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有關國家科技歷史發展的文章

有關國家科技歷史發展的文章

發布時間:2021-03-04 09:57:18

『壹』 跪求求科技發展史論文一篇

中國科學技術史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都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中國歷史上的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與許多其他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科學技術發生了交流。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成就最大的是農學、天文學、數學和中醫學。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與其他民族和地區的科學技術相對來說比較獨立,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更注重實用性和經驗性,缺乏西方科學的思辨性,因此有些人對於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是否自成體系而表示懷疑。

科學技術的萌芽
中國科學技術的萌芽時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的地區之一。而且這時也開始利用蠶絲。

先秦時期
夏商周時期奠定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雛形。這時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器的鑄造冶煉技術非常高超。這時也出現了原始的瓷器。

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基本上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這時中國廣泛使用鐵器,同時還出現了煉鋼技術和鑄鐵柔化技術。這時已經有了許多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的興建,著名的有都江堰、鄭國渠等。數學上確立了十進位制;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測定了比較精確的回歸年長度;中醫學理論初步建立。

秦漢時期
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封建制的鞏固,中國古代的各個科學技術已經趨於成熟。

農業上,輪作制已經確立。《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九章算術》確定了中國古代的數學體系。造紙術在這一時期被發明並且得到了重大改進;造船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長城的建造體現了建築技術的發達。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劉徽、祖沖之、張子信對數學和天文學做出了很大貢獻。裴秀提出的制圖六體,創造了中國古代地圖學的基礎理論。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標志著農學的成熟。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豐富了中醫學體系。葛洪在煉丹上的研究,對原始的化學做出了貢獻,馬鈞在機械製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國古代機械製造的水平。

宋朝──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
隋唐時期的繁榮,使科學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

到了宋元時期,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發展達到了高峰。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這時中國的四大發明相繼問世,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元朝
元朝的科學技術達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甚至醫學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當時領先於世界的阿拉伯與波斯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徵招「回回為星學者」。他們翻譯及帶來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優努斯(也譯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譯作《哈基姆歷數書》)等天文學著作。1260年,元廷承金人舊制,設立司天台;1271年正式設立回回司天台,1312年設立回回司天監。後來還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馬剌丁(又譯作扎馬魯丁、扎馬剌丁)為代表的天文學家管理此類工作。

中國人在此時開始使用阿拉伯數字。

1280年,元代數學家及天文學家王恂與郭守敬等制訂《授時歷》時,不但列出了三次內插公式(「招差法」),還使用「垛壘、招差、勾股、弧矢之法」進行縝密計算,其中將穆斯林發明的弧三角法應用於割圓術獲得「弧矢割圓術」(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

一般認為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其中的一部分是明朝的徐光啟在義大利人利瑪竇的幫助下翻譯並引進中國的(合譯《幾何原本》前6卷),但是有學者(方豪,《中西交通史》)認為,在此前的元代,此書已經被來華的穆斯林帶到中國。

14世紀中、後葉明王朝建立後,由於科舉大興八股文模式並刪減數學內容,以及珠算盛行,因此建立在籌算基礎上的中國古代數學便衰落了。

在元朝,中醫葯學有很大發展,出現了金元四大學派,醫葯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出現了兼收並蓄、互通有無的局面,大大豐富了醫葯學知識的內容。《回回葯方》(以下簡稱《葯方》)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回回醫葯學典籍(作者不詳),原有36卷,少數殘存本現可見於北京圖書館。該書多以漢語書寫,同時夾雜許多阿拉伯語與波斯語醫葯術語及漢語音譯。僅以少數殘存本目錄就可以看出,《葯方》是一部包

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和皮膚病等科、內容豐富、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醫學典籍;研究中國醫葯史的學者根據殘存部分推斷,《葯方》約有葯方6000~7000首之多,其價值與中醫古籍《外台秘要》相當。

今日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就建築學成就而言,元大都堪稱享譽中、外的建築學藝術瑰寶。元大都城在技術方面的主持設計與參與建設者,是來華穆斯林建築學家亦黑迭兒丁。難以想像,這位建築學家能夠運用中國傳統的建築學特色,結合世界上先進的建築學風格,設計出格局宏大、規劃嚴整,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元大都。參與元大都設計、建設的,還有一大批專家、學者、能工巧匠。

全面地說,元大都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元大都自1267年開工興建,至1285年歷時18年建成(先前的金中都城址位於今北京城西南部蓮花池以東,元大都的新城建在中都舊城東北)。

1291年,郭守敬指揮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從通州到元大都,他設計七座水閘,這七座水閘彼此相距約半公里的地方,又設計有斗門。郭守敬就是通過水閘和斗門的關閉與開放,調節運河各段的水位高低,引導船舶順暢通過。工程竣工後,元世祖親自將這段164里長的運河命名為 「通惠河」。通惠河是中國工程建設史上的傑作,其運用的巧妙方法與現在國外一些運河採用的技術是基本相同的。

元世祖時期即開始重視農業,很好地制定了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使得農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王禎編著《農書》一書有三十七卷(現存三十六卷),是中國古代一部對農業生產進行全面系統論述的偉大著作。 全書約有13多萬字與300多幅圖畫,全文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 《農桑通訣》包括對農、林、牧、副、漁及水利等各個方面的綜合性論述,提出「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存乎其人」這一重要的農耕思想。《百穀譜》對各種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栽培、種植、收獲、貯藏和利用等知識加以介紹,尤其是王禎將農作物分為谷、蔬、果、雜等6大類,堪稱中國農作物分類學的奠基人;此外作者對於植物性狀的描述,也是此前書籍不曾有過的。而《農器圖譜》則是《農書》的重點部分,該部分就田制、倉廩、舟車、灌溉、蠶桑、織纖、麻芒等20門類,詳細介紹了257種農業機械,而且配繪圖譜306幅並加以文字說明,其價值超過以往所有農業機械書籍,甚至中國古代後來在這方面的論述,亦無超越王禎者。

在活版印刷術方面,王禎設計出木活字及轉輪排字架,並於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其《造活字印書法》(附於《農書》書末)是最早的系統性介紹活字排版印刷術的科技文獻。

『貳』 一篇科學發展史的文章(短些)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39年後的今天,也必將載入中華民族史冊和世界科技史冊。這一天,「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消息傳來,全國上下一片歡騰。科技界專家更是群情振奮,認為這是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個光輝里程碑,值得全體中國人驕傲,更激勵著科技界勇攀科技高峰。
「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兩彈一星』具有同等重大意義」「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是與『兩彈一星』具有同等重大意義的輝煌成就,成為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個光輝里程碑,必將載入中華民族史冊和世界科技史冊。」科技部部長徐冠華高度評價這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說,把人送上去跟把其他的儀器送上天大不相同,因為人是有生命體,要保證絕對的安全,要有一套生命的保持系統,這個系統很復雜。我國載人航天系統的可靠性、運載能力、控制系統和安全保證系統都達到了世界前3名的位置,而且我們在這方面的投資比起美國要少得多。
「這是一個大科學工程,不只是一個方面,而是全方位的突破。載人航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之一,一個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能夠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和高科技產業水平。」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說。「載人航天邁出歷史性的第一步,也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在振奮之餘,我們需要非常清醒、冷靜地看待這次的成功,這既是歷史性的第一步,也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追趕發達國家我們還有非常繁重的任務,至於走向太空深部、利用太空,任務就更重了。」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的「提醒」,得到了科學家們的認同。「這次載人航天飛行只是人進入太空的第一步,以後的路還很長。載人航天最後的目的還是人在太空為地面服務。」王希季說。雖然這只是第一步,但這是堅實的一步,在載人航天方面我國已培養、儲備了大量人才,年輕人已在載人航天事業中挑起了大梁。
正如「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院士所說:「我感覺到非常高興的是,這次以中年科學家為主進行研究、組織、領導,實現了成功的發射,也說明從『文革』後我國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已經成長起來了,能夠承擔起科學發展的重任。」「不只是技術上的進步,更重要的是鼓舞人們在新的征途上奮發圖強」「這次載人航天飛行在行動、思想上給我們很多啟發,我們要做好本職工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更好地發揮作用。」王大珩的一席話,道出了科學家們的心聲。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不僅標志著我國科技發展水平躍上了新的台階,還極大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勵科技界勇攀高峰。「這是科學技術上的一個非常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鼓舞全國人民、鼓舞科技界,在新的征途上能夠奮發圖強。我國這幾年經濟發展讓世人矚目,科技發展能不能像經濟發展一樣取得巨大成就,也讓世界關注。因此除了高興之外,也感覺到我們科技界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周光召說。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康日新表示,今天核工業人要學習航天人「勇於登攀、不斷創新」的精神,奮發圖強,爭取出新成果、出大成果、早出成果,為國爭光。

『叄』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論文

中國,古老而文明的象徵,五千年的文明繁衍至今形成了一種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魂!中國的生命中蘊含著兩百年前的輝煌,一百年前的恥辱與一百年後的奮爭 百年前的炮火轟開了這片古老大地的國門,持有先進武器的列強在我們的土地上縱橫馳騁,使我們的民族瀕臨滅亡。我們依靠民族的意志與精神戰勝了苦難,重新屹立於世界優秀民族之林。昔日的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城,今日的十五國聯軍退守三八線,歷史的瞬間讓我們為百年戰火的恥辱劃上了句號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不再懼怕武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重新實現成為世界強國的夢幻。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發展,掠奪與侵佔的內涵變得深遠。經濟手段的蠶食是一種無形的掠奪與侵佔,它雖沒有戰爭那樣殘酷,但仍會導致一個民族從物質到精神上的逐漸消亡。一個失去民族工業、失去民族文化的國家,在當今的世界裡,同樣意味著遭受殖民統治似的損失。麥當勞、賓士汽車、松下電器等等,在帶給我們世界先進的產品、先進的管理的同時,也給我們的民族工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經濟列強在瘋狂掠奪之餘嘲笑我們的無知、無能,大量傾銷劣質產品,大力宣傳所謂的西方文明,在物質與精神上逐漸使我們喪失反擊的能力。這是正在我們身邊發生的恥辱,一種比武力侵佔容易讓國人忍讓、接受的恥辱。中國人何時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中國人何時才能大聲說「不」!面對這新的挑戰,迴避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我們民族的性格;閉關鎖國的慘痛教訓歷史已經證明;單純意義上的防守,只是把厄運推遲,是一種時間上的概念;唯有奮起競爭是我們的出路。我們的民族已經到了危險的時刻,需要我們用共同的智慧築起我們新的長城!中科人清醒的意識到:競爭的成敗在於效益的高低,效益的高低源於現代化管理、領導者的思維及全民素質的提高。中科人自喻為拓荒者,選擇了一塊提高民族現代化管理水平的土壤,並在這塊土地上默默耕耘。多年的辛勞換取的是為社會貢獻出的一種現代化管理工具,她的應用可以使國家的現代化管理水平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她的推廣需要眾多有識之士加入我們共同的事業與我們攜手認同,用我們共同的智慧創造我們民族的未來?

『肆』 關於國慶60周年 中國經濟與科技發展的為主題的文章

在上海張江高新區,由140家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其中一半以上是本土企業)以及晶元製造、封裝測試、系統應用等企業構建了完整的集成電路生產服務鏈,集成電路已佔國內半壁江山。

武漢東湖高新(6.88,-0.14,-1.99%)區形成了以光電子產業為核心的「中國光谷」,光纖光纜的生產規模位居全球第三,佔有國內市場50%的份額,激光設備的國內市場佔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並開始進軍國際市場。

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發展,也促使國家高新區率先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型。據統計,國家高新區以約萬分之三的國土面積,產出了全國7.1%的GDP,其平均萬元GDP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0%。

2008年年底,一場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國家高新區迎難而上,仍然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今年上半年,國家高新區大部分經濟指標保持穩定增長,武漢東湖高新區、西安高新區、成都高新區等中西部地區的高新區表現尤為搶眼,經濟增長超過20%以上。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為嚴重的廣東省,6個國家高新區和10個省級高新區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凈利潤同比增長18%;出口額同比增長27.5%,與廣東全省出口總額下降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

自主創新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由不能製造到「中國製造」,再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60年來,中國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自主創新之路。

1949-1978年間,在中國整體科學水平還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中國人憑借善於學習、勤奮鑽研、緊密合作的工作作風,在一些領域取得重大突破:1962年我國成功研製了第一台12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成為當時有能力製造萬噸水壓機僅有的四個國家之一;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結晶牛胰島素;1972年,我國第一個被世界認可的自主開發新葯青蒿素誕生,挽救了千百萬患者的生命。這些在當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創新產品的問世,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的自信心。

1978年以來,隨著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大批「中國創造」開始涌現:

1987年,《經濟日報》率先採用了以王選發明的技術為核心的國產激光照排系統,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張採用計算機屏幕組版、整版輸出的中文報紙。到1993年,國內99%的報社和90%以上的黑白書刊採用了以王選技術為核心的國產激光照排系統,到我國來研製和銷售照排系統的歐美和日本著名廠商全部退出中國市場。

1991年,我國第一台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HJD04誕生,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電信網現代化建設受制於人的被動態勢。在「04機」的帶動下,我國信息通信高技術企業實現了「群體突破」和「走出國門參與世界市場競爭大格局」的目標,培育出一批國際知名的品牌和企業,中興、華為等公司已位於全球信息通信設備製造業「第一集團」的前列。

1995年,我國研製成功曙光1000計算機,通過後續的產品化和商品化打破了進口產品對我國高性能計算機市場的壟斷。

2000年,TD-SCDMA被國際電信聯盟正式確定為第三代移動通信(3G)的技術標准之一,成為世界通信百年歷史上首個由我國提出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通信標准。同時,TD-SCDMA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工作也取得突破性進展,建立了以產業聯盟成員為基礎,運營企業、製造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廣泛參與的較為完整的創新產業鏈。

2002年8月,龍芯1號處理器研製成功,成為了我國首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同時結束了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無「芯」時代。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595輛我國自主研發的新能源汽車穿梭於奧林匹克中心區及周邊地區,累計運行371萬公里,運送乘客441.7萬人次,執行公務用車970車次,實現了奧運史上最大規模的電動汽車示範運行,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能源汽車只是在北京奧運會上亮相的眾多中國自主創新產品的一個代表。包括祥雲火炬燃燒系統、第三代移動通信(3G)、開幕式上令人驚艷的巨幅LED卷軸、全球最大的LED景觀工程水立方等大批自主創新產品和技術服務北京奧運會,讓中國人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欣喜。

支撐發展 第一生產力作用充分彰顯

1994年,有一個叫萊斯特·布朗的美國學者寫了一篇文章《誰來養活中國》,聲稱中國必將出現糧食短缺,進而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危機。

15年後今天,中國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的事實,很好地回答了布朗當年的疑問。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依賴於雜交水稻等新品種的培育和大面積推廣應用、糧食豐產等重大農業科技工程的實施。截至目前,我國育成並推廣農作物新品種8000多個,全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同時,隨著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的工廠化農業的發展,更是擺脫了自然界的制約,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蔬菜、水果和禽、肉等產品。

通過一系列措施的有利推動,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問世並且為中國經濟建設服務,為百姓生活造福。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推動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

近年來,我國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重大關鍵技術的攻克,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設。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產品開始應用於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在去年的北京奧運會上,僅中關村就有近80家企業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熟可靠的技術和產品應用於奧運場館建設、信息通信、潔凈能源、環境保護、服務保障等領域。

在應對地震等突發性事件方面,高新技術產業的力量更加凸顯。去年,汶川發生強烈地震後,高精度遙感技術、攜帶型太陽能光伏電源、衛星移動通信設備等一大批高新技術成果與產品,為抗震救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今年甲型H1N1流感爆發後,我國在不到3周的時間里就開發出抗原檢測試劑,僅用了50多天就生產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

在國家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強化生態環境建設的新時期,高新技術產業發揮了「急先鋒」作用。如北京碧水源公司參與了南水北調工程中的湖北十堰神定河污水處理項目;2009年,該公司又承接了目前世界最大的膜生物反應器(MBR)工程——北京清河再生水廠(二期)項目。成都正光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四川、西藏等省區完成近200公頃沙地治理工程。浙江菲達公司研發的大中型燃煤鍋爐脫硫技術與設備推廣應用到21個煙氣脫硫成套化示範工程,創產值達17億元。

『伍』 關於中國科技發展的作文

科技發展利大還是弊大?毋庸置疑,當然是利大!作何解釋?不用解釋!中華文明八千年歷史文明就是鐵證如山,歷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科技每時每刻都在發展。人類從茹毛飲血原始生活學會利用或燒熟食物,從依靠自然到繁殖飼養,從手無寸鐵到冶金煉石,這不都是進步,這不都是發展?如果是弊端大於利的話,那人類為什麼都還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進步?只有進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科技改變歷史,我們探討科技的發展利大還是弊大是不需要質疑的,因為就是利大!利大!利大!你說科技發展帶來了大氣污染、你說科技發展產生了白色垃圾、你說科技發展形成了氣溫變暖……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明亮的地方後面的陰影就越暗,但就憑這些你就斷定科技發展弊大於利?「世異則是事異」時代不同,所遇到的問題也不同,再說大氣污染,各省各市都推出了預防預案;白色垃圾,統一處理;汽車尾氣造成氣溫變暖科學家們也研發了太陽能汽車。看看現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太陽能電池……環保節約的太陽能已經逐步進入千家萬戶,這不是科技在發展嗎?
科技改變歷史,知識改變命運。我們跨入了21世紀,跨入了一個充滿高科技的時代。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科學改變了我們的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為何能在世界面前挺起胸脯?因我們的科技在不斷的發展!我們的科技在不斷的進步!
科技發展利大於弊,這是一個亘古不變的主題!

『陸』 以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作文

近幾年來,我們看到了我們偉大的祖國的科技事業的迅猛發展,這讓我為我是個中國人而感到無比的自豪。記得很久以前,手機的用途幾乎只有一個,那就是打電話,可是前幾年,手機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僅外觀漂亮多了,而且用途也多了,可以用手機拍照、開會、上網、發簡訊息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這讓我們的生活更為方便,也讓我更加領會到了科技的力量,不過,我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學生,對「科技」二字的內容還知之有限,我無法用一些很深奧的理論來闡述科技的玄奇,也無法對各位走上工作崗位的長輩們承諾我所能實現的科技藍圖。但我願意用一個學生的角度來暢想科技與未來。 從基因工程「讓人活到一千歲」的夢想,到納米技術「包你穿衣不用洗」的諾言;從人工智慧「送你一隻可愛機器狗」的溫馨,到轉基因技術「讓老鼠長出人耳朵」的奇觀。不斷有新的科技在誕生,每一個新科技的發現都會讓人們欣喜若狂,因為,這些新科技正在逐步地改善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就近期而言,中國首先完成了非典病毒全基因組測序,非典現在是全球公認的危害性最大的疾病,可是為什麼別的國家不能首先完成,而我們國家就偏偏完成了呢?很簡單,這說明了我們國家不比別人落後,不比別人差,回頭看看我們祖國的過去,從曾經一個剛剛起步的改革開放的國家到現在的擁有領先的科技水平的大國,我們的祖國經歷了多少的風風雨雨,多少的困難與坎坷,但是我們的祖國還是挺過來了,因為我們的祖國堅信——科技不僅改變命運,還可改變未來。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對社會的普遍感覺是競爭意識強了,學習勁頭足了。科普知識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愛因斯坦、霍金、比爾·蓋茨是我們心目中的明星,計算機科學、現代物理和化學動態更是無時不牽動著我們。我們已經明白科技的重要性,也知道了科技的普遍性。 雖然科技創造新生活的前景引人遐思,令人神往。但是歸根結底是要靠我們共同的努力實現的。作為祖國未來建設的中堅,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肩上的擔子的確不輕,新的機遇總是伴著風險與挑戰,但是,我們不會輕易地說放棄,我們用我們的青春向前輩們發誓:決不辜負前輩們對我們的希望。 回望文明的歷程,是科技之光掃盪了人類歷史上蒙昧的黑暗,是科學之火點燃了人類心靈中的熊熊的希望;科技支撐了文明,科技創造著未來,而未來在我們手中。讓我們成為知識的探索者,讓我們在未知的道路上漫遊,讓我用我們的創造力將我們居住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柒』 有關我國科技發展成就文章~(只要一段一段的,不要一條一條的)!!!

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總支出為3701億元,佔GDP1.49%,總量居世界第五位。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06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四位。國際科學論文數提升到世界第二位,被引用次數也居世界前列。

重大和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在當代科技的許多重要領域涌現出如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核電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重大自主創新性成果,促進了高技術及產業的跨越發展。

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已接近4000萬,位居全球第一,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研究隊伍總人數的近80%,人才「斷層」的現象已基本消除,海外留學人員回國人數快速增長。

基礎研究取得顯著成果基礎研究基本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學科體系。納米、生物等新興領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原始創新成果,一些重要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縮小。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強超短激光研究已居世界前列。認知科學、地球科學和古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為世界科學界所矚目。2006年,我國材料科學和數學的國際排名居世界第四位,化學綜合排名居世界第六位,物理綜合排名居世界第十位,納米技術專利數居世界第三位,地學和計算機科學綜合排名位居世界第七位,生命科學居世界第十四位。

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果卓著,為經濟發展、結構調整以及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重要支cheng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07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7.8%,在全部製造業中的比重已達15%,高技術產品在全部商品出口貿易總額中的比重達到30%。高技術製造業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1991—2006年,國家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年均40%以上的增長,為保持國民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從2001年起,國家高新區的人均GDP開始超過1萬美元,率先進入了經濟發展的新階段。2006年,國家高新區人均GDP為21萬元,是全國人均GDP1.6萬元的13倍;人均工業總產值為62.57萬元,是全國的6.23倍;平均萬元GDP能耗0.44噸標准煤,僅為全國平均水平1.2噸標准煤的36.7%。2007年,全國54個國家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營業總收入55812.3億元,工業總產值46067.6億元,工業增加值11288.5億元,工業增加值佔到全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的(第二產業增加值121381億元)9.3%。

科技支撐重大工程建設能力大幅提升我國在持續20多年舉世空前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發展中,攻克了大量復雜的技術難題,有力支撐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電東輸、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建設。

農業科技創新,為解決「三農」問題、保障糧食安全發揮了重大作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使我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糧食單產水平顯著提高,創下了一系列高產紀錄。長江中下游平原稻麥兩熟地區單季稻15畝連片最高畝產903公斤,黃淮海平原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畝產1733公斤,東北平原春玉米畝產1183公斤。我國利用全球9%的耕地養活和養好了世界上22%的人口,這是舉世公認的了不起的成就,其中農業科技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農村科技特派員、農業科技110以及富民強縣工程為農村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科技活力,對農村發展產生了重大推動作用。

『捌』 關於科技的文章

近幾年來,我們看到了我們偉大的祖國的科技事業的迅猛發展,這讓我為我是個中國人而感到無比的自豪。記得很久以前,手機的用途幾乎只有一個,那就是打電話,可是前幾年,手機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僅外觀漂亮多了,而且用途也多了,可以用手機拍照、開會、上網、發簡訊息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這讓我們的生活更為方便,也讓我更加領會到了科技的力量,不過,我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學生,對「科技」二字的內容還知之有限,我無法用一些很深奧的理論來闡述科技的玄奇,也無法對各位走上工作崗位的長輩們承諾我所能實現的科技藍圖。但我願意用一個學生的角度來暢想科技與未來。
從基因工程「讓人活到一千歲」的夢想,到納米技術「包你穿衣不用洗」的諾言;從人工智慧「送你一隻可愛機器狗」的溫馨,到轉基因技術「讓老鼠長出人耳朵」的奇觀。不斷有新的科技在誕生,每一個新科技的發現都會讓人們欣喜若狂,因為,這些新科技正在逐步地改善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就近期而言,中國首先完成了非典病毒全基因組測序,非典現在是全球公認的危害性最大的疾病,可是為什麼別的國家不能首先完成,而我們國家就偏偏完成了呢?很簡單,這說明了我們國家不比別人落後,不比別人差,回頭看看我們祖國的過去,從曾經一個剛剛起步的改革開放的國家到現在的擁有領先的科技水平的大國,我們的祖國經歷了多少的風風雨雨,多少的困難與坎坷,但是我們的祖國還是挺過來了,因為我們的祖國堅信——科技不僅改變命運,還可改變未來。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對社會的普遍感覺是競爭意識強了,學習勁頭足了。科普知識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愛因斯坦、霍金、比爾·蓋茨是我們心目中的明星,計算機科學、現代物理和化學動態更是無時不牽動著我們。我們已經明白科技的重要性,也知道了科技的普遍性。
雖然科技創造新生活的前景引人遐思,令人神往。但是歸根結底是要靠我們共同的努力實現的。作為祖國未來建設的中堅,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肩上的擔子的確不輕,新的機遇總是伴著風險與挑戰,但是,我們不會輕易地說放棄,我們用我們的青春向前輩們發誓:決不辜負前輩們對我們的希望。
回望文明的歷程,是科技之光掃盪了人類歷史上蒙昧的黑暗,是科學之火點燃了人類心靈中的熊熊的希望;科技支撐了文明,科技創造著未來,而未來在我們手中。讓我們成為知識的探索者,讓我們在未知的道路上漫遊,讓我用我們的創造力將我們居住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閱讀全文

與有關國家科技歷史發展的文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