶寬,共享內存交換共享RAM帶寬。而Crossbar結構的交換網完全突破了這種限制,在交換網路內部沒有帶寬的瓶頸,既不會因為帶寬資源不夠而產生阻塞。Crossbar結構的交換網採用了一種矩陣結構實現了無阻塞交換,Crossbar交換網路在數據平面沒有任何瓶頸。這正是因為Crossbar引入了交換矩陣這種新的交換方式,摒棄了共享帶寬的交換方式,在數據交換方式上是一種革命性的變化。Crossbar交換網的擴展能力非常強,交換容量可以做的很大,基本不受硬體條件限制,目前單顆晶元交換容量在256G-700G之間,多顆晶元可以構建T級乃至幾T容量的大型交換網路,足以滿足當前和未來幾年網路對交換容量的需求,並且隨著硬體集成技術的進步,單顆Crossbar晶元支持的容量會更大。Crossbar交換結構的大容量和強大的擴容能力正是高端設備首選這種結構的原因,這種交換結構極大的提高了高端設備的容量和未來的擴展能力。並且Crossbar交換結構具有良好的QoS保障機制,如仲裁,低時延,按埠按優先順序的流控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與共享緩存相比,Crossbar的交換時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Ⅳ 乙太網發展歷程

稚童長大了——有關國內乙太網發展的回憶
2002-11-20 閱讀人次:442
稚童長大了

——有關國內乙太網發展的回憶

本報記者 武漢

歷史見證人:

侯自強:未來一定是端到端的乙太網

數字信號處理、通信技術專家。曾經任中國科學院秘書長、聲學研究所所長。現任深圳科健集團公司董事長、中科院聲學研究所DSP工程中心研究員、中國網路通信有限公司首席科學顧問。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胡道元:尋找需求、滿足需求和規模化生產,是乙太網鼎立於市場的三足。

現任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高級顧問、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通信系統技術委員會中國代表、中國信息處理聯合會通信系統技術委員會主席、中國軟體行業協會計算機網路分會理事長等,是CERNET、「863」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網的主要創建人。

譚國權:電信級乙太網的運維性還有待完善。

中國電信集團北京研究院數據通信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數據通信技術和寬頻接入技術,對ATM技術、IP技術、乙太網技術以及NGN技術有深入的研究。

乙太網在國內一二十年的發展,無異於從稚童到青年、從士兵到將軍,其間有很多歷史細節值得記取。三位從始至今推動或正積極參與國內乙太網發展的老少專家,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珍貴的「老照片」。

回憶: 一步一台階

「1988年上大學時,我在學校里還沒有怎麼聽說過乙太網」, 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數據通信研究室主任譚國權的回憶打著個人的烙印,卻又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譚國權繼續回憶說,到1995年以後,做著ATM研發的他發現,國內開始出現乙太網組建的大型企業網和校園網了,並且由於出現了從集線器到交換機的轉變,用戶可以獨享帶寬,很多業務開始加到乙太網上。1999年以後,乙太網開始延伸到電信級接入網環境中去,眾多新興和傳統的運營商紛紛加入,「10兆到戶,100兆到樓,千兆到企業、校園」曾經是一個流行口號。現在則是乙太網進入城域網環境。

中國網路通信有限公司首席科學顧問侯自強,作為國內乙太網發展重要的推動、實踐者之一,給我們完整地敘述了乙太網技術和應用的發展歷程。

乙太網階段: 乙太網剛出現時,因為簡單易掌握,在小區域網中的發展很快勝過其他區域網技術。但是由於防碰偵聽的限制,距離通常在100米以內,帶寬只有10兆,且是用戶共享。

快速乙太網階段: 1995年快速乙太網出現了,解決了交換問題,速度也提高到100兆,開始進入校園網。但由於ATM依然保持距離和速度的優勢,其在校園網中發展也非常快。

千兆乙太網階段: 1998年千兆乙太網出現後,乙太網在區域網、校園網基本將ATM擠出,埠數量上升非常快。尤其是1995年後Internet的商用,大大加速了乙太網的應用。不過當時路由器的速度還比較慢,還只能是在SDH上傳輸ATM,由ATM再來提供路由器功能。到1998 年後,高速路由器出來了,ATM交換機被推向網路邊緣。於是情形改為: 城域網是SDH或ATM,區域網是乙太網,中間用路由器或ATM來連接。

城域網階段: 1999年,乙太網速度提升到1G,開始進入城域網,像網通這樣的新興運營商則採用在光纖網上直接走乙太網的模式; 現在乙太網提升到10G,又可以應用於廣域網,業界新傳輸設備已經同時支持10G乙太網和SDH。接入網乙太網化也已是大勢所趨: 有線電視、無線區域網和VDSL等都是乙太網的應用領域。中國在居民區推廣乙太網接入,這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

90%以上數據接入是乙太網,全部區域網是乙太網,城域網是SDH和乙太網雙雄並舉,廣域網中10G乙太網躍躍欲試——在侯先生的描述下,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個「端到端乙太網」的情形。

回味: 市場得與失

「乙太網的大發展,得益於解決好了三大問題: 尋找需求、滿足需求和規模化生產」,清華得實董事長胡道元說,「乙太網在國內的發展也是如此。」

他回憶說,「從上世紀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國內乙太網產品基本上是『引進』。並不是國內做不了,實際上在80年代上半期,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很多高校、研究機構已經研製出乙太網產品。」記者建議他詳細回憶有哪些機構或企業,但是胡道元先生很認真地想了想,還是對記者搖搖頭,無奈地說: 「都沒有在市場上站住,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印象了。只記得當時清華大學研製出來後,在校辦工廠加工一批。問題是國內聯網用戶非常少,在市場基礎薄弱的情況下,乙太網生產形不成規模,產品成本居高不下。」

從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網際網路的商業化和應用普及,國內的乙太網應用隨之有了大發展; 加上以英特爾為首的企業提供標准晶元,乙太網生產成本和進入門檻降低,近兩年國內廠商生產的自主乙太網產品在中低端市場上也攻城略地。胡道元認為,高端市場的份額也會隨著國內廠商技術實力的提升有所改變。

國內乙太網產品開發走的道路是低端起步。譚國權將國內產品和技術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997年,國內企業開始做集線器和交換機,特點是產品開發快,價格占較大優勢; 後來國內廠商定位在接入市場,特點是把乙太網和其他設備結合起來,「綜合接入」做到了價格低、功能不復雜但很實用; 現在,國內廠商開始進軍城域網市場。市場現狀是: 企業網逐漸被國內廠商佔領,接入網也是國內產品占很大比重,但城域網還主要被國外廠商壟斷。

展望: 下一步勝算

「未來一定是端到端乙太網」, 這在業界算得上激進觀點。4年前就提出「ATM一定會被乙太網取代」的侯自強則自豪地說,「實際上,局勢正在往這個趨勢發展。」

他預計未來3年全球電信業將出現復甦,屆時乙太網將被運營商更廣泛地採用。國內市場則由於電信南北拆分,運營商急需填補網路覆蓋的空白,現在乙太網就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譚國權認為,乙太網會以 「低成本支持多業務」特點獲得比較好的發展前景,但不同意未來會全部「乙太網化」,理由是用戶和運營商需求不同、偏好不同,現有城域網解決方案各有優缺點,乙太網並不具備取代其他方案的絕對優勢。對於乙太網進入廣域網,他也持保留意見: 乙太網的特性,決定了它在一定范圍內應用。

譚國權還提出,最近乙太網在電信城域網領域引起了相當的重視,但電信級乙太網需要可運維性和可管理性,在總體網路架構、QoS、故障倒換能力、多業務提供能力和安全、認證和計費等方面還需要很大改善。

Ⅳ 高手請告訴USB口的發展史好嗎就是由幾點零發展到多少什麼 需要的供電量大

1.USB產生的原因及背景
(1)介面少,限制升級(2)造成機箱內連接器和電纜交錯布局(3)操作麻煩(4)速度有限
1994年,Intel、Compaq、Digital、IBM、Microsoft、NEC、Northern Telecom等7家世界著名的計算機和通信公司成立了USB論壇。1995年11月正式制訂了USB 0.9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規范,1997年開始有真正符合USB技術標準的外設出現. USB 1.1是目前標准1999年初,在Intel開發者論壇大會上,與會者介紹了USB 2.0規范,該規范的支持者除了原有的Compaq、Intel、Microsoft和NEC四個成員外,還有HP、Lucent和Philips三個新成員。
2. USB定義
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列匯流排,是一種連接外部串列設備的技術標准,計算機系統接駁外圍設備(如鍵盤、滑鼠、列印機等)的輸入/輸出介面標准。USB就是設備插架的一種規范。在USB方式下,所有的外設都在機箱外連接,連接外設不必再打開機箱;允許外設熱插拔,而不必關閉主機電源。USB採用"級聯"方式,即每個USB設備用一個USB插頭連接到一個外設的USB插座上,而其本身又提供一個USB插座供下一個USB外設連接用。

通過這種類似菊花鏈式的連接,一個USB控制器可以連接多達127個外設,實際上只有111個外設.而每個外設間距離(線纜長度)可達5米。USB能智能識別USB鏈上外圍設備的插入或折卸,USB為PC的外設擴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3. USB的結構及連接方式
低速、中速、高速等三種傳輸等級,USB 埠是一個大約 7mm*1mm 的插孔,有四根信號線:兩根線提供電源,兩根線傳輸資料。USB系統主要由主控制器(Host Controller)、USB Hub 和USB外設(Peripherals Node)組成系統拓撲結構,USB的主要結構大都是樹狀拓撲結構。
目前常見的USB接頭有兩種,一種是「方的」,另一種是「扁的」,前一種就是常說的A型頭,後一種為B型頭。兩種接頭都有四個引腳,中間兩個用來傳輸資料,側面兩個給USB設備提供電源。接頭設計合理,用戶不會插錯的。
USB電纜線分為高速電纜和低速電纜兩種。高速電纜的傳輸速率為12Mbps,主要用於連接數碼相機等,低速電纜的傳輸速率為1.5Mbps,主要用於連接滑鼠、鍵盤等。電纜線可以提供5V、100mA~500mA的直流電。USB理論上可以連接127個,但實際測試中最大的連接數只保持在111。
USB規范將USB分為5個部分;
(1)控制器: 主要負責執行由控制器驅動程序發出的命令;
(2)控制器驅動程序: 在控制器與USB設備之間建立通信信道;
(3)USB晶元驅動程序: 提供對USB的支持;
(4)USB設備: 包括與PC相連的USB外圍設備,分為兩類:一類設備本身可再接其它USB外圍設備, 另一類設備本身不可再連接其它外圍設備;前者稱為集線器,後者稱為設備。 或者說,集線器帶有連接其它外圍設備的USB埠,而設備則是連接在計算機上用來完成特定功能並符合USB規范的設備單元,如滑鼠、鍵盤等。
(5)設備驅動程序: 就是用來驅動USB設備的程序,通常由操作系統或USB設備製造商提供,如平常所說Modem驅動程序、列印機驅動程序等。此外,USB標准還規定,所有裝置的聯機不得超過5米,這樣也就意味著所有外設向外的長度不能超過20米。
最新的南橋晶元也只能最多支持5個USB介面,那幺127個USB外設又將怎幺連接呢?有一種特殊的USB外設——USB集線器(UH),它通過採用不同能力的USB管理晶元,可以再外接1到7個USB設備,其作用如同電源插座不夠時接入一個電源插板一樣,相當於一個中繼站,是實現多個USB外設連接的關鍵。
USB的傳輸方式分為4種 (針對設備對系統資源需求的不同) 。
(1)等時傳輸方式: 該方式用來連接需要連續傳輸,且對資料的正確性要求不高而對時間極為敏感的外部設備,如麥克風、音箱以及電話等。等時傳輸方式以固定的傳輸速率,連續不斷地在主機與USB設備之間傳輸資料,在傳送資料發生錯誤時,USB並不處理這些錯誤,而是繼續傳送新的資料
(2)中斷傳輸方式: 該方式傳送的資料量很小,但這些資料需要及時處理,以達到實時效果,此方式主要用在鍵盤、滑鼠以及游戲手柄等外部設備上。
(3)控制傳輸方式: 該方式用來處理主機的USB設備的數據傳輸。包括設備控制指令、 設備狀態查詢及確認命令。當USB設備收到這些資料和命令後,將依據先進先出的原則按隊列方式處理到達的資料。
(4)批傳輸方式: 該方式用來傳輸要求正確無誤的資料。通常列印機、掃描儀和數碼相機以這種方式與主機連接。在這4種數據傳輸方式中,除等時傳輸方式外,其它3種方式在數據傳輸發生錯誤時,都會試圖重新發送資料以保證其准確性。
USB優缺點比較
USB介面優點 USB介面缺點
USB優缺點比較 價格低廉 設備之間的通信效率低
連接簡單快捷,兼容性強,具有很好的擴展性
高速度,USB2.0介面的傳輸速度高達480Mbps,和串口的4000多倍 連接電纜的長度比較短
USB 早期無法普及的原因
1.USB周邊外設與傳統周邊外設無明顯差異.
2.介面空間未預留 (傳統的串列通訊介面和LPT列印機佔用), 需要通過USB轉接卡
3.操作系統支持不夠
4.ATX主板未誕生
USB文件觀念過於抽象.
全面認識USB 2.0標准
USB 2.0(統一串列匯流排)是一種計算機外設連接規范,由PC業的一系列龍頭老大聯合制訂,包括康柏、惠普、英特爾、Lucent、微軟、NEC和Philips。USB2.0在現行的USB1.1規格上增加了高速數據傳輸模式。在USB2.0中,除了USB1.1中規定的1.5Mbit/s和12Mbit/s兩個模式以外,還增加了480Mbit/s(60MB/s)這一「高速」模式。
現在普遍採用USB 1.1規范,速度(12Mbps)比標准串口約快100倍,支持多個設備的同時連接,而且具有真正的「即插即用」特性。由於具有這些好處,USB受到了外設廠家的普遍青睞。USB規格經過兩年多的推廣,如今已經被計算機、游戲機、視聽家電等數字產品廣泛採用,新的「USB 2.0」規格傳輸速度比起目前的「USB 1.1」版更是快上了40倍。
要實現USB2.0需要得到硬體和軟體雙方的支持。除了電腦中安裝的Host Controller等設備以及內置於集線器的控制晶元需要支持2.0版本外,另外還要在操作系統中安裝驅動軟體。支持USB2.0的控制晶元現正陸續產品化。而支持USB2.0的操作系統也將在差不多同一時期開始上市。
USB標准化團體「USB Implementers Forum」公布了有關USB2.0的LSI、周邊設備以及零部件的運行保證標志。該標志只允許通過了認證機構試驗的產品使用。USB 2.0為數據傳輸速度最高可達480Mbit/s的介面規格。
首批獲得認證的產品為NEC開發的主控制器LSI和美國Orange Micro公司開發的採用了該LSI的PCI匯流排板。
同時,USB Implementers Forum還變更了證明產品支持USB1.1的標志。新標志從USB2.0標志中去掉了寫有「Hi-Speed」的部分。
早在去年8月份,Promoter Group便在英特爾開發者論壇上公布了一個USB2.0的速度范圍:360~480Mbps之間。後經幾個月的深思熟慮,才將速度敲定在480Mbps上。顯然,這並非一個憑空想像出來的數字。通過對半導體技術的廣泛研究與測試,工程師們發現在這個速度上,不僅生產工藝沒有問題,而且也能維持與USB 1.1的完全兼容。
VIA的USB2.0標準的VT6202控制晶元,支持4個USB2.0介面,最高傳輸速度為480Mbps,基於PCI槽口
USB 1.1和USB 2.0
計算機硬體的發展速度飛快,其外設的發展速度就是鮮明的例子,鍵盤、滑鼠、數據機、列印機、掃描儀早為人所共知,攝像頭、數碼相機、MP3隨身聽、外置硬碟、光碟機等接踵而來,這幺多的設備往哪兒接呢?USB介面應運而生。USB全稱為Universal Serial Bus,即通用串列匯流排。它使得計算機周邊設備連接標准化,它的優點是支持熱插拔、在開機情況下,可以安全地連接或斷開設備,達到真正的即插即用。不用外接電源 ,一口多用,再多的設備也不愁沒地接。
幾乎所有的主板都有2個以上的USB標准介面,支持USB的外設就更多,像USB鍵盤和USB滑鼠、USB數據機、USB音箱 、USB列印機、USB掃描儀、USB游戲桿、USB Hub、USB顯示器、USB數碼相機、USB攝像頭、USB外置硬碟等設備。目前較為普遍的USB規范是USB1.1,USB1.1標准介面傳輸速率為12Mbps,理論上可以支持127個裝置,通過USB HUB即USB擴展器連接多個周邊設備,連接線纜的最大長度為5米,這對於一般設備足夠用了。說到USB1.1標准介面傳輸速率,我就得多說幾句。許多人都將"12MBPS"誤解為12兆/秒。其實,這是錯誤的,要是以12兆/秒的速度傳輸720M(一張光碟的容量)的數據僅僅需要60秒就夠了,這個速度恐怕要比一般的硬碟還快呢?!事實上"12MBPS"應為12兆比特/秒或12兆位/秒,它等於1.5兆/秒,怎幺樣看到差距了吧。這要從bit和byte說起:bit和byte同譯為"比特",都是數據量度單位,bit=比特、位,byte=位元組、8位組,即1byte=8bits,兩者換算是1:8的關系。MBPS=mega bits per second(兆比特/秒或兆位/秒)是速率單位,MB=mega bytes(兆比、兆位元組)是量單位,1MB/S(兆位元組/秒)=8MBPS(兆位/秒)現在明白了吧,可別被JS(奸商)所說的12兆給蒙了。雖說1.5MB/S是可以接受的,但與12MB/S相比就差遠了。1.5MB/S對大多數的USB設備來說足夠用了,不過你要是用一顆容量是30GB的USB硬碟從你的硬碟中拷貝10GB的數據至少要用1.9小時,這只是理論值,實際中USB介面的速率只有1.0MB/S左右,對於一般的USB設備也是足夠用的,但是從你的硬碟中拷貝10GB的數據至少要用2.84小時,並且在這期間,你的CPU和硬碟也是分身乏術不能再忙別的啦,你只有傻等。這雖然是比較極端的情況,但也無不暴露了USB介面傳輸速率需要進一步提高。現在好了,新發布的USB2.0標准正中我等下懷。
USB2.0規范是由USB1.1規范演變而來的,它最初的目標是將USB1.1的傳輸數率(12mbps)提高10-20倍,而實際上卻提高了40倍達到了480mbps,折算為MB為60MB/S。USB2.0相對於USB1.1簡直是質的飛躍,更合人意的地方是USB2.0與USB1.1可以互相兼容,也就是說,USB2.0設備可以工作在USB1.1介面上,反之USB1.0設備也可以工作在USB2.0介面上。當然,USB1.1設備的速度不會因為安裝在USB2.0介面上而有任何提高,同樣安裝在USB1.1介面上的USB2.0設備的速度也會被限制在12mbps(1.5MB/S)以下。USB2.0和USB1.1使用的連接電纜及埠均相同。英特爾公司在今年四月的英特爾開發者論壇大會上做演示時,就把一台USB2.0掃描儀和一台USB 1.1列印機同時連接在一台計算機上,成功的用掃描儀將一頁新聞稿輸入計算機並用列印機列印出來。
那幺,在購買USB設備時是不是就一定要首選USB2.0的呢?這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而論,首先你的主板的USB介面要支持USB2.0規范,其次要看USB2.0對你是否必要,60MB/S的傳輸速率還只是理論值,它還要受到系統環境的制約(CPU、硬碟和內存等)最後你只要多花點銀子就行了(新東西肯定要貴一些的)。
展望未來,我們希望USB2.0能有長足的發展,同時也希望廠商能盡快開發出更多支持USB2.0的產品以滿足廣大用戶的迫切需求。
與USB 1.1相比較
現在的PC大多配備了USB功能(主板通常提供兩個USB口,一些高檔顯示器甚至提供了USB轉接器,使USB口的總數增加至4個或更多),而且市場上採用USB介面的外設越來越多(如掃描儀、Web攝影機、數碼相機等),價格也不貴,傳統的輸入/輸出設備越來越不被人看好。隨著USB 2.0的問世,輸入/輸出的帶寬得到了顯著擴展,從而會進一步刺激USB外設的發展。
隨著新標準的推出,用戶馬上就可享受更快的寬頻Internet連接、解析度更高的電視會議攝影機、下一代的列印機和掃描儀以及更快的外置存儲設備。此外,USB 2.0也使現有技術能發揮出更高的效率。例如:使用USB 2.0數碼相機,幾秒鍾即可完成一「卷」數字膠片的下載,而早先的USB版本需要幾分鍾的時間;一分鍾之內,1GB的數據即可通過USB 2.0從PC硬碟備份到便攜存儲設備上,而USB 1.1則需半小時;掃描儀數秒內即可通過USB 2.0完成一張高解析度的數字圖像的掃描,而USB 1.1則需要幾分鍾。
與IEEE 1394相比較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各自面向的應用上。USB 2.0主要用於PC外設的連接,而IEEE 1394主要定位在聲音/視頻領域,用於製造消費類電子設備,如數字VCR、DVD和數碼電視等。未來,USB 2.0和IEEE 1394在許多消費類系統上應當可以共同存在。
當今,提供了USB功能的PC越來越多,市面上出現了大量可與PC連接的USB外設。所以很自然地要求USB的速度有進一步提高,為USB外設的全面普及作好准備。而在影音消費類電器領域,IEEE 1394已成為一種事實上的連接標准。因此,未來的PC如果想同這種電器連接,本身便必須符合IEEE 1394標准。
根據資料顯示,「USB 2.0」傳輸速度為每秒480 Mbps,比起IEEE1394還快,而USB 2.0的第二版更將達到800 Mbps的速度(最高理想值1600 Mbps),將會成為超越IEEE1394的最高傳輸標准。此外「USB 2.0」兼容目前所有的「USB 1.1」,且單位造價比IEEE1394還便宜,所以以INTEL、COMPAQ、HP為首的國際計算機廠商都支持「USB 2.0」。
相比之下IEEE1394將不再那幺誘人了。由於IEEE1394介面規范是由蘋果的FireWare介面發展而來成為通用的國際標準的,對此Intel也是心知肚明的,雖說沒辦法公開反對但肯定不會支持得太好,所以Intel的晶元組發布了多款卻一直對IEEE1394的支持遮遮掩掩,說句實話,1394設備到今天還沒有發展壯大多少有些和Intel的支持有關。
看起來IEEE1394的前景不是很樂觀,雖然廠商也還是推出了一些帶有1394介面的主板或產品,但數量實在少基本成不了什幺大氣候,何況還有更新的介面形式--更簡單、速度也更高的Serial ATA介面在虎視眈眈,所以未來的外設介面應該是USB2.0、IEEE1394和Serial ATA並立的天下,最終誰將成為主流還有待廠商和用戶的支持。
Microsoft早在2001.10上市的Windows XP就支持USB2.0,無異再一次鼓舞了USB陣營,雖然Intel南橋晶元ICH3(支持USB2.0)推出的日期仍無法確定,但所有周邊的晶元及產品卻早已Ready多時,以USB在PC的普及率及佔有率的基礎,以及功能上的提升(傳輸速度由12Mbps提高到480Mbps),市場對USB2.0仍舊是一片看好。
而近期以來,隨著國內廠商屢接獲國際大廠Pocket PC的OEM訂單,在台灣掀起了一陣PDA熱,SHD(Smart Handheld Device)似乎成為後PC時代,台灣IT產業至今僅能見到的一道曙光,也是IA產品在台灣喊得響徹雲霄之餘,一項比較實質的產品。而無論是PDA、DSC、MP3甚至是Mobile Phone,輕薄短小已成了大勢之所趨,資料的傳輸也逐漸轉換為USB介面,當一般USB Connector不符合機構的需求時,Mini USB Connector就成了最佳的替代方案。
據悉連展科技是目前國內USB連結器唯一一家通過全系列(8個Group)測試,並取得USB2.0認證的連結器廠商,且參與USB新一代介面Mini USB規格的制定,目前全系列的產品業已開發完成,並同樣取得USB2.0的認證。連展科技產品部溫迪興指出,自2000年6月推出Mini USB連結器以來,經過半年多的Promote,普遍受到客戶的認同及指定選用,包括日系及HP的數位相機、Compaq的PDA、Symbol的Bar Code Scanner、以及國內的相關產業製造商;若加上Motorola、Qualcomm等手機廠商正在研發中的Cellular Phone,在今年需求持續加溫的狀況下,預計在第三季有機會單月挑戰100萬pcs。溫迪興進一步表示,雖然Mini USB是國際標准規格,指的卻是產品之間的兼容性,而連展因參與規格的制定,並很早就推出系列產品,故擁有多項機構方面的專利,若有競爭者刻意抄襲模仿,連展對智能財產權權力的主張,絕對會積極予以維護,毫不放鬆。
連展多年以來即致力於連結器的開發及製造,在細間距、高頻及表面黏著等高精密性產品的研發及製造技術上,深受業界的認同;也因確實掌握到連結器開發的核心技術,並在材料的選擇上,均能做到特別的考量,終獲USB-IF的青睞,讓連展有此機會參與並主導Mini USB連結器規格的制定。連展未來除了持續開發更細間距、更高頻的產品外,將對串音、時滯、阻抗匹配、衰減等高頻問題,提供客戶良好的解決方案。另外在全自動製程開發上,大部份全自動或半自動的治具,乃針對各項產品的特性,完全自行研發;USB、1394及通訊產品皆已投入自動化生產,確保了生產的良率和成本,在價格、交期及品質上奠定了競爭的優勢;未來將持續在全自動與半自動的治具/製程上,研發、創新及改善。
溫迪興指出,在所有主客觀條件逐漸成熟狀況下,預計今年下半年光USB2.0及Mini USB連結器,便可占公司近2成的營收,而連展在市場上的佔有率及領導地位將更加穩固。
USB2.0集線器高價登場
新一代的USB2.0標准因為可以達到480Mbps傳送速度,所以不但可以用來連接各種USB外設,而且用來構建基於USB的區域網也十分合適。最近ATEN International公司就出品了一款USB2.0集線器,外形十分小巧,具備六個USB2.0介面,無需外接電源。
USB及USB 2.0簡介
從1994年末的Intel HX、TX、VA晶元組開始,就出現了一種USB介面的設備介面,然後迅速得到Win95的支持(MS Win95 OSR2開始正式支持)。USB的規格是由Intel、NEC、Compaq、DEC、IBM、Microsoft 、Northern Telecom聯系制定的。當在未來的幾年內所有的串口和PS/2介面都換為USB介面時,那樣輸入設備的速度會快很多,情景會如何呢?
一直同USB競爭的IEEE1384會如何呢?USB會一統外設介面嗎?畢竟現在市場上已經有非常多的USB產品出現了,但是統一思想市場是非常困難的,現在USB 2.0規格的出現,也許讓我們看到USB設備介面的未來。
USB 1.0/1.1/1.x
在USB 1.0/1.1/1.2的版本里,USB的介面速度始終不能令人滿意,12Mb/s的瓶頸(12Mb/s--1.5Mb/s),除了電腦上的滑鼠鍵盤,游戲手摯,MIDI鍵盤之類的速度是介於10KB-100KB/S之間的。而其它由機器直接來操作的設備速度都是以幾十兆甚至上百兆一秒來計算,這區區的12Mb/s,簡直太微不足道了。直到1999年2月,USB 2.0規格的出現,情況才有所改觀,其速度遠遠超過了IEEE1394的400Mb/s,達到了480Mb/s(60Mb/s),成為完全不受現有限制的新型介面。
資源佔用
USB介面不再使用IRQ的中斷控制以及輸入輸出的地址位資源(I/O Address),而是依靠開機後操作系統分配給設備一個邏輯位置來做數據傳輸,所以可以作大幅度的擴充,可以連接127個周邊設備,如果這樣電源供應會是一個問題。當設備過多的情況下,會因為負載問題而不能驅動設備,所以只有外接電源,才能保證正常的使用127個輸出/入的設備。為了保證電源電壓不在傳輸中不被消耗過多,所以在USB規格中規定設備接線不超過5公尺,USB設備也被設計為3.3V-5V之間的低耗電(高耗電設備都設計為帶外接電源)。
USB介面的產品非常多,鍵盤、滑鼠和攝像頭是最常見的,掃描儀、列印機現在也多了起來,Modern USB Hub,游戲手摯、電視盒、軟碟機、CD-ROM、CDRW、硬碟,甚至音效卡、音箱、手機充電器、說寫電子板、網路卡都已經出現。這些設備中有使用全速模式(FS:12Mb/s)和低速模式(LS:1.5Mb/s)。例如滑鼠、鍵盤就是低速設備運行,而列印機、掃描儀就使用全速設備模式運行。
USB比串列通信介面要快得多,而且該標準的目的就是要替代串列通信介面。並行通信介面也是USB要取代的目標,但比當今的並行通信介面要稍慢,不過USB在用戶界面友好性方面優勢很大。
USB1.X已經成為PC和MAC機標準的數據通訊配置,生產商、用戶和PC OEM商人,都採用了這個介面。在目前市面上眾多的設備上我們卻看到了一個缺點,那就是這些USB設備的速度。USB 2.0的出現給了我們新的希望。
USB 2.0 是什麼?
Compaq, Hewlett Packard, Intel, Lucent, Microsoft, NEC and Philips這7家廠商聯合制定了USB 2.0的產品規格。USB 2.0將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速度增加到了480Mbps,快過USB 1.x的40倍,但是最初的USB2.0的速度只是定義為240Mbps,但是技術隊伍通過努力,把速度提高到了480Mbps。速度的提高對於用戶的最大好處就是意味著用戶可以使用到更高效的外部設備,而且具有多種速度的周邊設備都可以被連接到USB 2的線路上,不像USB 1.x時代,因為高帶寬使得更多的設備無需擔心數據傳輸時發生瓶頸效應。在高速的前提下一樣保持了USB 1.X的優秀特色後,更是保證了向下兼容。
對於用戶的影響
USB 2.0非常類似USB 1.x,但是擁有更高的帶寬。USB 2.0可以使用原來USB定義中同樣規格的線纜,接頭的的規格也完全相同。而且新的符合USB 2.0規格的設備不會和USB 1.x設備在共同使用的時候發生任何沖突。現在已經開始出現USB 2.0規格的產品,包括8X4X32 CDRW和新的USB硬碟,新的VIA晶元組和INTEL、AMD、SIS、ALI都已經在第二季度的新產品中加入了對USB 2.0的支持。INTEL B-Setp的晶元組傳聞將會有USB 2.0的支持,可是到了現在還沒有樣品出現,看樣子只有到ICH3中才會加入USB 2.0的規格。大家必須注意的是,除了硬體上有特意的設計的兼容硬體,USB 2.0的產品就算設計為低速產品也不能在USB 1.X規格的介面上運行,相反USB 2.0介面是向下兼容的,可以完全應付各種USB 1.x的產品。
Windows准備好了迎接USB 2.0嗎?
在軟體方面,操作系統是完整的支持USB 1.X,對於USB 2.0,系統可以認出,而且有能夠正常工作,但是USB 2.0並不能充分發揮其性能優勢,系統檢測到USB 2.0的設備後,會提示說你的USB設備需要優化。現在我們還沒有完全支持USB 2.0的WINDOWS系統,而在LINUX、MACOS、BEOS方面到是走到了前面,都有了相關的軟體支持或者系統程序包。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帶有USB 2.0規格的產品出現的時候,Windows會非常快的跟上的。現在WINDOWS XP已經會完全支持USB 2.0設備,不過當系統主板一但支持USB 2.0的時候,微軟應該會很快推出USB 2.0的補丁。
USB2.0規范的主要特點
速度快
介面的傳輸速度高達480Mbps,和串口115200bps的速度相比,相當於串口速度的4000多倍,完全能滿足需要大量數據交換的外設的要求。
連接簡單快捷
所有的USB外設利用通用的連接器可簡單方便地連入計算機中,安裝過程高度自動化,既不必打開機箱插入插卡,也不必考慮資源分配,更不用關掉計算機電源,即可實現熱插拔。
無須外接電源
大家都知道,一些採用普通串口或並口設備比如列印機、掃描儀等都需要相應的外接電源系統,而USB電源能向低壓設備提供5V的電源,因此新的設備就不需要專門的交流電源,從而降低了這些設備的成本並提高了性價比。
有不同的帶寬和連接距離
USB提供低速與全速兩種數據傳送速度規格。全速傳送時,結點間連接距離為5m,連接使用4芯電纜(電源線2條,信號線2條)。該速率與標準的串列埠相比,大約快100倍,與標準的並行埠相比,也快近10倍。因此,USB能支持高速介面(例如ISDN、PRI、T1等),使用戶擁有足夠的帶寬供新的數字外設使用。
支持多設備連接
利用菊花鏈的形式對埠加以擴展,避免了PC機上插槽數量對擴充外設的限制,減少PC機I/O介面數量。
提供了對電話的兩路數據支持
USB可支持非同步以及等時數據傳輸,使電話可與PC集成,共享語音郵件及其他特性。
具有高保真音頻
由於USB音頻信息生成於計算機外,因此減少了電子噪音干擾聲音質量的機會,從而使音頻系統具有更高的保真度。
良好的兼容性
USB介面標准有良好的向下兼容性,以USB 2.0和1.1版本為例,2.0版本就能很好地兼容以前的USB 1.1的產品。系統在自動偵測到1.1版本的介面類型時,會自動按照以前的12Mbps的速度進行傳輸,而其他的採用2.0版本的設備,並不會因為接入了一個1.1標準的設備而減慢它們的速度,它們還是能以2.0標准所規定的速度進行傳輸。
USB介面有哪些產品?

http://www.usb.com.cn/
USB 1.0/1.1/1.2規格列表 USB 2.0規格列表
速度 高速12Mb/s;低速1.5Mb/s
支持設備 127個
連線長度 不超過5米
電壓定額 3.3V-5v (500mA)
晶元組支持 Intel VX/HX/TX及以後;SIS 5595及以後;Ali M1431;Via MVP3
系統支持 Win95 OSR2、MACOS/8、Linux 3.0、BeOS Windows XP

當USB插的是光碟機,硬碟等設備時需要的供電量大。一般滑鼠等都不怎麼耗電。

Ⅵ 電腦發展史

電腦從產生到現在,一共經歷了四代:
(1)第一代電腦(1946—1958年)
第一代電腦的主要特點是採用電子管作為邏輯元件,因此,通常人們又稱第一代電腦為電子管電腦。用水銀延遲線或陰極射線管作主存儲器,用磁鼓作輔助儲存,採用紙帶、卡片、磁帶等進行輸入和輸出,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寫程序。這一代電腦主要用於軍事目的和科學研究。它體積龐大、笨重、耗電多、可靠性差、速度慢、維護困難。其主流機器為UNIVAC。
(2)第二代電腦(1959—1964年)
第二代電腦的硬體部分採用了晶體管作為邏輯元件,體積減小,但功能增強,這一代電腦又被人們稱為晶體管電腦。輔助存儲器採用了鐵氧磁芯和磁鼓、磁碟,開始用高級語言(FORTRAN、COBOL、ALCOL等)編寫程序,並出現了管理程序。該階段的電腦使輸入、輸出和運算可「同步」進行。電腦的應用已經從軍事領域和科學計算擴展到數據處理和事務處理。它的體積減小、重量減輕、耗電量減少、速度加快、可靠性增強。其主流機種為IBMT00系列。
(3)第三代電腦(1965—1970年)
第三代電腦的硬體部分使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代替了分立元件晶體管,因此又被稱為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電腦。採用微程序技術和流水線技術提高了電腦的靈活性和運行速度;軟體方面管理程序已經發展為操作系統,並出現了診斷程序。這一時期的電腦主要用於科學計算、數據處理以及過程式控制制。由於元器件體積減小、功能增強,使得電腦的體積、重量進一步減小,運算速度和可靠性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該階段的主流產品是IBM-svsteIn/360。
(4)第四代電腦(1971年至今)
第四代電腦的硬體部分採用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採用半導體存儲器作為主存儲器,輔助存儲器採用大容量的軟、硬磁碟,並開始引入光碟。外部設備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軟體更加豐富,並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軟體行業已經發展成為現代新型的工業部門。電腦的體積、容量、功耗進一步減小,運算速度、存儲容量和可靠性等有了大幅度提高。微型電腦的出現,開始形成網路。
電子電腦在經歷了上面這四個發展階段以後,目前正向第五代過渡。第五代電腦與前四代電腦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是把信息採集、存儲、處理、通訊同人工智慧結合在一起的智能電腦系統,它不僅能進行數值計算和處理一般的信息,而且主要面向知識處理,具有推理、聯想、學習和理解的能力,能幫助人們進行判斷、決策、開拓未知的領域和獲取新的知識。

Ⅶ 誰能介紹一下集線器(HUB)的發展歷史和他在工業上的應用啊

http://ke..com/view/7770.htm?fr=ala0_1
希望對你有幫助版!權

Ⅷ 集線器和交換機有什麼優點

HUB就是集線器,基本已推出歷史舞台了..
交換機 (Switch)
它們之間的特點具體看下面:
從OSI體系結構來看,集線器屬於OSI的第一層物理層設備,而交換機屬於OSI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設備。這就意味著集線器只是對數據的傳輸起到同步、放大和整形的作用,對數據傳輸中的短幀、碎片等無法有效處理,不能保證數據傳輸的完整性和正確性;而交換機不但可以對數據的傳輸做到同步、放大和整形,而且可以過濾短幀、碎片等。

從工作方式來看,集線器是一種廣播模式,也就是說集線器的某個埠工作的時候其他所有埠都有名收聽到信息,容易產生廣播風暴。當網路較大的時候網路性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那麼用什麼方法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呢?交換機就能夠起到這種作用,當交換機工作的時候只有發出請求的埠和目的埠之間相互響應而不影響其他埠,那麼交換機就能夠隔離沖突域和有效地抑制廣播風暴的產生。

從帶寬來看,集線器不管有多少個埠,所有埠都共享一條帶寬,在同一時刻只能有兩個埠傳送數據,其他埠只能等待;同時集線器只能工作在半雙工模式下。而對於交換機而言,每個埠都有一條獨占的帶寬,當兩個埠工作時並不影響其他埠的工作,同時交換機不但可以工作在半雙工模式下也可以工作在全雙工模式下。

Ⅸ 網卡的發展史

網卡:(NIC)是計算機區域網中最重要的連接設備,計算機主要通過網卡連接網路。在網路中,網卡的工作是雙重的。一方面它負責接收網路上傳過來的數據包,解包後,將數據通過主板上的匯流排傳輸給本地計算機;另一方面它將本地計算機上的數據打包後送入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發展的產物,是隨著社會對信息共享、信息傳遞的要求而發展起來的。所謂計算機網路就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即網路通信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中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計算機網路組成:通常由三部分組成,即資源子網、通信子網和通信協議。
資源子網:是計算機網路中面向用戶的部分,負責全網路面向應用的數據處理工作,其主體是連入計算機網路內的所有主計算機,以及這些計算機所擁有的面向用戶端的外部設備、軟體和可供共享的數據等。
通信子網:是計算機網路中負責數據通信的部分,通信傳輸介質可以是雙絞線、同軸電纜、無線電通信、微波、光導纖維等。
通信協議:為使網內各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可靠有效,通信雙方雙方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和約定稱為通信協議。
·資源共享:包括硬體和軟體資源。硬體資源如具有特殊功能的高性能處理部件,高性能的輸入輸出設備(激光列印機、繪圖儀等)以及大容量的輔助存儲設備(如磁帶機、大容量硬碟驅動器等),它們的共享可以節省硬體開銷。軟體資源如軟體和數據。
·區域網:是一個通訊系統,他允許數台彼此獨立的電腦,在適當的范圍內,以適當的傳輸速率直接進行溝通。一般網路可依其規模來分類,通常我們在辦公室或家中使用的,大都屬於區域網,這種網路由於電腦間的距離短,且不必經過太多網路設備的中繼,所以感覺上速度較快,但也因此適用范圍較小。
·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和區域網相對,凡超過區域網范圍的,都可以算為廣域網。
·城域網(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在一個城市范圍內操作的網路,或者在物理上使用城市基礎電信設施(如地下電纜系統)的網路,有時從WAN中區分出來,稱為城域網。
·網路體系結構:是指通信系統的整體設計,它為網路硬體、軟體、協議、存取控制和拓撲提供標准。它廣泛採用的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9年提出的開放系統互連(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參考模型。OSI參考模型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送層、對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七個層次描述網路的結構,它的規范對所有的廠商是開放的,具有指導國際網路結構和開放系統走向的作用。它直接影響匯流排、介面和網路的性能。常見的網路體系結構有FDDI、乙太網、令牌環網和快速乙太網等。從網路互連的角度看,網路體系結構的關鍵要素是協議和拓撲。
·協議(Protocol):是對數據格式和計算機之間交換數據時必須遵守的規則的正式描述。簡單的說了,網路中的計算機要能夠互相順利的通信,就必須講同樣的語言,語言就相當於協議,它分為Ethernet、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協議。
·拓撲結構:是指網路中各個站點相互連接的形式,主要有匯流排型拓撲、星型拓撲、環型拓撲以及它們的混合型。
·FDDI/CDDI:由美國國家標准協會ANSI的X3T9.5制定。速率為100Mbps;CDDI是基於銅電纜(雙絞線)的FDDI。FDDI技術成熟,網路可延伸100公里,且由於採用環形結構和優良的管理能力,具有高可靠性。價格貴,安裝復雜,標准完善,技術成熟,支持的軟硬體產品豐富。
·IEEE802.5/令牌環網:常用於IBM系統中,其支持的速率為4Mbps和16Mbps兩種。Novell、IBM LAN Server支持16MbpsIEEE802.5/令牌環網技術。
·交換乙太網:其支持的協議仍然是IEEE802.3/乙太網,但提供多個單獨的10Mbps埠。它與原來的IEEE802.3/乙太網完全兼容,並且克服了共享10Mbps帶來的網路效率下降。
·100BASE-T快速乙太網:與10BASE-T的區別在於將網路的速率提高了十倍,即100M。採用了FDDI的PMD協議,但價格比FDDI便宜。100BASE-T的標准由IEEE802.3制定。與10BASE-T採用相同的媒體訪問技術、類似的步線規則和相同的引出線,易於與10BASE-T集成。每個網段只允許兩個中繼器,最大網路跨度為210米。
·IEEE802.3/Ethernet(乙太網):最廣泛的媒體訪問技術,通常在OSI模型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操作。是Novell、Widows NT、IBM、UNIX網路 LANServer、DECNET等低層所採用的主要媒體訪問技術,組網方式靈活、方便、且支持的軟硬體產品眾多。其速率為共享型10Mbps。根據不同的媒體可分為:10BASE-2(同軸粗纜)、10BASE-5(同軸細纜)、10BASE-T(雙絞線)及10BASE-FL(光纖)。
·NETBIOS/NETBEUI:NETBIOS是區域網軟體介面的工業標准,可支持多種傳輸媒體。NETBEUI是NETBIOS的擴展用戶介面,為Microaoft Windows NT和IBM的LAN Manager所採用。NETBIOS研製較早,比較簡單,未考慮網間互連的情況,其命名方案不適合多種操作系統。
·IPX/SPX:NOVELL網的主要協議。支持IPX/SPX的軟硬體,I/O設備很多。OSI參考模型中,相當於第三、四層(網路層、傳輸層)的。NOVELL網中,可在IPX上載入IP協議NETBIOS協議。
·TCP/IP:IP在UNIX中廣泛配置,成為事實上的國際工業標准。IP也是Internet的主要協議。IP協議可橫跨區域網、廣域網,幾乎所有區域網、廣域網設備均支持IP協議,是統一媒體傳輸方式的最佳協議。IP協議為數據類協議,其傳輸的響應時間較好,協議交互少,較適合高速傳輸的需要。
·匯流排型拓撲:採用單根傳輸線作為傳輸介質,所有的站點都通過相應的硬體介面直接連接到干線電纜即匯流排上。
·星型拓撲:所有站點都連接到一個中心點,此中心點稱作網路的集線器(HUB)。
·環型拓撲:所有站點彼此串列連接,就象鏈子一樣,構成一個迴路或稱作環。
·混合型拓撲:在居域網之間互連後,會出現某幾種拓撲結構的混合形式,即混合型拓撲。
·傳輸介質:是通信網路中發送方和接受方之間的物理通路,常用的網路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和光纜等。
·雙絞線:是綜合布線系統中最常用的一種傳輸介質,尤其在星型網路拓撲中,雙絞線是必不可少的布線材料。雙絞線電纜中封裝著一對或一對以上的雙絞線,為了降低信號的干擾程度,每一對雙絞線一般由兩根絕緣銅導線相互纏繞而成。雙絞線可分為非屏蔽雙絞線(UTP)和屏蔽雙絞線(STP)兩大類。其中,STP又分為3類和5類兩種,而UTP分為3類、4類、5類、超5類四種,同時,6類和7類雙絞線也會在不遠的將來運用於計算機網路的布線系統。
·RJ-45接頭:每條雙絞線兩頭通過安裝RJ-45連接器(俗稱水晶頭)與網卡和集線器(或交換機)相連。
·同軸電纜:是由一根空心的圓柱網狀銅導體和一根位於中心軸線的銅導線組成,銅導線、空心圓柱導體和外界之間用絕緣材料隔開。與雙絞線相比,同軸電纜的抗干擾能力強,屏蔽性能好,所以常用於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連接,或用於匯流排型網路拓撲中。根據直徑的不同,又可分為細纜和粗纜兩種。
·BNC接頭:細纜兩端安裝BNC連接頭,通過專用T型連接器與網卡和集線器(或交換機)相連。
·光纖:光纖即光導纖維,是一種細小、柔韌並能傳輸光信號的介質,光纜由多條光纖組成。與雙絞線和同軸電纜相比,光纜適應了網路對長距離傳輸大容量信息的要求,在計算機網路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半雙工:它的意思是雖然網卡可以接收發送數據,但是一次只能做一種動作,不能同時收發。
·全雙工:就是能夠同時接收與發送信號,譬如電話就是一種全雙工傳輸設備,我們在聽對方講話的同時,也可以發話給對方。理論上,全雙工傳輸可以提高網路效率,但是實際上仍是配合其他相關設備才有用。例如必須選用雙絞線的網路纜線才可以全雙工傳輸,而且中間所接的集線器(HUB),也要能全雙工傳輸;最後,所採用的網路操作系統也得支持全雙工作業,如此才能真正發揮全雙工傳輸的威力。
·Programmed I/O:這是從早期使用迄今,行之有效的傳輸方式,當年NOVELL公司風靡全球的NE 2000網卡便是採用這種方式。這種傳輸方式傳輸效率不容易提高,一旦遇到大量數據的情況便成了傳輸的瓶頸。
·Shared Memory:這類的網卡把要傳輸的數據放到卡上的存儲器,而這塊存儲器必須事先佔用一端地址(大多數佔用640-1024KB之間的地址),有了這個地址,這塊存儲器就可視為主機板存儲器的一部分:當主機向網卡要數據時,便直接到這塊存儲器取回;反之,將數據放到存儲器也等於是傳給了網卡。如果將PROGRAMMED I/O方式比喻成用勺子舀水,那SHARED MEMORY便是以桶打水,在傳輸量多時更能突出它的效率。
·Bus Master:這類網卡上有一片控制晶元(CONTROLLER),專門用來管制整個傳輸過程及匯流排的使用,由於控制動作由這片晶元代勞,數據可以直接從網卡傳給主機板,不必I/O PROT,也不必經過CPU。由於不佔用CPU寶貴的時間,能有效減低系統的負擔,因此特別適用在伺服器上。多數EISA、MCA、PCI介面的網卡都支持用這種BUS MASTER方式與主機板溝通。
·802.3x流控制:由於數據傳輸更有效而提高了性能。網卡通過與交換機通信來確立最佳的數據傳輸。
·Parallel Tasking技術:3COM公司專利技術,此技術能夠在10Mbps 或100 Mbps連接時使數據傳輸速度最高。
·Parallel Tasking II技術:3COM公司專利技術,此技術能夠降低CPU佔用率,還由於數據更有效在PCI匯流排上傳輸而提高了應用性能。在過去,在一個匯流排主操作周期里網卡至多每次只讓64位元組的數據在PCI匯流排上傳輸。為了把一個1514 位元組的數據包全部傳輸到PC主機,就需要24個單獨的匯流排主操作周期,這使匯流排的效率很低。有了Parallel Tasking II技術之後,網卡就能夠在一個匯流排主操作周期里在匯流排上傳輸整個Ethernet數據包,這極大地提高 了PCI匯流排的效率。其結果是加快了傳輸速度並改善了系統性能,使台式機和伺服器的應用軟體工作得更好。
·32位匯流排主控DMA:寬數據通路和高速傳輸以及低的CPU佔用率提供了最佳的系統性能。
·互動式訪問技術:網卡可以動態分析網路信息流,進而調整網路性能。
·遠程喚醒:使網路管理人員可以在中心地點命令遠程PC通電,便於在下班時間更新和維護台式機(PC主板必須裝有3腳的遠程喚醒連接器;還要求配備Desktop Management Application 軟體,該軟體能產生Magic Packet TM遠程喚醒信號)。
·DMI2.0:使遠程PC能夠記錄和報告PC的狀態,以改善桌面管理。
·3Com DynamicAccess 軟體:是3Com Fast EtherLink XL系列的有機組成部分,為網卡增加各種智能。它包括1、通過服務類別來區分數據流的優先順序。為時間要求高的數據分配高優先順序,以改善多媒體和關鍵性商業應用的性能;2、分布式RMON(dRMON)SmartAgent TM軟體。該軟體能在交換型和高速的網路環境中提供全面的廉價的網路管理,其中包括支持所有類別的遠程監控;3、Fast IP軟體。該軟體最大限度地緩解了路由器可能產生的各種瓶頸,從而提高了網間互聯性能;4、有效的多點播控制。這種控制能夠在多點播數據流充斥LAN之前自動濾除不必要的多點播流,從而擴大了網路的有用帶寬。
·100VG-ANYLAN:由HP,AT&T組織開發,由IEEE802.12制定標准。其優點為可以基於三類8芯雙絞線組網,且支持優先調度,適合傳送多媒體信息,價格便宜。缺點是標准不成熟、缺乏容錯功能的主幹,保密性有限,且支持產品較少。
·ATM:高速的基於分組的網路,是未來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通信傳輸手段。ATM標准有ATM論壇制定(150多個國家參加)。基於53個位元組的信元進行數據交換,速率可達25M、34M、45M、50M、155M、622M,並可達數Gbps。ATM支持產品越來越多,但價格較高。
發展歷史:
80年代,隨著微機技術的發展,微機區域網技術和產品獲得迅速的發展。80年代末期,國外微機界已預言,90年代微機使用的環境就是網路。事實上確實如此,微機居域網的發展在整個計算機網路領域中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數以千計的微機網路用戶分布在各個應用領域中促進了網路應用技術的發展,從而也加速微機網路技術的發展。
過去一直是國外微機居域網產品占據著網路市場,其中建網用戶數佔先的主要有NOVELL、3COM、IBM、BANYAN以及SUN等公司的產品。隨著網路的發展,台灣的廠商以生產能力強且多在內地設廠等優勢,也迅速的發展起來,象D-LINK,TP-LINK等品牌逐漸走向成熟,另外國內的計算機產品生產商如實達、聯想也紛紛生產出各自的網路產品。
其實網卡的發展史也就是網路的發展史。....
網卡雜談:
網卡的不同分類:根據工作對象的不同務器的工作特點而專門設計的,價格較貴,但性能很好。就兼容網卡而言,網卡一般分為普通工作站網卡和伺服器專用網卡。伺服器專用網卡是為了適應網路服種類較多,性能也有差異,可按以下的標准進行分類:按網卡所支持帶寬的不同可分為10M網卡、100M網卡、10/100M自適應網卡、1000M網卡幾種;根據網卡匯流排類型的不同,主要分為ISA網卡、EISA網卡和PCI網卡三大類,其中ISA網卡和PCI網卡較常使用。ISA匯流排網卡的帶寬一般為10M,PCI匯流排網卡的帶寬從10M到1000M都有。同樣是10M網卡,因為ISA匯流排為16位,而PCI匯流排為32位,所以PCI網卡要比ISA網卡快。
網卡的介面類型:根據傳輸介質的不同,網卡出現了AUI介面(粗纜介面)、BNC介面(細纜介面)和RJ-45介面(雙絞線介面)三種介面類型。所以在選用網卡時,應注意網卡所支持的介面類型,否則可能不適用於你的網路。市面上常見的10M網卡主要有單口網卡(RJ-45介面或BNC介面)和雙口網卡(RJ-45和BNC兩種介面),帶有AUI粗纜介面的網卡較少。而100M和1000M網卡一般為單口卡(RJ-45介面)。除網卡的介面外,我們在選用網卡時還常常要注意網卡是否支持無盤啟動。必要時還要考慮網卡是否支持光纖連接。
網卡的選購:據統計,絕大多數的區域網採用乙太網技術,因而重點以乙太網網卡為例,講一些選購網卡時應注意的問題。購買時應注意以下幾個重點:
網卡的應用領域:乙太網網卡有10M、100M、10M/100M及千兆網卡。對於大數據量網路來說,伺服器應該採用千兆乙太網網卡,這種網卡多用於伺服器與交換機之間的連接,以提高整體系統的響應速率。而10M、100M和10M/100M網卡則屬人們經常購買且常用的網路設備,這三種產品的價格相差不大。所謂10M/100M自適應是指網卡可以與遠端網路設備(集線器或交換機)自動協商,確定當前的可用速率是10M還是100M。對於通常的文件共享等應用來說,10M網卡就已經足夠了,但對於將來可能的語音和視頻等應用來說,100M網卡將更利於實時應用的傳輸。鑒於10M技術已經擁有的基礎(如以前的集線器和交換機等),通常的變通方法是購買10M/100M網卡,這樣既有利於保護已有的投資,又有利於網路的進一步擴展。就整體價格和技術發展而言,千兆乙太網到桌面機尚需時日,但10M的時代已經逐漸遠去。因而對中小企業來說,10M/100M網卡應該是采購時的首選。
注意匯流排介面方式----當前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中常見的匯流排介面方式都可以從主流網卡廠商那裡找到適用的產品。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上很難找到ISA介面的100M網卡。1994年以來,PCI匯流排架構日益成為網卡的首選匯流排,已牢固地確立了在伺服器和高端桌面機中的地位。即將到來的轉變是這種網卡將推廣到所有的桌面機中。PCI乙太網網卡的高性能、易用性和增強了的可靠性使其被標准乙太網網路所廣泛採用,並得到了PC業界的支持。
網卡兼容性和運用的技術----快速乙太網在桌面一級普遍採用100BaseTX技術,以UTP為傳輸介質,因此,快速乙太網的網卡設一個RJ45介面。由於小辦公室網路普遍採用雙絞線作為網路的傳輸介質,並進行結構化布線,因此,選擇單一RJ45介面的網卡就可以了。適用性好的網卡應通過各主流操作系統的認證,至少具備如下操作系統的驅動程序:Windows、Netware、Unix和OS/2。智能網卡上自帶處理器或帶有專門設計的AISC晶元,可承擔使用非智能網卡時由計算機處理器承擔的一部分任務,因而即使在網路信息流量很大時,也極少佔用計算機的內存和CPU時間。智能網卡性能好,價格也較高,主要用在伺服器上。另外,有的網卡在BootROM上做文章,加入防病毒功能;有的網卡則與主機板配合,藉助一定的軟體,實現Wake?on?LAN(遠程喚醒)功能,可以通過網路遠程啟動計算機;還有的計算機則乾脆將網卡集成到了主機板上。
網卡生產商----由於網卡技術的成熟性,生產乙太網網卡的廠商除了國外的3Com、英特爾和IBM等公司之外,台灣的廠商以生產能力強且多在內地設廠等優勢,其價格相對比較便宜。

Ⅹ ADSL的發展歷史和發展前景

ADSL,全名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中譯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或作非對稱數字用戶環路(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oop)
ADSL因為上行(從用戶到電信服務提供商方向,如上傳動作)和下行(從電信服務提供商到用戶的方向,如下載動作)帶寬不對稱(即上行和下行的速率不相同)因此稱為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它採用頻分復用技術把普通的電話線分成了電話、上行和下行三個相對獨立的信道,從而避免了相互之間的干擾。通常ADSL在不影響正常電話通信的情況下可以提供最高1Mbps的上行速度和最高24Mbps的下行速度。
ADSL是一種非同步傳輸模式(ATM)。
在電信服務提供商端,需要將每條開通ADSL業務的電話線路連接在數字用戶線路訪問多路復用器(DSLAM)上。而在用戶端,用戶需要使用一個ADSL終端(因為和傳統的數據機(Modem)類似,所以也被稱為「貓」)來連接電話線路。由於ADSL使用高頻信號,所以在兩端還都要使用ADSL信號分離器將ADSL數據信號和普通音頻電話信號分離出來,避免打電話的時候出現噪音干擾。
通常的ADSL終端有一個電話Line-In,一個
由於受到傳輸高頻信號的限制,ADSL需要電信服務提供商端接入設備和用戶終端之間的距離不能超過5千米,也就是用戶的電話線連到電話局的距離不能超過5千米。
ADSL設備在傳輸中需要遵循以下標准之一:
ITU-T G.992.1(G.dmt)
G.dmt:全速率,下行8Mbps,上行896Kbps
ITU-T G.992.2(G.lite)
G.lite:下行1.5Mbps,上行512Kbps
ITU-T G.994.1(G.hs)
可變比特率(VBR)
ANSI T1.413 Issue #2
下行8Mbps,上行896Kbps
還有一些更快更新的標准,但是目前還很少有電信服務提供商使用:
ITU G.992.3/4
ADSL2 下行12Mbps,上行1.0Mbps
ITU G.992.3/4
Annex J ADSL2 下行12Mbps,上行3.5Mbps
ITU G.992.5
ADSL2+ 下行24Mbps,上行1.0Mbps
ITU G.992.5
Annex L ADSL2+ 下行24Mbps,上行3.5Mbps
當電信服務提供商的設備端和用戶終端之間距離小於1.3千米的時候,還可以使用速率更高的VDSL,它的速率可以達到下行55.2Mbps,上行19.2Mbps。
ADSL通常提供三種網路登錄方式:
1.橋接器(Bridge,又譯網橋)將網路的多個網段(segment)在數據鏈路層(OSI模型第2層)連接起來(即橋接,bridging)。橋接器在功能上與集線器等其他用於連接網段的設備類似,不過後者工作在物理層(OSI模型第1層)。橋接器僅僅在不同網路之間有數據傳輸的時候才將數據轉發到其他網路,不是向集線器那樣對所有數據都進行廣播。對於乙太網,「橋接」這一術語正式的含義是指符合IEEE 802.1D標準的設備,即「網路切換」。
2.PPPoE,乙太網上的點對點協議,是將點對點協議(PPP)封裝在乙太網(Ethernet)框架中的一種網路協議。主要用於有線電視數據機(cable modem)和數字用戶線路(DSL)服務程序。它提供標准PPP特徵例如身份驗證、加密、以及壓縮。
本質上,它是一個允許在兩個乙太網埠連接上建立IP層的隧道協議,但是有PPP的軟體特徵,所以它被用於對另一部乙太網機器進行虛擬「撥號」,並且和這台機器進行「串列」連接,此連接被用於傳輸基於PPP特徵的IP包。
它使用傳統的基於PPP的軟體來管理一個不是使用串列線路而是使用類似於乙太網的有向分組網路的連接。這種有登陸和口令的標准連接方便了網際網路連接的記帳。並且,連接的另一端僅當PPPoE連接打開時才分配IP地址,所以這里允許IP地址的動態復用。
PPPoE是由UUNET、Redback Networks和RouterWare所開發的。發表於RFC 2516說明中。
3.PPPoA,基於ATM的端對端協議

順便給你推薦一個網張,上面有很多你想要的詳細信息:
http://www.dslforum.org/

閱讀全文

與集線器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